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地铁屏山遗址西汉以后遗存发掘简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市地铁屏山遗址西汉以后遗存发掘简报
◎福建博物院 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
西汉遗存发掘简报》一文中,本文将西汉至宋元时期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发现遗迹
(一)两晋南朝时期
属于两晋南朝时期的遗迹主要有沟、墙和井等,分别编号为G15、Q4和J61。
G15 位于冶山北坡,人工开挖山体形成,东西向,残长10、宽3.7、残深2.5米,填土纯净,沟底发现有
屏山遗址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东起欧冶池,西至北大路,北至屏山,南至王墓山(冶山),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
由于福州地铁一号线由南向北穿越屏山遗址中心地带,并在此设立地铁屏山站。
2013年8月~2014年1月,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联合对地铁屏山站车站主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此次发掘中属于西汉时期遗存的相关情况已发表于《福建文博》2015年第3期的《福州市地铁屏山遗址
摘 要:2013年8月~
2014年1月,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福州市考古队联合对福州地铁屏山遗址(地铁一号线屏山车站主体)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西汉及以后的多时期遗存,本文主要对该遗址中西汉至宋元时期遗存的情况进行介绍。
关键词:屏山遗址 人面瓦当 唐代大型建筑
图一 福州市地铁屏山遗址Q4平剖面图
01米
FUJIAN WENBO
03
南部的基6,以及G2、G7、L1、F5、J6等。
基1 长条形,呈东北向西南走向,残长8.3米。
底部为红色夯土,夯土上垒砖墙,砖墙残存21层,残高约1米,条砖规格为38×19-5厘米(图三)。
G13 位于冶山北坡,紧挨G15的北侧沟壁,人工开挖而成,东西向,残长10、宽8.5、残深3.8米。
基6 位于工地南侧,被G14打破。
残呈曲尺形,南北残长2.6、残宽0.9、残高1.68米;东西向残长2.7米(图四)。
周围倒塌堆积中有较多的唐代建筑材料,包括筒瓦、板瓦,其中两件筒瓦上印有“大陏大莘”的吉祥语。
G2 开口于④层下,略呈“几”字形,纵贯南北,长约105米。
G2可分南、北两段:南段呈南北向的长条形,在TN16W1转为东西向;北段由北向南延伸,在TN23W1向西转折(图五)。
G2沟槽剖面呈筒形,平底,壁面无明显加工痕迹,砖砌沟槽底部垫土厚0.01~0.1米,沟槽东西宽约1.4、深0.7~0.8米。
G2外径宽1.1~1.3、内径宽0.4~0.45、内深0.6米。
G7 位于G2北段东侧,为暗沟,自东向西与G2
垂直相接。
G7由沟坑与砖砌沟槽组成,近G2处上面盖砖,平面为长条形,剖面呈筒形,平底,宽0.25、深0.20~0.23、残长14米。
人面瓦当。
Q4 平面大致呈环形,本次发掘只揭露其东半部(图一),残长33、底部宽2.5~1.8、顶部宽2~1.5、残高1.25~0.8米。
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挖基槽,夯筑,填土含砂且质密,底部上凹,可能为榫卯结构;上部夯筑,填土含砂且质密。
从Q4的平面走向、高度及构成看,其应为墙体遗迹。
J61 位于TN9W1北部偏西,距地表深2.35~2.4米,打破⑥层及生土,平面近圆形,口径1.1~1.46、底径0.7、深3.2米。
