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艺考高中文学常识之简答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常识简答题
1、《沁园春·长沙》一词表现了毛泽东怎样的情感?整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答:这首词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

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湘江秋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万山”“百舸”,问主沉浮;思绪漂移往昔同
学少年,指点江山。

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

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我们不但能更深入体味了伟人毛泽东诗词豪情如海、英气冲天的崇高美,而且要以其以天下为已任之远大抱负为榜样,矢志苦学,立志成材,有所作为。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
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2、戴望舒的《雨巷》的寓意?“姑娘”的形象?
答: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

“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
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

《雨巷》诗中在表面的爱情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诗中那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当时1927年中国的黑暗社会现实,让人看不到尽头,看不到自由,幸福和希望。

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和戴望舒一样的知识分子要苦苦追寻的救国理想。

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苦苦寻找的救国之路,也象征着中国的希望。

诗中的“姑娘”,我
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
憧憬。

3、《再别康桥》美在哪里?
答:《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
韵到底的。

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
的性格,再是压韵。

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

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4、说说《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她又
是善良的,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安天乐命,质朴乐观;她又是慈爱的,
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同样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
抚摸“我”;她还是博大的,她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对她的邻居夸口赞
美她的乳儿”,她梦想能“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
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这个原本不太高的希望即使只能是“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她
也心满意足了。

然而,她又是悲苦的,贫苦、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取了她的健康,年近 40 岁就“含泪的去了!”大堰河就是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
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

所以诗人才无限深情地唱出了“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
5、《烛之武退秦师》感想
答:秦晋联合围攻郑国,临战之际,郑国公顾不得体面,向一个没有什么身份的烛之武检讨,至此之前没有及早发现烛之武的才华,承认“寡人之过”,说明古代诸侯对谋士的倚重
和宽厚大度,不似今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此篇没有听烛之武论战,但烛先生见了秦穆公时讲的一番话是审时度势切中要害的。

大敌
当前,烛之武义无返顾,顾不得自己年老体迈,勇敢地救国救难于水火。

小小如郑国,不用说秦晋联手打击,即使其一,郑国也未必是其对手。

郑国如何退秦师,烛之武锦囊妙计是不费一兵一卒,而以外交斡旋,使秦国认识到,灭郑实际上壮大了晋,而晋强于秦不利,从而借他人之兵退了秦师。

6、《荆轲刺秦王》怎么表现荆轲的性格的?
答:(1)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
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2)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
,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
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7、《鸿门宴》刘邦、项羽的性格,刘邦为什么能死里逃生?
答:他们共同的的特性:有敢作大梦的大器量、不在乎世俗评价的大胆行为、过人的包容力和忍耐力、化危机为转机的能力.但为什么他们的际遇有如天壤之别?
项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
刘邦——我行我素,喜欢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项羽的失败,正是过份依赖军事的结果.他出生将门贵族,崛起于秦始皇大秦帝国动荡之际,他拥有用兵如神的军事天赋,在短短三年内,率领五国联军直入秦都咸阳,终结了大秦帝国,以霸王之名威震宇内;他虽善战,政治谋略却不敌老谋深算的刘邦,灭秦之后一连串失策的扰民、焚宫、封王、杀义帝等举动,引发了四起的民怨及诸王叛乱,终于让长于收买人心的刘邦羽翼丰满,布下牢不可破的圈套,霸业昙花一现,功败垂成.却出现全盘皆输的大逆转...
刘邦高明的地方在知人善任,宽宏大量,宁愿斗智而不斗力.这正是刘邦能够从风起云涌、诡
谲多变的时代里脱颖而出的原因.
8、《纪念刘和珍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在本文中,鲁迅先生的情感是深刻而复杂的。

我们小组同学认为贯穿全文的感情为:(1)对刘和珍君等进步青年牺牲的深切哀悼、惋惜以及对她们的热情讴歌;(2)对黑暗
社会的憎恶和批判;(3)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坚定信念和强烈期望。

在文中,鲁迅先生一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却又感觉到“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了”……他想说的,或者说有必要说的应是很多的,但现实的黑暗又使他出离愤怒,使他感到一种无以言表的愤怒!
纪念刘和珍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通过三类人表达出来的。

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 提到了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伤者,再扩大
就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他们的勇毅,告诫她们要注意斗争的方工,激励她们“更奋然而前行”.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
府(“当局者”),几个“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对于他们,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
流言.第三类是那些“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以及
这种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9、从《小狗包弟》中看作者巴金是怎样的人?
答: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态度经历了由爱到嫌的前后变化。

