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武状元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中国历代武状元名录

中国历代武状元名录中国历代武状元名录孙树平赵完全整理中国武状元有历史记载的共293人。
具体分布为:唐41人宋74人金1人明57人大西(张献忠政权)1人清109人太平天国2人一、唐代武状元唐41人姓名籍贯及第时间官职1员半千山东济南 680年(唐高宗永隆元年)平原郡公正谏大夫左卫长史弘文馆学士左卫胄曹参军,充宣慰吐蕃使2孙思观辽宁辽阳 692年(武则天长寿元年)不详3张仁愿陕西渭南 702—704年间(武则天长安年间)韩国公宰相太子少傅兵部尚书殿中侍御史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左屯卫大将军4王修福山西临汾 705—707年间(唐中宗神龙年间)洛邑府左果毅5王仁皎山西祁县 707年(唐中宗景龙年间)祁国公太仆卿左卫翊府中郎将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 6樊咏山西永济 713—741年间(唐玄宗开元年间)兵部尚书 7裴敦复山西闻喜 724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刑部尚书吏部郎中中书舍人宣州刺史 8房自谦山西闻喜 724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不详 9郑防山西闻喜 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不详10樊衡山西蒲州 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不详11茹义忠山西雁山 713—741年间(唐玄宗开元年间)汾州刺史 12杨若虚不详721年(唐玄宗开元九年)不详 13张仲宣不详 721年(唐玄宗开元九年)不详14元领不详 721年(唐玄宗开元九年)不详 15马季龙陕西扶风 721年(玄宗开元九年)刺史 16郭子仪陕西华县 713—741年间(唐玄宗开元年间)汾阳郡王中书令宰相九原太守朔方节度使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17张重光不详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不详 18崔园北京 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不详19李广琛详 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刺史 20令狐朝不详 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不详21来瑱陕西邠县约742-752年间(唐玄宗天宝年间)中书门下平章事22李晟甘肃临潭唐朝中期中书令西平郡王三镇节度使23胡领河北易县 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参谋范阳军事24王翃山西太原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尚书右仆射25夏侯审不详 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侍御史校书郎参军26郑儋不详 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高陵尉吏部郎中节度使27平知和不详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不详 28凌正不详 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不详29周渭不详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膳部员外郎祠部郎中30丁悦不详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不详31许贽不详785年(唐德宗贞元元年)不详 32樊泽山西永济唐朝后期御史中丞官金部郎中行军司马节度使 33樊宗师山西永济 808年(唐宪宗元和三年)太子舍人刺史谏议大夫34吴思不详 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不详35李商卿不详 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不详 36裴俦山西闻喜 825年(唐敬宗宝历元年)不详 37侯云章不详 825年(唐敬宗宝历元年)不详38郑冠不详 828年(唐文宗大和二年)户部郎中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文状元、武进士全中的人。
古代状元是怎样炼成的?(附状元文章赏析)

古代状元是怎样炼成的?(附状元文章赏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传统中国人世世代代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归依。
“状元郎”更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誉,可是“状元们”都是怎样经过重重筛选,最终光宗耀祖的呢?说“状元”是中国人心目中最为辉煌崇高的荣誉称号,大概一点儿也不过分。
不管您从哪儿得了个第一名,国人都会毫不吝啬地给您送上“状元”这个光荣称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嘛。
其实,真正的“状元”是有严格使用范围的,专指在科举时代的最高级别考试——殿试中夺得榜首位置的牛人。
古代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殿试成绩分为三甲。
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头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在北宋以后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个散发着耀眼光辉和诱人气息的无上美妙头衔可是每三年才颁发一个,而且是整个“天下”只有一个名额!状元能够获得如此炫目的光彩,与朝廷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自从唐代把进士科确定为政府官员的最重要选拔方式以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成了传统中国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人世世代代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归依。
宋、明、清三代,非进士出身者,基本上无法成为宰相,而许多炙手可热的官职,又规定不是进士出身者不许担任。
能考上一个进士,已经殊为不易。
按照梁启超的说法,是“府聚数千童生(没考中秀才的,一百岁的也叫童生),拔数十人为生员(俗称“秀才”);省聚万数千生员,拔百十余人为举人;举国聚六七千举人,拔二三百人为进士……”更何况作为第一名进士的状元了!举世瞩目,朝廷又异常重视的“状元”是怎样选拔出来的呢?在制度上,对于状元选拔工作的规定可谓严格之极,慎之又慎。
清代殿试之后,所有试卷都要弥封糊名,由皇帝亲自指派八名进士出身的朝中一二品大员作为阅卷大臣,披阅试卷。
阅卷大臣们挑出的10本最好的卷子,要进呈皇帝本人亲自审阅,确定状元人选,御笔批上“第一甲第一名”(俗称“点状元”)之后,才拆开糊名,填榜公布。
历朝文武状元列表

