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静是致远的唯一途径 明确:淡泊 即来自上文 以俭养德,宁静 即来自上文 以静修身 ,由此可以得 出两句之间的联系:
静----修身----宁静----致远 俭----养德----淡泊----明志 总结:优秀的古文作品往往看似简短但内在逻辑十分清晰,字、词、句之间必 然有其联系,而我们正好可以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慢发现、掌握这种联系,以理 解那些看似不容易懂的词句,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孤立地去解读古文中的某一句 话,唯有结合上下文,整体把握作者行文思路后再去理解,方能豁然开朗,真正读 懂文言文。 3、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a. 静----志----学----才 的逻辑关系 b. 提问:“广才”是作者认为的人生的终极目标吗?如果不是,那么“广 才”是为了什么?请同学们在下文寻找答案。 4、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提问:这一句话看似和上下文关系并不紧密,可不可以去掉它?为什么? 明确:人一旦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去实现远大的志向,而险躁更是直接与 上文的宁静相对,点明轻薄浮躁就不能达到内心宁静从而达到远大的目标。故而这 句话是从反面强调了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的消极意义,告诫儿子要宁静专一,淡泊 明志。 5、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a. 与:随同 驰:疾行,迅速逝去 明确:“驰”字意义不好理解,还是要抓住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可以发现“年 与时驰”“意与日去”两句有对偶的手法,故而“驰”与“去”的意义应该是相近 或相关的。 b. 将复何及 疑问代词 何 引导的宾语前句,正确顺序:将复及何。
明确:
1. 简练精辟的语言 2. 对仗工整的句法 3. 正反相衬的手法 4. 铿锵有力的音韵 5. 简洁明确的说理
三、 板书设计
情感之深:
语重心长 殷殷期盼 心领神会 用心良苦 字字珠玑
文笔之美: 简练精辟的语言 对仗工整的句法 正反相衬的手法 铿锵有力的音韵 简洁明确的说理
《诫子书》教学设计
一、 教材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位于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是一篇讲读文言文,古人以 家书寄语子女兄弟,予以教诲和劝勉,诸葛亮以《诫子书》教给儿子“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的人生哲学,既展示出“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的深切父爱,有 表达出古代伟人高远通达的立世哲学,此外,本篇文章的文笔之精妙值得的学生深 入品味。
2.末尾感叹句 3.反面论证句 教师引导: 1.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是个早熟的人才,从小聪明伶俐,诸葛亮清醒 地认识到儿子成长过程中的隐患,他在给哥哥的一封信中写到:“瞻今已八 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为什么他会清醒地认识到儿子成 长过程中的隐患? 太容易骄傲了,所以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应该是语重心长, 谆谆教诲,请大家读出来。 (全班齐读) 2. 蜀国后期,国势衰颓,后继无人。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是多么盼望儿 子能快些长大,成为国之栋梁,请同学们齐读,读出一位慈父的殷殷期盼。 (全班齐读) 3. 有了殷殷期盼的味道。那么长大后的诸葛瞻是否能如父所愿呢?真 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诸葛瞻多才多艺,擅长书画,十七岁时即被后主刘禅招为 驸马,是备受蜀国人民爱戴的英雄。他三十七岁时便和儿子一起战死沙场,可
三、板书设计
诫子书
诸葛亮
行文思路:
宁静--------明志--------成学--------广才--------接世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赏析文章文笔之美
教学过程
一、 课堂导入
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梳理了本篇文章的字、词、句意,掌握了文章 的论证逻辑及其中心主旨,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品味赏析本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及其文 笔之美。
二、 教学过程
(一) 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要读出一些味道来,必须要把自己沉进去,把 握好语气和感情。這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 86 个字,却包含了一位父亲深切的 情感。下面,我们师生合作,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朗读。 提问:请同学们想象如果你是作者,身为一位父亲,你认为这篇文章的那些句 子最能表达你的情感或最应该重读? 明确:1.双重否定句
二、 梳理全文
(一)识文词 1、提问:最后,请同学们找出文章的发语词。 明确: 夫:发语词。置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例: 夫战,勇气也。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2、提问: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哪位同学能在 30 秒内给老师找出文中 的两对反义词,并翻译他们。
明确:淫慢(放纵懈怠)对励精(振奋精神) 险躁(轻薄浮躁)对治性(修养性情)
三、 教学目标
1、 识文词,知文句,深入翻译课文,把握文章中心主旨,体会古代伟人的 立世哲学。
2、 反复朗诵文言文,体会文章流露的丰富情感。 3、 品味文章精妙的文笔。
四、 教学重点
识文词,知文句,深入翻译课文,把握文章中心主旨,体会古代伟人的立世哲 学。
