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活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岩浆活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岩浆活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一、岩浆活动旋回的主要特征:在整个地质发展历史中,广西经历了地槽、准地台、陆缘活动带三个不同的地质发展阶段,十九次构造运动,相应形成了五个岩浆活动旋回。
以地层的阶、组相当的时代为单位统计,计26次岩浆活动(元古代五次,早古生代三次,晚古生代七次,中新生代十一次)。
岩浆活动与地壳运动具有同步关系,地壳运动强烈,岩浆活动亦强;地壳运动频繁,岩浆活动亦频繁,在时间上保持着对应的关系。
其活动频率从老至新:元古代0.7次每亿年,早古生代1.4次每亿年,晚古生代4次每亿年,中新生太4.8次每亿年,明显表现出岩浆活动次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在时间上广西岩浆活动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多旋回性,从元古代至新生代有五次大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活动旋回,前四个旋回往往始于喷出而终于侵入活动,并具有由中基性至酸性演化规律,而后一个旋回有由酸性喷出、侵入活动至基性超基性侵入、喷出活动的变化特点。
㈠.四堡岩浆旋回:属优地槽发展阶段,以基性与超基性成分的岩浆活动为其特征,早期蛇纹岩、橄榄岩、辉石岩为主,中期以基性成分为主的中基性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具枕状构造的细碧角斑岩建造,与此同时或稍后有大量的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形成由辉长辉绿岩和少许橄榄岩、辉石岩、闪长岩等岩类组成的单相或多相岩体。
从其组合序列看显示蛇绿岩特色晚期为强度不大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形成为数不多的分异型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小岩株,其全岩铷—锶等时线年龄1063±95百万年,属玄武岩浆分异最终产物。
整个岩浆旋回,经历了由侵入→喷出(溢出)→侵入的发展过程;显示了由较强→强→弱的活动趋势;具有超基性→基性、超基性→中酸性的演化规律,组成了一个反映上地幔上部物质成分为主的比较完整的岩浆旋回。
㈡.雪峰岩浆旋回:属地槽发展阶段,早期为中基性海底火山喷发和相伴的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前者组成细碧—角斑岩建造,后者形成以辉长辉绿岩为主的基性和基性—超基性岩体,基性岩锆石铀—铅同位素年龄为837百万年,从其岩类共生组合来看,亦显示不太典型的蛇绿岩特色。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全 球 板 块 运 动 速 率 (cm/a)
洋中脊处的速率是根据海底磁异常测得的,箭头指示板块运动方向。
被绿线连接的观测站之间利用卫星激光测距法测定现今的板块运动速率, 后面标注L和M的数字表示分别用卫星激光测距和地磁法得到的现今板 块运动速率。
塔里木盆地东南部阿尔金断裂造成的水系向同方向偏转现象(卫星图片)
(二)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发生在几百万、几千万以至若干亿年前的构造运 因此不能使用研究新构造或现代构造运动的方法进行研 故根据地层的岩相特征、厚度、接触关系以及构造变形
动所造成的地貌形态,几乎都为后期的地质作用所破坏,
究。但是,构造运动的每一进程却留下可靠的地质记录。
等,便能从中找到构造运动的信息,重塑地壳构造的发
主要内容
一、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二、构造运动在地形、地物上的表现 三、构造运动在地层中的表现
证据
四、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
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或地球内力引起 的岩石圈变形、变位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机
械作用。
构造运动引起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并决定着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方式和强度,
控制着诸多地貌形态的发育过程;同时也控制着
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
构造运动据其发生的时间可分为:
古构造运动—是新近纪(新第三纪,23.03Ma )以前
发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新第三纪,23.03Ma)以来
发生的构造运动,在地貌、地物上有良好的表现。
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以来的新构造运动称之。
(一)岩层的产状
1.不同产状的岩层 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方位称为岩层的产状。
由于岩层沉积环境和所受的构造运动不同,可以
地质学中的地质活动

地质学中的地质活动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表特征以及地球演化过程的科学。
而地质活动则是地球内部和地表发生的各种物质运动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地质活动广泛存在于地球的各个角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环境。
本文将探讨地质学中的地质活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等。
地震是地球表面上最为常见的地质活动之一。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断层活动引起的,当地壳断裂或者断层发生滑动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导致地震的发生。
地震不仅会造成地表的震动,还会引发海啸、地面塌陷等灾害。
地震的发生是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的直接表现,通过研究地震现象,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运动方式。
火山喷发是地球上另一种重要的地质活动。
火山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特殊地貌,它是由岩浆从地球内部喷发而成的。
当地壳板块发生运动时,岩浆会从地下深处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口,并喷发出熔岩、火山灰等物质。
火山喷发不仅会改变地表的形态,还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气体,对周围环境和生物造成影响。
通过研究火山喷发,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岩浆运动和火山活动的规律。
地壳运动是地球上最为广泛的地质活动之一。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壳,它由若干个地壳板块组成。
地壳板块在地球内部的上层软流圈上运动,形成了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质现象之一,它不仅决定了地球上的地形和地貌,还直接影响着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的发生。
通过研究地壳运动,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板块运动的规律。
除了以上几种地质活动,地质学还研究了地球上其他形式的地质活动,比如地表侵蚀、地下水流动等。
地表侵蚀是地球表面岩石和土壤被风、水、冰等自然力量剥蚀和破坏的过程。
地表侵蚀不仅改变了地表的形态,还会导致土地贫瘠和水资源的流失。
地下水流动是指地下水在地下岩石和土壤中的流动过程。
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它不仅滋养着地下植被和地下生态系统,还为人类提供了饮用水和工业用水。
地质学中的地质活动是地球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影响着地球的形态和环境,还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矿床成因与地质构造背景关联性分析