历朝⽂武状元列表中国历代⽂状元,总共664位,隋唐160位,五代⼗国36位,两宋118位,辽56位,西夏1位,⾦39位,伪齐2位,元32位,明90位,⼤西1位,清114位,太平天国15位。
武状元共293位,记有286位武状元,4位失考,⽂武状元共有957位。
隋代进⼠(状元)榜(7⼈)1张损之:江苏⼈,隋⼤业中进⼠,官⾄侍御史诸曹员外郎。
2孙伏伽(-658)河北故城⼈,607年赐进⼠,⼤业中所置。
622年考中状元,中国历史上第⼀位状元。
3侯君素:名侯⽩,字君素,隋魏郡(今河南临漳)⼈,⼤业间赐进⼠,⼤业中所置。
4杨纂(-650)陕西华阴⼈,隋唐⼤⾂。
⽗⽂伟,仕隋官⾄温州刺史。
⼤业中进⼠,授朔⽅郡司法书佐。
5房⽞龄(579-648)名乔,字⽞龄,齐州临淄(⼭东淄博)⼈,唐初名相。
18岁举进⼠,授⽻骑尉。
⼊唐后,官⾄太⼦太傅,参与⽞武门之变,官⾄门下省事,为相⼗五年。
6温彦博(573-635)字⼤临,并州祁县(今⼭西祁县)⼈,唐初宰相。
出⽣书⾹之家,⽗温君悠曾任北齐林馆学⼠,隋泗州司马。
开皇末年,通过对策及第,授为⽂林郎,直内史省。
⼊唐后,官⾄尚书右仆射。
7黄凤麟(555-626)字魁熹,号江夏逸叟,湖北江夏(黄冈县黄鹤乡)⼈。
605年中状元,历任弘⽂馆编撰,直学⼠,⽐部员外郎,侍御史。
唐代状元榜(153⼈)孙伏伽:贝州武城(河北清河)⼈,卒于显庆三年。
622年壬午科状元,唐代第⼀科状元,官⾄⼤理卿。
1娄师德(630-699)字宗仁,郑州原武(河南原武)⼈。
⼆⼗岁时考中进⼠,任为江都县尉,累迁⾄监察御史。
唐⾼宗,武则天两代⼤⾂。
2宋守节:籍贯和⽣平不详,670年庚午科状元及第。
同榜有杜审⾔等。
取进⼠79⼈,⼜取57⼈,曾任雍州司功。
3郭震(656-713)字元振,魏州贵乡(河北邯郸⼤名)⼈,出⽣太原阳曲,唐朝名将,宰相。
刺史郭善爱⼦,少有⼤志,⼗⼋岁举进⼠,初任通泉县尉。
因写《宝剑篇》⽽得到武则天赏识,授右武卫铠曹参军,奉宸监丞。
盘点中国历代状元分布及其成因

盘点中国历代状元分布及其成因
中国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1904年甲辰科)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年整,共产生736位状元。
科举分为多个科目。
隋始设进士科,唐又设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经等科目,武则天亲行殿试,增设武举。
诸科中以明经最易,进士最难,有“三十老明经,四十少进士”之说,后以进士科为常设。
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止,共有592人,有籍贯记载的,共357人。
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
南方籍贯的状元仅44名,占全国总额的39%,北方籍状元具有一定优势。
元明清三代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与前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约占全国总额的1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约占86%,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额上形成了较大优势。
唐朝时期,我国状元主要出现在北方地区。
北宋时期,状元南北分布基本相当。
明清时期,我国状元主要发布在南方,而且集中在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区。
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
出现这种自北向南逐渐推移发展的趋势,主要是经济原因。
隋唐时期,我国经济重心主要在北方。
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明清时期,我国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已经巩固,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状元出现较多的省份,都是我国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历代各省状元一览表,南方居然多于北方

历代各省状元一览表,南方居然多于北方科举制度等级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它产生于隋朝,在唐朝得到完善和进一步发展,清朝末年正式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共延续了1300多年。
科举制度有四个等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殿试最为重要,殿试前三名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其中第一名状元最引人注目,科举制度期自实行以来产生了数百位状元,那么历朝历代各省状元分布情况如何呢?我们一起来了解吧!中国历代王朝状元籍贯表中国历代王朝状元表,共统计了唐代至清代共计357名状元。
其中南方237人,北方120人,总数量上南方优于北方。
从图表数据可知,除了唐朝时期,北方状元40人,以河南籍贯为主,远高于南方的18人,这与当时唐朝定都北方,北方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有着密切关系。
而从五代十国后开始,北方状元数量呈现断崖式下滑,因为北方这时候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反观南方,虽政权偶有更迭,但战争较少,农业较为发达,手工业率先兴起,大量人民开始南迁,经济中心逐渐南移,这一系列因素造就了南方文化的蓬勃发展,所以状元数量从这时起就优于北方。
一、唐朝状元籍贯分布唐朝对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大力发展,为后世提供了一条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摆脱了世卿世禄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等选拔制度的束缚,为寒门仕子提供了一个改变身份的机会,使得有理想有抱负的寒门仕子能够大展身手。
孙伏伽成为了大唐开国以来的第一位状元,也是中国科举史上的第一位状元,状元及第后授予高官厚禄,以直言敢谏著称,政绩卓著。
从图表数据来看,唐朝时期北方籍贯状元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强大不仅仅体现在军事方面,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亦然。
各国皆派使者出使唐朝,到长安学习唐朝文化。
然安史之乱后,唐朝每况日下,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南方开始崭露头角。
二、南北宋状元籍贯分布北宋状元籍贯分布南宋状元籍贯分布通过北宋和南宋状元籍贯分布图示,北宋时期南方、北方状元数量基本相当。
中国历代武状元名录