五、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流露出的父亲的殷切期盼和告诫 劝勉之情。
复习:反义词的含义:意义完全相反或相对的词,叫反义词。 反义词的作用:人们常用反义词构成对比、映衬,从而使句子具有更为鲜
明的感情色彩和更强的说服力。 3、提问:请同学们再找出文中的所有的动宾词语,并翻译。 明确:修身(修养性情)养德(培养品德) 明志(明确志向)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 广才(增长才干。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成学(达成学问)接世(接: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引申:贡献
二、 学习者分析
初一学段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刚到“浅尝辄止”的阶段,头脑中尚未形成 文言文学习的系统方法,文言文知识框架的建构也刚起步,故而识词、译句还是本 阶段学习的重点部分。除此之外,我认为无论是古诗文还是文言文的学习,整体感 知的效果远远高于支离破碎、毫无美感的“破译”,古人行文或在一个“情”字, 或在一个“境”字,抓住这两点,才能真正读懂文言文,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印 象深刻。对于初一阶段的学生来说,《诫子书》一文的学习难就难在对于其间所展 现的父亲对孩子的殷切期盼,以及高远通达的立世观的理解上,教师应该多加引 导,创设情境,让学生推己及人,加深印象。
谓国之栋梁,诸葛亮对他的早期教育起到了重大影响,可以说《诫子书》一路 伴他成长,他时时诵读,心领神会。请大家以诸葛瞻的语气心领神会地再读一 遍。 (全班齐读)
4. 这是诸葛亮五十四岁时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信,正是这一年的八月, 发动第五次北伐的诸葛亮终于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真是“出师未捷身先 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身为儿子,更应该牢记父亲最后的教诲,身心感念父 亲的一片苦心,请大家读出慈父的良苦用心。读! (全班齐读)
六、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提问法、引导法、多媒体教学
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识文词,知文句,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新课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大家对于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想必并不陌生,那么请 问有谁了解诸葛亮的后人?
在四川省的绵竹和成都有两座祠堂遥江相望,它们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而建 立的。诸葛亮和他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被称为“三世忠贞”,诸葛亮为汉室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瞻也对汉室忠贞不二,在与魏国的交战中死守绵竹,寸土不 让,最终和其子诸葛尚战死沙场,为国捐躯。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这与其家风 家训,密不可分。那么到底诸葛亮是如何教育劝勉他的子孙的呢?今天就让我们通 过他写给诸葛瞻的这篇《诫子书》来学习一下吧。
社会 3、提问:最后,请同学们找出文章的发语词。 明确: 夫:发语词。置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例: 夫战,勇气也。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二)知文句 提问: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并将文章自行分段。 1、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a. 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b. 介词“以”引导的宾语前置句。 正确顺序: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c. 静:摒除杂念,宁静专一(强调内心宁静而非外在的安静) 俭:节俭 提问:作者提出 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的目的是什么? 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a. 非 无以 :除了 没有可以拿来/没有办法 明确:双重否定,加强语气。翻译时等于肯定。 b. 淡泊是明志的唯一途径
明确:到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宁静、明志、成学、广才,并不是作者认为君子 之行的终极意义,君子立于世间,终极的目标应该是“接世”,即以自身的才华对 社会做出贡献。
总结:本篇文章根据论证思路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 句:论证了君子应该保持宁静淡泊的品德,这是明确和达成 志向的唯一途径。 第二部分:3 句:论证了静、志、学、才四者的关系,提出君子要于淡泊宁静 中明确志向,以远大的志向敦促学习,通过学习来增长才干。 第三部分: 4 句:从反面论证了纵懈怠和轻薄浮躁的消极意义,告诫儿子要宁 静专一,淡泊明志。 第四部分:5 句:指出人如不能珍惜时间,做到宁静、明志、成学、广才,到 了暮年,就只能被落得悲惨下场,对社会毫无贡献,由此点明君子广才的最终意义 是要做到“接世”,对社会做出贡献。
5. 这封家书虽然只有八十六个字,但问世之后却天下闻名,广为传 颂,人们被诸葛亮的智慧所深深地折服,听说着这字字珠玑,句句哲理。请大 家用一种赞赏的感叹的语气再读。(全班齐读)
(二) 品味文章文笔之美 提问: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除了是一名伟大的政治家还是一名优秀的文学 家,他文采卓然、才华横溢,那么同学们可不可以通过这篇课文找一找你最喜 欢的句子,并从内容、语言、形式三个方面,赏析一下其文笔有何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