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新思维:合作型纪律
让思品课堂“活而有序”——谈小组合作学习的纪律管理

即可 ;不能借讨论 的
时机 忙里偷闲” 地干
习得 到科学 的组织 ,
周 翠英 每 个 学 生 都 能 被 调 动 起 来 积 极参 与 学
习。老 师 要 发 挥 主 导
别的事 ;发言时不能 同时抢着说 ,也不能
只 由某 一人 发言 ; 小 组讨论 出某一 问题 的
结 果 要 向全 班 同学 汇
“ 、 、 点 线 面的结合 ” 。这里所说 的“ ” 点 就是 重要 的知识点 ,面 ” “
就是全面、 总体 上把 握教 材的框架 ,线 ” “ 就是 把单元 、 、 的 课 框 相关知识点串联、 归纳起来 。 习课的特 点之一是“ ”对所学 复 理 , 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 使之 “ 竖成线” “ 、 横成片“ 达到提纲挈领 , 的 目的 : 特点之二是 “ ”融合贯通 , 清知识 的来 龙去脉 , 通 , 理 前
习的纪律 习惯 , 久而久之 , 就会 形成 “ 活而有序 ” 民主宽松 的良 好学习氛围。 二、 组建合理的学 习小组
在 划 分 小 组 之 前 ,老 师要
完成共同的任 务 ,有明确分 工
的互 助 性 学 习 。 这 种教 学 方 式
二、 研究热点 , 紧跟时事 , 专题整理 反映 时政热 点 , 视社会焦点 , 透 注重从现 实社会生活和 学 生 自身的生活 中选取素材是近年来中考试题 的显著特点 , 这就
于 新课 。新 课 着重 于 介 绍 基本 概 念 、 本 原 理 、 本 理 论 的 来 龙 基 基 去脉 , 在 “ ”重 在 面 面 俱 到 。 而复 习课 应 注 重 对 基 本 概 念 、 重 点 ,
基本原理 、 基本理论 的深刻理 解 、 把握 , 这是基础 , 更为 重要 的 是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及培养学 生学 习的能 力, 重在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课堂秩序管理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课堂秩序管理在如今教育的改革下,大力倡导教师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帮学生授课。
其中,很多教师都用到了小組合作学习的这个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够快速的让教师感觉到教学效率的提高。
但是在这种模式的实施中,课堂秩序却难以让教师掌握,因为这种学习模式在互相交流的时候存在动态和复杂性。
那么想要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就要对课堂秩序进行管理。
如今很多学校大力开展小组学习合作模式,小组学习模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小组学习模式中,采用了“动静相结合”的手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在使用这种学习模式下,教师也很难有序的组织学生纪律。
所以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效率提高,教师应该构建一个良好的班级管理制度,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课堂秩序管理。
那么,应该怎么在合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同时又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呢?对此,笔者做出了探讨。
一、小组合作模式的浅析1、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特色由于新课标的改革,新课标比老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模式,大力倡导教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给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上课时请每个小组自主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比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能够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到来,它完全改变了以往学生以接受型为主的教学方式。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取长补短,学习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2、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础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模式中,应该做好预习准备,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打下基础。
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应该提前给学生规划预习重点以及感悟等。
然后在授课中,教师应该提前发问,然后再由小组自己讨论,这样学生才能够自己带有目的性的进行探讨,进而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课堂班级秩序管理1、合理分配学习小组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由于学生的年龄阶段特质,导致很多教师在实施学习模式时难以掌控纪律。
班级管理范本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班级管理范本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班级管理范本: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班级管理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班级管理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并提供一个班级管理的范本。
一、设置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各种活动,如课堂讨论、群体项目等。
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相互合作、分享资源和经验,从而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鼓励互助合作在班级管理中,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关键。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思路,共同解答问题;在作业中,可以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并合作完成。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培养起团队合作的动力和能力。
三、制定团队合作规则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班级管理需要制定明确的团队合作规则。
规则的制定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并能够平衡个人自由和团队利益。
例如,可以规定每个小组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规定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合作方式等。
通过规则的制定,可以让学生明确团队合作的目标和要求,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激励团队合作在班级管理中,激励学生的团队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或者团队竞赛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例如,可以设立每周最佳团队奖,鼓励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团队。
通过激励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
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和指导学生,让他们逐渐意识到团队合作的价值和重要性。
通过设置小组活动、鼓励互助合作、制定团队合作规则和激励团队合作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意识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与他人进行合作,并通过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从教师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一、创设合作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条件。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 提供合作学习机会:在课堂上给学生安排分组活动,使学生需要互相合作才能完成任务。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