中国历代武状元名录中国历代武状元名录赵英整理中国武状元有历史记载的共293人。
具体分布为:唐41人宋74人金1人明57人大西(张献忠政权)1人清109人太平天国2人一、唐代武状元(含武进士)表姓名籍贯及第时间科目授官1员半千山东济南680年(唐高宗永隆元年)岳牧举弘文馆学士2孙思观辽宁辽阳692年(武则天长寿元年)武艺超伦不详3张仁愿陕西渭南702—704年间(武则天长安年间)不详兵部尚书4王修福山西临汾705—707年间(唐中宗神龙年间)洛邑府左果毅5王仁皎山西祁县707年(唐中宗景龙年间)堪任将帅中郎将6樊咏山西永济713—741年间(唐玄宗开元年间)军谋宏远堪任将帅兵部尚书7裴敦复山西闻喜724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堪任将帅刑部尚书8房自谦山西闻喜724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堪任将帅不详9郑防山西闻喜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武足安边不详10樊衡山西蒲州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武足安边不详11茹义忠山西雁山713—741年间(唐玄宗开元年间)不详汾州刺史12杨若虚不详721年(唐玄宗开元九年)知合孙昊,可以运筹决胜不详13张仲宣不详721年(唐玄宗开元九年)知合孙昊,可以运筹决胜不详14元o 不详721年(唐玄宗开元九年)知合孙昊,可以运筹决胜不详15马季龙陕西扶风721年(玄宗开元九年)知合孙昊,可以运筹决胜刺史16郭子仪陕西华县713—741年间(唐玄宗开元年间)不详中书令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
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
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17张重光不详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智谋将帅不详18崔园北京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智谋将帅谋河西军事19李广琛详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智谋将帅不详20令狐朝不详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军谋越众不详21来瑱陕西邠县约742-752年间(唐玄宗天宝年间)智谋果断才堪统众中书门下平章事22李晟甘肃临潭唐朝中期不详中书令23胡o 河北易县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军谋越众参谋范阳军事24王翃山西太原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才兼文武尚书右仆射25夏侯审不详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军谋越众侍御史26郑儋不详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军谋越众不详27平知和不详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军谋越众不详28凌正不详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军谋越众不详29周渭不详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军谋越众不详30丁悦不详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军谋越众不详31许贽不详785年(唐德宗贞元元年)识洞韬略堪任将帅不详32樊泽山西永济唐朝后期军谋宏远堪任将帅节度33樊宗师山西永济808年(唐宪宗元和三年)军谋宏远堪任将帅使谏议大夫34吴思不详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军谋宏远堪任将帅不详35李商卿不详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军谋宏远堪任将帅不详36裴俦山西闻喜825年(唐敬宗宝历元年)军谋宏远才任边帅不详37侯云章不详825年(唐敬宗宝历元年)军谋宏远才任边帅不详38郑冠不详828年(唐文宗大和二年)军谋宏远堪任将帅户部郎中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文状元、武进士全中的人。
论我国古代状元产生分布的地域特点

大连干部学刊2020年第3期·社会与文化·收稿日期:2020-03-13作者简介:王征(1962-),男,汉族,山东济南人,济南社会科学院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历史地理学。
任飞翔(1987-),男,汉族,山东济南人,济南府学文庙职工:研究方向:地方文化史。
论我国古代状元产生分布的地域特点摘要:状元籍贯的时空变化,在历史上有自北向南推移的趋势。
唐中期以前状元主要出身于北方,南方籍状元很少。
唐中期以后,南方籍状元数额逐渐增加,至明清时期形成绝对优势。
状元籍贯地的时空变化主要受经济发展影响,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决定教育文化中心也由北向南转移。
此外首都的位置、考试制度的沿革对状元分布也有影响。
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反映我国文化与人才的历史地理特征,对今天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深远的烙印。
关键词:状元;地域分布;文化背景中图分类号:K92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83(2020)03-0042-07状元,是我国科举制度的产物,是从众多应试举子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位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中得状元者为科举中最高荣誉。
从唐到清的一千两百多年间,真正能够登上榜首的只有寥寥数百人,相比于读书人来说,状元真可谓是鹤立鸡群。
一、状元概念内涵辨析中国的状元,可以作两种解说:一是状元的本来含义,二是状元的字面意思。
先说状元的本来含义,这要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谈起。
科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也是人才擢升的主要途径。
科举制度兴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唐朝科举项目非常多,主要是常科、制科两大类约90多科。
实际上经常开科的是进士科和明经科。
最难考,人们又最看重的是进士科。
因为进士考试主要看诗、文的水平。
科举考试虽然包纳了一定的封建糟粕,但与以往的“世卿世禄”相比有了极大的进步。
魏晋以降,以九品中正制来选拔人才的方法越来越体现出它的弊端,世家大族长期垄断显位,寒门仕子入仕甚难,九品中正制严格的区分人才的方法,使得“人分九流,君子孤而小人群”。
中国古代状元进士主要地域分布

