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坐标曲线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坐标曲线题
(2017.10,2016.15,2014.10,2013.10,2012.9,2011.10)
专题分类突破
技巧点拨
(1)解好坐标曲线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曲线上的四个点——起点、折点、交点、终点。

根据图像中给定的变量关系,依据物质的性质、变化规律便可循序渐进地依次将问题解决。

(2)针对图像的解题,首先要读懂题目中有限的文字信息,弄清考查的是哪方面的化学知识,对物质的相关量作了哪些说明,实验进行的程度如何等等;其次要看清横、纵坐标轴(也称x、y轴)所表示的具体意义(有时它的意义直接会在坐标上体现)。

类型1pH变化曲线(7年3考)
1. 稀释酸碱性溶液时的pH变化曲线
考向图像原理分析
稀释碱性溶液稀释碱性溶液时,由于碱性溶液的pH>7,随着水质量的增加,pH不断减小,但不会小于或等于7
稀释酸性溶液稀释酸性溶液时,由于酸性溶液的pH<7,随着水质量的增加,pH不断增大,但不会大于或等于7(2014.10A)
2. 酸碱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曲线
考向图像原理分析
碱入酸碱入酸,开始反应时,溶液的pH<7,溶液呈酸性;随着碱的加入,pH逐渐增大,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溶液呈中性;继续加入碱,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2012.9C)
酸入碱酸入碱,开始反应时,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随着酸的加入,pH逐渐减小,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溶液呈中性;随着酸的继续加入,溶液的pH<7,溶液呈酸性(2016.15D)
类型2质量相关曲线(7年6考)
1.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变化曲线
考向原理分析图像
反应物的变化若反应物有剩余,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质量不断减小,当减小到一定程度后反应停止,质量保持不变
若反应完全,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质量不断减小,直到反应结束后为零
生成物的变化两种物质相互反应,开始时没有生成物,起点为原点;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物质量不断增加,反应结束后,生成物质量达到最大,且不再变化(2014.10BCD,2011.10)
一种物质与两种物质反应,根据反应的优先顺序,先发生反应(或同时发生反应)的生成物曲线通常从原点开始,后发生反应的生成物曲线通常从原点之后开始(如酸和盐的混合物中加入碱,一般酸碱反应优先于碱与盐的反应;同理酸碱反应优先于酸与盐的反应)(2016.15A,2012.9D)
2. 反应前后固体总质量变化曲线
考向原理分析图像
固体物质燃烧(化合反应) 反应物为固体,反应前固体质量不为零,若反应只生成固体物质,则反应过程中固体总质量增加,直至反应完全,固体总质量不再变化;如铁的燃烧(2013.10A)。

若反应后无固体生成,则反应过程中固体总质量减小,直至反应
完全,固体总质量为零;如碳的燃烧
固体物质分解反应反应物为固体,反应前固体总质量不为零,曲线起点位于纵坐标上,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分解反应。

若产物中有气体和固体,则固体总质量不断减小,至反应完全后固体总质量不再变化且不为零;如高温煅烧碳酸钙(2017.10C,2016.15D)。

若产物中无固体,则固体总质量最后为零,如NH4HCO3的分解
金属与金属盐溶液反应(置换反应) 一种金属与另一种金属的盐溶液反应,反应前固体总质量不为零,反应后另一种金属被置换出来,判断固体质量,则需要判断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与金属盐溶液中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

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反应后固体总质量减小且不为零,如锌和硝酸亚铁反应;
若前者小于后者,则反应后固体
总质量增大,至反应完全不再变化,如铜与硝酸银反应(2017.10D)
金属冶炼前后固体质量金属冶炼(木炭、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或氧化铁)过程中,反应前固体为金属氧化物(氧化铜
或氧化铁)(用木炭冶炼,固体质量包括木炭质量),反应结束后固体为金属单质(铜或铁),固体质量减小但不为零(2017.10A,2016.15B,2013.10A)
3. 反应前后溶液或溶质质量的变化曲线(反应前溶液或溶质质量不为零)
考向原理分析图像
溶液的稀释稀释过程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2012.9A)
固体物质与溶液中的溶质反应消耗的固体反应物的质量>溶液中析出固体生成物的质量,随着反应进行,溶液或溶质质量不断增加,至反应结束后,不再增加。

