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作物抗病性鉴定
实验14植物细菌病害抗性鉴定

实验14 植物细菌病害抗性鉴定植物病原细菌是引起植物病害的主要病原生物之一,虽然不及真菌病害种类多和危害大,但有些细菌病害是生产上的重要问题,如水稻白叶枯病,多种作物的青枯病、根癌病(冠癭病),大白菜软腐病、猕猴桃溃疡病等。
用化学方法防治细菌病害大多效果不很理想,而且污染环境。
因此,抗病品种的选育及利用就成为防治细菌病害的重点。
通过传统育种也能选育抗病品种,但不能利用亲缘关系较远的抗性资源,而利用野生抗源很难获得抗病优质高产的作物品种(因抗性常常和不良农艺性状相连锁)。
近年来,由于植物转基因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对植物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的深入了解,使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选育抗病品种成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抗病性鉴定是抗病育种的重要基础。
本实验重点学习目前普遍采用的几种植物细菌病害抗性鉴定的方法及步骤。
Ⅰ 大田病圃法利用自然病原,对田间发病情况进行调查,根据病情指数等确定植物品种对特定细菌病害的抵抗能力(抗病性)。
例如,孙升(1999)对辽宁果树所国家李杏种质资源圃保存的400余个李品种对细菌性穿孔病抗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品种间差异甚大,并发现了一些免疫或极低感病品种,为李栽培和抗病育种提供了种质。
现将调查方法及分级标准介绍如下:1.枝条每份种质资源调查l~3年生的枝条10个,测量枝条长度,调查病斑数,计算每米枝条平均病斑数,井划分感病级别(见表5-2)。
2.果实每品种从树的不同部位随机调查200~400个果,计算病果率,井对果实的感病性进行分级(见表5-2)。
3.叶片从每个品种各株树的不同部位随机采叶500~600片,于室内混均后,分级记数调查200~300片叶,记载标准如下:级别分级标准1级:叶片无病斑;3级:每叶病斑l~5个;5级:为每叶病斑6~10个;7级:为每叶病斑11~15个;9级:为每叶病斑16个以上。
根据上述分级计算病情指数,并根据病情指数,将品种的感病性分为6级(见表5-2)。
表5-2 李细菌性穿孔病抗性分级标准级别枝条病斑数(块/m)病果率(%)叶片病情指数免疫(0)0 0 0 极低感(1) 0.1~3.9 0.1~1.9 0.1~14.9低感(3) 4.0~7.9 2.0~3.9 15.0~24.9中感(5) 8.0~11.9 4.0~5.9 25.0~34.9高感(7) 12.0~15.9 6.0~7.9 35.0~44.9极高感(9)≥16 ≥8 ≥45黄琼等(2000)同样采用大田病圃法,对158份蚕豆品种(系)对蚕豆细菌性茎疫病抗性进行了鉴定。
农作物品种抗病虫害性状评估方法与研究进展

农作物品种抗病虫害性状评估方法与研究进展农作物品种的抗病虫害性状评估方法与研究进展农作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来源,而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的主要威胁之一。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研究农作物品种的抗病虫害性状。
本文将介绍农作物品种抗病虫害性状评估的方法和研究进展。
一、抗病性状评估方法1. 田间观察法:这是最常用的评估方法之一。
科学家们将不同品种的农作物种植在同一块田地中,通过观察病虫害发生的程度来评估其抗病虫害性状。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能够模拟真实的农田环境,但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
2. 鉴定技术法:这种方法通过对农作物品种的抗病虫害基因进行鉴定,来评估其抗病虫害性状。
例如,科学家们可以通过PCR技术检测农作物品种中是否存在特定的抗病虫害基因。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准确性高,但是需要先了解农作物品种的基因信息。
3. 病虫害指标法:这种方法通过测量不同品种的农作物受病虫害影响的指标来评估其抗病虫害性状。