中国古代状元进士主要地域分布一、文科人才明清全国进士、状元的时空分布表★表1明代各省进士的地理分布名次省份进士1浙江36972江西31143江苏29774福建23745山东17636河南17297河北16218四川13699山西119410安徽116911湖北100912陕西87013广东85714湖南48115广西20716云南12217甘肃11918贵州3219辽东23★表2明代状元分布表(前五位)名次省份状元1浙江202江西183江苏174福建105安徽6★表3清代各省进士的地理分布名次省份进士1江苏29492浙江28083河北26744山东22705江西19196河南17217山西14208福建13719湖北124710安徽111911陕西104312广东101113四川75314湖南71415云南69416贵州60717广西56818甘肃28919辽东186★表4清代状元分布表(前五位)名次省份状元1江苏272浙江203安徽74山东55河北/福建3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明代进士、状元大多出生于南方,北方则全面落后。
进士中只有山东勉强挤进了前五名,状元中前五名的省则无一是北方的。
这固然与南宋以后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有关,但南北能相差这么多,与蒙元一百多年间对我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平原经济、文化、人才的全面破坏是分不开的。
由于这一百多年的屠杀和破坏,北方元气大伤,有明一代恢复非常艰难!再看清代的进士、状元分布,虽然北方依然落后,但已经出现了强劲反弹。
尤其是河北、山东,无论是进士总数还是状元人数,竟双双进入前五名。
这与明清几百年来北方,尤其是华北平原相对安定,人民休养生息,经济文化元气逐渐恢复有关!总之,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文化、人口中心在南移的同时,也在加速向东北部尤其是渤海地区转移。
随着清末民初,大量汉族人口对东北地区的迁移定居,这一趋势表现的更加明显!二、武科人才我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
中国历代状元籍贯统计,江苏状元人数第一,你所在的省份排第几?

中国历代状元籍贯统计,江苏状元人数第一,你所在的省份排第几?作为一个中华儿女,人生没有考过一次试,都不好意思叫自己龙的传人。
这个传统,从我们老祖宗时期就有了。
古代科举每三年一次,而考中状元者更是寥寥无几,每一次考试只有一个状元,还是皇帝钦点的。
文天祥、柳公权、杨慎、张孝祥,都是著名的状元。
而苏轼、陆游则是榜眼,还不是状元,而陆游最终得罪了秦桧甚至被剥夺了功名,可见古代科举的残酷性。
科举考试图我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延续到清朝末年,前后跨度近1300余年。
在这1000多年时间里,进行过几千几万场考试的华夏大地上,产生过700多个状元,但今天有据可查的仅357名,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大数据统计显示,这些处于科举食物链顶端的状元们,其实在地域分布上,也相当有意思。
中国历代科举状元分布(可查数据为357名)图中红色为冠军,可见宋以前河南第一,宋以后江苏浙江第一唐朝状元河南最多,河北第二五代状元山东最多北宋状元河南最多,山东第二南宋状元浙江福建最多辽金状元河北最多元朝状元山西最多明朝状元浙江最多,江苏第二清朝状元江苏最多,浙江第二状元总数江苏第一,60人,占全中国六分之一。
一般来说,文化的繁荣程度跟经济、教育,和是不是政治中心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比如孔孟之乡山东,文化底蕴深厚,教育发达,人才辈出,除了北方局面过于混乱的南宋时期,山东省是几千年如一日,保持着历朝历代出状元的优良传统的。
状元数量,全国第五。
科举揭榜再比如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动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福建省,状元数量,全国第四。
还有河南,除了历来被视为政治中心,中原文化核心,北宋时期更是经济、文化同步发展,相当具有国际大都市的气质了。
状元数量也是高居全国第三。
排名前两位的江浙,更不用说,鱼米之乡,经济发达,江南人杰地灵,才子佳人无数,教育氛围浓厚。
江南水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状元数量最多的省份,江苏,可以说是状元之乡担当。
光是清朝时期,全国一共出过79名状元,其中江苏就占了27名,也就是说,清朝大约每2个半状元中,就有一个来自江苏。
历代武状元地图:中国什么地方的人武功最高?

