瞿秋白纪念馆讲解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瞿秋白纪念馆讲解词
学生讲稿
(鲍莹、许可欣、钱睿轩、周子骏、林骆涵、王晨露、邱贝贝、徐浩玮、袁一帆)
欢迎(同窗们)参观瞿秋白纪念馆,今天由我为大伙儿介绍。
瞿秋白故宅是清朝年间瞿秋白的叔祖父瞿庚甫出钱修建的瞿家宗祠,此刻是全国重点文物爱惜单位。
故宅门楼上“瞿秋白同志故宅”的匾额是由茅盾同志题写。
整个祠堂分东西两院,每院有四进,祠堂以前是安放祖宗灵牌灵位的地址,此刻被改成临时展厅,承办一些专题展览。
大伙儿请继续参观,穿过这道圆门咱们就来到了祠堂的东院,瞿秋白一家曾经居住过的地址,这是瞿秋白昔时的卧室兼书房,他小时候常常和张太雷在那个地址温习作业、讨论时政。
那个大房间是那时秋白弟弟妹妹合住的,墙上是他们的照片,这些家具都是按秋白小时候的好朋友羊牧之老先生的回忆摆放的。
||
(袁梦、周寒阳、庄妤清)
大伙儿继续参观,这条过道光线充沛,秋白的父亲就在这里按了个书房,秋白小时候曾在那个地址随着父亲学习画画、写字。
这是秋白父母的卧室,房距离壁秋白家的客厅,尽管此刻那个客厅很气派,但那时秋白一家超级贫困,很少有客人来,这张是瞿秋白一家用饭用的八仙桌。
走出客厅咱们眼前的那个天井,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风格。
秋白小时候喜爱在那个地址种些梅花、菊花、罗汉松等植物,他还写了一首《白菊花》的诗:“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
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
”诗中,秋白巧妙地嵌入自己的名字“秋、白、霜”,并赞颂了菊花素雅纯洁的品性,能够看出青年秋白追求高洁人格的美好心灵。
(李栋、李文清、沈煜超、钱睿轩、蒋喻非)
请大伙儿继续参观,最前面是瞿秋白家的厨房。
1912年“双十节”,当家家户户遵循政府指令,在家门口插红旗、挂灯笼来庆贺辛亥革命成功后的第一个国庆节时,13岁的瞿秋白却在自己房间里踱步试探着:“辛亥革命尽管赶跑了满清
皇帝,但革命的成功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穷人依旧穷,富人依旧富,有什么好庆贺的!”当晚他就在这扇门上挂了写有“国丧”二字的白灯笼,来招架那时的黑暗政府。
||
下面请大伙儿参观瞿秋白纪念馆。
(鲍莹、薛丁天、王晨露、钱哲语、任培佩、唐斯语)
瞿秋白纪念馆是一座两层楼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是1999年秋白诞辰100周年建造的,馆名“瞿秋白同志纪念馆”由邓小平爷爷亲笔题写。
馆门双侧墙壁上各有一块铜雕,右边的是瞿秋白与列宁,表现的是革命家的瞿秋白;左侧的是瞿秋白与鲁迅,表现的是文学家的瞿秋白。
请大伙儿跟我进入大厅。
第一映入咱们眼帘的是一座高3.3米,重吨的秋白铜像,这座铜像是由全国各地酷爱秋白的人们自发捐钱铸造的,整座铜像再现了秋白早年俊秀的风度和挺拔的风骨。
请大伙儿继续参观。
昔时瞿秋白故宅门前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秋白确实是从这觅渡桥上走出去,成为“为大伙儿辟一条光明之路”的巨人。
(第一部份)(袁梦、朱铖、邹乃欣)
瞿氏家族在常州曾是一个大伙儿族,清朝末年瞿秋白的叔祖父瞿庚甫在湖北做官的时候,在家乡常州建两处屋子,一是咱们方才参观的瞿秋白故宅(瞿氏宗祠);二是,秋白的诞生地,青果巷的八桂堂天香楼。
秋白的母亲从小爱好文学,秋白小时候就常常随着母亲识字、学诗。
在八桂堂的天香楼里秋白过了几年十足的少爷生活,但对“少爷”那个称号他超级厌恶,每次乞丐喊他“少爷”,向他伸手要钱时,他老是和气地说:“我不是少爷,我不是少爷。
”说着就把母亲给他的零用钱一元、两元放在乞丐手里。
叔祖父归天后,秋白一家不能再住天香楼了。
于是搬进了西瀛里星聚堂,在
星聚堂秋白先是随着私塾老师庄怡亭先生学习。
后来庄家开了一所西式小学即冠英两等小学堂,也确实是咱们的母校——常州觅渡桥小学,瞿秋白1905年9月入校念书。
(王佳力、徐舒妍)
青年秋白伶俐勤学,凡事都爱动脑筋。
一次,语文教师布置了一篇题目为《说蟹》的作文给同窗们,秋白只用了半节课就完成了。
他将螃蟹的横着爬行的特点来讽喻黑暗社会中横行无忌的坏人。
作文不仅段落分明、语言生动,而且观点独到,被教师称为宝贵的好文章,得了105分。
这确实是《105分的故事》。
空余时刻,秋白还常去江阴贤庄大姑母家,与农村的小孩一路干农活一路玩儿。
一个暮秋的下午,小秋白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一个在寒风中赤膊坐在牛背上、冷得满身颤栗的放牛娃。