例如,科学家们可以测量农作物的叶面积、根长、果实重量等指标来评估其抗病虫害性状。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但是需要大量的测量数据。
二、研究进展1. 抗病虫害基因的发现: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许多与农作物抗病虫害性状相关的基因。
例如,水稻中的Xa21基因可以使其抵抗稻瘟病的侵袭,玉米中的Bt基因可以使其抵抗玉米螟的侵害。
这些基因的发现为培育具有抗病虫害性状的农作物品种提供了新的途径。
2. 抗病虫害性状的遗传研究:科学家们通过杂交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法,研究了农作物品种抗病虫害性状的遗传机制。
他们发现,抗病虫害性状一般受多个基因的控制,而且这些基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些研究为培育具有抗病虫害性状的农作物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3. 抗病虫害性状的遗传改良:利用遗传改良的方法培育具有抗病虫害性状的农作物品种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科学家们通过杂交育种、基因编辑等方法,成功地培育出了许多具有抗病虫害性状的农作物品种。
作物抗病性鉴定

实验六作物抗病性鉴定作物抗病性鉴定(evaluation of disease resistance )是作物抗病育种的重要基础,从抗原筛选、后代选择、直到品种推广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抗病性鉴定。
狭义的抗病性鉴定是评价寄主品种、品系或种质对特定病害抵抗或感染程度,广义的抗病性鉴定还应包括病原物的致病性评价。
鉴定方法包括自然鉴定、接种鉴定、田间成株鉴定、室内苗期鉴定、离体鉴定及间接鉴定等,在实际工作中则需根据作物、病害种类,目的要求和设备条件而定。
常用方法如下:1、田间自然鉴定自然发病条件下的田间鉴定是鉴定抗病性的最基本方法,尤其是在各种病害的常发区,进行多年、多点的联合鉴定是一种有效方法。
它能对育种材料或品种的抗性进行最全面、严格的考验。
田间鉴定的方法因作物种类而异,大田作物的田间鉴定一般要进行人工接种,接种方法又因病菌而异。
对于稻瘟病等气传病害,可分别用涂抹、喷雾及注射等方法进行接种,以使具有抗接触、抗侵入等抗病机制的品种也得以发病。
2、温室或田间接种鉴定这种方法是将病原菌孢子或病毒直接接种到温室或田间植株的叶片、果实或根上,它适合对所有作物进行抗病性鉴定。
由于抗病现象是寄主、病原物及环境条件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这种鉴定结果也能真实地反映被鉴定材料的抗病性,可靠性强。
接种鉴定的技术规程包括育苗、接种体的制备(病菌的分离、保存与抱子诱发)及接种3个环节,接种的方法有点滴法、喷雾法、摩擦法及注射法等。
3、离体接种鉴定为鉴定以组织、细胞或分子水平的抗病机制为主的病害,可选用离体接种鉴定。
具有操作简便,鉴定结果可靠等优点。
可同时分别鉴定同一材料对不同病原菌的抗性。
因直接从植株上取下子叶、叶片或果实进行鉴定,不影响幼苗正常生长发育和开花结实。
鉴定方法不仅因作物、病菌种类而异,而且抗病性分级标准也因作物、病原菌的种类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别。
以下则针对水稻稻瘟病、小麦条锈病、玉米大斑病等部分主要作物的最重要病害分别学习各种鉴定方法和技术。
作物抗病性鉴定方法

作物抗病性鉴定方法快速、准确、可靠的抗病性鉴定培育作物抗病品种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或进行作物抗病性遗传规律研究时,以及育种中间材料的抗性鉴定时,都要对植株的群体或个体水平进行抗病性鉴定。
为了使鉴定结果更具客观性和准确性,采用科学合理的鉴定方法是先决条件。
抗病性鉴定的方法主要有田间鉴定和室内鉴定两种,室内鉴定又可分为温室鉴定和离体鉴定。
(一)田间鉴定自然发病条件下的田间鉴定是鉴定抗病性的最基本方法,尤其是在病害的常发区,进行多年、多点的联合鉴定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田间鉴定时,有时需采用一些调控措施,如喷水、遮荫、多施某种肥料、调节播种期等,以促进病害的自然发生。
