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大豆品种资源的观察与鉴别
总状花序,花数不等。
蝶形花,花冠紫色或白色,二体雄蕊,自花授粉。
子房基部有不发达的腺体。
2.大豆的生物特性
2.1 大豆的植物学特征 果实的形态
荚果,长圆形,微歪,下垂,被灰色或棕色长毛。
2.大豆的生物特性
2.1 大豆的植物学特征
种子的形态与组成
种子近球形、椭圆形至长圆形,种皮光滑,颜色因品种而异,
温室、旱棚、材料圃、网室
Salt Tolerance Research
Salt Tolerance Screen
Salt damage in field
4.评价方法
4.2 主要评价指标
• 植物生长状况 生物量 经济产量
• 有害症状 • 物质含量
5.主要评价任务
• 大豆突变体抗铝特性评价(梁燕盈2组) • 大豆突变体耐低磷评价(李 玲2组) • 大豆突变体抗镉能力评价(邓小娟 3组) • 大豆突变体抗铅能力评价(杨 兵 3组)
实验1:大豆品种资源的评价与鉴定
1、大豆的起源
1.1栽培大豆的起源
•栽培大豆[Glycine max (L.) Merr.]属于豆科 (Leguminosae)蝶形花亚科(Papilionatae)大豆属 (Glycine)。 • 大豆属由17个种组成,分属大豆(Glycine)亚属和黄 豆(Soja)亚属,分布在亚洲东部和澳洲。在我国,除广泛分
野生大豆植物学性状调查
叶为三出羽状复叶,形状有卵圆形、椭圆 形和披针形,有同株异形叶现象。
茎细弱、蔓生,多攀缘在伴生植物上,也 有的匍匐于地面。
花为总状花序、蝶形花、紫色或浅紫色, 未发现白花类型。
花轴长多为1-2cm,在桑子发现了长花序 类型,花轴长6cm左右。荚果,荚长2cm左
大豆品种资源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评价毕业论文
黑龙江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大豆品种资源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评价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年级:2011级专业:植物保护姓名:郭亮学号:指导教师:马淑梅2014年5 月7日摘要通过对大豆品种抗疫霉根腐病鉴定,旨在为抗病育种提供优良抗源和挖掘新的抗病基因。
采用苗期下胚轴接种方法,对黑龙江和吉林大豆品种接种疫霉根腐病菌优势生理小种。
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的137份大豆品种对1号生理小种表现抗病的有54个,占%,表现感病的有83个,占%。
吉林省的54份大豆品种对1号生理小种表现抗病的有34个,占63%,表现感病的有20个,占37%。
大豆品种对多个生理小种(5个)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参鉴的黑龙江省99个大豆品种中,有41个品种抗1个或1个以上的小种,占鉴定总数的%。
其中,有9个品种对5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有3个品种对4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有5个品种对3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有14个品种对2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有10个品种对1个小种表现为抗病,占%。
关键词大豆品种;疫霉根腐病;抗性评价AbstractWe identify soybean cultivar resistant to Phytophthora sojae to supply good anti-disease resource for breeding for disease resistance and discover new disease-resistant genes. We use seedling stage hypocotyl inoculation method to vaccinate advantage physiological seeds of Phytophthora sojae in Heilongjiang and Jilin soybean cultivar.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54 soybean cultivars in 137 cultivar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resistant to Number 1 physiological seed, occupied %, and 83 cultivars were susceptible to disease, occupied %. While in Jilin Province, 34 cultivars in 54 soybean cultivars were resistant to Number 1 physiological seed, occupied 63%, 20 ones were susceptible, occupied 37%.The identification results of soybean cultivar resistant to 5 physiological seeds revealed that in 99 soybean cultivars from Heilongjiang identified, there were 41 cultivars were resistant to one or more than one seed, occupied % of the total