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微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数学微课教案精选7篇

人教版高中数学微课教案精选7篇

人教版高中数学微课教案精选7篇高中数学教案模板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向量作为工具在数学、物理以及实际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小节的重点是结合向量知识证明数学中直线的平行、垂直问题,以及不等式、三角公式的证明、物理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设计2、了解构造法在解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平面向量知识在各个领域中应用。

难点:向量的构造。

四、教学流程设计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与回顾1、提问:下列哪些量是向量?(1)力(2)功(3)位移(4)力矩2、上述四个量中,(1)(3)(4)是向量,而(2)不是,那它是什么?[说明]复习数量积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课例1(书中例5)向量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在物理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在数学学科中也有许多妙用!请看例2(书中例3)证法(一)原不等式等价于,由基本不等式知(1)式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证法(二)向量法[说明]本例关键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式结构特点,构造向量,并发现(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是)例3(书中例4)[说明]本例的关键在于构造单位圆,利用向量数量积的两个公式得到证明。

二、巩固练习1、如图,人在静水中游泳,速度为 km/h.(1)如果他径直游向河对岸,水的流速为4 km/h,他实际沿什么方向前进?速度大小为多少?答案:沿北偏东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是8 km/h.(2)他必须朝哪个方向游才能沿与水流垂直的方向前进?实际前进的速度大小为多少?答案:朝北偏西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为km/h.三、课堂小结1、向量在物理、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1、书面作业:课本P73,练习8.44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篇二猴子搬香蕉一个小猴子边上有100根香蕉,它要走过50米才能到家,每次它最多搬50根香蕉,(多了就被压死了),它每走1米就要吃掉一根,请问它最多能把多少根香蕉搬到家里?解答:100只香蕉分两次,一次运50只,走1米,再回去搬另外50只,这样走了1米的时候,前50只吃掉了两只,后50只吃掉了1只,剩下48+49只;两米的时候剩下46+48只;。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5篇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5篇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5篇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一)知识点目标: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内容:老师说出指令:向前两步,向后两步;向前一步,向后三步;向前两步,向后一步;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

问题见教材。

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3、-2、-0.5、- 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某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获奖微课小学数学教案

获奖微课小学数学教案

获奖微课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加法与减法
适用年级:小学一年级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步骤:
1. 导入:师生互动,教师自我介绍并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加法与减法。

2. 学习加法:通过视频介绍加法的基本概念和用途,然后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跟读的方式,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3. 游戏环节:教师设计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分组进行加法比赛,加强学生的加法
计算能力。

4. 学习减法:通过视频介绍减法的基本概念和用途,然后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跟读的方式,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减法运算。

5. 游戏环节:教师再次设计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分组进行减法比赛,加强学生的
减法计算能力。

6. 总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归纳加法与减法的规律,并鼓励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

教学工具:视频教学、数学游戏道具、白板筆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游戏环节中的表现,以及课后的练习成绩,对学生的加减法能力进
行评估。

延伸拓展: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加法与减法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鼓励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
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后可以多设计一些类似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数学。

函数的增减性微课教案

函数的增减性微课教案

函数的增减性微课教案微课教案,函数的增减性。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函数的增减性的概念,掌握函数增减性的判定方法。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函数的增减性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函数的增减性的概念和判定方法。

2. 教学难点,函数增减性的应用问题。

三、教学内容。

1. 函数的增减性概念。

(1)函数的增减性定义。

(2)函数的增减性判定方法。

2. 函数的增减性应用问题。

(1)函数的极值点。

(2)函数的单调性。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函数的增减性概念,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增减性对数学问题的重要性。

2. 讲解函数的增减性概念。

通过讲解函数的增减性定义和判定方法,让学生掌握函数的增减性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

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函数增减性的应用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练习与讨论。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解答,加深对函数增减性的理解。

5. 拓展延伸。

针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对函数的增减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微课教学,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函数的增减性概念和判定方法,但在案例分析和应用问题的训练中,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不透彻,应该在教学中加强案例分析和应用问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同时,需要通过更多的实例引导学生对函数的增减性有更深入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小学数学优秀微课教案模板(多篇)

小学数学优秀微课教案模板(多篇)

小学数学优秀微课教案模板(多篇)第1篇:小学数学微课教案小学数学微课教案1、通过已知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不用测量如何求第三个内角2、从一副三角板的内角和让学生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3、用量角器量一量、计算得出各种三角形的内角和。