抗病性的田间鉴定一般在专设病圃中进行,病圃中要均匀地种植感病材料作诱发行,对病原菌生理分化程度较高的病害,最好用对各生理小种易感的材料混合种植作为诱发行。
对棉花枯、黄萎病等土传病害,除在重病地设立自然病圃外,在非病地设立人工病圃,必须用事先培养的菌种,在播种或施肥时一起施人,以诱发病害。
对于小麦锈病,玉米大、小斑病,稻瘟病等气传病害,可分别用涂抹、喷粉(液)、注射孢子悬浮液等方法人工接种,以使具有抗接触、抗侵入等抗病机制的品种也得以发病。
对于腥黑穗病、线虫病等由种苗侵入的病害,可用孢子或虫瘿接种。
对于水稻白叶枯病等由伤口侵入的病害,可用剪叶、针刺等方法接种。
对于由昆虫传播的病毒病,可用带毒昆虫接种。
对有生理小种分化的寄生菌,要用混合菌种接种,如要了解对某一个或几个小种的抗性时,可分菌系接种、鉴定。
在病圃中,要等距离种植感病品种作为对照,以检查全田发病是否均匀,并作为衡量鉴定材料抗性的参考。
田间抗病性鉴定依据的指标有很多,既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
如根据病菌侵染点及其周围枯死反应的有无或强弱、病斑大小、色泽等分为免疫、高抗、中抗和高感等级别。
或根据病株率、病叶率、严重度(平均每病叶或每病株上的病斑面积占体表总面积的百分率)和病情指数等区分抗病性差异。
2017年水稻品种稻瘟病抗病性鉴定总结

第六节 2017年水稻品种稻瘟病抗病性鉴定总结一、试验目的抗病品种的研究和应用是作物病害防治中最经济有效的关键技术和措施,抗病性鉴定是抗病育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抗病性鉴定试验研究为新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试验内容(一)水稻抗病鉴定1、供试材料:参加抗病鉴定材料包括对照共315份。
本区区域试验早熟组、晚熟组和生产试验共21份。
本区区域试验品比试验早熟组、晚熟组31份。
优质米水稻新品种选育:品比试验22份。
生物技术育种:高代育种材料22份。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杂交稻品比试验11份。
水稻品种资源:品比试验10份,引进种子资源115份。
协助水稻分子育种试验筛选亲本,鉴定筛选亲本31份。
强爱玲提供育种材料9份。
科丰种业育种高代材料11份。
2、试验设计稻瘟病病圃田:设在永宁王太堡作物所育种基地稻田,田块面积2.0亩,每排插35个材料,每个材料插2行(每行10~15株),每穴4~5株插秧,排间走道50厘米,每个材料间、排间走道及四周插一行稻瘟病诱发材料(白皮稻)。
试验区四周种植1米宽诱发带(白皮稻)。
3、供试菌系稻瘟病病菌选用2015-2016年保存的从全区水稻种植区不同水稻品种采集的并鉴定的优势种群稻瘟病单孢菌株,在水琼脂培养基培养活化,将单孢培养基中的菌丝移入PDA培养基中一个单孢一个试管培养,一周后移到产孢培养基上使其产孢,最终得到32个单孢菌株的混和菌。
混合孢子液的浓度以100倍镜下每视野看到30个以上孢子为准。
4、鉴定方法:(1)成株期田间自然诱发结合接种鉴定:以田间病稻草为诱发材料,经高施N肥,创造发病条件,并结合人工接种在六月中下旬分蘖高峰期将混合孢子液用喷雾器喷洒在水稻叶片上。
(2)区域试验田间鉴定: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
(3)病情记载分级及抗性评价标准:鉴定和评价标准采用全国2015年新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水稻品种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NY\T2646-2014,和2017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关于印发《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的通知。
大豆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大豆品种胞囊线虫病抗性鉴定技术和抗病性评价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中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鉴定和抗性评价。
本规范同时适用于安徽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自然诱发鉴定中大豆胞囊线虫病病情调查和抗性评价。
