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控制性依赖型学生问题的产生与应对个案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观察
生活、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又缺乏教学经验,需要独立面对很多教育教学问题,遇到困难更需要坚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但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可能让他们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容易妥协。

我们在调研和访谈中发现,越是韧性水平高的教师越愿意迎难而上,勇敢面对各种困难。

在自信、希望、乐观和心理资本得分上非独生子女乡村小学教师也高于独生子女身份的乡村小学教师,但两者没有显著差异。

2.不同年龄、教龄、月收入、职称的广西乡村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差异比较
本研究表明,25岁以下年龄的乡村小学教师心理资本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的乡村小学教师;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乡村小学教师心理资本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明显低于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乡村小学教师;三级教师职称的乡村小学教师自信得分明显低于其他职称的乡村小学教师。

这说明广西乡村小学教师心理资本水平及自信、乐观、希望、韧性维度随着年龄的增长、教龄的增加、月收入增多、职称的晋升而提升,可见随着年龄、教龄、月收入的增长和职称的提升,乡村小学教师的见识和经验越来越丰富,有更多的积极能量去面对困难;而年龄偏低、教龄较少、工资收入低的青年教师在面对困难时自我效能感不足,遇到困难时容易采用逃避和退缩的消极应对方式。

本研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的自信水平竟然明显低于高级和中级职称水平的教师,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可能是由于正高级职称教师随着认知的增长,认识到自己知识、能力有限,出现本领恐慌,从而影响自信水平。

3.不同学历的广西乡村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差异比较
本研究表明,广西乡村小学教师的心理资本随着学历的提高反而降低,研究生学历的乡村小学教师韧性得分明显低于其他学历的乡村小学教师(t=3.892,p<0.05)。

这与张文等人的研究结论不同,充分体现了广西乡村小学教师心理资本的特殊性。

笔者经过调研访谈发现,研究生学历的乡村小学教师大多乡村情怀比较淡薄,普遍不甘心当乡村小学教师,总认为有些屈才,一遇到挑战就退缩或抱怨,而不是积极想办法应对,多是抱着观望的态度,准备服务时间一到就跳槽。

很多大专学历和部分本科学历的教师家就在当地农村,拥有比较浓厚的乡村情怀,乡村教育信念较坚定,对工作满意度较高,即使遇到困难也会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因此具有更多的积极心理力量。

因此,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各乡村小学应多关
注广西乡村小学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重点关注独生子女、高学历和青年乡村小学教师群体,鼓励他们敢于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提升心理弹性,正确看待挫折;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赋能活动,如心理讲座、榜样激励、争先争优评比、心理素质拓展等,让乡村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光荣和崇高,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困难;指导该群体教师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合理设置目标,充分认识自我并挖掘自身潜能,提升希望等心理资本水平;通过开展榜样激励、教育教学比赛,创造积极的乡村校园文化、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等提升此群体的韧性,进而提升其心理资本水平,促进其内生动力提升、稳定性增强和可持续发展。

独生子女、高学历和青年乡村小学教师群体自身也要用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乡村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实环境及压力,调节不良情绪,对遇到的困难积极归因,通过积累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成功经验,与乡村小学生积极互动并形成情感链接,提升教育教学的获得感;此群体要客观看待挫折和困境,增强心理弹性,坚定乡村教育信念,厚植乡村教育情怀,这样才能为乡村教育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关荐,王平.积极心理资本:西部农村教师资源稳定的本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93-95.
[2]张文.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问卷的编制及其特征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0:18-23.
[3]宋志英,范立刚.安徽省乡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现状及影响因素[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2):112-118.
[4]陈晓君,贾林祥.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及其开发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9):60-63.
注:本文系广西中青年科研能力提升项目“新时代广西乡村小学教师心理资本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2022KY0936)、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项目“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化发展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燕展(1988—),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杨起群(1970—),通讯作者,湖南双峰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责编林亦芳)
教育观察
3.过度爱慕虚荣
进入初中以来,小玉在执着物质享受的基础上,又表现出过度注重形象、追求特异、盲目攀比等倾向,这是小玉爱慕虚荣的体现。

具体表现为,跟风买化妆品、抽烟、早恋,为炫耀而在QQ群编造有误导性的信息或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