井内堆积可分为三部分:从井口到深2.68米处,采用大小不同的石块叠涩填充;其下用7层青砖错缝砌筑;最下部为深0.1米的土井,底部较平(图二)。
井内填土为灰黑色淤泥,土质较软,夹杂有大量贝壳、少量炭屑。
包含物有泥质红陶、灰陶残片、残砖块、青釉瓷片,可辨器形有罐、壶、人面瓦当、红陶钵等。
(二) 隋唐五代时期
属于隋唐五代时期的遗存主要有最南端的基
1、东
00.8米
0.4北
图二 福州市地铁屏山遗址J61平剖面图图三 福州市地铁屏山遗址基1(由北向南拍摄)
图四 福州市地铁屏山遗址基6(由西北向东南拍摄)
J64 开口于③层下,平面近圆形,直径0.44~0.52、残深1.6米。
井壁使用灰陶井圈,共有四节,每节均有两个对称分布,直径为4厘米的圆孔,井圈厚4、高40厘米。
井内填土为青灰色,土质较软,包含物有陶片、瓷片及残砖块。
二、出土遗物
(一)两晋南朝时期
两晋南朝时期的遗物数量不多,可分为陶瓷器和建筑材料。
陶器主要有钵,瓷器主要有罐,建筑材料主要有瓦当等。
双耳钵 J61:5,敞口,束颈,双耳,溜肩,斜腹,平底,内、外壁上部施酱釉,口径20、高12.5、底径10.5厘米(图六:3)。
J61:3,宽沿,施酱釉,内壁满釉、外壁由上至肩部施釉,口径27、高17、底径13.2厘米(图六:2)。
双耳罐 J61:1,敛口,浅盘,尖唇,束颈,桥形双耳,溜肩,鼓腹,平底,内壁上半部、外壁由上至下腹施青釉,高15.8、腹径17.6、底径9.2厘米(图六:1)。
人面纹瓦当出土多达十几件,根据当面人物特征,可分为四型。
A 型 1件。
TN5E1G15:1,红硬陶,人物为椭圆形眼,眉稍弯曲,长三角形高鼻梁,椭圆形脸颊,椭圆形嘴,眉上有眉毛,嘴上有短须,下有“八”字形络腮胡,左右胡须上翘,直径15.2、厚3.3、边轮宽1、高0.9厘米(图七:1;图八:1)。
该瓦当后接筒瓦,内饰布纹。
B 型 4件。
J61:7,灰胎,人物为椭圆形眼,外有眼眶,弓形眉,长三角形高鼻梁,圆颊,椭圆形嘴,
L1 开口为④层下,宽1.1米,路略弯曲,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两侧用砖竖砌,中间用长方形砖平铺。
F5 位于TN20W1中南部,开口于④C 层下,向南延伸至TN19W1北隔梁。
平面呈长方形,南北残宽2.9、东西进深5.9米。
室内残存少许铺地砖,不规整,有东西对称的过道,西侧过道东西残长1.2、南北宽0.95米。
F5布局规整,过道讲究,推测其地面建筑较为壮观。
J6 位于G2南段的东侧,平面呈圆形,上部用砖砌,下部为土井,外径2.4、内径2.1、深4.3米。
井内出有砖块、筒瓦和莲瓣纹瓦当,以及盘口壶,推测井上有建筑。
(三)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的遗迹主要有沟和井等。
G23 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南~西北走向,沟内填土为灰褐色,土质较松,含大量贝壳和炭屑。
现东西残长19.5、开口宽12.2~
13.9、底宽9.4~11.9、深0.6~1.25米。
河道内出土大量宋元时期的瓷片。
1.双耳罐(J 61:1) 2~3.双耳钵(J 61:3、J 61:5)
图六 福州市地铁屏山遗址出土两晋南朝时期罐、钵
06米
3图五 福州市地铁屏山遗址隋唐五代遗迹总平面图
1
2
3
04厘米
2
FUJIAN WENBO
05
长方形嘴,露齿,嘴上左右各有一根胡须弯曲上卷,嘴
下也有胡须,直径13.8、厚2.2、边轮宽0.9、高0.8厘米(图七:3;图八:3)。
该瓦当后接筒瓦,内饰布纹。
D 型 5件。
TN18E1H6:1,灰黄胎,人面与边轮之间有两圈弦纹,弦纹间饰放射线纹,人物为椭圆形眼,
直径16、厚3.8、边轮宽0.8~1、高0.9厘米(图七:2;图八:2)。
C 型 1件。
TN18W1G29:1,灰白胎,当面有一圈弦纹,弦纹与边轮之间饰三角形纹,人物为椭圆形眼,弓形眉,三角形大鼻头,椭圆形脸颊,上部各有一“日”字,
1.A 型人面纹瓦当(TN 5E1G 15:1)
2.B 型人面纹瓦当(J 61:7)
3.C 型人面纹瓦当(TN 18W 1G 29:1)
