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寒草甸土壤金属元素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放牧强度对三江源典型高寒草甸生物量和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

放牧强度对三江源典型高寒草甸生物量和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放牧强度对三江源典型高寒草甸生物量和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
三江源地区作为中国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脆弱且独特,因此对于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响应十分敏感。
在此背景下,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生物量和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对于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草甸的分布及其生态系统功能,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背景信息。
接着,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放牧强度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生物量、土壤理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和研究内容,即分析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寒草甸生物量的变化和土壤理化特征的响应,并探讨其内在机制。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样品采集与分析和数据处理等。
通过在不同放牧强度下设置样地,收集高寒草甸生物量和土壤样品,分析其生物量组成、土壤理化特征等指标,并运用统计学方法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文期望通过这一研究,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合理的放牧管理制度提供理论支持。
二、文献综述高寒草甸作为三江源地区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的影响逐渐成为生态学和草地科学研究的热点。
放牧强度不仅直接关系到草甸植物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还会对土壤理化特征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已经有许多学者就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例如,等()在青藏高原的研究表明,适度的放牧强度可以促进草甸植物的生长,提高生物量;而过度放牧则会导致植物生物量减少,甚至引发草甸退化。
等()在内蒙古高原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并进一步指出,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壤养分流失,土壤结构破坏,从而影响土壤肥力。
关于放牧强度对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也有大量的研究。
高寒草甸植被-土壤养分含量与气象因子相关关系研究

高寒草甸植被-土壤养分含量与气象因子相关关系研究林伟山1,德科加1,2*,钱诗祎1,向雪梅1,冯廷旭1,魏希杰1,2(1.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西宁 810016;2.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西宁 810016)摘要:【目的】为揭示高寒草甸植被、土壤养分含量对气象因子变化的响应。
【方法】通过单因素(one-way ANOVA)、 Duncan 法进行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高寒嵩草草甸植被和土壤中全氮、全磷、全钾、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速效氮含量与年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6个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结果】植被养分与7~9月的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其他指标与气候因子无显著相关关系;土壤0~15 cm土层中硝态氮、速效氮和全钾分别与7~9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铵态氮和有机碳分别与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15~30 cm土层中铵态氮和全钾与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硝态氮和全磷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
【结论】 植被养分、土壤0~15 cm和15~30 cm土层的全钾与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
关键词:气象因子;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养分;土壤中图分类号:S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500(2023)06-0109-12DOI:10.13817/ki.cyycp.2023.06.015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 m以上,面积约为250万km2,被誉为“世界屋脊”[1],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草地面积约16.54×105 km2[2],约占中国和世界草地面积的41.88%和6%[3]。
由于复杂的地形和独特的气候,形成了多样的植被类型,其中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植被类型,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典型高寒生态系统[2],对全球生态安全、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等具有重要意义,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4-5]。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与危害及修复技术

1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危害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冶炼、矿山开采、电镀制品业及皮革制造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生产利益最大化,盲目生产忽视了对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
再有,就是农业生产者也在追求农作物的产出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覆盖技术等,致使土壤中Pb、Cd、Zn等重金属元素增多,土地污染面积逐年增加,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及身体健康。
1.2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重金属污染具有较强的隐匿性、不可逆行及长期性的特点,污染情况一旦形成就很难消失,长期滞留在土壤内部,还会不断地蔓延到周边土壤中。
从现状来看,重金属带来的危害有: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被农作物吸收,直接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也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对人们健康的影响,重金属中毒会引起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神经错乱、关节疼痛、癌症等疾病。
对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细胞、脏器、皮肤、骨骼、神经的破坏尤为严重。
不同重金属对人体伤害有所不同,常见的有以下元素:铬会造成四肢麻木,精神异常;钴对皮肤有放射性损伤;钒伤人的心、肺、导致胆固醇代谢异常;锰超量时会使人甲状腺亢进,也会伤害重要器官;汞食入后直接沉入肝脏,对大脑视力神经破坏极大;铅直接伤害脑细胞,特别是婴儿的神经系统;铁过量时会损伤细胞的基本成分。
这些重金属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还会被人体吸收直接进入肝脏且沉淀在肝脏中,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
2 治理修复技术目前,我国对土壤中的重金属修复主要利用物理修复、生物修复、化学修复这三种修复技术。
2.1 物理修复技术2.1.1 固化稳定技术固化稳定的技术是向被污染的土壤中投放适量的稳定剂或粘合剂,让土壤中的污染成分与之相结合,再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将污染成分物理化改变其结构和迁移能力,最终使其成为固定的、稳定的、不溶状态的具有迁移能力的小块状固体。
