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式古建筑木作名词

合集下载

明代建筑名称与宋、清建筑名称对照表之大木作

明代建筑名称与宋、清建筑名称对照表之大木作

明代建筑名称与宋、清建筑名称对照表之大木作大木作:宋、元、清均称大木作,清又分大木殿式(简称大式)和小式大木,江南称木作。

列架式,屋列图:宋称侧样、点草架,清称屋架侧样,江南称贴式,即屋架图。

架梁,屋架、排架,屋梁:宋称椽袱、缝,清称梁架、柁梁、一缝梁,江南称梁架、贝占。

间架、间梁、架:清称间架,通称大木架。

草架:宋、清均称草架,江南称草架式。

缝:宋称架、缝,清称梁缝、俗称一缝柁。

段:宋称一椽架,清称一步架,江南称一界,即一步架水平距离。

柱柱落地:清称穿斗、穿逗屋架,江南称穿斗。

柱叉桁:木构架的一种做法,即柱头直接承搁木桁条。

偷柱,过梁式:清称抬梁,江南称过梁造、抬梁式。

搁墙造:由墙体支承梁架的做法,清称硬山搁檩。

酱架式,秋迁架:清称瓮门式,用双步梁而不立脊柱的一种梁架形式。

偷栋柱:减去脊柱的构架。

四柱落地:前后各由二立柱来支承间架的形式。

卷、敞卷,轩:清称卷式、卷,江南称轩、翻轩。

卷棚:清称卷棚,江南称回顶。

步廊:清称XX加廊步,即正身梁架前后出廊造,分单步及双步。

后步,后架:清称后出廊造,江南称后单步、后双步。

楼阁式:宋称楼阁,清称楼阁、楼,江南称楼阁、楼房。

三架,三架屋:清称三檩房、三檩垂花门。

三架屋后连一架:似清三檩房后出一步廊。

五架,五架房子:宋称四架椽屋,清称五檩小式大木、五檩大木,江南称四界屋。

五架梁、正五架,五架过梁式:宋称四椽袱、四架椽通檐用二柱,清称五架梁、五架大梁,江南称四界大梁、内四界。

小五架梁:似宋称四架椽屋刽牵三椽袱用三柱,清称五檩用三柱小式大木。

正五架三间拖后一柱、五架屋拖后架:似清正五檩后出廊,江南称内四界后出(加)廊。

五架后拖两架:似清称五檩后出双步廊,江南称内四界后加双步。

七架屋:宋称六架椽屋,清称七檩大木、七檩小式大木,江南称六界屋。

七架,正七架:宋称六椽袱,清称七架梁,江南称六界梁、六界大梁。

七架堂屋大九架造合用前后柱:似七架堂屋使用草架并添加轩廊的构架。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1、材:材是⼀座殿堂的⽃拱中⽤来做拱的标准断⾯的⽊材,按建筑物的⼤⼩和等第决定⽤材的等第。

除做拱外,昂、枋、襻间等也⽤同样的材。

唐代以前的相当时期内,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各个构件当中,已经形成了某种⽐例关系。

衡量的单位就是⽃拱中⼀个拱⼦的⾼度称为⼀材。

拱⾼⼜称材⾼,拱宽⼜称材宽,两层栱⼦相垒时其中间空档的⾼度⼜称为栔⾼,材⾼加栔⾼称为⾜材。

宋《营造法式》规定以材⾼为计算⽃栱、梁枋各种构件尺度的单位。

清《⼯部⼯程做法则例》规定衡量构件的单位更简化为“⽃⼝”,即⽤材宽为计算单位。

不仅⽃栱梁枋⽤⽃⼝计算,平⾯中开间也⽤⽃⼝计算,设计更趋简化。

宋代⽤材⾼宽⽐为15:10,⾜材⾼21;清代为14:10,⾜材⾼为20。

宋清两代⽤材的⽐例虽相差不多,但⽤材的实际⼤⼩则不同。

栔⾼的变化,宋清两代规定都是6分,但实际测量中发现唐辽⾦元各代的栔⾼多⼤于此规定。

明清多与规定相符。

2、铺作:有两重含义,⼀是指成组的⽃栱称为铺作,并按其位置不同分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铺作;⼆是指在⼀组⽃栱之内,每⼀层或⼀跳的栱或昂和其上的枓称为⼀铺作。

