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场隐性乳房炎的检测与药物治疗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奶牛场隐性乳房炎的检测与药物治疗试验
李春梅
【摘要】本试验用隐性乳房炎诊断液(LMT)对奶牛场不同泌乳期的40头临床健康黑白花奶牛的160个乳区进行了隐性乳房炎的检测,共检测出阳性头数21头,阳性
率52.50%;阳性乳区42个,阳性率26.25%.将检测出的21头患隐性乳房炎的病牛
随机分成A、B、C、D共4组,A组用青霉素和链霉素进行治疗,阳性乳区治愈率为22.22%;B组用左旋咪唑注射液进行治疗,阳性乳区治愈率为30.00%;C组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阳性乳区治愈率为57.14%;D组不采用任何治疗措施,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抗生素组疗效并不理想,左旋咪唑注射液疗效高于抗生素组,中药组的效果最好.【期刊名称】《四川畜牧兽医》
【年(卷),期】2017(044)005
【总页数】3页(P34-36)
【关键词】奶牛;隐性乳房炎;检测;防治
【作者】李春梅
【作者单位】四川省汉源县富林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四川汉源 625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8.234.5
奶牛乳房炎分为临床性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由于隐性乳房炎无明显临床症状,乳汁无异常肉眼变化,因而往往被人忽视,但隐性乳房炎往往会导致奶牛产奶量下降、饲养管理成本增加,并可演变成临床性乳房炎,造成经济损失。
本试验对汉源县富
泉镇某奶牛场的奶牛进行了隐性乳房炎检测,对其病因进行了调查,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牛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试验奶牛以汉源县富泉镇某养户的奶牛场为试验点,随机抽取临床表现健康、乳汁无肉眼异常变化的40头奶牛进行检测。
1.2 试验药品
1.2.1 隐性乳房炎诊断液(原液)LanZhou Mastitis Test.LMT,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兽医研究所研制(兰州产),规格:500mL/瓶(1∶3蒸馏水稀释),检测原理同CMT(基本原理是用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物质——烷基或烃基硫酸盐,破坏乳中的体细胞,释放其中的蛋白质,蛋白质与试剂结合产生沉淀或凝胶)。
1.2.2 注射用青霉素纳160万单位,兽药字(2014)150061243,山东圣旺药业
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2.3 注射用硫酸链霉素100万单位,兽药字(2014)150061515,山东圣旺药
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2.4 左旋咪唑注射液药物浓度为50 g/L,兽药字(2014)040101352,山西省
芮城县红宝兽药有限责任公司出品。
1.2.5 中药方剂由蒲公英50 g、金银花30 g、栝楼35 g、玄参30 g、当归25 g、川芎25 g、柴胡25 g、连翘25 g、甘草20 g等中草药粉碎而成,先用粗粉碎机粉碎,再用细粉碎机粉碎,使其颗粒直径在70~100μm之间,以提高中药的利用率。
1.3 检测方法
1.3.1 检测样品采自待检乳区,弃去前二把奶,将乳样分别挤在检验盘、检验杯内。
1.3.2 将检验盘倾斜(约60°),弃去多余乳汁,检验杯内留乳样约2mL。
1.3.3 在每个检验杯内分别加入LMT诊断液(稀释液)2mL,做水平同心圆摇动,摇动10~30 s,使乳样与LMT充分混合。
1.4 判定标准待LMT诊断液与乳汁充分混合后,依据凝集物的有无,凝集物量的多少及性状进行判定。
1.4.1 阴性(-)细胞数为0~20万/mL:混合物呈液状,倾斜检验盘时,液体移动流畅,杯底无沉淀物。
1.4.2 可疑(±)细胞数为15~50万/mL:混合物呈液状,倾斜检验盘时,杯底出现微量沉淀物。
1.4.3 弱阳性(+)细胞数为40~150万/mL:杯底出现少量稀薄黏性沉淀,但不呈胶状,倾斜检验盘时,沉淀物散布于杯底,有一定粘附性。
1.4.4 阳性(++)细胞数为80~500万/mL:杯底沉淀物量较多,也较黏稠,并有少量胶状物,倾斜检验盘时,沉淀物明显粘附于杯底而难以流动,旋转摇动时,沉淀物有聚中心现象。
1.4.5 强阳性(+++)细胞数为350万以上/mL:杯内混合物的大部分或全部形成明显胶状凝聚物,几乎完全粘附于杯底,旋转检验盘时,凝聚物聚集呈团状难以散开。
在整理检测结果时,将“+、++、+++”统归为阳性,“±”者重复检测3次,有1次为“+”者归为阳性,否则和“-”归为阴性。
1.5 治疗试验设计将21头患隐性乳房炎的病牛随机分成4组(编号为A、B、C、D),使用不同药物治疗,分别观察其疗效。
A组:本组病牛4头,于挤奶后经乳头管注入青霉素(160万单位)和链霉素(100万单位×2)混合液,注射后用手捏住乳头基部,向上轻轻按摩,使药液向上扩散。
每天2次,3 d为一疗程。
B组:本组病牛4头,用左旋咪唑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7.5mg给奶牛皮下注射,每日一次,3 d为一疗程。
C组:本组病牛4头,应用中药进行治疗,每头每天200g,将中药粉末加入精料
中饲喂,每日一剂,早上饲喂,3 d为一疗程。
D组(对照组):本组病牛9头,不用任何药物治疗。
各组治疗9 d后(3个疗程),再次用LMT检测,观察治疗效果。
临床治疗效果
