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中国疆域变迁

合集下载

中国疆域与人口知识点总结

中国疆域与人口知识点总结

中国疆域与人口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广阔的疆域和多样的人口构成。

中国的疆域包括了陆地和海域,涵盖了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结构。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相关知识点,包括中国的地理疆域、人口分布、人口结构等内容。

地理疆域中国的地理疆域非常广阔,总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四大国家。

中国的疆域包括了东部的平原地区、西部的高原地区、南部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北部的寒带地区等。

由于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中国的气候条件也有很大的差异,包括了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多种类型。

中国的地理疆域对人口的分布和人口的生活方式都有重要影响。

在东部平原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在西部高原地区和北部寒带地区,人口密度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低。

另外,中国的地理疆域还影响了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和利用方式,比如东部地区的工业和城市发展,西部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等。

人口分布中国的人口分布非常不均衡,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少。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平均在400人/平方公里以上,而西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平均在100人/平方公里以下。

人口密集的地区主要包括了东部的华东地区、中部的华中地区、以及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等,而人口稀少的地区主要包括了西部的青藏高原地区、北部的东北地区、以及南部的西南地区等。

中国的人口分布受到地理疆域的影响,也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在历史上,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到了近代以后,中国的人口开始向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市集中,这与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

另外,中国的人口分布还受到国家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影响,比如“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等政策都影响了中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和发展水平。

人口结构中国的人口结构包括了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职业结构等方面。

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

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

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影响深远。

在中国古代时期,由于农业的发展,人口也越来越多,而这个过程中的人口迁移对中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先秦时期的人口迁移在中国的先秦时期,由于人口的迁移和聚集,使得历史地理和文化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区域性特点。

例如,在黄河流域内,人口逐渐聚集形成了中华文明的起始中心,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逐渐成为了人口稠密的地区。

而在长江流域,由于中国南方地区的离散性,人口迁移的过程更为复杂,文化和历史地理也有所不同。

2. 唐宋元时期的人口迁移在唐宋元时期,中国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

由于唐代时期的经济繁荣,人口迁移的过程中,文化和历史地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例如,宋代时期,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兴盛,人口逐渐向南部地区迁移,形成了今天的南方文化。

而在元代时期,由于蒙古人的入侵和统治,人口迁移的过程也更加明显而频繁。

3. 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在明清时期,中国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由于明代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海上贸易非常发达,而清代时期则因封锁海运,导致人口向北迁移,形成了今天的中北地区。

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也因此产生巨大的差异。

4. 当代的人口迁移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也不断在变化。

例如,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口逐渐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形成了今天的经济重心。

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人口文化和社会结构。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人口迁移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地理特点,这些特点也同时对当代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加强文化研究和历史地理的保护,保护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地理的丰富性。

