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11—2012学年度高一历史下学期段考试题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师大附中2011—2012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段考历史
时量:60分钟(必考部分) 30 分钟(选考部分)
满分:100 分(必考部分) 50分(选考部分)
必考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我国古代,铁犁和牛耕的开始使用是在
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C.隋唐 D.明清
2.右图的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
A.战国
B. 曹魏
C. 唐
D. 宋
3.古代官营手工业领先世界的行业包括
①冶金业② 制瓷业③丝织业④煮盐业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4.明清时丝织业中心在
A.扬州 B.成都 C. 苏杭 D. 南京
5.明清时期实力最强的商帮是
A.宁波商帮和晋商 B.宁波商帮和徽商
C.晋商和徽商 D.湖南商帮和徽商
6.唐政府在广州设置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官职是
A.转运使B.市舶使C.枢密使D.指挥使
7.对“重农抑商”的评价不妥的一项是: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B.巩固了新兴的封建制度。
C.明清时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明清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8.最先从大西洋经好望角,横穿印度洋到达印度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B.达·伽马 C.哥伦布D.麦哲伦
9.英法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
①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②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快速发展
③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强有力手段之一④使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10.下列关于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过程完整的表述是
①16世纪后期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②17世纪打败荷兰
③18世纪中期打败法国,确立殖民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11.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了一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较早发明的是 A.水力织布机 B.珍妮纺纱机 C.蒸汽机 D.火车
12.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变得越来越富,(尽管)有时候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
”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英国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13.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工厂开始出现,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B.农工比重发生变化,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C.民主政治不断发展;自由主义盛行;
D.使世界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4.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发明了①轮船②电话、汽车;③飞机④无线电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于
A.新航路开辟时 B.17—18世纪西方殖民扩张时
C.第一次工业革命时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
16.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
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②洋务经济出现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④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
17.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顽固派盲目排外,反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只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
C.企业实行垄断经营。
D.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18.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C.养肥了一批封建官僚,并没使国家富裕;
D.对外没有依赖性;
19.位于河北唐山的启新洋灰公司是旧中国最大的民营水泥企业。
1934年前最高产值曾达27万吨。
此后产量显著下降。
1947年仅到16万吨。
1934年到1947年该公司经营每况愈下的原因有
①官僚资本的侵夺②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
③ 残酷的战争环境④国民政府的滥发纸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0.20世纪50年代初,面临“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的困难,中国政府为改变这一状况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D.发动了“大跃进”
21.使用下列两幅反映同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图片开展研究性学习,(一幅是陶老三参加互助组,另一幅是庆祝公私合营)应拟定的研究主题是
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 B.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C.群众庆祝企业股份制改造成功 D.城乡掀起“大跃进”运动
22.20世纪50-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正确探索的表现是
A.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B “大跃进”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总路线的提出
.23.历史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来反映。
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细节是 A.人民公社→乡镇政府 B.粮票→股票 C.法币→人民币 D.臣民→公民24.曾任巴西共产党副主席的阿尔多·雷贝洛指出,邓小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思想和实践不但对中国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对全世界,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2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
①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移到经济建设方面②对工业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③实施对外开放政策④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26题14分,27题17分,28题19分,共计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4分)
材料l:《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
材料2: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
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
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在其中。
勤苦如此。
尚复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7.材料1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种经济形式?(2分)这种经济有哪些特点?(6分)
(2)材料2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生产生活状况是怎样的?(4分)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27.阅读下列图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17分)
材料一 15世纪中叶欧亚主要商路
材料二 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
(1)材料一所示商路当时被哪一国家控制?(1分)
(2)导致材料二所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6分)(3)新航路的开辟有何影响?(10分)
28.阅读下列材料:(19分)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见下表: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
但到20年代初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请回答:
(1)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于何时?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什么样的特点?(9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的原因。
(8分)
(3)“到20年代初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选考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载:“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
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
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①。
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
乾隆壬子②,纯皇帝③特旨裁之。
”此材料反映了
A.议政大臣的权限
B.议政大臣处理政事程序
C.议政大臣权力的盛衰
D.军机处设立的原因
2.右边这幅木刻画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
A.领先世界的艺术水平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先进的纺织技术
3,宋代在选拔官吏时有这样一条规定:“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
然不群者,亦并解送。
”清朝后期形成捐纳(买官)制度,买官成为商
人进入仕途和升迁的途径。
这种现象反映出宋代以后中国社会
A.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B.商人地位在某时有所提高
C.商业已成为社会主导产业D.科举考试逐渐失去吸引力
4.《张居正集》:“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
商不得通则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故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
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
”据此判断,张居
正主张
A.重农抑商 B.重商抑农 C.扶持商业D.农商并重
5.下列各项对新航路开辟的评价,正确的是①打破了欧洲、美洲、亚洲彼此隔绝的状态世界
开始连成一个整体②古代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发展③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④加速封建制度的解体⑤标志着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⑥
6.恩格斯说:“……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
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
”其含义是
A.垄断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
B.垄断组织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有计划生产
C.垄断的出现,根除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D.垄断的出现,消除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根本界限
7.19、20世纪之交“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
”这段话正确含义是
A.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倒退B.民族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趋于消亡
C.资本主义生产不需要民族基础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8.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
9.某人收藏有一本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
A. 当时中国已开始了“大跃进”运动
B. 新中国教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
C. 到 1958 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
D. 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
10.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
A.经济特区的创办
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内地的开放
二、非选择题:(11题20分。
)
1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
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
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
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
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
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午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
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8分)
参考答案
必考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非选择题:26题14分,27题17分,28题19分,共计50分。
26题(14分)
(1)“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2分)
特点: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6分)
(2)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答对2点即可)(4分)
维护封建统治。
(2分)
27题(17分)
(1)奥斯曼土耳其(1分)
(2)原因: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的“黄金热”。
③商业危机:传统商路不畅。
④技术条件:知识的进步,航海技术发展。
⑤执行人条件:西葡完成中央集权、热衷海外扩张。
⑥宗教原因:教会鼓励向海外传播天主教。
(任答三点得6分)(3)①各地区联系加强,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②国际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变化,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导致商业革命。
③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上涨,工商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封建地主衰落,引发价格革命。
④西欧国家开始殖民掠夺。
⑤ 证明了地圆学说。
(10分)28题(19分)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1分)特点①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②以轻工业为主;③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④在夹缝中生存发展,步履维艰。
(8分)
.
(2)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扫除了一些障碍;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③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④有识之士倡导“实业救国”。
(8分)
(3)一战以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企业迅速萧条(2分)
选考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非选择题:(11题20分。
)
(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
影响:冲突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
(6分)(2)观点:工商立国;与列国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
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列强入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
(6分)
(3)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
(4分)
影响:促进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4分)
.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