⼆、栱1、唐代栱⼦的式样都是直栱,元代以前正⼼栱多隐刻,明清时期已不多见。

早期的“翼形栱”,明清时已经发展成为形式固定的“三幅云”。

清代许多地⽅建筑常喜⽤雕花栱。

栱头分瓣,唐代仍有内ao。

宋《营造法式》规定除令栱为五瓣外,其余各栱⼀律四瓣。

清代规定⽠⼦栱泥道栱为四瓣,慢栱三瓣,令栱仍为五瓣。

元代以前转⾓铺作中常⽤鸳鸯交⾸栱,明代尚有,清代已不见使⽤。

明代以前常⽤的⼩栱头于明末清初已改为⽤昂,不再使⽤。

栱⼦的长度,宋清两代规定相同,泥道栱与⽠⼦栱等长为62分,令栱长72分,慢栱最长为92分。

辽⾦建筑多不遵此制。

辽代建筑中⼀般是泥道栱⽐⽠⼦栱稍长,令栱与⽠⼦栱相近。

⾦代出现三者等长的例⼦。

⾦代晚期始与《营造法式》⼀致。

2、骑槽:与⽃栱出跳成正交的⼀列⽃栱的纵中线谓之槽,华栱横跨槽上,⼀半在槽外⼀半在槽内,谓之骑槽。

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

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
回顶
屋背做圆弧不起脊的屋顶,又称
“过陇脊”。
出际、华厦
支出部分
边贴、挑出
两山屋檐悬跳部分。
檐出及
腰檐
出檐及
廓檐
出檐及
廓檐
檐顶伸出至建筑之外墙或外柱以外。檐按建筑层数分腰檐、重檐、三重檐(苏称三滴水)。
推山
无殿正脊加长向两山推出的做法。
排山
排山
硬山悬山或歇山山部之骨干构架。
收山
歇山山顶在两山的正心桁中心线上向里退回一桁径即缩短正脊的长短。
宋、清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表
一、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表
一、平面:
宋式名词
清式名词
苏州地区名词
词介
地盘
平面
面阔
地面
开间
建筑物水平剖视图。
①建筑物平面之长度。
②建筑物正面檐柱间之距离
③建筑物总长度称“通面阔”或
“共开间”。
进深
进深
建筑物由前至后的深度,总深度称
“总进深”、“共进深”


房屋宽度之面积为计算房屋的单位。
齐心斗

拱中心上的斗,又称“心斗”。
柱头枋上
之散斗和
齐心斗
槽升子

正心拱两端之升。
散斗
三才升

单材拱两端承上一层拱或枋之斗。
连珠斗
两斗重叠。
平盘斗
贴升耳
无斗耳的斗。


上斗腰
斗分耳、平、欹三段,苏地也将上斗腰、下斗腰合称“斗腰”。


下斗腰
坐斗之中部。

欹幽

斗底

坐斗之下部。
斗、升之欹凹入的曲线,清式无幽为直线。

【营造学堂】中国古建筑之精髓椽

【营造学堂】中国古建筑之精髓椽

【营造学堂】中国古建筑之精髓椽椽:“椽”俗称“椽子”。

古建筑木作构件名称。

指排列在桁檩背上以承托屋面荷载的细木杆件。

晋城岱庙山门屋顶木基层檐椽、花架椽、脑椽每一根椽子因上下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从上到下主要有:脑椽、花架椽、檐椽、椽头、飞椽等。

檐椽:从下金桁到正心桁(檐檩)之间的一段椽子,叫做“檐椽”。

檐椽的尽端就叫做“檐头”。

飞椽:在大式建筑中,为了增加屋檐挑出的深度,在原有圆形断面的椽子外端,还要加钉一截方形断面的椽子,这段方形断面的椽子就叫做“飞椽”,也叫“飞檐椽”,宋代时称“飞椽”为“飞子”。

飞椽的长短自然是随着出檐深度的需要而定。

阳城县开福寺过殿檐椽、飞椽花架椽:“花架椽”又叫“平椽”,也是清式建筑中椽子名称之一。

花架椽就是处在各个金桁上的椽子,也可以说只要是在脑椽和檐椽之间的椽子部分,都叫“花架椽”。

花架椽就像金枋、金桁等构件一样,依据建筑物的进深大小、步架多少,在名称上区分出“上花架椽”、“下花架椽”等。

平顺县古柏山龙王庙室内花架椽脑椽:“脑椽”是清式建筑中椽子的名称之一,它是椽子的最上一段,既由脊桁到上金桁之间的这段椽子。

脑椽的上端插入扶脊中,下端钉在金桁上或是搭在金桁上的椽椀上。

高平市二郎庙戏台室内脑椽晋城青莲寺上寺罗汉堂室内脑椽椽的大小、长短与枋、桁一样,都要依据建筑体量的需要而定。

不过,在一幢建筑物中,椽子的粗细程度上一般都比枋、桁要细的多,这主要是因为椽子的位置在枋、桁之上,排列的又比较密集,如果个体体量过大,则会增加下面构架的负荷,不利于建筑整体的稳固性。

故规格:殿座椽径等于十分之三点五桁径,城楼椽径等于三分之一桁径,大小式房屋的椽径等于十分之三檩径。

△相关术语词解【椽径】木构件部位名称。

指圆形椽子断面直径。

【椽根】大木构件中老檐椽子根部与檐檩相接处称为椽根。

油漆作中在此处填灰称为“盘椽根”。

【椽秧】油漆作檐头部位名称。

指椽子与望板之间安装后形成夹角缝的部位。

通常在油饰前应先使铁板或皮子将油灰把夹角缝抹严贴实,称作贴椽秧。

古建筑名词对照表

古建筑名词对照表
41

月梁
月梁
琵琶枋或弯枋
42
承重
檐栿或草栿
承重
承重
铁尺枋
43

顺脊串
天欠或天牵
44

看梁或棋欠
看梁用在屋内挂下
45
檩(桁)