如将足量锌粒加入FeSO4溶液中
消耗的固体反应物的质量<溶液中析出的固体生成物的质量,随着反应进行,溶液或溶质质量不断减小,至反
应结束后,不再变化。

如将足量铁粉加入CuSO4溶液中
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固体,溶质质量的变化向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固体,氧化钙会与溶剂反应且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溶剂的质量减小,可以溶解的氢氧化钙的质量减小,且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会有氢氧化钙固体析出,故溶质的质量减小,随着氧化钙的加入,溶剂反应完全,溶质质量变为零(2013.10B)
4. 金属与酸反应的质量变化曲线(具体内容详见P48) 类型3催化剂相关曲线(7年1考)
考向原理分析图像
加入催化剂时,生成物的质量变化反应时加入催化剂,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不影响生成物的质量(2013.10D)
反应中催化剂质量的变化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把过氧化氢溶液加入到二氧化锰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发生变化
专题综合训练
☞江西真题精选
1. (2017江西)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2. (2012江西)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第2题图
A. 向一定量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水
B. 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不断加锌粉
C.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不断加氢氧化钠溶液
D. 向一定量的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不断加氯化钡溶液
3. (2016江西)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第3题图
A. 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钾溶液
B. 实验室中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C.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D. 往氢氧化钙溶液中逐滴加入物质X的溶液,则物质X可能为________
☞备考满分挑战
4. (2017陕西)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铁粉末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稀盐酸,烧杯中相关量的变化与图像相符的是()
5. (2017重庆B)已知FeCl3也可以催化H2O2的分解,现向一定量的
H2O2溶液中滴入几滴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FeCl3溶液,充分反应(忽略水的挥发)。

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6. (2017河南)如图表示向一定量CaCl2和盐酸混合溶液中滴加
Na2CO3溶液的变化过程。

x表示Na2CO3溶液的质量,则y可能表示()
第6题图
A. 气体的体积
B. 沉淀的质量
C. NaCl的质量
D. 混合溶液的pH
7. 下列描述与图像一致的是()
第7题图
A. Mg、Zn、Fe与稀盐酸反应时,产生氢气的质量与所耗金属的质量关系
B. 分别将装有一定质量的红磷和白磷的两支大试管放入沸水中加

C. 往一定质量的ZnCl2和HCl溶液中加入锌粒
D. 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8. (2017滨州)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第8题图
A. 图①是利用二氧化锰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
B. 图②是向一定温度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不断加入氧化钙固体
C. 图③是向pH=1的酸溶液中不断加水
D. 图④是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粒
9. (2017南宁)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第9题图
A. 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充分反应
B.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C. 将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分别滴入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中
D. 将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铁和
盐酸的混合溶液中
10. (2017山西改编)“归纳整理”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下面是同学们在复习中梳理得到的一组图像,其中图像与实验表述一致的是()
第10题图
A. 加水稀释NaOH 溶液
B. 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KNO 3溶液中加入KNO 3固体
C. 向一定量的Na 2SO 4溶液中滴加BaCl 2溶液
D. 在密闭容器中,红磷燃烧前后固体质量的变化
11. (2017淮安改编)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
A.用CuFe 2O 4-x 做催化剂,光分解水制氢气与氧气
B.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
水 D.向一定质量的碳酸钠溶液中加
水 12. (2017广东)现有以下曲线,与之对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第12题图
A. 用氯酸钾制取氧气
B. 等质量碳酸钙与足量同浓度稀盐酸反应
C. 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D. 发生的反应为:2KNO 3=====△ 2KNO 2+O 2
↑ 13. (2017绥化改编)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 )
第13题图
A.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 向等质量的锌和铁中滴加足量的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
C.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取氧气
D. 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钾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14. 向一定质量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15. (2017江西样卷二)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中相关量间的关系的是()
第15题图
A. 往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
B. 将浓硫酸加入一定量水中
C. 向等质量的铁粉和铁片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
D. 往稀硫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
16. (2017曲靖)常温下,向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钡粉末,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对该图的分析有如下几种说法:
第16题图
①向a点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可证明有氢氧化钠生成
②取少量b点溶液,滴入过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③c点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氢氧化钠
④该温度下,向d点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粉末,溶质质量不变
上述四种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17. (2017江西样卷四)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根据实验实际绘制如图所示的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17题图
A. a至b段有蓝色沉淀生成
B. d点溶质种类为三种
C. c点所含的溶质种类最少
D. c至d段,溶液pH不断________
18. (2017江西样卷一)下列图像纵坐标Y表示的物理量能正确反映对应操作的是()
第18题图
A. 溶质质量
B. 溶液质量
C. 溶液质量
D. ________
19. (2018原创)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第19题图
A. 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镁粉和铝粉
B. 甲物质溶解度一定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大
C. 敞口放置的浓盐酸
D. 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________(填一种溶液名
称)
答案
1. C【解析】木炭和氧化铜在加强热时会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气体,固体总质量减少,A错误;镁条燃烧时与氧气反应,固体质量不断增加,当镁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不再改变,但反应开始时固体质量不为零,B错误;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在煅烧的过程中固体的总质量不断减小,当反应结束后,固体总质量不再改变,C正确;把一定质量的铜片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每64份质量的铜能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固体的质量不断增加,反应结束后,固体的质量不再改变,D错误。