4、用撕拼的方法得出各种三角形的内角。

5、用拼折的方法得出各三角形的内角和6、预习自测7、小结预习成果符宁舟20XX年-10-2第2篇:小学数学微格课教案小学数学微格课教案【篇1:四年级下册数学微格课教案】《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进一步掌握乘法运算定律。

2、合理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3、提高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分钟)出示本节课课题《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展示出本节课3个复习目标,并提出要求。

(二)复习(5分钟)1、复习除法的性质:2、复习乘法交换律:3、复习乘法结合律:3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3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1个数,积不变。

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a,b,c表示3 个数,乘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字母a、b、c来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表示为:5、课堂练习= 3900 = 900(三)、及时训练、学生口答。

(1分钟)根据运算律,在里填适当的数。

42= 67(四)、老师小结简便运算的方法。

(1分钟)1、解题四步骤:(一看)看数据的特点,运算符号的特点,(二想)想用什么运算定律或性质;(三算)巧算、妙算;(四查)检计算是否正确。

2、养成自觉使用简便方法计算的习惯。

(五)开放与探究(2分钟)(六)想一想(3分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课堂总结:(七)、拓展延伸。

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八)、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优秀微课教案

高中数学优秀微课教案

高中数学优秀微课教案
1. 了解并掌握椭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
1. 椭圆的定义;
2. 椭圆的标准方程;
3. 椭圆的性质:焦点、直径、离心率等;
4. 椭圆的应用:如计算焦点、离心率等;
教学重难点:
1. 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2. 理解椭圆的性质并能够灵活应用;
3.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简单介绍椭圆的形状和相关概念,引发学生对椭圆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讲解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2. 介绍椭圆的性质,如焦点、直径、离心率等。

三、例题讲解(15分钟)
老师通过几个简单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椭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四、应用练习(20分钟)
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数学推理能力。

五、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教学方式:
1. 讲授教学结合例题讲解;
2. 学生合作解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学生独立思考解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椭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微型课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微型课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微型课教案篇一:微型课教案《三角形的分类》微型课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三角形卡片若干张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能按一定的标准给咱们教室里现有的人分类吗?(板书:分类) 师:刚才我们是把教室里的人用不同的分法进行了分类,那么在我们刚认识的三角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角各有特点,边的长短不一。

这节课我们共同给三角形分分类。

补充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1、确定标准,明确目标师:(黑板上出示7个三角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你觉得每个三角形的角一样吗?边一样吗?能具体说说吗?2、研究分类标准①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确实是这样的。

那你打算怎样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②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师:你说的真好,可以根据这些三角形角的特点来分类。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师:你观察的真仔细,也可以根据边的特点给这些三角形分类。

3、分组探究,获取新知师:下面同学们就可以按同桌合作的方式,利用老师提供给大家的三角形,选择一种分类标准,可以使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分工合作把这几个三角形分分类。

开始吧。

(学生同桌两人进行三角形的分类活动。

)4、展示成果,揭示规律(1)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师:同学们分好了吗?先请同学到前面来汇报展示如何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类的?引导学生记录,整理三个角都是锐角 (1)(4)(6)两个角是锐角,一个角是直角 (2)(7)两个角是锐角,一个角是钝角 (3)(5)师:同学们表现真棒,按照角把三角形分为三类,哪组同学是这样分的?师:你们的思路很清晰。

高中数学微型课比赛教案

高中数学微型课比赛教案

高中数学微型课比赛教案
目标:通过本次比赛,学生将能够掌握矩阵加法、矩阵数乘、矩阵乘法等基本矩阵运算的
规则,熟练进行矩阵运算,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矩阵的定义与基本性质
2. 矩阵的加法和数乘
3. 矩阵的乘法
4. 矩阵运算的性质和规律
5. 实际问题的矩阵表示与解决
教学步骤:
1. 热身活动(5分钟):通过简单的口头问答,复习学生已经掌握的矩阵概念,引导学生
进入矩阵运算的学习状态。

2. 教师讲解(15分钟):介绍矩阵的定义、加法、数乘、乘法等基本运算规则,同时讲
解实例,并展示相关习题。

3. 小组合作(2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矩阵运算的练习,督促学生相互合作,共
同解决问题。

4.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通过实际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方法。

5. 结语与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矩阵运算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刻
苦学习,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评价方式:
1. 学生个人表现评分:根据学生在小组合作、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进行评分,包括参与度、
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 答题成绩评分:根据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答题情况和正确率进行评分。

3. 整体表现评分:根据学生在整堂课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态度进行评分,包括主动思考、
热情参与等方面。