3术语和定义3.1 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amatode由大豆异皮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che)所引起的以叶部黄化和植株矮化症状为主的大豆线虫病害。
3.2 对照品种本规范中特指为检验试验的可靠性,在品种鉴定时附加的在特定生态区表现为已知抗病程度的抗病品种(Peking)或感病品种(Lee)。
3.3 胞囊指数通过对植株个体根部着生胞囊数值的综合计算所获得的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形式。
4、病原物4.1病原物来源在安徽大豆产区的不同生态区采集大豆胞囊线虫,按生理小种(群)建立菌种库。
4.2接种体接种体一般为单个生理小种,或淮北、江淮丘陵、沿江等生态区内不同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一般根据委托单位要求从菌种库中制备。
没有特定要求的情况下,接种体为菌种库中最新的病原物。
4.3.供试大豆胞囊线虫繁殖(用有胞囊的土壤繁殖)采集的土壤胞囊线虫密度在30个胞囊/100克土壤或60个卵/克土壤时可以直接进行抗性鉴定。
如果线虫量低于以上标准,要种植多个感病品种进行1代的扩繁。
4.4 大豆胞囊线虫卵的分离和卵悬浮液配备通过漂浮过筛法进行胞囊分离,获得的胞囊采用组织细胞匀浆器破碎胞囊后过200目网筛后在500目网筛下收集卵,并配成200粒卵/ml的卵悬浮液。
5 鉴定圃5.1选择在有较好生态代表性的试验基地建立胞囊分布均匀的田间病圃,具体条件符合4.3规定。
5.2自然诱发鉴定试验圃应当选择在淮北、江淮丘陵、沿江等生态区内大豆生产集中产区。
5.3 鉴定圃设计、种植和管理因鉴定方法不同而异,具体见6.1,6.2。
6 鉴定6.1田间病圃鉴定法6.1.1.种植方法选择符合要求的病圃,6月上中旬播种,每份材料种1行,行长2米,留苗15-20株,2次重复。
作物抗病性鉴定

实验六作物抗病性鉴定作物抗病性鉴定(evaluation of disease resistance )是作物抗病育种的重要基础,从抗原筛选、后代选择、直到品种推广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抗病性鉴定。
狭义的抗病性鉴定是评价寄主品种、品系或种质对特定病害抵抗或感染程度,广义的抗病性鉴定还应包括病原物的致病性评价。
鉴定方法包括自然鉴定、接种鉴定、田间成株鉴定、室内苗期鉴定、离体鉴定及间接鉴定等,在实际工作中则需根据作物、病害种类,目的要求和设备条件而定。
常用方法如下:1、田间自然鉴定自然发病条件下的田间鉴定是鉴定抗病性的最基本方法,尤其是在各种病害的常发区,进行多年、多点的联合鉴定是一种有效方法。
它能对育种材料或品种的抗性进行最全面、严格的考验。
田间鉴定的方法因作物种类而异,大田作物的田间鉴定一般要进行人工接种,接种方法又因病菌而异。
对于稻瘟病等气传病害,可分别用涂抹、喷雾及注射等方法进行接种,以使具有抗接触、抗侵入等抗病机制的品种也得以发病。
2、温室或田间接种鉴定这种方法是将病原菌孢子或病毒直接接种到温室或田间植株的叶片、果实或根上,它适合对所有作物进行抗病性鉴定。
由于抗病现象是寄主、病原物及环境条件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这种鉴定结果也能真实地反映被鉴定材料的抗病性,可靠性强。
接种鉴定的技术规程包括育苗、接种体的制备(病菌的分离、保存与抱子诱发)及接种3个环节,接种的方法有点滴法、喷雾法、摩擦法及注射法等。
3、离体接种鉴定为鉴定以组织、细胞或分子水平的抗病机制为主的病害,可选用离体接种鉴定。
具有操作简便,鉴定结果可靠等优点。
可同时分别鉴定同一材料对不同病原菌的抗性。
因直接从植株上取下子叶、叶片或果实进行鉴定,不影响幼苗正常生长发育和开花结实。
鉴定方法不仅因作物、病菌种类而异,而且抗病性分级标准也因作物、病原菌的种类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别。
以下则针对水稻稻瘟病、小麦条锈病、玉米大斑病等部分主要作物的最重要病害分别学习各种鉴定方法和技术。
小麦品种系病虫害抗性鉴定总结