葛剑雄: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

葛剑雄: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

葛剑雄: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商朝疆域图来源:爱思想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在历史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一直在世界人口总数中占有很高的比率,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率一般在20-30%之间公元200年正值东汉末年,接近人口低谷,出现了10%左右的最低比率而1850年是本世纪前中国人口的高峰,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高达35%左右如此庞大又占世界人口如此高比率的中国人口对外部世界究竟起过什么作用?在中国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变迁中有过什么影响?是否曾经对邻国和世界构成过威胁?中国人口中有多少人以何种方式移殖境外?有些人曾经想当然地作过各种回答,有人甚至把匈奴人和蒙古人对欧洲的征服"黄祸"同中国的人口联系起来,发表耸人听闻的言论,一度成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依据但实际上,并没有人将中国人口与历史的有关方面结合起来,作过严肃认真的研究,当然也就不可能产生什么值得一提的结论本文选择中国历史上疆域变迁和人口增长比较显著的几个阶段,用以考察人口与疆域变迁的关系,以回答这些问题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又经过了多次扩张,至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去世时,秦朝的疆域达到了空前的范围秦朝的疆域包括了战国后期七国旧地的全部,但一部分是新从其他民族手中夺取的大约在公元前222 年至221 年间,秦军在平定楚国的江南和越国旧地后,就进入了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征服了当地的越人政权,设置了闽中郡,以冶县(今福州)为郡治但秦朝的控制点显然相当少,所以在如此广大的区域内没有设什么县治,而且在秦亡以后整个闽中郡地就又重新为越人所有了秦朝的**域包括岭南地区,即南岭以南今广东广西和越南的东北部,是百越诸族的聚居地,战国时还不是楚国的领土根据淮南子·人间训的记载,秦始皇的动机是"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因此命尉屠睢率五十万军队分五路南征由于越人以丛林为依托奋勇抵抗,三年中秦军死伤数十万,连尉屠睢也在越人夜袭中丧生所以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 年)才又征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同年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基本结束了军事行动驻守岭南的尉佗要求秦始皇遣送三万未婚妇女,作为士兵的配偶,但只获得了一万五千人*秦朝的疆域在西南,秦朝以成都平原为基地,向西北两方面扩张到了今大渡河以北和岷江上游,占据了邛笮冉駹等部族地区向南又整治开通了一条"五尺道",从今四川宜宾延伸到云南曲靖,并在沿线控制了不少据点,设置了一些行政机构但由于投入的兵力和派驻的人员有限,统治并不巩固,所以在秦亡后就都已经放弃了在西北,秦始皇于三十二年(前215 年)派蒙恬率三十万军队赶走了河套一带的匈奴人,第二年在阴山以南黄河以东设置了九原郡,管辖新设的34个(一说44个)县但这些地方本是战国时赵国的旧地,连秦始皇令蒙恬筑起的万里长城,实际上也是以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已筑过的长城为基础的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以往曾不时侵入内地,秦朝的措施主要还是出于军事上的防卫目的秦始皇时代的人口总数在2000-3000万之间,但在经过战国末年长期的战争之后,人口数量已经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所以当时普遍存在的是劳动力的不足,而不是人口压力正因为如此,秦始皇在大规模征调民众服劳役和兵役时不得不采取残暴的强制手段,而且已显得捉襟见肘,如对征南越的军队派不出更多的增援和补给,在设置新政区后也无法迁入更多的移民秦亡以后和西汉初年,秦朝的新领土丧失殆尽,西南和南方全部为当地民族夺回,或建立了实际上独立的政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来自秦朝的驻军行政人员和移民数量太少就是在中原移民集团掌握了政权的南越国,还得依靠当地的部族首领,沿用越族**俗秦朝曾有一些人从山东半岛及东南沿海地区迁往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但他们大多是出于逃避秦朝统治的目的,或者是长期海洋迁移传统的延续,并不是迁出地人口过多的结果西汉初期的疆域收缩直到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0-前87年)才告结束,经过数十年的征战和经营,汉朝的疆域在武帝后期达到极盛汉朝的扩张是从收复秦朝故地开始的,但结果超过了秦朝领土的范围汉朝的西南界扩展到今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一线,南方则增加了海南岛和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东北的辖境南到朝鲜半岛中部江华湾一线,西北从匈奴和羌人手中夺取了整个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并进而控制了天山南北,直至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和帕米尔高原但由于扩展太快,新设的建置过多,兵力和财力都不能适应,加上地方官的苛政引起了当地民族的反抗,一些政区又撤销或缩小了如撤销了在朝鲜半岛的二个郡,其余二郡也缩小了辖境放弃了在海南岛的政区,机构和人员全部撤回大陆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西汉末年西汉初的人口估计在1500-1800万之间,在武帝初的元光元年(前134年)增加到约3600万武帝中期开始,人口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负增长,到末年(前87年)下降至3200万此后增长恢复,到西汉末年(公元2 年)达到约6000万的高峰此时西汉不计西域都护府辖地的领土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4127.63(人/平方公里,以下同);则武帝初的人口密度估计在10左右,绝对低于此数因此,从总体上说,西汉的扩张与人口压力毫无关系,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开疆拓土的行动发生在人口远非最多的阶段,而在人口接近高峰时非但没有再采取任何扩张领土的举措,反而会有所收缩汉武帝在北方和西北的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从打击匈奴的实力出发的所以尽管曾多次深入蒙古高原,但一旦战争役结束就退守长城一线,稳定的领土没有超过秦朝的范围河西走廊的获得也是匈奴战败投降的结果,由于该地具有断绝匈奴与羌人的联系和联接西域(今**和中亚)的战略地位,控制并加以巩固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同样,在羌人的故地湟水流域设置政区,主要也是军事上的需要,而不是出于经济利益西汉在西域的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为了与匈奴争夺控制权,是对匈奴战争的延续唯一的例外是大宛的用兵,这是个别招摇生事的汉朝使者挑拨的结果,而汉武帝以为大宛不堪一击,将出兵的美差交给了宠妃李夫人之弟李广利,以便他能立功封侯这场历时四年付出了十多万人的生命和无数牲畜物资等惨重代价的战争,搞得国库空虚,天下骚动,得到的只是千余匹"天马"的战利品汉武帝在西南的多次用兵,目的有三:一是换取大宛大夏安息等国的"奇物";二是用金钱买通大月氏康居等国在军事上牵制匈奴;三是扩大领土,使不同风俗不同语言的各族纳入版图,显示自己"威德遍于四海"正因为如此,这类战争在当时就受到普遍的反对,以至武帝也不得不下诏罪己,停止了在边疆的军事行动和在轮台(今**轮台一带)的屯戍西汉初年的文帝时期,晁错提出过"徙民实边"的建议,但其着眼点主要是利用内地的罪犯和贫民充实边疆,并不是内地人口太多武帝时,人口相对稠密的关东在灾年出现了大批流民,安置困难,于是新开拓的西北边疆成了移民的最佳场所到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为止,迁入的移民累计有80多万,定居于河西走廊和今内蒙古南部陕西北部宁夏青海东部由于移民的迁移和定居完全依靠朝廷提供的粮食种子和物资,使朝廷多年的积累耗费一空移民的巩固也完全靠法律和强制手段维持,自由迁入受到限制所以尽管在武帝以后的七八十年间关东局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增加,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却再也没有实施向边疆的移民在西南,官方也没有组织对新拓领土的移民,大多只是四川盆地内的居民自发地向南扩散与此同时,汉朝在南方却不止一次地弃地移民,在征服东越闽越后都将当年越人迁至江淮之间,造成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全省长期近于无人状态在撤销海南岛的政区时,也将愿意内迁的人全部迁走还必须指出,西汉对西域的控制主要是依靠声威,而不是使用军队由于补给线太长,就地生产的粮食数量有限,当时不可能在西域维持过多的驻军和行政人员,常驻人员不过六七千人东汉对西域的控制几度中断,在其得以维持的阶段,常驻人员比西汉还少除了少数因种种原因流落在西域的人以外,汉朝的移民从未越过河西走廊西端的玉门关除了西南局部地区以外,东汉的疆域从未超过西汉的范围,尽管东汉的人口峰值实际上并不低于西汉而今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以外的土地设置为永昌郡,只是当地民族归属的结果,从未发生过战争而且东汉期间,匈奴羌乌桓鲜卑和西域诸族开始内迁,最终演变为魏晋南北朝持续数百年的大规模少数民族内迁公元589 年隋朝灭陈后,它的疆域并没有恢复到西汉时的幅员,其东北以辽河与高丽为界;南方虽一度灭了林邑国,但不久就已退至北纬18°一线此后隋朝从东突厥人手中夺回了河套,把边界扩展到阴山以北;又从西突厥夺取了今**哈密地区大业四年(603 年),隋炀帝趁吐谷浑被铁勒打败之机,灭了吐谷浑,取得了它的故地,其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但这些疆土的开拓有的只有军事上的意义,有的存在的时间很短如与东突厥的界线虽划定在阴山以北,但隋朝的行政区实际仍未出阴山山脉的范围吐谷浑首领到大业末年就又复国,在今青海境内所建政区到唐朝时也未恢复*隋朝疆域隋朝人口最多时估计为5600-5800万,还没有突破西汉的记录,其直接统治的范围与西汉大致相仿,但经过数百年的开发,南方容纳的人口比西汉时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所以并不存在人满为患的问题相反,在隋炀帝穷兵黩武的情况下,到处出现了田园荒废的景象正因为如此,隋朝对新辟土地,除了实行军事控制外,无法实施有效的移民如对吐谷浑旧地,虽又"置郡县镇戍",却只能"发天下轻罪徙居之",人数显然是相当有限的隋末唐初,突厥势力南侵,连首都长安也受到威胁因此,尽管黄河流域还没有恢复战争的创伤,全国人口不足3000万,唐朝还是不得不发动了对突厥的反击,在贞观四年(630 年)灭东突厥,贞观二十一年又灭薛延陀,疆域达到了贝加尔湖以北以后又灭西突厥,辖境远至中亚唐朝的疆域,最西曾经到达过咸海之滨,最北曾包括西伯利亚,最东一度拥有萨哈林岛(库页岛)和朝鲜半岛的大部分但是这并不是说唐朝同时拥有过这样大的疆域,而且达到最远点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例如,控制咸海以东是在龙朔元年(661 年),但到麟德二年(665 年)就撤到了葱岭,实际只维持了3 年而那时还没有灭高丽,东部的边界仍在辽河一线开元三年(715 年)唐朝又扩展到葱岭以西,但东部的安东都护府已退到辽西天宝十年(751 年)怛罗斯一仗败于大食(阿拉伯帝国),唐朝的疆域又退回到葱岭北方自灭薛延陀到仪凤四年(679 年)突厥再起也只有32年时间,唐朝就又撤至阴山山脉以南了总章元年底(669 年)灭高丽后置安东都护府,但到咸亨元年(670 年)其治所就从平壤迁至辽东,不久又迁至辽西,高丽故地基本丧失在研究唐朝的疆域与人口的关系时,以下三个方面是必须注意的,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唐朝的疆域扩张与人口增长并不是同步的,当人口达到高峰时,极盛疆域已成过去,这与西汉的情况相似隋唐之际的人口谷底估计在武德五年(624 年),约为2200-2300万此后以年平均8 -12的增长率增加(包括因自境外迁入而增加的部分),至安史之乱前的755 年达到约8000-9000万的高峰而唐朝在北部推进到极点时的人口约2900万,在西部获得最大疆域时的人口约为3500万,在朝鲜半岛设立安东都护府时的人口至多有4000万,都离高峰甚远而在人口超过8000万的天宝盛世,除了今**乌鲁木齐及其以东一带有一些正式的州县,其设置正式行政区域的范围基本没有超出西汉的范围唐朝在新辟的领土基本都设置都护府和都督府,或通过羁縻府州县的形式进行统治羁縻政区的首长绝大多数都是由其原来的首领世袭的,不纳赋税,除已迁入内地的以外也不领朝廷俸禄,当然也不接受唐朝的常驻机构和人员,不会有什么移民迁入唐朝存在时间较长较稳定的六个都护府中,安南的辖区是西汉以来的旧地;安东所管的大多也是辽西的旧地;安北一度辖有今蒙古和西伯利亚,但到垂拱二年(686 年)后即迁至今内蒙古;单于原辖阴山河套一带,至圣历元年(698 年)后并入安北;只有北庭和安西二个存在时间最长,辖区又基本都是新辟这些都护府都没有为唐朝的人口提供多少扩展的余地,因为除了常驻的军队和行政人员以外,由内地迁去人人口极少迁入西州(今**吐鲁番一带)和庭州(今乌鲁木齐一带)的主要是罪犯,在都护府和镇的驻地如安西(今库车)北庭(今吉木萨尔)疏勒(今喀什)焉耆(今焉耆)等处主要由戍卒实行屯垦安史乱后这类迁移也基本结束了相反,伴随着唐朝扩张的是大批边区和境外民族的内迁如东西突厥被灭后,有数十万人迁入唐朝,定居在首都长安的就曾有一万户,河套和今陕西山西北部都是安置突厥人较多的地区高丽被灭后,三万多户百姓被迁至江淮以南及山南京西诸州,其中一部分以后迁回辽东,但不久又被迁至陇右河南百济的贵族和百姓被迁于辽东徐州兖州等地山东半岛沿海有很多新罗人居住此外,回鹘铁勒西域诸族吐谷浑吐蕃党项契丹奚等族几乎都有不少人内迁唐朝的军队,从将领到士兵,都有大量来自边疆和境外的人员总之,在唐朝的疆域达到极盛时,其人口还没有超过西汉;而当其人口达到高峰时,绝大部分人口居住的范围与西汉的疆域相仿;迁入唐朝的人口远远超过唐朝向边疆地区的移民宋朝的领土比唐朝小得多:其北界已退至今山西的河曲岢岚原平代县繁峙和河北的阜平满城容城霸州及天津市区一线,西北与西夏以今甘肃兰州靖远宁夏同心及陕西北部的白干山一线为界,西南今大渡河以南的川西南黔西和云南是大理国境可是就在北宋境内,由初期的约3000万人口增加到了后期(11世纪初)的1 亿左右*北宋辽和西夏疆域北宋对辽和西夏基本都取守势,即使主动用兵也没有改变过双方的稳定界线对大理也从未采取过军事行动,宋太祖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的传说虽不尽可信,但宋朝方面希望维持现状却是事实唯一的例外就是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至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间对吐蕃的战争,结果是恢复了唐朝的旧地,扩大到今乌峭岭以南的湟水流域大夏河流域和洮河流域,设置了熙河路这次战争发动于宋朝的人口接近高峰之际,但无论从目的与后果看,都与内部的人口压力无关从军事行动的倡议者和指挥者王韶向皇帝所上的平戎策可以看出,其首要目的是夹击西夏,"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而当时"诸羌瓜分,莫相统一"的形势对宋朝有利,应加以利用同时王韶还认为这一带"土地肥美,宜五种者在焉"结果,宋朝在军事上固然节节胜利,但经济上却背上了包袱,"熙河虽名一路,而实无租入,军食皆仰他道"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更不可能从内地迁入人口了不过,由于人口数量达到了空前的记录,宋朝的人口压力的确日益增大,尤其是在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经过两宋之际的战乱,当南宋与金双方进入稳定对峙的阶段,南北的人口就又攀上了新的台阶,13世纪初合计达到了1.1272亿,南宋人口到端平二年(1235年)已在6000万以上早在北宋中期,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杀婴之风就已相当严重,发展到不分男女,见于记载的就有今湖南与湖北相邻一带苏南皖南赣东北浙江和福建各地福建因山多地少,缺少开发余地,杀婴之风最甚,连富人和士大夫家族也都"计产育子","富民之家,不过二男一女;中下之家,大率一男而已"但宋朝并未出现任何向外扩大生存空间的言论或行动,如果对辽西夏金蒙古元的政策可以用"积弱"来解释,那么就是在南宋期间也从未对大理采取过军事征服这一点,只能证明当时的君臣的确没有动过这方面的脑筋对与日俱增的人口压力,主要是通过增加粮食产量和开发山区来缓解的宋代的最高垦田数约有7.2亿亩,"这一数额不仅前代未曾达到,即使是后来的元明两代也未超过此数额"宋太宗时开始在南方水稻产区扩种麦豆类作物,同时在江淮之间推广水稻,以充分利用地力,防止水旱灾害的影响真宗时从福建引入早熟耐旱的占城稻种,在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推广;还在宫中试种,让百官了解新品种的效益这些措施对南方农业的进步产生巨大影响福建的梯田出现在宋代,就是农业生产向深度发展的证明另一途径是将原来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辟为新的政区,以安置移民,扩大耕地如北宋后期,在原来属"梅山峒蛮"居住并被禁止与汉区交通的地方筑二城,置新化县,"得主客万四千八百九户,万九千八十九丁田二十六万四百三十六亩"此后,对湖南西部和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和山区的移民显著增加成吉思汗与蒙古诸王的西征给中亚西亚和欧洲人留下了难以消除的恐惧,但西征的动因来自蒙古族本身,与宋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状况毫无关系,而且西征大多发生在这些政权被灭之前西夏和金分别亡于1227年和1234年,此前的1213年蒙古哲别灭西辽,1219年成吉思汗发动第一次西征,1221年又有哲别和速不台的西征1235年蒙古军开始攻宋,同年拔都出兵西征,1253年又有旭烈兀的西征,1254年蒙古军灭大理,同年征服了吐蕃到1279年南宋残余势力最终被消灭时,西征早已结束,庞大的大蒙古帝国已经分裂在蒙古的军事征伐中固然利用了女真党项契丹和汉等族的的人力和物力,但这些都是被俘虏和掠夺的结果同样,在灭西夏金大理南宋的过程中,也有大批来自中西亚和欧洲的人员被充当将士炮手工匠和官吏西夏和金灭后,境内的人口锐减至1000余万,仅及原来的五分之一弱,是中国人口史上罕见的浩劫灭宋14年后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境内的人口总数仅6000余万,只有13世纪初的一半当时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大片土地荒无人烟,亟待垦复所以,元朝建立后对高丽安南(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南部)日本缅国(今缅甸)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侵略,只是蒙古军队好战传统的继续,境内的人口只是为统治者提供了兵力而已元朝的人口峰值估计约8500万,远不如宋金合计,而且元朝期间的人口增长也比较缓慢蒙古西征与元朝对各国的侵略战争客观上留下了一些中国移民,但都是出于战争或控制的需要,或者是战败的结果,并非积极主动的人口迁移而迁入中国的中西亚欧洲移民数量更多,以后大部分在中国定居与元朝相比,明初的疆域已缩小了很多而在明朝期间,自永乐(1403年-1425年)以后也始终处于退缩之中*明初疆域明初曾继承元代的建置,在朝鲜半岛设有屯驻军队的卫所,但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氏高丽奉行亲明政策后,即将这些卫所撤至鸭绿江以北,从此鸭绿江成为中国和朝鲜的界河永乐七年(1409年)在东北女真等族地区设置了奴尔干都司,辖境直到外兴安岭以北永乐九年征服苦兀,更扩大到萨哈林岛(库页岛)至宣德十年(1435年)都司撤销,其下属的羁縻卫所虽继续存在,但控制已大为削弱后期由于满族的崛起,明军节节败退,直到退至山海关内明初的北界曾在今内蒙古的西辽河沙拉木伦河至阴山山脉贺兰山一线,但宣德以后逐渐退到了长城一线西北一度拥有的元朝全部疆土,也陆续放弃,最终后撤至甘肃的嘉峪关安南发生内乱后,明朝于永乐五年(1406年)在安南设置交趾布政使司,正式列为国土,至宣德三年(1428年)撤销,人员全部撤回明朝在今缅甸泰国和老挝境内设置的三个宣抚司和六个宣慰司(三宣六慰),在中期后不断受到缅甸东吁王朝的进攻,一度全部落入缅甸之手经反击,仅收回了"三宣"和"六慰"中的一慰老挝宣慰司但明朝的人口却在不断增长经过明朝初年的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的移民,14世纪末的人口已经回升到7000万以上与户口统计数上的停滞和倒退相反,实际人口始终在持续增长,到17世纪初突破2 亿大关,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新记录当时人的各种记载表明,明朝中后期一些地区的人口已经相当稠密,人口压力也已相当严重,地少人多地区的人口大量外流,平原地区的人口纷纷迁往西南边疆和山区谋生,福建和广东沿海一些人陆续向海外移殖尽管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关明朝中后期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人满为患的史料,以至当时一些人已经对前途表示悲观,感叹一场浩劫在所难免;却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用领土扩张来缓解人口压力或以对外战争来解决社会矛盾的言论,更找不到任何行动因各种原因迁离明朝领土的人数量也并不多,而其中最大的一部分是被鞑靼瓦剌和后金(清)掳掠出去的其中被后金(清)掠至东北的人口估计近百万,不过那时距明亡已为时不远,除了造成生命财产和社会生活的破坏以外,起不了什么积极的作用明朝人主动移殖境外在法律上是被禁止的,所以逃亡至蒙古诸部内的汉人都属"或因饥馑困饿,或因官司剥削,或避罪"据估计,。