此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土壤的污染情况进行改善,在一定时间内控制污染物的特性对土壤的污染,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被固定的污染物还有可能被重新释放出来,给土壤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此种方法是不具备长期性和有效性的。
东祁连山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植被与土壤养分变化研究

东祁连山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植被与土壤养分变化研究东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山脉,该地区的高寒草甸是维持地区生态平衡和保护水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东祁连山的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养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甸植被与土壤养分的变化。
为了实现研究目的,我们选择了东祁连山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甸样地,共设立了五个样方,分别代表了无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的植被类型。
我们系统地调查了每个样方的环境条件、植被组成和土壤养分含量。
首先,我们发现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甸植被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
在无退化的样方中,植被主要由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禾本科植物组成,如针茅和羊草。
然而,随着退化程度的加深,禾本科植物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较为耐旱和耐寒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如蒿类和鼠李科植物。
其次,土壤养分含量也随着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在无退化的样方中,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氮、磷、钾等养分也较为丰富。
然而,随着退化程度的加深,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下降,养分含量也逐渐减少。
特别是在极度退化的样方中,土壤含有较少的养分,严重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进一步分析数据,我们发现高寒草甸植被与土壤养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在无退化的样方中,植被的多样性较高,且土壤养分含量丰富,说明植物的生长条件较好。
而在退化程度较高的样方中,植物多样性明显减少,土壤养分含量降低,表明植物的适应能力减弱。
综上所述,东祁连山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甸植被与土壤养分存在显著的变化。
退化程度的增加导致植被组成发生变化,植物多样性降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减少,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因此,为了保护和恢复东祁连山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减少人类干扰,改善土壤质量,促进植物多样性恢复。
这将有助于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护水源安全和生物多样性总的来说,东祁连山高寒草甸的退化程度与植被组成和土壤养分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
西北中国高寒草地细根养分吸收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西北中国高寒草地细根养分吸收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西北中国高寒草地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典型自然生态系统之一,是高山草甸的形态,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全球最为脆弱的高山生态系统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这一生态系统也开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在草地的土地利用和畜牧业经营方面。
因此,对于维护西北高寒草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健康性,尤其是对于草地细根养分吸收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草地细根是草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产力组成部分之一,它们对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碳循环以及养分循环等过程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草地细根养分吸收特征包括吸收速率和吸收能力等方面,对于草地土壤中的养分利用和转化,以及土地退化和修复等尤为重要。
草地土壤中的氮、磷、钾、钙等养分元素主要以无机形态和有机形态两种形式存在。
不同养分元素的吸收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研究表明,草地细根最主要的吸收部位是根尖区,而且细根的吸收速率与细根生长速率高度相关。
此外,草地细根的吸收还受到土壤水分、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和根系解剖结构的影响,草地细根的养分吸收能力与土壤中养分含量、种类、PH值等因素也密切相关。
西北中国高寒草地细根养分吸收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1.草地细根的养分吸收能力与草地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草地细根的养分吸收能力强则草地生产力高,反之,则草地生产力低。
尤其在西北地区的高寒草地中,氮和磷是草地生态系统的瓶颈元素。
草地细根对氮、磷等元素的吸收能力,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养分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草地细根的养分吸收能力与草地土地管理方式密切相关。
草地土地管理方式的改变会导致草地土壤肥力的变化,从而影响草地细根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和细根的生长。
研究表明,夏季草地施用有机肥料可以大幅提高草地细根的养分吸收能力和生长速率,对草地生产力的提高和维护有重要作用。
3.草地细根的养分吸收能力与土地退化和修复密切相关。
高寒干旱区某冶炼厂周边土壤及农作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最新文档资料

高寒干旱区某冶炼厂周边土壤及农作物重金属污染评价由于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重金属进入土壤,导致土壤严重恶化[1,2]。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迁移不仅危害区域生态安全[3,4]、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5],而且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6,7],危害人体健康[8],导致一些慢性病、畸形、癌症等的发生[9]。
矿区和冶炼区比较容易产生土壤重金属污染。
研究区是青海省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处,属高寒干旱区,其经过多年的工业发展,园区内废水、废气、废渣的外排是否对当地的土壤构成污染,农作物中重金属含量是否超标一直是民众关注的问题。
通过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分析,采用单因素指数法[10,11]、内梅罗指数法[12,13]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14-16]对研究区内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并对研究区主要农作物中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安全性评价,以期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预防修复治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样品采集与测定1.1.1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在研究区采用梅花形布点法,采取5点土样混合成一个样品,每个采样点采集表层或耕作层(0~20 cm)土[17],共采集31个土壤混合样品。
土样采用HCl-HNO3-HClO4消煮法消解,用ICE3300原子吸收光谱仪(美国Thermo Fisher公司)测定重金属Zn、Cd、Pb、Cr、Cu、As (由于As毒性显著,类似于重金属,故从环境污染角度划为重金属污染行列)含量。
为保证处理和测定的准确性,采用栗钙土标样(GSS-2)作为质控标准。
1.1.2 农作物样品采集与处理在农作物收获季节,选择当地主要种植的农作物,采集8个同品种马铃薯块茎样品、12个同品种油菜子粒样品、12个同品种小麦子粒样品。