2. 设计合作任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的任务,这些任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合作的优势,通过互相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演讲比赛等。
3. 提供必要的支持: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支持,鼓励学生共同合作。
例如,提供一些合作学习的指导方法和技巧,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信息。
二、培养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合作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具备团队精神,才能更好地合作。
教师应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1. 培养集体荣誉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比赛或项目,鼓励学生为集体争取荣誉,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 引导学生学会分享: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分享自己的想法、知识和经验,鼓励学生相互帮助,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3. 注重团队合作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团队合作的评价,将团队合作视为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引导学生重视团队合作。
三、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沟通是合作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才能更好地与他人进行合作。
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包括:1. 培养学生的听取他人观点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动聆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培养学生的包容心和尊重他人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班级管理范本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班级管理范本一、引言班级管理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
在现代教育中,仅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将探讨一种有效的班级管理范本,旨在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推动班级向着和谐、积极的方向发展。
以下是具体的管理实践和方法。
二、树立团队合作理念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首先需要树立全体学生的共同理念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1. 激发团队意识:在班级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强调集体的力量,鼓励大家共同合作,共同进步。
2. 强调互助和分享: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彼此帮助和分享资源,培养学生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意识。
3. 建立公平公正的分工机制:在学习和活动中,教师应当合理安排任务和分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避免人争功、责任不明等问题。
三、营造团队合作氛围除了理念的树立外,还需要通过有效的班级管理来营造团队合作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建立良好的班级规章制度: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其中要包括鼓励团队合作、互相尊重等内容,并明确制度的执行和管理方式。
2. 创设合作学习环境:教室布局要方便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间的默契与合作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班级事务:可以设立班委会等组织形式,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开展团队合作项目为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团队合作项目。
以下是一些具体示例:1. 小组竞赛: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开展学科竞赛或其他有趣的比赛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激发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调研调查等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并取得成果,加深他们的合作协作意识。
3. 课堂合作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合作学习的任务,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班主任管理技巧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班主任管理技巧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的重要角色,他们既是学生的监管者,也是他们的引导者。
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需要不断探索和运用有效的管理技巧来帮助学生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本文将介绍几种班主任管理技巧,以帮助班主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发展。
一、明确目标,引导学生建立合作的意识班主任在管理中首先要明确班级的目标和任务,并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促使他们认识到合作在实现目标中的重要性。
班主任可以与学生分享一些成功的团队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团队合作对于达到共同目标的价值。
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合作的益处,强调团队合作在日常生活和未来就业中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团队活动的积极性。
二、设立小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与互助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班主任可以安排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团队中合作完成任务。
例如,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他们合作制作一份班级报纸或者组织一次文艺演出。
在小组活动中,班主任可以分配不同的角色和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贡献自己的才能,同时引导他们互相协作、相互支持,共同解决问题。
这些小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鼓励学生交流,培养合作的能力合作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沟通基础上,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充分交流,培养他们的表达和倾听能力。
在课堂讨论中,班主任可以设立小组讨论或者角色扮演的环节,让学生在团队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学习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班主任可以提供一些有效的交流技巧,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合作中的重要性,培养合作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技巧。
四、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都是班级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发挥所长。
