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地域乡土建筑大木作营造体系区系再探析_李久君

合集下载

闽南侨乡传统大厝风貌及文化内涵

闽南侨乡传统大厝风貌及文化内涵

闽南侨乡传统大厝风貌及文化内涵作者:郑维明来源:《文物世界》 2016年第4期摘要:闽南侨乡传统大厝建筑艺术拥有独特的地方风貌,成为闽南文化的主要载体。

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是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本文以闽南侨乡传统建筑风貌为载体,浅析其建筑特点、装饰工艺及地域文化内涵。

关键词:闽南侨乡大厝风貌文化内涵一、概述闽南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泛指厦门、泉州、漳州地域。

境内山峦起伏,江海交错,是我国著名侨乡,为东南亚华侨、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

闽南地区在历史长河积淀中保留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这里通用闽南语,台湾称台语,南洋称福建话,闽南语保留部分古汉语的发音,如他称为伊,喝茶称吃茶。

这里民间信仰浓厚,保留奉祀地方神祇习俗,如供奉海上保护女神——妈祖、宋代神医——保生大帝,他们因善良正直,扶贫济困,解救危难,由真人演化为神明,深受百姓的崇敬。

这里海上对外贸易发达,古代著名的港口有泉州刺桐港、漳州月港、厦门港,远方的阿拉伯文化、西洋文化、南洋文化在此交汇。

这里内地人勤劳,讨海人彪悍,历史上抗倭名将俞大猷、驱荷抗清英雄郑成功、统一台湾的靖海侯施琅、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均是闽南人。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拥有独特的地方风貌,尤其近代以来,华侨所兴建的传统民居更为华丽,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是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本文谨以闽南侨乡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为载体,浅析其建筑特点、装饰工艺及地域文化内涵。

二、闽南侨乡大厝风貌1. 建筑特点闽南典型传统民居为合院式建筑,前埕后厝、中庭宽阔、护厝比肩、红砖白石、硬山式双翘燕尾脊风格组成闽南传统建筑风貌。

燕尾脊因一进、二进屋脊弯曲,中脊两端双曲高高起翘,形似燕尾,故而得名。

闽南语把房屋或家称为厝,闽南大厝外观方正中直,建筑体制庞大,有的规模达到“九十九间”、“百二间”,几十户人家共处一院,红砖赤瓦,一落落的古民居群,规整对称形似皇宫,又称“皇宫起”。

福建客家土楼地建筑风格分析报告

福建客家土楼地建筑风格分析报告

福建客家土楼地建筑风格分析报告廣東白雲學院GUANGDONG BAIYUN UNIVERSITY_________________福建客家土楼建筑风格分析学院: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目录摘要 (2)一、建筑条件 (2)1、土楼简介 (2)2、历史文化 (2)3、客家来历 (3)二、建筑风格 (3)1、建筑规模 (3)2、风格特色 (4)3、结构类型 (4)4、分布区域 (5)5、布局特点 (5)三、独特性能 (6)1、充分的经济性 (6)2、良好的坚固性 (6)3、奇妙的物理性 (6)4、突出的防御性 (7)5、独特的艺术性 (7)四、发展方向 (8)福建客家土楼建筑风格分析摘要:福建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文章是根据自己曾经亲眼目睹的直观感受,再加以它的背景条件、建筑风格、独特性能及其方展方向几个方面对福建客家土楼做一详细解析,从中发掘出这种建筑形式在生态环境、精神内涵、文化底蕴等深层次方面的价值,并阐释土楼与客家文化的渊源。

关键词:土楼建筑风格性能精神内涵文化底蕴一、建造条件1、土楼简介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

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大埔县。

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内。

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民居丰富多彩,四合院、围龙屋、石库门、蒙古包、窑洞、竹屋等等,早已为世人所知晓,而掩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福建省永定客家土楼,却鲜为人知。

在我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规模之大,造型之美,历史之悠久,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2、历史文化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赣东闽北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再思考

赣东闽北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再思考

赣东闽北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再思考李久君【摘要】以赣东闽北乡土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层面对该地域乡土建筑营造技艺作了剖析,并从历史学与地理学的角度,审视其时空演变轨迹,有望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认知.【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6(042)036【总页数】3页(P4-6)【关键词】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方法论;类型学【作者】李久君【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41.5最近十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赞许呼声渐高,表达了人们对历史、文化与地域的自我认同,对自我文化的极大自信,尤其是在2016年11月举办的第21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上,在特别设置的“与民居大师对话”环节,大师们纷纷表示了对传统建筑的重视与喜爱,如李先逵先生一再强调“乡愁”、陈震东先生说“我与民居谈恋爱了”、朱良文先生回顾了进入民居研究的历程等等。

基于社会各层面的呼声,国际组织及国家文化部门亦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2014年12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14]59号),至此在前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共包含26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其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多达20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有南北方的,也有不同民族的;同时为加强保护与治理乡土建筑及其环境,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文化部、财政部在2012年—2016年共公布了 4 157个传统村落名单(建村[2012]189号、建村[2013]124号、建村[2014]168号、建村建函[2016]106号)。

为强化中国传统村落的管理,切实保护好现有的传统村落遗存,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及时在制度层面设置红线,引荐了警示和退出机制,于2016年11月3日印发《中国传统村落警示和退出暂行规定(试行)》,表达出对乡土建筑与环境相当的关切。