将风干的样品在70 ℃下于烘箱中烘至恒重后研细,采用HNO3-H2O2微波消煮法进行消煮,利用Agilent-7500a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美国安捷伦公司)测定消解液中Cd含量。
高寒草甸坡地“黑土滩”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高寒草甸坡地“黑土滩”土壤养分特征分析摘要: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高寒草甸坡地“黑土滩”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除全磷和速效磷外,其他各养分在不同退化梯度下差异极显著。
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随着草地土层的加深呈下降趋势,滩地土壤养分高于坡地,滩地土壤各养分含量分别比坡地增加了37.78%、25%、26.12%、19.16%、22.12%和55.78%。
关键词:坡地;黑土滩;土壤养分;高寒草甸Nutrients Analysis of Slopin g Field “Black Soil Land” in Alpine Meadow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nutrients characteristics in Alpine Meadow “Black soil 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total N,total P,organic matter available N,available P,available K reduced with the inrease of the depth of soil layer. Their content in sloping land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plain land by 37.78%,25%,26.12%,19.16%,22.12% and 55.78%,respectively. Total P,available P and other kinds of nutrients has the visible diversity in different degree of degradation.Key words:sloping field;black soil land;soil nutrients;alpine meadow青藏高原东部分布最广的高寒草甸,是高原上最主要的放牧利用草地资源类型,也是青藏高原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基础保证。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光合与土壤呼吸研究进展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2): 711-721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059038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804303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0600070;30600090)作者简介:田玉强(1974年生),男,博士,主要从事陆地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
通讯作者,E-mail: tyq276811@ 收稿日期:2009-02-08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光合与土壤呼吸研究进展田玉强*,高琼,张智才,张勇,朱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摘要: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而高寒草地碳过程研究一直都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简要综述了近年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重要碳过程-植物光合与土壤呼吸的研究进展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热点。
主要包括高寒草地植物叶片光合生理特征及其对强太阳辐射、低CO 2分压、低温等高寒生境特征的适应,植物群落光合生理特征,植物生产力与植被碳库状况;高寒草地土壤呼吸日变化与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土壤有机碳(SOC )储量及其周转研究等。
目前高寒草地的植物光合生理研究多基于叶片水平,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研究较少;已有的土壤呼吸研究多为对总土壤呼吸的研究,而将总呼吸区分为根呼吸、根际微生物呼吸、植物凋落物的微生物呼吸、有根区的土壤有机质分解以及无根区的土壤有机质分解等仍然是目前的研究难点。
并且目前高寒草地植物光合与土壤呼吸研究缺乏学科交叉,多为相互独立、单一的植物生理学、生态学或土壤学研究,因此有关植物光合与土壤呼吸的整合性研究将是未来该区域碳循环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有关这一独特地域单元碳过程整合研究的大量开展,必将进一步提高人们对青藏高原区域碳循环机理的认知水平。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光合;土壤呼吸中图分类号:S1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09)02-0711-11近来的研究表明: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CO 2,CH 4,N 2O 等)向大气中的持续排放[1-4],已经导致过去100年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6 ℃左右[5-6],到21世纪末还将升高2 ℃~6 ℃左右[5]。
高寒草甸草场牧草营养成分测定与分析

高寒草甸草场牧草营养成分测定与分析作者:赵韦崔雨萱张子麒包海龙来源:《科学与技术》 2019年第4期■赵韦崔雨萱张子麒包海龙摘要:在干旱和绿色期间,对西藏3741-4045m高寒草甸草原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
结果表明,干物质(DM)含量为94.60%,粗蛋白(CP)含量为4.35%,粗脂肪(EE)含量为0.97%,粗纤维(CF)含量为28.04%,粗灰分(Ash)含量含量为7.33%,Ca含量为0.8%,P含量为0.03%,无氮提取物(NFE)含量为53.91%,干物质(DM)含量为87.67%,粗蛋白(CP)含量为5.80%,粗脂肪(EE)含量为6.3%。
2%,CF22.94%,灰分5.90%,NFE52.61%,Ca1.20%,P0.50%。
干草期粗蛋白含量比绿草期低1.45个百分点,干草粗脂肪含量比鲜草低5.35个百分点。
干草中粗纤维含量(28.04%)显着高于鲜草(22.94%)。
关键词:高寒草甸;草场牧草;营养;测定我国高寒草地面积居各种草地类型之首,其中可利用面积达1.059亿hm2,占全国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8.2%,其中西藏地区的高寒草地面积达0.57亿hm2,居全国之首四。
当雄县是拉萨市的纯牧业县。
高山草甸和河岸草甸是该地区的主要草原类型。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数量的快速增加,草原与畜牧业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草地生产力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这片区域。
放牧牧草的牧草产量和营养成分对放牧牲畜的健康有很大影响。
因此,合理利用天然牧草以及如何实现草原和牲畜的养分平衡已成为该牧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解决草原和牲畜养分平衡的关键是了解草地的养分产量和丰富度。
1材料与方法1.1草样采集在海拔3822~4049m的草场随机选取21块1m2的草地采集青草期牧草10份、枯草期牧草11份。
11份枯草期牧草和10份青草期牧草自然风干后分别用饲料粉碎机粉碎磨细制成混合草样。
甘南高寒草甸景观区金的表生地球化学特征

甘南高寒草甸景观区金的表生地球化学特征甘南是中国西部的一个特殊地理区域,拥有高寒草甸景观区。
在这片特殊的区域里,金的表生地球化学特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独特的地区的成因和发育历史。
本文旨在介绍甘南高寒草甸景观区金的表生地球化学特征。
首先,我们从金的表生成因入手,讨论它在甘南高寒草甸景观区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金的表生是指金头洲存在在地壳表面的矿物,其形成是由于构造活动,如挤压、熔融、劈裂等,从地壳深处把金提升到表面。
在甘南高寒草甸景观区,金的表生主要是受构造活动的作用形成的,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地壳深部热液流动和大气温度差异。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金的表生化学特征中推测它在甘南高寒草甸景观区的发育历史。
金的表生化学特征包括重金属元素、非重金属元素和其他原子组分,它们都可以用来推测金在甘南地区发育的深度、温度和岩浆活动等因素。
通过分析金的表生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更详细地了解甘南地区的构造活动,以及金的组成元素是如何受地壳深处的温度、压力和岩浆流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
此外,金的表生地球化学特征还可以用来发现一些罕见的岩石类型,用以更深入、更准确地研究甘南高寒草甸景观区的地质发育过程。
例如,从金的表生地球化学特征中可以发现,甘南地区存在一种极特殊的岩石芒石,这种岩石在其他地区非常罕见,它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最后,一些构造活动可能会影响甘南高寒草甸景观区金的表生地球化学特征。
一般来说,金的表生地球化学特征可以通过研究区域的构造活动来预测及解释。
