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供水水质 保障供水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供水水质保障供水安全
摘要:本文结合安全分析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合理地完成供水水质目标的技术管理要求及工程技术措施。
净水厂首先要充分发挥常规处理的作用,重点是加强技术管理和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在常规处理不能满足水质目标要求时,
宜根据超过标准或目标的项目特点,选择相应的深度处理工艺;要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缓解藻类繁殖引起的水质问题;保证供水水质,还需要有完善的配水系统和良好的管理维护。
关键词:供水水质供水安全
1.合理地确定地区或供水企业的供水
水质目标
科学地制订水质标准或目标,是在保障公众健康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方法,结合本国或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供水水质的合理要求。
通常用效益-投入分析的方法,
确定项目的限值。
总的讲,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们对新污染物的认识不断提高,城市供水水质要相应提高。
为提高水质,在《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基础上,2001年卫生部提出《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要求34项普遍执行,其余62项根据本地水源污染情况,有选择地执行。
建设部于2005年提出《城市供水水质标准》,要求水质项目共103项,其中微生物8项,有毒有害物质74项,一般物理化学及感官性项目21项。
要求城市供水企业分期达到该标准要求。
要因地制宜科学地确定城市供水水质
目标
当前,城市供水企业除须达到《国标》和《规范》规定的35项和34项外,如何根据《标准》要求确定本地区提高供水水质的目标。
建议先对现出厂水质按《标准》103项进行全面检测,以明确是否已全面达到《标准》的要求,或还有那些项目已经超过或接近限值。
首先把超过或可能超过限值的微生物和有毒有害物项目,列为当前或短期
内实施的供水水质要求,抓紧采取措施予以落实。
对一般物理化学项目及感官性项目,则根据条件,逐步达到。
供水企业在上述《国标》、《规范》、《标准》基础上,欲增加新的项目或进一步提高某项目的指标值要求,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等制订水质标准的科学方法,按效益-
投入分析结果确定限值。
主要包括:
1调查统计当前供水水质中该项目的实
际指标值;
2利用国际上现有污染物风险的研究成果,计算进一步把限值降低到不同值时,预计能够相应降低的病例,测算出效益;
3降低到不同限值时,改善本地区供水
系统所需要的工程总投资、经常费用和成本;
4根据效益-投入分析,求得本地区情况的合理限值。
提高供水水质,保障供水安全,不仅要有合理的水质要求,还应有相应的合格率。
水质标准有诸多项目,一般可分为三类:
微生物。
有严重的潜在后果,对其控制是最重要的。
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微生物风险是首先要关注的。
有毒有害物。
长期饮用含有毒有害物的水,可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特别要注意有累积性污染物及可能致癌的物质。
一般物理化学项目及感官性项目。
用户主要根据色、嗅、味的感觉评估水质,虽然感觉不好不等于水质不安全,但达到用户可接受的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去制订水质标准,一般控制致病风险,但致癌与腹泻病造成的后果不同。
近年来,国际上统一用不能健康生活的寿命DALYs衡量。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水质准则》及现行美国水质标准分析,微生物的DALYs 风险远超过有毒有害物质。
为使微生物DALYs的风险降到有毒有害物水平即,《准则》第3版及美国《加强地表水处理条例长期二期》对微生物提出更高的要求。
宜根据各类项目对公共健康的影响,确定相应的合格率目标。
有毒有害物,特别是微生物应有很高的合格率,建议98%或95%
