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第六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 践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 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 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 发展阶段: 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


思想——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性质——人类社会最后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广大 劳动人民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 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 领导阶级——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对政权实行领导. 阶级基础——工农联盟. 最终目标——消灭阶级,消灭剥削,进到无阶级社会. 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曾产生过巴黎公社、苏维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 主,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 基础上稳步推进. 只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才能真正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两者相辅相成,辨证统一.
幻灯片 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 发展和完善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的认识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 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 基本特征的论述 (二)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 中深化和发展
马克思把未来社会划分为 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列宁明确把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经济方面
发展战略
经济体制
形成过度集权的领导体制 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体制 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
政 治 方 面
特定历史条件 下的产物
并非社会主义 的唯一模式
苏联模式的作用
曾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有提高; 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提供 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马恩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础上建 立社会主义为前提,认为共产主义第 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有: 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有计划调节社会生产; 按劳分配; 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 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 始灭亡但尚未完全灭亡. 对我们今天认识 “什么是社会主义” 有重要指导意义. 没有形成对社会 主义特征的完整 论述;某些论断 同社会主义现实 不相吻合.
视听
空想平均社会主义者:巴贝夫 (1760~1797)
巴贝夫主张取消个人财产, 土地公有,建立平等者共 和国。
19世纪初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 :欧文

曾散尽家资在世界各地 搞“公社”,但均以失 败告终。同时也宣告以 《乌托邦》为代表的空 想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 的。
19世纪初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二:傅立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幻灯片 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 发展和完善
幻灯片 5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主义政党在 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幻灯片 59
第一节 社会主பைடு நூலகம்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 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 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928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32年底完成, 并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在城市消灭了工商业的资本主义成分; 在农村击溃了富农阶级,建立了集体农庄制度; 1936年宣布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确立
以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为 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 发展发展重点,实现从 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排 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 行政手段;建立过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开始作为一种 新的社会制度发挥 出历史作用; 改变了 世界的政治 格局,遏制了资 本主义和霸权 主义在世界 的扩张
引导着 世界人民的 前进方向
20世纪的 社会主义制度 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作出了巨大的 历史贡献
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 的时代潮流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曲折
历史教训:
放弃了四项基本原则, 使经济、政治、社会、 民族矛盾激化。
不成熟的理论是与时代的 局限性相适应的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 基础
《共产党宣言》 是标志
科学社会主义 的创立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 代之以公有制
为绝大多数人 谋利益
无产阶级革命是 最广泛、最彻底、 最深刻的革命
是不断前进的 历史进程
彻底消灭一切 阶级和阶级统治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三:圣西门

圣西门主张实业制 度,要求人们尊崇 劳动,由实业家和 学者管理社会,改 善穷苦阶级的生活 条件。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 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恩格斯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视听
空想社会主义是历史进步的思想体系
(1772~1837)
他主张建立和谐制度。在和谐 制度中,人民按性格组成协作 社即“法朗吉”,人人可按兴 趣爱好从事工作,而且可以随时变换 工作。法郎吉的产品按劳动、资本和 才能分配,人人都可入股成为资本家 从而消灭阶级对立。协作制度将把教 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妇女将获得 完全解放,城乡差别和对立也将消 失。但傅立叶不主张实行社会革命而 只是期待富人慷慨解囊。
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1917年11月——1918年春天)
“剥夺剥夺者” ——银行和大工业国有化 制定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计划
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途径
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1918年夏——1921年春) 战争环境和帝国主义 武装干涉迫使无产阶 级采取的临时性政策. 在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 原则来调整产品生产和分 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
已经注意到各国经济政治 发展不平衡现象,但始终认 为欧洲各国相互影响很大, 革命决不是孤立进行的,而 是处于同一历史阶段.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一国胜利论:
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革命,将是由一国或 数国首先胜利,然后波浪式地 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付 诸 实 践
以帝国主义阶段 经济政治发展不 平衡规律为依据


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 害的见解 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
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 极为宝贵的材料
——马、恩
空想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只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 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 社会的现实道路
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

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各国究竟采取什么形式,只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作出决定
攻打巴士底狱
巴黎公社成立
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 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 交往为前提.
不等于某一天 或某一时刻 “同时发生”
无产阶级革命在多国同时发生的设想:
在一个时期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前后相 继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形成一个互相促进和 支持的革命高潮的局面.
视听
集中过多, 管得过死, 否定市场作用, 严重束缚企业 和劳动者的 积极性.
幻灯片 5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1944年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5年波兰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 1946年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人民共和 国成立 1947年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和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成 立 1948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 和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1961年古巴共和国成立 1975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十月革命后 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的产物; 成功解决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农村包围 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实现从新 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系列基 本问题; 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经济文 化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 路的理论和实践.
某些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普选制、代议制等.
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 基础上,并为这一基础服务 阶级本质——社会主义民主是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当 家作主 原则和实践的关系——社会主义民主不仅广泛而且 真实,它的原则和实践是一致的
视听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肃清封建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影响需 要一个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需要一个过程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 托马斯· 莫尔 (ThomnasMore,1478-1535年)
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莫尔,在 《乌托邦》一书中不仅深刻地洞 察和揭露了那个时代的各种矛盾, 对当时刚刚兴起的,将私有制历 史地发展到了最高顶点的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给予当头一棒;而且 还富于天才性地为人们描绘了人 类理想社会的美好图景。莫尔也 正是以这些天才性的设想而被世 人公认为西欧第一位伟大的空想 社会主义者。
第 六 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 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 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 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 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4.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5.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6.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7.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8. 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9.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 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 由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决定; 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
视听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本质是 人民当家作 主
社会主义民主 是人类社会最高 类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
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主权在民原则、公 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等.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视听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 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 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实行以取消商品货币 关系为主要特征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击退了外国武装干涉, 取得了国内战争胜利, 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现实生活说 明我们错了.” —列宁
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国内发生严重的经 济和政治危机.
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1921年春——列宁逝世)
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 发展经济; 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阐明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措施. 列宁从实际出发,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 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事件实质:
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失败,而是背离马 克思主义的结果。
视听
东欧剧变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 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受到锻炼, 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 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
苏联解体
幻灯片 5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 义的核心内容;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 政治保证;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 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