例如,如果地区发生了挤压或熔融构造活动,那么其金的表生地球化学特征将有所不同。
因此,对甘南高寒草甸景观区金的表生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该地区的构造活动发展历史,进而更好地解释它的地质演化历史。
综上所述,甘南高寒草甸景观区金的表生地球化学特征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研究对象,可以为我们更好地认识这片特殊的地区提供重要的参考。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甘南地区的成因和发育历史,还可以发现一些罕见的岩石类型,并发现甘南景观区的构造活动历史。
三江源高寒草甸土固氮基因(nifH)的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

相当多的微生物因为无法培养而未被人类所认识, 而它们所包含的大量的遗传信息是一笔无法估计的 财富。通过直接从土壤中提取微生物总 R-), 并进 行分子生态学分析的实验技术, 可以有效地避免在 传统富集、 培养、 分离等过程中造成的微生物多样性 的丢失, 能够更直接更可靠的反映土壤微生物的原 始组成情况 。 生物固氮由古细菌到真细菌等 多种不同的微 生物完成, 与共生固氮和联合固氮体系相比, 自生固 氮微生物对氮的固定被认为是次要的有效生物氮
[", 7] 等 。所有固氮生物的固氮酶中都含有编码铁蛋
样品采于 #$$J 年 6 月, 在青海省 !"!"! 样品采集: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集 # 个高寒草甸土样样品。采 垂直取 . U ."B; 深 用正方形 " 点取样法采集土壤, 度的土壤, 每个点取样量大体一致, 均匀混合后取少 量装入灭菌的封口聚乙烯袋, 带回实验室低温保存 备用。
三江源高寒草甸土固氮基因 ( -&./ ) 的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
# # 张于光., 王慧敏., 李迪强#" 肖启明. 刘学端. (.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技学院
#
长沙
!.$.#6) 北京 .$$$9.)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摘
要: 首次利用 KLM8M3NK 和测序分析对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三江源保护区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固氮基因
[.] 目前, 土壤中仅有 .P 的微生物已培养 , 还有
到关于高寒草甸土壤固氮微生物的报道。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 — — —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 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 境,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高寒草甸是三江 源地区分布面积最大的优势植被类型, 是青藏高原 植被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独特的植被类型。 对三江源 本研究旨在利用 KLM8M3NK 和克隆测序, 高寒草甸土壤中固氮基因 ( !"#$ ) 的多样性和系统发 育进行研究, 探讨青藏高原的固氮微生物群落类型 和分布。
高寒草甸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等 因素 的综合 反映 ,是土壤 一植 物 一大气 连续体 的一 个关键 因子 ,是 土壤系统 养分循 环 和流动 的载体 ,它
不但 直 接 影 响 土壤 特 性 和植 物 生 长 ,而且 间接 影 响
植 被 分 布 ,并 在 一 定 程 度上 影 响 局 部 地 区微 气 候 的 变 化 。 目前 ,国 内外 对 土壤 水 分 的报道 多 集 中于 干 旱 半干 旱 地 区 ,而 对 高寒 草 甸 土 壤水 分 的研 究 相 对 较少 ,主 要集 中在如下 方面 :植被覆盖 变化 对土壤 水
曾
基金项 目: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 目“ 川西北高寒草甸土壤 C O 释
放研 究” 2 0 A 7 ) ( 0 6 0 1
作 者 简 介 : 柳 领 君 (9 2 ) 18 一 ,女 ,河 北 武 邑人 ,硕 士研 究
生,主要从 事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维普资讯
响。土壤 水分 空 间分布是 各种 环境 因子及 人 类活动 综合作 用的结 果。
关键词 :高寒草 甸;土壤水分;空间分布 ;影响 因子
中 图 分 类 号 :¥ 1 8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 1 7 — 4 3 2 0
在相 同的蒸 散潜 力下 ,土壤水 分含量 不断减小 ,土 壤 水分 人渗补 给深度随坡 度增加 而变浅12 22 1] ,。 研究发 现 ,土壤水 分 由坡底 向坡 顶递 减 ,坡 顶的
摘 要 :高寒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极为敏感的区域 ,分布 着大面积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沼泽类草原。近来,高寒
草 甸严重退化 ,湿地萎缩加剧。土壤 水分对土壤 系统养分循环和流动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回顾 了高寒草句土壤水分空间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碳-氮-磷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碳-氮-磷空间分布格局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碳-氮-磷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引言: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其高寒草地广布。
该地区的土壤碳、氮、磷元素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碳、氮、磷元素的空间分布格局,对于揭示该地区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本研究选取了青藏高原不同地点的典型高寒草地,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的方法,获得了该地区土壤碳、氮、磷含量的数据集。
通过空间插值和统计分析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结果:研究发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碳、氮、磷的含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其中,土壤碳、氮含量在高海拔地区较高,而低海拔地区较低。
磷元素则呈现出由高海拔地区向低海拔地区逐渐减少的趋势。
同时,土壤碳、氮、磷的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也存在差异。
河谷草地和高寒湿地的土壤碳、氮含量较高,而山坡草地和高寒荒漠的土壤磷含量较高。
讨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碳、氮、磷元素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该地区的气候和土地利用形态密切相关。
在高海拔地区,因为气温较低和降水较少,土壤碳、氮元素含量较高。
而在低海拔地区,逐渐丰富的降水和气温条件,使得土壤碳、氮含量逐渐减少。
磷元素的空间分布呈现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逐渐减少的趋势,可能是因为磷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难度较大。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碳、氮、磷含量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导致的有控释作用的差异。
结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碳、氮、磷元素的空间分布格局受气候和土地利用的影响,并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本研究的结果对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应加强对土壤碳、氮、磷元素的迁移和转化机制的探索,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综合分析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碳、氮、磷元素的空间分布格局,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土壤碳、氮、磷元素的含量在高海拔地区较高,而低海拔地区较低。
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及其根际土壤微量元素变化特征

2893.6
N37°12′05″ E102°45′59″
乳 白 香 青 ,矮 生 嵩 草 ,垂 穗 披 碱 草
1.2 样 地 设 置 与 样 品 采 集 于2019年7月,对天祝县高寒草甸依据 草地 退化
程度 划 分 相 关 评 价 标 准[1],分 别 选 择 未 退 化 草 地 (Nondegradedgrassland,ND)、轻 度 退 化 草 地 (Light degradedgrassland,LD)、中 度 退 化 草 地 (Moderate degradedgrassland,MD)和 重 度 退 化 草 地 (Severely degradedgrassland,SD)4个 退 化 梯 度,采 样 过 程 遵 从 随机性、代 表 性 原 则,每 个 梯 度 内 选 取 4 个 采 样 点,每 个采样 点 设 置 3 个 50cm×50cm 样 方 (3 次 重 复 )。 将整株优势植物地上部分齐地面刈割作为 样品,同时, 在去除草地表面 凋 落 物 层 后 挖 取 1 个 15cm×15cm ×20cm 土块,共采集48份土 样,样 品 编 号 装 袋,带 回 实 验 室 ,以 备 分 离 根 际 土 壤 ,测 定 其 微 量 元 素 含 量 。