小狗的乖巧、伶俐让作者深为喜爱。

“文革”浩劫开始,红卫兵抄“四旧”,要杀死包弟,作者怕包弟牵连自己,便把
包弟像甩包袱一样甩了出去。

对待包弟的态度和行为,反映了作者在强大政治风暴面前的
无奈,经历磨难之后仍摆脱不了煎熬,反映了作者的良知和作者的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10、《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
答: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
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口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
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1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
答:《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
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

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12、你认为《包身工》为何具有如此的震撼力?
答:《包身工》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震撼力,主要在于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直面社会黑暗,毫
不畏惧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虽然包身工制度的产生有其社会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制度本身也是对人的尊严、人的生存权利、劳动权利的极大蔑视和践踏。

到了现代社会,这种制度已不复存在,工人的生活、工作有了很大的保障,可以引导学生新旧对比谈感受。

但另外也应该看到,虽然包身工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但同样的管理工人的手段还在个别地方零星存在着。

我们常常用“现代包身工”来指
代这些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工人。

13、《荷塘月色》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答:一、《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我们从文章题目就能知道,描写的是荷塘和月色,具体说就是: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叶连波、荷下流水以及月色。

二、荷塘是“曲曲折折的”、荷叶是“田田的叶子”、荷花是“袅娜地开着的”、荷香是“缕
缕”的、荷叶连波是“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荷下流水是“脉脉”的、月色是“苍茫
的”。

除此之外,还有煤屑路、杨柳树等等景物。

三、《荷塘月色》的作者是朱自清先生,他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主要作品有《毁灭》、《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四、这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14、《故都的秋》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如何看待这种悲凉?
答: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如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
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又
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
等等.写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清”与“静”相近,都以描述景物的
客观特点为主,而“悲凉”则以描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主观感受为主.“……看起来既觉得
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
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隐隐地透出悲凉的感觉和心境。

15、《囚绿记》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又要放绿?
答:(1)因为爱绿,所以“囚绿”。

为什么爱呢?因为作者眼中“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
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作者喜欢绿,他“欢喜看草绿”“留恋于这片绿
色”。

他“天天望着”“细细观赏”,而且,“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他需要有陪伴,
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绿枝条便成了他的唯一的“朋友”,因而他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
心等焦了”。

(2)作者“囚绿”,一是为了与绿枝条更亲近,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
“魔念”。

但他出于良心,出于对它的挚爱,决定在离开的时候恢复“绿囚”的自由;而七
月中旬,作者就“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婉转地表达出发自内心深处的对于自由光明的呼唤。

(3)作者最后“怀绿”,其实也是在含蓄地表达对苦难中的北平人民的惦念与牵挂。

16、《诗经氓》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答:《氓》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
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虽属叙事诗,但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2:女主人公对往事有不堪加回首的叹息,表达了弃妇对遭受虐待与遗弃的痛苦与悲哀的心情.
17、《离骚》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
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18、《孔雀东南飞》中人物形象
答:本诗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性行为外,对话在表
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

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
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

刘兰芝还是个善良温顺的妇女。

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
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

他深
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无怪乎“阿母得闻之”,要“槌床便大怒”了。

后来,不得已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

他还说“我自
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

而从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可以看到仲卿的
反抗性格:“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

故作不
良计,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晴天霹雳,可是封建家长焦母,并不回心转意,收回成命,最后仲卿不顾焦母的劝告,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缢于庭树。

显而易见,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19、《短歌行》中作者“忧”的是什么?
答:第一节中的忧:抒写诗人人生苦短的忧叹,即使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诗人内心的忧
愁还是难以消除。

用什么来消除胸中的忧愁呢?只有借酒浇愁。

我们如何理解诗人这种人
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
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

第三节中的忧:由于求才不得,内心不禁产生忧愁,这种忧愁
无法排解,诗人把寻求贤才生动地比作“欲上青天揽明月”,借以表明求贤不得的苦闷和忧思。

20、《归园田居》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答:因为这首诗十分平淡自然.如‘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等,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
毫修饰,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平淡中有富于情趣.‘带月荷锄归’,劳
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其中洋溢着使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等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
互衬托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达到了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的和谐统一.
21、《兰亭集序》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
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这篇
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2、《赤壁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苏轼的《前赤壁赋》可看出他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综观全文,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三次
变化:“乐——悲——乐”,作者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到苦闷,再由苦闷而得到解脱的
发展过程.而围绕作者感情的三次变化,全篇的行文也随之巧妙展开.“文以载道”,作者如果
要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为读者所清晰的领悟,就必须借助于良好的文学表达形式.苏轼这篇文中的哲思也正是通过他对赋的新的利用而传达开来的.
23、《游褒禅山记》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本篇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一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并分析了“志”(志向)、“力”(能力)、“物”(物质条件)三个条件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反对道听途
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索源,深思慎取.这两点讲的虽是治学,但却反映了王安石那种百折不回、敢于创新的改革家的思想作风.在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24、《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可以看出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答:由这篇演讲辞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非常腐败,道德沦丧,即便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北
京大学,也难脱流俗。

