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于未识--作品“春雨壶”创意创作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82019年04月’第52卷具象于未识
——作品“春雨壶”创意创作谈
吴丹
(宜兴 214221)
摘要在艺术创作中,能够影响人类感受,造成最直观认识的无疑是经过视觉所产 生的形体,有人说数百年历史的紫砂壶艺术就是形体的创作,不过与众不同的形体 固然重要,但如何通过形体来进行表达,则是壶艺制作之所以能够被称为艺术的原 因,“春雨壶”通过场景的构建,几种抽象元素的合理组合、结构的搭配,最终呈现出 一个完整的无需语言来描述的形象整体,通过这个形体在不同的人眼中,会结合各 自的认识,衍生出足够的联想,从而产生愉悦。
关键词春雨;造型;创作;紫砂;
图1春雨壶春夏秋冬四季更 替,伴随着世间万物生 长,古往今来不乏各种 描绘四季的诗词歌赋、 艺术创作,作品“春雨 壶”(见图1)便是依据 “春”这个概念,结合一 把紫砂壶的结构,提炼出种种春天的特质,如诗如画的壶名、修短适度的造 型,在壶上点缀春天的点点印记。
紫砂的故乡地处江 南,江南的春雨仿佛一个江南的夙梦,待人追忆,烟 雨朦胧之中弥漫着种种动人的情感,日月云卷、春雨 绵绵,作品“春雨壶”所选择的正是春天雨季中随处 可见的景色,意境深远,以文字替代雨滴,绵绵文脉, 是历史的底蕴。
中华的文化源远流长,屹立在世界民族之巅,独 特的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文字,这些文字承载了上下 数千年的情愫,成就了文人史话中的种种传说,成为 了画家笔墨中的意境,成为了紫砂艺术创作中的一 个个主题,从凝聚一把陶土经历火中的涅槃,成为了 中外闻名的紫砂壶。
与茶相伴,温润一壶茗香。
作品 “春雨壶”的造型别致而优雅,有着紫砂壶历来的精 致和凝一,壶身圆润,上下如一蛋形,中线圆分,如一 碗口盛一壶,在圈线之下,如雨帘般刻下了一行行的 文字,壶下半部的塑造委婉而不失个性,远近皆宜。
从茶壶的结构上看,作品“春雨壶”延续了紫砂 壶造型最为经典的结构,从一个“圆”衍生岀种种变化,前后的流、把采用暗接的方式,与壶身几乎形如 一体,壶口圆润,滑肩设计,如波浪一般,缓缓地扩展 至一根曲线之上,顺畅地过渡到壶中心的圈线,如 空、如雾又如水流,在意境上有型无质,在现实中有 质无形,肩口处的设计衔接了上下,使壶盖的演绎更 加自然,使壶身圆润的特质更加彰显,可谓这把壶造 型的重点,在此采用了多重镶套的方法,泥片要尽量 做薄不宜过厚,避免加重壶口泥片的负担。
在制作壶 盖的时候也同样如此,壶盖上塑圆钮,钮珠略扁,并 非是一个正圆,这是由于此壶的壶身相对显高,倘若 再采用通常的钮身对应的方法,壶的整体高度就会 显得过于修长,在视觉中并不好看,所以要适当收 缩,但又不宜虚扁,所以这一圆而未扁的壶钮形态是 最为合适的,壶盖承托壶钮,略显精致,这是由于壶 盖的大小已经由壶口的圈线决定好了,顺势而为的
壶盖所要做的就是保证该面曲线与壶口、肩的线条 对应,要形成一种如水流般倾斜而下的适宜角度,顺 畅、滑润、自然,这一既有神韵又成神形,线条柔和, 新颖独到。
由于茶壶的口、肩线条塑造得极为紧凑,壶身层 次分明,构成了较为明显的空间感,潇洒闲适,而壶 底圆润有余,装饰不足,所以壶身中部的陶刻装饰, 构成了一种视觉以及意蕴上双重的“填充”效果,在 形体上,这些陶刻文字是单独的雨滴,在意蕴上则是 连贯的,整体的异常春雨在这里天空落下的不再是
水珠,而是一次“春”的开幕,一种文化上的昭示,恰 到好处,如水流漫漫丝丝缕缕,颇得意境,随意中几
(下转第83页)
收稿日期:
2019-02-27
2019年04月第52卷第2期83
发自内心的共同感受,每个人都将迎来春天,每个人都能如春天的鲜花般绽放光彩,“盎盎春欲动”,处处散发着生机与活力,是一曲春之赞歌,更是内心深处对于春天的眷恋。
3总结
紫砂壶的创作有着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发展,从古到今名家大师能手的创作都是从一次次基于内心感念萌发出来的,所以只有敢于尝试、不懈努力,才能够收获开拓性的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前人的创作,继承前人的技艺,时刻牢记自身的理念,坚持并实践,就一定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紫砂作品。