研究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N37° (犘狅犪狆狉犪狋犲狀狊犻狊)、扁蓿豆(犜狉犻犵狅狀犲犾犾犪狉狌狋犺犲狀犻犮犪)、乳白
11′~37°12′,E102°29′~102°33′),地 处 河 西 走 廊 东 香清(犃狀犪狆犺犪犾犻狊犾犪犮狋犲犪)、赖草(犔犲狔犿狌狊狊犲犮犪犾犻狀狌狊)、苔
端,属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海拔在2040~3700m。近 草(犆犪狉犲狓犾犪狀犮犲狅犾犪狋犪)等。
表 1 样 地 概 况
高寒草甸植物吸收土壤有机氮的研究

高寒草甸植物吸收土壤有机氮的研究高寒草甸植物吸收土壤有机氮的研究摘要:高寒草甸是寒冷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之一,其土壤中富含丰富的有机氮。
植物对土壤中的有机氮的吸收对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高寒草甸植物对土壤有机氮的吸收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植物对有机氮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引言高寒草甸位于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具有寒冷气候,土壤富含有机质。
有机氮是高寒草甸土壤中重要的养分来源,植物通过吸收土壤有机氮来获得氮元素供给。
了解高寒草甸植物对土壤有机氮的吸收机制,对于探索植物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策略具有重要作用。
2. 高寒草甸植物对土壤有机氮的吸收机制高寒草甸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有机氮。
根系是植物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其表面具有吸附有机物的功能。
根系释放出根黏蛋白质,可以增加根系与土壤有机氮的接触面积,促进有机氮的吸收。
此外,高寒草甸植物在根系中产生酶类物质,如蛋白酶和脱氨酶,可以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氮,使其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无机氮。
植物根系对于土壤有机氮的吸收机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物理吸附、化学转化和生物降解等过程。
3. 影响高寒草甸植物对土壤有机氮吸收的因素3.1 土壤环境土壤酸碱度、质地和含水量等环境因素对高寒草甸植物吸收土壤有机氮具有重要影响。
酸性土壤对于有机氮的解离产生的无机氮含量较高,利于植物的吸收。
土壤质地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分布,进而影响植物对土壤有机氮的吸收。
土壤含水量可以影响植物根系的吸水能力和土壤有机氮的溶解度,进而影响植物对有机氮的吸收。
3.2 植物特征高寒草甸植物在吸收土壤有机氮的能力上存在差异。
一些植物在根系表面分泌的根黏蛋白质含量较高,有利于吸附土壤有机氮。
一些植物在根系中产生的酶类物质活性较高,可以有效降解土壤有机氮。
植物根系的构型和分布也会影响其吸收土壤有机氮的能力。
3.3 生态因素高寒草甸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植物对土壤有机氮的吸收。
高寒草甸地上植物群落长期剪除对土壤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高寒草甸地上植物群落长期剪除对土壤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高寒草甸地上植物群落长期剪除对土壤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摘要:高寒草甸作为高山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上植物群落对土壤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有着重要影响。
本研究通过对长期剪除处理和未剪除处理下的高寒草甸进行野外调查和实验研究,旨在探究长期剪除对高寒草甸土壤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机制。
结果发现,长期剪除处理显著降低了高寒草甸地上植物的盖度和生物量,导致土壤水分和温度的昼夜变化幅度增大。
同时,长期剪除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里氏酸和微生物的生物量和多样性。
关键词:高寒草甸;地上植物群落;长期剪除;土壤生物群落;多样性;机制1. 引言高寒草甸是高山生态系统中独特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其地上植物群落对土壤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过度剪除可能对高寒草甸的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土壤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
因此,了解长期剪除对高寒草甸土壤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机制对于维护和保护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择了位于高山区的一个高寒草甸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设置长期剪除处理和未剪除处理的草坪,对高寒草甸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实验研究。
野外调查包括对地上植物群落和土壤生物群落的样方调查和数据记录。
实验研究包括对长期剪除处理和未剪除处理下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测定,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3.1 长期剪除处理降低了地上植物盖度和生物量与未剪除处理相比,长期剪除处理显著降低了高寒草甸地上植物的盖度和生物量。
这可能是由于剪除处理导致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营养摄取能力降低,进而影响了地上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3.2 长期剪除处理导致土壤水分和温度变化增大长期剪除处理显著增大了土壤水分和温度的昼夜变化幅度。
这可能是由于长期剪除处理导致地上植物数量减少,减少了地上植物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调节作用。
3.3 长期剪除处理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长期剪除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里氏酸和微生物的生物量和多样性。
《草原与草坪》2023_年总目次

《草原与草坪》 2023年总目次第1-6期(罗马数字为期号,括号内数字为页码)·研究报告·甘肃马先蒿入侵对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原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李海宁,柳妍妍,公延明,等Ⅰ(1)三江源区高寒草原蒸散发模型的适用性研究…………………………霍莉莉,陈懂懂,贺福全,等Ⅰ(12)欧李多功能PGPR菌株筛选、鉴定及促生防病特性研究………………………………白洁,姚拓,雷杨,等Ⅰ(20)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 CO2释放与模型模拟及敏感性分析…………………徐万恒,李广,杨传杰,等Ⅰ(29)干旱胁迫对洋竹草形态、生理及存活率的影响…………………………孙余丹,刘金祥,牛学礼,等Ⅰ(38)不同居群垂穗披碱草种子生理生化、营养特性与其萌发时滞的相关性…………………贾燕伟,祁娟,徐长林,等Ⅰ(45)内蒙古乌拉盖天然草原不同放牧区混合牧草营养成分和瘤胃发酵特性的研究…………陈钟玲,武之绚,王琦,等Ⅰ(52)高原鼢鼠扰动对鹅绒委陵菜无性系特征的影响……………………………张彩军,杨晶,康宇坤,等Ⅰ(59)宁夏雨养区饲用小黑麦种质适应性评价…………………………李昱山,王腾飞,沈笑天,等Ⅰ(65)祁连山金强河流域莎草科植物区系特征分析………………………………王霞,方强恩,刘艳,等Ⅰ(73)民乐县土壤保持功能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常盼盼,李纯斌,李怀海Ⅰ(82)不同基质配比对紫花苜蓿组培苗移栽效果的影响………………………………李帅,李波,李珊珊,等Ⅰ(92)不同恢复年限对柠条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杜娟,黄海霞,姚志勇,等Ⅰ(100)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根际土壤肥力特征………………………刘艳君,宿敬龙,刘文辉,等Ⅰ(108)断根对紫花苜蓿产量及根系形态的影响………………………毛小涛,任立飞,白文明,等Ⅰ(115)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对农户生计多样化的影响…………………………仝慧鑫,罗永忠,何钰,等Ⅰ(122)青藏高原星状雪兔子叶性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陈希婷,王一峰Ⅰ(130)8份多叶羽扇豆种质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柴澍杰,吴一鸣,赵鑫龙,等Ⅰ(137)坡度和采挖强度对玉树冬虫夏草幼虫数量和采挖数量的影响………………………………王涛,陈