2. D【解析】向一定量的硝酸钾溶液中加水,变化是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及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但溶质的质量不变,A错误;向稀硫酸中加锌粉,开始时硫酸锌的质量为零,其质量分数也为零,起点应从零开始,B错误;向稀盐酸中加氢氧化钠溶液,开始溶液显酸性,加氢氧化钠过程中,溶液酸性减弱,pH增大,C错误;硫酸和硫酸铜都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即一滴入氯化钡溶液就有沉淀生成,D正确。

3. C稀盐酸(或稀硫酸等合理即可)
【解析】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C正确。

往氢氧化钙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等物质,溶液的pH会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最后pH
接近于所加溶液的pH。

A、B选项分析如下:
4. A【解析】反应前烧杯中有固体氧化铁粉末,加入稀盐酸后,发生反应Fe2O3+6HCl=== 2FeCl3+3H2O,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由零逐渐增大,待氧化铁完全反应后,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不再增加,A 正确;反应中烧杯里剩余固体的质量由大到小,待氧化铁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为零,B错误;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溶液的质量逐渐增大,在氧化铁完全反应前,由于加入的是稀盐酸,生成的是氯化铁溶液,所以溶液质量增大的幅度要大,待氧化铁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的仅仅是稀盐酸的质量,溶液质量的增加幅度不如原来大,C错误;在氧化铁完全反应前,溶剂的质量有两部分,一是稀盐酸中水的质量,二是生成水的质量,而待氧化铁完全反应后,溶剂增加的质量仅仅是稀盐酸中水的质量,不会与原来增加的幅度相同,D错误。

5. B【解析】
A ×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产生氧气的质量一定,当过氧化氢反应完毕后,气体质量不再增加
B √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水,过氧化氢在氯化镁的催化作用下分
解生成水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水的质量不断增
加,当过氧化氢溶液完全反应后,溶剂的质量不再增加C ×当反应完全后,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会变成零
D ×反应过程中氯化铁的质量不变,随着氧气的产生,溶液的质量会逐渐减小,氯化铁的质量分数会增大
6. D【解析】未加入Na2CO3溶液时,溶液的溶质成分为CaCl2和HCl,可以看出此时无气体、沉淀、氯化钠,A、B、C错误;此时溶液的pH小于7,当加入Na2CO3溶液后,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 2NaCl+CO2↑+H2O,可以看出当Na2CO3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CaCl2,此时溶液pH=7,随着Na2CO3溶液的继续加入,Na2CO3和CaCl2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 CaCO3↓+2NaCl,在该反应的过程中溶液pH一直为7,当CaCl2反应完后,继续加入Na2CO3溶液,由于Na2CO3溶液呈碱性,此时溶液的pH大于7,D符合题目要求。

7. B【解析】三个反应中,镁、氢气质量比为24∶2,铁、氢气质量比为56∶2,锌、氢气质量比为65∶2,产生等质量氢气,所消耗金属质量为锌>铁>镁,A错误;沸水温度为100℃,该温度达到了白磷着火点,没有达到红磷着火点,白磷燃烧直至全部反应,红磷不燃烧,B正确;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反应中氯化氢、氯化锌质量比为73∶136,可知加入锌粒后所得溶液质量逐渐增大,直至盐酸消耗完,继续加入锌粒溶液质量不再变化,C错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随着反应进行,剩余固体中氧元素质量逐渐减少,直至反应停止,剩余固体中氧元素质量不变,D错误。

8. C 【解析】利用二氧化锰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保持不变,A 错误;向一定温度下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不断加入氧化钙,氧化钙能与水发生反应,水的质量将不断减少,溶液的质量也随之减少,直至反应完全、溶液质量变为零,B 错误;向pH =1的酸溶液中不断加水,溶液的pH 将不断增大,无限接近于7,但不可能大于或等于7,C 正确;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粒,溶液的质量是不断增加的,D 错误。