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平时
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突击讲义。

因此,蔡元培在上任之初,就郑重地提出了三点要求,希望青年学子在学业上,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孜孜求学;在品行上,能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在平时的个
人修养上,要尊敬师长,团结友爱。

25、《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梦想”包含哪些内容?
答:文中的“梦想”是指人人生而平等,黑人拥有和白人同样的不可剥夺的生存、自由和
追求幸福的权利,要拥有民主,得到正义的保障。

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在政治上,作者希望美国的有色人种能享有和白人一样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有同等的地位和公民权,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

而不是作为二等公民备受歧视和压迫;
在文化上,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人们不再以肤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来评判他们,有和
白人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和自由;
在经济上,有和白人一样的就业和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限制在固定的贫民区,贫困潦倒。

26、《林黛玉进贾府》中心事件是什么?贾府是个怎样的大家庭?
答: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林黛玉来到贾府,与众人见面。

透过她的眼睛,我们看到,贾府是
一个社会地位和气派非比寻常的豪门旺族,是皇帝信任和赏识的簪缨世家,礼节繁复,等
级森严,仆从如云,吃穿用度豪奢。

通过这些描写,小说交代了作品人物所生活的典型环境。

27、《祝福》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答:一有祥林嫂自身的因素,祥林嫂代表的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饱受礼教迫害却不知反抗的弱势妇女群体,她的悲剧性命运是这一类人的悲剧。

二是祥林嫂周围的看客们,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是一大亮点,周围的人们对祥林嫂的
态度一直都是冷漠,到了最后甚至是嘲讽的。

祥林嫂在他们身上汲取不到同情,更摧毁了她本就寥寥无几的赖以生存下去的信念。

三是像“我”这样具有软弱性的年青一代知识分子没有起到该有的积极作用。

“我”对于祥
林嫂的问题一直支支吾吾不做明确回答,这也不得不说是祥林嫂致死的催化剂。

四是她所身处的这个被封建礼教紧紧捆绑着的社会,这也是最核心的因素,正是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才造就了以上的种种原因。

28、《老人与海》中是位怎样的老人?
答:作为硬汉性格的最典型体现,桑提亚哥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1.首先具有一般硬汉所共有的勇敢、倔强、不屈不挠的精神特质。

桑提亚哥在接连 84 天没有捕到一条鱼的困境中,毫不气馁,再度出海。

在远海上为制服马林鱼,周旋了三天三夜;归途中又与蚕食自己劳动果实的凶猛鲨鱼展开殊死搏斗,鱼叉丢了用刀,刀子折了用船桨,桨把断了再用舵……
2.超时空的主体情境,赋予了桑提亚哥豪迈的人格力量。

海明威笔下的许多硬汉总是活动于具体的时空,而桑提亚哥则明显不同,始终是孤零零地漂泊于浩瀚无际的大海上,先后与大马林鱼和鲨鱼展开搏斗。

在这种超越具体的时空中,老人与大海及与鱼的关系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性意义:他与大鱼的较量成了一曲人类与自然、人与命运相抗争的颂歌,老人失败转化为寓言意义上的胜利,老人由此而获得了豪迈的人格力量。

即如他的那句口头禅所说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3.小说结尾的点睛之笔,给桑提亚哥的硬汉性格注入了独有的乐观因素。

和其他许多硬汉相比,桑提亚哥并没有带着悲壮的神色走向必然的失败,而是在遭受了那么多磨难之后,仍满怀信心地梦见了力量的化身——一头雄狮。

桑提亚哥已经不是单纯的硬汉子了,他的背后是人类永恒存在的价值:自信、自强和自尊。

桑提亚哥的形象具有象征性的哲理意义,他不再代表他个人,他的行为也不是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象征了永恒的人类精神存在。

他激励人们向困难和死亡挑战,他的行为准则就是拼,不顾一切地去拼,虽死犹荣,决不屈服。

29、《蜀道难》思想情感
答:《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诗作,内容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充分显
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此诗描写了大自然动人心魄的奇险与壮伟,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
30、《琵琶行》思想情感
答: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
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
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