矿床成因与地质构造背景关联性分析矿床成因是矿床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而地质构造背景则指的是地壳演化过程中的构造活动。
矿床成因与地质构造背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
地质构造背景对矿床成因影响深远,不同的构造背景会直接决定矿床的类型、规模和分布。
一、构造背景与岩浆型矿床的关系岩浆型矿床是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矿床,构造背景对其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
例如,板块边缘的造山带构造背景下,岩浆活动频繁,岩浆型矿床如斑岩铜矿、火山喷发岩铜矿等就相对丰富。
此外,在岩浆运动后的构造背景下,由于岩浆岩的侵位,形成了矿床,如花岗岩型锡矿、花岗岩型铜矿等。
二、构造背景与沉积型矿床的关系沉积型矿床是在地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矿床,构造背景对其形成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古隆起过程中,构造背景下的河道和海湾相互转换,就会形成丰富的河流型沉积矿床,如砾石型金矿、砂矿等。
此外,构造背景下的断层和裂隙也为成矿提供了赋存条件,使得一些金属矿床,如层控型铜矿、构造型铅锌矿等得以形成。
三、构造背景与变质型矿床的关系变质型矿床是在深部岩石变质过程中形成的矿床,构造背景对其形成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造山带的构造背景下,板块碰撞所引起的高温高压作用,会促使岩石中的矿物经历变质,形成矿床,如变质型金矿、变质型铬铁矿等。
此外,变质反应还可以激发出矿物的浓集作用,使得一些矿床规模得以扩大。
综上所述,矿床成因与地质构造背景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不同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矿床类型不同。
地质构造背景决定了地球内部的岩浆、地表的沉积和深部变质等过程,而这些过程又是矿床形成的基础。
因此,研究矿床成因与地质构造背景的关联性,对于找矿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矿床成因与地质构造背景的关联性研究还可以为资源勘探提供重要的指导。
通过对地壳构造背景和地球演化历史的研究,可以预测不同类型矿床分布和成矿规律,为找矿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同时,矿床成因与地质构造背景的关联性分析还可以为矿产资源评价和矿产资源规划提供重要依据,有助于合理利用地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

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名词解释1.岩浆岩的系列划分2.洋壳层序3.双峰式火山岩4.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分类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一、岩浆系列及其分布二、板块扩张带的岩浆活动与洋壳的形成三、板块俯冲带的岩浆活动与陆壳的增长四、大陆裂谷带及大陆板块内岩浆活动五、花岗岩与板块构造六、蛇绿岩套各类岩浆岩的分布是有规律的,20世纪50年代,人们进一步把各类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同区域大地构造的演化联系起来,应用传统的地槽学说把各类岩浆岩划分为地槽早期、造山期和造山期后三大共生组合,它代表了20世纪中期大地构造学和岩石学的重要进展,触及了岩浆岩分布的一些实质问题,但仍不能全面解释产出规律性。
20世纪60年代板块学说兴起后,对岩浆岩和板块构造研究成果表明,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板块构造控制。
即在不同的板块边界和部位,形成不同的岩浆岩共生组合。
岩浆岩-构造组合与板块构造的时空关系@一、岩浆系列及其分布根据岩浆岩的地球化学指标,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系列:①拉斑玄武岩系列②钙碱性系列③碱性系列每个系列都由一组具有共同母源物质的、彼此密切相关的不同岩浆类型组成,而且其分布受板块构造环境控制。
1、拉斑玄武岩系列(TH)本系列包括大量基性(拉斑玄武岩)少量中性岩(冰岛岩,富Fe, 低K, 低Al)和更少量的酸性岩(铁质英安岩、流纹岩)。
化学成分:SiO2:48-63%;低钾:K2O<1%;TiO2含量低,NaO/K2O高达5-40% , Rb、Sr、Ba、Th、U、等离子亲石元素含量很低(Rb=1-30ppm),Sr=100-300ppm,Ba=10-100ppm矿物成分:主要暗色矿物:辉石、含少量或不含橄榄石,基本不含角闪石、黑云母浅色矿物:斜长石(斑晶为钙长石-培长石、基质为拉长石)拉斑玄武岩含少量或不含橄榄石,形成于拉张和弱挤压应力状态下,其分布极广,按形成环境不同分为:(1)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2)岛弧拉斑玄武岩(3)大洋岛拉斑玄武岩(4)大陆(裂谷)拉斑玄武岩2、钙碱性系列(CA)通常称为正常系列,喷出岩以安山岩为主,侵入岩以花岗闪长岩为主,本系列包括高铝玄武岩(SiO2<53%)、安山岩(53-63%)、英安岩(63-68%)及流纹岩(SiO2>68%),其中以安山岩最常见,其次是英安岩、流纹岩、橄榄安粗岩。
《构造地质学》课程笔记

《构造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构造地质学的内涵和构造规模1. 构造地质学定义:构造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地球岩石圈的结构、构造、形成过程、演化历史以及控制这些过程的动力学机制。
它涉及从微观到宏观尺度的地质现象,包括地层、岩体、断裂、褶皱等。
2. 研究内容详述:(1)地质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和组合特征:研究不同类型地质体的外部形态、空间排列、大小和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如断层、褶皱、节理等。
(2)地质体的形成、演化和改造过程:探讨地质体从形成到改造的整个地质历史过程,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3)地质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地球动力学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地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等地球动力学过程中的角色。
3. 构造规模划分详述:(1)大型构造:涉及整个板块或大陆规模的构造,如板块边界、地槽-地台、造山带等。
(2)中型构造:介于大型和小型构造之间,如区域性的褶皱带、断裂带、火山带等。
(3)小型构造:在更小的尺度上,如单个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等。
二、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关系1. 地质构造类型详述:(1)原生构造:在岩石形成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构造,如层理、波痕、泥裂等沉积构造。
(2)次生构造:岩石形成后,在后期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断层、节理等。
(3)复合构造: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相互叠加、改造形成的复杂构造,如叠加褶皱、复合断层等。
2. 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详述:(1)成因关系:不同构造之间的成因联系,如断层活动可能导致褶皱的形成。
(2)时间关系:不同构造形成的时间顺序,如先形成断层,后形成褶皱。
(3)空间关系:不同构造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如断层与褶皱的相互切割关系。
三、构造分析的基本方法1. 地质观察详述:(1)观察地质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组合特征:通过野外实地观察,记录地质体的各种特征。
(2)使用地质罗盘、GPS等工具进行精确测量:测量地质体的产状、方位等参数。
变质岩和岩浆岩形成机制上的异同