identified, and 5 cultivars resisted to 3 seeds, occupied %, as well as 14 cultivars were resistant to 2 seeds, occupied %, and 10 cultivars was able to resist to 1 seed, occupied %.Key wordssoybean cultivar; Phytophthora sojae; resistant evaluation目录摘要 (I)关键词 (I)Abstract (II)第一章前言 (1)大豆疫霉根腐病概述 (1)1.1.1大豆根腐病的分布和危害 (1)1.1.2大豆根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1)1.1.3大豆根腐病菌的侵染和流行规律 (2)大豆疫霉根腐病致病性变异与研究目的 (2)1.2.1大豆根腐病致病性变异 (2)1.2.2研究目的 (3)第二章试验材料与方法 (4)供试材料 (4)试验方法 (4)2.2.1大豆植株培植 (4)2.2.2鉴定方法 (4)调查评价标准 (4)第三章结果分析 (5)大豆品种对疫霉根腐病的抗病性鉴定 (5)3.1.1大豆品种对1号优势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5)3.1.2大豆品种对多个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9)3.1.3黑龙江省、吉林省以及国外的大豆品种抗性比较 (14)第四章结论 (15)参考文献 (17)致谢 (19)第一章前言大豆疫霉根腐病概述1.1.1大豆根腐病的分布和危害大豆根腐病是由大豆疫霉根腐病菌(Phytophthora sojae)引致的病害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破坏性病害之一,该病于1948年首先发生于美国的印第安纳州,1954年在北卡罗兰那州被确认为由Phytophthora sojae引起,之后相继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匈牙利、日本、阿根廷、前苏联、意大利和新西兰等国都发现了该病,仅美国就有800万公顷受害。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续)
2014年第12期———————————————————————————————————————————————————————一/览/种/业尽/在/大/观1.普通品种1.1丰产性、稳产性常规品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增产≥5.0%,且每年增产≥3.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增产≥3.0%。
杂交品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品种对照增产≥10.0%,且每年增产≥6.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品种对照增产≥6.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
1.2品质每年区域试验,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之和≥59.0%。
1.3抗病性1.3.1 花叶病毒病人工接种鉴定,流行株系感病和高感品种,强致病株系高感品种,不予审定。
1.3.2 灰斑病人工接种鉴定,北方春大豆区早熟和中早熟感病或高感品种,不予审定。
1.3.3 炭疽病人工接种鉴定,高感炭疽病的鲜食品种,不予审定。
1.4生育期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北方春大豆区比对照品种晚熟≤4.0天,黄淮海夏大豆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比对照品种晚熟≤7.0天,鲜食大豆比对照品种晚熟≤10.0天。
2.高油品种、高蛋白品种2.1丰产性、稳产性常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0.0%;杂交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4.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5%。
2.2品质2.2.1 高油品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粗脂肪平均含量≥21.5%,且每年≥21.0%,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之和≥59.0%。
2.2.2 高蛋白品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粗蛋白质含量≥45.0%,且每年≥44.0%。
2.3抗病性2.3.1 花叶病毒病人工接种鉴定,流行株系感病和高感品种,强致病株系高感品种,不予审定。
2.3.2 灰斑病人工接种鉴定,北方春大豆区早熟和中早熟感病或高感品种,不予审定。
2.3.3 炭疽病人工接种鉴定,高感炭疽病的鲜食品种,不予审定。
大豆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鉴定方法
