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用户视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用户视角
 李连江
我先解释一下题目: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用户视角。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看看什么是社会科学。

我理解的社会科学是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病理学,也可以说是生理学。

大家知道,毛泽东晚年修改年轻时写的词,把“重感慨,泪如雨”改成了“人有病,天知否。

”我们想想就能明白,所有关于人的学问,所有关于人的科学,关于社会的科学都是因为人有病。

政治学也好,行政学也好,社会学也好,之所以成为科学,是因为政治可能生病,行政可能生病,社会可能生病。

在讨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前,我们首先得明确这一点。

当然,我们研究病理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暴露疾病,更不是为了制造疾病,而是为了治疗疾病。

所以社会科学就有一个很特殊的使命,社会科学学者有个很特殊的职业特点,就是一方面要有科学精神,另一方面要有社会关怀。

这是我对社会科学的理解。

现在解释什么是方法。

方法与方法论不是一回事。

我们在方法论课堂上听到的东西是方法论,但不一定是方法。

方法是很简单的东西,方法就是手艺,就是技术,关于方法的研究才是方法论。

大学讲方法的课堂里,经常讲的是方法论,不是方法,所以不少学生听起来觉得过于玄妙。

我觉得这是需要注意的。

我特别强调一点,学方法、用方法是一回事,研究方法是另一回事。

研究方法是很难的,是很专门的学问,所以叫方法论。

用方法与研究方法论是两回事,所以不能要求用方法的人都掌握方法论,那是不合乎实际的。

现在说什么是研究。

我们各位都是做研究的,研究是什么?我套用邓小平先生的一句话:研究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这个中心就一定要创造新的东西,不创造新东西就不是研究。

新东西可以是新的知识,新的见解,新的
①② 本文是根据李连江教授2014年5月18日在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主办的第十届“两岸四地”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李连江,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实证社会科学(第一卷)
概念,当然最高层次是新的理论。

要达到这个目的,要实现创新,一定要有两个基本点。

一是要有新的材料。

中山大学马骏教授有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每个学者都得有一团属于自己的泥巴。

小孩子喜欢玩泥,得有一团他自己的泥巴。

另一个基本点是要有一个概念或观念,也就是看问题的角度。

康德老先生说,我们看世界,一方面是我们看到世界,另一方面是我们在看世界,我们看到的世界永远取决于我们的视角,取决于我们脑子里的观念。

如果我们一直用别人提出的观念看世界,我们很难看到新的东西,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观念,用别人没有提出的观念。

但是,提出新观念很困难,要超越他人,也要超越自己。

研究很难,所以说研究是极限运动,研究者永远不可能达到潇洒自如的境界。

年轻学者,特别是研究生,应该树立这个观念。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生活很潇洒,很自如,很轻松,那么研究不是你应该选择的职业。

我下面说的有点像自我辩护,但也是个共勉。

既然方法和方法论有区别,我们对待研究方法就有三个可以采取的角度。

第一是专家角度。

方法论专家的饭碗就是研究方法,所以他一定认为方法是最重要的东西,研究方法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

他会认为,把方法研究透彻了,研究就可以做好了。

这是专家的角度。

第二是非用户角度。

学术界有些人不用研究方法,也不学研究方法。

这些人分两类,一类是天才,天才不需要跟别人学方法,需要方法的时候他会创造方法。

另外一些人不是天才,也不屑于学方法用方法,我想不出更合适的词,只能说他们是非学者。

他们没有意愿跟方法论专家学方法,当然也就看不起方法论。

第三个角度是用户角度。

我采取的就是这个角度。

我们南开的传统是务实,务实最重要的出发点是对自己有个准确判断。

我知道自己不是天才,但是我有兴趣做研究,为了生存也必须做点研究,所以我对方法一直采取用户角度。

要说明一点,我不研究方法,不是不想做,是做不到,没那个本事。

比如说,我做一点计量分析,但是我数学不好,高考时数学不及格。

采用用户角度的前提是完全接受方法论专家的成果,承认这些聪明人了不起,然后很坦然很放心地使用他们的产品。

这有点像对待汽车。

方法论专家研究跟设计制造汽车有关的各种原理和技术,我作为用户完全信服那些专家,所以我只需要学会开车就够了。

我说的用户视角包含四方面内容。

第一,注重选题,方法永远服从选题。

为什么选题优先呢?因为只有选择重要的课题才能做出重要的研究。

我们仍然用病理学来做比喻。

如果我们研究疾病,研究什么样的疾病才可能做出重要的研究呢当然是研究那些可能致命的疾病,这是一点。

还有一点,最重要
学者评论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用户视角的研究是研究那些被人们视为健康的疾病。

大家都认为是健康的,你发现不是健康,是病,这是最重要的研究,因为被认为是健康的疾病对人杀伤力最大。

在社会科学领域里边怎么样选题公共行政研究,管理研究,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怎么样选题如果我们关注自己的国家,以我们自己的国家为研究对象,那我们一定会注意到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重要的课题都是敏感的课题,不敏感的课题是不重要的。

第二,重要的课题是令你忧虑的课题,让你进亦忧退亦忧的课题。

做政治学研究,最低的标准是习主席是否关心,习主席不关心的问题不值得研究。

最高标准是普通公民是否关心,普通公民不关心的问题更不值得研究。

对博士生来说,如果你的论文选题不能让你进亦忧退亦忧,它不能成为你学术生涯的起点。

对教师来说,如果我们现在研究的课题不能让我们忧虑,那么我们愧对自己的饭碗,愧对自己的职业。

第三,选题要选一个自己有比较优势的课题。

知道自己的比较优势,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不擅长做什么,这样选择课题才能做好。