希望通过本次比赛的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对矩阵运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愿大家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中数学天天微课教案

高中数学天天微课教案

高中数学天天微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微课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微课的制作和发布技巧。

3. 学会利用微课进行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二、教学重点:
1. 微课的概念和优势。

2. 微课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3. 微课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 微课制作中注意事项。

2. 微课的教学效果评估。

四、教学内容:
1. 什么是微课?
2. 微课的特点和优势。

3. 微课的制作技巧。

4. 微课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实例。

5. 微课的教学效果评估方法。

五、教学准备:
1. 讲义、PPT等教学材料。

2. 数学题目、示例等教学内容。

3. 微课制作工具和软件。

六、教学过程:
1. 介绍微课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微课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3. 展示微课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实例。

4. 分组讨论微课的教学效果评估方法。

5. 进行小组展示和讨论。

七、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微课的概念和优势,掌握了微课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同时认识到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运用微课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一、微课主题:有理数的乘法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 教学内容:(1)有理数的乘法定义;(2)有理数的乘法法则;(3)有理数乘法运算的举例讲解。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有理数的乘法概念;(2)讲解:讲解有理数的乘法定义和法则;(3)练习:让学生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练习。

二、微课主题:平方根的概念及计算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平方根的计算方法。

2. 教学内容:(1)平方根的定义;(2)平方根的计算方法;(3)平方根的举例讲解。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方根的概念;(2)讲解:讲解平方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练习:让学生进行平方根的计算练习。

三、微课主题:解一元一次方程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够正确解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2. 教学内容:(1)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3)一元一次方程的举例讲解。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讲解: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解法;(3)练习:让学生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练习。

四、微课主题:数据的收集与处理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方法,学会使用图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教学内容:(1)数据的收集方法;(2)数据的处理方法;(3)图表的使用。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入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概念;(2)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和图表的使用;(3)练习:让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练习。

五、微课主题:几何图形的认识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能够正确识别各种几何图形。

2. 教学内容:(1)几何图形的定义;(2)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3)几何图形的识别方法。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入几何图形的概念;(2)讲解:讲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3)练习:让学生进行几何图形的识别练习。

微课数学板书设计高中教案

微课数学板书设计高中教案

微课数学板书设计高中教案学科:数学
年级:高中
课时:1课时
主题: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2.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步骤。

3. 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步骤。

2. 能够灵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数学课本、笔记本
2. 教具:板书、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引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

2. 解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步骤。

三、案例讲解(15分钟)
1. 通过案例演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步骤。

2. 让学生跟随案例一起解题。

四、练习(15分钟)
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

2. 一起讨论和解答疑问。

五、实际应用(10分钟)
1. 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题。

2. 分析解题过程和思路。

六、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和要点。

2. 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

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2.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3. 实际问题解法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备注:本教案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新小学数学微课教案范文通用6篇

新小学数学微课教案范文通用6篇

小学数学微课教案范文通用6篇5小学数学微课教案范文第一篇1.导入环节:微课使用了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了一厘米的长度,然后又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一厘米有多长。

这个环节相当细致,有理论有实践,几乎等同于讲新课了,不过设计者的精细用错了位置,3分钟的微课,导入环节用去了1分15秒,后面的讲授很显然要收到影响。

2.讲解新知环节:(1)微课通过测量一个不足厘米笔记本的厚度,启发学生探寻"比厘米还小的单位",通过数小格的个数,得知一厘米等于10毫米。

这一点是很巧妙的,问题从实践中来,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但是在数小格之前,就告诉学生"厘米包含了10个小格",然后再去煞有介事的数。

答案已经呈现,下面的实践还有意义吗?(2)知道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一毫米的之后,教师便迫不及待地去测量笔记本的厚度,全然忘掉了微课的学习任务"认识毫米",知道一个小格的长度是一厘米就算是认识了吗?在复习旧知环节,认识厘米的时候还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直观认识一厘米的长度,到了讲授新知环节,认识毫米的时候,就不能联系实际了,来个直观感受吗?除了直观感受,毫米在尺子上的刻度线特点,也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表示毫米的线都比较短,中间较长的是5毫米刻度线。