1999年6月June1999中国油料作物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oil crop sciences第21卷第2期V ol.21N o.2大豆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鉴定方法朱振东 王晓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所 北京 100081)摘要 应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方法鉴定85份大豆种质对大豆疫霉菌1号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在两次鉴定中有95.29%的大豆品种(系)表现一致的抗病或感病反应。
本方法所获鉴定结果稳定可靠,利用注射器接种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建议作为我国鉴定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性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大豆 大豆疫霉菌 胚轴伤口接种 抗病性鉴定由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破坏性病害之一,该病于1948年首先发生于美国的印第安纳州,目前已分布于世界各主要大豆生产区[1]。
1989年沈崇尧和苏彦纯在我国黑龙江、吉林和北京从大豆罹病植株上首次分离到大豆疫霉菌[2]。
随后,其他一些研究者也相继在黑龙江的许多地区分离到该菌并发现病原菌存在致病力分化[3~5]。
朱振东和王晓鸣将其分离的大豆疫霉菌分离物鉴定为1号生理小种[6]。
大豆疫霉菌已成为影响黑龙江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原菌之一[4]。
大豆对大豆疫霉菌的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主要方法[1]。
因此,鉴定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区主要栽培大豆品种的抗病性,筛选直接用于生产的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的有效途径;同时迅速开展我国大豆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为抗病育种提供丰富抗原,加速抗病育种的进展。
本文对下胚轴伤口接种鉴定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性的方法进行评价,为建立我国统一的对该病抗病性鉴定方法提供参考。
1 供试材料供试大豆疫霉菌为41-1菌株,从黑龙江农科院合江地区农科所试验田罹病大豆植株上分离获得,已鉴定为1号生理小种[6]。
菌株用稀释V8培养基保存和培养。
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调查项目及标准
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调查项目及标准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调查项目及标准1 田间调查性状及物候期1.1 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1.2 出苗期:50%以上的幼苗子叶出土时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1.3 出苗势:出苗期后3天记载,苗齐而壮者为“1”,中等为“2”,差者为“3”。
1.4 开花期:50%的植株开始开花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1.5 成熟期:全株有95%的荚变为成熟颜色,摇动时开始有响声的植株达50%以上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1.6 生育日数:从播种的次日起至成熟时的天数,北方春大豆从出苗到成熟时的天数。
1.7 叶形:指植株中上部第8-10节复叶中间小叶的形状。
分为圆、卵圆、椭圆和披针形。
1.8 花色:指花瓣颜色,分为白、紫色两种。
1.9 茸毛色:成熟时调查。
分灰色和棕色。
1.10 生育习性:分直立、亚直立、蔓生三类。
直立型:植株生长较健壮,茎杆直立向上。
半直立型:植株生长较健壮,茎杆上部略呈现波状弯曲。
蔓生型:植株生长较弱,茎、枝细长爬蔓,呈强度缠绕,匍匐地面。
1.11 结荚习性:分有限、亚有限和无限三种。
有限:开花结荚顺序由中上部而下,花序长,结荚密集,主茎顶端结荚成簇。
无限:开花结荚顺序由下而上,花序短,结荚分散,主茎顶端一般1-2个荚。
亚有限:开花结荚由下而上,花序中等,结荚介于无限与有限之间,主茎顶端一般3-4个荚。
1.12 株型:成熟期观察。
分三种:收敛、开张、半开张。
收敛:下部分枝与主茎角度小,在15o以内,上下均紧凑。
开张:分枝角度45o以上,上下均较散。
半开张: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1.13 倒伏性:分0-4级。
0级:不倒伏。
1级:植株倾斜小于15o 。
2级:植株倾斜在15o –45o。
3级:植株倾斜超过45o。
4级:倒伏于地。
1.14 裂荚性:分不裂、轻、重,在收获前晴日午后记载。
1.15 抗病性(指大豆花叶病毒病):分别在盛花期和花荚期调查,分级标准如下:0级:叶片无症状或其他感病标志,无褐斑粒。
大豆种质资源对SMV东北3号株系和黄淮7号株系的抗性鉴定
年 在 供 试 的栽 培 大 豆 材 料 中 . 1 有 4份 材 料 对 黄 淮 7号 株 系表
现 抗 病 . 出苗 材 料 的 97 % : 3 占 .9 有 6份 材 料 对 东北 3号 株 系表
现 抗 病 , 出苗 材 料 的 3 . % : 中有 7份 材 料 对 这 两 个 株 系 占 91 3 其
材 料 对 东北 3号 株 系表现 抗病 . 出苗 材料 的 47 %。 占 . 2 关 键词 : 培 大 豆 ; 生 大 豆 ; 栽 野 大豆 花 叶 病毒 : 性 鉴 定 抗