第四,选题时一定要有自尊。

我们选题要过三笑关。

人家问你研究什么题目,你说一个题目,人家听了以后可能笑话你。

这是一笑关。

如果你研究工人,研究结果出来了,工人听了以后会嘲笑你。

这是二笑关。

还有一个更难过的三笑关,就是我们总有老的一天。

我们老了以后回顾我们年轻时候做的事,会不会嘲笑自己?会不会觉得自己荒废了自己最好的年华我们能不能过自己这一关?
选题问题解决了,研究方法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具体的研究方法实际上都是操作的手艺。

我跟大家讲一下我对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一点体会。

这是用户视角第二和第三方面的内容。

先说定性研究。

什么是定性研究?定性研究顾名思义就是确定一个事情的性质。

我们国家政治现象里有很多事情,很多很重要的问题,性质是不明确的。

我经常用的一个例子就是群体性事件。

什么是群体性事件?这是不是一个科学概念?很多人不去思考,就是说我们定性研究没有做。

所谓定性就是界定和分类,描述过程,提出因果机制假设。

定性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定性研究做不好,就谈不上定量研究。

定量建立在测量的基础上,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测量什么,测量有什么意义?有些做定量研究的学者看不起定性研究,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定性研究。

有些做定性研究的看不起定量研究,也是因为他们不懂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怎么做呢?我们是研究社会,研究社会的人,我们自己也是社会成员,所以定性研究归根结蒂就是四个字,推己及人。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做定性研究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来扩大我们自己的人生经历,获取我们自己没
实证社会科学(第一卷)
有的人生经历。

定性研究方法,访谈也好,案例研究也好,文献分析也好,唯一的目的是扩充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

我们对自己认识清楚了,才可以去推断别人。

如果抱这种态度做定性研究,方法就不是问题了。

比如,怎样看文字材料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很认真、很慢、很细心的反复看,像初恋时看情人的情书一样。

这样你才能不仅看到表面意思,还能看到背后的意思,字缝里的意思。

定性方法有时正是定量方法的禁忌。

比如说定量方法说不能根据因变量去选择案例,但我们做定性研究恰恰要根据因变量去选择案例,定量方法论家禁止的可能是定性研究必须做的。

用户视角的第三个内容是定量方法。

定量方法是什么?定量方法是一种证伪思维方式。

如果我们讲定量方法,一开始就跟学生讲微积分,很多社会科学的学生会对定量方法产生一种畏惧感。

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教法。

定量方法非常聪明,有点复杂,但并不艰深。

复杂是因为部件多,有点像拼图。

比如,统计分析的核心概念是零假设,因为零假设就是我们要证伪的东西。

我讲计量方法,不用数学,因为我不懂数学。

我用白话讲,当智力游戏讲,有时甚至当哲学讲。

比如说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是一种世界观。

启功先生有副对联:万物不齐天地事,一无可寄古今情。

万物不齐是正常状态,是自然状态。

不管你观察什么,如果有足够多个案,总是多数处于平均地带,很差的很少,很好的也很少,这就是正常状态,也就是正态分布。

讲定量方法不能让大家觉得高深莫测。

如果我们讲定量方法,学生听不懂,不是学生数学程度差,是我们自己对定量方法体会不深,理解不够。

现在谈谈用户视角的第四也是最后一个内容,就是谈谈学术研究是怎么回事。

我觉得学术研究是怀疑自己,不是怀疑别人。

有的学者喜欢开会时指责别人,喜欢批评别人,那不是学术研究,对自己没好处。

真正做学术研究的永远都是在怀疑自己。

我们用翻译做例子。

鲁迅先生是天才,但鲁迅先生的翻译经验是“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

”在翻译上出笑话的人缺乏自我怀疑。

大家想想看,什么样的人会怀疑自己?有自知之明的人才会怀疑自己,对自己的感觉有信心的人才会怀疑自己,没感觉没自信的人不会怀疑自己。

最后说两个感想。

第一个感想,研究方法是一种感觉。

打球的人要有球感,比如说,打篮球要有手感,做研究也需要手感,这种手感是不可能短期速成的。

方法论的培训班、研讨班都有一定价值,但是千万不要相信你可以一个月甚至半个月掌握研究方法,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有方法论培训班告诉你,我这儿要求零基础,可以速成。

大家可以放心,一定是骗子。

张中行先生回忆周作
学者评论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用户视角人,讲了个小故事。

当时市面上有一本书叫《日语百日通》,有人买了这本书,托人问周作人先生是不是真的可以一百天学会日语。

周先生的建议是,干点别的吧,不要白白浪费这一百天。

第二个感想是,我们方法论课堂给学生提供的往往是一车兵器。

定性方法若干,定量方法若干,学生觉得没办法入手,因为根本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些方法,不完全掌握方法怎么去做研究呢?我这里借用宋代一个禅师的话,他说,弄一车兵器,不是杀人手段,我有寸铁,便可杀人。

当然,一个信佛的人张口闭口讲杀人,不大合适,但道理是通的。

我们做研究归根结蒂是要培养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只能在实际做研究的过程中培养起来。

方法论讲得太玄乎了就变成神话,把方法论变成神话就把方法的位子摆错了。

方法归根结底是工具,我们要使用工具,但是工具不能代替研究。

就像钱钟书先生说的,显微镜、望远镜对我们是有用的,但是显微镜、望远镜并不能让瞎子看见东西。

如果我们要做研究,一定是以我们自己选择的题目为本,也就是说以我们自己为本,然后去使用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方法。

这个顺序永远不可颠倒过来,如果你认为必须要学会方法才能做研究,就把顺序颠倒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