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模拟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模拟试题附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诗都写到野步所见景色,但其特点不同:第一首诗是春景,第二首诗是的秋景。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拟人手法来写景抒情,请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南邻
杜甫
锦里①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②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航:小船。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咏瀑布
(清)冯云山
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1)冯云山《咏瀑布》用“”这个词语写出了瀑布气势雄伟的动态美。

(2)这两首诗都写瀑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C.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当的锐气。

D.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里”的情景?
5.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阔,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

6.诗歌鉴赏
鹧鸪天・咏渔父
〔宋〕王质
一只船儿任意飞。

眼前不管是和非。

鱼儿得了浑闲事,未得鱼儿未肯归。

全似懒,又如痴。

这些快活有谁知。

华堂只见灯花好,不见波平月上时。

(1)上阙中“飞”字极为传神,既写出了船儿的________特点,又表现了渔夫________的心情。

(2)下阙中词人感慨“这些快活有谁知”,你觉得“这种快活”蕴含了怎样的情怀?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高昂乐观,后四句低沉愤懑,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B.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郁已久的愤激之情。

C.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闻笛赋”:________
②“烂柯人”:________
8.古诗阅读
送梓州李使君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檯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①杜鹃:鸟名,又名子规,或布谷鸟。

②树杪:树梢。

③讼芋田: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争讼。

④翻教授:翻新教化。

(1)“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一联中的“响”能否改为“鸣”、“啼”?请简要分析。

(2)尾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再贬柳州时,从弟宗直、老母卢氏、爱妻杨氏、娇女和娘等都相继弃世。

柳宗一住了一段时间,约半年以后又要离开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桂岭”,五岭之一,山多桂树,故名。

柳州在桂岭南。

在今广西贺县东北。

(1)下列各项对本首诗歌理解错误的是()
A. 首联点明别离,描述兄弟惜别之情。

“倍黯然”三字,既含万千辛酸于一身,又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B. 颔联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既是对柳宗元遭遇的客观实写,又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

C. 颈联一写山,一写水,借景抒情,全在遥想宗一此去路途遥远,充满坎坷艰辛,表达出作者对舍弟此去的担忧关切之情。

D. 尾联运用想象,以虚写实。

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烟”字写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2)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柳宗元这首诗与严羽所说的哪些方面相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颂钓者
(唐)德诚禅师
千尺丝纶①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注释】①丝纶:钓鱼丝线。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江水的什么特点?
(2)诗的后两句蕴含着怎样的人生道理?请结合内容分析。

1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暮热游荷池上
(南宋)杨
细草摇头忽报侬①,披襟②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注】①侬:我。

②披襟:敞开胸襟。

齐安郡中偶题
(唐)杜牧
两竿①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注】①两竿:形容落日有两竹竿高。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春。

(1)诗中描绘了白梅的形象,突出了白梅的哪些特征?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

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________”,以“________”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和“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

14.阅读《行路难》,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诗中具体体现“行路难” 的诗句是,。

(2)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5.古诗文阅读
春日
秦观①
一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
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
时有鸠相对鸣。

【注释】①秦观;北宋著名诗歌,先后多次贬官,一生潦倒失意。

①庆历四年,苏舜钦被罢去官职,流寓苏州,在城南营建沧浪亭。

(1)两首诗歌都描述了雨后初晴的景象,《春日》中________写出了春雨淅淅沥沥,《初晴游沧浪亭》中________则写出了雨势不小,河水涨了起来。

(2)《春日》后两句使用了拟人手法,而《初晴游沧浪亭》则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你选择其一,试做简要赏析,说说它们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1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微雨登城(其一)
(宋)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1)诗的第一句中的“映”和“半有无”,写出了雨的特点是。

(2)请赏析诗句“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的妙处。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别曲
(唐)张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乙】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唐代诗人。

字意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1)这两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景物时都注重“着色”,请从“染”和“匀”两个字中任选一个,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2)两首诗均含蓄地借物抒情,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1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①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花浮午盏②,蓼茸③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罢汝州职,游南山作此篇。

②午盏:午茶。

③蓼(liăo)茸:蓼菜嫩芽。

(1)词中“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别有风味,请结合诗句体味妙处。

(2)细读全词,谈谈你对“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理解。

1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情感的变化。

请结合具体景物,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2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注】①蘼芜:一种香草。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

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

(2)这两首同写田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生机盎然;萧瑟寒冷
(2)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表现出陶醉于春景的怡然之情;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吹走了一年年时光,表达了作者老之将至的感慨。

2.(1)江村送别图
(2)这位“南邻”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诗人能与其畅谈甚欢至日暮归,当非一般农夫。

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画面。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第一联描写朱山人的隐者形象及他的家境。

第二联通过客人来访儿童欢喜、鸟雀不惊,表现朱山人的好客,句中洋溢着宁静、和谐的气氛。

下半篇是一幅江村送别图。

第五、六、七句写朱山人家周围的清幽景色,衬出了他的高雅品格。

最后一句写辞别,虽然没有描叙主客欢聚的情况,但已展现了两人间的情谊。

(2)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

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

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

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故答案为:(1)江村送别图
(2)这位“南邻”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诗人能与其畅谈甚欢至日暮归,当非一般农夫。