研磨 成匀 浆供 接种 使 用 。用 常规 摩擦 接种 方法 接种 大
大 豆 花 叶 病 毒 (o b a si V rsS S y en Moac i .MV) 是 e 病 世界 主要 大豆病 害 之一 . 严重 影 响大豆 的 品质 和产 量 . 也是 我 国大豆 产 区重 要 的常 发病 害 .一 般 年份减 产 约 为 1% O 严 重时 甚至 绝产 【 大豆 花叶 病毒 以种 子 O 4 %. n 。
鉴定 , 分别用 S V黄淮 7号株系( M 黄淮流行株系 ) 和东
北 3号株 系 ( 东北 强 毒株 系 ) 接 种 供 试 材 料 . 察 对 嘲 观 黄淮 7号 株系 和东 北 3号株 系 的抗性 .挖 掘 出新 的抗
两 年鉴 定结果 的 比较分 析 . 在供试 的 18份栽培 大豆 中 5
S MV造成 流行 性 危害 . 学 药剂 并 不能 有 效 防治 该 病 化
O 1
植 株 生长 正 常 . 病 毒 病 症 状 。 无 轻 度 花 叶 , 片无 皱 缩 、 瞳或 黄 斑 。 叶 卷
害囡 选 育抗病 品种 是 防止该 病害 经济 有效 的措 施 。筛 .
大豆对主要病害多抗性种质资源鉴定
0引言随着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和大豆重迎茬面积的增加,大豆灰斑病[1-6]、疫霉病、根腐病等病害的发生日趋严重,多种病害的复合侵染是大豆单产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多种病害交互感染,使大豆产量下降,品质降低。
以往的大豆病害防治往往用化学药剂防治,不但增加了生产成本,也造成环境的深度污染,不利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而且化学药剂往往对单一病害有效,很难做到喷施一种化学药剂,解决多种病害的危害。
所以,应种植抗病品种,特别是能抗多种病害的品种,从根本上解决大豆多种病害的危害,提高单产水平。
1材料与方法1.1病原菌的采集遍布全省共采集、分离、纯化灰斑病菌株48个,疫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黑龙江省农科院基础性研究资助项目(2006BAD21B01)。
第一作者简介:顾鑫,男,1980年出生,研实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豆病理研究,通信地址:154007黑龙江佳木斯安庆路269号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E-mail :guxin1111@ 。
通讯作者:丁俊杰,男,1974年出生,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大豆病理研究,154007黑龙江佳木斯安庆路269号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E-mail :me999@ 。
收稿日期:2010-02-01,修回日期:2010-04-01。
大豆对主要病害多抗性种质资源鉴定顾鑫,丁俊杰(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摘要:近年黑龙江省生产上大豆病害发生严重,已成为影响大豆高产、优质的限制因素之一,调查、发现、了解大豆生产上病害发生危害情况,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危害的最经济有效途径。
作者大量收集了国内外大豆资源材料,采用田间试验与盆栽相结合的方法,分别鉴定各品种(系)对大豆灰斑病、疫霉病和根腐病的抗性,然后进行双抗和多抗性鉴定。
共筛选出3份抗灰斑病和疫霉病的双抗资源,筛选出3份抗根腐病和疫霉病的双抗资源,筛选出2份抗病毒病和灰斑病的双抗资源。
为抗病育种提供了宝贵的多抗亲本。
大豆dus
24.种子形状*(U,J) 89
25.种皮颜色*(U,J) 89
26.子叶颜色*(J)
89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供试品种种子的要求 ..................................................................... 1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 和附录 C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油 料作物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天富、周新安、王继安、郭瑞华、崔野韩、吴存祥、堵苑苑、蔡淑平。 本标准由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负责解释。
绿 浓绿
白 浅紫 紫
红丰 2 号、东农 42
2
中黄 4 号、东农 L13
3
广安小冬豆、鲁豆 10 号
4
中黄 4 号、合丰 25
3
中黄 3 号
5
T255
7
浙春 3 号、黑农 37
3
耐阴黑豆
5
中作选 03、中黄 4 号
7
黑农 37、东农 L13
1
抗虫 4 号
2
早熟 18、中黄 4 号
3
直立
中作选 03、合丰 25
1 范围 ................................................................................... 1
大豆疫病种子带菌检验操作规程的建议
大豆疫病种子带菌检验操作规程的建议大豆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大豆生长发育的重要病害,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可导致大豆收获率和品质的降低。