班主任可以运用“独特之处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独特的才能和贡献价值,从而增强他们对团队贡献的认知。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教学方法合作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主动与他人进行合作、协作的意愿和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享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 采用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手段之一。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交流并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小组活动,学生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培养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活动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趣味性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扮演,并在扮演的过程中与其他学生互动。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体验到不同角色的感受和视角,增加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3. 开展团队项目团队项目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团队项目,如科学实验、社会调查等。
在团队项目中,学生需要共同制定计划、分工合作,并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
通过团队项目,学生能够学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鼓励学生互助学习互助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形成学习互助的氛围。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学习资源,并共同进步。
通过互助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合作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合作的意愿和习惯。
5. 创设合作竞赛活动合作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激励机制。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合作竞赛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
通过合作竞赛,学生能够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通过竞争激励加强合作意识。
同时,合作竞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
总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通过采用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团队项目、互助学习和合作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幼儿园班级纪律教学:规则守则与团队合作

幼儿园班级纪律教学:规则守则与团队合作幼儿园班级纪律教学:规则守则与团队合作在幼儿园班级中,纪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规则守则与团队合作的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1. 规则的重要性在幼儿园班级中,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规则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基本的秩序观念,让他们懂得在集体生活中需要遵守的一些基本准则。
比如:排队、不打斗、不说脏话等等。
这些规则既可以保障幼儿的安全,也可以教育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爱护环境。
2. 规则教育的方式在教育幼儿遵守规则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式。
一是通过故事和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认识规则,比如通过讲述小动物们遵守规则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故事中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并乐于接受。
二是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奖励可以是一些小礼物或表扬,而惩罚则可以是适当的关爱教育,让孩子们明白不遵守规则的后果。
3. 团队合作的意义除了遵守规则外,团队合作也是幼儿园班级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团队合作中,孩子们可以学会倾听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合作、分享和包容。
这些能力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社交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团队合作的培养在班级中,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活动来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
组织孩子们一起完成一项任务、一起参加体育活动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学会合作、分工、协作。
也可以让孩子们在团队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5. 观点和理解在我的看来,幼儿园班级纪律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规则守则可以让孩子们在纪律中学会自我约束,懂得尊重和守护他人。
而团队合作则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观念,让他们在集体中懂得尊重、分享和团结。
这些能力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宝贵的。
总结:在幼儿园班级中,规则守则与团队合作是一体的。
只有当孩子们懂得遵守规则,懂得在团队中合作时,他们才能在集体生活中更好地融入和成长。
班级管理的协作与团队合作

班级管理的协作与团队合作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
而在班级管理中,协作和团队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的协作,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才能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一、师生之间的协作
班级管理中,师生之间的协作至关重要。
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尊重、互相信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真诚合作。
师生之间的沟通应该是双向的,师生应该共同制定班级纪律、规范行为标准,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去,增强学生的管理意识和责任感。
二、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
班级是一个学习和生活的集体,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
学生之间应该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共同维护班级秩序和学习氛围。
通过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可以有效地减少班级纪律问题的发生,提高班级整体表现。
三、师生合作促进班级管理
师生之间的协作和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师生之间的合作可以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班级管理的要求。
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四、总结
班级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师生之间的协作和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
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和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才能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学习环境。
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愿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越来越好,学生们在这个团队中茁壮成长,不断取得进步。
谢谢大家!。
22737745

《 教学与管理 》
简 单, 而且家长会常常是教师对家 长的发布会 。 这样 , 家 校合作只是流于形式 , 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四、 建构科 学的 、 合理 的家校合作 针对调查 所发现 的问题 , 者认为 , 笔 家校合作既 然
20 06年 9 1 月 5日
到极至 。 3家校 合 作 中应 注 意 调 动 家 长 的 积极 性 .