初中地理《中国的疆域与人口》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21

初中地理《中国的疆域与人口》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21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适用年级八年级所需时间课内共用4课时,每周2课时;课外共用2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中国的疆域与人口》是选自湘教版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是学生认识我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进而了解人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发点。

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

所以说它在中国地理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单元设置了四节内容,“中国的疆域”、“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中国的民族”。

本单元设计把这四部分内容整合为两个专题,专题一:中国的疆域及行政区划;专题二:中国的人口及民族。

专题一——“中国有多大?”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学生借助地图、幻灯片、多媒体等多种信息工具,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展示、对比、量算、交流,理解我国疆域的特点及优越性。

通过拼图游戏等活动,让学生认识中国疆域的划分方法,省级行政单位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经济活动、交往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专题二——“中国有多少人?”利用资料、统计图等认识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

通过搜集图片、资料、观看幻灯等形式了解我国各民族的组成及分布特点。

二个专题围绕中国的人地关系展开。

预期学习效果:本单元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涉及众多的地名及其空间位置。

学习时应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挂图、地图册、幻灯片和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和手段,运用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探究法、比较学习法、读图指导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既要让学生从读图中获得知识,更为关键的是培养他们读图、识图、析图、用图、动手作图等多种能力,以帮助学生形成中国的地理位置和政区、人口与民族分布的空间概念。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图中找出我国四至点。

3.了解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中国地理 主题一 疆域与人口(共37张PPT)

中国地理  主题一 疆域与人口(共37张PPT)

疆域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1)位置
半球位置 纬度位置
东半球、北半球 我国大部分位于中纬度,_①__北__温___带、南部部分地 区位于__②__热__带,没有寒带
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_③__亚__欧__大__陆_东部、_④__太__平__洋___西岸,是一 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纬度位置优越性
广西壮族 自治区

海南省 琼 重庆市 渝
行政中心 杭州 合肥 福州 南昌 济南 郑州 武汉 长沙 广州 南宁
海口 重庆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四川省
川或蜀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贵或黔
云或滇 藏
陕或②秦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甘或陇
青 宁
成都 贵阳 昆明 拉萨 西安 ③兰州
西宁 银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举两例)。
(6)我们的家乡位于______(填字母),这里盛产的温带水果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两例)。
(1)我国领土最东端所在的省级行政区是__D___(填字母),行政中心是 _哈__尔__滨__。 (2)我国领土最西端所在的省级行政区域是_A____(填字母),简称是_新___。 (3)位于雪域高原上的省级行政区域是_B_____(填字母),行政中心是 __拉__萨__。 (4)位于我国北部边疆,与蒙古国接壤的边界线最长的省级行政区域是 _C_____(填字母),行政中心是__呼__和__浩__特__。 (5)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域__E__、__F__(填字母),这里盛产 的热带水果有___荔__枝__、__菠__萝__、__芒__果__、__香__蕉__等__(__任__写__两__个__即可) (举两例)。 (6)我们的家乡位于__H____(填字母),这里盛产的温带水果有 _苹_果__、__柿__子__、__石__榴___、__枣__等__(__任__写__两__个__即__可-)(举两例)。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一节中国的疆域一、伟大的祖国(位置)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2、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3、经纬度位置:4°N—53°N;73°E—135°E,东西跨经度60多度(跨5个时区,相差4个小时),南北跨纬度近50度。

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二、辽阔的疆域:1、领土的四端:最北: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最南:曾母暗沙最西:帕米尔高原;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2、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居第3位。

1、濒临的海洋:从北往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及太平洋。

海岸线长1.8万千米。

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

三、众多的邻国1、陆界线:2万多千米2、陆上邻国:14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缅、老、越3、隔海相望的国家:日、韩、菲、马、文、印尼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一、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早在春秋战国,清朝影响最大。

二、行政区划1、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三级及特别行政区2、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3、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1)名称:P6的三字经(2)简称和行政中心:P8第三节中国的人口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1、总量:2000年达12.95亿;占世界21.2%。

2、省区分布:最多:河南省;最少:澳门。

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1、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2)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

2、我国的人口增长趋势:呈直线上升。

3、东部地区和特大城市的人口增长快的原因是人口迁移三、分布疏密不均。

1、地理分布特点: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

(沿海河湖、平原、盆地交通和经济发达等地区人口多)2、农村、城镇人口他布特点: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人口比重小。

(63、8%,36、2%)三、我国的人口政策:1、我国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的原因: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

中国疆域与人口知识点总结

中国疆域与人口知识点总结

中国疆域与人口知识点总结中国的疆域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国家,拥有广阔的疆域。

中国的疆域涵盖了东亚的大部分地区,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一些争议领土。

中国大陆中国大陆是中国的主要部分,位于东亚,东临东海和黄海,南濒南海,西临内陆高原,北接东北亚地区。

中国大陆地势复杂,包括平原、丘陵、高原、山脉等多种地貌。

台湾、香港和澳门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目前有自己的政府和行政管理体系。

香港和澳门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享有相对较高的自治权。

这些地区都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争议领土中国还有一些争议领土,包括南海诸岛、东海诸岛以及与印度的边界问题。

这些领土争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也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议题。

中国的人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

以下是一些中国人口的知识点。

人口规模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的人口超过14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8%。

中国的人口规模对于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人口分布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较高,而西部和北部地区人口较少。

这种不均衡的人口分布导致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人口结构中国的人口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减少的挑战。

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人口领域的重要话题。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民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这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包括住房、交通和环境等方面的挑战。

人口政策中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限制城市家庭和部分农村家庭的生育权利。

这个政策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如男女比例失衡和老龄化等。

总结:中国的疆域广阔,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一些争议领土。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规模超过14亿,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结构正发生变化。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人口政策对于人口控制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