这所有的努力均得到大多数人的普遍认同,为此上级部门制定了全国性的保护纲领,以保护好和利用好现有的遗产资源。

赣东闽北乡土建筑地盘特征与变迁研究

赣东闽北乡土建筑地盘特征与变迁研究

赣东闽北乡土建筑地盘特征与变迁研究
李久君
【期刊名称】《建筑遗产》
【年(卷),期】2018(000)004
【摘要】文章基于调研测绘的一手资料,经归纳分析后认为赣东闽北插梁架地盘的原型为\"前两架椽+内四架椽+后两架椽\"和\"通檐用二柱\"这两种;穿斗架地盘原型为\"前劄牵+内两架椽×2+后劄牵\",并通过添加勇柱和齐门柱、改变架椽数和后拖架椽三种方式产生转化型式样,在赣闽两地均有应用.同时梳理了抬梁架与插梁架、穿斗架乡土建筑地盘建构原则的异同,认为二者的差异在于建筑结构、构造和原型转化方式不同.最后通过地域空间分布规律辨析了地盘式样在赣东闽北地域的发展与变迁.这项研究可为该地域及邻近地域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修缮,以及传统营建智慧在当下新的建造活动中的有效延续工作提供借鉴.
【总页数】9页(P13-21)
【作者】李久君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南昌3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TU-092.9;K928.5
【相关文献】
1.赣东闽北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再思考 [J], 李久君
2.再探原型之"辨"与"变"——以赣东闽北地域穿斗式乡土建筑侧样为例 [J], 李久

3.赣东闽北乡土建筑地盘特征与变迁研究 [J], 李久君;
4.关于温州打造浙南闽北赣东旅游中心城市的研究 [J], 王智善; 陈秀益
5.江西赣东地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 [J], 姜平;丁志刚;刘玉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摘要: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是发源于泉州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

如今已经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试图从“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重要价值、现状及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加强读者对闽南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并增强读者保护传统民间技艺的意识。

关键词: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重要价值;保护传承1.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油漆作、彩画、堆剪作等主要工种,其中大木作最为重要。

工匠也按工种分类和分工,同样以大木作工匠为核心。

1.1大木作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按功能区分有:柱、额枋(包括阑额)、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替木、抟和襻间、阳马(角梁)。

其中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1.2小木作古代建筑中非承重木构件的制作和安装专业。

在宋《营造法式》中归入小木作制作的构件有门、窗、隔断、栏杆、外檐装饰及防护构件、地板、天花(顶棚)、楼梯、龛橱、篱墙、井亭等42种。

清工部《工程做法》称小木作为装修作,并把面向室外的称为外檐装修,在室内的称为内檐装修,项目略有增减。

1.3瓦作古代建筑业中的屋面工程专业.宋《营造法式》中“瓦作”包括苫背、铺瓦、瓦和瓦饰的规格和选用原则等。

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瓦作”一项中,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宋代属于砖作的内容,如砌筑磉墩、基墙、房屋外墙、内隔墙、廊墙、围墙、砖墁地、台基等。

1.4彩画彩画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

可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三个等级。

它以独特的风格和物有的制作技术及其富丽堂皇的装饰艺术效果,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我国建筑艺术的精华而载入史册。

闽南大木构架修缮技艺初探——以鼓浪屿黄氏小宗祠堂为例

闽南大木构架修缮技艺初探——以鼓浪屿黄氏小宗祠堂为例

闽南大木构架修缮技艺初探——以鼓浪屿黄氏小宗祠堂为例成丽;吴婷婷
【期刊名称】《新建筑》
【年(卷),期】2017(000)004
【摘要】大木构架不仅是闽南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也代表了当时营造技术的发展水平,饱含古人智慧,其保护与修缮一直是当代文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鼓浪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之际,以黄氏小宗祠堂的保护修缮工程为契机,结合现状勘察、修缮设计和施工的全程跟进,记录大木构架的修缮技术和木作匠师的营造技艺,探讨相关的构造逻辑与材料取用原则,彰显闽南传统木构建筑的特点和成就,以期为大木作的研究、修缮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146-151)
【作者】成丽;吴婷婷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福建,361021;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福建,36102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09
【相关文献】
1.鼓浪屿大夫第院落地面铺装及其修缮技艺研究 [J], 成丽;武超
2.闽南大厝的建筑特色探析——以澳头村苏式小宗为例 [J], 彭晨曙
3.庄氏庄园大木构架营造技艺及文化特征研究 [J], 黄晓曼;梅剑平
4.土家族吊脚楼大木作营造技艺解读——以篙杆、讨退等技艺要领为例 [J], 李贵华; 赵衡宇
5.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传统手工技艺非遗项目活态传承
——以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承为例 [J], 林尚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赣闽地域传统乡土建筑营造技艺初探

赣闽地域传统乡土建筑营造技艺初探
。 一 r 。 _l l l l — J 叠 l __ 1 l
~_ 。
—■施

赣闰地茂传统乡土建筑 营造技艺初探
A Br i e f Di s c u s s i o n o n Co n s t r u c t i o n s k i l l s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I
na a l y z e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k i l l s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a g r e s t i c b u i l d i n g s i n J i a n g x i a n d F u i i a n
t h r oug h t he t ypol ogy ,a nt h r o pol ogy n d a ot he r me t hod s ,a nd ma ke t h e c om pa r a t i v e
na a l y s i s o n he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k i l l s nd a t h e Co n s t r u c t i o n Me t h o d , L u b a n F o r ma l Co n — s t r u c t i o n Me t h o d nd a Or ig i n a l Co n s t r u c t i o n Me t h o d a n d o he t r l i t e r a t u r e s t o s e e k f o r t h e i r h i s t o r i c a l o ig r i n a n d d e e p e n t h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a g r e s t i c b u i l d i n g s i n

闽台乡土景观在海西城镇建设中的传承与应用探索

闽台乡土景观在海西城镇建设中的传承与应用探索

o r e t h e p i r n c i p l e s a n d me t h o d s o f h e i r t a g e t h e F u J i a n nd a T a i - wa n r u r a l l nd a sc a p e d e s i g n i n he t Ha i Xi u r b a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主 因。

【 A b s t r a c t 】 I n t h i s a r t i c l e , t h e a u t h o r c o mb i n e s wi t h t h e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o f Ha i x i u r b a n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o e x p l -
T h e a u t h o r p u t t h e l o c l a l a n sc d a p e d e s i g n c o n c e p t t o Mi n Ho u