为了防止疫病的发生,及时发现污染的种子,并做相应的处理,应该按照下面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一、种子检验工具1、采集箱:塑料或钢板表面平整,容易清洁,有搅拌装置和采集针头洞口,采集针头洞口改变容积和参数时可以更换;2、采集针:由高钢度的空心或实心钢材和厚钢板制成,搅拌时必须与采集箱接触;3、狭缝锁瓶:设备上应具有保证试样不脱落而维持原状的特殊设计;4、采集瓶:半实心采样瓶及采样瓶盖,由聚碳酸酯或其他耐高温材料制成,无异味,可适当延长处理时间;5、咨询电话:可获得疫病防治资料和帮助。
二、操作制度1、采集现场检查按要求,将种子调拨至检验现场,进行采集现场的安全检查,检查采集地点与病害报告地是否一致,采集时间应在病害发生的2~4周内,采集时的温度应在20~30℃之间,以保证采集的有效性。
2、样品采集根据采样方案,按采样容积规定(针头洞口种子采集通常为0.5-1克),倒入采样箱(针头容积种子通常为0.8-1.2ml),充分搅拌和混合,将采样瓶充满,盖好盖子,用钳子夹住,绑缚与采样瓶上。
3、携带采样箱外出3、运送样品将采样瓶装入采集箱,紧紧封闭,携带至勘查地点。
在入场前,应充分了解勘查场地的地形、气候和病害的分布。
进入后,应进行详细观察,对病害的发生形式、风险因素和控制技术进行说明,及时收集病害信息。
到达勘查地点后,种子采样应当及时,力求接近病害部位,有效地采集污染样品。
4、种子分离将采集的种子分离出来,用视力和手抓筛分出大于1毫米的种子,将其放在铁盘或培养皿中,置于37℃的恒温箱内,分离大小畸形种子,留取活种并把病种分离出来。
5、洗脱种子将洗脱的种子置于17℃-20℃的湿润环境中,然后放入30℃的培养基中,细菌萌发2~3天,用显微镜观察病菌。
6、检测当菌株萌发出病菌后,采用适当的方法,对病菌进行定量检测,并根据标准,对病原体有无和含量进行分级。
转基因大豆、玉米品种审定标准
转基因大豆、玉米品种审定标准
转基因大豆、玉米品种审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转基因目标性状有效性:至少具备耐除草剂、抗虫性或抗病性等一种或多种目标性状。
对于大豆,目标性状可能包括耐除草剂(如苗期3- 4片复叶期。
用目标除草剂推荐剂星中量的4倍处理,大豆生长正常)、抗虫性(如食叶性害虫和蚜虫在营养期接虫,食心虫在鼓粒期接虫。
室内人工接虫鉴定靶标害虫死亡率≥90%,且在目标生态类型区田间人工接虫鉴定达到高抗水平)等;对于玉米,目标性状可能包括耐除草剂(如苗期4- -5叶期间,用目标除草剂推荐剂星中量的4倍处理,玉米生长正常)等。
2.转基因品种的受体品种已通过审定,基本性状与受体品种无显著性差异,试验平均产量较受体品种增产20.0%;采用SSR分子标记方法检测,除转化体导入所致位点差异外,转基因品种与受体品种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2个。
.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制表:审核:批准:。
大豆病害精准防控技术要点
大豆病害精准防控技术要点学习大豆病害精准防控这么久,今天来说说关键要点。
我觉得吧,首先得认识大豆都有哪些病害。
就像你要去打仗,得先知道敌人是谁,对吧?大豆常见的病害有大豆根腐病、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锈病这些。
我理解这就是精准防控的第一步,要是连对手都不知道,那还咋防控呢。
比如说大豆根腐病,你看地里的大豆苗,要是根部烂了,叶子发黄,很可能就是根腐病搞的鬼。
然后呢,就是要做好监测。
这就好比你在家安个监控,随时盯着有没有坏人靠近。
我们得经常去大豆地里看看,我总结这个观察频率也很有讲究。
不能太懒,比如说一周去一趟地里看看,记录一下大豆叶子、茎杆、根部有没有什么异常情况。
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有疑惑,比如说有些病害初期症状很相似,这咋办呢?后来我发现,这就得多积累经验,多查看一些专业的书籍或者网站。
我经常看的一个农业科普网站,上面有很多实际的案例照片对比,这对我识别病害就很有帮助。
再就是防控措施了。
针对不同的病害要有不同的方法。
像防治大豆锈病,我明白要合理使用杀菌剂。
但是什么时候喷药这个很关键。
喷早了可能病害还没发生,浪费药;喷晚了呢,豆苗就被病害折腾得不行了。
对了还有个要点,喷药的时候天气也要考虑吧?要是刚喷完药就下雨了,那药可能就被冲没了,白喷了。
还有就是品种选择这个容易被忽视。
有些大豆品种自身就对某些病害有一定的抗性。
就像有的人天生对某种病菌就有抵抗力一样。
所以种大豆的时候,要挑选那些抗病性强的品种。
我之前就只关心产量,没太在意品种的抗病性,后来吃了大亏。
最后就是田间管理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容易做不好的方面。
比如说合理密植,要是种得太密了,空气流通不好,各种病害就容易滋生。
我记得之前有块地,为了多种点豆子,种得可密了,结果后期好多苗不是生病就是长不好。
大豆病害精准防控真不是个简单的事儿,还得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行。
像农业类的大学教材就很有参考价值,还有那些有多年种植经验的老农,他们的经验也不能小瞧,多跟他们请教请教准没错。
大豆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大豆品种胞囊线虫病抗性鉴定技术和抗病性评价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中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鉴定和抗性评价。
本规范同时适用于安徽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自然诱发鉴定中大豆胞囊线虫病病情调查和抗性评价。