为课 堂管理 的 主人 , 师充分 信任学 生 、 教 理解
生 , 造平等 、 创 和谐 的课 堂管理 氛围 , 从而 帮助
对 家庭作为家校合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就应该充 生认 识 自己的能 力 , 他人交 流 , 班级 做 出贡 进而激 励学生的积极 行为 以减 少违纪行 为彭 分发挥家庭 的作用 , 而家 长又是其 中的决定性 因素 。如 献 , 果家长 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地发挥 , 么家庭教 育必定是 发生 。 那
学生做 贡 献 (otb t n;第 三 :实 施 行为 期 C nr ui ) i o
目前 ,小学家校合作 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家长会 、 家 范——学 生 、 教师 、 家长共 同监督(u t y。每一 C s d) u
校联系本等 , 不仅形式单 调 , F这些形式 的具体操作 条原 则均有其特殊 的含 义 , 条原则 的运用 翻 而 1 . 每一
一
些经常 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 ,老师 应该有意识地 寻找这些
一旦发现其闪光点就要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 “ 埘话与交流” 也不仅仪 是教 师 与学 晶质, 当学生通过 “ 我能” 罐感觉 到 自己在慢慢 进步 , 当他们切 生之 间的埘话与交流 , 也包括 学生与学生
喜爱 、 赏 , 欣 当他们确 定通过 自 之 间的对话与交流。 在课堂教学与管理过 实地感受 到 自己被 老师关 注 、 一种 “ 我能” 自 的 信感也就 建立 程中 , 师生之 间 、 生生之 间的对话交 流是 己的努力也能完成各种任务 , 这对于学生肯 定 自我 , 激发积极 的行 为无 疑是非 常重 非常必要 的。 因为学生能在学 校获得成功 起来 了,
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精神是一项重要的社交和职业技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帮助他们建立团队合作意识和技能。
以下是一些可以用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方法:1. 创建合作文化教师应该着力创造一种积极的合作文化,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对此持有积极的态度。
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并模范展示合作行为。
同时,鼓励学生表达合作中的困难和挑战,帮助解决相关问题。
2. 设立合作项目和任务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需要团队合作完成的项目和任务。
例如,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一起研究、探讨和解决问题。
通过这些合作项目和任务,学生将学会协商、沟通、共享知识和资源,并意识到合作比单打独斗更为有效。
3. 设计合作性评估制度合作精神的培养需要适当的评估机制来激励学生并反馈他们的合作成果。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作业或项目,要求学生成员进行相互评价,评估自己和队友的合作表现。
这种评估制度可以激励学生共同努力,激发他们的合作动力。
4. 提供合作技能培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合作技能培训,教授学生必要的合作技能和策略。
例如,教授学生如何有效地协商、沟通、分工和解决冲突。
通过培训,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合作的要求和挑战,并能够应对不同的合作情境。
5. 倡导团队合作活动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团队合作活动,可以积极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
例如,组织小组竞赛、角色扮演或其他合作游戏,鼓励学生共同努力、协作解决问题。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能够增加他们的团队凝聚力和互信。
6. 举办合作分享会定期举办合作分享会,让学生有机会展示和分享他们在合作项目中的成果和经验。
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们对于合作的期待和动力。
7. 提供个人与团队平衡合作精神的培养并不意味着忽视个人发展和表现。
教师应该在鼓励合作的同时,给予学生个人成长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知道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的贡献都是重要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合作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合作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合作教学法在当今社会,合作意识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素质,也是学生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合作教学法被广泛采用。
本文将探讨团队合作教学法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如何实施,以期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参考。
1. 团队合作教学法的定义团队合作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互相合作、相互配合的活动,以达到共同目标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达到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提升。
2. 团队合作教学法的重要性2.1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合作教学法通过让学生组成小组,共同面对问题和任务的挑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合作中,学生需要相互倾听、交流和协商,培养团队合作的技能和意识,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团队合作教学法,学生在小组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需要积极参与并发挥自己的特长。
这种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2.3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团队合作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交流和合作,学生不仅能够将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享、互相学习,还可以借助团队的力量来解决难题,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3. 团队合作教学法的实施方法3.1 设置合适的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合理地组建小组,使每个小组的成员互补,达到协作的最佳效果。
同时,小组成员的数量也应控制在适当范围,以免过大或过小影响团队的协作效果。
3.2 设计适宜的合作任务合适的合作任务是团队合作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课程要求,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
任务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课堂合作能力

培养孩子的课堂合作能力课堂合作能力是孩子们在学校学习中必备的重要素养。
培养孩子的课堂合作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还能使孩子们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
本文将从合作意识、团队合作和分享经验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课堂合作能力。
