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仁礼学说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8期
Journa l o f Chongqi ng U n i v ers it 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 ogy(Soc i a l Sc i ences Ed ition)N o.82008
关于孔子仁礼学说的思考
孙国栋
摘要:孔子人伦观的基本精神是/仁爱0,把/仁0作为至高德行,强调人与人之间要诚信、仁爱。

他倡导乐群贵和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于营造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环境。

孔子由/仁0/礼0而衍发的关于促进人际和谐、加强道德建设等思想,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孔子;仁爱;人际关系;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08)08-00039-02
作者简介:孙国栋(1980-),男,河南商丘人,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39)哲学系2006级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7-10-15
使/社会更加和谐0,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怎样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这是当代社会建设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国古代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孔子关于/仁0/礼0的论述,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借鉴的意义。

一、孔子仁礼学说中的和谐思想
春秋末期,诸侯割据,社会动乱,礼崩乐坏。

孔子从人性、天道的角度出发,主张恢复周礼,以期建立合理公正的社会秩序。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0(5论语#学而6)/礼0作为一套社会行为规范,其目标就是/和0。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0(5礼记#中庸6)/礼0对君臣、尊卑、上下、长幼等社会等级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其目的是协调上下左右各种关系,使人各司其职,各守其分,协调有序,从而达到社会整体的和谐。

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0的思想。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0(5论语#颜渊6)/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0(5论语#雍也6)形成了以/仁0为核心的社会伦理学说,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孔子认为,理想的社会应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0 (5论语#公冶长6),/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0(5论语#季氏6)为此,他提倡兼爱、仁爱,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0,人与人之间要诚信关爱。

不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0(5论语#子路6),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是无原则的折中。

孔子的思想学说可以分为两大层次:对人性、天道的究问和探讨是其深层次的理论,而作为社会建设规范的/礼0/仁0层次,是对人性、天道原理的另道诠释和通俗再现。

孔子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贯和执中,中庸和谐,强调矛盾/均衡0的一面,提出了中和、仁爱、礼让等构建社会伦理和维持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价值原则。

对于中和,孟子加注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0(5孟子#公孙丑下6)关于仁爱,孔子说: /浮爱众,而亲仁。

0(5论语#学而6)孟子又加注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0(5孟子#梁惠王上6)关于礼让,孟子的解说为/有礼者敬人0,/敬人者人恒敬之0 (5孟子#公孙丑下6)。

认为只有以礼待人,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著名学者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最主要的基本思想就是天人协调和人伦和谐。

其中,人伦和谐就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要保持中和、和谐的关系。

孔子就是在天人协调中来定位人伦和谐的,并从/个体)群体0范式来推衍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五种社会关系: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

从某种意义上讲,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就是/伦理本位0的学说。

孔子的社会治理学说偏重德治,但同时也注重法治。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0(5论语#为政6)明确提出了道德教化和法律约束的双重作用。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是一种社会发展哲学而不是宗教,但它却具有宗教的作用。

与西方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相比,儒家学说偏重于感性,不免显得缺乏逻辑;但儒家学说却突破学者研究的狭窄视域,常驻人们的心灵,成为人们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普遍的道德律。

二、孔子仁礼学说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从社会结构角度看,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各个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状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造成了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失范和信仰危机,诚信缺失现象在各行各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给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较重的/内伤0。

究其原因,在于道德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未能与时俱进,其调控、导向功能弱化。

伴随着/经济人0的各种思潮、观念、价值藉现代传媒充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酿成了一部分人的思想混乱,以致少数人抛法律、弃人伦,不晓美丑,不知荣辱。

另外,/假大空0的道德说教,人为地拔高人们的道德境界,造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情感交流中的/空场0,遭到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厌恶甚至反对。

现实需要我们对现今道德建设的内容、形式、手段和机制进行创新。

鉴于人们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准、受教育程度以及接受能力的高低,教育者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一套符合现实、有差异、多层次、立体化的道德建设方案。