以上。
美国要求一级标准全部合格。
美国EPA 的战略目标是:到2008年,公共给水系统
中95%的居民能饮用一级标准全部达标的水。
对一般物理化学及感官性项目,可根据本地情况,要求95%。
浊度是综合性运行项目,感官性项目,又是指示微生物去除的项目。
出厂水浊度的限值及合格率需按控制微生物的要求,而管网水可按感官性要求。
2.供水企业要保障供水安全
供水企业必须保证供应需要的水量、水压和水质
供水企业是城市的重要的基础设施,供水安全保障是供水发展中各方关注的重大
问题。
我国国家领导人提出:“饮用水安全问题关系到广大人群众的身体健康,必须高度重视。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上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为保障供水,国家规定,3万人停水24小时以上列为重大事故,5万人停水48小时以上列为特大事故。
城市供水系统从水源到用户龙头,点多面广,众多环节之一受到损坏,就可能程度不同地影响水量、水压或水质,而大多数水
质项目的监测又是定期的,事后的。
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和发生突发事故时,怎样保障供水安全已是大家关心的重要问题。
最近的世界卫生组识《饮用水水质准则》第3版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是引导进行安全分析与保障。
要分析供水系统中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影响大小及可能机率,从而采取措施,使风险降到最低。
分析供水系统的各环节中可能出现的
问题和薄弱环节,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如一般常规处理的水厂在正常生产中
可能影响供水水质的问题有:工艺技术上不够完善,如混合不充分,絮凝不完善,滤池去除率低;工艺可靠性不够高,遇流量变化较大或原水水质变化较大时,水质缺乏保证;设备损坏、后备不足,或由于设备质量、维护原因导致损坏增加;运行上缺陷,如混凝剂、消毒剂加注不当,滤池运行产生气阻或滤层含泥量增加,絮凝与沉淀间穿孔墙处积泥过多,使絮凝体打碎影响沉淀效果;缺乏浊度、余氯等在线监测仪表、警报装置及自动控制加注混凝剂消毒剂设备,或这些设备
损坏;所用设备或投加的药剂不符合卫生标
准等等。
配水管网一般影响水质的问题有:生物再繁殖;化学腐蚀;水压较低时地下水渗入;
污染物经虹吸进入管网;污染物进入无盖的
清水池或水箱;错误的接水;新管投产前消
毒不严格;管道设备维修时进入污染物;管
道水流速突然改变;管道设备不合卫生标准;管道冲洗不正常等等。
注意突发事件对供水水质的影响
突发事件包括:地震、狂风暴雨、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工业废水、船只倾覆等严
重事故性污染;水致疾病暴发期间对水源的
严重污染;供水企业运行管理缺陷或爆管、
断电引起的供水重大事故以及人为的破坏。
还要注意人为破坏可能造成的危害。
美国自来水协会杂志报导:早在珍珠港事件前,美国联邦调查局长就写过:“我们很久前己认识到,在公用事业中,供水是打击的最脆弱点。
而供水关系到工业生产、人民健康和信心的战略地位。
”后来美国EPA在一篇短文中说:“以往认为供水企业的使命是向用
户始终可靠地供应安全的水。
但在‘9•11’事件后,使命突然戏剧性地扩大到安全防范和反恐怖。
”
人为破坏可以归纳为:物理方法破坏,投放生物化学毒物,电子入侵破坏调度系统。
就水质保障而言,首先研究水质的保障要求;具体分析从水源到用户整个供水系统,那些环节点投入一定数量的某有毒物质,可能影响水质保障要求。
一般化学工业毒物毒性较低,致害剂量较大,水中含这类毒物很多表现为色、嗅、味异常,人们较易发现,有的溶解度较低。
生物化学毒素的毒性可能很大。
考虑到毒性和溶解度,如以砷的相对毒性为1,沙林为100,VX为300,肉毒杆菌毒素A则为10,000。
该毒素的大鼠50%死亡剂量为
μg/kg。
一般霍乱菌、甲肝病毒等在水厂正常运行下可有效灭活,但肉毒杆菌需余氯6mg/L,有效接触时间20分钟才能灭活,在水厂已
难以操作,而炭疽热菌则更难灭活。
物理爆破也可能破坏加氯系统的某环
节,导致停止加氯并大量泄氯,不仅影供水水质还危害附近后民。
电子入侵可能扰乱正常的净水运行而损害供水水质。
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制订应急预案,使事故的机率和造成的损失降到合理的最低的限度。
分析进入爆破点和投毒点的途径,采取防范措施增加进入的困难、延长进入的时间,及时发现进入者。
