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视域下的深度学习——以“乘法的意义”与“乘法交换律”的整体实践教学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2美眉 2024.2下
教研与美育
教学研究
整体视域下的深度学习
——以“乘法的意义”与“乘法交换律”的整体实践教学为例
沈友情
(宁波市北仑区蔚斗小学,浙江 宁波 315000)
摘 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教材知识点之间的连接与贯通。

本文以“乘法的意义”与“乘法交换律”为例,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深度教学,进而连接两部分的知识,将知识 “整体”化。

通过化“零”为“整”的实践反思,将其应用到更多的“整体”教学中。

关键词:化“零”为“整”;深度学习;乘法的意义;乘法交换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材编写应体现整体性,注重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考虑整体知识之间的联结。

同时结构主义认为,教学具有整体性的原则。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材只能分课时地零散呈现知识。

一些教师认为教材就是标准,从而将知识整体割裂,讲解前面的知识时不考虑后续的教学,这显然无法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对“乘法交换律”的学习建立在“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之上,很多教师将两者割裂,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乘法交换律。

本文将“乘法的意义”与“乘法交换律”两部分的知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从而实现两者的贯通。

一、由“零”推 “整”,相互矛盾引遐想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这本书中,张奠宙教授指出,可按照加法算理的本质,通过数一数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

为何推荐用数数的方法教学乘法交换律,而不按照教材的设定进行教学呢?他解释:按照教材的设计,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乘法交换律。

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可找到同样的答案。

在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的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教学情境:有25个小组在植树、挖坑,每个小组4人,一共有多少人在植树、挖坑?学生列出算式25×4=100(人)或4×25=100(人),最后按照教材的设定总结归纳乘法交换律。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反复验证两个乘法习“乘法的意义”时,课本中已经说明:对任意的实数a、b,有a×b=b×a成立,那么乘法交换律不用验证也是成立的。

如果按照二年级教材的设定,那么学习乘法交换律还有意义吗,这真的可以称之为“数学定律”吗?
张奠宙教授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指出,教材一开始设定“乘法的意义”的教学时就出现歧义,将a个b相加改写成乘法算式a×b或b×a时,对算式中乘数的意义不加说明,是造成学习乘法交换律没有意义的根本原因。

即对“零散”知识“乘法的意义”没有进行深度教学,从而造成“乘法的意义”与“乘法交换律”的“整体”教学的堵塞。

如何设计“乘法的意义”的教学,帮助学生“归类寻因明本质”,为“乘法交换律”的学习做出延伸与铺垫,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

二、“零”中寻“整”,归类寻因明本质
想要对“乘法的意义”与“乘法分配律”进行“整体”教学,就要对“零散”知识“乘法的意义”进行深度教学,明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成立等问题。

接下来笔者将从研读教材、对比教材两个方面对“乘法的意义”进行深入分析。

(一)研读教材,寻求乘法本质
在二年级上册“乘法的意义”一课中可以看到,教材通过同数相加地加法算式(图1)的引导,同时用“几个几”的
143
美眉 2024.2下教研与美育
教学研究
写乘法做铺垫,突出乘法的本质。

图1 图2
当把加法算式(图1)改写成乘法算式时,有两个乘法算式与之对应(图2),两个乘法算式唯一的不同是两个乘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脑海里会呈现出算式a×b=b×a。

那么,在四年级上册教学“乘法交换律”时,只需告诉学生像这样的算式叫乘法交换律,并不需要出示情景图验证并总结归纳。

那么按照现有教材的这种设定,学生能够自主建构“乘法的意义”这个概念吗? 在笔者教授“乘法的意义”的课上,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图3):如果依据前面讲的内容,这一题的乘法算式可以写为4×5或5×4,那么它的意思就是4个5相加的和或5个4相加的和。

此题有图,所以答案只有一种,若没有图,那么学生该如何正确回答此题

图3
综上所述,按照教材的设定,学生很容易将乘法的意义混淆,无法实现由“乘法的意义”到“乘法交换律”的学习贯通,从而实现由“零”到“整”,数学整体性的学习被破坏,这是教师不愿意看到的。

(二)对比教材,深化乘法意义
在人教版 “乘法的意义”的教学中,通过情景引入,列出相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从而给出乘法的定义。

按照这样的学习路径,学生很容易混淆且对乘法的意义认识得不够深刻。

那么该如何学习“乘法的意义”?笔者还查了另外两个版本的教材。

北师大版(图4)教学教材在编写“乘法的意义”时则更为精细,重点突出算理。

教材首先让学生数一数,在几个几的表达方式上运用几行几列的情景图,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不同的答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最后,再通过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计算出答案。

经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细致铺垫,最后由情景图给出a 个b 相加的,和可表示成为a×b 或b×a,此种表述方式与人教版教材相同,但北师大版教材进一步解读了乘法算式a 和b 分别表示的意义,让学生对“乘法的意义”的认识更加清晰。