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画面。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时局描写的画面,仔细体味意象的表达效果,概括归纳:前四句是一幅山庄访隐图,后四句“江村相送柴门”归纳为江村送别图。

(2)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分析“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从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

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

归纳为: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然后分析“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

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

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
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

归纳为: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

3.(1)穿天透地
(2)不相同。

《望庐山瀑布》用了比喻和夸张手法,把飞流的瀑布比作落下的银河,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

(或借景抒情,通过对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咏瀑布》用了托物言志(拟人)手法,借瀑布奋勇向前,勇赴大海的气魄,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雄伟的抱负。

【解析】【分析】(1)结合题意中的“动态美”,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回答。

“穿天透地”四个字写出了瀑布不辞辛劳,从高高的悬崖上凌空倾泻而下,穿透了天空和地面,写出了瀑布气势雄伟的动态美。

(2)《望庐山瀑布》李白初游庐山时所作。

“三千尺”“银河”表明此诗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李白的浪漫诗风,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且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咏瀑布》是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所作,“穿天透地”象征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意志,气魄宏大。

“焉能留得住”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坚持不懈的决心。

此诗借瀑布奋勇向前,勇赴大海的气魄,表达自己成就伟业的决心,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充分显示出这位农民领袖坚定的信念和雄伟的抱负。

回答时,先表明观点,再说明理由。

故答案为:⑴穿天透地
⑵不相同。

《望庐山瀑布》用了比喻和夸张手法,把飞流的瀑布比作落下的银河,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

(或借景抒情,通过对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咏瀑布》用了托物言志(拟人)手法,借瀑布奋勇向前,勇赴大海的气魄,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雄伟的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注意诗歌的用语。

⑵本题考查考生诗歌的比较阅读能力。

考生要对诗人、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情感都要仔细体会。

注意题干的要求,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作答。

4.D
解析:(1)D
(2)通过写“醉里”和“梦里”的情景,表现了词人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解析】【分析】(1)D项“亲自领兵上阵杀敌”错误。

这是作者梦中的情景。

故选D。

(2)根据理解分析出“醉里”“梦里”的情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

结合“可怜白发生!”分析,从而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体现作者壮志难酬、心中愤懑不平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 D
⑵通过写“醉里”和“梦里”的情景,表现了词人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
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分析写出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

5.(1)“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出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2)人世的悲和欢、聚和散犹如这月亮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为。

既然这样,就不必再慨叹和悲伤了。

【解析】【分析】(1)“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

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

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

“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

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

很有哲理意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6.(1)轻快灵活;轻松自在
(2)抛却名利,远离世俗纷争,返璞归真逍遥自在的情怀。

【解析】【分析】(1)“飞”是飞翔的意思,一般指空中行动的动物或者被风吹起的事物,它们普遍比较轻盈。

这里用来形容船儿在水上的行动好像在空中飞行一般,突出了船儿的轻快灵活。

一切景语皆情语,船儿如此轻快灵活,暗示了船儿行的快,进而暗示了渔夫此时心情的轻松自在。

(2)结合“华堂只见灯花好,不见波平月上时”可知,这里描绘了两个画面,暗示了两种生活,“华堂只见灯花好”写华丽的厅堂里花灯美丽,象征着俗世的富贵名利,“波平月上时”则用自然景观象征着一种朴素、淡雅的隐居生活。

显然作者更倾向于淡泊的、远离俗世富贵的生活。

故“这些快活”里包含了抛却名利,远离世俗纷争,返璞归真逍遥自在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轻快灵活;轻松自在;
⑵抛却名利,远离世俗纷争,返璞归真逍遥自在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7.A
解析:(1)A
(2)①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怀念之情;②抒发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解析】【分析】(1)A.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

故选A。

(2)诗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

作者借此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之情。

另一是“烂柯人”——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

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

作者借这个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之情。

据此可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⑴A
⑵ ①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怀念之情;②抒发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考生要对选项逐项审读,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判断选项。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表达思想情感的理解,考生要借助文章的注释,理解典故的含义,结合诗人的处境理解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8.(1)不能改。

这句诗用了互文手法: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

—个“响”字写出了梓州山林高远空旷的奇景,显得大气脱俗。

若把“响”字改成“鸣”或者“啼”,则气氛略显凄凉,与全诗髙远豁达的基调不符。

(2)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诗人用文翁的典故来勉励友人,寄厚望于送别之时,积极开朗,格调高远。

【解析】【分析】(1)“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勾勒出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使万壑千岩为之振响,如同展开一卷气势磅礴的山水画。

“响”字正好与气势磅礴的意境相符,如果换成“鸣”、“啼”,则过于伤感凄凉。

(2)尾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两句借用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

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无所作为。

故答案为:⑴不能改。

这句诗用了互文手法: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

—个“响”字写出了梓州山林高远空旷的奇景,显得大气脱俗。

若把“响”字改成“鸣”或者“啼”,则气氛略显凄凉,与全诗髙远豁达的基调不符。

⑵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诗人用文翁的典故来勉励友人,寄厚望于送别之时,积极开朗,格调高远。

【点评】⑴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字词的赏析。

答题时需要结合诗句的意思解释字词的妙处,并说明不能改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