历代武状元地图:中国什么地方的人武功最高?光绪二十四年(1898),直隶开州(今河南濮阳)人张三甲,来到戊戌政变后的京城。
张三甲此行的目的,是参加武举会试。
此前一年,他参加乡试,不负众望,以精湛的武功,考取了武举人。
现在是进一步获取功名的时候,张三甲被认为是当年武状元的热门人选。
他出身武术世家,自小习武。
据说十四五岁时,曾将邻家门前两个数百斤重的石狮子举过头顶,玩耍一阵后放回原地,面不改色气不喘。
他拜在武林名师杨国昌门下,“弓、剑、刀、石,色色冠群”,是杨门中的希望所在。
参加会试的武举人,大多出身豪门富户。
张三甲家境不咋滴,朝中又无人,心灰意冷了一大半,原想着耍耍武功露露脸,就打道回府了。
没想到,会试拿了个头名。
武进士已经到手,还可以更进一步。
殿试中,张三甲手提一柄一百八十斤重的大刀,威风凛凛。
他摆定架式,挥起大刀,前后左右寒光闪闪,只见刀光,不见人影,如蛟龙潜水,似鲲鹏展翅,令人目不暇接,望而生畏。
突然“哐啷”一声,大刀落地,全场愕然。
张三甲处变不惊,用右脚猛力一搓,脚尖一挑,大刀顺势飞起,正落手中,接着连耍数招,全程有如行云流水。
凭借这次出色的“救场”,张三甲一举夺得武状元,钦命御前头等侍卫。
春风得意马蹄疾,张三甲匆忙回乡省亲。
直隶省城、开州等地方官员名流,络绎不绝登门拜访,赠匾道喜。
张三甲天天忙于应酬,迎来送往,回乡十几天便患了重病,卧床不起。
经多方诊治无效而死,年仅22岁。
一切加诸于身的功名荣耀,戛然而止。
张三甲衣锦还乡的时候,废除武举的呼声,已经响彻晚清。
一个自身命运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物,最终,成为中国最后一个武状元。
悲剧沾染了传奇,如此而已。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宣布永久废除武举考试制度。
张三甲之死,成为中国1200年武举制度的一个隐喻:当一项制度制造出来的顶级精英,命运竟然孱弱如此,这项制度本身的命运,也就到头了。
清代武举部分考试科目1中国的武举制度,创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
状元的由来及科举发展

状元的由来及科举发展在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则是屈指可数。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
科举制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
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有姓名记载的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
状元是唐朝设立的科举制度。
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废除,历经近1300年。
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那个年代人们无一不坚定地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
殿试第一称状元。
自隋唐以来,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形式等,历代有所不同,所同者,考试面前人人平等。
此前朝廷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各地负责考察发现人才的“中正官”,将本地人才分为九个品级,向朝廷推荐,朝廷量才录用。
这种选官制度,貌似很全面很客观,但在重门第讲关系的中国,只要是地方推荐,就会逐渐演变为家族势力的较量,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格局。
科举这一制度创新,打破了这一格局,为平民子弟进入主流社会提供了机会。
全国无数读书人,经过乡试、省试,最后到殿试夺魁,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宋代大文豪苏洵就曾发过“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
特别到了清代,考到白发满头仍然是个“童生”的不乏其人。
四五十岁中进士,人们并不觉得他年龄有多大,“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就是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生动写照。
苦读寒窗数十年,为的就是金榜题名,为的就是以文入仕,为的就是跻身宦臣,光宗耀祖。
然而一介书生,考取状元实在不易。
中国历代状元各省市分布一览表:自唐代自清...

中国历代状元各省市分布一览表:自唐代自清...中国历代状元各省市分布一览表:自唐代自清代,中国共产生了357名状元,其中北方120位、南方237位,南方状元人数是北方状元人数的1.975倍(近2倍),且比北方状元人数多出整整117位(即近一倍),呈现出明显的碾压优势。
(1)但这种优势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出现的。
在唐代时中国南、北状元的人数分别为18位、40位,此时北方状元人数为南方的2倍多,北方明显占优。
这是因为安史之乱前中国的人口与经济重心尚处于北方(华北平原与关中盆地),彼时中国的状元也绝大部分出自北方地区;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且南方极少受到安史之乱、中晚唐藩镇割据战乱的波及,故而在中晚唐时期南方经济与人口得到很大的发展,唐代南方的状元也绝大部分出自那个时期。
但由于此时唐朝的都城长安仍位于北方关中地区,北方士子无论是在进京赶考、结交主考官还是阅读最新的科举文章仍占有相当大的优势,故而南方在此时即使奋起直追却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至五代时,南北方面临的政治、经济等形势除了都城由关内的长安转移至中原的汴京外其余与中晚唐时期别无二致(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个王朝以及契丹轮番入据中原,北方大地是硝烟不断、社会动荡,社会不安定导致人民参加科考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再加上五代皇帝信奉武学漠视儒学,更加打击了北方的科举事业;而南方的十国则是相对比较安逸富庶,文化昌盛且儒学更受重视(如南唐后主李煜、后蜀后主孟昶等人即是五代花间词派的拥趸,在当时的南唐、后蜀两国聚集了大量才华横溢的词人),故而在此时南方的状元人数反超了北方,分别为为10位与6位。
(3)后来到了宋代,中国的南北方大地再次重归一统,北方的经济与人口再度得以恢复,再加上北宋的都城定于中原汴京,仍是位于北方地区,故而北方士子又同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一样占据了地理优势;但中原汴京毕竟不同于关中长安,不仅地理上更靠近南方方便士子参与科考,而且还紧邻着京杭大运河这一交通便捷的航运通道,更是让南方士子们前去都城汴京犹如如虎添翼一般方便了;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以后中国不仅经济重心完全南移至南方,而且由于南宋的领土全部位于南方,故而其状元也是全部来自南方地区,方才出现了宋代北方状元人数:南方状元人数为28位:24位的势均力敌的现象。
中国古代状元分布的文化背景