3术语和定义3.1 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amatode由大豆异皮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che)所引起的以叶部黄化和植株矮化症状为主的大豆线虫病害。
3.2 对照品种本规范中特指为检验试验的可靠性,在品种鉴定时附加的在特定生态区表现为已知抗病程度的抗病品种(Peking)或感病品种(Lee)。
3.3 胞囊指数通过对植株个体根部着生胞囊数值的综合计算所获得的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形式。
4、病原物4.1病原物来源在安徽大豆产区的不同生态区采集大豆胞囊线虫,按生理小种(群)建立菌种库。
4.2接种体接种体一般为单个生理小种,或淮北、江淮丘陵、沿江等生态区内不同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一般根据委托单位要求从菌种库中制备。
没有特定要求的情况下,接种体为菌种库中最新的病原物。
4.3.供试大豆胞囊线虫繁殖(用有胞囊的土壤繁殖)采集的土壤胞囊线虫密度在30个胞囊/100克土壤或60个卵/克土壤时可以直接进行抗性鉴定。
如果线虫量低于以上标准,要种植多个感病品种进行1代的扩繁。
4.4 大豆胞囊线虫卵的分离和卵悬浮液配备通过漂浮过筛法进行胞囊分离,获得的胞囊采用组织细胞匀浆器破碎胞囊后过200目网筛后在500目网筛下收集卵,并配成200粒卵/ml的卵悬浮液。
5 鉴定圃5.1选择在有较好生态代表性的试验基地建立胞囊分布均匀的田间病圃,具体条件符合4.3规定。
5.2自然诱发鉴定试验圃应当选择在淮北、江淮丘陵、沿江等生态区内大豆生产集中产区。
5.3 鉴定圃设计、种植和管理因鉴定方法不同而异,具体见6.1,6.2。
6 鉴定6.1田间病圃鉴定法6.1.1.种植方法选择符合要求的病圃,6月上中旬播种,每份材料种1行,行长2米,留苗15-20株,2次重复。
2018年国家大豆良种攻关大豆重要性状鉴定—大豆根腐病抗性鉴定
表⼀ 14个⼤⾖鉴别寄主对8个⼤⾖疫霉致病型的反应型鉴别品种基因⼤⾖疫霉反应型Race1Race3Race4Race5USAR2Ps41-1PsMC1PsJS2HarlonRps1a R S S S R S S S RSSSRSSS Harosoy13XX Rps1b R R R R S R R S RRRRSRRS Williams79Rps1c R R S S R R S S RRSSRRSS PI103091Rps1d R R R R R S R S RRRRRSRS Williams82Rps1k R R R R R R S S RRRRRRSS L76-1988Rps2R R R R S S S S RRRRSSSS L83-570Rps3a R R R R R R R S RRRRRRRS PRX146-36Rps3b R R R R R S S S RRRRRSSS PRX145-48Rps3c R R R R S S S S RRRRSSSS L85-2352Rps4R R R R R R S S RRRRRRSS L85-3059Rps5RR R R S S S S RRRRSSSS Harosoy62XX Rps6R R R S R R S S RRRSRRSS Harosoy Rps7S S S S S S S S SSSSSSSS PI399073Rps8RRRRRSSSRRRRRSSS2018年国家⼤⾖良种攻关⼤⾖重要性状鉴定—⼤⾖根腐病抗性鉴定根据2014年的⾏业专项总结,选出8个⼤⾖疫霉菌株,Race1,Race3,Race4,Race5,USAR2,Ps41-1,PsMC1,PsJS2。
这8个菌株能够鉴别Rps1a 、Rps1c 和Rps1k 三个抗病基因,并且能够发现新的抗病基因。
本实验⽤该8个菌株对186个⼤⾖品种进⾏了抗性鉴定。
⼀、研究⽅法(图三)(⼀)⽤菌丝块接种⼤⾖黄花苗下胚轴的⽅法1、将种植三天的⼤⾖黄化苗⽤⾃来⽔冲洗⼲净;2、在25℃⿊暗条件下培养5天的⼤⾖疫霉菌,打出直径1.5cm 的菌丝块;3、菌丝⾯接触黄化苗,贴在⼤⾖苗下胚轴距离根部3cm 左右;4、灭菌⽔湿润的吸⽔纸将下胚轴及根部包裹,每个品种五个重复,⽤锡箔纸包裹;5、25℃,10h 光,14h ⿊暗下保湿4天后,查看病斑扩展情况、根部⽣长情况、⼦叶上部⽣长情况,初步确定⼤⾖品种的抗感性。
大豆对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大豆对拟茎点种腐病菌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大豆对拟茎点种腐病菌抗病性鉴定的技术方法和抗性评价标准。
包括术语和定义、病菌接种体制备、种子菌丝覆盖率测定、种子发芽测定、植株接种法(包括切顶端接种法、伤口接种法、切茎接种法和下胚轴接种法)。
本标准适用于大豆对拟茎点种腐病菌抗病性的鉴定和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N/T 4865-2017 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检疫鉴定方法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学名Phomopsis longicolla,属寄藏真菌,可寄藏于大豆种子的种皮、胚和胚乳等组织、降低种子的发芽及活力,引起种腐病,导致大豆减产和品质降低,还可侵染种苗使之丧失活力,引起种苗异常。
3.2接种体用于接种并引发病害的病原物或病原物的一部分。
4 病菌接种体制备病菌菌株纯化及分离所用培养基为酸性PDA培养基( Acid-PDA,简称 APDA),配方为马铃薯 200g,葡萄糖20g,X脂条20g,蒸馏水1000mL,待 PDA 培养基冷却到45℃~50℃时加1.5 mL的10%的乳酸(pH4.8~5.2)、75mg的硫酸链霉素(100万单位)。
病菌接种体制备应符合SN/T 4865-2017的规定。