在地质学中,常常会涉及到变质岩和岩浆岩这两种岩石类型。
它们分别是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特性。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变质岩和岩浆岩的形成机制进行全面评估,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两种岩石类型。
一、变质岩的形成机制在地球深部,地壳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会使岩石发生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由于受到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发生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的变化,最终形成变质岩。
变质作用主要分为热液作用、压力作用和化学作用三种类型。
1. 热液作用热液作用是指岩浆活动使得地下水被加热并含有有益矿物质,进而对周围岩石进行溶解和沉淀的一种变质作用。
这种作用产生的岩石称为热液岩,比如石英岩、硫化岩等。
通过热液作用,变质岩中常常出现大量的矿物质,使得变质岩的结构更加坚硬。
2. 压力作用压力作用是指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岩石受到外界压力的变化,使得岩石的晶体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形成变质岩。
例如片麻岩、云母片岩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
压力作用使得岩石中的矿物质产生排列和排列的变化,从而使得岩石的结构更加坚硬和稳定。
3. 化学作用化学作用是指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岩石中的矿物质受到外界化学条件的改变,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的岩石。
例如大理岩、石英片岩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
通过化学作用,岩石中的矿物质会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矿物质和结构。
以上就是变质岩的形成机制,可以看出,变质岩的形成主要是受到高温高压环境和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形成的。
而岩浆岩的形成机制与之有所不同。
二、岩浆岩的形成机制岩浆岩是由地壳深部的岩浆侵入地表形成的岩石。
岩浆是地壳深部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熔融形成的物质,它在地下运动,在地表流动或凝固后形成岩浆岩。
岩浆岩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岩浆的流动、冷却凝固和结晶三个阶段。
1. 岩浆的流动岩浆是由地下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熔融形成的物质,它具有高温、高粘度、高压等特点。
当地下岩浆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岩浆会向地表或地下某一地点运动,形成火山喷发或岩浆侵入地表,从而形成岩浆岩。
岩浆成因与成矿作用关系研究

岩浆成因与成矿作用关系研究岩浆成因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岩浆,是指地壳或上地幔部分熔化并上升冷却后形成的一种岩浆状态的物质。
成矿作用,是指地壳中矿物或矿石的形成过程。
岩浆成因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研究不仅对于资源勘探和地质灾害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我们对地球深部内部过程的理解提供了有力支撑。
岩浆的成因可以分为构造,岩石岩浆的起源和演化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构造岩浆成因通常是由于地壳构造活动引起的,如板块运动、地壳变形等。
地壳构造活动导致了地壳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使得岩石熔融并形成岩浆。
岩石岩浆的起源和演化则是通过对岩浆形成过程中的物质来源和运输路径进行研究来揭示的。
岩浆形成过程中的物质来源包括地幔、壳源物质等,而运输路径则包括地壳、地幔等。
岩浆成因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岩浆的形成对成矿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岩浆的生成为矿物提供了合适的条件。
岩浆熔融的过程中,岩浆中的物质以流体状态存在,并且在地球内部经过一系列地质过程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矿物。
这些矿物在地壳运动、变形等岩石岩浆演化过程中被携带,并在特定条件下沉积、结晶形成矿床。
其次,岩浆中的矿物为成矿作用提供了矿源。
岩浆中的矿物,在地壳岩浆演化过程中,由于流体运移、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可以分离出来并沉积下来,形成矿床。
成矿作用对岩浆的形成和演化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成矿作用可以改变岩浆的物质组成和性质。
例如,成矿作用可以使岩浆中的物质发生结晶分异,形成不同矿物的分带、分带矿化等。
成矿作用还可以通过改变岩浆运动路径和速度等方式,使岩浆流体中的金属元素等重质物质沉积并聚集,形成矿床。
此外,成矿作用对于岩浆的演化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成矿作用过程中的热、物质交换等反应,可以促进岩浆的冷却、固化过程,从而影响岩浆矿物相、结构等特征。
岩浆成因与成矿作用关系的研究不但对于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还对于科学地理论提供了支持。
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

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它的地壳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断地运动。
这种地壳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热量的传递和构造应力的作用而产生的。
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板块构造,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的相关知识。
一、地壳运动的形式地壳运动的形式主要包括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带。
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导致的地表震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火山活动则是地球内部岩浆喷发到地表的现象,也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和火山活动经常发生在地壳运动带上,地壳运动带是地球地壳运动的主要区域,它是由于构造应力在地壳中的传递而形成的。
二、板块构造的概念板块构造是地球上地壳运动的基本特征,它是指地球表面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
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通过对地球表面地震、地壳磁化、地质构造等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规律。
目前认为,地球表面的板块构造主要有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种类型。
三、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大陆板块是指地球表面上覆盖着大陆的板块,它们主要由厚度较大的大陆地壳组成。
大陆板块均位于大洲上,它们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大陆地壳。
大陆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形成了山脉、高原、盆地等地质构造。
而海洋板块则是指地球表面上覆盖着海洋的板块,主要由厚度较小的海洋地壳组成。
海洋板块构成了地球表面的海洋地壳,它们之间的交界处形成了海沟、海岛、海山等地质构造。
四、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活动板块运动是地壳运动的重要形式,它与地震、火山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板块运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即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边缘相互靠近、相互推离以及相互滑动。
当板块相互靠近或相互推离时,会产生构造应力,并引发地震和火山活动。
地震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其中最强烈的地震常常发生在板块相互碰撞的地方。
而火山活动则是由于板块的相互碰撞或相互推离导致地球内部岩浆活动增加而发生。
总结:地球的地壳运动是地壳内部热量传递和构造应力作用的结果。
易错点 概念区别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地质作用与地壳运动冰碛与冰蚀之间有何不同