一、培养合作意识合作意识是课堂合作的基础,它强调团队的意识和集体效益。
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鼓励学生互相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通过小组活动等形式创造合作的机会。
同时,教师也要树立榜样,展示合作的重要性。
2. 建立良好的合作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创建积极的合作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和动力。
例如,可以定期评选合作优秀的小组,让大家都渴望成为优秀的合作伙伴。
3. 引导学生反思合作经验:教师可以在小组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反思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合作能力。
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是孩子们课堂合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分工合作:在小组活动中,可以通过让每个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和任务,让孩子们学会分工合作。
这样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 激发团队凝聚力: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团队建设活动,增加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同时,也要鼓励成员之间相互欣赏和尊重,培养团队凝聚力。
3. 培养沟通技巧:合作需要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进行团队合作。
三、分享经验与经验分享分享经验是培养孩子课堂合作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分享与合作相关的经验,可以使孩子们更好地学会合作的技巧和方法。
1. 组织合作分享会:教师可以不定期地组织合作分享会,让孩子们有机会向其他同学展示他们在合作中的经验和收获。
这样可以促进孩子们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启发。
2. 鼓励资源共享:在合作中,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共享资源,相互借鉴和学习。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的教学技巧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的教学技巧引言: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形成良好合作意识的关键时期。
培养孩子们合作意识的教学技巧对于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一些有效的教学技巧,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
一、培养团队合作精神1. 设计合作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项目,让学生们分组合作完成。
例如,让学生们合作制作海报、演绎小剧场等。
这样的合作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学会互相协作、相互支持。
2. 制定明确的合作规则在合作项目开始前,教师应该与学生们一起制定明确的合作规则。
例如,轮流发言、尊重他人意见等。
这样的规则可以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避免冲突和不和谐的情况发生。
3. 引导学生分享和合作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引导学生们分享和合作。
例如,让学生们一起完成一道数学题,鼓励他们相互帮助和分享解题思路。
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倡导互助精神1. 建立学生互助小组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分成互助小组,每个小组由两到三个学生组成。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们互相帮助和支持。
例如,一个学生可以帮助另一个学生解决问题,互相提供学习资源等。
这样的小组可以培养学生们的互助精神和友善意识。
2. 提供合作学习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
例如,让学生们一起讨论问题、合作完成实验等。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 鼓励学生分享成功经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
例如,一个学生在某个课题上取得了好成绩,可以鼓励他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这样的分享可以激励其他学生们互相学习和帮助,形成互助精神。
三、培养积极的沟通能力1. 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给予他们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们提问、发表观点。
这样的沟通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积极沟通能力,让他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一年级班级的合作教学与合作思维培养

一年级班级的合作教学与合作思维培养合作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育策略。
在一年级班级中,合作教学的实施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思维能力。
本报告将探讨一年级班级的合作教学与合作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及相关策略。
一、合作教学的重要性在一年级班级中,合作教学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1. 提高学生学习成果合作学习可以提供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分享和合作学习。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成果。
2.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尊重他人意见,以及有效地与他人合作。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与他人讨论、合作,学生可以共同探索问题,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合作思维的培养策略为了有效促进一年级学生的合作思维能力,以下是一些培养策略的建议:1. 设立合作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设立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
任务可以是小组讨论、小组分享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等。
通过这些任务,学生可以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好处,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2. 鼓励学生互助学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帮助。
例如,学生可以成为学习伙伴,相互检查作业、互相解答问题。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技巧。
3. 提供团队合作机会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团队合作的机会,例如小组活动、团队比赛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分工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激发学生的思维多样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鼓励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