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

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1. 中国的疆域中国是一个位于东亚的国家,拥有广阔的疆域。

中国的疆域总面积约为9.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三大国家。

中国的疆域边界与14个国家接壤,包括俄罗斯、蒙古、朝鲜、越南等国家。

中国的疆域在历史上有过一些变化。

自古以来,中国的疆域就已经不断扩展和收缩。

在古代中国,疆域包括了当前的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外部势力的影响,中国的疆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到了现代,中国的疆域主要包括中国大陆、澳门、香港和台湾等地区。

其中,中国大陆是中国的主要疆域,占据了中国总面积的绝大部分。

2. 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国的行政区划是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的地方行政单位组织形式。

目前,中国的行政区划分为四个层级,从上到下分别为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和乡级行政区。

在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这些省级行政区进一步划分为333个地级行政区,包括市、自治州、地区等。

在地级行政区下面,还有2857个县级行政区,包括县、市辖区、自治县等。

最后一层是乡级行政区,包括乡、民族乡、镇等。

中国的行政区划根据地理位置、行政管理和人口分布等因素进行了合理划分。

不同的行政区划有不同的行政权力和职责。

行政区划的设立和调整需要经过国家的批准和决定。

3. 中国的人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21年,中国的人口总数超过14亿人。

中国的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量超过140人。

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而西部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这与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分布有一定关系。

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而资源较丰富的西部地区人口稀少。

中国的人口结构也有一些特点。

由于长期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

由于长期男性优先的传统观念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的性别比例存在明显的男性过剩情况。

初中地理《中国的疆域与人口》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地理《中国的疆域与人口》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适用年级初二所需时间共4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要学好中国地理,首先必须了解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因为疆域是地理环境的空间所在,是地理环境特点形成的前提条件。

掌握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

我国的人口状况是进行国情教育的绝好题材。

因此,教材把…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作为全书的第一章。

本章教材共四节内容,中国的疆域,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中国的民族。

本单元设计把这四节内容整合为两个专题。

专题一:中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专题二:中国的人口与民族专题一------教材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说明:我国在世界上的位置,我国和经纬度位置,我国的海陆位置,我国与邻国的相互位置,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本专题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

专题二------人口与民族掌握我国人口的数量、人口的分布特点;56个民族的分布特点。

预期学习成果:提高学生从各种图表、媒体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整体把握、个性化发展,树立起责任意识。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四至。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管辖海域面积,陆界和海疆长度。

3、了解我国现行行政区划。

4、掌握我国的行政区划,能在地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逐步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5、知道我国的人口总数和我国人口的增长特点。

6、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情况。

7、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情况。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比较,初步形成我国地理位置的空间想象力。

2、在探索记忆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分布的过程中,提高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运用我国人口增长图和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4、运用民族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强化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意识。