这样充分认识之后,后面的测量活动就非常好开展了。

磨刀不误砍柴工,一定要把学生的刀磨快了,再去实践。

例如这个笔记本的厚度,知道了中间那个较长的刻度线是5毫米之后,根本不用数8个格,数三个就可以了。

3.练习环节:这一环节,测量的是蜜蜂的长度,根据情景设计还是一只活着的小蜜蜂。

既然是教学生测量,那么在案例上就要想想学生能不能有这个条件去实践。

对不起,这个环节学生是无法跟着参与的,总不能先暂停视频,然后到花丛中抓一个活着的小蜜蜂,再来测量吧。

不是我求全责备,制作微课时尽量想着学生跟着实践,不能想当然。

总评:从技术上来说是一节无可挑剔的微课,教师语言、师生对话,设计得都非常出色。

初中数学全套微课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全套微课教案模板

一、课题名称【课题名称】(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 能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

2.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的公式法。

2.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分析。

四、教学过程【导入】1. 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 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学习的兴趣。

【新课讲授】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定义,结合实例讲解。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

a. 公式法:讲解公式法的基本步骤,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b. 配方法:讲解配方法的基本步骤,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c. 因式分解法:讲解因式分解法的基本步骤,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结合实际生活问题,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方法。

【巩固练习】1. 基本概念与解法练习:给出一些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 应用题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进行解答。

【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学生掌握程度:关注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程度,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3. 教学效果:通过练习题和实际应用题,检验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

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精品5篇】

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精品5篇】

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精品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精品5篇】【简介】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精品5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高中数学微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微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微课教案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主要知识:1、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四、小结: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略高中数学教案模板篇二【考纲要求】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它的简单性质。

【自学质疑】1、双曲线的轴在轴上,轴在轴上,实轴长等于,虚轴长等于,焦距等于,顶点坐标是,焦点坐标是渐近线方程是,离心率,若点是双曲线上的点,则。

2、又曲线的左支上一点到左焦点的距离是7,则这点到双曲线的右焦点的距离是3、经过两点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

4、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

5、与双曲线有公共的渐近线,且经过点的双曲线的方程为【例题精讲】1、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且与椭圆有公共焦点,求该双曲线的方程。

2、已知椭圆具有性质:若是椭圆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点是椭圆上任意一点,当直线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时,那么之积是与点位置无关的定值,试对双曲线写出具有类似特性的性质,并加以证明。

3、设双曲线的半焦距为,直线过两点,已知原点到直线的距离为,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矫正巩固】1、双曲线上一点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则它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2、与双曲线有共同的渐近线,且经过点的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到一条渐近线的距离是。

3、若双曲线上一点到它的右焦点的距离是,则点到轴的距离是4、过双曲线的左焦点的直线交双曲线于两点,若。

则这样的直线一共有条。

【迁移应用】1、已知双曲线的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是其顶点到渐近线距离的2倍,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2、已知双曲线的焦点为,点在双曲线上,且,则点到轴的距离为。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范文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范文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范文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范文1教学目标:1. 通过画图的方法,探索长方形长和宽的变化关系,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 经历探索活动,了解反比例曲线图的特征。

教学重点:探究长方形面积不变时,长与宽的关系。

教学难点:发现表示反比例曲线图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么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正比例的图像呢2、你还记得表示积一定,两个乘数之间的关系图吗把积是12的方格圈起来,可以连成什么线3、说一说。

(1) 两个乘数的变化情况。

(2) 两个乘数成什么关系(3) 你有什么猜想二、探索新知。

用X、Y表示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他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

x/cm 1 2 3 4 6 8 12 24y/cm 24 12 8 6 4 3 2 11、说一说长与宽的变化情况。

(小组交流)2、这里哪个量一定3、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板书:长×宽=长方形面积(一定)4、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8个长方形。

(每格代表 1 cm2)过程要求(1) 出示方格纸,并标明X、Y轴上的数字。

(2) 教师边讲解,边画长方形。

(3) 学生接着画。

(直接在课本上完成)5、连接图中的点A,B,C,D……(1) 猜一猜:图中的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吗(2) 师生一起连线,验证自己的猜想。

三、课堂小结说一说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和反比例关系的关系式和图像的区别。

四、巩固练习面包的总个数不变,每袋装的个数与袋数如下表。

每袋个数 2 3 4 6 8 12 24袋数 12 8 6 4 3 2 1(1)每袋个数与袋数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2)把上面的数据制成图表。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范文2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高中数学十分钟微课教案

高中数学十分钟微课教案

高中数学十分钟微课教案
学段:高中数学
教学目标:
1. 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 掌握利用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
3. 能够熟练运用消元法解题。

教学步骤:
一、引入(2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提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目标是要求解两个未知数的值。