通过与同学的思维交流和比较,学生可以开拓思维,培养自己的思维多样性和创造性。
结语:合作教学和合作思维培养对一年级班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在课堂中促进学生的合作与团队精神

如何在课堂中促进学生的合作与团队精神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因为这些素质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合作与团队精神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首先,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促进学生合作与团队精神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或合作项目来打破传统的讲授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在分组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性格来组合小组,以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能够互补并相互协作。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展示个人才能,增加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
其次,合理安排合作和团队活动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任务,例如集体讨论、合作项目或小组演示等,来激发学生的合作潜力。
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和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团队规则,如轮流发言、尊重他人意见等,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习惯和团队意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促进学生合作与团队精神的游戏和活动。
例如,通过“团队拼图”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或者通过“合作竞赛”来调动学生的团队合作热情,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潜力。
这些游戏和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锻炼他们的合作与团队意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个课程项目。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将有机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学会与他人协调合作,通过互相学习和合作来达到共同目标。
这种项目式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与团队精神,还能够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及时的反馈和评估来促进学生的合作与团队精神。
在合作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合作及个人表现进行评价与反思。
同时,教师也可以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对团队合作的信心和热情。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教学技巧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教学技巧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所重视的一种能力,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还能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教学技巧,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一、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相互交流,并共同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或完成一个任务。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倾听,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同时,教师可以在小组讨论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二、合作项目合作项目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完成一项任务或项目,例如小组报告、实验或社区服务。
在合作项目中,学生需要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可以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并逐渐培养起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三、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和合作的热情。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角色中展开对话和互动。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他们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自己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力。
四、团队竞赛团队竞赛是一种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合作意识。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知识竞赛、游戏或解决难题。
通过团队竞赛,学生可以相互协作,共同努力,追求团队的胜利。
同时,他们也可以在竞赛中学习到合作的重要性,培养起比较和合作的精神。
五、反思与总结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并思考自己在合作中的表现和不足。
通过反思与总结,学生可以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找出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教师也可以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合作技巧。
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关键信息项1、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在团队协作方面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和能力水平。
2、教学方法:列举用于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活动形式。
3、评估方式:说明对学生团队协作表现的考核和评价方法。
4、教师职责:阐述教师在促进学生团队协作中的责任和作用。
5、学生责任:规定学生在团队协作学习中的义务和行为规范。
1、培养目标11 学生能够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人之和。
111 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表达、反馈等,能够在团队中清晰准确地交流想法和信息。
112 学会分工合作,根据团队成员的特点和优势合理分配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113 培养解决团队冲突的能力,能够以平和、理性的方式处理分歧,维护团队的和谐与稳定。
114 增强团队凝聚力,树立共同的目标,为实现团队的成功而努力。
2、教学方法21 小组项目211 定期安排小组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团队协作。