乡土景观设计 的理念 “ 乡土”是一个模糊的地域概念 ,乡土景观包
c o n s t r u c t j o n .
乡土景观元素 的认定是城镇建设中乡土景观传 承利用 的前提 ,海 西经济 区作为海峡两岸的对外窗 口,在 长期 的历 史进程 中,形成 了广泛的乡土元素 特征 。例如 闽南红砖民居、莆 田民居、永定土楼等 建筑 景观、武夷山脉的独特地理特征 以及茶叶盛产 区等 乡土元素。特别是闽南 民居 的红砖文化 ,具有 鲜明的地域特征 。根据对历史 的形成过程 、空间特 征、地理气候等进行发掘 ,依托本地 高校 和建筑 设 计部门进行全面的整理发掘 ,提炼 出可供海 西城 市 化应用 的典型景观元素 ,为城镇特色 的建 构做 出理

匠心独运-中国古建筑构件名称及设计研究

匠心独运-中国古建筑构件名称及设计研究

潮州市龙湖寨福兴路14-2号儒林第
谢谢!
2011.7.14-20 7.20-237.24-27来自7.27-30 8.1-8.3
7.30-8.1 8.4-8.7 8.7-8.9
观音阁
李氏祠堂
儒林郎
和平书院
沙县东大路23号
沙县东大路23号
培田村新塘街35号进士第
培田村新塘街1号敦朴堂
泉州市泉港区涂坑村祠堂62号
泉州市泉港区涂坑村祠堂62号
三、古建筑的鉴定
两查:一是调查建筑
物的现存结构情况; 二要查找相关的文字 记录资料。 两比:将现存结构与 已知年代的建筑或 “法式”进行对比, 同时与文献资料对比, 即可确定具体建筑物 的年代范围。
四、古建筑的设计与施工
第二部分
闽粤调研
2011.7.13出发
闽 粤 行 程 路 线 图
匠心独运
——中国古建筑构件名称及设计研究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李久君
第一部分 有关建筑学的几个问题
一、建筑史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促进
充实

建筑史
理论提升

建筑设计
实践指导
一、建筑史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建筑设计是建筑史的组成部分

建筑史是建筑设计的建筑史

两者不可厚此薄彼
二、古建筑名称及构件的魅力
二、古建筑名称及构件的魅力
——《营造法式》的魅力
十三、出跳与铺作的关系——“从栌斗算起, 至衬枋头 止, 栌斗为第一铺作, 耍头与衬枋头为最末两铺作, 其间一跳 为一铺作。”并将这个结论具体化为一个公式, 即:
n (铺作数) = x (出跳数) + 3 (常数项) 。

16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16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是发源于泉州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

俗称“皇宫起”的官式大厝是泉州最为典型的类型,在泉州侨乡随处可见,其代表作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安蔡氏古民居和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杨阿苗故居。

闽南民居属于中国院落式民居的一个流派,是民居形态中材料使用和结构技术最先进、构成因素最丰富、“礼”的层次最复杂和装修装饰最多样的一种类型。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油漆作、彩画、堆剪作等主要工种,其中大木作最为重要。

工匠也按工种分类和分工,同样以大木作工匠为核心。

该技艺发源于泉州,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早报讯(记者张素萍)泉州南音、泉州李尧宝刻纸已入选世界“非遗”名录,但鲜为人知的是,泉州市博物馆发起参选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也入选世界“非遗”!记者昨日获悉,8月19日至20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颁证仪式暨保护论坛在北京举行。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列入世界“非遗”名录,而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作为其三大技艺之一,也被囊括其中。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国际古建筑修复师姚洪峰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我国3个省的营造技艺“捆绑”在一起,联合进行申报的。

福建省是其中之一,而泉州是福建省惟一参与并入选的城市。

其实,申报工作早在2008年前就开始了。

“我们以杨阿苗民居为代表性建筑,制作了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用来介绍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说,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发源于泉州,工作人员以杨阿苗民居建造技艺为范本,“阐述”了该技艺。

此技艺是“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一个子项,也许就是它造成了该技艺入选世界“非遗”,但却长时间“养在深闺人不知”。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发源于福建泉州,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代表。

2009年,该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之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

文化遗产在中国结课论文福建土楼福建土楼,又名福建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南靖、华安,龙岩市永定等地。

土楼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将未经烧焙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圆楼均在永定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

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频,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

福建土楼中比较有名的,例如永定土楼。

永定土楼,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

永定,是纯客家县,是福建拥有最多的土楼的县,总共23000多座。

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山区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

2008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

土楼分方形,圆形,五角形,八角形,日字形,回字形,吊脚楼等多种内型。

永定区共有著名的圆楼360座,方楼10000多座。

其中最著名的的土楼有-福建土楼王-承启楼,土楼王子-振成楼,土楼公主-振福楼。

其中,承启楼是福建土楼当中建筑规模最大的,2010年进入世界吉尼斯最大土楼纪录。

其中福建土楼王,承启楼据传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世3代,阅时半个世纪,其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承启楼以它高大、厚重、粗犷、雄伟的建筑风格和庭园院落端庄丽脱的造型艺术,融与如诗的山乡神韵,让无数参观者叹为观止,深圳锦绣中华都有承启楼模型。

1981年被收入中国名胜辞典,号称“土楼王”,与北京天坛、敦煌莫高窟等中国名胜一起竞放异彩,1986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一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其中福建民居邮票就是以承启楼为图案该邮票在日本评为当年最佳邮票。

闽南传统古厝门窗的意蕴之美

闽南传统古厝门窗的意蕴之美

〔摘要〕闽南传统古厝是闽南传统建筑中最具生活性的院落式住宅,是闽南人居住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是闽南建筑装饰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体现。

