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汇编(含24个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教案
参照物:车站:方向:车站东方:距高:1500米标出正确的汽车的位置。
因为地球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所以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每天都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转动,只是我们感觉不到罢了。
因此,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
道判断物体是运动的正是静止的方法:能够通过参照物准确描述自己或者物体所处的位置。
四、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题
回顾本节课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教案序号:课题:2.各种各样的运动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年班: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2.掌握常见的运动形式以及辨别方法;
3.经历观察各种运动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4.经历实验探究,体会各种运动的复杂性与趣味性。
教学重点:
1.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2.掌握常见的运动类型以及辨别方法。
斜面坡度越大;木块数量越少,斜面坡度越小。
观察立方体木块轻轻地放在斜面的上端,观察它的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一个斜面、一个立方体木块。
实验步骤:(1)在斜面上端轻轻放下立方体木块。
(2)观察立方体木块的状态。
实验现象:当斜面坡度较小时,立方体处于静止状态;当斜面坡度足够大时,立方体木块会从斜面上端慢慢滑下来。
实验结论:物体可以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上滑下。
按上面的方法,分别观察小六棱柱和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一个自制斜面、一个小六棱柱、一个小球。
实验步骤:将小六棱柱平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将小球轻轻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情况。
实验现象:小六棱柱从斜面上端有时会滑下来,有时会滚下来,有时会滑动一段距离后再灌下来;小球在斜面上快速地滚动下来。
实验结论:除了滑动,物体在斜面上还会滚动。
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正十二面体、小玻璃瓶、电池、铅笔、文具盒。
实验步骤:将不同的物体分别放在斜面上端。
松开物体,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有滑动,也有滚动。
研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有三种情况:
同一个物体,滚动比滑动的速度更快。
正方体静止不动,六棱柱滑动,球形滚动,十二面体不动,圆柱形滚动......
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系吗?有关系。
原来静止的物
子就把树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几下,小树干就划出一道深沟,鲁班非常高
兴。
但是由于竹片比较软,强度比较差,不能长久使用,这时鲁班想到了
铁片。
他和徒弟们立即下山,请铁匠帮助制作带有小细齿的铁片,然后到
山上继续实验。
鲁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拉了起来,只见他俩一
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拉断了,又快又省力。
锯就这样发明出来了。
鲁班根据叶子两边的小细齿和蝗虫牙齿的结构特点,引发思考,他决
定把砍伐木头的工具做成细齿状,通过反复实验,最终发明了锯。
三、课堂练习
完成同步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斜面有很多,比如山坡、滑
梯、斜坡道路等。
观察在斜面上运动的物体,主要有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
情况。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有时摩擦力会阻碍向下
运动的物体,让物体在斜面上保持静止不动。
板书设计
4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利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
建立知识体
系。
教案序号:课题: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年班: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科学探究目标
1.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利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教学难点:
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欣赏视频《博尔特北京奥运夺冠》,提出问题:怎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探究新知
探索:
观察下面的图片一,有汽车、自行车、行人在大桥上行进,它们运动快慢不一样,怎样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呢?
探索一:给运动排名次。
探索二: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怎样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实验步骤:
激趣导入
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
1、准备两条长度相同的轨道,一端垫起,形成斜坡。
红球的轨道坡度要高于黄球的轨道坡度。
2、将两个小球在轨道较高的一端同时释放。
3、观察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
4、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分析哪些因素可作为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依据,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课件出示实验分析及结论。
探索三:在同一条轨道上,怎样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实验材料:直线轨道、黄色小球、红色小球、秒表、记录单
实验步骤:
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名操作员、一名计时员、一名发令员和一名记录员。
2、操作员从轨道一端先将红色小球或黄色小球放入轨道,发令员发出口令,计时员记录球到达终点所用的时间。
3、再将另一个小球放入轨道,重复上述过程。
4、每个小球至少测量3次。
5、记录员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整理实验器材。
6、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说出判断依据,最终得出结论。
播放视频《秒表的使用》
课件出示:实验分析及实验结论。
研讨:怎样在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拓展延伸难。
如果测量3次得到了不同的数据,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数据呢?