中国古代状元分布的文化背景韩茂莉胡兆量(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100871)提要状元籍贯的时空变化,在历史上有自北向南推移的趋势。
唐中期以前状元主要出身于北方,南方籍状元很少。
唐中期以后,南方籍状元数额逐渐增加,至明清时期形成绝对优势。
状元籍贯地的时空变化主要受经济发展影响,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决定教育文化中心也由北向南转移。
此外首都的位置、考试制度的沿革对状元分布也有影响。
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反映我国文化与人才的历史地理特征,对今天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深远的烙印。
关键词状元地理分布文化背景1.状元在文化地理上的意义科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也是人才擢升的主要途径。
科举考试虽然包纳了一定的封建糟粕,但与以往的“世卿世禄”相比有了极大的进步。
科举考试的出现,使社会各阶层人士,特别是下层文人,有进入仕途的机会,结束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的世袭垄断。
开科考试从隋代首兴,到1904年盛行了1 000多年,成为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风貌的重要人文基础。
历朝考试制度的实质是依照规定的考试形式与考试科目,在基本固定的时段与地域范围内,按照考生比例与成绩优劣,擢举一定数额人选。
考试内容、形式和科目以儒家经典文献的释解、诗文写作、对国家大政的策问为主。
在科举考试中获得进士乃至状元的文人,必须具有深厚的经学、文学功底,对国家大政、治国治民方略有敏锐观察力与独到见解。
科举考试的前提是教育。
重视教育这一观念的形成与对教育的投资是需要一定的社会背景,地方社会政治、经济、习俗都与教育的成功与否有关。
本文即试图通过对历代状元籍贯的分析,来探讨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问题。
为了论述方便,本文所指的“北方”、“南方”维持了省区的完整,没有严格按照秦岭—淮河这条自然地理界限去划分。
状元指进士殿试第一名,也有的朝代略有变化,如唐代也将明经第一名称为状元。
为了研究方便,本文一律采用进士殿试第一名为分析样本。
隋代文献中有关内容的记载基本缺失,故本文的研究时段始于唐,迄于清,不包括隋代。
中国历代王朝状元籍贯表,看你们省出了多少状元

中国历代王朝状元籍贯表,看你们省出了多少状元
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在我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朝末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科举考试最出名的当属状元一词,当时规定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
殿试第一称状元。
殿试时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自古以来。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励多少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
但是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一共也就产生了几百位状元而已,可见其难度之高。
从唐朝到清朝这段历史长河中,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又说504名)状元,但是据历史可考,能找到具体籍贯的状元一共有357位,通过统计我们发现,状元总人数江苏排第一,共有60人,占古代中国状元总人数的六分之一。
其次是浙江和河南,分别以54人和37人排在第二和第三位。
而且这三个省状元人数的总和占到古代状元人数的42%左右。
下图中红色为该朝代状元人数冠军,具体见下表:
通过表格我们发现,宋朝之前,包括北宋,基本上是河南位列第一名,到了宋朝之后,基本上就以江苏和浙江分列第一了。
其实状元的风水流转,背后实际上代表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中心的迁徙。
宋朝之前,河南是政治经济中心,所以状元比较多一些;宋朝之后,政治经济中心南移,江苏浙江的状元自然就多了。
基于《中国历代状元传略》探讨中国历代状元的地理分布

基于《中国历代状元传略》探讨中国历代状元的地理分布赵彦风;李晶晶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7)009
【摘要】科举制的创立及发展,为隋唐以后的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者提供了一条最重要的人才选拔途径,而状元作为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头名的士人更引人注目.本文基于《中国历代状元传略》一书对历代638名状元的统计,分析历代状元的籍贯在时空分布上的特点,同时结合经济、地理环境等因素探讨状元产生的原因.
【总页数】2页(P1-2)
【作者】赵彦风;李晶晶
【作者单位】商洛学院,陕西商洛726000;商洛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2.474
【相关文献】
1.中国历代“状元之最” [J], 无
2.中国历代武状元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J], 吴黎;马丽娜
3.中国历代状元考辨 [J], 萧源锦
4.中国历代状元考辨 [J], 萧源锦
5.我院承担的省级课题“中国历代状元研究”第一期工程胜利完成 [J], 张丽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状元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状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特殊荣誉,代表着科举考试的顶尖成绩。
自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创立以来,状元便成为了无数士子梦寐以求的目标。
本文旨在总结历史上状元的特点、成就及影响,以期为我国科举制度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状元的特点1. 出身背景多样历史上状元出身背景丰富,既有官宦世家,也有平民百姓。
如唐代的王维、宋代的范仲淹等,均为官宦世家出身;而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等,则来自平民家庭。
2. 学识渊博状元们在学识方面具有较高水平,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涉猎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
如唐代的王维、宋代的苏轼等,均为文学巨匠;唐代的柳公权、宋代的米芾等,均为书法大家。
3. 忠君爱国状元们在忠君爱国方面表现突出,许多状元在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关注民生,关心百姓疾苦。
如唐代的狄仁杰、宋代的范仲淹等,均为忠臣良将;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苏轼等,均为为民请命的文学家。
4. 品格高尚状元们在品德方面具有较高的修养,许多状元在官场中廉洁自律,不谋私利。
如唐代的狄仁杰、宋代的范仲淹等,均为清官;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苏轼等,均为正直之士。
三、状元的成就1. 政治成就状元们在政治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许多状元担任过重要官职,为国家治理作出贡献。
如唐代的王维、宋代的范仲淹等,曾担任过宰相;唐代的狄仁杰、宋代的苏轼等,曾担任过重要地方官职。
2. 文学成就状元们在文学上取得了辉煌成就,许多状元成为文学巨匠,创作了大量传世佳作。
如唐代的王维、宋代的苏轼等,均为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等,均为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3. 思想成就状元们在思想领域也取得了突出成就,许多状元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思想观点。
如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王安石等,均为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状元的影响1. 社会风气状元们的出现,对当时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们崇文尚德,关注民生,使社会风气逐渐向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
中国武科举制度和历代武状元

