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
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
1.请在下列两小题中任选一题回答。

(1)下列关于《湘行散记》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湘行散记》这部散文集,创作于1934年初,是沈从文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B.《虎雏再遇记》一文中的虎雏原是一个小豹子一般的乡下孩子。

他不主动招惹人家,而一旦受到别人欺侮,他便睚眦必报。

曾几次致人死地却能轻易脱身,逍遥法外,真是人如其名。

C.《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写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在乱世中的沉浮,故事背后的历史风云尤为波谲云诡。

D.《湘行散记》是一部典型的游子归乡作品。

作者在这里收回了对故乡“远景式”的眺望与回眸,转为直面故乡。

作者的主题思想很纯粹,那就是对家乡的赞美与留恋。

(2)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女人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地小声一些。

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

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

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

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这段话出自《白洋淀纪事》中的________一文。

言为心声,这段夫妻对话让读者感受到水生和他的妻子作为抗日根据地的百姓,有着________的思想觉悟。

【答案】(1)D
(2)《荷花淀》;为革命明大义、识大体,舍小家为大家
【解析】【分析】(1)D.“作者的主题思想很纯粹,那就是对家乡的赞美与留恋”是错误的,应是:对家乡的赞美与留恋的同时,更流露出作家对故乡人事变化的隐忧,对湘西人精神状态的叹惋,流露着作家深沉的乡土悲悯情怀。

(2)由语段内容可知,此语段出自《白洋淀纪事》中的《荷花淀》,《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

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

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

“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地并没有哭”写出二人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国家,为了革命,明大义、识大体的崇高品格。

故答案为:⑴D;
⑵《荷花淀》;为革命明大义、识大体,舍小家为大家。

【点评】⑴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⑵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名著内容积累和文学常识积累。

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要了解常见的文学常识。

2.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怀念长妈妈的《________》;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抨击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________》;描写童年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2)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曾不止一次写到“长妈妈”,除了《阿长与<山海经>》外,你还在哪篇文章里认识了她?鲁迅在该文中提及了关于“长妈妈”的什么事情?
【答案】(1)阿长和<山海经>;五猖会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长妈妈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朝花夕拾》。

①《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②《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③《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④《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⑤《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

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⑦《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⑧《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⑨《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⑩《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2)本题考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文章1—9段写作者在百草园的快乐童年生活,第4段插入了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体现了孩子的那种童真童趣。

10—24段写自己在三味书屋里的生活,既有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也有有趣的事情。

前后对比,表现了封建私塾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批判,但是却也不乏对私塾生活的一种怀念。

故答案为:⑴阿长和<山海经> ;五猖会
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长妈妈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抓住作品内容的提示明确作品。

⑵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的把握,注意人物及事件的把握。

3.第⑴、⑵题两题中选做一题,第⑶题必做。

(1)《白洋淀纪事》以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成为作家________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与《________》是姊妹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全文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为“________”。

(2)《湘行散记》是著名作家________的散文集。

有人说,作者“2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
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自21岁远赴北京,家乡就成为他始终魂牵梦萦,并在自己的文字中反复叙说的对象。

最终,通过《________》、《长河》等一系列乡土小说和散文,他在文学中完成了对“________”的重构。

(3)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一些人的悲剧除了社会和时代的影响之外,其自身原因也不可忽视,请结合具体内容,从个人角度分析《朝花夕拾》中范爱农的性格缺点。

【答案】(1)孙犁;芦花荡;诗体小说
(2)沈从文;边城;湘西
(3)【示例1】固执狭隘:先生去世,本应该以大局为重,可范爱农因为之前的一些误会,在发不发电报这件事上处处针对鲁迅,耍小孩脾气。

【示例2】脆弱消极:“革命”失败之后,范爱农不反省和探索新的出路,而是时常饮酒,自我麻醉,牢骚满腹,一生落魄不得志。

【解析】【分析】(1)《白洋淀纪事》把一个个日常小故事串联,记录了白洋淀发生的故事,作者是河北安平的孙犁。

《荷花淀》与《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最负盛名。

这两篇小说以白洋淀为背景,讲述了冀中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没有正面表现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着力写出了民族的正气和抗日民坚毅不屈的精神。

作品表现了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被称为“诗体小说”。

(2)《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的味道,代表作品有《边城》《长河》等。

这部作品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体现了浓郁的“湘西”特色。

(3)范爱农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先生去世时,范爱农没有顾全大局,而是固执己见,自私任性;他有进步的思想,追求自由平等,却不能落实到行动中,态度消极。

故答案为:⑴孙犁;芦花荡;诗体小说;
⑵沈从文;边城;湘西;
⑶【示例1】固执狭隘:先生去世,本应该以大局为重,可范爱农因为之前的一些误会,在发不发电报这件事上处处针对鲁迅,耍小孩脾气。