葛剑雄: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

葛剑雄: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

葛剑雄: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商朝疆域图来源:爱思想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在历史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一直在世界人口总数中占有很高的比率,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率一般在20-30%之间公元200年正值东汉末年,接近人口低谷,出现了10%左右的最低比率而1850年是本世纪前中国人口的高峰,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高达35%左右如此庞大又占世界人口如此高比率的中国人口对外部世界究竟起过什么作用?在中国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变迁中有过什么影响?是否曾经对邻国和世界构成过威胁?中国人口中有多少人以何种方式移殖境外?有些人曾经想当然地作过各种回答,有人甚至把匈奴人和蒙古人对欧洲的征服"黄祸"同中国的人口联系起来,发表耸人听闻的言论,一度成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依据但实际上,并没有人将中国人口与历史的有关方面结合起来,作过严肃认真的研究,当然也就不可能产生什么值得一提的结论本文选择中国历史上疆域变迁和人口增长比较显著的几个阶段,用以考察人口与疆域变迁的关系,以回答这些问题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又经过了多次扩张,至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去世时,秦朝的疆域达到了空前的范围秦朝的疆域包括了战国后期七国旧地的全部,但一部分是新从其他民族手中夺取的大约在公元前222 年至221 年间,秦军在平定楚国的江南和越国旧地后,就进入了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征服了当地的越人政权,设置了闽中郡,以冶县(今福州)为郡治但秦朝的控制点显然相当少,所以在如此广大的区域内没有设什么县治,而且在秦亡以后整个闽中郡地就又重新为越人所有了秦朝的**域包括岭南地区,即南岭以南今广东广西和越南的东北部,是百越诸族的聚居地,战国时还不是楚国的领土根据淮南子·人间训的记载,秦始皇的动机是"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因此命尉屠睢率五十万军队分五路南征由于越人以丛林为依托奋勇抵抗,三年中秦军死伤数十万,连尉屠睢也在越人夜袭中丧生所以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 年)才又征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同年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基本结束了军事行动驻守岭南的尉佗要求秦始皇遣送三万未婚妇女,作为士兵的配偶,但只获得了一万五千人*秦朝的疆域在西南,秦朝以成都平原为基地,向西北两方面扩张到了今大渡河以北和岷江上游,占据了邛笮冉駹等部族地区向南又整治开通了一条"五尺道",从今四川宜宾延伸到云南曲靖,并在沿线控制了不少据点,设置了一些行政机构但由于投入的兵力和派驻的人员有限,统治并不巩固,所以在秦亡后就都已经放弃了在西北,秦始皇于三十二年(前215 年)派蒙恬率三十万军队赶走了河套一带的匈奴人,第二年在阴山以南黄河以东设置了九原郡,管辖新设的34个(一说44个)县但这些地方本是战国时赵国的旧地,连秦始皇令蒙恬筑起的万里长城,实际上也是以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已筑过的长城为基础的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以往曾不时侵入内地,秦朝的措施主要还是出于军事上的防卫目的秦始皇时代的人口总数在2000-3000万之间,但在经过战国末年长期的战争之后,人口数量已经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所以当时普遍存在的是劳动力的不足,而不是人口压力正因为如此,秦始皇在大规模征调民众服劳役和兵役时不得不采取残暴的强制手段,而且已显得捉襟见肘,如对征南越的军队派不出更多的增援和补给,在设置新政区后也无法迁入更多的移民秦亡以后和西汉初年,秦朝的新领土丧失殆尽,西南和南方全部为当地民族夺回,或建立了实际上独立的政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来自秦朝的驻军行政人员和移民数量太少就是在中原移民集团掌握了政权的南越国,还得依靠当地的部族首领,沿用越族**俗秦朝曾有一些人从山东半岛及东南沿海地区迁往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但他们大多是出于逃避秦朝统治的目的,或者是长期海洋迁移传统的延续,并不是迁出地人口过多的结果西汉初期的疆域收缩直到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0-前87年)才告结束,经过数十年的征战和经营,汉朝的疆域在武帝后期达到极盛汉朝的扩张是从收复秦朝故地开始的,但结果超过了秦朝领土的范围汉朝的西南界扩展到今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一线,南方则增加了海南岛和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东北的辖境南到朝鲜半岛中部江华湾一线,西北从匈奴和羌人手中夺取了整个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并进而控制了天山南北,直至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和帕米尔高原但由于扩展太快,新设的建置过多,兵力和财力都不能适应,加上地方官的苛政引起了当地民族的反抗,一些政区又撤销或缩小了如撤销了在朝鲜半岛的二个郡,其余二郡也缩小了辖境放弃了在海南岛的政区,机构和人员全部撤回大陆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西汉末年西汉初的人口估计在1500-1800万之间,在武帝初的元光元年(前134年)增加到约3600万武帝中期开始,人口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负增长,到末年(前87年)下降至3200万此后增长恢复,到西汉末年(公元2 年)达到约6000万的高峰此时西汉不计西域都护府辖地的领土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4127.63(人/平方公里,以下同);则武帝初的人口密度估计在10左右,绝对低于此数因此,从总体上说,西汉的扩张与人口压力毫无关系,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开疆拓土的行动发生在人口远非最多的阶段,而在人口接近高峰时非但没有再采取任何扩张领土的举措,反而会有所收缩汉武帝在北方和西北的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从打击匈奴的实力出发的所以尽管曾多次深入蒙古高原,但一旦战争役结束就退守长城一线,稳定的领土没有超过秦朝的范围河西走廊的获得也是匈奴战败投降的结果,由于该地具有断绝匈奴与羌人的联系和联接西域(今**和中亚)的战略地位,控制并加以巩固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同样,在羌人的故地湟水流域设置政区,主要也是军事上的需要,而不是出于经济利益西汉在西域的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为了与匈奴争夺控制权,是对匈奴战争的延续唯一的例外是大宛的用兵,这是个别招摇生事的汉朝使者挑拨的结果,而汉武帝以为大宛不堪一击,将出兵的美差交给了宠妃李夫人之弟李广利,以便他能立功封侯这场历时四年付出了十多万人的生命和无数牲畜物资等惨重代价的战争,搞得国库空虚,天下骚动,得到的只是千余匹"天马"的战利品汉武帝在西南的多次用兵,目的有三:一是换取大宛大夏安息等国的"奇物";二是用金钱买通大月氏康居等国在军事上牵制匈奴;三是扩大领土,使不同风俗不同语言的各族纳入版图,显示自己"威德遍于四海"正因为如此,这类战争在当时就受到普遍的反对,以至武帝也不得不下诏罪己,停止了在边疆的军事行动和在轮台(今**轮台一带)的屯戍西汉初年的文帝时期,晁错提出过"徙民实边"的建议,但其着眼点主要是利用内地的罪犯和贫民充实边疆,并不是内地人口太多武帝时,人口相对稠密的关东在灾年出现了大批流民,安置困难,于是新开拓的西北边疆成了移民的最佳场所到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为止,迁入的移民累计有80多万,定居于河西走廊和今内蒙古南部陕西北部宁夏青海东部由于移民的迁移和定居完全依靠朝廷提供的粮食种子和物资,使朝廷多年的积累耗费一空移民的巩固也完全靠法律和强制手段维持,自由迁入受到限制所以尽管在武帝以后的七八十年间关东局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增加,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却再也没有实施向边疆的移民在西南,官方也没有组织对新拓领土的移民,大多只是四川盆地内的居民自发地向南扩散与此同时,汉朝在南方却不止一次地弃地移民,在征服东越闽越后都将当年越人迁至江淮之间,造成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全省长期近于无人状态在撤销海南岛的政区时,也将愿意内迁的人全部迁走还必须指出,西汉对西域的控制主要是依靠声威,而不是使用军队由于补给线太长,就地生产的粮食数量有限,当时不可能在西域维持过多的驻军和行政人员,常驻人员不过六七千人东汉对西域的控制几度中断,在其得以维持的阶段,常驻人员比西汉还少除了少数因种种原因流落在西域的人以外,汉朝的移民从未越过河西走廊西端的玉门关除了西南局部地区以外,东汉的疆域从未超过西汉的范围,尽管东汉的人口峰值实际上并不低于西汉而今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以外的土地设置为永昌郡,只是当地民族归属的结果,从未发生过战争而且东汉期间,匈奴羌乌桓鲜卑和西域诸族开始内迁,最终演变为魏晋南北朝持续数百年的大规模少数民族内迁公元589 年隋朝灭陈后,它的疆域并没有恢复到西汉时的幅员,其东北以辽河与高丽为界;南方虽一度灭了林邑国,但不久就已退至北纬18°一线此后隋朝从东突厥人手中夺回了河套,把边界扩展到阴山以北;又从西突厥夺取了今**哈密地区大业四年(603 年),隋炀帝趁吐谷浑被铁勒打败之机,灭了吐谷浑,取得了它的故地,其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但这些疆土的开拓有的只有军事上的意义,有的存在的时间很短如与东突厥的界线虽划定在阴山以北,但隋朝的行政区实际仍未出阴山山脉的范围吐谷浑首领到大业末年就又复国,在今青海境内所建政区到唐朝时也未恢复*隋朝疆域隋朝人口最多时估计为5600-5800万,还没有突破西汉的记录,其直接统治的范围与西汉大致相仿,但经过数百年的开发,南方容纳的人口比西汉时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所以并不存在人满为患的问题相反,在隋炀帝穷兵黩武的情况下,到处出现了田园荒废的景象正因为如此,隋朝对新辟土地,除了实行军事控制外,无法实施有效的移民如对吐谷浑旧地,虽又"置郡县镇戍",却只能"发天下轻罪徙居之",人数显然是相当有限的隋末唐初,突厥势力南侵,连首都长安也受到威胁因此,尽管黄河流域还没有恢复战争的创伤,全国人口不足3000万,唐朝还是不得不发动了对突厥的反击,在贞观四年(630 年)灭东突厥,贞观二十一年又灭薛延陀,疆域达到了贝加尔湖以北以后又灭西突厥,辖境远至中亚唐朝的疆域,最西曾经到达过咸海之滨,最北曾包括西伯利亚,最东一度拥有萨哈林岛(库页岛)和朝鲜半岛的大部分但是这并不是说唐朝同时拥有过这样大的疆域,而且达到最远点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例如,控制咸海以东是在龙朔元年(661 年),但到麟德二年(665 年)就撤到了葱岭,实际只维持了3 年而那时还没有灭高丽,东部的边界仍在辽河一线开元三年(715 年)唐朝又扩展到葱岭以西,但东部的安东都护府已退到辽西天宝十年(751 年)怛罗斯一仗败于大食(阿拉伯帝国),唐朝的疆域又退回到葱岭北方自灭薛延陀到仪凤四年(679 年)突厥再起也只有32年时间,唐朝就又撤至阴山山脉以南了总章元年底(669 年)灭高丽后置安东都护府,但到咸亨元年(670 年)其治所就从平壤迁至辽东,不久又迁至辽西,高丽故地基本丧失在研究唐朝的疆域与人口的关系时,以下三个方面是必须注意的,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唐朝的疆域扩张与人口增长并不是同步的,当人口达到高峰时,极盛疆域已成过去,这与西汉的情况相似隋唐之际的人口谷底估计在武德五年(624 年),约为2200-2300万此后以年平均8 -12的增长率增加(包括因自境外迁入而增加的部分),至安史之乱前的755 年达到约8000-9000万的高峰而唐朝在北部推进到极点时的人口约2900万,在西部获得最大疆域时的人口约为3500万,在朝鲜半岛设立安东都护府时的人口至多有4000万,都离高峰甚远而在人口超过8000万的天宝盛世,除了今**乌鲁木齐及其以东一带有一些正式的州县,其设置正式行政区域的范围基本没有超出西汉的范围唐朝在新辟的领土基本都设置都护府和都督府,或通过羁縻府州县的形式进行统治羁縻政区的首长绝大多数都是由其原来的首领世袭的,不纳赋税,除已迁入内地的以外也不领朝廷俸禄,当然也不接受唐朝的常驻机构和人员,不会有什么移民迁入唐朝存在时间较长较稳定的六个都护府中,安南的辖区是西汉以来的旧地;安东所管的大多也是辽西的旧地;安北一度辖有今蒙古和西伯利亚,但到垂拱二年(686 年)后即迁至今内蒙古;单于原辖阴山河套一带,至圣历元年(698 年)后并入安北;只有北庭和安西二个存在时间最长,辖区又基本都是新辟这些都护府都没有为唐朝的人口提供多少扩展的余地,因为除了常驻的军队和行政人员以外,由内地迁去人人口极少迁入西州(今**吐鲁番一带)和庭州(今乌鲁木齐一带)的主要是罪犯,在都护府和镇的驻地如安西(今库车)北庭(今吉木萨尔)疏勒(今喀什)焉耆(今焉耆)等处主要由戍卒实行屯垦安史乱后这类迁移也基本结束了相反,伴随着唐朝扩张的是大批边区和境外民族的内迁如东西突厥被灭后,有数十万人迁入唐朝,定居在首都长安的就曾有一万户,河套和今陕西山西北部都是安置突厥人较多的地区高丽被灭后,三万多户百姓被迁至江淮以南及山南京西诸州,其中一部分以后迁回辽东,但不久又被迁至陇右河南百济的贵族和百姓被迁于辽东徐州兖州等地山东半岛沿海有很多新罗人居住此外,回鹘铁勒西域诸族吐谷浑吐蕃党项契丹奚等族几乎都有不少人内迁唐朝的军队,从将领到士兵,都有大量来自边疆和境外的人员总之,在唐朝的疆域达到极盛时,其人口还没有超过西汉;而当其人口达到高峰时,绝大部分人口居住的范围与西汉的疆域相仿;迁入唐朝的人口远远超过唐朝向边疆地区的移民宋朝的领土比唐朝小得多:其北界已退至今山西的河曲岢岚原平代县繁峙和河北的阜平满城容城霸州及天津市区一线,西北与西夏以今甘肃兰州靖远宁夏同心及陕西北部的白干山一线为界,西南今大渡河以南的川西南黔西和云南是大理国境可是就在北宋境内,由初期的约3000万人口增加到了后期(11世纪初)的1 亿左右*北宋辽和西夏疆域北宋对辽和西夏基本都取守势,即使主动用兵也没有改变过双方的稳定界线对大理也从未采取过军事行动,宋太祖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的传说虽不尽可信,但宋朝方面希望维持现状却是事实唯一的例外就是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至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间对吐蕃的战争,结果是恢复了唐朝的旧地,扩大到今乌峭岭以南的湟水流域大夏河流域和洮河流域,设置了熙河路这次战争发动于宋朝的人口接近高峰之际,但无论从目的与后果看,都与内部的人口压力无关从军事行动的倡议者和指挥者王韶向皇帝所上的平戎策可以看出,其首要目的是夹击西夏,"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而当时"诸羌瓜分,莫相统一"的形势对宋朝有利,应加以利用同时王韶还认为这一带"土地肥美,宜五种者在焉"结果,宋朝在军事上固然节节胜利,但经济上却背上了包袱,"熙河虽名一路,而实无租入,军食皆仰他道"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更不可能从内地迁入人口了不过,由于人口数量达到了空前的记录,宋朝的人口压力的确日益增大,尤其是在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经过两宋之际的战乱,当南宋与金双方进入稳定对峙的阶段,南北的人口就又攀上了新的台阶,13世纪初合计达到了1.1272亿,南宋人口到端平二年(1235年)已在6000万以上早在北宋中期,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杀婴之风就已相当严重,发展到不分男女,见于记载的就有今湖南与湖北相邻一带苏南皖南赣东北浙江和福建各地福建因山多地少,缺少开发余地,杀婴之风最甚,连富人和士大夫家族也都"计产育子","富民之家,不过二男一女;中下之家,大率一男而已"但宋朝并未出现任何向外扩大生存空间的言论或行动,如果对辽西夏金蒙古元的政策可以用"积弱"来解释,那么就是在南宋期间也从未对大理采取过军事征服这一点,只能证明当时的君臣的确没有动过这方面的脑筋对与日俱增的人口压力,主要是通过增加粮食产量和开发山区来缓解的宋代的最高垦田数约有7.2亿亩,"这一数额不仅前代未曾达到,即使是后来的元明两代也未超过此数额"宋太宗时开始在南方水稻产区扩种麦豆类作物,同时在江淮之间推广水稻,以充分利用地力,防止水旱灾害的影响真宗时从福建引入早熟耐旱的占城稻种,在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推广;还在宫中试种,让百官了解新品种的效益这些措施对南方农业的进步产生巨大影响福建的梯田出现在宋代,就是农业生产向深度发展的证明另一途径是将原来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辟为新的政区,以安置移民,扩大耕地如北宋后期,在原来属"梅山峒蛮"居住并被禁止与汉区交通的地方筑二城,置新化县,"得主客万四千八百九户,万九千八十九丁田二十六万四百三十六亩"此后,对湖南西部和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和山区的移民显著增加成吉思汗与蒙古诸王的西征给中亚西亚和欧洲人留下了难以消除的恐惧,但西征的动因来自蒙古族本身,与宋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状况毫无关系,而且西征大多发生在这些政权被灭之前西夏和金分别亡于1227年和1234年,此前的1213年蒙古哲别灭西辽,1219年成吉思汗发动第一次西征,1221年又有哲别和速不台的西征1235年蒙古军开始攻宋,同年拔都出兵西征,1253年又有旭烈兀的西征,1254年蒙古军灭大理,同年征服了吐蕃到1279年南宋残余势力最终被消灭时,西征早已结束,庞大的大蒙古帝国已经分裂在蒙古的军事征伐中固然利用了女真党项契丹和汉等族的的人力和物力,但这些都是被俘虏和掠夺的结果同样,在灭西夏金大理南宋的过程中,也有大批来自中西亚和欧洲的人员被充当将士炮手工匠和官吏西夏和金灭后,境内的人口锐减至1000余万,仅及原来的五分之一弱,是中国人口史上罕见的浩劫灭宋14年后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境内的人口总数仅6000余万,只有13世纪初的一半当时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大片土地荒无人烟,亟待垦复所以,元朝建立后对高丽安南(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南部)日本缅国(今缅甸)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侵略,只是蒙古军队好战传统的继续,境内的人口只是为统治者提供了兵力而已元朝的人口峰值估计约8500万,远不如宋金合计,而且元朝期间的人口增长也比较缓慢蒙古西征与元朝对各国的侵略战争客观上留下了一些中国移民,但都是出于战争或控制的需要,或者是战败的结果,并非积极主动的人口迁移而迁入中国的中西亚欧洲移民数量更多,以后大部分在中国定居与元朝相比,明初的疆域已缩小了很多而在明朝期间,自永乐(1403年-1425年)以后也始终处于退缩之中*明初疆域明初曾继承元代的建置,在朝鲜半岛设有屯驻军队的卫所,但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氏高丽奉行亲明政策后,即将这些卫所撤至鸭绿江以北,从此鸭绿江成为中国和朝鲜的界河永乐七年(1409年)在东北女真等族地区设置了奴尔干都司,辖境直到外兴安岭以北永乐九年征服苦兀,更扩大到萨哈林岛(库页岛)至宣德十年(1435年)都司撤销,其下属的羁縻卫所虽继续存在,但控制已大为削弱后期由于满族的崛起,明军节节败退,直到退至山海关内明初的北界曾在今内蒙古的西辽河沙拉木伦河至阴山山脉贺兰山一线,但宣德以后逐渐退到了长城一线西北一度拥有的元朝全部疆土,也陆续放弃,最终后撤至甘肃的嘉峪关安南发生内乱后,明朝于永乐五年(1406年)在安南设置交趾布政使司,正式列为国土,至宣德三年(1428年)撤销,人员全部撤回明朝在今缅甸泰国和老挝境内设置的三个宣抚司和六个宣慰司(三宣六慰),在中期后不断受到缅甸东吁王朝的进攻,一度全部落入缅甸之手经反击,仅收回了"三宣"和"六慰"中的一慰老挝宣慰司但明朝的人口却在不断增长经过明朝初年的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的移民,14世纪末的人口已经回升到7000万以上与户口统计数上的停滞和倒退相反,实际人口始终在持续增长,到17世纪初突破2 亿大关,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新记录当时人的各种记载表明,明朝中后期一些地区的人口已经相当稠密,人口压力也已相当严重,地少人多地区的人口大量外流,平原地区的人口纷纷迁往西南边疆和山区谋生,福建和广东沿海一些人陆续向海外移殖尽管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关明朝中后期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人满为患的史料,以至当时一些人已经对前途表示悲观,感叹一场浩劫在所难免;却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用领土扩张来缓解人口压力或以对外战争来解决社会矛盾的言论,更找不到任何行动因各种原因迁离明朝领土的人数量也并不多,而其中最大的一部分是被鞑靼瓦剌和后金(清)掳掠出去的其中被后金(清)掠至东北的人口估计近百万,不过那时距明亡已为时不远,除了造成生命财产和社会生活的破坏以外,起不了什么积极的作用明朝人主动移殖境外在法律上是被禁止的,所以逃亡至蒙古诸部内的汉人都属"或因饥馑困饿,或因官司剥削,或避罪"据估计,。