闽南传统古厝分布于历史上闽南地区文化最活跃的地区,门窗作为其装饰的主要位置也多反应出闽南文化独特的审美特性。

相对于宫庙类建筑的过于华丽,作为普通民居的闽南传统古厝门窗装饰反而更能体现闽南人的精神诉求。

〔关键词〕闽南文化;民居建筑;门窗;装饰艺术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114(2020)02-0067-03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当地俗称为“厝”的院落式住宅。

在土楼获得普遍关注前,闽南传统古厝曾长期被视为闽南传统建筑的唯一代表,如曹春平于2006年所著《闽南传统建筑》一书中的研究,即全部围绕此类建筑展开。

从分布上看,闽南传统古厝集中分布在闽南地区历史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是最能承载闽南历史文化的建筑载体。

时至今日,闽南传统古厝依然在闽南地区广泛存在,并随着闽南人的迁徙影响了台湾等地区的建筑文化,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占有不可忽略的位置。

一、闽南传统古厝门窗的概念闽南传统建筑以俗丽绚烂为人所熟知,其造型夸张的剪瓷雕、花彩斑斓的水车堵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刺激,往往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一特点虽然在闽南传统宗教建筑或宗祠家庙建筑上表现得非常明显,但在普通民居上则较有收敛[1](P 50-58)。

本文将关注点放在闽南传统民居的门窗上,尝试解读闽南建筑文化在追求华丽的表面下更深层次的审美意蕴的追求。

闽南人将整座房子称为“厝”,本文在名称上也保留闽南语中“厝”的习惯叫法,将闽南地区常见的这类院落式民居建筑称为闽南传统古厝。

闽南传统古厝门窗装饰是闽南传统建筑装饰的重要部分。

“闽南民居与祠堂的基本布局是两落大厝,两落即两进,指下落(大门)和顶落(正房)”[2](P283),尤其重视大门的门窗装饰。

闽南传统古厝常在前厅正门处内凹一定空间,称为“塌寿”,或将使前檐墙后退,形成一个檐下的空间,这两种方式均能有效增加正面门窗装饰的装饰空间。

抚州古民居“三雕”数据库体系构建研究概述

抚州古民居“三雕”数据库体系构建研究概述

韩凯舒,廖楠,李田*(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45)摘要:悠长的历史以及适宜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奠定了抚州临川文化、江右文化的形成[1]。

极具江西特性的本土文化,使这里成为了文人墨客、富商巨贾的汇集之地,随之而来的便是抚州民居的迅速发展。

至今抚州境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有一百多处,赣派建筑特征明显,很多都是典型的天井式民居,中国民居的雕梁画栋也得到彰显,其上的装饰纹案保存的较为完整,为更细致的研究提供了文化铺垫和物质财富。

纵观抚州古民居的研究,可以发现,虽然近几年的相关论文成倍增长,古民居“三雕”方面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但是却未能形成一定的研究体系,使之数据化统计与分析无法直观表现出来,从前辈们的调查研究以及后续的相关研究中也不容易进行数据库的收集、存储以及分享,因而着眼于抚州“三雕”的数据库体系构建研究。

关键词:抚州古民居;三雕;数据库;保护中图分类号:K8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01-0031-03基金项目: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基金项目(江西农业大学):《抚州古民居“三雕”保护性研究》(项目编号:YC2017-S197)在研,主持人:韩凯舒作者简介:韩凯舒(1993.3~),女,硕士,单位:江西农业大学,研究方向:风景园林专硕。

廖楠(1994~),女,硕士,单位:江西农业大学,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学。

*通讯作者:李田,女,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研究。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数字化为文化遗产保护创造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同时由于数字化技术本身的应用特征,以及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作用下而促成的实物模拟、VR再现技术以及文化遗产信息对比鉴定等多重功能需求,决定了古民居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建设在将信息数字化的基础上建立数据库以及其他数字化应用的实践方向[2]。

近几年来,江西古民居研究成为了装饰研究的主流,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开始注意到研究传统民居的意义,在知网上可以查到上千条相关的论文文献,这当中不乏对江西传统民居“三雕”的研究,但是对于抚州“三雕”的分类、总结、数据化分析、三雕文物保护以及建立相关数据库的研究却几近于无,因此此论文立足于此,对江西抚州部分古民居的“三雕”数据库体系构建进行相关研究。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木结构营造技术与新科技融合途径--以福建闽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木结构营造技术与新科技融合途径--以福建闽

175闽南民居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风格,其营造技艺于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该技艺逐渐被人们淡忘,面临着时代困境。

因此,必须将其与现代建筑中的新科技相结合,为传统营造技艺注入新鲜血液。

一、闽南民居营造技术的特点闽南民居又称闽南古厝,在闽南语中“厝”就是房子的意思[1]。

闽南民居发源于泉州,始于唐代时期,流行于福建、台湾等地。

与其他地区居民建筑有相似之处,朝向都为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用木梁来承重,用砖石、泥土砌墙,屋顶遍布雕梁画栋。

其形式主要为四合院,在房屋营造工序上也由大木作师傅主导,在制图、搭建构架和组织与分工方面与其他民居营造技术基本相同。

但闽南民居营造技术也具有自身独特的地域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房屋装饰风格独具特色闽南民居屋面多为披瓦覆壁式,以砖石堆砌墙体,且墙体色彩艳丽,屋脊呈燕尾状,白色花岗岩与红色砖瓦相搭配,在其他地区的民居中很难见到(如图1)。

图1 燕尾状屋脊 2.主要建筑工种的技法独特以瓦的制作为例,将平行的屋面抬举、折叠,形成双曲面,这种暗厝的建筑技艺反映出闽南民居的独特性。

闽南民居的屋顶也具有多种形制,包括单檐、重檐、三檐、山川脊等,其中以三川殿、假四垂、牌楼顶最具地域特色。

除此之外,闽南民居的红砖墙也独具代表性,在砌筑墙体时,工匠先将石块竖着砌墙,再用砖片将石缝填满,形成石块与砖片上下交错的独特外观(如图2)。

图2 红砖墙3.独特的建筑构件在闽南民居中,石雕、木雕、砖雕等被广泛用于门窗、屋脊、屏风、斗拱等建筑构件上(如图3),使房屋建筑有图、有景,意蕴吉祥,表现出闽南建筑的高超艺术境界与追求吉祥如意的文化特征。