义利并举,以义导利,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另外,还要把道德建设与社会舆论、依法治国等结合起来,加强道德的制度化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支
持,引导公民施行理性、合法和文明的行为,从而建立起各种和谐的经济、社会、家庭及个人的交往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环境。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四有0新人,塑造中国现代公民的良好形象。

把道德目的和道德形象塑造二者联系起来的媒介就是道德价值。

价值追求对人的实践有着导向、动力、调控的功能。

正确的价值追求是客观规律与主体利益的统一,能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并推进人们的实践;反之,错误的价值追求只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现实社会中,由于价值追求的主体、客体的多元,带来价值追求的多样化、复杂化,导致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价值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即价值冲突,从而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

对儒家学说中重群体、厚情谊的调整人际关系的/礼之用,和为贵0的价值理念加以批判地继承,有助于克服现代科技下的/异化现象0)))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此,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程度,决定着社会的和谐程度。

没有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谐社会也就名不副实。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特征,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的不绝动力。

和谐社会是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其中的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道德价值的核心内容,也是人际关系和谐的纽带和桥梁。

诚信友爱就是要求社会成员诚实守信,友善仁爱,这是对孔子/仁爱0原则的进一步阐释。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0(5论语#为政6)诚信是立身之本和交往行事之道,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

/仁0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内在要求。

/仁者爱人0,就是以爱亲之心爱待他人,不囿于宗法血缘的限制,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但不能赞同无差别、无原则的爱。

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0(5论语#里仁6) /信0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人与人之间应该信守诺言、真诚相待。

/真即出自本心,诚即忠于本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欺人欺己,讲究信义,才能言可复、行可行,获得他人的信任、尊重,从而保证其言行的一贯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0[1]/礼0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是/仁0/信0的外显和行为规范,调节、制约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做一个符合社会所期望的人。

/仁0/信0/礼0三者统一于孔子道德、伦理与人际交往和谐建设的过程中。

孔子倡导乐群贵和的基本价值取向,其基本思想就是营造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环境,从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正常运行。

其人伦观的基本精神是/仁爱0,把/仁0作为至高德行,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友善仁爱。

贵和的道德价值取向,强调个体与他人发生冲突时,要采取恭敬、谦让的处世态度,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把握、调节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力求达到民胞物与,泛爱万物。

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深刻变革,文化相互激荡,迫切需要我们关注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子学说中所蕴含的关于道德建设、人际交往方面的丰富资源。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古代和谐思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和提出者阶级地位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0[2]。

孔子学说是特定时代产生的熟人社会里的行为准则,是以宗族和血缘为中心的,带有宗法色彩;他提出的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尊卑、上下0观念,也与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有着根本不同。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要祛其糟粕,纳其精华,锻打提炼,完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切换0。

目前,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倡导以/八荣八耻0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可以/仁0为人际交往和道德伦理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唐凯麟,张怀承.成人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粹[M].湖
南大学出版社,1999:203.
[2]胡锦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N].人民日报,
2005-06-27.
(上接第36页)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大地伦理思想使人们认识到在利用自然环境的时候,要尽最大的努力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多样性、和完整性,维护其和谐、稳定和美丽的状态。

从生态学的整体性出发,注重环境的内在联系,树立一种使用土地的责任感。

在改造自然时应心怀敬意,把道德关怀延伸到大地,承担起保护大地的责任和义务。

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建立一个适应并与自然环境和平相处,和谐发展的、后现代的、文明的社会[6]。

参考文献:
[1]雷毅.生态伦理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Don E M ar ietta Jr.Env iron m enta l Ho li s m and Ind i v i dua ls
[J].Env iron m en tal E t h ics,1988(10).
[3]John P ass mo re.M an.s R esponsibility for N ature[A].Eco-
l og i ca l P rob l ems and W estern T raditions,1974:173..
[4]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5]滕海键.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及其生态环境学意义
[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
[6]杨通进.大地伦理学及其哲学基础[J].玉溪师范学院学
报,200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