考试内容:武艺、弓 马、策论等
考试形式:乡试、会 试、殿试等
武举制度为 历代王朝选拔了大量优秀的军 事人才,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提供了重要保障。
增强民族凝聚力:武科举制度 不仅选拔了优秀的军事人才, 同时也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 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添加标题
中国武科举制 度和历代武状 元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中 国 武 科 举 制 度 概 述 03 历 代 武 状 元 列 表 04 武 状 元 文 化 与 传 承 05 武 状 元 的 功 绩 和 影 响 06 武 科 举 制 度 与 当 代 社 会
武状元作为武术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地位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未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进程,武术文化也将进一步走向世界,成为中 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武状元作为武术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也将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 支持。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武状元的艺术作品
武状元文化:武状元文化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内涵。
武状元的艺术作品:武状元的艺术作 品包括武术表演、武术器械、武术服 饰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 值。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武状元传承:武状元文化在历史长河 中不断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 化传统和艺术风格。
武状元的传承和发展
武状元文化的起源和历史 武状元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武状元文化的传承方式和发展途径 武状元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意义
05
武状元的功绩和影响
章节副标题
武状元的军事功绩
抵御外敌入侵 平定内乱 维护国家统一 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从唐朝到清朝产生557名状元,各省状元数量排名

从唐朝到清朝产生557名状元,各省状元数量排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唐朝起才产生状元,进士科的第一名叫状元。
从唐朝到清末1300多年时间,总共出了557名状元。
在夏商周时期,朝廷选拔官员主要依照血缘世袭。
汉代实行了举秀才和举孝廉制度,希望从民间选拔优秀人才,但是选拔逐渐被世族垄断。
曹魏时期改良了汉代举秀才制度,创立九品中正制,一直沿用到西晋和南北朝。
这种制度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然而,这一制度还是被世族垄断,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世族长期把持朝廷选举官员制度。
从唐朝开始实施的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彻底打破秦汉以来依靠血缘世袭和世族关系的用人制度,这一制度到清朝末结束,经历了1300年历史,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重要的选拔人才方式。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唐朝以后,参加科举制度,一朝中举走上荣华富贵路成了所有读书人的梦想,历朝历代的读书人一辈子为之努力。
而国家通过科举制度,将最优秀人才招收到自己名下,促进了社会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一直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原因。
元朝时期,来华欧洲人将中国科举制度介绍给了欧洲。
1853年,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参考了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公开、竞争性的考试手段来招聘官员。
此后,英国的文官考试制度推行到了法国,美国,最终成为世界现代文官制度。
古代出一个状元,往往是一个家族,一个地方好几代读书人的共同努力。
中国古代历朝科举状元总人数为357人,其中南方237人,北方120人。
出状元前10名省份排名如下:1.江苏、2.浙江、3.河南、4.福建、5.山东、6.河北和江西、8.安徽、9.四川、10.湖北和山西。
从上面表格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唐代、两宋和明清朝代出状元多。
辽金元异族统治时期科举制度曾经中断,状元数都较少。
排名4-11位的福建、山东、河北、江西、安徽、四川、湖北、山西都是大省,人口众多,文化底蕴深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5月第42卷第3期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Vol.42No.3May,2019DOI:10.7612/j.issn.2096-5281.2019.03.004中国历代武状元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吴黎1a,2,马丽娜1b*(1.肇庆学院a.教师教育学院,b.体育与健康学院,中国肇庆526061;2.澳门城市大学,中国澳门999078)摘要武状元作为武科举的产物,在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我国教育、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借助ArcGIS10.1分析工具,运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历代武状元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行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我国历代武状元的数量呈“W”形态分布,主要集中在宋清时期,其次是唐明时期,金代、大西国、太平天国分布较少;从空间上看,我国武状元集中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等地区;从空间演化看,中国历代武状元的分布呈由北往南、内陆向沿海移动的趋势明显,分布范围不断扩大。
中国历代武状元时空分布的差异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缘政治演变、经济格局差异、武举制度变迁、军事战争冲突和尚武文化传承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
关键词武状元;时空分布;成因;中国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81(2019)03-0027-07Analysis of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uzhuangyuan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n ChinaWU Li1a,2,MA Li-na1b*(1.a.