二、示范(3分钟)
1. 展示一个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例如:
\[
\begin{cases}
2x + y = 5 \\
x - y = 1
\end{cases}
\]
2. 利用消元法逐步解题并展示解题步骤。

三、练习(3分钟)
请学生自行尝试解决以下方程组,并在解题后进行讲解和讨论:
\[
\begin{cases}
3x + 2y = 11 \\
2x - 3y = 0
\end{cases}
\]
四、总结(2分钟)
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并强调消元法的重要性和灵活运用。

教学资源:
1. 课件或板书,展示方程组及解题步骤;
2. 练习题目,方便学生巩固理解。

教学评价:
1.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消元法解题;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

高中数学微课设计教案范文

高中数学微课设计教案范文

高中数学微课设计教案范文一、微课主题: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二、微课目标:1. 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征;3. 通过实例学习如何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

三、教学内容和流程:1. 介绍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5分钟)- 介绍一次函数的基本形式为y=ax+b,其中a和b为常数;- 解释一次函数的斜率和截距的概念,并讲解它们对图像的影响。

2. 展示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征(10分钟)- 通过几个实例展示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如斜率为正时图像向上倾斜,截距为正时图像在y轴的正半轴上方等;- 强调斜率和截距对图像位置和形状的影响。

3. 通过实例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15分钟)- 给出一个一次函数的例子,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斜率和截距画出对应的图像;- 让学生尝试画出其他几个一次函数的图像,并与同学分享讨论。

四、教学方法:1. 讲解结合示例:通过讲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 互动提问:在课堂中多次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3. 实践操作:通过实例让学生亲自操作,从实践中掌握知识。

五、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在课堂中设置几道练习题,测试学生对一次函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讨论和分享巩固所学内容。

六、拓展延伸:1. 深入学习一次函数的应用领域,如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搜索资料,了解一次函数的进一步性质和应用。

七、总结反思:通过本堂微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特征,能够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并初步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微课教案模板(多篇)

数学微课教案模板(多篇)

数学微课教案模板(多篇)篇:初中数学微课教案初中数学微课教案彬县水口中学胡建礼科目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继续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目应用题。

标通过观察、类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情简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析教法际问题,但整个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解题正确率不高。

发现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学内容趣味数学:教具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小黑板等教师活动引导观察学生活动思考回答思考回答计算数学年级七年级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回顾旧知例题赏析巩固练习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提问明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跑了多少路?温故知新1.路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3.路程问题中的两种基本题型:提出问题例1:一列慢车从某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45分钟后,一列快车也从该站出发,与慢车同向而行,如要 1.5小时追上慢车,快车每小时需行多少千米?过程展示:相等关系:快车路程=慢车先行路程+慢车后行路程解:设快车每小时行x千米,由题意得1.5x=48×3/4 +48×1.5 解得:x=72 答:快车每小时需行72千米讲解分析练习1:小红和小明家距离300米,两人沿同一条路线出发去某地,小明每秒跑4米,小红骑自行车每秒行10 米,若小明在小红的前面,则小红多长时间可追上小明?走进生活巩固练习导入题目求解开拓发展个别指导练习2: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以5千米/ 时的速度行进,走了12分钟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传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千米/ 时的速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伍?反馈纠正在一次环城自行车比赛中,已知最快的运动员每小时行30千米,最慢运动员每小时行10千米,环城一周为60 千米,则速度最快的运动员第一次遇到速度最慢的运动员需用多少小时?1、和小明每天绕1个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练习跑步,引导分析小彬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4米,若二人同时同地同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若二人同时同地反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2、两站间路程384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速度为启发提问48千米/时,慢车开出30分钟后,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速度为72千米/时,两车相遇需多长时间?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跑了多少路?1、火车用26秒的时间,通过一座长为256米的隧道(即引导分析从车头进入入口到列车车尾离开出口),这列火车又用16秒的时间通过了一座长96米的桥,求火车的车长?2、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千米,摩托车从甲地出发,每小时行45千米,运货车从乙站出发,每小时行35千米,————?(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出方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例引例练习巩固
函数概念用集合、对应的语言叙述后,我们就很容易回答前面所提出的两个问题问题1.y=1(x ∈R )是函数,因为对于实数集R 中的任何一个数,在R 中y 都有惟一确定的值1与它对应,所以说y 是x 的函数2 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函数:
(1) (2)
(3) (4) (5)
x
(3)(4)
在下列图象中,请指出哪一个是函数图象,哪一个不是,并说明理由
因为尽管它们的对应关系一样,但y=x的定义域是
x与y=x2
x不是同一个函数.又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