根据薄弱环节的分析,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必要的工程措施。
3.充分发挥常规处理作用的首要措施
是加强科学管理
为保障微生物安全,以地表水为水源的,常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
常规处理能去除的污染物,在常规处理中解决是经济合理的。
为提高并稳定供水水质,充分发挥常规处理的作用是很必要的。
为充分发挥常规处理的作用并结合以上水质安全保障的分析,对加强科学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出厂
水稳定地达到标准和目标的要求。
为保证管网水水质达到要求,对经过管网可能引起变
化的项目,其出厂水的指标值,要适当留有余地。
在日常运行中要抓住关键性运行项目
为保证供水水质,需定期检测水质标准所规定的各项目,以验证所供水质是否符合要求。
但检测是定期的,检测的结果也是事后的。
故在水厂日常运行中,要寻找便于频繁检测或连续检测的关键性运行项目以确保供水安全。
浊度和余氯是常规处理中共同的关键性运行项目。
此外根据净水要求,增加pH、氨氮或其他项目。
保证浊度稳定地达到预定的要求
稳定地降低过滤水浊度有二种基本方式:根据快滤池的浊度去除率确定沉淀水浊度要求;加注助凝剂或助滤剂,特别是加注有机聚合物,会改善水的混凝、沉淀和过滤性能。
要控制初滤水浊度
当出厂水浊度要求严格控制到相当低的情况下,就要注意初滤水浊度的控制。
控制初滤水浊度的基本措施是:降低冲洗结束时的废水浊度;为节约冲洗水,可在
后期以低反冲强度冲洗一段时间,或用翻板滤池的冲洗方式,把砂面上水放掉;排放初滤水;反冲水中加注混凝剂,主要是冲洗后期的水;冲洗后停役一定时间或在冲洗开始时滤速缓慢提高,可缓和初滤水浊度。
供水企业可因地制宜选用。
为保证消毒要求,要保证出厂水维持需要的余氯幅度。
受粪便污染的原水很可能有病毒,而且危害严重。
病毒测定很困难,多数国家的水质标准中不列病毒项目,美国列了代表性病毒,但检测也是定期的。
为保证病毒及其他微生物安全,要考虑其安全的去除率。
除随浊度降低去除—部分外,其余靠水厂内保证—定的消毒CT值。
消毒剂的合理选用
每种消毒剂均有它的优点、缺点、副产物和制约条件,水厂可因地制宜选用。
消毒一般用氯消毒。
权衡风检,要在保证消毒要求的前提下,力争副产物的含量低于目标要求。
有条件的,厂内用自由氯消毒更为有利。
加强科学管理,要定期观察测定影响运行效果的关键部位
如沉淀池进口穿孔墙前后的积泥情况,沉淀区积泥情况,沉淀池出水均匀情况,快滤池滤层高度的变化,滤层的含泥量,非气水冲洗滤池冲洗过程中是否有气泡等。
定期测定滤层高度、含泥量、一格滤池的过滤全过程的进出水质、滤速、水头损失、冲洗强度以及冲洗时间与初滤水的关系。
加强科学管理,还要安装必要的仪表、监视系统或自动化措施
进水、各沉淀池出水、滤后水及出厂水宜安装在线浊度仪。
加氯后的沉淀水、滤后水和出厂水宜安装在线余氯仪。
根据控制的需要和条件,确定pH及氨氮是否安装在线仪表。
浊度、余氯以及其他主要运行参数宜有越限警报,能在水厂调度室监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
有条件的,尤其是规模较大的水厂宜实施:混凝剂加注自动化,以稳定沉淀水浊度;加氯自动化,以稳定加氯后的余氯值;滤池运行自动化,使滤池按最佳条件自动运行;
有条件的大型水厂可每格滤池装在线浊度仪。
加强科学管理,要合理选用混凝剂、助凝剂、助滤剂和氧化剂
这是提高处理效率,保证处理水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先通过搅拌试验再生产验证的方式,选择运行效果好,价格相对较低的混凝剂。
一般讲,使用助凝剂和助滤剂对提高处理效率有较好效果,尤其是使用有机聚合物。
供水企业宜先进行搅拌试验或模型试验,然后推广应用。
对某些原水,氯、二氧化氯、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复合剂等预氧化,可明显提高处理效率并改善某些水质指标,也要研究其然使用的合理性。
4.必要的净水工艺技术改造是充分发
挥常规处作用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要通过技术改造使净水工艺的每一环
节在技术上处于经济合理的状态。
混合的速度梯度要适宜,在常规处理中,短促而充分的混合是保证后续工艺处理效
果的关键。
混合不充分,使水中部分脱稳不够的颗粒,在后续絮凝、沉淀和过滤中难以去除。
合适的速度梯度,当机械混合时G值宜700-1000,T值宜小于10~30s。
静态混合器
宜3000~5000。
