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诗词经典,浸润书香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诗词经典,浸润书香人生
作者:曾艳珍
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103期
【摘要】中华古诗词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历经漫长的岁月,见证了华夏民族的历史变迁、国之兴衰、市井百态,体现了诗词作家的人文情感、家国情怀。
学习、诵读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从而逐步从内心产生对古典诗词文化的热爱和学习的兴趣,更好地了解祖国的传统优秀语言文化,传承中华经典。
【关键词】小学;诗词经典;古诗词教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诗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浓缩了语言文字的精髓,字斟句酌,言有尽而意无穷,代表着汉字表述与运用的最高境界。
中小学语文引入古诗词教学,对学生们了解与传承我国的传统语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对学生们的记忆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人文情怀的培养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举国上下出现了一波又一波学习国学的浪潮,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从小就进行古诗词教学,小学阶段引入古诗词的比重不断增加。
不过,因为古诗词作品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产生的语言文学艺术,一般都是通过精练的文字创造出含义深远的情境与意象,其表现艺术、遣词成句等方法和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对于学生们来说掌握古诗词会有相当的难度。
以往教授古诗词时,我们往往采用熟读、背诵、逐词逐句解释的方法,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热爱古诗词的兴趣,也无法更好地展现出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如何让学生们喜欢上古诗词,弘扬国学文化,从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中提升学习兴趣,品析古诗词的真味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研究的问题。
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对古诗词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走进时代背景,跨越时空与作者来一场心灵的对话
一次,笔者教授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在诵读理解诗句大意时,有个学生举手发问:“老师,诗人为什么这么期待社会来一场大变革呢?”当时笔者有些愕然,这位学生问的问题挺有深度的,这也触及了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教授古诗词的时候,除了介绍作者,还要不要介绍时代背景以及相关的历史情况呢?
古诗词是古代语言文字累积演进的产物,有其创作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气息。
由于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太远,社会背景完全不同,加之学生们知道的历史知识非常有限,因此,比较难以全面透彻理解诗词内涵。
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们架起一座“桥梁”,走进诗词作者生活的年代,与作者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去了解作者当时创作诗词的历史背景,找到开启古诗词圣殿
大门的“密钥’,从而登堂入室,与作者来一场心灵的交流。
这样对于鉴赏古诗词、理解古诗词将有道可循,也有助于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诗词的内涵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从而更好地走进诗词作者的内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作。
此诗为诗人“生前第一快诗”,全诗情感奔放,到处浸润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无比欣喜振奋的情绪。
除第一句叙事点因外,其它各句描述了诗人忽闻皇朝军队收复失地的消息后与家人的惊喜之态以及对返回故乡的热切憧憬。
诗人的思想情感直出胸臆,奔涌而下。
学习这首诗时,笔者先让学生上网查阅作者生活的时代、社会背景。
学生了解到: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唐朝大军在洛阳一带的衡水打了一场大胜仗,收复了洛阳等地,叛乱头目薛嵩、张忠志等相继降服,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终结。
杜甫是一位热爱祖国却又饱经战乱的诗人,当时带着家人流落他乡,听闻这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持笔写成了这首诗。
了解了诗词的创作背景,学生在诵读诗歌时,才能体味到诗人“喜”的原因,与诗人齐共鸣,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和平安稳生活的渴望。
二、采用形式多样的品析诵读方式,体悟诗词内涵
古诗词语句优雅、意象深邃、情意充沛,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与志向追求,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文精神,有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诗词中往往字字珠玑。
由于唐诗、宋词所作年代久远,个别词句不免艰深生涩,诗词作者常常把自身的情感、意志寄托于所写的客观事物当中,并由此创作出情境交融的意象。
所写事物也总随着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变化。
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每首诗词的不同特征,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入手,抓诗眼、词眼,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就要求学生既要从一首诗词的总体意义上去把握情感,又要体会诗词中某些词句的人文色彩。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通过自读、范读、齐读、配乐读、诗词配画朗读等多种形式诵读,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词意境,感受诗词的无穷魅力以及情感表达。
事实证明,学生们学古词诗,靠教师逐字逐句串讲,学起来枯燥乏味,难以激起学习的兴趣。
必须更多地借助诵读,在多形式的朗读中把握关键字句、词眼,掌握诗歌内涵,从而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及培养诵读诗词的兴趣。