地质作用与变质作用地质作用与地壳运动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三种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区别沉积物与沉积作用冰碛与冰蚀之间有何不同?在地理综合题解题时,有很多人因概念不清而导致书写错误。
地质作用与地壳运动、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是完全不同的含义,如果不能清晰的分辨,怎么丢分的还不知道。
这里给出了区别的方法,希望以对大家有用。
1.地质作用与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
2.地质作用与地壳运动而地壳运动又常被称为构造运动,按其性质和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属于内力作用中的一种。
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图中地质构造:褶皱而构造地貌:褶皱山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等,如褶皱、断层等。
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如褶皱山、断块山、背斜谷等。
通过构造地貌可以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变化4.三种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区别5.沉积物与沉积作用只有沉积物在地势低洼出,有沉积环境经过漫长地质年代,才能固结成岩-----沉积岩(多数在地表,也可能在海洋)。
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可以到地球内部,在岩浆喷出过程中,沉积岩受到岩浆高温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
或沉积岩重熔再生成新的岩浆。
判断abcdeA喷出岩b岩浆c侵入岩d变质岩e沉积岩6.冰碛湖与冰蚀湖冰碛湖与冰蚀湖都是由冰川作用而形成的湖泊,属于外力作用形成。
加拿大、西伯利亚、冰岛、格陵兰,甚至包括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南部这些地方的很多湖,都是冰川湖(高纬度)。
著名冰川湖有的中国天山天池、北美的五大湖等。
由冰川侵蚀产生的湖泊称之为冰蚀湖。
比如上图为典型的冰蚀湖,有明显的冰川刨蚀的痕迹。
冰川携带的冰碛物由于冰川消退而在地势较低洼的地方留下来,这些冰碛物围成一圈存住了水,这种由冰碛物形成的湖称之为冰碛湖。
上图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堆碛物。
冰川对沉积物没有分选性,颗粒大的与颗粒小的混杂在一起。
矿石的生产原理是什么

矿石的生产原理是什么矿石是指含有矿物质或有经济价值的矿物成分的矿岩。
矿石的生产原理主要涉及到地质、矿床形成、采矿工艺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矿石的生产原理。
1. 地质背景矿石的生成与地质背景有密切关系。
地质背景包括地质构造、矿石形成的地质时代、岩石类型等因素。
地质构造的运动活动可导致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进而促使矿床形成。
例如,火山运动可以引发富含金、银、铜等金属的矿床形成。
变质作用则可以改变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之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矿石。
2. 矿床形成矿床形成是矿石生产原理的关键步骤。
矿床形成是复杂的地质过程,包括矿物的生成、富集和保存等过程。
形成矿床的主要过程有岩浆热液活动、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等。
岩浆热液活动是指岩浆和热液侵入地壳,通过与周围岩石的反应,形成含有矿物质或金属的矿床。
沉积作用是指沉积岩中的颗粒物质沉积,经过长时间的压实和化学作用,形成含有金属或矿物质的矿床。
变质作用是指由于地壳的变化和地热作用等原因,岩石中的矿物质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含有金属或矿物质的矿床。
3. 矿石的赋存形式矿石的赋存形式是指矿石在地质中的存在方式。
常见的矿石赋存形式包括脉状、层状、散状和伴生等。
脉状矿石是指金属矿石沿着断裂或岩石接触线形成的矿脉。
层状矿石是指金属矿石随着沉积岩的沉积过程而形成的含有金属的层状岩石。
散状矿石是指金属矿石以颗粒的形式存在于岩石中。
伴生矿石是指金属矿石与其他矿石共生于同一个矿床中。
4. 采矿工艺采矿工艺是指矿石从采掘到提炼的整个过程。
采矿工艺的核心目标是将矿石中的有用矿物质分离出来,同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常见的采矿工艺包括矿石的开采、选矿、冶炼等过程。
开采是指将矿石从矿床中开采出来的过程,常见的开采方法有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两种。
选矿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对矿石进行分选,使有用的矿石得到提取。
冶炼是指将提取出的有用矿物质经过高温和化学反应等过程,使其转化为金属或其他有用的化学物质。
地质学中的构造演化过程分析

地质学中的构造演化过程分析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形成、结构、构造和演化的学科。
其中,构造演化过程是地质学家们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之一。
通过对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可以揭示地壳和地球内部的变化规律,深入探讨地球各个构造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构造演化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不同构造演化过程的特点和机制。
构造演化是指地壳和地球内部岩石体系发生变化的过程。
它可以分为构造运动和构造形变两个方面。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中岩石体系产生位移并产生地震等现象的过程。
而构造形变则是指岩石体系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形态改变。
这两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的演化。
一种常见的构造演化过程是板块构造演化。
板块构造演化是指地球上由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组成的板块在地球运动中相互碰撞、俯冲和拗断的过程。
这种构造演化过程是地球表面变化最明显的现象之一。
板块构造演化的机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板块运动,另一个是构造变形。
板块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热对流驱动的,可以分为构造运动和地震运动。
而构造变形则是由板块碰撞、俯冲和拗断引起的,其中拗断是指岩石体系在外力作用下出现断裂和伸展的过程。
在板块构造演化过程中,不同的构造单元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性质。
例如,构造板块的边界处常常容易发生碰撞和俯冲,从而形成山脉和岛弧。
而板块内部则可能出现断裂和伸展,形成裂谷和断层。
这些形态的形成与构造演化过程中的应力分布有关。
例如,在碰撞和俯冲过程中,构造板块的两侧会产生巨大的挤压力和伸展力,导致岩石体系发生断裂和伸展。
而在拗断过程中,则主要受到剪切力的影响,导致岩石体系出现断层和伸展。
另一种重要的构造演化过程是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是指地球内部的岩浆通过断裂和裂隙从地壳下升到地表的过程。
这种构造演化过程不仅可以形成火山和火山岩,还可以带来热液和矿产资源。
岩浆活动的机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岩浆的生成和上升,另一个是岩浆与地壳相互作用。
岩浆的生成和上升是由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岩石熔融引起的。
岩浆活动对地质形态的影响