生产运行中,当混合设施实际运行G值,有一定程度偏离合理值时,为改善混合条件,通常可采取以下措施:改造为机械混合池,效果较好的为水泵提升扩散管道混合器,机械搅拌混合器,水泵提升喷射混合器等;当
有几组混凝沉淀池时,可比较停役其中一组后的综合效果;用两只管道混合器以适应不
同水量。
完善的絮凝是保证沉淀效果的重要条
件
沉淀效果决定于絮凝体沉降特性和沉
淀条件。
从技术经济上讲,完善的絮凝是提高絮凝沉淀效果的首选重点。
水中脱稳颗粒碰撞的机率与GT成正比,而絮凝体最大稳定直径与成正比。
用搅拌试验可求得当地水源最佳絮凝条件的GT组合。
以同样静止沉淀条件,用搅拌试验比较理想的混合、絮凝条件与生产絮凝池的差距,可以评估生产混合和絮凝设施的技术状态,以及改造后可能取得的效果。
改造絮凝池是相对投入少,而效果显着的技术和工程措施。
改造内容主要调整隔板间距或延长时间。
折板絮凝池是维持较均匀G值的有效形式之一,机械絮凝设备是适应流量变化的合理形式。
沉淀池的合理改造
当絮凝体凝结良好,沉淀后水仍不能保证出水浊度的目标要求,则需研究沉淀池改造的必要性。
首先检查运行上是否存在缺陷。
排除运行性缺陷后,宜比较用助凝剂改善的可行性。
提高沉淀效果的较简便措施是部分沉
淀池或澄清池加装斜管,使整个水厂的沉淀池负荷处在合理的状态。
对以浊度所指示的污染物而言,过滤是最后把关性工序
滤池冲冼后,滤料表层的含泥量宜1%,
3%将降低过滤去浊率,也说明冲洗不完善,需要改善冲洗条件。
为改善冲洗条件,通常的做法是:有条件的可调整冲洗强度到合理的数值;一般滤层厚度为90cm以下的水反冲滤池,加装冲洗强度为1L//s左右的旋转式表面冲洗是改善冲洗效果的合理有效措施。
当滤层的浊度去除率较低,宜研究应用助滤剂和滤层改造的可行性。
用模型滤池进行若干种滤层的过滤模
型试验,求得适合本地条件的滤层和改造可能取得的效果。
然后根据效益和投入分析确定改造方案。
5.当常规处理后的水质不能满足供水
水质要求时,则需增设相应的深度处理工艺。
净水厂的基本任务是,以最经济合理的
工艺技术,把原水中含有的各污染物的品种和浓度降低到标准允许值以下。
首先要对常规处理后的水,按标准要求进行全分析,是否有超标项目。
如无超标项目,说明常规处理己能满足水质标准或目标的处理要求。
对经常超标项目,特别是有毒有害物质,得按超标项目的特点采取相应措
施。
一般可查阅该项目的溶解性,分子量,能否生物降解,氧化和吸附特性等资料,以便针对特性选择工艺,经过一定的试验,确定相应的工艺方案及主要参数。
6.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缓解藻类繁殖
引起的水质问题
藻类繁殖对供水的影响要引起重视
在一定水温、营养条件、光照和pH条
件下,藻类会相应繁殖。
我国多数湖、库符合藻类繁殖的条件,相当部分已属富营养化。
今后我国应用地表水和水库的比例将呈发
展趋势,而环保治理需要有个过程,藻类繁殖对供水的影响要引起重视。
藻类繁殖的原水会给供水带来嗅味问题;蓝藻、绿藻等藻类在繁殖过程中特别死
亡后会分泌藻毒素;含藻的水会降低净水设
备的净水效果,甚至堵塞滤池造成净水厂运行困难;含藻的水会影响配水管网水质稳定。
国内外在控制和处理藻类方面采取了
多种方法
随着水源条件,藻类品种、繁殖程度和时间、净水厂工艺等不同,宜选择适合当地
条件的较有效合理的方法。
—般讲,能在水源部位控制藻类繁殖,可避免其后的一系列矛盾。
在净水厂,也尽可能争取在前道工艺有较高的去除,以尽量提高出水水质。
在库、湖中,控制藻类有以下方法可供选择:
1.对流域面积不大,以蓄水为主的基本上用于城市供水的水库,在进水端加注混凝剂并增设混合和—定的絮凝设备,可使进入库、湖水的磷含量降到/L以下,甚至/L。
使水源处在贫营养和接近贫营养状态,以控制藻类繁殖。
2.在水深5m的水库,可装置曝气筒。
实践显示,平均水深超过10m的,控制藻类繁殖和嗅味有良好效果;平均水深为5-10m 的,蓝绿藻繁殖及嗅味得到控制,但不能控制绿藻及硅藻,特别硅藻明显繁殖;平均水深在5m以下的没有控制效果。
3.在藻类繁殖季节,投加硫酸铜控制其繁殖。
4.饲养—定的鱼类和水草也有利于控制繁殖。
当藻类进入净水厂,尽可能提高前道工序的去除率,主要处理措施有:
1.进厂的水先用金属或合成纤维编织
的微滤机过滤。
在日本有部分水厂用纤维编织的长毛
绒替代微滤网,流速
600-800m/d。
据小岛贞男试验,蓝藻去除率96%-99%,硅藻70%-85%,绿藻95%-98%。
2.生物预处理。
在降低氨氮、可降解有机物等的同时,也降低藻类含量和臭味程度。
3.水中加泥或加注助凝剂有助于提高
藻类去除率。
前加氯可提高去除率,但可能增加藻毒素含量,反过来氯和臭氧及木质粉末活性炭可去除微囊藻毒素LR。
4.滤水中藻类过多,会引起滤池堵塞。
把滤层改为双层滤料,可改善堵塞状况。
5.藻类的存在影响滤池过滤效率,如滤后水浊度升高,在待滤水中再加混凝剂,可提高滤池的去除率。