所以,“读”对于古诗词教学而言不可或缺。
一首诗词,先要把它读通,读出节奏,这是基本。
然后在把握诗词主要内涵的基础上读出情感,这是重点。
最终在读中感悟诗词意境,培养语感,受到情感上的熏陶。
如,在了解诗人写作的历史背景之后,从《枫桥夜泊》中读出诗人的“愁”;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读出诗人初闻唐朝军队收复失地的“喜”;从《示儿》中读出诗人临终前看不到祖国统一的“悲”;从《望庐山飞瀑》中读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伟气魄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从《竹石》中读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百折不挠,不随波逐流的坚强意志……朗读和思考并重,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内涵。
三、巧用媒体,情景交融,感悟诗词意境
古典诗词的内容多数是文人墨客对良辰美景、壮美江山、名胜古迹等的热情讴歌,都是言之有物,寄之于情的。
一首好詩词即是一幅优美的画卷,一首动听的歌。
它所塑造出的意境往往比较幽深久远,小学阶段的学生们阅读水平不高、见识面较狭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难以走进诗词。
根据这一特性,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收集与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的图片或视频,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可以更为直观地表现这些诗词意境,以增强学生的感官认知,更好地理解感悟诗词。
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室,亲近大自然,游览名胜古迹,参观博物馆,了解相关的人文历史,让学生更好地体悟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与情感。
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古典诗词的意象之美,开启学生的思维通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欣赏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时,笔者就让学生们找出了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利用多媒体播放“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面上鸭子自由自在地嬉戏,河滩上长满了绿绿的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河豚从大海逆流而上回游到河里”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去感受早春时节的春江美景,产生美好的遐想,并与作者一起共鸣——心中荡漾着对早春的喜悦与礼赞。
有感情地吟诵、领悟诗意,体会诗情,也就水到渠成。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词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技术,以色调明丽、生动活泼的春景图为底色,再配上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通过播放农村一家五口在乡间的生活情态,让学生们感受到乡村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之美與人情之美,进而感悟到词人对田园宁静、和谐生活的憧憬。
这样学习古诗词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
四、延伸拓展,纵横贯通,积淀文化底蕴,培养诗趣
古诗词文化的创作时代距离我们久远,每首诗词的创作都有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并不能就诗教诗、就词教词,要将语文课堂的教学触角拓展到更宽更广的天地中。
这就需要学生们在课前做好预习、及时查阅、搜集大量与本诗词相关的信息,才能有效、更深入地走进诗词、理解诗词。
在一次次的积累中,他们的语言基础、学习能力、领悟理解力也将慢慢地提升起来。
此外,在学习完一篇古诗词之后,还可引导学生们由此及彼地展开相应的阅读链接,横向贯通,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诗词的领悟与理解,语文功底也会得到不断地夯实,从而提高审美情趣,进一步感悟到古诗词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意识到自身所知不过是沧海一粟,由此激发了他们学习与诵读古诗词的积极性。
如,学习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可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送别友人的诗作,像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达到成功拓展阅读的目的。
学习宋朝诗人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可纵向贯通之前学的《示儿》进一步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当学生的诗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还可带领他们开展一系列的诗词鉴赏活动,如诗歌朗诵会、诗词配画、诗词手抄报等,感受我国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激起学生在古诗词的海洋中遨游的欲望,真正从内心焕发对古诗词的热爱。
中华古诗词凝结着古代先贤们的心血与才智,是中华璀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词句精意深,内容极其丰富,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人文思想表达。
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当从小学习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
通过对中国经典古诗词的学习与赏析,让学生从小就能感受到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启迪了智慧,激发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荣誉感,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
因此,诵读经典、传承经典,让学生的人生浸润书香,是笔者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陈向春.试谈古典诗歌教学的新思路[J].长春大学学报,2005(8).
[2]韩利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0).
[3]张燕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J].学苑教育,2018(1):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