檩或桁

46
檩(桁)
撩风榑或撩檐枋
桃檐桁
梓桁
桃檩(里外)
四川挑有上下之别故檩亦有里外之别
47
檩(桁)
下平榑
檐檩或檐桁
步桁
檐檩
48
檩(桁)
平榑
金桁或金檩
金桁
金檩或井口檩
49
檩(桁)
飞罩
飞罩
天观罩或天弯罩
3屋顶部分
序号
规范用语
营造法式
清式营造则例
营造法原
西南地区
备注
133
正脊
正脊
正脊
正脊
正脊或脊干
134
垂脊
垂脊
垂脊
竖带
垂脊
135
戗脊
戗脊
角脊
136
岔脊
岔脊
137
博脊
曲脊
博脊
138
围脊
围脊
赶宕脊
围脊
139
正吻
正吻
正吻
正吻或龙吻
鳌鱼头或吻
140
合角吻
合角吻
合角吻
141
戗脊捲尾
象鼻子脊
廒尖或摧尾
142
勾头
华头瓦
勾头
勾头
勾头
143
滴水
垂尖华头瓦
滴水
滴水瓦
滴水
144

古建筑专业术语及名词

古建筑专业术语及名词

古建筑专业术语及名词古建筑术语解释[一顺一丁] 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 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 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点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十八斗] 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0.8斗口,深o.1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1.0斗口定高。

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

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七踩斗拱] 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 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古建筑名词

古建筑名词

古建筑名词解释二画丁头栱位于梁下的半截栱。

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八架椽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八架椽即八椽之深。

清代则以檩数称呼,“九檩”即宋之八架椽。

九脊屋顶即歇山顶。

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九踩斗栱清式斗栱按出挑数称呼。

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栱,出两跳称为五踩斗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

牌坊斗栱最多可多至十一踩三画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膞,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

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上昂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

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

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得名。

门屋指宫殿、庙宇、宅邸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

等,明清北京故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

山花蕉叶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装饰纹样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

又注《礼记。

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

这就是三朝五门的来历。

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鎶”,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

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四画斗子蜀柱即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上。

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人字栱。

五土五谷五土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土;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一般用作殿门。

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个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

正对方城所筑之墙称为月牙墙。

或称小院为“哑吧院”,而正对方城之墙为“月牙城”。

五音姓利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

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徵羽五音,行事凶吉,都依其所定之法为据。

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

古建筑名词

古建筑名词

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营造常识一篇文章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

营造常识一篇文章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

营造常识一篇文章完全掌握古建常见名词(上)古建筑专业名词各种各样,有许多名词大家都不明其意,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最全古建常见名词及解释,快收藏吧!1.井干式木构架最初由井壁发展而来。

将木材层层相叠,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

2. 抬梁式木构架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立柱,立柱上架梁。

然后,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至上而下,逐层缩短,逐层加高,至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形成坡屋顶的斜面。

3. 穿斗式木构架明清时期,用于坡屋顶建筑的木构架的一种基本形式。

穿斗式又称立贴式,是檩柱支承体系。

有疏檩和密檩两种做法。

主要特点是:(1)尽量以竖向的木柱取代横向的木梁,(2)尽量以小材取代大材(3)简化屋面构造(4)简化悬挑结构(5)增加构件灵活性。

穿斗式在南方建筑中广为流行。

但它不能适应较大跨度的殿屋空间,因而没用在宫式建筑。

可以说它与抬梁式构成了一种良好的互补机制。

4. 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量榀屋架之间的空间成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述。

5. 面阔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

各开间的总和称为“通面阔”6. 进深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

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

各间进深总和称通进深。

7. 次间明间两侧的叫做次间。

8. 稍间开间为奇数的木构建筑中,正中一间称为明间,其左右侧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

9. 一明两暗即“一明两暗”,是古代单体建筑平面的典型的基本型,由一个“堂”(明间)和两个“内”(次间)构成,有良好的空间流线,主次分明;良好的采光、通风、标准的三开间,符合传统的梁架组合形式。

10. 正式建筑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

11. 杂式建筑非正式的其他形式。

12. 宋式须弥座层次多,每层相对小,主次分明,雕刻细腻。

不合理的线脚,仿木的痕迹,苗条,清秀,秀美,女性美。

古建筑术语解释

古建筑术语解释

古建筑术语解释[一顺一丁] 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 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 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点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十八斗] 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0.8斗口,深o.1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1.0斗口定高。

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

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七踩斗拱] 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 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古建筑名词

古建筑名词

古建筑名词仿古建筑工程项目注释1、台明: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

清式又把小型基座叫做台明。

2、廊柱:柱之用于廊下前列,承支屋檐者。

3、月台:①高大尊崇的主要建筑,除了使用小于上出檐的台基外,台基周围又建有宽大的月台,有的月台周围绕以汉白玉栏杆,最崇贵的建筑造成三层叠的须弥座形式。

在殿堂等建筑中,特别是皇家园林中的主要殿堂前常建有宽敞的月台,上陈设着铜制的兽、缸、鼎等,成为建筑与庭园之间的过渡。

②楼上作平台、露者。

4、环丘台:是一种平地上垒起来的圆形高台,多为三层,台面逐层向上收缩,是封建社会中一种祭礼拜用的建筑物。

5、构架:单体的平面,一般是以柱子的布置来划分空间的,是建筑构架的一个反映。

表示梁架系统的平面图叫做“构架平面图”。

第一册《通用项目》1、砖屏风2、莲花头:莲柱上部,雕莲花形之部分。

3、插解:用于纱隔内心仔边条与宕间,转角处之回纺装饰。

4、老嫩戗5、椽望板;6、戗翼板7、古式栏板8、古式栏板9、吴五靠10、斗拱11、梁垫、蒲鞋头、云头12、弯形椽13、挂落14、虾弓梁15、预制栏杆件16、预制吴王靠件第二册《营造法原作法项目》第一章砖细工程1、字碑:正脊或墙门上留备题字之部分。