4.缺乏责任意识
个人依托社会而生存、发展,必然要承担一定社会责任。

每个人都是自身的责任主体,同时又基于个人的社会角色需要担负一定对他人、社会的责任。

小玉对自身缺乏责任担当:在学习中,缺乏学习自主性,甚至违反学校纪律;在生活中,不爱护个人的身心健康,不注重规律饮食、休息,甚至自残。

同时,小玉对他人也缺乏责任担当:在家庭中,不主动承担甚至推脱本应承担的家务劳动;在人际交往中,不尊重他人意愿、不顾及他人感受、不讲求诚信、犯错推卸责任。

5.难以遵守规范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小玉都表现出难以遵守规范的倾向。

在家中,会说谎、偷钱、做事敷衍;在学校,存在迟到、上课睡觉、不交作业、不参加考试、不听从老师管教等问题。

当违反规范时,又极力推卸责任、逃避惩罚,甚至以离家出走、扬言跳楼、割腕自残相威胁。

(二)问题的根本
1.控制性依赖
“执着物质享受”和“过度爱慕虚荣”,体现了主体的人生目的是对物欲和表面荣耀的盲目、过度追求。

这种“盲目、过度追求”,单纯依靠个人力量、通过正当方式是难以实现的。

“以自我为中心”的特性,促使小玉在实现个人追求中突破平等观念、社会规范,不断尝试将个人的追求建立在单方面依靠他人力量之上,逐渐形成依赖特性。

当这种依赖特性得以实现并不断拓展和加深时,“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促使小玉能力向极端化发展,即小玉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独立能力不断减弱,以致难以再独立承担内外客观压力而本能地将个人压力转嫁于他人,由此形成控制性依赖。

2.情感淡漠
控制性依赖是将个人的欲望、责任强加于人,本质上是对他人的剥削、掠夺,对于被依赖者是不公平的。

控制性依赖有以下特征:一是依赖主体呈现出情感淡漠,这避免了主体由于剥削、掠夺他人而感到
痛苦;二是依赖主体不断突破社会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的不正当需要;三是其控制性依赖以隐蔽的、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以避免他人对被“控制”的反抗和因违反规范而受到惩罚。

“情感淡漠”不仅是控制性依赖的外在表现,而且是控制性依赖得以实现的内在要求。

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指出,“情感是道德的基础”,主体选择对他人施予“控制性依赖”的不道德行径,前提是其摒弃了自身与他人的情感联系,走向情感淡漠。

情感淡漠是控制性依赖人格产生、发展、固化的必要条件,而这种控制性依赖的不断加强又促使了情感淡漠的进一步深化。

3.自我伤害是控制性依赖的隐蔽表现
基于小玉行为表现的内在根源是其控制性依赖,加上她并不存在自责倾向,由此可以判断其扬言跳楼、割腕自残等极端行为的目的在于实现控制性依赖,而不是抑郁的表现。

小玉在学校无心向学,过度追求物欲和虚荣心的满足,希望家长、老师、同学以其为中心。

当不合理追求屡屡受挫时,小玉因无法独立面对现实压力而选择逃避,转向控制性依赖。

扬言跳楼、割腕自残等极端行为,是小玉探索出来的当下能实现控制性依赖的方式——通过“自我伤害”激起家长、老师、同学的同情心和焦虑情绪,迫使他们对她的不合理要求进行妥协。

家长、老师的一再妥协和对其极端行为的错误归因,又促使了小玉极端行为的反复。

三、原因分析:控制性依赖的产生与发展
(一)婴幼年被父母忽视形成不安全依恋关系
情感的发展与个体早期依恋有着密切关系。

“依恋是儿童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形成的持久的、稳定的情感关系。

”据调查,小玉的母亲是原生家庭中最小的女儿,幼年丧父,在所有家人的关爱中长大,生活抗压能力偏弱,当前依然表现出对原生家庭深深的依恋。

小玉的奶奶常年生病且性格蛮横、暴躁,爷爷懦弱,小玉的父亲是在矛盾的关爱和焦虑中成长起来的。

小玉从出生到1岁多由父母抚养。

基于母亲缺乏独立性和属于焦虑型人格,在对小玉婴幼儿期的抚养过程中,因母性本能未被充分激发,无法及时感知幼儿的情感需求,母亲“忽视”的抚养方式让幼小的小玉感到不安、无助。

母亲的心智不够成熟,导致小玉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形成健康的积极人格。

根据目前观察,小玉对母亲是一种回避型依恋,即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情感联结,属于一种不安全
的依恋关系。

这是小玉情感淡漠的重要原因。

而小玉的父亲也处于自身的缺爱、焦虑创伤当中,难以弥足让小玉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面临诸多困难和压力。

小玉在学习、人际交往中不受重视或遭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