2012-2013年度小麦品种(系)病虫害抗性鉴定总结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防控功能研究室根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总体建设方案要求,2012-2013年度,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防控功能研究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团队、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陈剑平团队、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喻大昭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程登发团队、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马忠华团队、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陈怀谷团队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武予清团队,分别在陕西杨凌和甘肃天水,湖北武汉、浙江安海、江苏南京、河北廊坊、四川绵阳、河南新乡等地设置综合试验站,对来自全国各地数百份小麦品种和高代系材料,分别进行了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病毒病和纹枯病以及小麦蚜虫和吸浆虫等病虫害抗性鉴定和抗源筛选,以期为小麦病虫害防控示范提供依据,同时协助其他功能研究室筛选适合不同区域种植的高产、优质,且抗多种病虫害的小麦新品种,建立万亩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模式。
1小麦品种抗条锈性鉴定与评价2012-2013年度,康振生团队和喻大昭团队分别在陕西杨凌、甘肃天水和湖北武汉对654份小麦材料进行抗条锈病鉴定。
其中187份为小麦病虫害防控功能研究室2012年提供的小麦材料,其它分别为本功能室以往部分重要送鉴材料,以及各团队分别收集的当地小麦主栽品种和高代系材料。
结合前期鉴定结果,对参鉴品种抗病性做出评价。
1.1 材料方法1.1.1杨凌人工诱发条锈病抗性鉴定康振生团队于2012-2013年度在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验站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
每个小麦材料种2行,行长1.5m,每隔20个材料种2行小偃22作感病指示对照,与待鉴定小麦材料行垂直方向种植一行感病品种铭贤169做诱发行。
分别于2012年11月初和2013年4月初,以当前全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2和CYR33)接种诱发行。
分别于条锈病初发期和盛发期分两次记载供试小麦顶三叶反应型和严重度,反应型按0-9级标准记录,严重度按0、1%、5%、10%、30%、60%、80%、100% 八级标准记录。
辽宁玉米品种抗病性鉴定分析

试验研究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第7期辽宁玉米品种抗病性鉴定分析郭奥楠,杨学达,花 薇(1.铁岭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辽宁铁岭 112000; 2.铁岭市农业科学院,辽宁铁岭 112616)摘要:玉米品种抗病性鉴定是玉米抗病育种的基础,从抗原筛选、后代选择,直到品种推广,都离不开抗病性鉴定。
狭义的抗病性鉴定是评价寄主品种、品系或种质对特定病害抵抗或感染程度,广义的抗病性鉴定还应包括病原物的致病性评价。
通过鉴定对辽宁玉米品种的抗病性进行分析,提出品种选育方向。
关键词:玉米品种;抗病性;鉴定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由丹东农业科学院等单位提供50个品种,由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提供Mo17、黄早四、获白、沈137、齐319、掖478等自交系作为抗病鉴定对照种。
采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技术,对试验的品种进行大斑病、弯孢叶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1.2 鉴定圃设置试验于2017—2018年进行抗性鉴定圃分别设置在沈阳沈河区、大连甘井子区、铁岭银州区、丹东凤城市和锦州凌河区。