岩浆活动对地质形态的影响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之一,对地质形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岩浆,是由地壳深部熔融的岩石在地下聚集形成的热浆体,其喷发、侵入和固结过程涉及了地壳、地表和地下的复杂互动,这一过程不仅塑造了地球的地形,还对环境、生物和人类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地壳抬升与地震活动地壳抬升是岩浆活动的一种常见结果。
当地壳下部形成大量的岩浆,在地下蓄积形成岩浆体,岩浆体的持续膨胀使得地壳上升,从而产生了地壳的抬升现象。
这一过程在地质学上被称为火山抬升或岩浆膨胀。
岩浆的抬升不仅影响地表地貌的变迁,还能引发地震活动。
研究显示,与岩浆活动相关的地震常常以余震的形式出现,这些地震能够激发较大规模的地震事件,进而对地质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二、火山喷发和地貌变化火山喷发是岩浆活动的显著表现之一,其对地质形态的影响直接而明显。
火山口喷发出的熔岩流和烟尘堆积形成了火山喷发的标志性地体,如火山锥、火山台、火山口和火山表面的溅状岩等。
这些地形的形成不仅彰显了岩浆的破坏力和占据力,还为地表地貌带来了独特的特征。
火山的喷发还能够导致大面积的火山灰和熔岩碎屑飘散到周围地区,对土壤、水质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三、岩浆侵入与地质构造变迁与火山喷发不同,岩浆的侵入是指地壳内部的岩浆体进入地表和地下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地质学中被称为岩浆侵入或岩浆浸染。
岩浆的侵入虽然没有喷发那样的暴力和剧烈,但其对地质构造的改变却更为持久和显著。
岩浆的侵入可以使得地壳内部的岩层变得松散和破碎,同时也会形成众多的岩浆脉和岩膜,这些构造对于地壳内部的应力分布、地热分布和矿产资源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岩浆侵入还能够诱发断裂的形成和扩展,进而改变地质结构和地貌特征,以及可能产生地震活动。
四、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岩浆活动对地球内部的岩石和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岩浆活动使得地下岩石变热膨胀,岩膨胀造成了裂隙和孔隙的形成以及水分的聚集,从而形成了岩层内的地下水。
地质活动与板块构造相互关系

地质活动与板块构造相互关系地质活动与板块构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地球上的地壳被划分为众多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作用就是地质活动。
板块构造是地球表面地壳分布的整体特征,而地质活动则是板块构造的核心驱动力。
地质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板块构造的演变和分布,并且板块构造的变化也反过来影响着地质活动的形态和强度。
首先,地质活动对板块构造的影响体现在构造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方面。
地表上的山脉、峡谷、盆地等地貌形态都是地质活动的产物。
板块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了地壳的隆起和下沉,形成了地表的起伏和变化。
例如,山脉由于板块之间的挤压作用,造成地壳的隆起,形成高耸的山峰;峡谷则是由于板块之间的拉张作用,使地壳出现裂缝,形成了深切的河谷;盆地则是由于板块之间的边界断裂,使地壳下沉而形成的。
因此,地质活动的发生和强度直接决定了构造地貌的形成与演变。
其次,地质活动对板块构造的影响还表现在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分布上。
地震是地球表面地质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发生与板块之间的断裂和滑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板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地壳产生了应力积累,超过了岩石的抵抗能力时,就会产生地震。
特别是在板块边界附近,地震活动更加频繁和剧烈。
同样,火山活动也与地质活动紧密相关。
火山在地壳的构造缝隙中喷发,喷发物质是地球内部熔岩和岩浆的喷出产物。
而岩浆的形成也是因为地质构造使得地壳板块发生了变动,造成了地幔和地壳物质的交换。
因此,地质活动的程度和方向直接决定了地震和火山的分布格局。
此外,板块构造变化也会对地质活动产生相应的影响。
当板块发生断裂、偏转或者碰撞时,会改变原有地壳的应力状态,从而引发新的地质活动。
例如,两个板块之间的碰撞会引起剪切力的增大,导致地壳断裂,进而引发地震活动。
而板块的向内或向外俯冲会导致地壳的挤压和牵引,进而形成火山活动。
另外,板块构造变动还会改变地下构造,影响地壳板块的稳定性和脆弱程度,从而影响地质活动的形态和强度。
火成岩岩石学与构造因素关系研究

火成岩岩石学与构造因素关系研究火成岩是地球表层最常见的岩石之一,在地球的漫长历史中,通过地壳的运动,火成岩被挤压、抬升、形成不同的岩浆蔺。
而火成岩岩石学和构造因素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首先,火成岩岩石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火山活动与构造因素的关联。
火山活动是地球表层构造运动的直接表现,它与板块运动、地壳变形、构造断裂等因素紧密相关。
火山活动产生的火山岩,如玄武岩、安山岩等,具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
通过对火山岩的成分分析,可以判断火山活动的类型、深度和岩浆起源。
同时,火山岩的组合和分布模式也可以揭示构造断裂带和地壳运动过程。
因此,火成岩岩石学的研究为理解火山活动与构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其次,火成岩的成因与构造环境的关系也是岩石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构造环境是指形成岩浆的物理和化学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岩石组成等因素。
不同的构造环境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岩浆产生,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火成岩。
例如,地壳的拉伸和扩张造成了俯冲带和裂谷带的形成,这种构造环境有利于玄武岩和流纹岩等基性岩浆的形成。
而地壳的挤压和折叠则使大量的花岗岩和片麻岩等酸性岩浆浸染到地壳中。
因此,对火成岩岩石学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了解并推断出不同构造环境下火成岩形成的过程和规律。
此外,火成岩岩石学还可以与构造演化进行综合研究,揭示地壳历史演化过程中构造和岩浆作用的相互影响。
通过对广泛资源的采集、测试与分析,可以确定火成岩的时代、地域和受影响的构造过程。
例如,在某个时期,某段地壳活动猛烈,巨量的岩浆向地表涌出形成火成岩的现象,通过对这些火成岩的研究,我们可以追溯和分析地壳运动的演化过程。
因此,火成岩岩石学在理解构造演化和地质历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火成岩岩石学与构造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火山活动与构造因素的关联、火成岩成因与构造环境的关系,以及火成岩与构造演化的综合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地球漫长历史中地壳的运动、演化与变化过程。
火山岩成因与构造演化背景

