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卷05【赢在中考_黄金卷】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四川成都专用)(原卷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金卷05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忧戚.(qī)箴.言(zhēn)慨.叹(kài)前仆.后继(pū)
B.着.落(zhuó)嫉.妒(jì)恐吓.(hè)怒不可遏.(è)
C.河堤.(dī)翘.首(qiáo)黝.黑(yǒu)殚.精竭虑(dān)
D.羁绊.(pàn)粗犷.(guǎng)热忱.(chén)花团锦簇.(cù)
2.下面语句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
B.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窜。
C.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D.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道理我一直都懂,你这番话,让我理解得更加深刻,茅塞顿开
....。
B.在我国抗击新型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某些国家落井下石
....,实在太不厚道。
C.这个老教授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为人只看重大局不去在意小的事情,真可谓是不修边幅
....啊!
D.在辩论赛即将结束时,他一反常态,以咄咄逼人
....的辩词战胜对方,令人赞叹不已。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文博安仁不但在全世界鼎鼎有名,而且在四川,乃至全国也是好评如潮。
B.同学们写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乱编造、无病呻吟。
C.这一条航线的开辟,使两地之间的航行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倍。
D.是否积极投身疫情防控战役,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请广.于君广:扩充
B.岂直.五百里哉直:只,仅仅
C.秦王色挠.挠:屈服
D.长跪而谢.之曰谢:感谢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鹏之.徙于南冥也
B.挺剑而.起已而.之细柳军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徒以.有先生也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A.况且秦国灭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因为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认为他是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是错误的主意。
B.况且秦国灭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因为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他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是错误的主意。
C.况且秦国灭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认为他是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D.况且秦国灭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他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自然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唐雎临危受命,任务异常艰巨。
B.选文第②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
①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送友人》)
②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2)请默写温庭筠《商山早行》颔联和颈联或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全诗。
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简说吟诵
吟诵,是我国先秦时代产生的一种传统汉语诗文口头表达方式,此后逐渐成为读书的主要方法之一。
吟诵包括“吟”和“诵”两种主要方式。
“吟”是将古诗文的语音长短有致地延长,听上去有种接近于歌唱的旋律感,所以有人将其称之为“吟咏”或“吟唱”。
“诵”是在口语基础上强化语音张力和节奏感,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效果。
“吟”和“诵”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有所结合,从而产生了或偏于“吟”或偏于“诵”的多样化形式。
吟诵之所以成为古人喜爱的诗文口传方式,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汉语言文字有平上去入的声调;二是古诗文本身所具有的节奏韵律。
通过汉语四声的高低和发声的长短,再配合古诗文本身内容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自然就会形成具有优美旋律的声音形式。
而这个声音形式只靠眼睛来看,只靠默读的方式是无法体现的,只有通过有声的吟诵才能表达出来。
所以我们说:声音既是古诗文意义得以表现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古诗文外在形式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吟诵恰恰是表现古诗文声音之美的最好方式。
古人在诗文创作的过程中,自然就离不开吟诵,并渐渐成为一种创作习惯。
古人的读书学习也离不开吟诵,如孔子和墨子都有“诵诗三百”之说。
用吟诵的方式学习诗文,是因为它符合学习的规律。
过去人们把小学生上学堂学习称为“读书”或者“念书”,而不是“看书”。
这说明有声的“读”和“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学习语言文字也强调“听”“说”“读”“写”并重。