项目可以涵盖各种学科领域,如科学实验、文学创作、数学建模等。
212 教师在项目开始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组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并根据项目要求制定计划和分工。
22 角色扮演221 设计一些需要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感受团队合作的过程。
222 在角色扮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反思,总结团队协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23 团队竞赛231 开展团队之间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荣誉感。
232 竞赛内容可以包括知识竞赛、体育比赛、创意比赛等,培养学生在竞争中合作的能力。
24 案例分析241 选取一些成功或失败的团队协作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242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优秀团队的协作模式和策略,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3、评估方式31 小组成绩311 将小组项目、竞赛等活动的成绩作为评估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依据。
312 评估内容包括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创新能力、合作效率等。
班级纪律准则培养团结合作意识

班级纪律准则培养团结合作意识班级纪律准则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旨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自觉守纪的良好习惯,而一个团结合作的班级则是一个和谐、进步的学习环境。
班级纪律准则的执行不仅能够提升班级整体的纪律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本文将探讨班级纪律准则对团结合作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执行班级纪律准则。
一、班级纪律准则对团结合作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性班级纪律准则对团结合作意识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遵守纪律的学生会更加意识到个体行为对整个班级的影响,从而在行动上更加关注集体利益。
其次,班级纪律准则的执行促使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此外,通过共同遵守纪律,学生们能够形成相互扶持、相互信任的关系,增加班级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如何有效执行班级纪律准则为了有效执行班级纪律准则,以下措施可以被采用:1. 明确纪律规定:制定一套明确、具体的班级纪律准则,并向全体学生进行宣传和解读。
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应该遵守哪些规则,以及违反规定将会面临哪些后果。
2. 设置奖惩机制:建立奖励机制和惩罚措施,在学生中形成积极遵守纪律、违反纪律必受惩罚的预期。
通过奖励优秀表现,激励学生主动遵守纪律;通过对违纪行为的惩罚,让学生认识到违反纪律的后果,从而纠正错误。
3. 培养班级文化:班级纪律准则与班级文化密不可分。
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班级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
在这种班级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会更加自觉地遵守纪律,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4. 建立学生管理团队: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并培养一支学生管理团队,让学生参与到纪律管理的过程中来。
学生管理团队可以通过开展班会、组织活动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其他同学遵守纪律,并及时发现和解决纪律问题。
三、班级纪律准则培养团结合作意识的实践案例以下是某中学班级对于纪律准则的培养实践案例:某中学实施了一套完善的班级纪律准则,并持续地组织各类活动来培养团结合作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管理新思维:合作型纪律
作者:魏亚琴
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年第09期
合作型纪律就是一种新型课堂纪律管理模式。它指的是教师有效地与学生和家长合作,让学生和家长参与到制定、实施、评价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中,教师、学生、家长民主决策,制定一套公平合理的纪律制度,并互相监督,严格执行。合作型纪律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回归课堂主体地位,成为课堂管理的主人,教师充分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课堂管理氛围,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对班级做出贡献,进而激励学生的积极行为以减少违纪行为的发生。
一、三C原则在合作型纪律中的运用
合作型纪律的基本方式体现以下三个要点,即三C原则:第一:对话与交流——展示学生我能的水平(I-can lever);第二:民主决策——鼓励学生做贡献(Contribution);第三:实施行为规范——学生、教师、家长共同监督(Custudy)。每一条原则均有其特殊的含义,每一条原则的运用都有其特别的要求。
第一C:对话与交流——肯定学生我能的水平(I-can lever)
“对话与交流”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和沟通。师生间的交往从外在表现形态上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活动,但就其本质而言,它应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融合。
“对话与交流”也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在课堂教学与管理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生能在学校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我能”的水平(I-can lever)。“我能”的水平是指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完成学校所给的任务的程度。为了提升学生的能力感,我们就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真诚对话与交流能提高学生的自信感。为了增强学生对能力的自信,教师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使用“我能”罐,体验成功的经历。成功离不开一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哪怕学生只成功了一件小小的事,教师也应该充分肯定,并让学生体会自己正在逐步进步。“我能”罐是一些装饰的空咖啡罐或塑料盒,供小学生放入一些自己写的或老师写的纸条,纸条上记录了他们已掌握的某一项
技能或读过的书,受到的表扬,所做的好事,得到的进步,老师给的奖励等等。当罐子被装满的时候他们就会清晰的知道自己在一段时间里学到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能,帮助了几位同学、
养成了多少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了多少缺点等等。这些罐子在开班会时很有用,可以请来家长一起分享孩子们的进步,让他们在不断的进步中体会到“我能”。