评定:“+、++、+++”转为“-”为痊愈;其他检测结果统称为未愈。
1.6 挤奶方法供试奶牛全部用人工挤奶,每天早上6:00~8:00,晚上6:00~8:00各挤奶一次。
挤奶前用温水洗净乳房,并充分按摩,统一用拳握法挤奶,
挤奶后对乳头进行药浴。
1.7 饲养管理精料饲喂成都市某公司生产的配合饲料,每头每天4 kg;粗饲料使
用青草和青干草,精、粗饲料搭配适当。
牛床不积粪尿,保持环境卫生,严格对所有供试奶牛进行统一管理。
2.1 泌乳奶牛隐性乳房炎检测结果对全场不同泌乳期的40头临床健康黑白花奶牛
的160个乳区进行了隐性乳房炎检测,共检测出阳性头数21头,阳性率52.50%;阳性乳区42个,阳性率26.25%(见表1)。
2.2 泌乳奶牛各乳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左前乳区阳性率为30.00%,左后乳区
阳性率为25.00%;右前乳区阳性率为22.50%,右后乳区阳性率为27.50%。
说
明各乳区患隐性乳房炎的几率基本相同(见表2)。
2.3 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与日泌乳量的关系被检40头奶牛日泌乳量在20 kg以下(包括20 kg)的患病率为58.62%,显著高于日产20 kg以上的奶牛
(36.36%)(见表3)。
2.4 试验各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A组用青霉素和链霉素进行治疗,阳性乳区治愈率为22.22%;B组用左旋咪唑注射液进行治疗,阳性乳区治愈率为30.00%;C组
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阳性乳区治愈率为57.14%,A、B组的疗效明显低于C组。
可见4组中,中药组的疗效是最好的(见表4)。
3.1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致病因素
3.1.1 人为因素引起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病因众多,通过对挤奶操作过程的观察,我们发现工人挤奶前对乳房进行温水擦洗时,往往几头奶牛共用一桶水,刚开始水温较高,后来水温逐渐变低,水温并没有达到标准水温(50℃左右),而且挤奶后
的奶头没有进行药浴。
3.1.2 环境因素通过调查发现,该奶牛场的牛床不卫生,粪尿堆积过多,较为潮湿,加上该奶牛场牛舍通风不良,舍内异味很大,无疑给病原菌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奶牛的精神状况和抵抗力下降,最终导致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易感性增加。
3.1.3 饲料因素该场奶牛饲喂了过多的精料,粗纤维的摄入量明显不足,而粗饲料在奶牛饲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青饲料,若不足,则容易引起奶牛代谢紊乱,加大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
3.1.4 其他因素乳房组织是娇嫩的软组织,易因挤、压、踢而受伤。
在环境狭小、有角奶牛多的奶牛场,因为挤压造成乳房损伤而引发隐性乳房炎的情况较常见影响,有文献报道,乳房受摩擦、挤压、碰撞等机械因素尤其当幼畜吮奶时用力碰撞使乳腺损伤后,容易感染病原体引起乳房炎症[1]。
3.2 治疗效果讨论在分组对患牛进行治疗后可看出,抗生素组的疗效不太理想。
根据调查发现,该奶牛场以前使用抗生素比较多,可能是病原菌已产生了抗药性的缘故[2]。
B组比A组的治疗效果好,但仍然不及中药组。
左旋咪唑的作用机理并非
对病原菌直接抑制或杀灭,而是作用于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增强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4]。
中药组的效果较好,由表4可看出,在使用中药后,阳性乳
区率降到了18.75%,但治愈率仍然没有达到90%以上,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是乳腺组织的损伤严重,病程较长;二是本试验用药量可能偏小,疗程相对较短;三是没有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因为不同病原菌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产生的疗效也不同[5]。
中药方剂之所以能提高产奶量,可能与其能行气活血、消肿散结、清热解毒、加速
血液循环和促进泌乳有关[6]。
本试验中药多为通经散瘀、行气、消肿及活血通经之品,主要药理作用是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机体的抵抗能力。
【相关文献】
[1]李雁龙,张淑琴.中国荷斯坦奶牛养殖实用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157.
[2]陈家璞.奶牛疾病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237-238.
[3]母安雄,胡松华.奶牛乳房炎抗生素防治失败原因探讨[J].中国兽医杂志,2002,38(2):18-20.
[4]乔彦良.左旋咪唑的免疫调节作用与应用[J].中国动物保健,2000,21(10):11-15.
[5]伍义行,黄利权.奶牛乳房炎防治的免疫学和药理学机制[J].中国兽医杂志,2003,39(3):40-44.
[6]王怀友,袁逢新,杨曾国,等.中药防治奶牛隐性乳房炎效果观察[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4(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