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对战争及其规律的认识【最新哲学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毛泽东的战争观及其对战争规律的认识,是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组成部分。

要全面解读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不能不研究他对战争的基本认识,也不能不理解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去认识战争规律的方法与原则。

他对战争及其规律的诠释,集中体现了他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成功地运用到战争领域,同时也具备马克思主义哲学开放性的特点,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毛泽东运用了唯物主义的战争观,认为中国革命战争是反抗侵略与压迫,追求民族解放与自由的人民战争,它代表了进步的力量,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因此战争的革命性、正义性和人民性就构成了毛泽东对战争的基本认识。

战争性质的正义性决定了战争的人民性,革命性则决定了必须以暴力的手段来达成正义的目的。

毛泽东的全部军事理论和活动都奠基在正义战争这个根本点上。

对战争规律的认识,毛泽东主要运用了唯物辩证法,从个性与共性、质变与量变、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入手,全面而深入地阐明了战争规律,坚持了唯物主义战争观。

同时毛泽东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认识战争及其规律的方法论原则,亦即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发展变化原则,把抽象的认识论转变成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论。

毛泽东还特别注重到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所指的“人”是指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自觉能动性,革命战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人民战争是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本保障,这与毛泽东对战争基本认识中的人民性相吻合,也是毛泽东军事理论的最独特的地方。

毛泽东还认为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要建立在尊重战争规律的基础上,因为任何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都以物质条件为基础,都是在既定的客观基础上的,自觉能动性应遵循战争的客观规律性,战争的客观规律性是人发挥自觉能动性去把握的。

关键词:毛泽东战争规律正义性人民群众自觉能动性
Abstract
Mao Zedong’s view of the war and his cognizance of the war’s regularity are the parts of his martial dialectic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Mao’s martial dialectics, we have to research his essential cognizance of the war, at the same time, we have to understand that he knew about the war regularity’s means and principle with the correlative principle of the Marxist materialist dialectics .His annotation of the war and it’s regularity reflect that he applied the Marxist epistemology to the area of the war successfully, also, it possesses the Marxism philosophy’s feature of opening. In modern society, it also has important theory and real life meanings.
Mao Zedong used the materialist view of the war, he believed that China’s revolution was the people was of opposing invasion and oppression, pursuing nation liberation and freedom .It stands for the progressing power and fits on the trend of the times’ development, so the war’s revolution feature , justice feature and the people feature make up Mao’s essention cognizance of the war. The justice feature of the war determined it’s people feature. It’s revolution feature determined that he had to achieve the aim of justice with the method of violence. All of Mao’s martial view are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point of justifiable war. On the cognizance, Mao used materialist dialectics, started from the relation of the individual and general character,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hange, entirety and part, clarified the war’s regularity overall and thoroughly and stacked to the materialism view of the war. At the same time, Mao posed the method the principle of cognizing the war and its regularity, that’s the principle of objective overall and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and transformed the abstract cognizance to the specific method.
Mao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full play of man’s conscious dynamic role. In the times of revolution war, “the people” Mao mentioned is the mass. We have to bring the mass’s conscious dynamic role into full play, so that the revolution war can be wined. The people war is the basic safeguard of embodying the man’s conscious dynamic role. This point fits to the people feature in Mao’s essential cognizance of the war, and it’s the most unique point in his martial theory. Mao believed that displaying the man’s conscious dynamic role had to depend on esteeming the war regularity, because any displaying of the man’s conscious dynamic role has to base on the material. The man’s conscious dynamic role fitted to the war’s objective regularity.
Key wards: Mao Zedong; War regularity; Justice; The mass;
Man’s conscious dynamic role
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引言
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国革命,经历了一个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直到最后胜利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历史过程之中,革命战争是一个伟大的主题,它贯穿于这个历史过程的始终。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孕育出毛泽东带有典型的中国化特色的军事辩证法。

他的军事辩证法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和严密的科学体系,就其理论基础而言是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和方法论,但是他的军事辩证法又不是书本与马列词汇所能规范的。