2.学会欣赏孩子,肯定孩子的闪光点。老师不仅要欣赏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孩子,而且要学会欣赏经常犯些小错误的孩子。尤其是当孩子的行为有哪怕是一点点进步时,老师就要及时表扬,表示对他的欣赏。欣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或者通过行动来表示。艾伯特认为,做出欣赏的评价包括三部分:(1)行动本身;(2)我们对行动的感受;(3)行动的积极效果。肯定是指对学生的优秀品质作出积极的评定,比如勇气、奉献、热心、友好、乐于助人、善良、忠诚、有创意、毅力、敏感和有思想。特别是面对一些经常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寻找这些品质,一旦发现其闪光点就要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
当学生通过“我能”罐感觉到自己在慢慢进步,当他们切实地感受到自己被老师关注、喜爱、欣赏,当他们确定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完成各种任务,一种“我能”的自信感也就建立起来了,这对于学生肯定自我,激发积极的行为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对话与交流——肯定学生我能的水平,这是实施合作型纪律的基础。
第二C:民主决策——鼓励学生做贡献(Contribution)
要激励学生的积极行为,除了要让学生找到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以外,我们还要帮助学生感到自己被班级需要、被同学需要。因此合作型纪律的第二要点是帮助他们多做贡献。
1.鼓励学生对班级做出贡献。对课堂规则、日常班务管理及违纪等事项的处理都要求学生充分讨论、民主决策,让学生明确班级集体是大家的,不仅老师需要每一位同学的帮助,班级也需要大家群策群力。每一位学生都有义务也有责任对如何改进课堂环境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用同学自己制定的纪律要求代替老师制定的规章制度,一方面增强了平等民主的氛围,肯定了学生的能力,同时,同学自己制定的纪律要求对他们的行为更具约束力。
2.鼓励学生互相帮助。每一个班级的成员在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品质等方面都是有差异的。互相帮助的目的,就是通过互帮互带的形式,使学习有困难、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进步。因为互相帮助涉及到一批同学,老师需做好发动鼓励的工作。互相帮助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建立朋友圈,保证每个学生有互相交谈、玩耍的伙伴;采用“一帮一”辅导的形式,让好的学生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采用同伴调解,当其他学生之间发生争端时,由同伴进行调解;同伴之间给予表扬,由学生表扬同伴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民主决策——鼓励学生做贡献,这是实施合作型纪律的重点。
第三C:实施行为规范——学生、教师、家长共同监督(Custudy)
合作型纪律不仅要求教师与全班同学共同制定课堂行为规范,同时要求每个人都要遵守规范,要求每个人不仅时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具有监督其他人遵守的职责。实施行为规范——学生、教师、家长共同监督是实施合作型纪律的保障。
1.写下座右铭。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具有责任心、受到尊重,希望能在安全的课堂环境中安心学习。在师生共同讨论制定课堂管理规范时,每一位学生已经明确了哪些行为是恰当的,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作为实施行为规范的一项措施,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每个人的弱项写下自己的座右铭,以强化学生应该提倡的行为。如“不做妨碍教师教学、同学(自己)听课的事”,“尊重他人,当别人讲话时要认真倾听”,“课间不追逐打闹”等这些座右铭,可以在一定程度提醒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效发挥约束自己行为的作用。
2.张贴行为规范。将行为规范张贴在教室的醒目位置,可以及时提醒违纪学生。当某一个同学违反某一项规则时,老师可以指着这一条规则,请这位同学说一说这条规则的意思,接下去自己应该怎么做;也可以用眼神暗示违纪的同学请他注意规则;或者在纸上写下学生违反规则的数量,贴在学生课桌上。
3.强化行为规范。为了使学生更加熟练地调控和判断自己的行为,教师有必要经常重复和回顾行为规范。具体做法是:通过召开一周行为规范总结会,让同学评出有进步的同学,颁给行为进步奖;让学生指出自己有无违纪的地方(如对学生态度不友善),进行自我批评、自我纠正,起好以身作则的作用;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要求学生列出自己的行为,并说明他们是如何遵守或者违反了行为规范的。
4.争取家长的参与。争取家长的参与是为了寻求家长的支持。如果有条件的话,邀请家长参与课堂规则的讨论、制定、实施的过程,邀请家长参加班会,请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家长的献计献策,以进一步强化行为规范。当学生出现违纪情况时及时与家长联系与沟通,适当召开“教师——家长”会议。
二、运用合作型纪律需注意的问题
合作型纪律是一种新型的课堂纪律管理模式,只有学生真正将自己视为班级的一员,才有合作的可能。在运用合作型纪律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帮助学生形成班级主人翁意识。传统课堂管理中,教师往往视自己为管理者,而把学生当作单纯的客体和被管理者,不重视学生的参与,结果造成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被控制状态,觉得管
理课堂纪律是老师的事,与己无关。教师在管理中要实现合作,必须把学生当作课堂管理的主体,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与义务管理自己与他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管理的过程当中来。帮助学生形成班级主人翁意识,这是实现合作型纪律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应采取各种方法,努力帮助学生形成班级主人翁意识。
2.鼓励是教师最有效的工具。合作型纪律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教师要充分运用“鼓励”这一最有效的激励工具。当学生提出了改进课堂环境的好建议时,教师要鼓励;当某位学生帮助一位学生改进了很久以来行成的不良行为时更要鼓励。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班级做贡献,而且还要鼓励学生对其他班级、学校甚至街道社区做出贡献。只有当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增强“我能”的信心,提升自身的价值,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人,多做贡献,形成良性循环。
3.需要适当的处罚措施作保证。合作型纪律仅仅是健康课堂管理的一种模式,并非万能。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学生反复违纪,无视教师和同学的帮助,甚至有的学生还有寻求权力行为和报复行为。教师应该考虑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及时制定合理的处罚措施,以保证课堂管理的有效进行。合理性是指处罚要与违纪行为相称。比如明明总在课堂说坏话,屡教不改,那么他的后果就是请他独自站到教室后面。如果学生与你严重对峙、大发脾气、乱扔东西甚至动手打人,那么你只有请他暂时到教室外面,或到校长室处理。要注意处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好的行为而不是惩罚他们,即使处罚也要以尊敬学生为基础,不能斥责、羞辱、贬损学生的人格。
总之,合作型纪律的重点,就是帮助教师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学生则通过选择与同学、教师的合作,避免了常见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抗,其实质是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积极的氛围,以减少违纪行为的发生。事实证明,较之以训斥、惩罚、服从、控制为特征的传统课堂纪律管理,合作型纪律更能帮助学生最终获得班级归属感,减少违纪的数量。在当今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堂管理理念同样需要更新,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管理方式,合作型纪律尤其值得我们进一步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