在这四者当中,前三者都与“声音”有直接关系,这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
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声音进行“听”“说”“读”,可以调动更多的人体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和促进记忆。
吟诵是借助声音来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但它与现代人们所说的朗诵不同。
吟诵和朗诵的最大不同在于吟诵更注重四声和对作品形式的研究,这使它形成了一定的规则,便于学习和把握。
汉语四声本就有高低和长短的不同,将四声读准,加上适当的停顿或者延长,就会形成一定的节奏和旋律。
与此同时,把握好古诗文的形式特点和内在节律,如古体诗、古文的内容层次与段落结构,近体诗词的格律规定,自然就会形成一首旋律优美的吟诵调。
这些年,我们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吟诵采录工作发现,尽管各地的语言习惯不同,吟诵还是遵循了一些共同的原则和方法。
在字读上,要求发音正确,通语要求尽量纯正,方言也要以该方言的“正音”为准,切不可“倒字”;在节奏上,要求按词、词组的音步、音节停顿或延长,切不可“破句”;同时注意把握诗文内在的神理气韵,从而达到“声音形象”与“文学意趣”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艺术之美。
在漫长的历史传承和实践中,各地学人根据自己的方言特点和对古诗文的体会,形成了许多优美动听的传统吟诵调。
需要重视的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吟诵的传承出现了危机。
有少数学者如唐文治、赵元任、叶圣陶、朱自清等,在保留吟诵传统、从事吟诵教育、培育吟诵人才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努力。
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古诗文吟诵。
吟诵正在重新成为人们认知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成为学校进行古典诗文教学的一种新颖有效的方式。
10.文章的标题为“简说吟诵”,请说一说作者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好处。
(3分)
11.第一自然段中“吟诵包括‘吟’和‘诵’两种主要方式”中的“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12.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画线部分),会显得重复累赘吗?请结合文章分析。
(3分)
五、作文(60分)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20年的春节,新冠病毒肆虐,世界人民心中都惦念着武汉。
这份惦念凝结在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的脚步里,凝结在各地一线工作者地毯式的排查里,凝结在全国人民自我隔离的守望里,凝结在无数海外华人不记姓名的捐助里,凝结在世界各国无私援助的大爱里……每每回想,我的心里就充满了爱与敬意。
请以“致敬,”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立意正确,情感真挚,书写规范整洁;
③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B卷(共50分)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访隐者
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释)①坞:山坳。
1.第二句中的“抱”字非常传神,是炼字的好例子,请谈谈其妙处。
(2分)
2.下面所列诗句中哪句与本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2分)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单将攻狄①,往见鲁仲子。
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
”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
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
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
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②,立则丈插③,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魂魄丧矣,归于何党④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
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娱,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
所以不胜者也!”
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
明日,乃厉气循⑤城,立于矢石之所及,乃援枹⑥鼓之,狄人乃下。
(选自《战国策·齐策六》)(注释)①狄:本为齐邑,为北方少数民族所据。
②蒉:kuì,草编的筐子。
③丈插:即“杖锸”,拄着铁锹。
④党:处所。
⑤循:同“巡”,巡视。
⑥枹:fú,鼓槌。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七里之郭.郭:城墙
B.上车弗谢.而去谢:告辞
C.三月而不克.之也克:攻下
D.先生志.之矣志:记住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1)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
(2)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
5.田单之前三个月不能攻下狄城,后来却只用一天就攻克,请分析其原因。
(4分)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6.阅读文字后答题。
(2分)
宋江仰慕其出身富豪,江湖名声远扬,又是位好汉且武艺高强,为壮大梁山声势,想要将他请上梁山。
便派军师吴用与李逵假装算命先生与哑道童混入其府为其算命。
吴用在其府上设计让其自己写下一首藏头
反诗:“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