测量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差,如果测量3次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可以继续
多测量几次,取同一数据出现频率较高的,比如连续测量10次,出现的
数据分别是2、2.5、2.5、3、2.5、2、3、2、2.5、2.5。
这里2.5出现的次
数较多,可以作为实验数据。
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通常采取计算平均数的形式来处理数据,比如测
量3次的数据分别是3、3.1、3.2,取平均值为(3+3.1+3.2)/3=3.1
三、课堂练习
完成同步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们通常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
慢;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
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
慢。
五、板书设计
5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拓宽领域探新
知,知识运用巧迁
移。
利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
建立知识体
系。
教案序号:课题: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年班: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2.了解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科学探究目标
1.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利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
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教学难点:
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欣赏视频《慢镜头下猎豹追捕羚羊》,提出问题:为什么猎豹可以追
捕到羚羊?(比较不同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
二、探究新知
探索一:给交通工具排序
相同时间内,(喷气式客机)通过的距离最远,是第一名。
(自行车)
通过的距离最近,是最后一名。
探索二: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比较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
课件出示实验准备、步骤、记录
激趣导入.
通过活动探究
如何判断物体运
动的快慢.
实验分析:同时出发,运动的时间相同,运动的距离远说明运动得快。
同学甲的行走距离是2米,同学乙的行走距离是2.2米,所以同学乙运动
得较快。
实验结论: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相同时间内,行走距离越
(远),速度越快。
探索三: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沿直线出发,比较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
课件出示实验准备、步骤、记录、分析、结论。
研讨:怎样比较在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
拓展延伸
拓展一:做“追及跑”游戏
拓展二:说说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速度
科学词汇:速度
参与到教学活动
中,能够用语言准
确描述运动的快
慢。
能够根据实验
现象,得出实验结
论。
根据实际情况
对教师所提出的
问题展开讨论,并
得出结论。
拓宽领域探新
知,知识运用巧迁
播放视频《速度》,
讲解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如某人骑自行车10秒钟运动的距离为80米,则他的速度为8米/秒。
由距离除以时间所得,即运动距离80米除以所用时间10秒后所得数值。
常用单位为米/秒或千米/时。
三、课堂练习
完成同步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们通常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五、板书设计移。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建立知识体系。
教案序号:课题:7.我们的“过山车”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年班:教学目标:
1.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2.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3.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4.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5.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6.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点:
继续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的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点: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教学难点:
利用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谜语:过山车,有坡爬。
停了电,事故出。
(猜三个数字)
谜底:过山车:8;有坡爬:4;停了电,事故出:9(出了
事故自然要救)。
二、探究新知
聚焦:观察我们的“过山车”
1.展示一下我们的“过山车”轨道设计。
2.利用小球代替“小车”,在轨道上测试一下。
探索一:以起点为中心,描述小球的位置。
课件出示方法步骤:
1.将方向盘的中心点对准“过山车”的起点,将方向盘平铺在“过山
车”的下面。
2.将小球摆放在轨道上的任意一点,利用方向盘说出当前位置的小球
处于“过山车”起点的什么方向。
3.用细绳从起点出发,沿着轨道铺设至小球所在位置,再用软尺量出
这段细绳的长度,这就是小球与起点之间的距离了。
激趣导入.
展示并小组内
测试“过山车”.
探索一、二:
参与到教学活动
中,利用所学准确
描述小球在“过山
车”中的位置及行
4.用方向和距离完整地描述“以起点为中心”时小球所在位置。
练一练:以起点为中心,描述小球的位置。
探索二:让小球从高处滚落,观察并描述其运动形式。
课件出示:
进路线。
探索三:完成实
验、记录、分析实
验,最终得出结
论,提高解决问题
的能力。
探索三:利用秒表、软尺、细绳,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的快慢。
课件出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及结论
研讨探究.
1.怎样描述物体的位置?
描述物体位置时,首先要确定参照物。
本次活动中,以过山车轨道的起点为参照物,假定起点的位置不变,那么小球运动一段距离后,就可以借助方向盘,取轨道的起点为中心,测量小球到起点的长度,同时描述小球的方向。
2.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
在确定方向后,根据小球沿轨道运动的路线,描述直线或曲线行驶的距离,在弯道处描述出转向的方向,一段一段详细准确地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
3.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速度?
相同距离内,时间越短,物体的速度越快,反之越慢;
相同时间内,距离越长,物体的速度越快,反之越慢。
三、课堂练习
完成同步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
等来描述。
以观察、测量、比较“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为主线开展探索
活动——借助方位盘和软尺描述小球的位置、观察和描述小球的运动路
线、利用秒表和软尺等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
五、板书设计
利用所学知
识解决问题。
建立知识体
系。
教案序号:课题: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年班:教学目标:
1.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大小、形状等。
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
中?