【示例2】脆弱消极:“革命”失败之后,范爱农不反省和探索新的出路,而是时常饮酒,自我麻醉,牢骚满腹,一生落魄不得志。

【点评】⑴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⑵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
⑶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名著阅读。

(1)根据以下提示写出人物名称:
①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________
②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
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________
③他的脸是圆而胖的,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________(2)下列表述与原著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几位“名医”为父亲治病时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感叹:这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B.《琐记》写到,衍太太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笑着让“我们”多吃点;还让“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

鲁迅没有直接批判,但心中是嫌恶她的。

C.鲁迅在《无常》中说,在众多鬼神中最不愿意见到的是“活无常”,一见到就恐惧惊慌。

文章借此批判生活中那些恶毒的知识分子。

D.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重点剖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揭示了古书中所颂扬的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答案】(1)范爱农;藤野先生;陈连河
(2)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人物的了解。

①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② 描写藤野先生衣着不讲究的特点,现在《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

③ 陈莲河,指的是当时绍兴有名的中医何廉臣,他是清末民初的一代名医。

这里作者将他的名字倒过来,并用谐音“陈莲河”,意在嘲讽他。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和情节的识记。

准确理解把握各个选项内容,把各个选项和相关常识进行比照对比,字斟句酌辨析正误。

C项“文章借此批判生活中那些恶毒的知识分子。

”的说法有误,鲁迅在《无常》中说,在众多鬼神中最不愿意见到的是“活无常”,一见到就恐惧惊慌。

《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故答案为:(1)① 范爱农;② 藤野先生;③ 陈连河。

(2)C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人物的了解。

答题时应注意,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根据情节内容,紧扣表现人物身份、语言、性格等词语,联系原著相关内容,写出人物。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和情节的识记。

答题时应注意,做此类题要求学生在读名著时,要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小说人物做的事,对主要故事情节要熟悉,注意不能张冠李戴。

5.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

”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

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

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一一而且要背出来。

粵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

“粤自盘古”就是“粵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粵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教,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热,而且背岀来。

在百静中,我似平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
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文段选自________(作者)的散文集________ 。

(2)文段中画线句子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为什么作者却只记得前四句?
(3)请你评价文中父亲的做法。

【答案】(1)鲁迅;《朝花夕拾》
(2)因为作者是被父亲逼着去背书的,而且没有理解《鉴略》的意思。

(3)文中父亲对儿童心理存在无知,他的做法毫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压制了儿童的天性。

【解析】【分析】(1)根据对《朝花夕拾》这本名著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结合语境分析,我当时原本兴高采烈地准备去看戏,可这时候父亲却强迫我背《鉴略》,要求背会之后才能去看戏,因此我当时背《鉴略》是被父亲逼着去背书的,而且没有理解《鉴略》的意思,因此只记得前四句。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的做法,我当时原本兴高采烈地准备去看戏,但是父亲全然不顾我的感受,要去我背会《鉴略》之后才能去。

好不容易我背会了,再去看戏,已经没有了兴致。

因此文中父亲对儿童心理存在无知,他的做法毫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压制了儿童的天性。

故答案为:⑴鲁迅;《朝花夕拾》
⑵因为作者是被父亲逼着去背书的,而且没有理解《鉴略》的意思。

⑶文中父亲对儿童心理存在无知,他的做法毫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压制了儿童的天性。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鲁迅的作品学生应该有较多的储备,无论是散文、小说、杂文及诗歌,都应该多读多记,以备不时之需。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关键句子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评价人物行为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然后再根据与人物相关的情节或者事件评价人物。

6.根据阅读名著完成下列题目。

(1)《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①________集(文体),作者是现代作家②________。

《西游记》是一部古代神话③________(文体),作者是④________。

(2)为了提高同学们对文学的兴趣,语文老师决定在班级举办《朝花夕拾》读书交流会,请你编写推荐语,向其他同学推荐《朝花夕拾》。

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A.这本书记录了作者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讲述了作者入学前后的一些富有童趣的事。

C.这本书里的《二十四孝图》中提到了“老莱娱亲”“卧冰求鲤”等故事,作者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很有教育意义。

D.这书像人物画廊,有自私自利的衍太太,有沉醉于读书的寿镜吾老师,还有追求革命但备受打击迫害的范爱农……
(3)《西游记》中,孙悟空有几个名号,如:石猴、孙行者、斗战胜佛、齐天大圣、美猴王等。

请结合下列情节,将与之相对应的名号填在横线上。

在花果山他率先进入水帘洞,被众猴拜为“①________”;从龙宫得了金箍棒,到幽冥界的生死簿上除了名,被龙王和冥王告上天庭,玉帝接受太白金星的建议,招安孙悟空上天,封他官职为弼马温,让他管天马;因不满在天庭只做个弼马温,打出南天门,回到花果山,接受独角鬼王的建议,自封为“②________”;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被唐僧救出,听说他已有“孙悟空”的法名,就给他起个混名,即“③________”。

