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中的应用
鄢琼;曹利民;裴静波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收治住院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0例,按住院号末位数单双号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按常规实施护理,治疗组采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患者的满意度及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结果①治疗组痊愈率[77.8%(35/45)]及总有效率[100.0% (45/45)]较对照组明显提高[44.4% (20/45)、86.7% (39/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平均住院日[(12.1±1.5)d]、住院费用[(4523.0±185.0)元]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5.3±2.5)d、(6450.8±267.4)元],患者总满意度[100.0% (45/45)]及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95.6%(43/45)]较对照组提高[48.9%(22/45)、44.4%(2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结论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能提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患者满意度及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缩短其平均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4(011)008
【总页数】4页(P124-127)
【关键词】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作者】鄢琼;曹利民;裴静波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内二病区,浙江杭州311201;杭州市萧山区中医
院内二病区,浙江杭州311201;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内二病区,浙江杭州31120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2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口僻,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证[1]。

本病起病
急骤,症状可于数小时或1~3 d内达到高峰,如治疗不当或未掌握好治疗时机或护理不当会导致疾病迁延难愈,从而给患者增加痛苦及经济负担。

按照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表制定的标准化治疗护理流程,能确保治疗和护理的连续性,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服务[2]。

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自2011年4月起根据
医院的要求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0例,将90例患者根据住院号末位数单双号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男34例,女11例,
年龄18~65岁,平均(41.5±8.9)岁,发病就诊时间12 h~14 d,平均
(7.5±4.9)d,对照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21~66岁,平均(43.5±9.5)岁,发病就诊时间1~15 d,平均(8.1±5.2)d。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就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临床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3]。

②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但在本次住院治疗期间既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也不需特殊治疗。

排除标准:①排除因格林巴利综合症、耳源性疾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等导致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②有严重的其他疾病从
而影响治疗方案的实施。

③拒绝或不配合按照本诊疗方案实施及评估者。

1.3 治疗方法及分组
两组患者均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以10 d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

1.3.1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疾病护理方法进行常规护理及健康宣教。

包括:面部局部及眼部护理、生活护理等,介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相关知识、康复训练、预防指导等。

1.3.2 治疗组
1.3.
2.1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制订由我院相关科主任、主治医师、护士长、责任组长
等5人组成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制定小组,通过进行查阅相关
文献资料,并应用循证医学方法,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护设计中医临床护理路径计划表。

具体内容包括:入院介绍、入院评估、检查、用药护理、中医疗法护理、情志护理、饮食调护、生活起居护理、中医康复护理、健康教育、病情观察、出院指导等,制定成标准化的治疗护理流程,编制统一的路径记录表格。

1.3.
2.2 护理人员培训邀请我院医教科科长授课,培训全体护理人员,熟悉路径的
概念、流程、特点,了解实施路径的目的、意义及方法,使每位护士积极配合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开展。

1.3.
2.3 护理路径实施方法分管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后首先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护
理路径的内容及程序,以取得支持,然后根据科室制定的标准化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执行。

责任组长每日检查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护士长反馈,护士长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制定改进措施。

1.3.
2.4 中医情志护理有调查显示,心理因素是引发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重要因素
之一[4]。

因此该病的情志护理尤为重要。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大多因起病突然,外观形象受损,同时伴有饮食、语言的障碍,又担心预后,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
不良情绪,需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情况,结合中医辨证分型,配以神门、皮质下穴耳穴埋豆以利气血平和,同时分别进行说理开导、节制郁怒或疏泄法等情志调护[5],使患者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1.3.
2.5 生活起居护理急性期注意充分休息,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受风寒再次加重
病情。

注意气候变化,外出戴口罩,禁止用冷水洗脸,避免吹对流风。

保持口腔清洁,饭后及时漱口,防止患侧食物残留。

眼睑闭合不全者,平时外出或睡眠时应戴眼罩,睡前涂红霉素软膏,防止角膜炎或暴露性结膜炎发生。

1.3.
2.6 饮食调护注意饮食清淡但营养丰富,多食瘦肉﹑豆类﹑骨肉汤等,主食尽
量以半流质或软食为主。

有味觉障碍的患者应注意食物的冷热度。

食疗方可选防风白芷粥或选川穹白芷炖鱼头。

风寒袭络证者宜热饮食,忌吃生冷食物及瓜果,如苦瓜、绿豆等;风热犯络证者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萝卜、绿豆汤、菊花茶、新鲜蔬菜和水果,忌辛辣油腻厚味食物[6]。

1.3.
2.7 用药护理风邪入络证选大秦艽汤加减以祛散风邪;风寒袭络证选桂枝加葛
根汤合牵正散加减,以祛风散寒;风热犯络证选银翘合牵正散加减以疏风散热;风痰阻络证选牵正散合导痰汤加减以祛风散邪;气虚血瘀证可选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嘱患者饭后1~2 h服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厚味食物,服用中药后应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同时注意观察服药后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1.3.
2.8 中医疗法的护理①耳穴埋豆法取穴:神门、皮质下、三焦、面颊、口、目、肝。

采用王不留行籽按压穴位,以0.5 cm×0.5 cm胶布固定,每周贴2次,每天自行按压3~4次,每次按压100下,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刺激至局部或耳朵充血发热发胀。

10次为1个疗程。

注意交待患者勿揉搓耳穴处皮肤,以免皮肤破损。

②穴位贴敷:取白附子粉0.3~0.6 mg,撒于胶布上贴于患侧翳风穴,隔日更换。

贴药后如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现象,应暂停使用,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③艾条温和灸治疗取穴:患侧攒竹、阳白、翳风、瞳子髎、合谷穴,每个穴位灸
10 min,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以灸后局部皮肤潮红为度,疗程之间间隔
1 d或
2 d。