火山岩成因与构造演化背景火山岩是一种由火山爆发喷发的岩浆在地壳表面或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
在地球历史的漫长岁月中,火山岩经历了多次构造演化背景的改变,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多样化的地质特征。
本文将探讨火山岩形成的成因以及不同构造演化背景下的变化。
火山岩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地质过程和地球板块运动。
首先,地球内部的火山岩主要来源于地幔上升的岩浆。
当地幔岩石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融化,形成岩浆。
当岩浆经过裂缝和断层等地质破裂处进入地壳时,由于地壳温度低于岩浆的熔点,岩浆会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岩。
其次,地球板块的运动也会促使火山的喷发。
通常来说,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和分离过程中,岩石会被压入地幔深处,并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融化形成岩浆。
当岩浆从地幔升至地壳时,形成火山喷发。
然而,火山岩的构造演化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板块边界类型、地壳厚度和地壳构造等。
首先,板块边界类型对火山岩的形成和构造演化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在火山带形成的火山岩主要受到板块的汇聚和俯冲作用影响。
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俯冲板块被带入地幔中,形成岩浆。
这些岩浆通过裂缝和断层进入地壳,形成火山岩丘和火山群。
另一方面,板块分离或扩展区也会促使岩床上升至地表并形成火山岩。
这种情况下,岩浆通过拉张断层进入地壳,形成火山口和断层火山。
其次,地壳厚度也是火山岩构造演化的重要因素。
在地壳较薄的地区,岩浆更容易穿透地壳并形成火山岩。
这种情况下,火山岩经常形成火山口和火山断层。
而在地壳较厚的地区,岩浆一般难以穿透地壳表面,而在地壳下部形成岩浆岩。
这种情况下,岩浆岩在经过长时间的构造演化后,可能会在地表下部形成浅层岩浆团块。
最后,地壳构造对火山岩的演化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构造活跃的地区,地壳的挤压和剪切作用会形成火山岩丘和火山群。
而在构造相对平稳的地区,火山岩一般分布较散,火山口和岛屿地形相对较少。
此外,构造活动也会导致地壳的抬升和沉降,进而影响火山岩的分布和形态。
地质构造对矿产资源形成的影响