小秋白不明白,他什么缘故不穿衣服,问了放牛娃以后才明白,原先放牛娃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上了。
于是毅然脱下自己上衣,披到放牛娃的身上,还亲切地说:“天凉了,快穿上吧!别冻坏了!”其实那时秋白家已住进祠堂靠借债度日,但他感觉,就算不多,也总比那些没饭吃的小孩要好一些。
(李佳量、王昕娱)
秋白在小学念书超级勤奋,他跳级考入常州府中学堂,确实是此刻的省常中。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传到常州,秋白快乐极了,当即和张太雷等几位要好的同窗,找来剪子,一剪子就把拖在背后的那根辫子剪掉了。
还高举着辫子一边跑一边兴奋地喊着:“皇帝倒了,辫子剪了!皇帝倒了,辫子剪了!”正在书房里画画的父亲听到秋白的喊声猛吃一惊,急忙出来,看见秋赤手里提着半段辫子,高声骂道:“你疯了!辫子怎么能随意剪?剪了是要砍头的!”平常很听话的秋白第一次当面顶嘴:“皇帝都倒台了,还怕哪个?谁还敢再欺负咱们?!”那时的秋白在空余时刻还常常和张太雷等同窗到学校旁的红梅阁看书、学习,抒发报国豪情。
那个地址有一张昔时秋白父亲写下的借条,秋白家那时向他人借了很多钱,为减轻家庭的负担,17岁的秋白中学没有念完就停学了,在亲戚的介绍下到无锡杨氏小学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可这仍是不能解决家中的困难,1916年大年初
五的晚上,失望中的母亲含泪写下遗书,喝下了红火柴头浸泡的虎骨酒服毒自杀。
秋白听到消息后立刻从无锡赶回来,在悲痛中写下了这首《哭母诗》。
(朗诵《哭母诗》全文)
(第二部份)(周子骏、李栋、钱睿轩、夏天钰、张辰阳、周佳靖)
母切身后,父亲和弟妹们接踵离开常州投奔亲戚。
瞿秋白随着堂兄去了北京,1917年9月,瞿秋白考取了不用交学费的俄文专修馆,在那个地址学习俄文、法文和英文。
1920年,21岁的秋白以优良的成绩考取了旅俄特派记者。
在苏俄两年,他写下16万字的通信报导和两本超级闻名的白话散文《饿乡记程》和《赤都心史》。
1921年瞿秋白经同窗老友张太雷的介绍加入俄共,1922年正式转入中共。
1922年末,瞿秋白作为陈独秀的翻译参加了共产国际四大。
(第三部份)(李欣晨、李木佳子、张浩宇)
瞿秋白还超级的多才多艺。
1920年,瞿秋白第一次听到《国际歌》,他的心情十分兴奋,一直想把这首歌介绍到中国来。
那时的《国际歌》用中文翻译后词曲不合拍,全然不能唱。
瞿秋白在家中的一架旧风琴上,一面弹一面唱,反复推敲,专门是“国际”一词,汉语只有两个音节,而法文却有六个音节,为了让它与乐谱和谐,瞿秋白将“国际”音译成“英特纳雄纳儿”,巧妙地解决了那个问题,这一译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秋白不仅文章写得好,仍是一个超卓的教师。
他在上海大学教过书,上大的学生乃至是教师都爱听秋白的课,秋白每次上课,教室内外都站满旁听的学生。
在一起的学习和生活中,瞿秋白和王剑虹相爱并成婚了,可惜的是王剑虹和秋白成婚不到半年就身患肺病不幸归天。
王剑虹归天以后,瞿秋白结识了他的第二位妻子——杨之华,这是瞿秋白送给杨之华的爱情信物,上面有他亲自篆刻的“赠我生命的伴侣”七个字的一枚金别针。
瞿独伊是杨之华和她前夫的女儿,瞿秋白把她当做切身女儿一样倍加疼爱,常常给独伊写信、作诗。
一有空余时刻,秋白就会带独伊到树林里去采蘑菇,做游戏,和独伊画画,折纸船。
冬季带独伊去滑雪,在厚厚的积雪上,秋白让独伊坐在雪橇上,自己拉着雪车跑,他一会儿跑得飞快,一会儿慢慢悠悠,惹得小独伊十分高兴。
独伊很爱秋白,亲热地叫秋白为“好爸爸。
”这些都是秋白昔时给独伊信的手迹。
(第四部份)(王晨露、薛丁天、王好、李哲远)
1927年8月7日,瞿秋白在汉口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也确实是闻名的“八七”会议,在这次会议后秋白开始全面主持党的工作,成为继陈独秀以后党的第二位领袖,那时他只有28岁。
秋白对人实事求是,从不因为了体面而不辨是非、不分好坏,对自己更是严格要求。
那时毛泽东在湖南做了几十天的实地考察,写成了闻名的《湖南农人考察报告》,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农人运动“好得很”!可是却不准在党刊上发表。
瞿秋白看后大为赞赏,说:“如此的文章都不敢登,还革什么命!”于是在报导前写了一万多字的序言,同时交长江书店出版单行本,广为传播,瞿秋白是彭湃、毛泽东从事农人运动最坚决的支持者。