中国历史各大一统王朝时期的人口与疆域

中国历史各大一统王朝时期的人口与疆域

中国历史各大一统王朝时期的人口与疆域何谓“大一统”?即统一华夏的政权。

何谓“华夏”?华夏是中国的古称,同时也是汉民族的别称。

最初是代指周王朝及属于周“王母弟甥舅”的诸侯国,后来扩大至将九州地区全部包括在内,遂成为神州(即汉地,汉族的民族共同地域)及汉族的别称,又称为“汉地九州”。

因此,大一统王朝,必须是统一管辖九州。

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

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禹贡九州图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现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辽宁省与内蒙部分地区。

兖州:大体位于古黄河和济水之间(今山东省西部、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东南部)。

范围和治所随历史多有变更。

青州:大体指起自渤海以南、泰山以北,涉及河北、山东半岛的一片区域,地为肥沃白壤。

徐州:在淮河以北、泰山以南、黄海以西,涉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山东南部,地为红色粘土。

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及岭南地区。

荆州:大体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由荆山一带直到衡山之南地域。

是汉族原居地区之一豫州:位于九州之中,故别称中州。

当今河南省大部分属豫州,故简称“豫”。

梁州:指陕西、四川盆地、汉中及部分云贵地区。

雍州:位于今陕西、宁夏全境及青海、甘肃、宁夏、新疆部分、内蒙部分。

因此,中国历史上,真正能算得上大一统王朝的只有秦朝、西汉、新朝、东汉、西晋、隋朝、唐朝、武周、元朝、明朝、清朝等十一个。

再来看看各大一统王朝时期的人口与国土情况。

秦朝:人口2500~3000万,疆域340万平方公里。

(公元前210年数据)西汉:人口6300万,疆域609万平方公里。

(元始二年的数据,也就是公元2年)新朝:人口5000~6000万,疆域405万平方公里。

(公元10年的数据)东汉:人口6500万,疆域580万平方公里。

(永和五年,即公元140年的数据)西晋:人口3500万,疆域543万平方公里。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一、辽阔的疆域1、位置优越⑴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⑵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⑶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⑷位置优点发展农业生产我国地域广大,南北、东西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外交往与合作东濒太平洋,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有利于同海外各国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多国接壤,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发展海洋事业东临太平洋,沿海多优良港湾,便于开发各种海洋资源。

其它造就了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北国冰雪、南国热带风光。

2、国土辽阔⑴陆地面积:约960万Km2,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在世界各国中居第3位,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国家。

⑵领土四至: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最西:x疆的帕米尔高原(73°E);最南: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最北:黑龙江省漠河以北主航道的中心在线(53°N)。

⑶陆上疆界:2万多千米;海岸线:1、8万多千米。

⑷陆上邻国:陆上邻国(14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⑸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⑹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渤海、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⑺半岛、岛屿:主要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主要岛屿—台湾岛(我国第一大岛)、海南岛。

3、34个省级行政(P7中的图1、7)⑴行政区划: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青海省 西藏
腾冲
3.找出黑河—腾冲人 口地理界线,说说该 线两侧人口密度的差 异。 该线东南部人口密度 大,西北部人口密度 小。
西部清幽、宁静、也淡雅~ 矗立在拥挤人潮里的“小蛮 腰”
那么俏皮,那么可爱~
合作探究
我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的原因(从自然原因, 经济原因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地形组、气候组、经济组、 交通组
B. 商业贸易活动日益频繁 C. 经济文化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明显改善
D.社会劳动力需求大幅度增加
课后思维拓展
钦州设县,设县级市,设地级市时的人 口数量,以及钦州现有人口数量。
谢谢!
反方
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对我国带来的影响
无交就资环 尽通业源境 的拥困枯污 贫挤难竭染 穷
结论:
人“手”和人“口”
人是生产者,人手可以创造财富。人又是消 费 者,人口会消耗资源。 人口太少,缺少人“手”,社会难以发展。 人口太多,大部分资源会被人“口”吃掉。 因此人口和人手必须和谐发展。
计划生育反馈练习来自1.2010年,我国总人口为人13.,41是亿 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2.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 快
3.我国把实行作计为划一生项育基本国策。
4.下例地理分界线中是我国人口线的是( B )
A秦岭---淮河
B黑河—腾冲一线
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 D阿尔泰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5.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 C ) A.人口居住地的自然条件有较大的改变
二、人口分布 东多西少
人口密度= 总人口(人) 总面积(平方千米)
1.说说京、津、沪、苏、鲁、豫、皖等省级行政区域大部分地区人 口密度在多少人/千米以上?

