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册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练习与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练习与解析
1927年4~7月,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回击国民党的屠杀政策。

中国革命进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据此回答1~3题。

1.八一南昌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主要在于
A.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伟大斗争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军队的绝对领导
C.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
D.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
答案:A
解析: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由此诞生。

可见,这次起义“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伟大斗争”。

B、C、D三项皆晚于八一南昌起义。

2.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后,建立了
A.工农革命军第一军
B.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C.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
D.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答案:D
解析:此题答案教材中有明确表述。

井冈山会师后,在井冈山地区的工农革命武装开始称“工农红军”。

3.1927年湘赣边秋收起义不同于南昌起义的特点主要有
①不再由国共合作领导,而是由共产党独立领导②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③起义开始前就确立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革命目标④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①是两者的相同点;③不正确,秋收起义最初的斗争目标是攻克长沙,而不是向农村进军。

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了一条适合中
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据此回答4~7题。

4.“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点燃于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D.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答案:B
解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于1927年底1928年初,其他根据地均建立于1929~1932年之间。

5.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八七会议召开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③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④毛泽东制定土地革命路线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④②
答案:C
解析: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是在1927年4月12日;八七会议的召开,是在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制定土地革命路线,是在1931年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于1931年冬。

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B.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始的标志
C.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D.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A
解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领导建立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把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从而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7.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人民通过土地革命建立起来的农村土地制度,实质上是
A.社会主义国有制
B.资本主义私有制
C.劳动农民个体所有制
D.劳动农民集体所有制
答案:C
解析:土地革命路线规定的奋斗目标是“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革命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可见,土地革命后根据地土地的所有者是个体农民。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改变,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

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

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

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

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很快战胜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全国革命高潮”必然形成的依据是什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的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2)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其依据是什么?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的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1)中国政治经济危机全面尖锐化。

不正确。

国民大革命失败,敌人力量相当强大,特别是在城市。

(2)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道路。

无产阶级的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

不正确。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必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解析:两个小题的第一问均可通过概括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得出结论。

判断“是否正确”应以革命斗争的实践效果为依据。

两个小题的最后一问都要求“结合材料二的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9.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
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措施: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发展农业生产;兴办一些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

影响: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解决了根据地农民的土地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民主革命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对富农和中小工商业者的经济政策,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民主革命的胜利;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支持了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为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准备了物质基础。

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经济措施,使中国出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对中国旧的经济秩序形成巨大冲击,日益改变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解析:此题的主干词语是“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革命措施”,时间限定在“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范围限定在“经济方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题干中的限定词语,只要注意到了时间和范围的限定,本题第一问的答案不难从教材中找出。

“影响”一般包括历史事物各组成部分的直接影响和历史事物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