1928年瞿秋白和周恩来在苏联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瞿秋白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第一任团长留在苏联继续工作。
1931年,瞿秋白受到共产国际代表米夫和王明的排斥被撤销政治局委员身份,被迫离开中央。
(第五部份)(邱贝贝、尤昊、周文熙)
瞿秋白离开中央政治局后,与上海“左联”作家一路领导左翼文化运动。
尽管秋白在党内已经没有了任何职务,但仍是受到国民党的通缉。
为了他的平安,左联党团书记冯雪峰秘密地安排秋白住到上海紫霞路68号谢澹如先生家中。
谢家世代做生意,家资万贯,藏书丰硕,谢先生喜爱文学,思想进步,瞿秋白在上海三年,住在谢家就有两年多,整个谢家只有谢先生明白瞿秋白的真实身份,那时国民党悬赏两万大洋通缉瞿秋白。
这是秋白在上海曾经利用过的箱子和桌子。
1931年,在茅盾和冯雪峰的介绍下,瞿秋白和鲁迅终于见面了。
鲁迅夫人许广平对这次见面曾如此描述:“有谁看到过从外面携回几尾鱼儿,突然放到水池中见到水后洋洋得意的样子吗?情形恍如相似。
”这是鲁迅送给秋白的一幅对联:“人一辈子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也确实是说鲁迅把秋白当做自己的人一辈子知己,当做自己的兄弟一样看待。
那个阿Q是瞿秋白和鲁迅在讨论《阿Q正传》时,秋白突发奇想,顺手拿了张白纸,在纸上用十个英文字母Q,画了一幅“阿Q像”,下面写上阿Q的原话:“我手执钢鞭将你打”,超级传神地表现了阿Q的形象,也表现出秋白的才思敏捷,多才多艺。
(第六部份)(蒋喻非、蒋万悦)
1934年,党中央从头分派任务给秋白,秋白用满腔的热情领导了苏区的文艺工作。
他办起了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并制定了《苏维埃教育法规》等刊物。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撤离中央苏区,组织上决定让秋白留在瑞金,继续斗争。
红军长征后,瞿秋白继续主编《红色中华》,为保守红军撤离苏区的秘密,除不提红军转移外,《红色中华》一直按原先的形式、版式坚持办到最后一期,为红军的长征起到了专门好的掩护作用。
1935年,秋白在我党福建省武工队的护送下秘密转移到于都小密村。
2月24日早晨,在抵达长汀县水口镇小迳村周围,被国民党保安团发觉,两边发生战斗,何叔衡光荣捐躯,邓子恢英勇突围,瞿秋白等被捕。
那时,国民党并非明白那个戴着眼镜的文弱书生确实是瞿秋白,由于叛徒的出卖暴露了瞿秋白的真实身份,多次劝降无望后,蒋介石下令将秋白当场枪决。
1935年6月18日,由国民党36师押送秋白到福建长汀的中山公园凉亭,在那个地址,为他设下了人一辈子的最后一道宴席。
这是临刑前秋白在中山公园凉亭前的拍的最后一张照片,也是他留给咱们最后的风度。
(第七部份)(张语轩、金果)
瞿秋白就义的消息传出以后,各国共产党人纷纷来电吊唁,鲁迅先生得知那
个噩耗后,万分悲痛,不顾自己病重,坚持把秋白的遗文编成《海上述林》,用自己的稿费,以“诸夏怀霜”出版社的名义出版,秋白本叫瞿霜,“诸夏怀霜”意思确实是说华夏儿女怀念秋白。
1955年是秋白就义二十周年,中央决定把秋白的遗骨从长汀迁至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那时是由周恩来主持埋葬仪式,陆定一同志致悼辞。
1985年,瞿秋白就义50周年,瞿秋白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这些都是秋白一生写下的书——《瞿秋白文集》14卷本,瞿秋白一生写下500多万字的高作和译作,为咱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能够一个晚上翻译一万多字,且不用修改,鲁迅先生称他是:著者和译者并世无两。
这些是国内外酷爱秋白的专家学者宣传研究瞿秋白精神的高作和功效。
(结尾)(赵君逸、任培佩、唐斯语)
大厅屏风后面的六首诗,较集中的反映了瞿秋白在一生中几个重要时期的心程。
在咱们纪念馆的广场一侧,这长达12米的觅渡文碑是由《中国剪报》社投资,闻名的散文大伙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梁衡先生在三次参观瞿秋白故宅和纪念馆后留下的《觅渡,觅渡,渡何处》的美文。
咱们也为自己有秋白如此杰出的校友感到自豪,咱们要像秋白一样念书,像秋白一样做人,像秋白一样成才,像秋白一样报国。
让秋白精神,代代相传。
我的讲解终止了,感激大伙儿来瞿秋白纪念馆参观,请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