正脊字碑部分,亦称过脊枋。

2、全张瓦片漏窗3、软景式漏窗第二章石作工程1、阶沿石:沿阶台四周之石,包括踏步。

2、侧塘石:以塘石侧砌,用于阶台及驳岸者。

(驳岸:凡滨河房屋,以石条逐皮驳砌成墙岸者。

)3、锁口石:石栏杆下之石条,或驳岸顶上一皮石料。

4、菱角石:踏步两旁,垂带石之下三角部分。

5、地坪石:铺于露台、石牌坊地面之石板。

6、石柱7、石栏板8、石磴脚9、鼓磴:柱底与磉石间之石础,因其有花纹与否面有花、素鼓磴之分(即鼓状之柱础)。

10、磉石:鼓磴下所填之方石,与阶沿石平。

11、抱鼓石12、砷台:将军门旁所置之石鼓,上如鼓形,下有基座之饰物,亦用于牌坊及露台阶沿旁。

第三章屋面工程1、煤胶:轻煤,黑色颜料,刷黑用。

2、厅堂,较普通平房构造复杂,深约六、七界,其构造材料用扁方者,称为扁作厅,用圆料者则称圆堂。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二画1、丁头栱位于梁下的半截栱。

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2、八架椽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八架椽即八椽之深。

清代则以檩数称呼,“九檩”即宋之八架椽。

3、九脊屋顶即歇山顶。

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4、九踩斗栱清式斗栱按出挑数称呼。

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栱,出两跳称为五踩斗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

牌坊斗栱最多可多至十一踩三画1、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膞,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

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2、上昂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

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

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得名。

3、门屋指宫殿、庙宇、宅邸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

等,明清北京故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

4、山花蕉叶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装饰纹样5、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

又注《礼记。

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

这就是三朝五门的来历。

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鎶”,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

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四画1、斗子蜀柱即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上。

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人字栱。

2、五土五谷五土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土;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3、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一般用作殿门。

4、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个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

正对方城所筑之墙称为月牙墙。

或称小院为“哑吧院”,而正对方城之墙为“月牙城”。

5、五音姓利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

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徵羽五音,行事凶吉,都依其所定之法为据。

中国古建名词汇编——木作篇(三)

中国古建名词汇编——木作篇(三)

中国古建名词汇编——木作篇(三)●扶脊木:清式建筑脊桁之上并与之平行的六角形木,叫扶脊木。

在它前面和后面朝下的斜面上,做成一排洞,以承脑椽的上端。

●溜金斗栱: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

●乳栿·双步:栿就是梁,乳栿就是两椽袱,吴称为双步梁或轩梁,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都放在铺作上的。