9. A 【解析】根据2Mg + O 2=====
点燃 2MgO 可知,镁和氧气反应的质量比是48∶32,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充分反应,镁和氧气质量逐渐减少,氧化镁的质量逐渐增大,最后氧气应该有剩余,而A 图像镁有剩余,A 错误;稀硫酸的pH<7,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硫酸中,溶液pH 逐渐增大,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pH =7,随着氢氧化钠的继续加入,溶液pH>7,B 正确;将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分别滴入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中,反应化学方程式分别为:Mg +
H 2SO 4=== MgSO 4+H 2↑,2Al +3H 2SO 4=== Al 2(SO 4)3+3H 2↑,假设Mg 、Al 质量均为1 g ,根据反应方程式,Mg 、Al 产生的氢气分别
为112 g 、19 g ,故铝生成的氢气多,C 正确;将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逐滴加入到氯化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总质量逐渐增加,然后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根据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生成氢氧化铁的质量比可知,溶液质量仍增加,但比之前的幅度小;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不再反应,溶液质量增加,D 正确。

10. B 【解析】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 >7,加水稀释可使其碱性减弱,但其pH 始终大于7,A 错误;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
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固体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直至达到饱和,再加入硝酸钾固体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再增加,B正确;最初硫酸钠溶液中不含沉淀,加入氯化钡溶液后,二者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随着加入氯化钡质量增大,沉淀质量增大,直至硫酸钠反应完全后沉淀质量不再增加,C 错误;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前后固体分别是红磷、五氧化二磷,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红磷的质量,随着反应进行,固体质量逐渐增大,直至反应停止后不再改变,D错误。

11. D
12. D【解析】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反应先结束,A错误;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粉末状固体和稀盐酸的接触面积最大,反应最快,块状的接触面积最小,反应最慢,B错误;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C错误;由图像可知硝酸钾的质量逐渐减小直至消失,为反应物,亚硝酸钾和氧气的质量逐渐增多,为生成物,且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比与化学方程式一致,D正确。

13. B【解析】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固体质量减少,剩余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但起始时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不为零,A错误;等质量的锌和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铁产生的氢气质量多,锌的反应速率快,B正确;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中,有无催化剂只影响反应的速率,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即反应结束后产生的氧气质量相等,C错误;硝酸钡和稀硫酸一接触就会发生反应产生沉淀,与有无氢氧化钾无关,即产生沉淀的起点为零,D错误。

14. D【解析】向一定量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锌粒,锌先和CuCl2反应,至CuCl2完全反应后再和FeCl2反应。

向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粒,立即有铜生成,A错误;锌可以置换出金属铜和铁,由方程式可得加入锌的质量大于生成金属铜和铁的质量,故溶液的质量增加,B错误;反应来开始时,溶液中无ZnCl2,C错误;加入锌粒后,先和CuCl2反应,溶液中的FeCl2的质量保持不变,至CuCl2反应完后再和FeCl2反应,最终FeCl2的质量为零,D正确。

15. C【解析】往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产生氧气,最初氧气质量为零,过氧化氢消耗完后,氧气质量不再增加,A 错误;浓硫酸加入水中,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一段时间后,溶液温度恢复至室温,B错误;粉末状的铁比铁片与稀盐酸的接触面积更大,反应更快,但最终生成氢气质量相等,C正确;稀硫酸与硫酸钠均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加入氯化钡溶液后立即有沉淀产生,D错误。

16. A【解析】根据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Ba(OH)2=== BaCO3↓+2NaOH,有171份质量的氢氧化钡参加反应,生成197份质量的碳酸钡沉淀,即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粉末,反应过程中溶液的质量减小,所以a点时碳酸钠有剩余,该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由于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不能通过滴加酚酞试液变红色证明有氢氧化钠生成,①错误;b点时溶液质量达到最小值,该点表示碳酸钠溶液与加入的氢氧化钡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氢氧化钠,向该点对应的溶液中滴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②错误;碳酸钠完全反应后,加入的氢氧化钡能溶解在溶液中,所以c 点对应溶液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钡两种溶质,③错误;d点对应的溶
液中溶质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钡,同时还存在没有溶解的氢氧化钡固体,此时溶液为氢氧化钡的饱和溶液,继续加入氢氧化钡,氢氧化钡不能溶解,溶质质量不变,④正确。

故选A。

17. C增大
【解析】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此过程中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然后和硫酸铜反应。

a点为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和硫酸铜;ab段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没有蓝色沉淀生成,b点时硫酸完全反应;bc段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c点时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cd段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不断增加。

根据以上分析知,ab段无蓝色沉淀生成,A错误;d点溶液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钠和硫酸钠,B错误;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C正确;cd段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增加,溶液的pH
不断增大。

18. A物质总质量(或碳元素质量等)
【解析】加水稀释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溶剂质量增加,溶质质量不变,A正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过程中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会有溶质析出,且反应中消耗水的质量,溶液质量减少,B错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可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溶液质量增大,C错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物质总质量均不变。

19. C稀盐酸(合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