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b.College of Sports and Health,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526061,China;2.City University of Macau,Macau999078,China)Abstract As a product of Wu Keju,Wu Zhuangyuan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safeguarding the unity of the country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culture and military affairs in ancient China.With the help of ArcGIS10.1analysis tools,in this work,we made use of the nearest neighbor index method and nuclear density estimation method to study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Chinese military champions.Our results show that from the time point of view,the number of Wu dynasty in China exhibited a“W”shaped pattern,mainly concentrated in Song and Qing Dynasties,followed by Tang and Ming Dynasties,with Jin Dynasty,Great Western Kingdom,and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less distribute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pace distribution,martial arts elements in China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Bohai Sea and YangtzeRiver Delt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patial evolution,th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n the past has been trending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inland to the coast,and the scope of distribution has been expanding.The differences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Chinese dynasties in the past dynast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opolitical evolution,economic pattern differences,changes in the military system,military war conflicts and the inheritance of military cultur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Key words Wuzhuangyuan;spatio-temporal ditribution;cause;China收稿日期:2019-02-26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类项目(2016GXJK171);肇庆市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7QN-02)*通信作者,E-mail:wlzq201007@163.com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我国教育史上的标杆,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具有永恒的学术研究价值。
时至今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继“中国四大发明”之外的又一伟大发明[1],其中武科举是我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武科举的出现有利于我国古代人才的均衡发展。
武状元是经过武科考试的层层选拔而产生的最高杰出者或者称为一甲一名武进士,是武备人才,它的产生对历代军事、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目前,学术界关于武状元的研究逐渐丰富,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历史角度对武状元的身世事迹进行考证研究[1-7];二是从体育视角研究了武状元和体育发展的关系[8,9];三是从民族学的视角通过武状元白成龙故事对回汉关系进行探讨[10,11];四是从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的视角对某一特定武状元人物进行了研究[12]。
总的来看,现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尚显不足,特别是关于武状元地理空间分布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化研究。
中国历代武状元具有怎样的时空分布规律?不同朝代的武状元空间分布有何异同?这些问题的探究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当代武术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鉴于此,研究以中国历代武状元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等分析方法对中国历代武状元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不同朝代武状元空间分布的影响原因,以期为当前传统武状元文化的保护与活化提供有益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数据来源本文有关中国历代武状元数据主要来源于王鸿鹏主编的《中国历代武状元》[16],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对比考证[17-21],得出中国历代武状元人数为284人,其中唐朝武状元41人,宋朝武状元78人,明朝武状元52人,清朝武状元109人。
特别说明的是,研究选取唐、宋、明、清时期所产生的武状元作为空间分析的时间节点,原因在于五代十国和元代没有举行武状元科举考试,大西国、太平天国、金代的数据样本较少。
借助Google Earth软件获取武状元的地理坐标数据,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1ʒ400万地形数据库全国矢量图为地图,通过ArcGIS软件,建立武状元空间数据库。
表1中国历代武状元人数Tab.1The number of ancient Chinese Wuzhuangyuan朝代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大西国天平天国金代数量41780521091211.2研究方法(1)核密度分析[22]。
运用核密度估计法来探究区域内要素在空间上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变化,以此反映空间要素的分散或集聚分布状态,其公式为^λh (s)=∑ni=13πh41-(s-si)2h2λ()2,(1)式中:s为待估计武状元的位置,s i为落在以s为圆心的武状元;h为在半径空间范围内的第i个武状元的位置。
(2)类型差异分析[23]。
从全国范围来看,通常可以把武状元作为地理空间中的点来对待,武状元的地理分布呈一种点状分布类型。
点状分布主要可以分为3种类型:集聚型分布、随机型分布、均匀型分布。
点状要素空间分布类型常采用最邻近指数进行分析,计算公式为:珋r E =12槡n/A,(2)R=珋rI珋rE=2槡D,(3)式(2)中,A为区域面积,n为武状元的个数,珋r I为实际最邻近距离,珋r 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式(3)中,R为所研82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第42卷吴黎等:中国历代武状元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究对象的最邻近指数,是实际最邻近距离珋r I 和理论最邻近距离珋r E 的比值;当R=1时,珋r I =珋r E ,说明武状元分布为随机型分布;当R>1时,珋r I >珋r E ,武状元分布趋于均匀分布;当R<1时,珋r I <珋r E ,武状元分布趋向于集聚分布。
然后通过ArcGIS 10.1软件中空间统计工具的平均最邻近功能,对最邻近指数计算,并进行Z 值检验,最后对点状要素在空间分布类型进行分析判断。
(3)历史研究法[24]。
运用历史资料,对相关历史过程进行分析、整理和考证,以探求研究对象的过去,通过对研究对象发生、发展和演变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进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结果与分析2.1中国历代武状元时间分布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武状元的数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图1所示,中国历代武状元数量呈“W ”形分布格局。
宋朝和清朝时期武状元人数较多,分别有78人和109人,占总数的69.9%;唐朝及明朝产生的武状元人数次之,占总数的32.7%;金代、大西国、太平天国产生的武状元人数最少,占总数的1.4%;而元朝因废除武举制度没有产生武状元。
主要原因:一是政权稳定与武状元产生存在直接关系,唐、宋、明、清4个朝代政权图1各历史时期中国武状元数量分布图Fig.1Distribution of Wuzhuangyua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n China 相对稳定,持续时间较长,武状元数量较多,金、大西国、太平天国政权相对不稳,持续时间较短,武状元数量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