图3 石雕二、闽南民居营造技术的困境随着经济与时代的发展,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极高艺术境界与审美特征的闽南民居却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时代的困境。

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2]。

收稿日期:2019-06-11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大数据管理新技术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VR技术背景下的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结构营造技术研究” (BD201807)作者简介:张龙翔(1968—),男,福建闽侯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装饰设计研究。

探析福建土楼建筑空间与文化

探析福建土楼建筑空间与文化

探析福建土楼建筑空间与文化作者:肖彬林雪琼来源:《美与时代·上》2021年第09期摘要:福建土楼萌芽于唐末宋初,成熟于明清,历经千年,于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土楼”成为建筑界专有名词,不仅是福建地区特有的建筑形态,更是一种建筑艺术与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悠久历史里辉煌的一章。

探析福建土楼建筑的平面形态、立体空间形态、材料与技术阐释福建土楼建筑空间蕴含的艺术与文化,为当代人居环境视角下建筑公共空间营造提供相应的启示。

关键词:福建土楼;建筑空间;文化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客家围屋住宅模式对新型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的启示”(2017KY0444)研究成果。

一、土樓历史概述福建土楼是闽派建筑的代表,是指两层以上、以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具有突出的防御功能,实现围合式聚族而居的巨型地域性民居建筑。

其主要分布于闽西和闽南地区——漳州市的南靖县、平和县、诏安县、华安县、漳浦县,以及龙岩市永定县、上杭县、宁化县、武平县等地。

福建土楼按居住民系划分可分为客家人土楼与闽南人土楼。

两者在空间形态上较为明显的差别在于客家人的圆形土楼是通廊式,而闽南人的土楼是单元式圆楼。

在历史演变上二者也有不一样的发展过程。

(一)闽南土楼历史演变漳州属于福建闽南地区,在一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周秦时期居住闽越人,在唐朝因闽南土著民族强悍,被称为“蛮獠”。

唐朝初年,在闽粤交界处爆发大规模持久的“蛮獠啸乱”,促使公元669年唐朝政府派遣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息动乱,于公元686年设漳州郡,陈元光为第一任刺史。

据《漳州府志》所载,陈元光的屯兵处是闽南最早的山寨之一。

宋朝、元朝动乱时期,闽南人仿照山寨建造城堡式圆形住宅。

明朝倭寇之乱更加促进这种防御式建筑的发展成为“圆寨”——圆楼。

伴随历史、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闽南土楼经历了从城堡、山寨至圆形土楼的演变进程(如表1)。

闽西乡土阔叶树种质资源库的营建

闽西乡土阔叶树种质资源库的营建

闽西乡土阔叶树种质资源库的营建闽西地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是植被丰富、物种多样的地区。

而闽西乡土阔叶树种作为该地区的独特植物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旅游及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营建闽西乡土阔叶树种质资源库是非常必要的,以促进该地区乡土阔叶树种资源的保存、研究和利用。

一、背景介绍闽西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生态区域,地处福建省的西北部,与江西省相邻。

该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年降水量丰富,气候温和,适宜植物生长。

由于长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的作用,使得闽西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生物资源,其中乡土阔叶树种是该地区的特色植物资源之一。

乡土阔叶树种是指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树种,其树种大多为阔叶树种,适应力强,生长周期长,具有很高的生态适应能力,是维持该地区植被平衡、保护土壤和水源的重要植被。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闽西地区的很多乡土阔叶树种受到了砍伐和破坏,其生长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乡土阔叶树种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亟待相关部门的保护和利用。

二、闽西乡土阔叶树种质资源库的意义1. 保护生物多样性。

建立闽西乡土阔叶树种质资源库,有助于对乡土阔叶树种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保存,避免它们因为外部环境的干扰而濒临灭绝。

2. 促进科学研究。

建立乡土阔叶树种质资源库,可为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提供稳定的研究材料,进一步加深对乡土阔叶树种的了解,并促进在树种保护、利用和种质改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3. 促进生态旅游和绿色发展。

乡土阔叶树种是闽西地区的重要生态资源,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而建立乡土阔叶树种质资源库,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生态资源,促进生态旅游的繁荣发展。

三、闽西乡土阔叶树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内容1. 基础设施的建设。

包括场地布局、植物标本室、冷藏库、数据管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护、研究和利用乡土阔叶树种资源的基础条件。

2. 树种资源的采集和保存。

《营造法原》中厅堂大木构架分类体系研究

《营造法原》中厅堂大木构架分类体系研究

《营造法原》中厅堂大木构架分类体系研究
刘莹;蔡军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营造法原》被誉为“中国南方建筑唯一宝典”,但目前学术界对其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书背景和文献内容介绍上,对该文献记载的江南地区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研究较少.该文首先明确《营造法原》的地位及构成,对《营造法原》中关于厅堂的记述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厅堂大木构架的分类体系,总结各类特点,并对其深入剖析.最后,通过对厅堂大木构架形成模式的分析,阐明《营造法原》中各种厅堂的相互关系及衍变.作为《营造法原》体系研究系列之一,期望能对江南地区厅堂研究进行补充,并力求为江南地区传统建筑的维修和保护提供可参考和借鉴的理论依据.
【总页数】5页(P129-133)
【作者】刘莹;蔡军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2
【相关文献】
1.《营造法原》中"窗"的设计体系研究 [J], 李迪迪;蔡军
2.苏州香山帮建筑特征研究--基于《营造法原》中木作营造技术的分析 [J], 蔡军
3.《营造法原》中的木构思想在产品设计当中的应用研究 [J], 张家祺;刘晓龙;任鹏
4.庄氏庄园大木构架营造技艺及文化特征研究 [J], 黄晓曼;梅剑平
5.湘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抢救性研究——汝城地区大木营造技艺 [J], 余勇; 张轶群; 曹广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周列国都城实用地下建筑述论