蚕宝宝怕冷,温度保持在20℃~30℃最好,还要保持一定的温度。
其次我们要制订观察计划,准备观察器材,如放大镜。
在每天的观察
中要把蚕的各项变化记录下来,如蚕的大小、颜色、食量、蜕皮等情况都要详细记录。
记录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用文字、画图或者拍照等方法都可以。
探索:观察蚕卵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活动手册)
观察准备:蚕卵、尺子、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
观察方法:先用眼睛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在借助放大镜、尺子等工具进行更细致地观察。
观察记录:
观看视频资料:观察蚕卵的样子、观察蚕卵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
提示:请教有养蚕经验的人或查阅资料,了解养蚕时应为蚕提供什么条件。
分析:为蚁蚕准备一个盒子作为“房子”,保证“房子”的清洁卫生。
把蚕盒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在蚕盒盖上扎些小孔,但不要扎得太多,防止水分蒸发过快。
养蚕的相对湿度为75%~ 80%,如果湿度过高,可在蚕盒底部铺纸或开盖饲养一段时间。
如果湿度过低,则可以在蚕盒旁边加放浸湿的纱布增加湿度,但不要让蚁蚕直接浸在水里。
蚕宝宝不喝水,我们给他们准备的食物要先洗净后控干水分,适宜蚕宝宝生长的温度是20℃-25℃,并要确保它们的安全,不能与蚂蚁、蟑螂等动物接触。
结论:蚕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以及食物等。
观看视频资料: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
制作蚕房:
(1)准备一个干净的盒子作为蚕房。
(2)把蚕房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蚕盒上扎一些小孔。
蚕卵呈中间内凹的圆饼状,小米粒大小,宽1毫米,厚约0.5毫米。
蚕卵的颜色有淡黄色、赤色、紫黑色,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
要为蚕宝宝在纸盒中布置一个温暖的家,温度要适宜(25℃左右);不能太干燥,保证一定的湿度;在盒子上扎孔,有助于通风换气;蚕宝宝爱吃桑叶,不喝水,要拿洗净、晾干后的桑叶去喂它;蚕宝宝怕蚂蚁、蟑螂、老鼠,要把蚕宝宝放在安全的地方。
米)(用图画
记录)
观察孵化后的小蚕,可以从体长、吃食情况、排出的粪便、蜕皮次数、
不同阶段的时间、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
除用文字和数据外,还可以采取
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等多种方法进行记录。
在观察中注意量一量、数
一数,尽量用数据说明问题,观察记录写在书中表格内。
辨别蚕的雌雄的方法:在蚕第一次蜕皮前的时候,个体小而黑的是
雄性,相对颜色浅而个体大的是雌性。
长大后雌委蚕和雄蚕都变成白色时,
就看蚕的尾部,尖的是雄性,圆的是雌性。
当蚕进入老龄时,雌蚕第八、
九节腹面有四个透明小点,雄蚕第九节腹面中央有一个透明小点。
研讨:蚕卵是什么样子的?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
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者黄色的,经过1~2天变成淡红色或者浅褐
色,再经过3~4天变成灰绿色或者紫黑色。
蚕卵的孵化注意保持温度在
25℃左右,保持空气流通和适宜的湿度。
观看视频资料:影响孵化快慢的因素
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我们应该怎样做?
蚕的一生经历蚕卵一幼虫一蚕蛹一蚕蛾四个阶段,我们应注意观
察不同阶段的蚕大小、外形、颜色的变化,并将观察到的蚕的特征用文字或
者画图等多种方法记录下来。
我们要遵循科学探究的程序,即先查阅相关资料,再制订观察计划,
确定观察方法,然后进行观察,最后将观察得到的信息汇总,总结观察成果。
怎样描述物体的位置?
科学养蚕,及
时记录,争做“养
蚕小能手”。
拓展: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
蚕生长需要怎样的温度和湿度
1龄、2龄小蚕最适宜在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75%~-80%的环境中生长;4龄、5龄大蚕最适宜在温度为23℃~24℃,相对湿度为60%~70%的环境中生长。
温度超过30℃,蚕会出现发育困难、代谢作用衰退的现象;温度低于20℃,蚕会出现运动呆滞、发育缓慢、体重减轻、体形变小的现象。
湿度小,蚕的身体表面蒸发的水分多,体内水分不足,会
阻碍蚕的生长发育;湿度大,蚕体内水分散发慢,体内水分太多,易得病。
播放视频资料:蚕的生长变化、我的养蚕日记.