●生头木:在房屋转角处的正心桁(或檐檩)背上需另加一个三角形的构件,叫“生头木”(也叫“枕头木”)使檐口线由正身向屋角逐渐起翘。

由于大角梁和正身椽上皮有高差,因此必须在撩风槫和檐槫上皮以正身椽与角梁上皮的差为高,以角梁为中,向正侧两边垫一条三角形的生头木,使檐椽上平形成弧面。

●一枝香轩:轩式之一种,轩梁较短,跨度在1.24-1.5米。

梁中有座斗,上架一轩桁,形如一种香插于炉中,故名。

●船篷轩:指椽木弯曲的廊庑顶部构造形式,因其外屋面结构如船篷的屋顶为卷棚顶,而屋内厅堂前的一椽内饰以弯弧状的天花为内卷棚,也称“翻轩”。

●栿·柁·梁:在抬梁式构架中,层叠而置,并向上逐层缩短的梁,与各层瓜柱组成梁架。

梁是清代叫法,例如三架梁、五架梁,宋营造法式称为栿。

栿根据所承托的椽架不同而有不同的叫法,例如清代三架梁,宋制两椽栿;五架梁即四椽栿。

柁也是梁的另一种称呼,梁架中最下面的一根“大梁”,也称作“大柁”;大柁上面的一根梁叫“二柁”;再上面一根梁叫“三柁”。

●明栿:高级别的殿宇用梁,则将梁截面加工成琴面形,这种经过细加工的梁称明栿。

平棋以下的明栿还把栿头加工成弯月形,称“月梁”或“虹梁”。

相对可以看得见的明栿而言,有天花的建筑,天花以上看不见的叫“草栿”。

为宋式梁栿名称。

在平闇,平棋(qi)天花吊顶以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

●草栿:为宋式梁栿名称。

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

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
架椽或椽
步架(步)
梁架上架与架(檩与檩)间之水平总距离。
彻上明造
与草架
草 架
草 架
殿堂内安平綦(天花)等梁架天花以上的梁架称“草架”,梁称“草袱”,天花以下的经艺术加工的梁称“明袱”。
椽 袱
梁架、叠梁、
柁梁
梁 架
架于两柱上之横木上用短柱短加架较短的梁,再上再支重叠的木架,最下一根梁称“大柁”,其上较短之梁称“二柁”,再上之梁称“三柁”。
月 梁
月 梁
似荷包梁
月梁,形如弧虹状的梁,梁两面向外侧微膨称“琴面”,清式和苏地在卷棚结构顶层的梁称“月梁”,与宋代月架形制略有不同。
平梁(袱)
三架梁
三界梁
(山界)
两步架上共承三桁之梁。位于“山尖”的三架梁,庑殿两侧清式称“太平梁”。
三椽袱
三步梁
(三穿梁)
长三步架,一端梁头上有桁,另一端无桁而安在柱上之梁。
上 昂
用于殿堂内昂身杆向上斜跳来承托天花梁。
插 昂
不起斜撑作用,单作装置的假昂,故又称假昂。
象鼻昂
象鼻昂、凤头昂
纯为装饰性的昂。
角 昂
角昂(斜昂)
斜 昂
位于转角的45°斜置的昂。
由 昂
由 昂
上层斜昂
在角斜45°斜线上架在角昂之上的昂。
琴面昂
靴脚昂
昂嘴背面凹作琴面。
批竹昂
昂嘴背面作斜直线。
昂 身
昂 身
(边间、落翼)
房屋次间两端之间。
苏地又称“落翼”,但用在硬山屋顶建筑时,可称“边间”。
尽 间
落 翼
房屋两极端之间。
副 阶
廓 子

建筑物之狭而长。用以通行者,分有“明廓”、“内廓”、“走廓”、“曲廓”、“通廓”等,苏地称“一界”。

我国古建筑术语

我国古建筑术语

我国古建筑术语[一顺一丁] 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 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点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

[十八斗] 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0.8斗口,深o.1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1.0斗口定高。

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

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七踩斗拱I 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I 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I 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二画丁头栱位于梁下的半截栱。

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八架椽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八架椽即八椽之深。

清代则以檩数称呼,“九檩”即宋之八架椽。

九脊屋顶即歇山顶。

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九踩斗栱清式斗栱按出挑数称呼。

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栱,出两跳称为五踩斗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

牌坊斗栱最多可多至十一踩三画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膞,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

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上昂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

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

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得名。

门屋指宫殿、庙宇、宅邸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

等,明清北京故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

山花蕉叶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装饰纹样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

又注《礼记。

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

这就是三朝五门的来历。

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鎶”,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

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四画斗子蜀柱即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上。

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人字栱。

五土五谷五土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土;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一般用作殿门。

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个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

正对方城所筑之墙称为月牙墙。

或称小院为“哑吧院”,而正对方城之墙为“月牙城”。

五音姓利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

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徵羽五音,行事凶吉,都依其所定之法为据。

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

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

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

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建筑从一定角度,体现民族性、文化性、地域性,古建筑尤为突出。

中国的古建筑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每个地区古建筑的结构及形式必然要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文化和民俗等。

只有适应当地的民族文化及考虑地域性,才得以被留存保护。

本篇选择了部分古建筑名称术语解释,希望对热爱古建的朋友有些帮助,但再次提醒,术语的名称和做法也是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因素,切莫以偏概全。

1、七踩斗拱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

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2、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3、三踩斗拱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在殿堂或亭阁柱间有隔架及装饰作用。

4、一顺一丁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5、一品书散水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6、三踩交麻叶斗供清式斗拱组合名称。

主要用于琉璃照壁、琉璃花门、琉璃阁、琉璃焚帛炉等建筑,起支承出檐的作用。

完全仿照木制斗拱的形状烧制而成,是由若干件组成,可拆卸成拱、昂、翘、麻叶头等分件,每个分件三至四个露明面满着釉色。

古建名词解释

古建名词解释

古建名词解释大木作为:柱、梁、枋、檩木结构古建筑中,承重的木构件及由这些构件组成的木构架,总称为大木。

宋代以来,手工行业多以作(zuō)为名,遂称设计、制做、安装大木的行业为大木作。

大木构件古建筑木构架主要是由柱、梁、枋、檩、椽、斗栱等大木构件组成的。

1.柱直立承压的构件。

根据其在木构架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有位于建筑外围屋檐下的檐柱,位与檐柱以内的金柱 (宋称内柱),位于转角处的角檐柱和角金柱,位于正脊下的中柱和山柱。