地质构造对矿产资源形成的影响地质构造是地壳中岩石形成和变质的过程,也是矿产资源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地质构造对矿产资源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包括矿床形成的位置、矿石的分布和矿床类型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地质构造对矿产资源形成的影响。
一、地质构造与矿床形成位置地质构造在决定矿床形成位置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构造环境会导致矿床的形成有所不同。
例如,弧后盆地是形成铁、铜、钨等矿床的重要地质环境。
在弧后盆地中,由于构造运动的作用,岩浆活动频繁,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矿床。
此外,在构造断裂带和岩层滑移区域也容易形成金、银等矿床。
二、地质构造对矿石的分布影响地质构造会影响矿石的分布特点和矿床的规模。
在构造带的作用下,矿石往往分布不均匀,形成比较集中的矿床。
例如,在断裂带的作用下,矿石会沿着断裂带的延伸方向分布,形成岩脉状矿床,如黄金矿床。
此外,构造的复杂性还会导致矿石的较小分散分布,形成矿石点状或环状的分布,如铜矿床。
三、地质构造对矿床类型的影响地质构造对矿床类型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岩体的构造特征、岩石的性质等地质构造因素都会对矿床类型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
例如,构造断裂带上的强烈剪切运动会导致岩石的破碎和变形,形成破碎岩矿床和脆性变形矿床。
构造带上的岩浆活动会形成热液岩浆矿床,如钨、锡等矿床。
此外,构造带上的岩浆侵入还会形成接触变质矿床,如铜、铅、锌等矿床。
四、地质构造对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的影响地质构造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研究地质构造特征,可以确定矿床的位置和形成类型,从而提高勘探的效率。
此外,地质构造也会对矿产资源的储量和开采方式产生影响。
构造的复杂性会导致矿体的形状和规模变化较大,对矿产资源的评估和开采造成困难。
因此,科学合理地对地质构造进行分析和评估,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至关重要。
总结:地质构造是影响矿产资源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通过决定矿床的形成位置、影响矿石的分布特点和矿床类型的形成,以及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产生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浆活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一、岩浆活动旋回的主要特征:在整个地质发展历史中,广西经历了地槽、准地台、陆缘活动带三个不同的地质发展阶段,十九次构造运动,相应形成了五个岩浆活动旋回。
以地层的阶、组相当的时代为单位统计,计26次岩浆活动(元古代五次,早古生代三次,晚古生代七次,中新生代十一次)。
岩浆活动与地壳运动具有同步关系,地壳运动强烈,岩浆活动亦强;地壳运动频繁,岩浆活动亦频繁,在时间上保持着对应的关系。
其活动频率从老至新:元古代0.7次每亿年,早古生代1.4次每亿年,晚古生代4次每亿年,中新生太4.8次每亿年,明显表现出岩浆活动次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在时间上广西岩浆活动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多旋回性,从元古代至新生代有五次大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活动旋回,前四个旋回往往始于喷出而终于侵入活动,并具有由中基性至酸性演化规律,而后一个旋回有由酸性喷出、侵入活动至基性超基性侵入、喷出活动的变化特点。
㈠.四堡岩浆旋回:属优地槽发展阶段,以基性与超基性成分的岩浆活动为其特征,早期蛇纹岩、橄榄岩、辉石岩为主,中期以基性成分为主的中基性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具枕状构造的细碧角斑岩建造,与此同时或稍后有大量的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形成由辉长辉绿岩和少许橄榄岩、辉石岩、闪长岩等岩类组成的单相或多相岩体。
从其组合序列看显示蛇绿岩特色晚期为强度不大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形成为数不多的分异型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小岩株,其全岩铷—锶等时线年龄1063±95百万年,属玄武岩浆分异最终产物。
整个岩浆旋回,经历了由侵入→喷出(溢出)→侵入的发展过程;显示了由较强→强→弱的活动趋势;具有超基性→基性、超基性→中酸性的演化规律,组成了一个反映上地幔上部物质成分为主的比较完整的岩浆旋回。
㈡.雪峰岩浆旋回:属地槽发展阶段,早期为中基性海底火山喷发和相伴的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前者组成细碧—角斑岩建造,后者形成以辉长辉绿岩为主的基性和基性—超基性岩体,基性岩锆石铀—铅同位素年龄为837百万年,从其岩类共生组合来看,亦显示不太典型的蛇绿岩特色。
晚期(早震旦世)有较强烈的酸性岩浆活动,形成较大的花岗岩基,其锆石铀—铅一致曲线年龄为760百万年。
晚期鹰阳关地区,还有以中性为主的海底火山喷发活动,组成不典型的细碧—石英角斑岩建造。
整个旋回,显示了喷出→浅成侵入→喷出及中深成侵入的活动序列;经历了较强→弱→特强的过程;岩性上具有中基性→基性、超基性→中性→酸性的变化趋势,这种成分的变异反映了非同源岩浆形成深度的变化。
显然,该旋回没有四堡岩浆旋回那样典型,一是成分上超基性岩浆明显减少;二是缺泛幔源分异型中酸性岩浆活动;三是晚期形成的花岗岩为雪峰运动地壳隆起过程中花岗岩化进一步演化的产物,与基性超基性岩没有成因联系。
㈢.加里东岩浆旋回:属冒地槽发展阶段,以晚期大规模的酸性岩浆活动为其特征。
中晚期(奥陶纪、志留纪)仅有零星小规模的中性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厚度小于百米的角斑岩建造。
晚期由于强烈的广西运动(褶皱造山运动),中酸性(尤其是酸性)岩浆活动特别发育,在次级隆起区内往往形成巨大的“同造山”花岗岩岩基,这是一种地壳形成作用与岩浆活动在时空上同步的典型代表。
其成因大部分属重熔型,在桂东南同期形成的大面积混合岩区内由于花岗岩化作用进一步演化,还形成了交代型花岗岩。
花岗岩同位素年龄为377—418百万年。
总的看该旋回岩浆活动序列比较简单,显示了由弱的喷出→强烈的中深成侵入活动过程。
具有中性→酸性的演化规律,主要反映了在剧烈构造变动过程中陆壳型硅铝质重熔岩浆活动的特点。
㈣、印支—华力西岩浆旋回:是广西岩浆活动最盛时期,无论是火山活动或者是中深成侵入活动都表现极为强烈,其成分仍以酸性岩浆活动性为最大,基性岩浆亦占重要位置。