三、课堂练习
完成同步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孕育着新生命,小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用画图、文字的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通过收集资料或访谈获得养蚕的相关知识。
制定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观察蚕卵孵化小蚕的过程,并按照计划做好记录。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建立知识体系。
五、板书设计
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教案序号:课题: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年班:教学目标:
1.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2.卵是动物一生的初始阶段,卵孵化发育成小动物。
3.不同动物的卵外部形态不同,但内部结构基本相似。
4.能根据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对卵进行简单分类。
5.能观察并能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
6.能根据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
7.对卵为什么能孵化出小动物有好奇心,对动物卵有探究的兴趣。
8.能通过研究动物卵体会生命的多样性和可延续性。
9.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人类行为能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生长。
教学重点:
比较不同动物卵的特征,给卵分类以及观察、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
根据鸡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蚕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吗?它是用什么来繁殖后代的呢?出示
图片,从蚕卵孵化出来的,很多动物和蚕一样,通过产卵繁殖后代,我们称为卵生动物。
二、探究新知
聚焦:像蚕一样,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不同动物的卵一样吗?动物的卵里都有什么呢?分析: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最常见的就是鸟类和昆虫。
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动物的卵有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等,这些动物的卵的大小和颜色都不一样,如鸡蛋是白色或棕色的,鸭蛋和鹅蛋是青灰色的,鹌鹑蛋是带花纹的。
但是这些动物的卵的内部结构都相似,都有蛋黄和蛋白。
结论:不同动物的卵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卵生动物的卵在形态、大小、颜色、有无硬壳等方面各不相同。
探索:观察不同动物的卵,与蚕卵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观察材料:蛇和蛇卵、鸡和鸡卵(鸡蛋)、鱼和鱼卵、蛙和蛙卵、龟和龟卵、蚂蚁和蚂蚁卵6种动物及其卵的图片。
观看不同动物的卵的视频资料。
观察记录:不同动物的卵的特征
观察分析:通过了解不同动物的卵的特征后,根据其特征给这些卵确定一个标准进行分类。
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卵可以看到卵的内部特征,而有些卵被硬壳包裹住,看不到其内部特征。
明确可以根据卵外是否有硬壳对它们进行分类。
有硬壳蛇卵、鸡卵(鸡蛋)、龟卵
无硬壳鱼卵、蛙卵、蚂蚁卵
观察结论:不同动物的卵有不同的特征。
根据卵外是否有硬壳分为有
旨在温故知新。
由蚕卵拓展到其他更多动物的卵。
通过观察图片中不同动物的卵,并与蚕卵进行比较,知道动物的卵大多是圆形或椭圆形的,但它们的大小不同,颜色不同,数量、软硬不同,有的卵上还有花纹。
硬壳和无硬壳。
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
实验目的:了解鸡蛋的内部结构及其作用。
实验材料:一个生鸡蛋、一个熟鸡蛋、一把小刀和一个盘子。
实验步骤:(1)将生鸡蛋打开放入盘中,观察生鸡蛋的内部结构,并将
观察到的结构记录下来。
(2)小心地用小刀纵向切开熟鸡蛋,观察熟鸡蛋的内部结构,并与生鸡蛋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熟鸡蛋由外到内可以观察到:卵壳、气室、卵白、卵黄。
生鸡蛋由外到内可以观察到:卵壳、卵白、卵黄,卵黄上面有一个小白点。
实验分析:因为生鸡蛋打开后,卵内液体形状改变,看不到气室的存在,熟鸡蛋不容易看到卵黄上面的小白点,所以应该采取生鸡蛋和熟鸡蛋结合的方式观察卵的结构。
卵黄上面的小白点是胚胎所在位置,叫做胚盘,是发育成小鸡的部位。
卵黄主要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卵白为胚胎提供营养物质和保护内部结构,卵壳具有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是外层的保护结构。
卵壳附近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孔,外面的空气能够通过小孔进人气室并贮存在气室里,供小鸡破壳前呼吸。
实验结论:鸡蛋是由卵壳、卵黄、卵白、胚盘、气室等结构组成的。
观看鸡蛋内部结构的视频资料。
研讨:推测鸡蛋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
卵黄主要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卵白为胚胎提供营养和保护内部结构,卵壳具有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是外层的保护结构。
卵壳附近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孔,外面的空气能够通过小孔进入气室并贮存在气室里,供小鸡破壳前呼吸。
同时,在外界温度的影响下,卵内液体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有了这个气室,卵内液体体积增大时,卵壳就不会被胀破。
观察鸡蛋的不同部分结构特点,推测在卵孵化出小宝宝的过程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鸡蛋的卵黄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个小白点,这就是胚盘。
它是生命的开端,小鸡就是由胚盘中的受精卵发育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