此外,还有置于上下梁之间或梁与檩之间的矮柱,清称瓜柱、宋称蜀柱。

2.梁木构架中水平放置的受弯构件,宋称栿。

一般常由上下叠放的几根梁和瓜柱共同组成梁架,用作屋顶的承重结构。

梁架中,上面的梁短于下面的梁,最下一根较长的梁直接(或通过斗栱)搁置在前后檐柱或金柱上。

梁常按其上所支承的总檩数或椽数命名,如:上有5檩的称五架梁,宋称四椽栿;上有7檩的称七架梁,宋称六椽栿。

梁架最上面一根梁如上有3檩时,称三架梁,宋称平梁。

檐柱与金柱间如距离为2步架,则须置两根梁,上面一根长l步架,称为单步架,宋称劄牵;下面一根长2步架,称为双步架,宋称乳栿。

明清建筑中,檐柱与金柱间一般仅为1步架,只置一根梁,有斗栱时称桃尖梁,无斗栱时称抱头梁。

庑殿顶和歇山顶两侧端常置有垂直于梁架方向的顺梁或扒梁,宋称丁栿。

顺梁与梁架上最下一根深在同一高度上,扒梁外端则趴在檩上。

庑殿顶和歇山顶在屋檐转角处还置有沿分角线向外伸挑的角梁,宋称阳马。

角梁是由上下叠放在一起的两根木构件组成的,上面一根为仔角梁,宋称子角梁;下面一根为老角梁,宋称大角梁。

3.枋木构架中水平旋转的、矩形截面的连系构件。

连接檐柱柱头的构件,有斗栱时称为额枋,无斗栱时称为檐枋,宋统称阑额。

明清建筑中常用上下两重额枋,上面的称为大额枋,下面的称为小额枋,两额枋之间置一竖放的垫板,称为由额垫板。

柱头和额枋上面,承托斗栱的、扁放的木枋,称平板枋,宋称普拍方。

明清建筑常在前后金柱或檐柱间紧贴于梁下加置一根木枋,称为随梁枋。

清式古建筑木作工程名词

清式古建筑木作工程名词

清式古建筑木作工程名词通那么权衡局部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梢间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

次间建筑物明间和开间之间的开间。

如有屡次间可分为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等。

檐面平面呈矩形的建筑物,短边方向称山面。

面阔又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

通面阔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

进深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

通进深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

柱高木柱从台明上皮至柱头的高度。

明清建筑中所指柱高通常指檐柱高。

在带斗拱的清式建筑中,柱高包含斗拱及平板枋之高。

柱径柱子根部的直径〔假设为方柱那么指柱根部的瞧面尺寸〕。

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举高相邻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

举架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

上出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轴线相外挑出的水平长度。

带斗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局部组成。

下出台明〔台基露出的地面局部〕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展出的局部称台明出沿,又称下出。

出水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

回水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

收分中国清代建筑柱子直径下大上小,以柱根局部直径为基数,按柱高的1/100或一定比例减小柱径,称为收分。

侧足柱头位置不动,柱足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歪,称为侧足。

清代建筑仅檐柱有侧足,明代往常建筑里圈柱也有侧足。

柱侧足有利于建筑物稳定。

斗口斗拱最下层的坐斗〔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斗口。

在清式建筑体系中,斗口是最全然的建筑模数之一,凡带斗拱的建筑,所有的构件、部位均与斗口有倍分关系。

硬山建筑屋面既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与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

悬山建筑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间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

悬山又称挑山。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庑殿建筑,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

歇山建筑由悬山屋顶和庑殿屋顶组合形成的一种屋顶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式古建筑木作名词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梢间: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

次间:建筑物明间和开间之间的开间。

如有多次间可分为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等。

檐面:平面呈矩形的建筑物,短边方向称山面。

面阔:又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

通面阔: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

进深: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

通进深: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

柱高:木柱从台明上皮至柱头的高度。

明清建筑中所指柱高通常指檐柱高。

在带斗拱的清式建筑中,柱高包含斗拱及平板枋之高。

柱径:柱子根部的直径(若为方柱则指柱根部的看面尺寸)。

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举高:相邻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

举架: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

上出: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轴线相外挑出的水平长度。

带斗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部分组成。

下出台明:(台基露出的地面部分)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展出的部分称台明出沿,又称下出。

出水: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

回水: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

收分:中国清代建筑柱子直径下大上小,以柱根部分直径为基数,按柱高的1/100或一定比例减小柱径,称为收分。

侧脚:柱头位置不动,柱脚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斜,称为侧脚。

清代建筑仅檐柱有侧脚,明代以前建筑里圈柱也有侧脚。

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稳定。

斗口:斗拱最下层的坐斗(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斗口。

在清式建筑体系中,斗口是最基本的建筑模数之一,凡带斗拱的建筑,所有的构件、部位均与斗口有倍分关系。

硬山建筑:屋面既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与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

悬山建筑: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间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

悬山又称挑山。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庑殿建筑,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

歇山建筑:由悬山屋顶和庑殿屋顶组合形成的一种屋顶形式。

歇山建筑又称九脊殿,型制等级仅次于庑殿建筑。

攒尖建筑:建筑物的若干坡屋面在顶部交汇成一点形成尖顶,称为攒尖建筑。

攒尖建筑平面为正多边形,如正三边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圆形等。

复合建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建筑形式,或由一种建筑形式的不同形态组合而成的建筑称复合建筑。