由于该时期区内构造差异性明显,桂西属于由地台转化为“再生”地槽发展阶段,以火山活动占优势,成分以基性岩浆为主;桂东南钦州—灵山一带为继承性华力西地槽发展阶段,以重熔型花岗岩类活动最频繁。
博白—岑溪深断裂一带,同熔型花岗岩沿断裂活动。
桂东、桂北、桂中、桂南等地,有零星重熔型花岗岩类分布。
桂中尚有酸性火山岩活动。
桂西地区:早期(东吴运动前)为间性中酸性火山喷发,岩性为玄武岩、粗面斑岩、安山岩和凝灰熔岩等,每个喷发旋回厚度5~150米,组成玄武岩—粗面岩建造。
同期尚有基性岩浆侵入,形成浅成相辉绿岩、橄榄辉长辉绿岩和个别超基性侵入体。
晚期(东吴运动后)火山活动加剧,早、中三叠世中酸性火山喷发活动较为普遍,局部地区形成巨厚的酸性、中酸性熔岩和火山碎屑岩,最大累计厚度可达三千米。
同时,局部地区(那坡)“印支再生地槽”拗陷中,早三叠世还有较强的海底基性火山喷发,形成了厚752米的细碧岩和角砾熔岩,同时有基性侵入岩。
宁明地区尚有个别的超基性岩侵入体。
整个岩浆活动以喷发为主,经历了微弱的间性溢出→较强的喷溢和侵入→强烈的溢出爆发三个阶段,有由中基性→基性→中酸性、酸性的复杂演化过程,组成了以火山活动为特征的完整的岩浆旋回。
桂东南地区:钦州—灵山一带华力西中期有不强的酸性岩浆侵入活动。
晚期的东吴运动具有褶皱造山运动及断块造山运动双重特征,酸性岩浆侵入活动特别强烈,从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末短短的35百万年间竟连续有五次明显的侵入活动发生。
第一次活动最强,规模最大,形成巨大的花岗岩岩基,同位素年龄值多在225~245百万年。
其后强度逐次减弱,规模渐小,且成分上有向偏酸偏碱方向演化的特点,重熔岩浆源并有加深的趋势。
岩体定位深度则有由中深成→浅成→超浅成的变化特点。
此外晚二叠世尚有少量酸性、中酸性熔岩。
最后以晚三叠世微弱的酸性火山喷发而结束该岩浆活动的旋回。
博白—岑溪深断裂一带,印支期同熔岩浆沿断裂活动,形成一些小岩株。
岩性复杂,有闪长岩、石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甚至出现辉绿岩。
形成钛铁矿矿床。
㈤、喜马拉雅—燕山岩浆旋回:该旋回在地史上处于陆缘活动带发展阶段,岩浆活动仍较频繁,期次多,周期短,且成分复杂,往往形成一些复式岩体,与稀有稀土及有色金属矿产关系极密切。
岩浆活动强度仅次于华力西—印支岩浆旋回,岩体规模一般为中小型。
火山活动属陆相喷发。
岩浆活动受断块造山运动控制。
该旋回有六次岩浆活动,包括五次明显的侵入活动和三次喷发活动。
第一次相当于早、中侏罗世,为酸性岩浆活动,强度弱,多形成重熔型花岗岩、钠质花岗岩小岩体,富产钨、锡、铌、钽等矿产,同位素年龄160~196百万年。
早侏罗世局部有酸性及中酸性陆相火山爆发,形成厚约百余米的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熔岩。
第二次相当于晚侏罗世。
岩浆活动强,重熔型以花岗岩为主,同熔型以花岗闪长岩为主,部分岩体往往存在多次侵入活动,且岩性极复杂,除形成大量花岗岩外,尚有闪长岩、正长岩、石英二长岩、辉石岩或角闪石岩和玄武岩等,组成各种类型的杂岩体,同位素年龄125~164百万年。
与钨、锡、铌、钽、铜、铅、锌等矿产有关。
第三次相当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较强,常形成一些重熔型、同熔型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岩体,同位素年龄100~136百万年。
与锡、钨、锑、铜、钼、铅、锌关系密切。
第四次相当于晚白垩世,侵入活动较弱,常沿一系列断裂形成酸性侵入体和岩脉。
重熔型岩体岩石主要有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
同熔型有花岗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等。
同位素年龄67~100百万年。
火山岩发育于断陷陆盆地内及其边缘,经历了爆发→喷溢、再爆发→喷溢两个活动过程,形成了102~738米厚的各类火山碎屑岩、流纹岩、霏细斑岩、粗安玢岩、橄榄安山玢岩等岩类组合,显示了由酸性→中酸性→中性的演化趋势。
部分同熔型岩体作为火山机构中的超浅成侵入相出现。
第五次岩浆活动相当于早第三纪,表现为局部地区的超基性岩浆活动,形成玻基橄辉岩、苦橄玢岩、粗玄岩、辉绿岩岩桶,同位素年龄33~48百万年。
第六次岩浆活动相当于晚第三纪,以基性喷发为特征,由基性火山碎屑和橄榄玄武岩组成三个喷发旋回,厚12~207米。
整个旋回显示了侵入与喷发的伴随关系,强度由弱→强→弱的活动特征,其岩性大致有由酸性→酸、中酸→基性(局部超基性)的演变过程。
二、构造—岩浆岩区(带)划分:广西岩浆岩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主要集中于桂北、桂东北、桂东南和桂西。
它们往往成群出露于隆起区的轴部,或成链状、断续的串珠状产于拗陷带的边缘,或直接沿断裂带呈带状展布,其中北东向区域性深断裂是广西岩浆形成的最重要控制因素。
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形成了七个构造—岩浆岩区(带)。
㈠、桂北四堡—雪峰期超基性岩、基性岩、花岗岩区:范围包括九万大山、元宝山和龙胜一带,东西长180公里,南北宽60—80公里,构造上位于桂北台隆的西南端。
以广泛分布密集成群的四堡期、雪峰期基性、超基性小侵入体及细角斑岩建造为特征,同时,花岗岩类侵入体亦较发育,这与我国一般基性超基岩基相对发育区,往往花岗岩类较少的规律不同,显然与所处的复杂构造环境有关,我们将在后面述及。
本岩区海底火山喷发岩—细碧角斑岩发育,以细碧岩为主,上部以角斑岩为主,组成9个喷发旋回,累计厚度1716米。
本区有大小岩体758个左右,其中超基性岩和基性岩体约531个,占本区岩体的三分之二,其次超基性—基性和中性岩体约209个,总面积达295平方公里。
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体11个,出露面积约80平方公里,花岗岩体出露面积最大,达1448平方公里。
本区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与构造运动有着密切关系。
四堡期岩区为优地槽发展阶段,地壳沉降幅度大,并有近六千米厚的沉积物。
早、中期由于有深断裂的长期活动,来源于上地幔的超基性、基性侵入岩及中—基性火山岩(以细碧岩为主)随之活动。
晚期,随着四堡运动的发生,巨厚的四堡群褶皱回返,形成区域性隆起,并发育一组北北东向深断裂。
由玄武岩分异的中酸性岩浆沿北北东向四堡深断裂呈串珠状侵入四堡群中。
雪峰期为优地槽—冒地槽发展阶段,地壳沉降幅度大,有九千五百米厚沉积物。
早期由于深断裂的活动向东移,在龙胜、三江一带形成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显示不太典型的蛇绿岩特征,并有一组北北东向断裂活动,其中三江一融安深断裂活动尤为强烈,并控制了雪峰早期蛇绿岩的活动。
晚期,由于巨厚(约15000米)沉积物堆积,在九万大山、元宝山一带地层发生花岗岩化作用,并进一步演化为重熔型花岗岩,由于花岗岩浆抬升,使该地区形成两个“窿”。
综上所述,控制岩区的构造条件为:①优地槽发展阶段,早、中期形成中—基性火山岩及超基性、基性侵入岩组合。
②有深断裂的存在。
③北北东向深断裂的活动。
④四堡期中酸性岩与四堡造山运动有关,为同造山期岩浆岩组合。
雪峰期花岗岩与雪峰运动有关,主要受地壳坳陷及隆起所控制。
按岩体形态产状,岩类组合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