供水企业宜根据各自条件,进行必要的试验,权衡得失,因地制宜选用。
7.保证供水水质,还需要有完善的配水
系统和良好的管理维护
配水系统的根本任务除保证供应用户
充足的水量和足够的压力外,还要保证管网水质仍符合标准或目标要求。
如前所述,水质标准是指用户龙头放出来的水质。
如由于管理分工,供水企业负责到水表处。
为便于考核,则考核管网水。
水厂处理和配水系统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保证
上述水质达到标准要求。
水质标准中多数项目的含量,在配水系统中的不再变化或变化甚微。
由于水质带侵蚀性,输配水管内壁会有部分锈蚀,管网水中的色、铁、锰,浊度,可能有一定增加。
微生物中原生动物及病毒是在宿主体
内繁殖,细菌学项目在管网中可能再繁殖。
细菌学项目是否再繁殖及繁殖程度,决定于水中营养条件,消毒剂的品种及残余量,细菌特性,管壁材质,水流速度,水温及pH 等。
当余氯含量不足以控制时,细菌、大肠菌等可能再繁殖,使水中细菌学项目超标。
在出厂水微生物安全的前提下,管网水的总大肠菌或耐热大肠菌、埃希大肠菌和细
菌达标,可认为微生物方面是安全的。
管网水较出厂水的细菌数是否增加,可指示余氯控制细菌再繁殖的情况。
当可接受的余氯浓度不足以控制细菌繁殖时,则要研究降低AOC等其他合理措施。
在出厂水符合标准的基础上,为保证管网水符合标准,须严格控制和避免:
污染物特别是受粪便污染的污染物进入配水系统。
须严格控制和避免:
1.用户污水通过自来水接水管倒回到配水系统;
2.各清水池要加盖盖好,避免飞禽粪便等污染物进入,通气孔要用网罩,避免昆虫进入;
3.配水系统要维持足够的压力,避免地下水渗入;
4.避免管网发生水锤,以免低压或负压时地下水渗入;
5.新敷管道清洗消毒达到规定要求;
6.较困难的是,管道停水检修尤其是爆管检修时,要尽最大努力避免污染物进入或
进行必要的消毒。
清水池、屋顶水箱、地下水池,每年要清洗消毒1-2次。
如管网水色度超标,要检验铁、锰值,找出增加铁、锰值的关键管段,对这类关键性管段逐步进行改造。
如发现个别地区耐热大肠菌或埃希大
肠菌不合格,要进一步分析,如多次不合格要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如发现边远地区管网余氯消失,要因地制宜采取提高出厂水余氯,改用氯胺或管网中间补充加氯等措施。
配水系统,主要是配水管,要定期放水冲洗,以改善管网水质。
尽量避免或减少流速过低现象,尤其管网断头处和阀门关闭处,这是管网水质的薄弱点。
参考文献
1.FrederickW.Pontius,《WaterQualityandTreatment》fourtheditionAWWA
2.AlanC.Twort《WATERSUPPLY》
fiftheditionIWA
EPA“TheLongTerm2EnhancedSurfaceW aterTreatmentRuleImplementationGuidan ce”
EPA“Gia rdia:DrinkingWaterCriteri aFactSheet”
EPA“Cryptosporidium:DrinkingWate rCriteriaSheet”
EPA“ProvidingSafeDrinkingWaterin America2000NationalPublicWaterSystemC omplianceReport”
EPA“LongTerm2EnhancedSurfaceWate rTreatmentRuleToolboxGuidanceManual”
EPA“TotalColiformRuleandRevision sandDistributionSystemRequirements”
EPA“FACTOIDS:
DrinkingwaterandGroundWaterStatistics for2002”
EPA“FACTOIDS:DrinkingwaterandGroundWaterStatistics for2003”
11.WHO“GuidelinesforDrinkingWaterQua lity,Thirde dition,2003”
12.AcademiesPress,ArsenicinDrinkingWa ter(2001),Summary.
13.“CosttoUtilitiesofaLowerMCLforArs enic”JAWWA1998-3
14.“Benefit-costanalysisofStage1D/DB PRule”JAWWA1999-4
15.“Scienceshinesinfirstregulatoryde cisions”JAWWA2003-11
16.AndrzeiWil czaketc.“Effectsoftr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