建博,李秀璋,等Ⅰ(144)基于Markov-PLUS和InVEST模型的锡林郭勒草原碳储量变化预测…………………刘涛,刘晓龙,郭利彪,等Ⅱ(1)基于Daycent模型的三江源地区草地NPP估算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朱美婷,张美玲,贾晓楠,等Ⅱ(13)土壤沙化度对再生植物群落特征及草地生产能力的影响……………………………任雪,郭碧花,刘金平,等Ⅱ(22)生物炭施加打结垄沟集雨对土壤水分动态和紫花苜蓿生长特征的影响……………赵武成,王小赟,张登奎,等Ⅱ(29)公园绿地微生境对绢毛匍匐委陵菜花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王峥,钱璟,沈思栋,等Ⅱ(42)兰州南北两山侧柏人工林下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杨玉凤,武利玉,张晓玮,等Ⅱ(51)3种青贮饲料中乳酸菌群落结构特征分析及优良乳酸菌的筛选………………………………李彦飞,初晓辉,王文,等Ⅱ(59)杯腺柳叶片枯落物浸提液对高寒灌丛草地6种草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赵一珊,杨航,徐长林,等Ⅱ(67)播期和施肥量对陇东地区2种饲用燕麦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王亚士,曹宏,柴守玺,等Ⅱ(75)三江源地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植被与土壤特征分析…………………………肖海龙,周会程,姚玉娇,等Ⅱ(85)陕西榆林市草地生态安全评价……………………………俞靓,李军保,李联队,等Ⅱ(9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苜蓿镰孢根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朱月,任乃芃,唐佳琳,等Ⅱ(99)高寒牧区小黑麦与 3 种豆科牧草混播草地的土壤肥力特征…………………………………徐强,田新会,杜文华Ⅱ(107)有机肥施用量和播种方式对高寒矿区植物群落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刘万杰,蒋福祯,马利利,等Ⅱ(116)中苜一号紫花苜蓿对混合盐和碱胁迫的生理响应………………………张志莹,侯文静,吕卫东,等Ⅱ(126)牲畜粪便浸提液对牧草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周晓鑫,苗丽宏,李硕,等Ⅱ(133)温性草甸草原羊草功能性状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陈瑜,杨晨晨,潮洛濛,等Ⅱ(143)甘南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效果分析………………………………牛欣,陈秉谱,黄吉平,等Ⅱ(152)不同生态型铺地黍在镉胁迫下的生长适应性………………………………李志丹,周怡,黄文萍,等Ⅱ(158)基于 SPAD 值和光合特性评价 10 个饲用燕麦品种耐热能力……………………………张淑娟,张玉霞,丛百明,等Ⅱ(167)生物炭覆盖垄沟集雨种植对紫花苜蓿根芽、干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王小赟,王琦,周旭姣,等Ⅲ(1)黑果枸杞 PYL 转录因子家族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胡晓桐,刘筠,杜雨,等Ⅲ(14)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王灵艳,杜岩功,许庆民,等Ⅲ(21)基于CENTURY模型的甘南高寒草甸土壤氮动态模拟研究…………………………贾晓楠,张美玲,朱美婷,等(Ⅲ28)天峻县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监测模型……………………张振西,林扎西尖措,华旦仁青,等Ⅲ(39)阔叶类草抑制剂和氮素添加对高寒草地垂穗披碱草营养品质的影响………………………车美美,祁娟,师尚礼,等Ⅲ(46)Pb2+和 Zn2+胁迫下3种草坪草光合特征及吸附重金属能力差异性…………………………杨军银,李强,纪童,等Ⅲ(54)高原鼠兔对高寒草甸冬季牧场中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郑巧燕,陈昕,代智蓝,等Ⅲ(62)正反交亲本配置方式对燕麦 F1代杂种优势和表型的影响……………………………苏玮娟,赵桂琴,柴继宽,等Ⅲ(69)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陈佳宁,冯海旭,苏慧,等Ⅲ(77)4种宿主植物对根内球囊霉和摩西球囊霉的扩繁效果及菌根接种效应………………张海娟,芦光新,范月君,等Ⅲ(84)干旱胁迫对红豆草幼苗生长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司海灿,温素军,南丽丽,等Ⅲ(92)基于SPOT NDVI的2010-2018年青海省草地资源动态监测研究…………………王福成,魏学红,雷延民,等Ⅲ(100)祁连山区轮作对燕麦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鲁金香,柴继宽,赵桂琴,等Ⅲ(108)低温条件下 γ-氨基丁酸对扁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李颖,汪玲玲,马凯凯,等Ⅲ(118)闽牧 6 号杂交狼尾草产量特征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陈钟佃,黄章明,吴飞龙,等Ⅲ(126)干旱胁迫对不同根型苜蓿根系生理特性及解剖结构的影响…………………………………汪堃,陈洁,李景峰,等Ⅲ(132)牧民对休牧、禁牧政策的响应分析…………………………………陈强强,张佩琳,吴茜Ⅲ(138)不同预处理方式对苦豆子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史超逸,房闵,图雅,等Ⅲ(146)高寒草地土壤酶活性和微量元素含量对植被特征的影响…………………………………杨冬阳,柳小妮,李强,等Ⅳ(1)不同生活史阶段长爪沙鼠成体与亚成体间社会行为模式及其性别差异…………………刘伟,钟文勤,赛娜,等Ⅳ(11)高寒人工草地垂穗披碱草营养品质及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对氮素添加的响应……………陈鑫,焦婷,马淑敏,等Ⅳ(20)伊犁草原白喉乌头根和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黄菊英,崔东,刘淑琪,等Ⅳ(27)清水紫花苜蓿育性变异材料花形态特征与生理特性研究……………………………李自立,师尚礼,阿芸,等Ⅳ(36)体外产气法评价不同比例玉米秸秆和甜叶菊秆混贮效果………………………………张霞,焦婷,马淑敏,等Ⅳ(43)紫花苜蓿二次航天搭载正向诱变效应研究…………………………张建华,柴小琴,丁耀宏,等Ⅳ(51)粮草轮作中前茬作物土壤浸提液对后茬作物的化感效应…………………………姜智英,李亚娟,高亚君,等Ⅳ(57)NaCl胁迫下25份饲用型小黑麦种子的萌发特性及耐盐性评价……………………………李雪颖,高志昊,兰剑,等Ⅳ(65)紫花苜蓿种子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李浩天,隋晓青,杨静,等Ⅳ(72)香日德—柴达木河流域 NDVI 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程国,曹广超,曹生奎,等Ⅳ(81藜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特征及饲用品质分析………………………………许瑞,周祯莹,刘敏国Ⅳ(90)祁连山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养分对放牧模式的响应……………………………安海涛,曹文侠,李文,等Ⅳ(97)高速公路岩石路堑边坡不同恢复年限植被固碳量变化特征…………………………高小虎,李帅,宋桂龙,等Ⅳ(105)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对苗期紫花苜蓿根、冠生长的影响………………………温雅洁,周生英,刘艳君,等Ⅳ(113)干扰程度对典型草原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王敏,张鲜花,袁小强,等Ⅳ(122)高温胁迫对丽蚜小蜂死亡率和保护酶系的影响…………………………龙佳芝,郭文秀,季敏,等Ⅳ(130)不同采收时期对当归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刘晓峰,郭凤霞,陈垣,等Ⅳ(137)不同间作方式对小黑麦+箭筈豌豆草地种间竞争格局和生产性能的影响………………陈雪,黎松松,王宁欣,等Ⅴ(5)低温处理对矩镰荚苜蓿休眠态转变和生理的影响………………………………刘艳,王霞,贾秀秀,等Ⅴ(15)载畜率对荒漠草原灌木及半灌木土壤养分的影响…………………………王梓晗,吕世杰,王悦骅,等Ⅴ(22)20个小黑麦品系的芒性分析………………………………马军,田新会,杜文华Ⅴ(29)水分梯度下高寒草甸土壤功能性状对放牧强度的响应……………………………魏琳,王娅琳,徐田伟,等Ⅴ(37)施磷深度与施磷量水平对燕麦产量、光合特性及品质的影响……………………………梁晓宇,高凯,丛龙丽,等Ⅴ(46)黄原胶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陈海雁,张振粉,靳振海,等Ⅴ(57)白条党参生理特性与品质评价………………………………葛鑫,陈垣,郭凤霞,等Ⅴ(67)阿尔泰山哈巴河林区草地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研究……………………………张凯丽,叶茂,殷锡凯,等Ⅴ(75)叠氮化钠对燕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蔺豆豆,赵桂琴,宫文龙,等Ⅴ(84)内蒙古荒漠区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研究……………………………杨锋,郭建英,赵学勇,等Ⅴ(91)高原鼢鼠睾丸雌激素受体免疫组化染色最适浓度抗体的筛选……………………………包明芳,安康,谭宇尘,等Ⅴ(99)甘肃民勤温性荒漠草原3个亚类草地昆虫种类调查………………………张弘扬,勾文山,孙尧德,等Ⅴ(104)盐、干旱胁迫对沙蒿种子萌发与幼苗生理特性的影……………………………李易珺,郭树江,杨自辉Ⅴ(113)青稞苗期根腐病对其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许世洋,李雪萍,李敏权,等Ⅴ(120)黑龙江省西部主要草地类型土壤和植被特征…………………………方玉凤,曹志伟,韩勤,等Ⅴ(129)水杨酸浸种对铝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种子萌发的影响………………………………………陈谦伟,宋鑫Ⅴ(137)不同 