(上接第78页)
分淡然,流利中几份洒脱。
在这把紫砂壶上,春雨是雅致的。
闲来无事,坐在楼阁、船上、台阶前听雨,那雨可是能听一辈子的。
少年时,在雨中嬉戏,任雨打风吹,雨迷蒙,人也迷蒙;中年时听雨,却又是另一番心境,山高水阔,云深道远;经历过世事沧桑的老者听雨,怕是悲欢离合,习以为常,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将春雨凝聚入壶,将人生的感悟融入其中,让人品读、让人联想、让人共鸣。
紫砂壶的创作需要意境的点缀,同时也需要开阔思路的想象,但最终都要归入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求最真实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接地气的作品,既真实又美妙。
(上接第79页)
种事物进行联想,从而造成时空变幻的错觉,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3结语
紫砂壶新的形态的创作既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又是一件复杂的事情,重要的并非是根据茶壶的结构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形体轮廓,而是要将创作者的情感、意蕴、文化素质等元素,合理地赋予这一形态,如何更好地让人能够理解、让人想象,这才是真正属于艺术创作的领域,同时也是紫砂壶艺创作的根源所在。
(上接第80页)
间,与高大的山形成对比,体现出自然的威严。
而“隐”于其中的小房子正表示了文人雅士对于枕石漱流的一种向往,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皈依,对于清闲雅致生活的渴求,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独立人格的高洁志向。
“隐”中所体现的是一种“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人生志趣。
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陶器还是山水画,其中所表现的都是人类对于自然的一种选择,其内核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出人类对于自然的一种选择。
因此“隐”中所透露出的不仅仅是来自于泥土的质朴,更是手工艺人美好志向的一种表达。
无论是陶器或是山水画,都来自于自然,脱胎于泥土。
勤劳智慧的先民们在与自然的亲近中获得启发,创造出令人沉醉的珍贵艺术品。
即使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然能体会到那份“匠人精神”,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重要的使命。
(上接第81页)
是这把壶的全部,点睛之处在于壶面贴塑的竹叶,竹叶并非是如传统的一些作品一样从壶流或是壶把处“生长”,而是依托于壶身的一圈竹子,这就凭空营造了一个颠倒的三维空间,形象的表述带来了时空的转变,让观赏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平面,而是横竖颠倒,从而从二维联想到三维的立体空间,素面素心的茶壶表面则为这种联想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观者对竹子的想象自此可以无限地扩展开来。
总而言之,紫砂壶塑造出古韵需要通过特定的形态和图腾方能表现,但这些形态和图腾并非一成不变,可以通过自己对古文化的理解,经过后天的加工加以呈现,文化底蕴体现的是一个艺术创作者的综合修养,这种修养可以有意识、无意识地影响手中创造出来的作品,无意识地影响体现在自由创作之中,勇敢地尝试、小心地验证,同时还可以尽情地享受紫砂创作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