5 对大豆种子的致病性测定5.1 菌丝覆盖率测定将供试菌接种于Acid-PDA(APDA)培养基平板上,25℃暗培养5d后,选取健康大豆种子,经75%酒精消毒3min于灭菌的滤纸上稍风干,将消过毒的种子匀距放在已培养5d的供试菌培养皿内,种子紧贴培养皿内壁(种子靠近菌落边缘)。
以大豆种子在APDA培养基上(不接种真菌)培养为对照,培养条件为25℃暗培养。
每皿10粒,共5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大豆品种胞囊线虫病抗性鉴定技术和抗病性评价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中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鉴定和抗性评价。
本规范同时适用于安徽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自然诱发鉴定中大豆胞囊线虫病病情调查和抗性评价。
3术语和定义3.1 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amatode由大豆异皮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che)所引起的以叶部黄化和植株矮化症状为主的大豆线虫病害。
3.2 对照品种本规范中特指为检验试验的可靠性,在品种鉴定时附加的在特定生态区表现为已知抗病程度的抗病品种(Peking)或感病品种(Lee)。
3.3 胞囊指数通过对植株个体根部着生胞囊数值的综合计算所获得的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形式。
4、病原物4.1病原物来源在安徽大豆产区的不同生态区采集大豆胞囊线虫,按生理小种(群)建立菌种库。
4.2接种体接种体一般为单个生理小种,或淮北、江淮丘陵、沿江等生态区内不同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一般根据委托单位要求从菌种库中制备。
没有特定要求的情况下,接种体为菌种库中最新的病原物。
4.3.供试大豆胞囊线虫繁殖(用有胞囊的土壤繁殖)采集的土壤胞囊线虫密度在30个胞囊/100克土壤或60个卵/克土壤时可以直接进行抗性鉴定。
如果线虫量低于以上标准,要种植多个感病品种进行1代的扩繁。
4.4 大豆胞囊线虫卵的分离和卵悬浮液配备通过漂浮过筛法进行胞囊分离,获得的胞囊采用组织细胞匀浆器破碎胞囊后过200目网筛后在500目网筛下收集卵,并配成200粒卵/ml的卵悬浮液。
5 鉴定圃5.1选择在有较好生态代表性的试验基地建立胞囊分布均匀的田间病圃,具体条件符合4.3规定。
5.2自然诱发鉴定试验圃应当选择在淮北、江淮丘陵、沿江等生态区内大豆生产集中产区。
5.3 鉴定圃设计、种植和管理因鉴定方法不同而异,具体见6.1,6.2。
6 鉴定6.1田间病圃鉴定法6.1.1.种植方法选择符合要求的病圃,6月上中旬播种,每份材料种1行,行长2米,留苗15-20株,2次重复。
鉴定品种中加入抗病或感病的对照品种。
6.1.2.病情调查播种出苗后正常田间管理,播后第26-29天检测抗性对照品种根部的大豆胞囊线虫的发育情况,当大豆胞囊线虫白色的雌虫突出表皮时,即可进行挖查,调查记录每株大豆根上的白色胞囊的数量。
挖查过晚或过早,调查结果都不准确。
每个品种每次重复调查15株,共调查30株。
病情调查记载表格式见附录A,附录A-1.A-2由鉴定单位自行选择一种。
6.2人工接种(盆栽)鉴定法6.2.1供试土壤采用无线虫胞囊的土壤,按2:1的比例混入细纱装入花盆或薄塑料杯备用。
6.2.2.接种方法鉴定在温室中进行,将装入花盆或薄塑料杯备用的土壤浇透水后,每个用铅笔或木棍在花盆或薄塑料杯的对称处扎两个小孔,将供试鉴别寄主大豆品种催芽后待根长出1cm左右时挑选均匀的豆苗,播入小孔中,每个孔中浇灌(含200粒卵/ml )5ml卵悬浮液后覆土封盖后培养。
每品种播种20株,25℃下正常管理。
每次加10株感病对照品种。
如果在塑料杯中鉴定,每杯种1株,接种(含200粒卵/ml )5ml卵悬浮液。
6.2.3 病情调查播种25天后检测感病品种根部的大豆胞囊线虫的发育情况,当大豆胞囊线虫白色的雌虫突出表皮时,即可进行扣盆调查记录每株大豆根上的白色胞囊的数量。
每个品种调查20株。
病情调查记载表格式见附录A,附录A-1.A-2由鉴定单位自行选择一种。
6.2.4鉴定调查记载表要有鉴定人员和复核人员签字。
在开展鉴定调查时,鉴定人员与复核人员一同进行,鉴定人员对鉴定植株病情级别进行判断,经复核人员确认后记载。
6.3抗性分离现象记载若一个鉴定群体中出现明显的抗、感类型,应在调查表中注明“抗性分离”。
用/表示。
6.4一般只选择6.1或6.2中一种方法进行鉴定。
如果选用2种方法鉴定,鉴定单位要对鉴定结果进行综合评定。
7 抗性评价7 1抗性类别划分标准7.1.1 田间病圃鉴定法抗性类别划分标准(表1)7.1.2 盆栽鉴定法抗性类别划分标准(表2-南京农业大学用标准)100% 供试品种每株根上平均胞囊数胞囊指数(CI )=感病对照品种每株根上平均胞囊数胞囊指数保留1位小数。
表1 田间病圃鉴定法抗性类别划分标准表7.2有效性判别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鉴定的,对照感病品种或鉴定对象中有任一品种的抗性级别达到7-9的,该批次鉴定有效;采用人工接种(盆栽)鉴定法鉴定的,对照感病品种或鉴定对象中有任一品种的根系胞囊数量达到在30个以上的,该批次鉴定有效。
7.3重复鉴定同一鉴定品种的抗性级别一年为5,另一年在5以下或5以上的,如果两年抗性级别相差2个级别以上(包括2个级别)的,则需要做第三次抗性鉴定。
或一年在5以上,另一年在5以下的,则需要做第三次抗性鉴定。
7.4 抗性评价7.4.1 在有3年鉴定的结果中,如有2年的抗性类别是一致的,则此抗性类别作为最终鉴定结论。
7.4.2 达到免疫-抗或感-高感类别的鉴定品种,当两年抗性类别不一致时,以记载的最高根系胞囊数量或胞囊指数所对应的抗性类别为准。