东周列国都城实用地下建筑述论

东周列国都城实用地下建筑述论李麦产【摘要】东周时期,在各种历史因素和特定机遇的推动下,各诸侯国的都城获得了较大发展,很多要素向都城聚集.为了高效利用都城空间,各诸侯国不仅在都城建造高台、楼阁等高层建筑,使居住形式向空中延伸和发展,而且还向地下挖掘潜能.他们结合特定目的而使用地下空间资源,建造不同类型的地下建筑.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较多的实用地下建筑,如凌阴、“金室”、酒窖等.透过这些高等级建筑形式,能够窥知东周阶段的全面社会转型.【期刊名称】《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9)003【总页数】5页(P100-104)【关键词】东周;都城;实用地下建筑【作者】李麦产【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1在东周列国的都城内,萌生了如何高效利用空间资源的问题。

简单说,就是在较充分地使用地面空间的同时,诞生了高层建筑形式,以及地下建筑类型。

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带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因此使都城空间的利用走上了立体化的道路。

此种历史概况之出现,又与这个时期的都城发展、变化等密切相关。

春秋、战国期间,生产力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应用,物质财富的创造得到较大释放,人口不断增加。

在西周初年所分封的诸侯国的戮力经营下,各个区域、地方亦得到较好开发,国土整治进一步成熟。

城市工商业的发展获得了较好的基础。

财富、人口等要素向城市集中的趋势增强。

同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不断丧失,强大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争霸或兼并战争,也从外部压力的角度促进了出于自保的东周城市的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迎来了又一次的蓬勃发展。

列国都城作为都市文明的典型,盛纳了大量要素资源,其规模通过增筑、新建等方式而不断扩大。

但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对都城空间利用的要求,相邻关系紧张等都城问题遂产生了。

都城内的隙地、空地日益缩减,居住密度也在上升。

为了充分利用都城空间,楼阁等高层建筑出现并得到发展。

宋代古建八闽遗构

宋代古建八闽遗构

宋代古建⼋闽遗构“(中国建筑)以⽃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在⽊构架之横梁及⽴柱间过渡处,施横材⽅⽊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功⽤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柱上,故为⼤建筑物所必⽤。

后世⽃拱之制⽇趋标准化,全部建筑物之权衡⽐例遂以横拱之'材’为度量单位,犹罗马建筑之柱式(order),以柱径为度量单位,治建筑学者必习焉。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绪论》研究中国⽊结构建筑,很重要的⼀本原始⽂献是北宋的《营造法式》,其中最重要的⼀个概念叫“材”。

“⼤⽊作制度”这⼀章开宗明义道:“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

”,“材”是宋代⽊结构建筑标准化设计的模数。

中国建筑往往不单独出现,⽽是形成群体、院落,有⼤殿、配殿、回廊等等,这就要⽤到“材等”——《营造法式》把“材”分成⼋个等级,即“材有⼋等”,最⼤的等级⽤来造宫殿的正殿,⼩⼀点的造配殿,最⼩的等级造亭榭或者⼤殿⾥的藻井。

把《营造法式》的⼋等材⼀字排开,很像⼀组编钟1(do)2(re)3(mi)4(fa)5(so)6(la)7(xi)i(do),⽽且⼀等材的尺度正好是⼋等材的两倍,所以这也解释中国古建筑能成为“凝固的⾳乐”原因。

⽽建筑的规模就是以开间数论⼤⼩,然后根据标准材去确定⼀座建筑的柱、梁、⽃栱等主要构件的尺⼨。

梁思成先⽣指出,⽃栱与⽴柱⾼度的⽐例,可以⽅便地⽤于古建筑断代:⽃栱所占⽐例越⼤,建筑越古⽼,反之则建筑越晚近。

唐代⽃栱可以达到⽴柱⾼度的⼀半,北宋则⼤约占三分之⼀,明清则逐渐降为五分之⼀甚⾄更少。

⽃拱中国古代壮观的⼤型建筑物,为了达到稳固的⽬的,通常由⽃拱进⾏右牵左拉,承上启下,这样的⽃拱结构使建筑物即使遇到较严重的地震,也具有“墙倒房不塌”的特殊功能,⽃拱是中国传统⽊结构建筑中的⼀种⽀撑载重构件,处于柱顶和屋顶之间。

⽃是垫拱的⽅形⽊块,在传统建筑中,柱⼦与梁枋之间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需要有⼀种构件⽀托住屋檐下的枋和椽⼦,因⽽古代⼯匠们便⽤短⽊从柱⼦和梁上伸出,⼀层不够再加⼀层,⼸⽊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之外,这种⽅形⽊称为“拱”(拱是建筑上的弧形承重结构),合称⽃拱,它们纵横交错层叠构成,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下⼩的托座。

闽中地区的特色建筑

闽中地区的特色建筑

闽中地区的特色建筑主要内容:福建是我国传统民居的宝库,闽西土楼、闽南红砖房早已著称于时。

在闽中地区,乡土建筑也散发出独特的光彩。

福建闽中民居主要类型有“一明两暗”型,“三合天井”型,“土堡围屋”型,“连排屋”型等。

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与风格,体现了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

摘要:福建闽中民居乡土建筑主要类型建筑文化独特风格福建是我国传统民居的宝库,闽西土楼、闽南红砖房早已著称于时。

在闽中地区,乡土建筑也散发出独特的光彩。

我国学者曾将当地民居概括为“一明两暗”、“三合天井”、“土堡围屋”以及“连排屋”这几种类别。

如此划分虽属粗略,但基本反映了当地复杂多样的建筑形态。

而闽中地区的最优特色的当属永安青水的乡土建筑。

建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风俗民情,地理气候环境,传统建筑工艺的不同,闽海系各区的民居建筑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闽中区民居作为闽海系传统建筑的一部分,同样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与风格,体现了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