4.D型人面纹瓦当(TN 18E1H 6:1)
5.兽面纹瓦当(TN 10W 1⑤:1)
6.A 型莲瓣纹瓦当(J 6:1)
7.B 型莲瓣纹瓦当(TN 4E1④B :1)
8.莲瓣纹瓦当(TN 19W 1J 17:1)
图七 福州市地铁屏山遗址出土西汉以后瓦当
1.A 型人面纹瓦当(TN 5E1G 15:1)
2.B 型人面纹瓦当(J 61:7)
3.C 型人面纹瓦当(TN 18W 1G 29:1)
4.D型人面纹瓦当(TN 18E1H 6:1)
5.兽面纹瓦当(TN 10W 1⑤:1)
6.A 型莲瓣纹瓦当(J 6:1)
7.B 型莲瓣纹瓦当(TN 4E1④B :1)
8.莲瓣纹瓦当(TN 19W 1J 17:1)
图八 福州市地铁屏山遗址出土西汉以后瓦当拓片
11
2
34
5678
1234
5678
1
2
04厘米
2
08厘米
4
比例:图一○:3为
04厘米
2
其它为
1
2
3 45
6
7
10
11
12
8
9
1.筒瓦(J6:2)
2.器盖(TN8W1TJ11:1)
图九 福州市地铁屏山遗址出土隋唐五代时期筒瓦和器盖
1.陶观音山(G10:32)
2.大碗(G10②:58)
3.陶灯(J53:3)
4.盒(G10:133)
5.茶入(TN15W1③:1)
6.小罐(J53:16)
7.黑釉盏(J53:9)
8.C型香炉(TN18W1③:1) 9.酒壶(G10:96) 10.B型香炉(TN5E1H1:1) 11.A型香炉(TN17W1③:1) 12.执壶(TN12W1G19:1)
图一○ 福州市地铁屏山遗址出土宋元时期器物
FUJIAN WENBO
07
外有眼眶,弓形眉,椭圆形鼻头,鼻子顶端饰有毛发,椭圆形脸颊,长方形嘴,嘴中有舌和上下齿,嘴上左右有胡须向上翘,嘴下有“八”字须,直径14、厚1.9、边轮宽1、高0.5厘米(图七:4;图八:4)。
兽面纹瓦当 TN10W1⑤:1,灰黄陶,兽面外有一圈弦纹,弦纹外饰三角纹,寿面眼睛上翘,眉毛弯曲并分叉,鼻头粗大,嘴巴张大,出露上齿及獠牙,下部长须并向外上卷,下巴上有胡须,直径13.5、厚1.5、边轮宽1、高0.6厘米(图七:5;图八:5)。
该瓦当后接筒瓦,内饰布纹。
(二)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的遗物主要有青瓷器和建筑材料。
筒瓦 J6:2,灰硬陶,瓦面上拍印多道竖弦纹,外饰“大陏大莘”文字,及方格交叉纹、“V ”形复线纹,内饰布纹,通长31、宽13、厚1.2、瓦舌直径10、瓦身长28厘米(图九:1)。
莲瓣纹瓦当根据当面纹饰的不同,可分为两型。
A 型 复瓣莲花瓦当。
J6:1,泥质灰陶,当面宽平,当心为圆形莲蓬状,上饰6个似莲籽状凸点,花瓣形状为菱形,八瓣莲花,线条硬直,花瓣突出,直径15.2、厚2.3、边轮宽1.2、高0.8厘米,(图七:6;图八:6)。
B 型 单瓣莲花瓦当。
TN4E1④B:1,泥质灰陶,边轮宽平较浅,花瓣为椭圆形,八瓣莲花,略高于边轮,花瓣之间均用“丁”字形突棱隔开,当心为圆形凸起乳钉,乳钉外为一圈弦纹,直径12.3~13、厚1.1、边轮宽1.4~2.1、高0.4、乳钉径1.8厘米(图七:7;图八:7)。
器盖 圆饼形钮,TN8W1TJ11:1,钮面内凹,上有一道弦纹,盖面圆弧,有二道细弦纹,盖口下折,口稍外撇,圆唇,大部施青绿釉,直径13、钮径4.2、高3.6厘米(图九:2)。
(三)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出土物丰富,包括大量的陶瓷器和建筑材料,陶器主要有壶、罐、灯等,瓷器有碗、碟、壶、罐、枕、香炉等,建筑材料有瓦当等。
1.陶器
陶灯 J53:3,灰陶,从上至下可分为三部分,上部为灯盏及细灯柱,中部为浅盘,下部为大圈足,盏径3.4、盘径6.8、底径12、高27.4~28.2厘米(图一○:3)。
茶入 TN15W1③:1,侈口,圆唇,微束颈,平肩,
肩部有一处三块支钉痕,肩颈处有两道细弦纹,圆鼓腹,平底内凹不平,内底有多道轮制痕,施酱釉,内满釉,外施近底,口径5.8、底径5、高6.8厘米(图一○:5)。