中国历代人口增长与土地纷争

中国历代人口增长与土地纷争

一、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的曲线增长在历代中国官方有关记录中,从周秦至明清之际2000余年的历史上,中国人口数量曾长期摆动在仅为1000万与6000万之间。

1、中国历代人口统计数字先秦时期:夏代人口有《文献通考·户口考》与《帝王世纪》等记载,有人口1355万余,不可靠,现代人推测为135万。

商代人口,《帝王世纪》曰:“殷因于夏,六百余载,其间损益,书册不存,无以考之。

”(《续汉书·郡国志》刘朝注引)王育民先生推测为196万。

西周人口,《周礼·秋官司寇》记载:“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及孟冬祀司之日,掀其数于王。

” 《帝王世纪》载西周初年人口1,3714,923,“多禹十六万一千人”。

《通典》卷七《食货·户口》中少1万。

现代人测为285万。

春秋人口,《帝王世纪》记周庄王十三年(前684年)为1,1847,000。

《通典》卷七《食货·户口》略同。

现代人推测为1000万左右。

战国人口,《帝王世纪》“考苏、张之说,记秦及山东六国,戎卒尚存五百余万,推民口数尚当千余万。

” 范文谰《中国通史》第1册估计为二千万,梁启超《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饮冰室文集》第4册)估为三千万。

秦汉魏晋时期:中国第一次全国规模的人口普查是秦朝。

《史记·萧相国世家》说萧何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

” 《史记·秦本纪》载秦国早在献公十年(前375年)就“为户籍相伍”。

《商君书·去强篇》说商鞅变法时,“五家为保,十保相连”,并“头令萁敛”即根据人口收税(《汉书》卷24《食货志》师古注)。

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初令男子书年”。

《帝王世纪》说秦“北筑长城四十余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阿房、郦山七十余万。

” “一岁屯戍,一岁力役。

” (《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每年仅征发徭役就达300余万人。

西汉户口,《汉书·地理志》记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国1,2233,062户,5,9594,978口。

《中国疆域与人口》课件

《中国疆域与人口》课件

中国民族与语言
多元且复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 统和独特的语言体系。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但各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如藏语、维吾尔语、蒙古 语等。
01
中国的人口政策
Hale Waihona Puke 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国政府为控制人口增长而实施的一项长期政策,其目的是通过提 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来控制人口数量和优化人口结构。
跨纬度较广
跨经度较广
中国的经度跨度也较大,从东经73度 40分的帕米尔高原到东经137度40分 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的中心线 相交处,横跨了五个时区。
中国的纬度跨度较大,从北纬4度附 近的曾母暗沙到北纬53度左右的漠河 ,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气候带。
中国的陆地疆域
01
02
03
960万平方公里
中国的陆地疆域面积约为 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 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 第三位。
为应对老龄化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 一系列措施,包括发展养老服务业、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以保障老年人 的生活质量和福利。
老龄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断 上升的过程,随着年龄结构的变化, 社会经济和医疗保障等方面都会面临 挑战。
人口与经济发展
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结构的变 化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经 济发展也会对人口数量和结构产生反作
14个省级行政区
中国陆地疆域内分布有14 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 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 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地形多样
中国的陆地疆域地形多样 ,包括高原、山地、盆地 、平原、丘陵等各类地形 。
中国的海域与岛屿

《中 国的疆域和人口》人口结构变化社 会影响

《中 国的疆域和人口》人口结构变化社 会影响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人口结构变化社会影响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拥有着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口的变化一直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给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中国疆域辽阔,资源丰富,为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然而,人口的分布却并不均衡,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而西部地区则相对地广人稀。

这种分布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的发展和资源的配置。

在探讨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的影响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前中国人口结构的主要特点。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加。

另一方面,出生率的下降导致了青少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相对减少。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首先,养老负担加重。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依赖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这对国家的财政支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增大,可能影响到养老金的可持续性和保障水平。

其次,医疗资源的需求增加。

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和治疗,这对医疗卫生系统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再者,劳动力市场受到影响。

劳动力数量的相对减少可能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招工难的问题,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与此同时,出生率的下降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较低的出生率意味着未来劳动力的补充不足,可能影响到经济的创新能力和活力。

此外,对于教育、房地产等行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学校可能面临招生不足的情况,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也可能因家庭规模的缩小而发生变化。

然而,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并非全是负面影响,它也带来了一些机遇。

例如,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养老服务、健康产业等领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智能化的养老设备、康复护理服务等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新的增长点。

同时,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成为可能。

中国的人口地理与人口变动

中国的人口地理与人口变动

中国的人口地理与人口变动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具有丰富的人口地理特征和多样化的人口变动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口地理格局和人口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人口地理特点以及人口变动的影响。

中国的人口地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分布不均衡、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老龄化程度加深。

首先,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均衡。

人口集中在沿海省份和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上海和北京。

而西部地区和一些边远地区人口稀少。

这种不均衡的分布是受到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引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这也导致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其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快速推进。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一些大城市人口密度过高、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

同时,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耕地面积减少、农业发展受到制约等。

城市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第三,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呈现出逐渐加深的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的预期寿命得到了显著提高。

而较低的生育率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了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

老龄化带来了养老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除了人口地理特点,中国还经历了几个阶段的人口变动。

首先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高生育和高出生率时期。

这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府鼓励人们生育以满足劳动力需求。

然而,高人口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紧张和环境恶化。

接下来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计划生育时期。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计划生育政策,限制每个家庭的子女数量。

这一政策的推行使得出生率大幅下降,人口增长率趋于稳定。

到了21世纪,中国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阶段。

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如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和养老压力的增加。

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如延迟退休年龄和建设养老院等。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具有独特的人口地理特点和多样化的人口变动趋势。

《中 国的疆域和人口》人口增长,环境保护

《中 国的疆域和人口》人口增长,环境保护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人口增长,环境保护中国,这片广袤而古老的土地,拥有着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口的增长与疆域的变迁相互交织,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疆域辽阔,陆地总面积约960 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东部的广袤海洋到西部的高原山脉,从北部的寒冷草原到南部的热带丛林,多样的地理环境赋予了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

然而,这广阔的疆域在承载着庞大人口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中国的人口增长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古代,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和相对较低的医疗水平,人口增长较为缓慢。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医疗条件的改善、粮食产量的提高以及社会的相对稳定,使得中国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初期,人口增长率较高,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然而,庞大的人口数量在带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的同时,也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环境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需求,大量的森林和草原被开垦为农田,导致了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过度的开垦还引发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使得原本肥沃的土地逐渐失去了生产力。

其次,人口增长带来了能源的巨大消耗。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不断攀升。

过度的能源开采和使用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枯竭,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此外,人口增长也使得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量大幅增加。

处理不当的废弃物污染了土壤、水源和空气,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了威胁。

为了应对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下,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缓解了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

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植树造林工作,使得森林覆盖率逐渐提高,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趋势。

《中 国的疆域和人口》人口流动,经济影响

《中 国的疆域和人口》人口流动,经济影响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人口流动,经济影响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拥有着辽阔的疆域和庞大的人口。

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人口流动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现象,对经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疆域辽阔,东西南北跨度极大,不同地区在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为人口流动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人口流动首先带来的是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

在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率先发展起来,吸引了大量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

这些劳动力的涌入,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例如,广东、江苏、浙江等地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产品畅销国内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来劳动力的辛勤付出。

人口流动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不仅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劳动力,也促进了城市消费市场的扩大。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市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都因为人口的流入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功能日益完善,城市的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同时,人口的流入也促使城市进行产业升级和创新,提高了城市的竞争力。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口流动促进了产业的转移和升级。

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东部沿海地区则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提高了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人口流动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通过劳动力的流动,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也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和配置,缩小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例如,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普遍高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渐增强。

然而,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比如,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的交通、环境、公共服务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城市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的外流,出现了土地撂荒、农村空心化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中 国的疆域和人口》疆域辽阔,地理奇观

《中 国的疆域和人口》疆域辽阔,地理奇观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疆域辽阔,地理奇观中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拥有着广袤无垠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

它的辽阔疆土和丰富的地理景观,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从最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到最南端的南沙群岛曾母暗沙,中国的南北跨度极大。

当北方的漠河还在冰天雪地中时,南方的三亚却依然温暖如春。

这种巨大的气候差异,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

中国的东西跨度同样令人惊叹。

最东端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则在帕米尔高原上。

当东边的城市迎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时,西边的天空还繁星点点。

这种时差,不仅是地理上的差异,更反映了中国地域的广阔。

中国的陆地边界线漫长,与众多国家接壤。

从东北的朝鲜,到北部的俄罗斯和蒙古,再到西部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的印度、尼泊尔、不丹,南部的缅甸、老挝、越南,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频繁,共同促进了地区的发展。

广袤的疆域赋予了中国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

在西部,有雄伟壮观的青藏高原,它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高原上的雪山、冰川、湖泊,构成了一幅壮美绝伦的画面。

青藏高原不仅是地理上的奇观,也是许多珍稀动植物的家园。

往东,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

那里沟壑纵横,土地贫瘠,但却孕育了独特的黄土文化。

再往东,是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广袤的农田一望无际,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

南方则有着丘陵和山地交错的地形,如东南丘陵和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上奇峰罗列,溶洞众多,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除了陆地,中国还拥有辽阔的海域。

从渤海、黄海、东海到南海,海洋资源丰富多样。

美丽的海岸线蜿蜒曲折,众多的岛屿星罗棋布。

其中,台湾岛是中国最大的岛屿,海南岛则以其独特的热带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

中国的疆域辽阔,也造就了丰富的气候类型。

从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到热带,从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到干旱区,多样的气候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使得中国能够种植各种各样的农作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与中国疆域变迁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在历史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一直在世界人口总数中占有很高的比率,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率一般在20-30%之间。

公元200年正值东汉末年,接近人口低谷,出现了10%左右的最低比率。

而1850年是本世纪前中国人口的高峰,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高达35%左右。

如此庞大、又占世界人口如此高比率的中国人口对外部世界究竟起过什么作用?在中国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变迁中有过什么影响?是否曾经对邻国和世界构成过威胁?中国人口中有多少人、以何种方式移殖境外?有些人曾经想当然地作过各种回答,有人甚至把匈奴人和蒙古人对欧洲的征服、“黄祸”同中国的人口联系起来,发表耸人听闻的言论,一度成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依据。

但实际上,并没有人将中国人口与历史的有关方面结合起来,作过严肃认真的研究,当然也就不可能产生什么值得一提的结论。

中国历史上疆域变迁和人口增长比较显著的几个阶段,用以考察人口与疆域变迁的关系,以回答这些问题。

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又经过了多次扩张,至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去世时,秦朝的疆域达到了空前的范围。

秦朝的疆域包括了战国后期七国旧地的全部,但一部分是新从其他民族手中夺取的。

大约在公元前222年至221年间,秦军在平定楚国的江南和越国旧地后,就进入了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征服了当地的越人政权,设置了闽中郡,以冶县(今福州)为郡治。