一, 闽中地区的地域分布与建筑文化 1. 闽中地区地域分布建筑文化的形成与语言条件,人文条件,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人文条件是决定传统民居特点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则是决定传统民居地域差别的主要因素。

根据方言分布,地域文化,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闽海系可分为五大区:闽南区,莆仙区,闽东区,闽北区和闽中区。

闽中区包括今三明市,永安市,沙县三地。

根据其地域又分为南北两片:南片为永安市,三明市列东,列西,三元;北片只有一个沙县。

2. 闽中方言与建筑文化福建居民大多数是北方移民的后裔,在长达千年的迁移时间里定居在不同的地域,与当地土民融合,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与福建传统建筑文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福建的大规模开发始于两晋,止于两宋,时间前后跨越千年。

从东晋到唐末,大规模的汉人入闽有三次,现闽方言的三大支系(闽北方言,闽南方言,闽东方言)就是在此期间形成的。

闽方言的另外两个支系(莆仙方言,闽中方言)形成较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论文专刊2012总第07期八闽地域乡土建筑大木作营造体系区系再探析R E C O N S I D E R AT I O N O N B U I L D I N G S Y S T E M’S FAU N A O F V E R N A C U L A R A R C H I T E C T U R E’S STRUCTURAL CARPENTRY IN FUJIAN PROVINCE李久君1陈俊华2Li Jiujun, Chen Junhua摘要/尝试建立福建乡土建筑大木作营造体系区系表,对照阐释当时刊行全国的《营造法式》所载官式作法、《鲁般营造正式》所载江南民间建筑做法与福建地方营造语汇的关联,探讨福建5个地区乡土建筑的特征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并对福建地区营造体系成因做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福建地区 营造体系 区系 营造法式 鲁般营造正式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stablish a pedigree chart for the building system of the carpentry work of Fujia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nd it comparatively interpret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Fujian local building vocabulary and the “official practice” published in Yingzaofashi, which is nation-wide printed and published at that time, and the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building in southern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published in Luban Yingzaozhengshi i. Also it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vernacular buildings in five areas of Fujian and their contained cultural connot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rresponding discussion on the genesis of the building system in Fujian region.KEY WORDS/ Fujian region, building system, pedigree, Yingzaofashi, Luban Yingzaozhengshi公元1103年,北宋将作大匠李诚主持编修的《营造法式》正式颁布施行,作为官方的正式建筑典籍,对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以匠为师”是《营造法式》编撰的基础,也是其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

因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宋室南迁后,《营造法式》获准在平江(今苏州)重新印刻,以应工程之需,也更促进了《营造法式》与江南地域做法的相互交流,对江南地区产生深刻影响[1],福建亦深受其影响而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

除官方颁布的《法式》之外,民间流传的《鲁般营造正式》成书于明中叶成化、弘治年间[2],此书对江南民间建筑经验加以总结,对江南建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研究福建地区的乡土建筑大木作营造技艺具有重要意义,官式做法与地域做法相互影响和交流,因此关注地域的营造工艺,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营造法式》。

福建的乡土建筑,除宋代的福州华林寺大殿、莆田玄妙观三清殿、泉州开元寺双石塔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宗教建筑外,还包括遍布福建地区的大量民居、宗祠、书院等。

这些明清时期营造的建筑数量很多,分布于福建各处,很多基本维持原状,并承载了丰厚的地域文化内涵,丰富的建筑类型和地域特色更使之成为研究福建乡土建筑的源泉。

前人对福建乡土建筑有过很多研究。

之前的研究者一般着眼于选址布局、文化内涵、瓦作、木雕、砖雕和石雕等方面,而未涉及反映乡土建筑最核心、最本质特征的大木作构架营造技艺的研究。

随着研究者视野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涉足乡土建筑的营造技艺方面,已有一些成果。

戴志坚的《地域文化与福建传统民居分类法》一文尝试从人口迁移、文化传播、民系划分、方言形成诸方面重新界定福建传统民居分类,将福建地区划分为闽南民居、莆仙民居、闽东民居、闽北民居、闽中民居、客家民居及闽西北民居等七大区域[3]。

张玉瑜的《福建传统大木匠师技艺研究》[4]一书针对福建地区传统营造体系中的大木匠师技艺和大木作技术进行记录、解读与分析研究,着眼于大木构架营造技艺的研究。

大木作是乡土建筑的主体,直接反映出地域特色的营造技艺,并且是建筑装饰的承载体,一般而言,传统大木作具有时代变化缓慢、地域特色突出的特点。

1 福建乡土建筑大木作区系研究笔者调查了福建省内15处市镇地区,每个地区选取3~5处具备代表性构架做法的建筑,以建筑实测图为依据,对建筑平面、营造用尺、屋面举折、梁架类型、构造做法、构件形式、用料特点、月梁形式、斗栱做法、雕饰等细部做法特征进行归纳分析研究。

经初步调查研究及各地区大木作营造技艺特征,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包括环境的阻隔与移民的交流等地理、人文因素的影响,将福建省乡土建筑大木作营造技艺按地区分布归纳为5种特色较鲜明的类型(图1、表1)。

1.1 闽东沿海地区该区域包括福州、宁德及莆田市,属于闽江下游。

该区平面以纵向组合的“多天井式”布局为主,中轴对称,主次分明,以厅堂为中心在主轴上布置一系列重要建筑,并在左右对称布置其他附属用房及院落(图2)。

该地区工匠使用传统闽尺,老尺一尺长300mm,建筑尺度取值压寸白。

屋面坡度平缓,厅堂屋面举折一般做3.5~4分水。

梁架特点为拱背形卷草束木的大量运用,加上装饰花板的搭配,以及吊筒与竖材的使用,效果颇为显著。

吊筒为檐口悬于梁下的短柱,承接檐口重量,末端常雕作花篮或莲花式样,北方称之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8277)作者单位:1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2 上海秦凡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200333)收稿日期:2011-12-06学术论文专刊2012总第07期垂花柱。