复合建筑形式优美,历史上很多著名楼阁如黄鹤楼、腾王阁、故宫角楼等都是复合建筑。

三滴水:古代屋檐为滴水,三滴水即三重屋檐。

柱类构件檐柱:位于建筑物外围的柱子。

金柱:位于檐柱内侧的柱子,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

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依位置不同可分别以外金柱和内金柱。

下檐柱:在二层或多层楼房中,最下面的一层的檐柱。

通柱:为于二层楼房中贯通上下层的柱子,用一木做成。

假檐柱:假檐柱是专用于转角房的外转交两侧,转间房的外转角两侧开间(即转角进深)大于其余两开间,为解决开间过大而附加的檐柱。

假檐柱的高度比一般檐柱要高垫板一份、檩碗一份外施假梁头。

如用代梁头,则其高度与其他各檐柱同。

里金柱:即围金柱,参见“金柱条”。

山柱:位于建筑物两端山墙部位的中柱。

桐柱:柱脚落于梁背上,用于支顶上层檐或平座支柱,又称童柱。

平台海墁下桐柱用于三滴水楼房,支承平台(平座)部分的桐柱。

擎檐柱:立于建筑物台明(或平座)四角,用于支顶四偶角梁的方柱。

垂莲柱:用于垂花门的垂柱,倒悬于垂花门麻叶抱头梁下,端头有莲花等雕饰,故得名。

雷公柱:(一)用于庑殿建筑屋脊两端太平梁之上,用于支顶脊桁挑出部分的柱子;(二)用于攒尖建筑斗尖部位的悬空柱。

重檐金柱:用于重檐建筑的金柱,采用一木做成,其下半段为金柱,上半段支承上层檐,故称重檐金柱。

重檐角金柱:用于转角部位的角金柱。

封廊柱:位于楼阁建筑平座之上,用于支承挑出深远的檐椽端头的方形木柱,与擎檐柱作用相似,柱头间通常有横枋及折柱花板雀替等构件相连,柱间有栏杆,栏杆内为走廊。

馒头榫:柱子上端与梁结合之榫,位于柱头中线位置,榫呈方形,宽高均为柱直径的1/4~3/10,其榫根部略大,头部略小,呈方形馒头状,多见于小式做法。

管脚榫柱根与柱顶石相结合之榫,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其径寸略同于馒头榫,多见于小式做法。