陶观音山 G10:32,灰胎,整体中空,形似观音山,正面上部佛龛内一尊盘腿合什佛像,下部左右各一登山路,背面左右及正后方各有一圆孔,背面有17道竖凹槽,底部有孔并有半圆形凹槽,高10.4、底宽6.8厘米(图一○:1)。
酒壶 G10:96,灰红胎,侈口,直颈,圆肩,圆弧腹,平底内凹,肩部有一道细弦纹,施酱釉,外施至下腹,内局部有釉,底及外腹有墨书,其中底部墨书“嘉定三年庚午征月九日戊午大位□”,外腹墨书“通字号”,口径5.2、腹径18.2、高19.8、底径11厘米(图一○:9)。
2.建筑材料
莲瓣纹瓦当 TN19W1J17:1,泥质灰陶,无边轮,当心为乳钉,突起较高,外有一圈弦纹,八瓣莲花,花瓣尖头椭圆形,中间突起较高,莲瓣之间均饰有一乳钉,莲瓣外有一圈弦纹,其外饰一圈乳钉,直径11.2、厚1.6、乳钉径1.3厘米(图七:8;图八:8)。
3.瓷器
香炉根据口沿、圈足可分为三型。
A 型 TN17W1③:1,大撇口,喇叭足,圆唇,深弧腹,外壁中部有一道细弦纹,其下刻划莲瓣纹,施青绿釉,外施至底足,内施至口沿下,高8.5、口径8.6、底径5.6厘米(图一○:11)。
B 型 TN5E1H1:1,内平沿,圆唇,弧腹内收,近底折腹,圈足不及底,外接三足,炉外壁贴塑对称两朵牡丹,施青釉,高7.2、口径13.2、底径5.2厘米(图一○:10)。
C 型 TN18W1③:1,宽平沿,圆唇,沿上有两道细弦纹,弧腹,下接38瓣花口假圈足,假圈足内接喇叭形高圈足,施青灰釉,外满釉,炉心及高圈足内无釉,口径12.2、底径8、高11.5、厚0.4~0.6厘米(图一○:8)。
盒 G10:133,缺盖,子口尖唇,平沿,外腹上部斜直,中部一道弦纹,至下腹内收后为圆弧腹,近底有一道细弦纹,平底内凹,底部有一道细弦纹,施青绿釉,
高6、子口径8、盖径9.6、底径6、厚0.4~1.2厘米(图一○:4)。
黑釉盏 J53:9,敛口,尖唇,束颈,弧腹,矮圈足,口沿釉薄,有镶银边痕迹,外施釉至下腹,釉厚,黑胎,
领 队:张 勇
发 掘:林恭务 陈兆善 林 果 林聿亮 陈子文 程 璐 林凤英 赵兰玉 赵荣娣 赵秀玉 蔡喜鹏 林 峰 梁如龙 郑 茜绘 图:赵荣娣拍 照:赵秀玉 梁如龙执 笔:张 勇
注释:
[1]王志高、马涛:《论南京大行宫出土的孙吴云纹瓦当和人面纹瓦当》,《文物》2007年第1期。
口径11.6、底径4、高6.8厘米(图一○:7)。
执壶 TN12W1G19:1,敞口,圆唇,直颈微束,颈肩处有一道弦纹,溜肩,圆鼓腹,平底内凹,前流口残,后把扁平,左右扁平状双耳,施酱釉,内施至颈部,外施至下腹,有流釉现象,左右腹鼓处各有一块支烧痕,灰胎,口径9、底径9、高22、腹径16厘米(图一○:12)。
小罐 J53:16,口外撇,束颈,溜肩,圆弧腹,卧足,施青灰釉,内施满釉,外施近底,高10、口径5.8、底径4厘米(图一○:6)。
大碗 G10②:58,撇口,弧腹,圈足。
碗内壁中部有一道细弦纹,外壁刻划莲瓣纹,施黄釉,内施满釉,外施至圈足,圈足内有墨书“林正”,高8.2、口径18.2、底径6.6厘米(图一○:2)。
三、结语
(一)关于G15的年代及性质问题。
G15位于冶山的北坡,仅出土一件人面瓦当。
人面瓦当是福州地区首次发现,在全国范围内出土量也较少,以南京出土最多。
经与之比较,A 型人面瓦当与南京大行宫出土的QII 型人面瓦当相似
[1]
,时代应与之相近或稍晚。
南京
地区的人面瓦当时代为东吴中后期到西晋、东晋初年,因此福州地区定为西晋时期当是可行的。
据文献记载,西晋太康二年(281),福州太守严高修筑子城,子城建于冶山以南,在冶山上筑城墙,而在冶山北坡挖护城河。
G15的年代相符,位置相近,沟内包含物极少,符
合护城河的性质,因此推测它可能就是西晋子城的北护城河。
(二)关于G13的性质问题。
G13位于冶山的北坡,G15的北部,方向与之相同,但更宽、更深,出土物极少,推测它应是护城河,从时代看是唐代晚期。
(三)发现唐代的大型建筑基址。
通过G2可将F5、J6、L1等遗迹连为一体,其规模大,南北跨度超过100米,东西宽度超过10米;其建筑种类丰富,
有沟、井、房、路、廊等;其时代约为晚唐五代,由此推测它可能与闽王王审知修建的宫殿有关,可能是宫殿的附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