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难可无忧”。
选段中“其”指的是____________,人称_____________。
7.小说《骆驼祥子》塑造了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如:从善良勤劳到狡猾堕落的祥子,被祥子亲切的称为“圣人”的____________,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爷,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贫苦女孩____________等。
(2分)(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乡野上的花朵
刘江滨
①农村长大的孩子对花总是淡漠的,在农人眼中花的地位远不如草。
因此,我这个曾经的乡村男孩,对花的记忆需要刻意从底片上漂洗。
②北方农村常见的花,是果树的花。
杏花、桃花、梨花……开在村庄或田野,春天一树芬芳,好不热闹。
我的村庄最多的是枣树。
到了春天,开出黄色小花,星星点点。
枣花不起眼,但味道馥郁,很远就能闻到,故而十分招蜂引蝶。
我们那一带遍植枣树,养蜂人特别多,酿的蜜就叫枣花蜜,忒甜。
③还有一种开在树上的花,也可当食材,就是洋槐花。
洋槐花开在盛夏,洁白如雪,香气逼人。
可以直接嚼着吃,也可与面掺搅在一起,蒸熟了,拌着蒜汁吃。
我的老家有许多洋槐树,摘槐花、吃槐花是小时候常干的事。
拿着竹竿,顶端绑一根铁丝,弯成钩,够着槐花,一拧就下来了。
④除了果树的花,还有瓜蔬的花,更是纯粹为结果而开,比如黄瓜、茄子、花生等。
这些花就像朴素的村姑,一点儿不招人。
它们开花像在分娩,更注重的是落花后的果实。
许地山的《落花生》里,有句话我至今记得:“落花生,落花生,落花果就生。
”如果说瓜蔬的花毫不起眼,庄稼的花就湮没不闻了。
我问过一个农村出来的职员,小麦、玉米、谷子开花是啥样的?他吭哧半天答不上来。
其实不能怪他。
这些庄稼给人贡献的是活命的粮食,它们从来不以花朵招摇。
然而庄稼当然是开花的。
小麦开花叫扬花,抽穗之后开出朵朵小白花,似雪似奶酪。
谷子开花在夜里,大约两小时,所以很多人认为谷子不开花。
⑤还有一种花,不得不说,就是棉花。
花朵和果实叫一个名字,这恐怕是植物中少有的吧?棉花盛开在深秋。
苍天悯人,天凉了,人们需要棉服了,棉花就开了,就收了。
冀南平原是产棉区,待到深秋时节,朵朵棉花像天上的白云,在田野盛放。
清人马苏臣诗云:“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
⑥乡野上还有两种可做油料的花。
一是油菜花,金灿灿、黄澄澄,绚丽而壮观,它以群体列阵的方式宣示着独特的美丽。
一是向日葵,花盘奇大,周遭花瓣环绕,颜色也是温暖的黄色,且朵朵葵花向太阳,故人们又叫它太阳花。
⑦当然,乡村也有“没用”的花。
常见的是一种喇叭状的花,学名叫蜀葵。
这种花特别好活,撒一把籽儿在院落潮湿的泥土里,很快就长出了幼苗。
到了夏天,齐刷刷地开花了。
讲究一点的家庭,在院里种上蜀葵,红的、白的、粉的、黄的,各种颜色的花儿一开,满园芬芳,煞是好看,给庸常的日子平添几许亮色。
⑧大地上也有许多名贵的花,如牡丹、兰花等,多种于园林,常有人养护,被文人墨客赋予精神的含
义,成为美的化身。
而乡野上的花朵,土生野长,风吹雨浇,拙朴无名
....,但它们实实在在地献出果实,使人类得以瓜瓞绵绵,繁衍生息。
所以我们实在应该把欣赏的目光更多地给予乡野上的花朵。
(原文有删改)8.联系全文,“乡野上的花朵”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简要概括。
(4分)
9.第④段写“一个农村出来的职员”说不出小麦、玉米、谷子开花的样子,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4分)
10.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6分)
(1)第⑤段引用马苏臣咏棉花的诗句,有怎样的效果?说说你的看法。
(2)文中所写几种花都有名字,结尾却说它们“拙朴无名”,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11.作者认为,散文应当“真实可爱”。
请结合选文,从选材、情感、语言等角度,任选其二
..,简要谈谈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4分)
四、语言运用(共12分)
12.四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特色鲜明。
请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1)请根据下列材料,概括出四川人的基本性格特点。
(4分)
(材料一)
“四川出土的汉代陶俑,还未见过严肃、怒目、沮丧等消极表情的,这反映出当时四川地区人们的生
活水平和区域式的性格特质。
”
——四川博物院谢志成(材料二)
四川人说话向来快言快语,有话就说,总是明刀明枪,大不了甩一句:“我们要来就来个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
——《四川人性格地图》(材料三)
四川人爱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喜爱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卧半躺。
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
——《李劼人说成都》(材料四)
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刘湘(第七战区司令长官)
——成都市建川博物馆(2)下面是关于“川江号子”的介绍。
联系全文,将空缺处内容补充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4分)
①______________?它是川江流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传统民间歌唱形式。
据记载,在明、清时期,就有艄翁击鼓为号指挥船行,可见②______________。
号子头根据江河的水势、水性不同,编创出不同音调节奏的号子:闯滩行船时,号子音调高昂、节奏激烈;下水或平水时,③______________;上水拉纤时,号子音调雄壮、节奏明快。
一代代传唱下来的川江号子,犹如④______________,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某旅行社接待一批来成都旅游的江南游客。
导游带游客们去听四川方言评书,遇到下面的情形。
(4分)(评书片段)
道是火锅香辣巴适,却是艳阳暖人安逸。
才见九眼桥吃赏午,又盼红瓦寺打牙祭。
请客吃饭要落教,为人处世莫阴到。
洗澡泡菜家家有,九斗碗席宴宴逢。
游客陈先生:我们来一趟不容易。
评书里的方言词语听不懂,不是浪费时间吗?这样安排有啥意思?
如果你是导游,面对这样的情形,会如何劝导游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