7.4.3 同一鉴定品种的抗性级别一年为5级,一年在5以下或5以上的,如果两年抗性级别相差1个等级,用两年根系平均胞囊数量或胞囊指数的平均数,对照7.1标准重新划分抗性类别;如果两年抗性级别相差2个级别以上(包括2个级别)的,则需要做第三次抗性鉴定,与相差1个等级的根系平均胞囊数量或胞囊指数平均,重新划分抗性类别,或在其他情况下直接用3次鉴定的根系胞囊数量或胞囊指数平均,重新划分抗性类别。
7.4.4 同一鉴定品种的抗性级别一年在5以上,另一年在5以下的, 则需要做第三次抗性鉴定,按7.4.1~7.4.3规则重新划分抗性类别。
3术语和定义3.1 大豆花叶病毒病soybean mosaic virus由大豆花叶病毒 (soybean mosaic virus,SMV) 所引起的以叶部花叶、皱缩和植株矮化症状为主的大豆病毒病害。
3.2 对照品种check variety本规范中特指为检验试验的可靠性,在品种鉴定时附加的抗病品种(诱变30)和感病品种(南农1138-2)。
4 病原物4.1 病原物来源在安徽大豆产区的不同生态区采集由SMV侵染引起的大豆花叶病病叶,按病毒株系建立菌种库。
4.2 接种体接种体一般为单个SMV株系,或特定生态区内不同SMV病叶的混合病原物,一般根据委托单位要求从菌种库中制备。
没有特定要求的情况下,接种体为菌种库中最新的病原物。
5 鉴定圃5.1选择在有较好生态代表性的试验基地建立田间病圃。
5.2自然诱发鉴定试验圃应当选择在淮北、江淮丘陵、沿江等生态区内大豆生产集中产区。
5.3 鉴定圃设计、种植和管理因鉴定方法不同而异,随机区组排列,具体见6.1,6.2。
大豆生育前期不灭蚜,依靠蚜虫传毒造成发病。
6 鉴定6.1田间病圃自然诱发鉴定法6.1.1选择符合要求的鉴定圃,在比较接近生产的条件下进行鉴定,鉴定品种数目适当。
6.1.2一般采用人工摩擦接种与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
发病前期蚜虫发生较少时,可用人工汁液摩擦接种。
6.1.3 在病圃中,每个鉴定品种种植一行,每行种植25-30粒种子,行距为50cm,出苗后间苗,保证一定株距。
每隔10行各种植1行抗病和感病对照品种,2次重复。
6.1.4 出苗后检苗,拔除种传毒苗。
当幼苗长出第1片复叶时,把带毒的蚜虫移至复叶上。
为了保证传毒效果,在大豆开花前不施药灭蚜虫。
由于整个大豆生长期间蚜虫不断的繁殖和传播病毒,被鉴定的大豆材料容易被病毒侵染。
田间病圃鉴定,由于病毒为田间混合群体,难以反映被鉴定大豆材料对单一病毒株系的抗病性。
田间病圃鉴定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发病程度不稳定,只能作为辅助鉴定。
6.2人工接种鉴定法6.2.1.准备工作⑴整个接种试验在防虫温室或网室中进行。
⑵种植材料基质用沙或沙:壤土(1:1)。
接种前,研钵、研棒用洗洁剂洗净,放入微波炉中处理3分钟,接种刷(即油画笔)用洗洁剂洗净后,在紫外灯下照射半小时,避免不同病毒、株系的交叉感染。
选用600目金刚砂,配制0.1MpH7.5的磷酸缓冲液(配方:Na2HPO4•12H2O 71.6g 和KH2PO4•12H2O 6.8g,加纯净水2400 ml搅拌使其溶解,调pH到7.3-7.5,定容到2500 ml)备用。
⑶网室中毒源繁殖和保存期间,定期喷药杀灭蚜虫,以保证试验毒源的纯度。
⑷接种体制备。
见4.2。
⑸病毒的繁殖在防虫温室或网室内,采用盆栽种植感病品种(南农1138-2),出苗后检苗,淘汰种传毒苗,每盆留苗8~10株。
将低温保存的SMV病叶在研钵中用少量0.1MpH7.5的磷酸缓冲液(1克新鲜病叶加3-5ml缓冲液)和600目金刚砂研碎,用接种刷蘸取汁液均匀摩擦接种于感病品种(南农1138-2)第一对充分展开的真叶上,接种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叶片上多余的汁液。
每接完一个病毒样本后,换一次性手套。
发病的叶片装入无菌塑料袋放低温冰箱保存,或者隔3个月接种繁殖一次。
6.2.2种植将鉴定品种条播种植在防虫网室中,每行种植25-50粒种子,行距为50cm,2次重复。
防止叶片间摩擦传毒,检验苗后每行留苗15~30株,单株之间留5~10cm的间隙。
6.2.3 接种将在感病对照品种(南农1138-2)上繁殖的病样接种于第一对完全展开的真叶上。
大约1周后,在第一片展开的复叶上进行第二次接种,以保证每一单株都被接上病毒。
6.3 病情调查6.3.1接种后30天内(接种后第20天观察一次,第30天复查一次)连续观察寄主的反应;逐株记载症状、病情级别。
6.3.2按症状分别记载接种叶和上位叶的症状反应,系统花叶记为“M”;叶脉坏死、顶枯或枯斑均视为坏死,以“N”表示;无症状记为“0”。
凡上位叶出现系统症状者为感病,每个感病单株根据分级标准划分为相应的级别。
上位叶片无症状或只在接种叶上出现局部枯斑的为抗病。
对无症状植株的参试品种进行再次播种,重复鉴定以进一步确认。
6.3.3 鉴定调查记载表要有鉴定人员和复核人员签字。
在开展鉴定调查时,鉴定人员与复核人员一同进行,鉴定人员对鉴定植株病情级别进行判断,经复核人员确认后记载。
6.4病情指数计算[]100%⨯∑⨯⨯各病级株数相应病级病情指数(%)=调查总株数最高病级病情指数保留1位小数。
6.5 抗性分离记载若一个鉴定群体中出现明显的抗、感类型,应在调查表中注明“抗性分离”,用/表示。
6.6病情级别划分标准个体按鉴定品种症状的严重度分级。
一般将症状按花叶、坏死两种类型分别考虑,各分为5级。
病害调查时,如在同一植株上同时出现花叶和坏死两种症状,病害级别取级别高者。
单株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参照Zhi 等(Zhi Haijian ,2004中国农业科学)的方法: 6.6 16.6 27 抗性评价7.1 抗性类别划分标准7.2有效性判别对照感病品种或任一鉴定品种的抗性级别达到7-9,该批次鉴定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