中国革命能在绝对弱小的情况下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了战争规律,掌握了战争中的辩证法,并据此而形成了独创体系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的精髓在于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

由于毛泽东在军事领域的卓越成就,因此,毛泽东的战争规律认识论和方法论较早的引起了哲学界与军事界的广泛关注,目前,伴随着毛泽东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战争问题研究的高度重视和研究成果的不断深化,相关的资料也较为丰富。

如《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军事文集》、《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等,关于毛泽东军事哲学的体系的建,以雍涛为代表,抓住毛泽东哲学方法论的总体特征,从军事领域对毛泽东哲学作了应用研究,初步探讨了毛泽东军事哲学的基本内容和体系,这对毛泽东哲学的学科建设、发挥哲学的社会功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关于战争的方法论问题,刘化锦的《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研究》、林伯野的《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新探》、王宪志《毛泽东军事思想》等著作了较为深入而具体的分析,研究了战争方法论的基本问题和方法论原则,并阐明了一系列作为哲学与军事科学的中介层次的科学方法。

关于战争的认识论,以尚金锁的论文《毛泽东战争哲学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代表,较为全面的论述了战争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对战争认识的辩证过程。

学界对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认识所作的研究,有的追其根、溯其源,其意是对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作理论上的追溯以言明其理论基础。

有的从毛泽东对战争规律认识的本身来论著,意在说明其认识过程中的客观性与辩证性,这些都是对毛泽东认识战争规律作了有益的探讨。

我们认为,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内容的丰富性与严密性体现在认识论、方法论和世界观的高度统一,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活动中,他始终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来研究战争、认识战争和指导战争,因而毛泽东对战争规律的认识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两者是不能分割的。

因此对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研究,我们不能避开他对战争及其规律的认识。

他的唯物主义战争观和对战争规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现了他的军事辩证法思
展,成为抗击和打败日本侵略军的主要力量;抗日战争胜利后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打败了蒋介石用美械装备起来的几百万的军队。

我们在赞叹这的确是一个奇迹的同时,自然也引发了毛泽东对战争及其规律的认识的研究兴趣。

我们认为,毛泽东对战争及其规律的认识是独到的,正确的,是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和理论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就是最好的注脚。

因此对毛泽东的战争观及其规律作系统的研究和全面的梳理尤其重要。

时至今日,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战争的消亡,局部战争、小规模战争仍然此起彼伏。

与过去相比,现代战争的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科技战、立体战、信息战争成了现代战争的主要形式。

因此,有人认为毛泽东的战争观和他对战争规律的认识由于现代战争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明显过时,他的战争理论只适合过去的“人海战”、“原始战”和“陆地战”。

不可否认,现在的战争形式、作战样式,作战方法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战争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毛泽东对战争认识的立场、观点、方法并没有因战争情况的变化而失去它的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一章毛泽东对战争的基本认识
马克思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

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成果为基础的。

”①毛泽东对战争的基本认识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以中国革命的历史发展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从纵向而论,战争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有其产生、发展、消灭的过程,而不是偶然现象,正因如此,它是有规律可循的。

从横向而言,战争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它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现象都存在必然联系。

毛泽东通过对纵横两方面的考察,揭示了战争本质及其规律在现代的表现,认识清了战争的本质,区分了战争的不同性质,明确了革命战争的主体。

1.1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毛泽东的战争观是坚持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

他通过对战争的基本矛盾的分析和战争与政治、经济等一系列关系的考察,揭示了战争的起源和本质。

其对战争的认识显然是具有革命性。

首先,毛泽东认为战争是一个历史过程,它起源于私有财产和阶级,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随着阶级的发展而发展,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灭。

这构成了毛泽东对战争认识的逻辑起点。

毛泽东在科学而完整的战争定义中明显提到了:“战争——从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②,由此必然的结论就是战争也将随阶级的消灭而消灭。

