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滨海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中文摘要】简述滨海新区及其环境概况,通过中新生态城建设,描述滨海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条件与路径选择,介绍中新生态城的发展,展望未来滨海新区的生态景象。

【关键词】滨海新区,生态文明,中新生态城
(一)滨海新区及其环境简介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滨海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和信息通讯网络,在第一时间与世界相连。

这里聚集了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和中国面积最大、开放度最高的保税港区,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海盐和1214平方公里可供开发的土地,滨海新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天津市和滨海新区都是北方的滨海城市,其资源条件有着三个鲜明的特征,即区域水资源严重短缺、滨海地区土壤盐碱化以及海盐、石油等海洋资源丰富。

尽管滨海新区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但它依然贯彻着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一观念。

在天津滨海新区的一片土地盐渍、淡水匮乏的荒滩上,未来将崛起一座生态之城。

[1]2008年9月28日,中新天津生态城这个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选择的战略性合作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个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的未来之城有望使两国共享收益。

(二)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的承接条件与项目分析
滨海新区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着力建设生态问题迫在眉睫。

快速城市化导致生态危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生态城市的示范性建设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中新两国合作建设天津生态城,共同探索创新城市发展模式。

滨海新区首先抓住机遇,率先进行生态城建设,选择这一路径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规划。

我们来就这一点进行分析。

滨海新区用以下几方面的优势取得了这项工程。

首先生态城选址范围内用地为盐田、盐碱荒地和湿地,属于水质性缺水地区,符合不占耕地、在缺水地区选址建设的原则。

选址符合临近大城市、交通便捷的要求,选址范围内的独特湿地自然景观、良好的环境质量,有利于生态景观环境的建设等等。

[2]同时,滨海新区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配套条件。

生态城选址内规划了一座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

选址区域周边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市政管网系统,给水、燃气主干管网已经铺设到生态城周边,可为生态城提供水、气、电、热、通讯等基础设施保障。

选址周边规划有多条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连通天津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北京市及周边城市。

生态城选址东侧的北疆电厂,是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可以与生态城建设有机结合。

北疆电厂一期工程2009年已投入使用,形成“发电、海水淡化、制盐、节约土地资源、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产业链,为生态城提供多种支撑。

天津拥有先进的生态技术和人才,可以为生态城建设提供雄厚的技术和智力支撑。

天津市共有近50所高等院校、160多个科研院
所和众多国家级实验室及研究机构,一些科研机构多年从事生态技术研究。

后期有对项目背景与可行性进行探索。

迄今为止,国外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许多城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设想,据不完全统计,至2007年底已有135座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目标。

同时,一种以融合和应用各种节能环保技术为基础的建设全新的大规模生态城的设想也应运而生。

在这种背景下给了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城的勇气与成功的信念。

另外有积累了大量经验。

据经验统计,生态城市在设计和建设上应该遵循以下6个原则:(1)注重对地区自然本底的维护和修复;(2)集约用地,产业、居住等尽可能高密度开发;(3)土地混合开发,尽可能平衡就业与居住;(4)注重中心体系布局与公共交通、慢行系统的结合,提倡减少小汽车的使用;(5)新能源、清洁能源与再生能源的开发使用;(6)提倡雨水、污水和垃圾的有效处理和利用。

然而滨海新区在经历了一系列探索也开始了全面的生态城内建设。

[3]
中新生态城项目的落户,不仅将助推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还将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增添新动力。

中新生态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与苏州工业园重在发展工业的定位不同,天津生态城的建设目标是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经济活动相和谐的宜居城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强调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的建设工地,看上去与其他工地并无二致,但它的建设目标却独特而远大: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样板”、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三)中新生态城的发展状况
目前天津中新生态城形成由湖水、河流、湿地、水系、绿地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城的绿化覆盖率达到50%。

建立城市直饮水系统,打开水龙头就能饮用直饮水。

[4]总体规划主要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等方面内容,坚持了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和发展模式可持续的原则,突出了生态优先、以人为本、新型产业、绿色交通等特点,确定了10-15年完成开发建设,人口规模达到35万等目标。

[5]空间布局为一轴三心四片和一岛三水六廊。

一轴指以生态谷为城市主轴。

三心指一个城市中心和两个城市次中心。

四片即四个综合片区。

一岛主要是以生态岛和水系组成的绿色核心,而三水是水库、蓟运河故道和蓟运河,六廊则指以生态岛为中心,构建六条生态廊道。

具体措施上,生态城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利用的原则,完整保留湿地和水系,预留鸟类栖息地,实施水生态修复和土壤改良,建立本地适生植物群落。

新建一条贯穿全城的生态谷和六条连通渤海湾、蓟运河的水廊、绿廊构建“湖水-河流-湿地-绿地”复合生态系统,形成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有机结合的生态格局。

新能源利用方面积极推广新能源技术,加强能源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优先发展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到20%;充分应用建筑节能技术,所有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达到100%。

水资源利用:以节水为核心,建立水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海水淡化系统,提高非传统水源使用比例,实行分质供水,建设城市直饮水工程,人均生活用水指标控制在
120升/日,人均综合用水量320升/日。

实现绿色交通,建设轨道交通,清洁能源公交,慢行体系相结合的绿色交通系统,城际轻轨由南向北贯穿全城,小轻轨“两环一线”相互连接,清洁能源公交四通八达,慢行系统安全舒适,组成区域全覆盖的绿色交通网络,实现人车分离、机非分离、动静分离,绿色出行成为市民首选,区内绿色出行比例达到90%。

垃圾处理方面,积极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密闭运输,实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回收利用率达到60%。

[6]
天津生态城对生态要求极高。

参与开发建设的单位必须服从相关生态标准;城内用水全部为海水淡化或再生水;所有污水由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城外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将治理或者搬迁。

同时,生态城内的建筑完全按照天津生态城的绿色建筑标准建造,该标准吸取了中国绿色星级标准和新加坡绿色等级标准的精华。

(四)滨海新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展望
滨海新区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开发新水源方面,新区已经开展了再生水回用、海水淡化等方面的探索和建设。

滨海新区对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视,中新生态城工程只是一个开始,选择这个美好的开端是十分明智的,如上述的在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下,这项工程将取得优异的成果。

天津滨海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还很长,相信它会做得越来越好。

期望未来的滨海新区,未来的天津会成为生态、环保、节能、自然、宜居、和谐的城市,一座倡导环保节能的生态之城,一座促进持续发展的活力之城,一座推动城市进程的示范之城,一座引领健康生活的宜居之城,一座实现互惠共生的和谐之城,一座展示现代文明的未来之城。

【参考文献】
[1]
朱光磊,《滨海新区政府创新应走在全国前列》,载《天津支部生活》,2006年05期。

[2]
杨沐黎良福,中新生态城:一个可持续居住的生态环境系统,载《珠江经济》,08年11期
[3]
金国平,朱坦,唐瞍等,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产业生态化研究,环境保护,2008
[4]
李宏远孟伟庆,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建设中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与对策,载《中国发展》,08年4期
[5]
肖伟,天津市近郊区与滨海新区人口分布变动分析,《城市》,2007年第3期。

[6]
徐刚,齐二石,彭莲, 中新天津生态城节能产业发展思路。

载《未来与发展》,09年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