浙教版(老版)教学教材中引入“乘法的意义”的铺垫和人教版教材相同。

但引入乘法算式的情景图却迥然不同。

浙教版教材情景图(图5)是3行5列的队列,在求解一共有算式,进而在表达几个几时也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法,最后给出两个不同的乘法算式。

此种情景图用一种视角对应一个加法算式、一个几个几的表征方法与一个乘法算式,在自上而下的联结中给出一一对应的关系。

图4 图5
三、化“零”为“整” ,对症下药解疑难
基于对以上三个版本教材的研究,笔者团队得出结论:相比简洁的介绍,精细的铺垫会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严谨的对应关系会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于是笔者团队一致认为一个乘法算式对应一个意义,一个意义也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则不会让学生对“乘法的意义”的认识产生混乱,同时从根本上也解决了“乘法交换律”“不用学”的问题。

笔者团队在尊重教材的原则下,对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乘法的意义”与“乘法交换律”的教学序列进行重构,并开展了教学实践。

(一)整合教材,调整教学内容
对比四个版本的教材内容,将教学内容调整如下:
课时调整前教学内容调整后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人教版教材第47页北师大版教材第16、17页第二课时人教版教材第48页浙师大版教材第25页内容第三课时
人教版教材第49、50、51
页的部分题目北师大版、人教版和浙教版教材部分习题
通过以上三个课时的教学,笔者将学生的结构意识、数学思想、思维能力三方面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逐渐形成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由浅入深,构建乘法思维1.铺垫充足突本质
第一课时构建冲关挑战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开始时,出示糖果图(图6),让学生用数一数的方式复习加法算理。

图6
课中,学会几个几的表达方式。

出示图7第一幅图并给
144
美眉 2024.2下
教研与美育教学研究
前熟悉几个几的表达方式。

出示图7第二幅图,在学生心里埋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种子。

然后通过说一说、算一算的方法(图8),让学生发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发散学生思维。

图7 图8
课堂临近结束,让学生整合两个知识点,让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将加法算理、几个几的表达方式与同数相加的和结合在一起。

最后出示3行10列的长方形格子,综合课上学习的知识,让学生进行整体练习。

让学生观察图9先通过数一数的方式数出图中的长方形一共有多少个,再按横着数和竖着数分别列出算式10+10+10=30(个)、3+3+3+3+3+3+3+3+3+3=30(个
)。

图9 图10
通过以上综合演练,将课上所学知识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第二课时引入乘法做准备。

2.一一对应意义明
第二课时,让学生明白一个加法算式或几个几的表达方式只能列一个乘法算式,理解乘法算式中的两个乘数所表示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

与此同时,会根据图像列算式,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课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没有规定的情况下,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进而引入乘法算式,突出乘法的意义。

引入乘法的教学片段如下:
观察图10,通过横着数和竖着数,列出加法算式5+5+5=15(人)、3+3+3+3+3=15(人),再给出一一对应
的乘法算式5×3=15(人)、3×5=15(人),从而总结出将加法改写成乘法为相同加数×个数。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经历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过程,学生了解了一个加法算式对应一种意义和一个乘法算式,自上而下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清晰明确。

最后追问学生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分别代表的含义,加深其对乘法的意义的印象。

本节课中,先出示两重含义的图,由难到易,为学生后续学习扫除思维障碍。

此种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一一对应的过
程中思维更加清晰,也从根本上区分了a 个b 相加与b 个a 相加的本质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一对应的优越性。

以上两个课时的的教学,通过大量的情景和实例,帮助学生积累足够的形象感知,并在最后的练习课中化具体为抽象,进一步深化理解。

同时在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等数学思想的渲染下,使学生在本质上对“乘法的意义”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三)沟通联系,明晰交换定律
四年级下册学习乘法交换律时,有了“乘法的意义”的学习铺垫,运用“乘法的意义”解释“乘法交换律”就顺理成章。

本节课引入乘法交换律时,再次运用二年级学习的情景(图9),让学生回顾在二年级学习的知识,为接下来要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做准备。

当学生列出一图两式,但表达不同的含义。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两个算式之间的关联,教师再运用更多的情景图呈现,最后总结归纳出乘法交换律。

以上设计从根源上了解决
了“乘法交换律”“不用学”的问题,解决了开篇的矛盾。

想将“乘法的意义”与“乘法交换律”进行完美的结合,化“零”为“整”,就要打破原有知识体系,深入研究教材,让知识前后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对教材取其精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教学体系,让前后知识形成串联并进的状态,为建立数学知识的大厦上打下坚实的地基。

改进“零散”的知识点“乘法的意义”的教学实践,促进“乘法交换律”的“整体”学习,这只是冰山一角,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遇到更多,如“加法的认识”及“加法的运算定律”也可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整体教学。

数学是整体认知的过程,旧知对新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数学中经常用到化归的学习方法,将旧知运用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上,用旧知解决新问题,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搭建起桥梁,环环相扣,塑造一张自我认知的学习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 )》[S]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