这里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强调了消灭战争是最终目的。

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出发于我们要求消灭一切战争的志愿,这是区别我们共产党人和一切剥削阶级的界线。

”③又说:“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人类社会的发展终久要把它消灭的。

”④这就是说,无产阶级研究和从事战争的出发点,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

它不是为了战争而战争,而是为了消灭战争。

这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44.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1.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4-175.
“我们是战争消灭论者”,“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

2、指明了战争消灭的客观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创造消灭私有财产、消灭阶级的客观物质条件,当全世界都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国家的时候,战争就会永远绝迹。

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人类社会进步到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国家,到了那时,什么战争也没有了,反革命战争没有了,革命战争也没有了,非正义战争没有了,正义战争也没有了,这就是人类的永久和平的时代。

”①
3、论述了消灭战争的途径和方法。

毛泽东认为,要从人类历史上彻底消灭战争,最基本的是铲除战争产生的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根源,只有消灭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才能从根本上消灭战争。

他说:“人类一经消灭了资产阶级,便到达永久和平的时代,那时候便再也不要战争了。

”②既然战争是一种暴力手段,那么用非暴力手段就不能解决暴力。

他说:“消灭它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

”③
其次,战争既然同人类社会中一定发展阶段上私有制和阶级的存在相联系,那么,战争和政治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毛泽东充分吸收了克劳塞维茨和列宁的正确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从而体现了他对战争认识的革命性的特点。

从战争与政治之间的一致性来看,毛泽东认为两者之间的一致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政治决定战争,有什么样的政治就有什么样的战争。

他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

”④从近代中国的国情来看,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最大的政治就是对外争取民族的独立,对内推翻三座大山,鲜明的两大主题彰显出毛泽东对战争认识的革命性。

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为内容的政治目的催生出全民族的革命的抗日战争和具体的战略战术。

另一方面,战争又反作用于政治,为政治服务,战争使政治的进程得以加速,促使腐朽的政治力量灭亡和新生的政治力量发展。

革命的战争为革命的政治目的服务。

在分析坚持抗战和政治进步的关系时,毛泽东说:“政治越改进,抗战越能坚持;抗战越坚持,政治就越能改进。

”⑤从战争与政治的差别性来看。

毛泽东指出战争不即等于一般的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

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

……障碍既除,政治的目的达到,战争结束。

障碍没有扫除得干净,战争仍须继续进行,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4.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5 .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4.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9.
以求贯彻。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战争不同于一般的政治,而是一定阶级用来解决所有政治矛盾和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特殊手段,也是解决对抗性政治矛盾发展到激发程度的特殊手段,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定要用战争的方式来解决对抗性的政治矛盾。

“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②这是战争这种特殊性手段最主要的体现。

毛泽东把“流血”与“不流血”作为战争与政治的根本区别,这表明了:战争是武装暴力冲突的一种最高形式,“武装暴力”是战争自身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要素和主要特征。

正是这种要素和特性使得战争与其他的社会活动形式有了质的不同,这就是战争的质的规定性,亦即革命的战胜反革命、先进的代替落后的质的规定性。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要走以战争为表现形式的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民主、民族自由的政治目的。

再次,毛泽东认为,战争的性质归根到底是由经济所决定的,他运用唯物史观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显示出对战争认识的彻底革命性。

他指出,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经济,是在中国革命时期内和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正是从分析中国社会经济的特点出发,毛泽东正确回答了中国革命战争发生与发展的必然性问题,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与中国社会经济之间的必然联系,明确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性质。

另一方面,战争又反作用于经济,为经济服务。

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的本性是掠夺,帝国主义国家在‘和平’时代的政策也无时不是为了掠夺。

但如果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政策遇到了另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阻碍而不能用和平方法冲破这种阻碍时,就使用战争方法去冲破这种阻碍,以便继续其掠夺政策,所以掠夺——这就是帝国主义战争的唯一的政治目的。

”③政治目的是经济目的的集中体现。

对于中国的革命战争来说,其最终目的则是夺取政权,完成中国民主与民族革命的历史使命,改变生产关系,以实现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