N、P、K 水平对砂生槐组培苗生长发育及养分转运的影响……………………………………唐正春,魏小红Ⅴ(144)小黑麦品系在甘肃中部地区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熊志文,田新会,杜文华Ⅴ(152)假单胞菌属S10B9菌株对紫花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的生防作用……………………………梁文超,韩冰,蒋惠婷,等Ⅵ(1)4株生防细菌对燕麦根腐病原菌抑菌特性研究……………………………金艳丽,姚拓,兰晓君,等Ⅵ(9)伊犁河谷白喉乌头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吕立琴,崔东,刘文新,等Ⅵ(17)狼毒种群蓟马的访花特征及其对狼毒繁殖成功的影响…………………………孙淑范,郑一凡,袁宗琦,等Ⅵ(26)光伏电板对草甸草原植物功能群数量特征的影响……………………………罗厅,尹晓冬,曲善民,等Ⅵ(32)高寒草地紫花针茅拮抗内生细菌263ZY2的功能测定及其鉴定………………………………敖远,冯疆蓉,杨成德Ⅵ(38)高寒草原针茅枯黄期物候主要限制因子分析及模型的构建……………………张晓云,孔祥萍,李纳新,等Ⅵ(44)紫花苜蓿病毒病病株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梁巧兰,魏列新,陈应娥,等Ⅵ(51)接种不同微生物菌剂对牛粪好氧堆肥腐熟的影响……………………………陈鑫,李昌宁,肖金玉,等Ⅵ(58)华亭大黄幼苗对入侵植物野莴苣胁迫的生理响应……………………………关鉴茹,郭娜,吕小旭,等Ⅵ(66)安家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对影响因素变化的响应……………………常军霞,马海霞,张佰林,等Ⅵ(73)秸秆炭覆盖垄沟集雨种植对土壤结构和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周旭姣,张晓娟,吕陇,等Ⅵ(81)异质生境条件下荒漠草原蒙古冰草生理生态特征的研究……………………………刘梦鸽,史佳梅,许冬梅,等Ⅵ(94)玉米与高丹草间作混合青贮品质及瘤胃发酵特性…………………………王晓娟,祁娟,车美美,等Ⅵ(101)高寒草甸植被-土壤养分含量与气象因子相关关系研究………………………林伟山,德科加,钱诗祎,等Ⅵ(109)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对NaCl胁迫下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宋建超,杨才艳,杨航,等Ⅵ(121)不同处理方法对黄花鸡足豆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欧阳青,钟声,罗胜红,等Ⅵ(130)庆阳市三个肉牛养殖场青贮玉米品质评价…………………………高永权,焦婷,杨永慧,等Ⅵ(137)影响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析…………………………江舟,罗贝妮,李丽群,等Ⅵ(145)高寒地区紫花苜蓿根系吸收资源空间与植物性状和土壤性质的相关性………………赵阳安,芦光新,金鑫,等Ⅵ(155)·综述与专论·乳酸菌对植物生长和青贮饲料蛋白降解的研究进展…………………………许留兴,王钰,刘仁飞,等Ⅰ(150)青藏高原草地植物花期物候的变化及其对水热的响应研究进展…………………蒋育昊,楚天舒,刘樯漪,等Ⅲ(156)草地碳循环主要影响因素及研究方法进展………………………………王乐,朱求安,杜灵通Ⅳ(144)纪念世界第一本 RANGE AND PASTURE MANAGEMENT (《草原与放牧地管理学》)教材出版 100 周年……………………………………………………胡自治Ⅴ(1)“微生物-肠-脑”轴减轻舍饲期间动物应激的研究进展……………………………蔡志远,张飞宇,刘永杰Ⅵ(162)致谢2023年度审稿专家………………………………Ⅵ(176)《草原与草坪》2023年总目次…………………………Ⅵ(177)。
我国高寒草甸土壤磷素研究进展

我国高寒草甸土壤磷素研究进展
谭鑫;张宏
【期刊名称】《草业与畜牧》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植被、土壤特性决定了其磷素循环有其自身的特点及研究的必要性.从土壤磷素的分级研究、土壤磷素储量、磷在土壤中的循环及转化等几个方面综述了我国高寒草甸土壤磷素研究现状.重点回顾了高寒草甸土壤磷素空间分布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包括环境因子、植被及人类活动等.土壤磷素有其空间分布规律,随水平位置和土壤深度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指出了目前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磷素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热点,以期综合已有的经验和成果,促进今后土壤磷素的研究.
【总页数】5页(P1-5)
【作者】谭鑫;张宏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资源生态学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066;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6;四川师范大学资源生态学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066;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8
【相关文献】
1.基于高光谱数据的高寒草甸氮磷钾含量估测方法研究-以青海省贵南县及玛沁县高寒草甸为例 [J], 高金龙;侯尧宸;白彦福;孟宝平;杨淑霞;胡远宁;冯琦胜;崔霞;梁天刚
2.西藏纳木错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沼泽化草甸主要温室气体通量对比研究 [J], 旦增塔庆;旭日;魏学红;魏达;刘永稳;王迎红
3.我国高寒草甸碳循环研究进展 [J], 张伟;张宏;泽柏
4.我国高寒草甸土壤金属元素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J], 郭晓敏;张宏
5.我国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进展 [J], 徐洪灵;张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寒干旱区乡土植物重金属富集性的研究

高寒干旱区乡土植物重金属富集性的研究摘要:针对高寒干旱地区某有色金属冶炼区及周边地区可能出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实施了该研究区土壤和乡土植物的取样、重金属含量测定工作,分析评价了土壤污染现状,并筛选出了对重金属富集性强的乡土植物。
结果表明,该有色金属冶炼区的土壤存在锌、镉的污染。
具有富集锌、镉能力的乡土植物有11种,其中对污染土壤具备修复能力的乡土植物为刺儿菜与巴天酸模。
关键词:乡土植物;重金属;富集;高寒干旱地区植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对环境无污染且成本较低的绿色生态保护技术,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普遍关注[1]。
近年来,国外在筛选各类耐性植物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不少成果,Jaffre等[2]首次使用“重金属富集植物”这一术语,Brooks 等[3]随后又提出了“超富集植物”的概念。
虽然我国对自然界现存的富集、超富集植物的发现和人工筛选起步较晚,但目前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4-6],尤其是在一些矿区发现了对铅、锌、镉等重金属具有超富集能力的植物,并在筛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7-10]。
青海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发现,在位于北纬36°32′02″-36°35′39″、东经101°30′42″-101°32′25′的区域(某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园区,以铅、锌、铝等有色金属和镍、铟、金、银等贵重金属加工以及化肥、盐化工产业为主)存在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异常情况,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不容乐观。
针对该区域及周边地带可能出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课题组进行了实地土壤和乡土植物的取样及重金属测定等研究工作,分析评价了土壤污染现状,并筛选重金属富集性强的乡土植物;通过对该区域土壤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和主要乡土植物的重金属富集性比较,旨在为重金属富集植物的筛选和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采集地简况该有色金属冶炼区位于湟水河支流甘河的河谷内,海拔2 576~2 846 m,年平均气温1.6~4.3 ℃,全年无霜期136~150 d,多年平均降水量375 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452 mm,年均日照时间2 586 h,日照百分率达59%,属半干旱内陆高原气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 一 ,探 讨 土 壤 中生 物 毒 性 较 强 的 c 、 C 、H 、 r d g
P 、A 的分布状 况具有 显著 意义 ,即一方 面能 够为 全 h s
6 0 6 ;2 四川 师 范 大 学 资源 生态 学研 究 中 心 , 四川 成 都 10 6 .