【答案】(1)散文集;鲁迅;小说;吴承恩
(2)C
(3)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
【解析】【分析】(1)《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

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因此C错误,故选C。

(3)美猴王是孙悟空发现水帘洞后起的名。

孙悟空是它拜师学艺时起的名。

弼马温是它在天宫的第一个官职。

齐天大圣是它与天庭翻脸后的自称。

行者是取经时的称号。

斗战胜
佛是到天竺后的封号。

①结合“在花果山他率先进入水帘洞,被众猴拜为”可知,这一情节是在他拜师学艺之前,并且此时已经被其他猴子封为首领,因此应称为“美猴王”。

②结合“自封”可知,这是一个孙悟空给自己的称号,只能是“齐天大圣”。

③结合“被唐僧救出,听说他已有‘孙悟空’的法名,就给他起个混名”可知,此时应该是孙行者。

故答案为:⑴① 散文集;② 鲁迅;③ 小说;④ 吴承恩
⑵ C
⑶① 美猴王;② 齐天大圣;③ 孙行者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名著作者、作品、作品内容及体裁。

⑵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名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情节的掌握,作答时需要依据原著内容作答。

⑶本题考查的是名著《西游记》中主要人物之一的孙悟空的名号以及来历,答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故事情节,孙悟空的经历,名号的由来等,细读记准是平时读书非常重要的一点。

7.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填空。

(1)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这女人”是:________。

(2)“但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


这句名言出自《________》。

(3)此国中,“耕者让田畔,行者让路。

土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慕而有礼”。

在市场交易中,卖主力争的是要付上等货,受低价;买主力争的是要拿次等货,付高价。

“此国”是:________。

【答案】(1)水生嫂
(2)老人与海
(3)君子国
【解析】【分析】(1)“这女人”指《荷花淀》里的水生嫂。

水生嫂是一个勤劳朴实、温顺善良的人物形象。

(2)“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这句名言出自《老人与海》。

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地亚哥说的。

(3)“耕者让田畔,行者让路。

土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慕而有礼”是指《镜花缘》中的“君子国”。

这是个虚构的礼乐之邦。

故答案为:(1)水生嫂;(2)老人与海;(3)君子国
【点评】(1)本题考查对名著作品的理解。

《荷花淀》选自小说《白洋淀纪事》,作品表现了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

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2)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阅读。

《老人与海》以简洁有力的文字,讲述的不过是一个老人出海捕鱼的简单故事,却象征性地表达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一个人应该如何
对待挑战、挫折乃至失败。

它塑造了文学史上最典型的硬汉形象,颂扬了虽败犹荣的斗争精神。

(3)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长篇游记体讽刺小说,过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飞岛国、慧骃国的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

还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用了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的幻想写出了荒诞而离奇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议会中毫无意义的党派斗争。

8.根据内容阐述理由。

(1)最近有居民爆料:某社区为弘扬孝道文化,在墙上张贴《二十四孝图》宣传画,原以为其内容是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但出乎意料的是社区对封建糟粕内容几乎不加剔除,实属难忍。

请你结合阅读《朝花夕拾》的体验,对居民的爆料做出评价,并阐述理由。

(2)下面这些诗意的语言,分别描述的是哪本名著中出现的场景?
①郁郁苍苍的森林边,星垂平野,静静的池塘倒映着白色的教堂。

夜中弥漫着荞麦的暗香,一个猎人背着猎枪,慢慢走向远处闪着灯光的村庄。

②沅、澧上游,峰峦连绵,这片质朴的土地上,有雪夜火光中的夜渔,还有美丽纯净的牧歌情感与包含着深切忧患的思索交织在一起。

③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君子国”,人们互相让利,呈现出一派君子谦让之风,这是一片让人向往的乐土。

④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小渔船轻快地穿梭于芦苇丛间,密密的芦花荡中闪现着抗日军民的身影。

名著: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3)《西游记》选段:
那唐僧在马上,又唬得战战兢兢,口不能言。

八戒在旁边又笑道:“好行者!风发了!只行了半日路,倒打死三个人”唐僧正要念咒,行者急到马前,叫道:“师父,莫念!莫念!你且来看看他的模样”却是一堆粉骷髅在那里。

唐僧大惊道:“悟空,这个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髅?”行者道:“他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在此迷人败本,被我打杀,他就现了本相。

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

”唐僧闻言,倒也信了。

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A“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泪哩!”
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

……
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

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

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

B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①这段文字节选自《西游记》第27回,讲述的是“三打白骨精”的故事。

《西游记》里有很多故事含有“三”字,请另举一个含“三”的故事。

②A处划线句表现了八戒怎样的性格?智慧果敢的孙悟空竟然“腮边泪坠”,B处划线句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