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中考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中考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
郑珍
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
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8.诗歌鉴赏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池边:一作“池中”。
(2)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词中描写了哪两个情景?
(2)这首词景、理、情水交融,历来为词家所称道。
说说你的理解。
11.阅读苏轼的《定风波》,完成小题。
(6分)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①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②,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③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沙湖:位于黄州东南30里处。
②穿林打叶声:指雨声。
③芒鞋:草鞋。
④向来:刚刚、刚才。
萧瑟处:指遇到风雨的地方。
(1)“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是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给这位旷世大才所下的评语。
该词哪些词语直接点明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
(2)“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1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过摩诃池(其二)
宋祁
池边不见帛阑船,麦陇连云树绕天。
百岁兴衰已如此,争教①东海不为田?
(选自《景文集》卷二十四)【注释】①争教:怎么能让。
(1)诗人所见的摩诃池景象,是否符合A卷《摩诃池,消逝的仙湖》中“仙湖”景象的描绘?请结合本诗,简说观点及理由。
(2)下面哪个选项更符合诗人“过摩诃池”时的心境?请作出判断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A.乐
B.叹
C.伤
13.古诗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南征①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这两首诗在体裁上都属于诗,《南征》押韵工整,押韵。
(2)请简要分析杜甫在两首诗中表达情感的异同。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对这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
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予它强烈的感情。
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B.“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
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C.“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两句,是说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之。
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
D.这首曲借凭吊洛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15.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2)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
请分析这首小令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的?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17.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
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自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18.诗歌鉴赏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1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2)本词为咏史怀古之作,你认为它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20.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
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③烟雨任平生。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⑤萧瑟处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吟啸:吟诗、长啸。
②芒鞋:草鞋。
③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④料峭:形容春寒。
⑤向来:方才。
⑥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摇”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写出了泛舟于江中之时,江边美景倒映在水中随着水波荡漾的美丽景色。
(2)既有捕鱼、炊鱼、食鱼的美好体验,也有离群索居的孤独与惆怅。
2.(1)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也可)
(3)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解析】【分析】⑴本首诗的意思是梅花岭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可见杂质充满了乡愁,成了囚徒,无颜回归故里,只想战死沙场。
据此归纳: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⑵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河将存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由此可以看出这两句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⑶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尾联的意思是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被俘押解,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
作者引用典故“伯夷、叔齐的故事”以此抒发作者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故答案为:⑴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也可)
⑶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判断。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有: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动静结合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赏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3.(1)同意。
这是一首咏物诗。
表明上看,无一句不是在“咏”喇叭,实际上,无一句不是在写那些官宦,写那些官宦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
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诗。
(2)语言上具有通俗易懂,讽刺性强的特点。
(3)明正德年间,宦官当权。
他们每日出巡,竟无空闲之日,每到一处,动辄吹吹打打,威风八面,搞得民不安生。
这首《咏喇叭》以号角为题,正是讽刺宦官们装腔作势的丑态,从而揭露他们作威作福,残害人民的罪恶。
言语中流露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极富魅力,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可知,诗人借对喇叭的咏叹,实际是对那些官宦的描写,写出那些官宦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
在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诗。
⑵结合诗歌具体诗句分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这些句子通俗易懂,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反映这个时期的社会黑暗现实,讽刺性强。
⑶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内容进行分析。
此曲创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当时宦官当权,每到一处,耀武扬威,鱼肉百姓,诗人目睹宦官的种种罪行,写下这支《朝天子》,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反映这个时期的生活黑暗现实。
诗人抓住喇叭“ 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本事小来头大”的特点,找到两者的共性,作者实际是比照宦官的嘴脸咏喇叭: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愤,言语中流露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⑴同意。
这是一首咏物诗。
表明上看,无一句不是在“咏”喇叭,实际上,无一句不是在写那些官宦,写那些官宦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
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诗。
⑵语言上具有通俗易懂,讽刺性强的特点。
⑶明正德年间,宦官当权。
他们每日出巡,竟无空闲之日,每到一处,动辄吹吹打打,威风八面,搞得民不安生。
这首《咏喇叭》以号角为题,正是讽刺宦官们装腔作势的丑态,从而揭露他们作威作福,残害人民的罪恶。
言语中流露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艺术力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主旨、内容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方面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诗歌语言提示的能力。
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平淡、明快、含蓄。
简洁、沉郁顿挫、通俗易懂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用简洁、恰当的语
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情感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的感情。
4.(1)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
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
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2)“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3)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描述。
考生要先把诗歌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然后对其进行润色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即可。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要抓住“云山”“北风”“马嘶声”“深秋”“远塞”“晚烟”“落日”等特点进行描绘。
如;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
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
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抓关键词,分析该词句写了什么内容,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本句的意思是: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
“北风”点明时节为秋,边地北风,从来都是阴深肃杀。
“断”字不仅生动描绘北国秋冬环境的险恶,更描绘出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
⑶本题考查对诗词主旨句的理解。
本句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痛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怀乡的感叹,而是作者对浩瀚的宇宙,纷繁的人生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故答案为:⑴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
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
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⑵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⑶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读Ischia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词,把握诗词的大意,注意在描述时语言要优美、流畅。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抓诗句的特点,从词语的运用、修辞的表达等方面结合诗词的主旨进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结合重点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
5.B
解析:(1)B,C
(2)①“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②“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
③“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
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意对即可)
(3)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4)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词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官,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比喻和想象各举两例)
【解析】【分析】⑴BC项,B项中“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词中诗人并没有劝嫦娥喝酒。
下片是词人运用想象、典故、象征的手法,委婉表达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们的报国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⑵本题对词人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词的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结合词题可知,词人南归十二年,为收复中原,词人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在当时阴暗的环境中,词人的主张并未采纳,因此词人只能以诗词抒发自己的心愿。
“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②“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
③“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考生要结合词的下片意思的理解。
在这里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们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指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
因此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据此可以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词人创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考生首先要明白浪漫主义的概念,结合诗词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
如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官,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运用比喻和想象,充满浪漫色彩。
故答案为:⑴BC
⑵“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②“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
③“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⑶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⑷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词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官,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比喻和想象各举两例)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的赏析能力。
一切考生读懂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