竖材位于吊筒正面,多斜置神仙人物或动物等木雕,用来遮掩吊筒外缘的榫眼接缝,并起装饰作用(图3)。

正贴梁架除前轩廊部位梁身及梁眉施有精美的雕刻及栋帽、梁垫及狮头托木上稍有雕饰外,其他部位常不施用。

月梁穿枋较多,用料扁薄,少雕饰构件,穿枋中用曲木甚多。

相邻两瓜柱间用单步梁联系,当地称为束木,多采用法式形扁作琴面月梁,拱背状劄牵。

月梁起拱较自然,梁头搭在柱上承檩,此做法与浙南温、瑞地区接近,正贴正身梁架与宋《营造法式》记载的十架椽厅堂——分心前后乳栿用五柱做法神似,受法式影响较深(图4)。

正贴架梁上一般用童柱与劄牵梁,不用斗栱,结构受力方式更为简洁清晰(图5)。

厅堂檐口为建筑装饰的重点,一般用3~4挑插栱挑出鸡舌(即法式的替木),连接桁木,承托屋檐,檐口内接步架,或做轩廊,形式富于变化(图6)。

梁架中的斗栱一般为插栱形式,即不做坐斗,栱直接插于柱上,层层挑出,通过鸡舌承托挑檐桁。

当地称此栱为挑枋,1尺(高)×2寸(宽);斗为芹斗,4.5寸(高)×8寸(宽),方形或圆形讹角斗(图7)。

“弯枋连栱”亦是该地区特有做法,即将斗栱与弯枋、素枋等层叠组合,在门楣或阑额、内额之上,做二、四、六个坐斗,斗上连续弯枋,再在其上承托一斗三升(图8)。

1.2 闽西北地区该地区北接浙江,西靠江西,深受浙赣两省的影响。

平面形式与闽东沿海地区类似。

在金坑调研时从危功从师傅口中获悉当地工匠采用尺长为340mm的营造尺,这是受江西尺系的影响。

而武夷山的工匠用300mm的营造尺。

工匠营建房屋时先将主要梁架高度绘制于一根长4m,高宽均为5cm见方的篙尺上,然后根据该篙尺及平面图就可以将房子建造出来。

与北方的丈杆相比,此法更为简洁方便,有很强的地方营造智慧。

屋面举折有两种做法:直水和翘竿水。

一般房屋做不往上折的3.5分直水。

如果檐柱做3分水,金柱3.5分水,脊童4分水,此做法即翘竿水。

庙宇可做到5分水。

营造中亦要遵循压白法,如生老病死对应数字1234和6789,其中生和老为吉,如3.6尺,6对应生,为吉。

梁架特点为拱背形栱川(即月梁)与双步梁(即法式中的乳栿)的普遍使用。

双步梁头及栱川与大梁(即北方之脊檩)之间施用大量雕刻,极具装饰效果。

月梁断面较扁作为大,受徽派建筑冬瓜梁影响较大,与相邻浙江地区有相似之处,只是其梁身更为平缓,弯曲不明显。

出檐较深远,角梁檐口钉有一0.5cm厚凹向身内的屋檐板,长约4 十架椽厅堂——分心前后乳栿用五柱5 瑞岩中巷18号6 严复故居檐口详图7 斗栱侧立面8 弯枋连栱示意9 邵武金坑观音阁剖面10 邵武金坑儒林郎剖面11 邵武金坑儒林郎第剖面12 邵武金坑李氏祠堂剖面50cm,起保护梁头的作用(图9)。

挑檐部位为建筑装饰的重点,上面承载了展示地域特色与文化的各种雕刻素材和技法(图10)。

檐口的多层插栱展示了该地域的传统古风,栱的形状简朴大方,卷草状,上施花瓣形坐斗,梁头亦作曲线状雕饰自然过渡,共同承担挑檐檩。

梁架形式接近宋法式所载的前后各劄牵分心用五柱做法(图11、12)。

1.3 闽中地区该地区是福建省的几何中心。

平面布局与闽东地区较为相似,纵向组合,“多天井式”布局,中轴对称,左右布置次要用房。

调研过程中访谈木匠林寿儿得知当地使用的营造尺长为270mm,与苏州尺(275mm)接近。

在屋面坡度做法上,有“金”字水和“人”字水之别。

庙宇一般做小于4分水的“金”字水,即有举折,样式更漂亮。

“人”字水一般做成微凹状,用于民居建筑,常用3.3~3.8分水。

梁架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其他地域有异。

房屋进深可达十四架椽,内部又分为前后两部分,但又统一于一个大屋顶下。

两小屋顶与大屋顶之间形成一个异形空间,在侧面(即剖面)上形成丰富的空间效果,这与当代追求简洁形体下包容复杂丰富空间的国家大剧院颇有几分神似。

梁架中的清秀拱背劄牵梁为其特色,且越靠近栋柱部位,其截面就越粗壮,形式则稍显呆滞。

骑童下坐斗雕刻成花篮状,与法式驼峰做法亦不相同。

月梁、梁身及梁头均施雕刻,形式与闽西北地区接近,只是梁身多有雕刻。

檐口部位根据出檐的多少及装饰的重要程度选择做1层、2层或3层插栱,插栱上直接承檩。

形式较古朴。

挑檐或廊步施作轩梁与牛腿挑檐,牛腿挑檐雕刻有花草等植物纹样,其上为梁头与挑檐檩(图13、14)。

1.4 闽西南地区在该区域调研地点在连城培田,未涉永定客家土楼,故对土楼暂不做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