但秦朝的控制点显然相当少,所以在如此广大的区域内没有设什么县治,而且在秦亡以后整个闽中郡地就又重新为越人所有了。

秦朝的新疆域包括岭南地区,即南岭以南今广东、广西和越南的东北部,是百越诸族的聚居地,战国时还不是楚国的领土。

根据《淮南子.人间训》的记载,秦始皇的动机是“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因此命尉屠睢率五十万军队分五路南征。

由于越人以丛林为依托奋勇抵抗,三年中秦军死伤数十万,连尉屠睢也在越人夜袭中丧生。

所以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才又征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同年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基本结束了军事行动。

驻守岭南的尉佗要求秦始皇遣送三万未婚妇女,作为士兵的配偶,但只获得了一万五千人。

在西南,秦朝以成都平原为基地,向西、北两方面扩张到了今大渡河以北和岷江上游,占据了邛、笮、冉、駹等部族地区。

向南又整治开通了一条“五尺道”,从今四川宜宾延伸到云南曲靖,并在沿线控制了不少据点,设置了一些行政机构。

但由于投入的兵力和派驻的人员有限,统治并不巩固,所以在秦亡后就都已经放弃了。

在西北,秦始皇于三十二年(前215年)派蒙恬率三十万军队赶走了河套一带的匈奴人,第二年在阴山以南、黄河以东设置了九原郡,管辖新设的34个(一说44个)县。

但这些地方本是战国时赵国的旧地,连秦始皇令蒙恬筑起的万里长城,实际上也是以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已筑过的长城为基础的。

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以往曾不时侵入内地,秦朝的措施主要还是出于军事上的防卫目的。

秦始皇时代的人口总数在2000-3000万之间,但在经过战国末年长期的战争之后,人口数量已经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所以当时普遍存在的是劳动力的不足,而不是人口压力。

正因为如此,秦始皇在大规模征调民众服劳役和兵役时不得不采取残暴的强制手段,而且已显得捉襟见肘,如对征南越的军队派不出更多的增援和补给,在设置新政区后也无法迁入更多的移民。

秦亡以后和西汉初年,秦朝的新领土丧失殆尽,西南和南方全部为当地民族夺回,或建立了实际上独立的政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来自秦朝的驻军、行政人员和移民数量太少。

就是在中原移民集团掌握了政权的南越国,还得依靠当地的部族首领,沿用越族习俗。

秦朝曾有一些人从山东半岛及东南沿海地区迁往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但他们大多是出于逃避秦朝统治的目的,或者是长期海洋迁移传统的延续,并不是迁出地人口过多的结果。

西汉初期的疆域收缩直到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0-前87年)才告结束,经过数十年的征战和经营,汉朝的疆域在武帝后期达到极盛。

汉朝的扩张是从收复秦朝故地开始的,但结果超过了秦朝领土的范围。

汉朝的西南界扩展到今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一线,南方则增加了海南岛和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东北的辖境南到朝鲜半岛中部江华湾一线,西北从匈奴和羌人手中夺取了整个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并进而控制了天山南北,直至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和帕米尔高原。

但由于扩展太快,新设的建置过多,兵力和财力都不能适应,加上地方官的苛政引起了当地民族的反抗,一些政区又撤销或缩小了。

如撤销了在朝鲜半岛的二个郡,其余二郡也缩小了辖境。

放弃了在海南岛的政区,机构和人员全部撤回大陆。

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西汉末年。

西汉初的人口估计在1500-1800万之间,在武帝初的元光元年(前134年)增加到约3600万。

武帝中期开始,人口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负增长,到末年(前87年)下降至3200万。

此后增长恢复,到西汉末年(公元2年)达到约6000万的高峰。

此时西汉不计西域都护府辖地的领土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4127.63(人/平方公里,以下同);则武帝初的人口密度估计在10左右,绝对低于此数。

因此,从总体上说,西汉的扩张与人口压力毫无关系,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开疆拓土的行动发生在人口远非最多的阶段,而在人口接近高峰时非但没有再采取任何扩张领土的举措,反而会有所收缩。

汉武帝在北方和西北的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从打击匈奴的实力出发的。

所以尽管曾多次深入蒙古高原,但一旦战争役结束就退守长城一线,稳定的领土没有超过秦朝的范围。

河西走廊的获得也是匈奴战败投降的结果,由于该地具有断绝匈奴与羌人的联系和联接西域(今新疆和中亚)的战略地位,控制并加以巩固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同样,在羌人的故地湟水流域设置政区,主要也是军事上的需要,而不是出于经济利益。

西汉在西域的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为了与匈奴争夺控制权,是对匈奴战争的延续。

唯一的例外是大宛的用兵,这是个别招摇生事的汉朝使者挑拨的结果,而汉武帝以为大宛不堪一击,将出兵的美差交给了宠妃李夫人之弟李广利,以便他能立功封侯。

这场历时四年、付出了十多万人的生命和无数牲畜物资等惨重代价的战争,搞得国库空虚,天下骚动,得到的只是千余匹“天马”的战利品。

汉武帝在西南的多次用兵,目的有三:1.换取大宛、大夏、安息等国的“奇物”;2.用金钱买通大月氏、康居等国在军事上牵制匈奴;3.扩大领土,使不同风俗、不同语言的各族纳入版图,显示自己“威德遍于四海”。

正因为如此,这类战争在当时就受到普遍的反对,以至武帝也不得不下诏罪己,停止了在边疆的军事行动和在轮台(今新疆轮台一带)的屯戍。

西汉初年的文帝时期,晁错提出过“徙民实边”的建议,但其着眼点主要是利用内地的罪犯和贫民充实边疆,并不是内地人口太多。

武帝时,人口相对稠密的关东在灾年出现了大批流民,安置困难,于是新开拓的西北边疆成了移民的最佳场所。

到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为止,迁入的移民累计有80多万,定居于河西走廊和今内蒙古南部、陕西北部、宁夏、青海东部。

由于移民的迁移和定居完全依靠朝廷提供的粮食、种子和物资,使朝廷多年的积累耗费一空。

移民的巩固也完全靠法律和强制手段维持,自由迁入受到限制。

所以尽管在武帝以后的七八十年间关东局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增加,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却再也没有实施向边疆的移民。

在西南,官方也没有组织对新拓领土的移民,大多只是四川盆地内的居民自发地向南扩散。

与此同时,汉朝在南方却不止一次地弃地移民,在征服东越、闽越后都将当年越人迁至江淮之间,造成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全省长期近于无人状态。

在撤销海南岛的政区时,也将愿意内迁的人全部迁走。

还必须指出,西汉对西域的控制主要是依靠声威,而不是使用军队。

由于补给线太长,就地生产的粮食数量有限,当时不可能在西域维持过多的驻军和行政人员,常驻人员不过六七千人。

东汉对西域的控制几度中断,在其得以维持的阶段,常驻人员比西汉还少。

除了少数因种种原因流落在西域的人以外,汉朝的移民从未越过河西走廊西端的玉门关。

除了西南局部地区以外,东汉的疆域从未超过西汉的范围,尽管东汉的人口峰值实际上并不低于西汉。

而今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以外的土地设置为永昌郡,只是当地民族归属的结果,从未发生过战争。

而且东汉期间,匈奴、羌、乌桓、鲜卑和西域诸族开始内迁,最终演变为魏、晋、南北朝持续数百年的大规模少数民族内迁。

二、公元589年隋朝灭陈后,它的疆域并没有恢复到西汉时的幅员,其东北以辽河与高丽为界;南方虽一度灭了林邑国,但不久就已退至北纬18°一线。

此后隋朝从东突厥人手中夺回了河套,把边界扩展到阴山以北;又从西突厥夺取了今新疆哈密地区。

大业四年(603年),隋炀帝趁吐谷浑被铁勒打败之机,灭了吐谷浑,取得了它的故地,其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但这些疆土的开拓有的只有军事上的意义,有的存在的时间很短。

如与东突厥的界线虽划定在阴山以北,但隋朝的行政区实际仍未出阴山山脉的范围。

吐谷浑首领到大业末年就又复国,在今青海境内所建政区到唐朝时也未恢复。

隋朝人口最多时估计为5600-5800万,还没有突破西汉的记录,其直接统治的范围与西汉大致相仿,但经过数百年的开发,南方容纳的人口比西汉时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所以并不存在人满为患的问题。

相反,在隋炀帝穷兵黩武的情况下,到处出现了田园荒废的景象。

正因为如此,隋朝对新辟土地,除了实行军事控制外,无法实施有效的移民。

如对吐谷浑旧地,虽又“置郡县镇戍”,却只能“发天下轻罪徙居之”,人数显然是相当有限的。

隋末唐初,突厥势力南侵,连首都长安也受到威胁。

因此,尽管黄河流域还没有恢复战争的创伤,全国人口不足3000万,唐朝还是不得不发动了对突厥的反击,在贞观四年(630年)灭东突厥,贞观二十一年又灭薛延陀,疆域达到了贝加尔湖以北。

以后又灭西突厥,辖境远至中亚。

唐朝的疆域,最西曾经到达过咸海之滨,最北曾包括西伯利亚,最东一度拥有萨哈林岛(库页岛)和朝鲜半岛的大部分。

但是这并不是说唐朝同时拥有过这样大的疆域,而且达到最远点的时间是非常短的。

例如,控制咸海以东是在龙朔元年(661年),但到麟德二年(665年)就撤到了葱岭,实际只维持了3年。

而那时还没有灭高丽,东部的边界仍在辽河一线。

开元三年(715年)唐朝又扩展到葱岭以西,但东部的安东都护府已退到辽西。

天宝十年(751年)怛罗斯一仗败于大食(阿拉伯帝国),唐朝的疆域又退回到葱岭。

北方自灭薛延陀到仪凤四年(679年)突厥再起也只有32年时间,唐朝就又撤至阴山山脉以南了。

总章元年底(669年)灭高丽后置安东都护府,但到咸亨元年(670年)其治所就从平壤迁至辽东,不久又迁至辽西,高丽故地基本丧失。

在研究唐朝的疆域与人口的关系时,以下三个方面是必须注意的,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