1.2 “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
列宁曾经说过:“弄清战争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者解决自己对战争的态度问题的必要前提。

”④因此,有必要全面考察毛泽东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因为只有认识了这个问题,才能对战争采取正确的态度,才能真正认识战争的规律。

在区分战争性质的问题上,毛泽东把正义性与非正义性、战争的进步性和非进步性作为判断战争性质的标准。

他说:“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9.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0.
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67.
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

”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毛泽东看来,一切为了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谋求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战争,都是正义战争。

正义战争之所以是进步的,是因为正义战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反,一切为了实行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维护反动统治而进行的战争,都是非正义战争,非正义战争违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因而是非进步的和反动的。

在对战争采取正确态度的基础上,根据战争性质的区分,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反对一切阻碍进步的非正义的战争,但是不反对进步的正义的战争。

对于后一类战争,我们共产党人不但不反对,而且积极地参加。

”②对于非正义战争,毛泽东的态度是,“在战争未爆发前,极力阻止其爆发;既爆发后,只要有可能,就用战争反对战争,用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

”③他高度评价了正义和革命的战争,并赞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④。

他始终高举着正义战争的大旗,拥护各国人民进行的革命的正义战争。

毛泽东认识战争的正义性,与他能够正确认识正义战争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紧密相关的。

1、正义战争具有改造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时代的阶级斗争经验告诉我们,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只有用枪杆子的力量,才能战胜武装的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只有枪杆子才能改造。

而代表人民利益的正义的革命战争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推翻旧的社会制度,解放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这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

”⑤
2、正义战争具有教育人民群众的作用。

毛泽东认为革命的正义的战争是一种抗毒素,具有教育人民群众的作用。

“革命战争是一种抗毒素,它不但将排除敌人的毒焰,也能清洗自己的污浊。

凡属于正义的革命的战争,其力量是很大的,它能改造很多事物,或为改造事物开辟道路。

”⑥这就是说,正义的革命战争,能够提高人民的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激发人民群众一致对敌的主动性。

故毛泽东又进一步指出:“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将赢得战争,赢得和平,又赢得进步。

”⑦
3、正义战争具有拯救人类的作用,是拯救人类的旗帜。

毛泽东说:“人类正义战争的旗帜是拯救人类的旗帜,中国正义战争的旗帜是拯救中国的旗帜。

人类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6.
②同上.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6.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4.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4.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57.
的大多数和中国人的大多数所举行的战争,毫无疑义地是正义的战争,是拯救人类拯救中国的至高无上的荣誉的事业,是把全世界历史转到新时代的桥梁。

”①由此可见,毛泽东所主张的战争是正义战争,也就是他所说的“我们是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的”。

1.3 “革命的战争是群众的战争”
毛泽东认为,战争都必须体现和贯彻正义性,因为正义战争代表人类进步与方向,代表人民的共同利益。

在正义性的指导下,我们不难看出毛泽东对战争认识的人民性特点。

其一,为人民的解放而战,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是革命战争的出发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直接承担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决定力量。

他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做最高利益,当做革命战争出发点和归宿点。

他说:“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②在谈到人民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时,他说这个军队“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

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③。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毛泽东能够最广泛地发动、组织和武装人民群众投入到战争中去,并取得了战争的最终胜利,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革命战争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战争的胜利果实完全属于人民。

其二,人民群众是革命战争的主体。

动员人民群众进行战争,是战胜敌人的根本保证。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革命战争的创造者和主体力量。

因此革命和革命战争,必须依靠和动员群众参加才能取得胜利。

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时指出:在中国,只要一提到武装斗争,实质上即是农民战争。

事实上,中国革命战争就是以广大农民群众为主体的战争。

他说:“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④第一句话,揭示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质,即它是人民群众谋求自身解放的战争;第二句和第三句话,揭示了革命战争的群众性基础和群众性规模,即它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并有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加,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毛泽东看来,人民群众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就提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4.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