摘
要 :土壤金属元素在评价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营养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 用。高寒草甸土壤金 属元素含量及分布
受母质 、土壤理化性质 、气候 、地表覆被 以及人 类活动 的影响 。母质 类型从根本上 决定土壤金属元素的含量 。土壤粒 度、有机质和酸度是导致土壤金 属元素化 学组成与母质组成产生差异的主要 原因。土壤金属元素对气候 变化和地表覆被
进一 步深 入 。青藏 高原作 为全 球人 类 污染 最少 的地 区
受 环境 因子 和人 类活 动 的影 响 ,金属元 素沿 土壤 剖 面 的分布 特征 表现 为三种 类 型 。第 一种 为表层 富集 型 。高 寒地 区土壤 以物理风 化 为主 ,总体 淋溶水 平较 低 ,加 之有 机 质 和生物 对 土壤金 属 元 素 的表 层 聚集
1 土壤 金属 元素分布 特征
金 属元 素 的水平 分布特 征 与土壤 和植被 的地 带性 分 布 规律 具有 较好 的一致 性- 。青 藏高 原 土壤 金属 - , 元 素 含量 总 体 上 由东南 向西 北方 向递 减u ,森林 土 ”
壤 中 F 、Mn u n o d g e 、C 、Z 、C 、C 、H 的含量 明显 高于
关键词 :高寒草 句;土壤金属元素 ;分布 ;影响 因子
中图 分 类 号 :S l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7 — 4 3 2 1 )9 0 0 — 5 3 8 0 ( 0 0 — 0 1 0 6 0
土 壤 金 属 元 素 的含 量 和 分 布 反 映 了土 壤 对 植 物
业 与畜牧 20 第 期 总 1 期 0 年 9 第 1 7 8
CO E U U U A Y M YX
我国高寒草甸土壤金属元素分布及其
影响 因子研究进展
郭 晓敏 ,张
( 。 川 师 范 大 学 地 理 与 资 源科 学 学 院 ,四 川 成 都 物 质 营 养 的供 给水 平 ,直接 关 系着 植 被 的生 长发
育I 自2 世 纪 7 年 代 以来 ,金属元 素在 土一 畜 系 ” 。 0 O 草一 统 中 的动 态变 化广 为科 学工作 者所 重视 ,不 仅作 为调
引 起广 大生 态工作 者 的关 注 ,更 多地 致力 于高寒 生态 系统 的研 究 。
20 第 期 , N 草业 与畜 牧 0年 9 N 1 1 N7 8
量高而中间层含量低的 “ 中空”状脚。在土壤剥蚀和 人工 熟 化作用 下 ,F 、Mn u n e 、C 、Z 在土 壤 剖 面 中同
变化 的 响应 一 定 程 度上 反 映 了土壤 环 境 变化 对金 属 元 素 的 影 响 。在 母 质 、土壤 理 化 性 质 、 气候 、地表 覆 被 以及人 类 活动
的综合作 用下,土壤金属元素水平分布特征与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一致;沿土壤剖面的分布特征表现为三种分布
形式,即表层 富集型、底层富集型和表层与底层 高而 中间层低的 “ 中空”型。
矿 质 土 壤 中u 。 因此 ,底 层 土 壤 K的 含 量 高 于 表
层 。研 究显 示 ,冬季植 物枯 萎 ,养分 由表层 土壤 向根 部 以下转 移 u 】 ,C 、Mo 2 ~ 0 m土层 的含量 明显高 在 0 3 c
于 0 1 m土层 ~ 0c , 。第 三种 为 “ 中空 ”型 。湿地 植物 残 体 中的 K在土 壤表 层 积 累 ,另 外 ,随着泥 炭 堆积
生 ,主 要 从 事 生 态安 全 与 生 态 系统 管理 等 方 面 的研 究 。
通 讯 作者
层 的加厚 ,湿地植物 的根系越来越难以到达矿质土 壤 ,矿 质土 壤层 之上 的泥炭层 成 为植物 所需 K的主要
COE U U U A Y M YX
来源 n。 由此 K在 土壤 剖面 中表 现 出表层 和底 层含
收 稿 日期 :2 1— 8 0 00 0—4 作 者 简 介 :郭 晓 敏 (9 2 ) 1 8一 ,女 , 河 南 焦 作 人 ,硕 士研 究
趋 势u
' 。第 二种 为底 层 富集 型 。高 寒草 甸 土壤
K储 量 丰 富n,大部 分 未被 植 物利 用 的 K保 留于底 层
国土壤 环境 质 量提供 可 信 的参 比资 料 ;另 一方 面 能 够 为评估 和管 理该 地 区生态 环境 以及进 一 步研究 青 藏
高原 表生地球 化学特 征和土 壤形成及 分类提 供依据n 。 本 文 以高寒 草甸 为代表 ,综 述 了前人 罕有 涉及 的 高 寒 地 区土壤 金 属 元素 空 间 分布 特 征及 其 影 响 因子 , 以期 深化 对金 属 元 素生 物 地球 化 学 行 为 的某些 认 识 ,
草 甸土壤 , 。 ,
控 土壤 环 境质 量 和 安排 农 牧业 生 产 的依 据 ,而 且有 】 效 地用 于 区域 化 学 污染 范 围 和强 度 的监 测 。在 高寒 地 区 ,部分 土壤金属元 素含量随季节变化 明显-4] 严 z- '9 重制约高寒畜牧业 的发展 。此外 ,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寒 草甸 K 、Mn u n 、C 、Z 的分布格局产生重要影 响 。然 而对制约土 壤金 属元 素 的 时空分 布机 制 的研 究还 有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