注意防止烫伤。

1.3.
2.9 中医康复护理①入院第1天,每个患者发放一本本科室自行制作的面瘫操
手册,由责任护士指导患者做患侧面部穴位(上关、下关、翳风、大迎、阳白、迎香穴)环形顺时针按摩,取揉法或摩法,指力由轻到重,以微酸为度[7]。

②入院
第2天,指导患者进行被动面肌运动训练:四指并拢,双手掌紧贴面部用力由下
往上推,至额部后两手分开,再从耳前轻轻滑下。

双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分别按在左右太阳穴,食指弯曲刮上下眼睑肌肉。

四指并拢,用力从下颌沿嘴角往耳前方推。

食指、无名指在鼻翼两旁按揉迎香穴。

每天做2次,5~15 min/次,以面部
微热为度。

③入院第3天,指导患者做抬额闭眼﹑皱眉﹑鼓腮﹑撅嘴、示齿等主
动面肌运动训练。

④入院第4天起,每日让患者主动做以上训练,责任护士随时
指导纠正患者不规范动作,直到患者掌握。

1.4 评价指标
①临床疗效标准按照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确立的House-Braehmmm面神经瘫痪分极标准[8]。

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评定分级。

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H-B分
级Ⅰ级。

显效: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轻微运动功能障碍,H-B分级Ⅱ级。

有效:静止时基本对称,运动时不对称和(或)轻度病理性联合运动,面肌痉挛,抽动,H-B分级Ⅲ级。

无效:无明显变化和(或)明显的面肌痉挛、病理性联合运动,外形不对称,H-B分级Ⅳ~Ⅵ级。

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②平均住院日
及住院费用。

③患者满意度:采用我院护理部制订的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病房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设5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

④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采用本科室自行制定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测试卷对两组患者
进行调查,75分及以上为掌握,75分以下为不掌握。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及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治疗组平均住院日[(12.1±1.5)d]、住院费用[(4523.0± 185.0)元]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5.3±2.5)d、(6450.8± 267.4)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患者总满意度[100.0%(45/45)]及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95.6%(43/45)]较对照组提高[48.9%(22/45)、44.4%(20/45)],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

见表2。

提示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住
院费用及提高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程度。

3.1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能提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多因风、寒、热、痰、瘀等邪侵犯阳明、太阳、少阳等经络以致经气失常、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

本研究根据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特点,路径中规定入院当天即予耳穴埋豆及穴位贴敷、艾条温和灸治疗,通过耳穴刺激后对经络的调整,达到疏通经络气血,祛风散寒清热,豁痰化瘀行滞之功效[9];翳风穴
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穿出处,采用白附子粉敷贴在翳风穴,通过经络穴位刺激,改善面部微循环,缓解了面神经在茎乳孔内的受压情况;艾灸则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作用。

通过以上中医特色护理项目,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疗效及患者治病的信心。

而常规护理中没有中医特色护理项目
与规范化流程,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

3.2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能减少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注重整体观念,根据辨证分型从情志、生活起居、饮食调护、用药、康复锻炼等多方面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充分发挥中医特色,注重畅情志、饮食调护、保健等方面指导,使患者在精神、生理上达到平衡,保持良好状态并配合治疗、护理[10]。

通过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护理人员严格按照临床路径的具体要求执行,使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所有医疗护理活动都按路径进行,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并使患者得到最佳照顾,在最短的时间内病情达到康复,从而减少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

3.3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健康教育程度
临床路径的实施,培养了护士的自律性[11],使护士由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统一的路径记录表,减少了护理书写,增加护患沟通时间,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由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疾病的特殊性,面肌功能锻炼较难准确掌握,从而影响疾病的痊愈,因此,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制作了患者版健康教育手册,图文并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教育内容,放在病房方便患者阅览。

同时根据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疾病特点制作面瘫操手册,入院当天发给患者,让其按照手册在护士指导下进行面肌功能锻炼,使患者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宣教内容。

责任护士按照路径表对患者实施有计划、针对性地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健康教育依从性,从而使患者能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承担对自身疾病的管理和控制[12]。

而常规健康教育则缺乏标准化的流程,也没有及时了解患者对健康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3.4 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注意事项
护士在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整体情况,如患者合并有高血压或糖尿病,要注意血压、血糖的监测,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同时由于本科室低年资护士较多,要充分发挥高年资护士的督导作用,以提高整个团队的护理质量。

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

在我国当前医疗形势下,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开展,可以缓解患者看病贵问题,减少医患矛盾,同时随着患者的健康需求提高,也促使护士主动地去学习相关中医专科护理疾病知识,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关文献】
[1]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9-220.
[2]郎黎薇,葛啸天,杨希琴,等.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中实施临床路径的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684-686.
[3]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8-120.
[4]吕小霞.面神经麻痹的护理新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9):128-129.
[5]吴胜菊,杨海燕,童彩玲,等.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乳腺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0,17(7):61-63.
[6]殷黎,赵静.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治疗及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4):79-81.
[7]彭程.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2012,(10):98-99.
[8]付冰梅,张文浩.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16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6):455.
[9]李伯群.针刺配合耳穴压豆法治疗周围性面瘫[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5):58-59.
[10]姜淑贞,陈金娥,张凤华.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
导报,2011,17(14):1746-1748.
[11]王佳薇,覃竞燕,张艳,等.临床路径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2,11(6):594-595.
[12]Rajpathak SN,Aggarwal V,Hu FB.Multifactorial intervention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type 2 diabetes[J].Curr Diab Rep,2010,10(1):16-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