升线:有侧角的柱子侧面特有的墨线,该线位于柱子侧面中线的内侧,与中线之距离等于侧角尺寸,升线垂直于地面(水平面),柱整体向内侧倾斜。

方子口:柱子端头的刻口,呈上大下小的形状,是安装枋子用的卯口。

梁类构件桃尖梁:用于柱头科斗拱之上,承接檐头桁檩之梁,其梁头侧面成桃形,故名。

顺桃尖梁:用于建筑物山面的桃尖梁,因其放置方向与建筑物面宽一致,故名。

桃尖随梁枋:桃尖梁下面,用以拉结檐柱与金柱的构件。

其作用略同于小式建筑的穿插枋。

顺随梁枋:用于顺梁下面的随梁枋。

七架梁:其上承七根檩,长度为六步架之梁。

五架梁:其上承五根檩,长度为四步架之梁。

三架梁:其上承三根檩,长度为二步架之梁。

六架梁:其上承六根檩,长度为四步架加一顶步之梁。

四架梁:其上承四根檩,长度为二步架加一顶步之梁。

顶梁:其上承二根檩,长度为一顶步架之梁。

双步梁:长度为二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

多用于门庑建筑或一般建筑的两山。

单步梁:长度为一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

多用于门庑建筑或一般建筑的两山。

三步梁:长度为三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

多用于门庑建筑。

七架随梁枋:帖附于七架梁之下,拉结前后金柱之构件。

五架随梁枋:帖附于五架梁之下,拉结前后金柱之构件。

天花梁:用于建筑物进深方向,承接天花之梁。

踩步金:歇山建筑山面的特有构件。

其正身似梁,两端似檩,位于距山面正心桁(或檐檩)一步架之处,具有梁、檩等多种功能。

承重:用于楼房进深方向,承接楼板楞木之梁。

斜双步梁:用于建筑物转角位置,于山面、檐面各成45°的双步架。

斜三步梁:用于建筑物转角位置,于山面、檐面各成45°的三步架。

斜五步梁:用于建筑物转角位置,于山面、檐面各成45°的五步架。

斜五步梁又称递角梁。

递角随梁枋:贴附于递角梁之下,用于拉结内外角柱之构件。

抱头梁:用于无斗拱建筑廊间,承接檐檩之梁。

斜抱头梁:用于无斗拱建筑廊子转角,于山面檐面各成45°角的抱头梁。

顺梁:用于建筑物山面,平行于建筑物面宽方向之梁。

多用于无斗拱建筑,相当于无斗拱建筑的顺桃尖梁。

趴梁:梁头外端扣搭在檩之上的梁,多用于庑殿建筑的山面,故又称顺趴梁。

下今顺趴梁:承接下金檩的顺趴梁。

上今顺趴梁:承接上金檩的顺趴梁。

斜承重:用于楼房转角处,与山面、檐面成45°角的承重梁。

麻叶抱头梁:梁头做成麻叶头形状的抱头梁。

垂花门的主梁亦称麻叶抱头梁。

抹角梁:用于矩形或方形建筑转角部位,垂直于角梁方向放置的趴梁。

井口趴梁:平面呈井字形的组合梁架,是趴梁的一种形式,多用于多角亭或藻井等部位。

假梁头:外端做成梁头状,至于假檐柱柱头之外。

四角花梁头:至于角柱柱头,沿角平分线放置的梁头,用于承接搭接檩,两端常做成麻叶头状,花梁头又称角云。

多用于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等建筑。

圆亭柱头上也常放置花梁头。

角梁:用于建筑物转角部位,沿角平分线方向向斜下方挑出的用以承接翼角部分菏载之梁,角梁一般有上下两根重叠使用,下面一根是老角梁,上面一根是仔角梁。

老角梁:角梁的下面一根称老角梁,主要用于承接翼角椽。

仔角梁:角梁的下面一根称仔角梁,主要用于承接翘飞椽。

由戗:角梁的后续构件,依位置不同又分下花架由戗,上花架由戗,脊由戗等。

下花架由戗:用于下步金的由戗。

上花架由戗:用于上步金的由戗。

脊由戗:用于脊部的由戗。

里掖角角梁:用于建筑物里转角部位的角梁,其断面的高度小于外转角角梁,没有冲出和翘起,主要用于两翼檐椽。

里掖角老角梁:里掖角角梁两根中的下面一根,主要用于承接里角与之相交的檐椽。

里掖角仔角梁:里掖角角梁两根中的上面一根,主要用于承接里角与之相交的飞椽。

帽儿梁:承接天花支条与天花板的构件,其两端搭置于天花梁之上,相当于顶棚中的大龙骨。

帽儿梁通常用圆木制作,梁断面呈半圆形。

桁檩类构件挑檐桁:出踩斗拱挑出部分承托的桁檩。

正心桁:带斗拱建筑中位于檐柱轴线位置的桁檩。

下金桁:与正心桁相邻的桁檩。

上金檩:与脊桁相邻的桁檩。

中金檩:位于上金桁和下金桁之间的桁檩。

脊桁:位于建筑物正脊位置的桁檩。

扶脊木:位于脊檩之上,辅助脊檩承接正脊的构件。

檐檩:位于檐柱轴线位置的檩木,见于无斗拱建筑。

脊檩:位于建筑物正脊位置的檩木。

金檩:位于檐檩和脊檩之间的檩木均称金檩,金檩又因位置不同又分为下金檩、中金檩、上金檩。

金盘:截面成圆形的构件,与其他构件水平相叠时,为求稳定,在圆构件的上下面做出的平面称金盘。

清式建筑规定金盘宽度为构件直径的3/10。

平水:清式木构建筑中,将桁檩底面的水平位置称为平水,它是计算各檩高差,确定各步举高的基准点。

搭交檩:以90°120°135°或其他角度扣搭相板类构件檐垫板:用于檐檩和檐枋之间的木板。

见于清式无斗拱建筑。

脊垫板:用于脊檩和脊枋之间的木板。

见于清式无斗拱建筑。

金垫板:檐垫板和脊垫板之外的其他垫板均称金垫板。

金垫板依位置不同又分为下金垫板、中金垫板、上金垫板等。

老檐垫板:即下金垫板。

棋枋板:用于间枋与椽枋之间的木板,见于清式楼房建筑。

清式三檩垂花门中柱间门上方之走马板也称棋枋板。

楼板:楼房中的楼面板,沿进深方向铺于楞木之上。

厚2~3寸。

博缝板:用于挑山建筑山面或歇山建筑的挑山部分,用以遮梢檩、燕尾枋端头以及边椽、望板等部位的木板。

象眼板:用于封堵挑山建筑山面梁架间空隙的木板,具有分割室内外空间、防寒保温等作用。

滴珠板:用于平座边沿四周,遮挡斗拱、沿边木等部位的木板,具有遮风挡雨、保护斗拱大木等建筑。

走马板:古建筑中,将大面积的隔板,统称走马板。

走马板常用于庑殿建筑大门的上方、重檐建筑棋枋与承椽枋之间的大面积空间。

圆垫板:平面呈弧形的垫板,专用于圆亭或其他圆形建筑。

山花板:用于歇山建筑山面,封堵山花部分的木板,由若干块厚木板立闸拼对使用,故又称立闸山花板。

由额垫板:大式带斗拱建筑檐柱间用重额枋时,位于大小额枋之间的构件。

木装修部分槛框:古建筑门窗外圈大框的总称,其中水平构件为槛,垂直构件为框。

下槛:贴地面安装之槛。

上槛:贴枋下皮安装之槛。

中槛:位于上、下槛之间的槛。

抱框:紧贴柱子安装之框。

门框:位于两抱框之间,用于安装门扇之框。

腰框:用于街门一类防卫性大门门框与抱框之间的短框。

余塞板:用于堵塞门框与抱框之间空隙的木板。

连楹:附着于中槛内侧,用以安装门扇的构件,其长按面宽,两端交于两侧的柱子。

门枕:附着于下槛,用于承接大门门轴的石构件或木构件。

门簪:安装在大门中槛或上槛正面,用于锁合中槛和连楹的构件,因其功能类似簪子,故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