每份材料种植共6行,行长8 m,顺序排列,其中丝黑穗病鉴定区每份材料4行(104株),茎腐病鉴定区每份材料2行(52株),其它病害鉴定区每种病害接种26种,按正常田间管理,常规方法分区人工接种(病害抗性评价标准见表1)。
1.2.1玉米大斑病抗性鉴定。
大斑病菌是从当地采集的致病力较强的病原菌,上一年经分离培养保留后,用PDA斜面培养基和高粱粒法扩繁培养,产孢后洗涤配制成孢子悬浮液,于7月上中旬分别进行人工喷雾接种或高粱粒直接接种,接种株数26株,8月末~9月上旬进行发病调查。
1.2.2玉米灰斑病抗性鉴定。
灰斑病菌极不易产孢,灰斑病为自然发病调查。
1.2.3玉米弯孢叶斑病抗性鉴定。
弯孢叶斑病菌为上一年从当地采集分离获得,病原菌扩繁方法同大斑病菌扩繁方法,于7月上中旬进行高粱粒直接接种或喷雾接种,接种株数为26株,8月末至9月上旬进行发病情况调查。
小麦抗病性的鉴定

⼩麦抗病性的鉴定实验⼗⼆⼩麦抗病性的鉴定Ⅰ⼩麦抗条锈病的鉴定⼀、⽬的学习和初步掌握⼩麦条锈病抗性鉴定技术。
⼆、内容说明锈病对⼩麦产量的影响很⼤,在某些地区甚⾄是限制⼩麦增产的主要因素。
其中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是⼩麦三种锈病中分布⾯最⼴、危害最⼤的病害。
选育和栽培抗锈品种是防治⼩麦锈病危害的⼀项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
因此,从事⼩麦育种⼯作必须掌握对锈病抗性的鉴定⽅法。
锈病在⾃然条件下,并⾮每年各地都严重发⽣。
因此,在进⾏抗锈病育种时,除在发病的麦⽥中进⾏直接鉴定外,还必须⼈⼯接种鉴定,如采⽤幼苗鉴定和成株鉴定。
幼苗鉴定⼀般在温室中进⾏,于麦苗第⼀叶长达4—5cm时接种病原菌,等充分发病后进⾏鉴定。
其优点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测定⼤量材料的抗性,测定对不同⽣理⼩种的抗性,还能防⽌本地没有⽽外地有的新⽣理⼩种的传播。
由于⼩麦受锈病危害主要是成株期,因此⽥间进⾏成株鉴定更能反应⼤⽥⽣产上的抗性。
本实验采⽤成株期⼈⼯接种鉴定法。
三、材料仪器1.材料供试⼩麦育种材料、感病对照品种、抗病对照品种;供试条锈病菌种(选⽤致病⼒强、分布⼴的不同⽣理⼩种)。
2.仪器⽤具试管、培养⽫或烧杯、玻棒、注射器等。
四、⽅法步骤1.供试材料的种植把每个被鉴定材料种成⼀个⼩区,北⽅春季经常⼲旱,采⽤凹⽳播种法,播种时灌⽔,提⾼保湿性,以利充分发病。
在鉴定材料圃的四周和在鉴定区内每隔10—20个⼩区播种⾼感品种作为诱发⾏。
诱发⾏最好⽤2—4个⾼感品种等量混合播种。
2.接种时间接种条锈病的适宜时间,通常是在⼩麦拔节前后。
3.采集孢⼦和配制孢⼦悬浮液(1)采集条锈菌孢⼦在温室培养的发病植株上,按不同⽣理⼩种分别采集新鲜孢⼦粉,将试管倾斜套进麦株病叶;再轻轻震动,使已成熟的孢⼦落于管内,达到要求量即可。
(2)孢⼦悬浮液的配制把采集来的新鲜孢⼦粉,在玻璃杯(或培养⽫)内先⽤少量蒸馏⽔湿润孢⼦粉,搅成糊状,再加⽔稀释,⾄孢⼦悬浮液透光呈桔黄⾊即可。
作物品种抗病性鉴定实验指导

作物品种抗病性鉴定实验指导实验一一、真菌、细菌培养基的配制及培养皿的灭菌1、马铃薯葡萄糖(或蔗糖)琼脂培养基:是培养真菌最常用的培养基成分如下:去皮马铃薯200 克葡萄糖(或蔗糖)20 克琼脂17—20 克水1000 毫升配置方法:将马铃薯洗净去皮,称取200克,切成小块,放入锅中加水1000毫升,煮沸半小时,然后用双层洁净纱布过滤去渣,在滤液中加葡萄糖(或蔗糖)20克,加水补足1000毫升。
配成的培养液一般呈酸性,若用于培养真菌,可以不必矫正它的酸度。
如配成固体培养基,可加入琼脂17—20克,加热使琼脂完全融化,同时补足应有的水量。
趁热分装在试管或三角瓶中,加棉花塞后灭菌。
每管约5毫升。
2、肉浸膏蛋白胨培养基:是培养细菌最常用的培养基成分如下:牛肉浸膏 3 克,蛋白胨5—10 克,葡萄糖或蔗糖10 克,琼脂17—20 克。
水1000毫升配置方法:先将牛肉浸膏、蛋白胨和糖溶于少量热水中,然后加水到1000毫升,矫正其酸度到中性反应,加入琼脂溶化,趁热装入试管或三角瓶,加棉花塞后灭菌。
矫正培养基酸度的方法:用刻度吸管吸取5毫升培养液于试管中,加入麝香兰指示剂5滴。
如培养基呈黄色(表示酸性),则用有刻度的吸管加入N/20的NaOH调节;若培养基呈兰色(表示碱性),则加N/20的HCl 调节。
最后,使培养基呈草绿色为止,记下所加N/20的NaOH或HCl的量,以加入的量乘10,即为1000毫升培养基中应加1N NaOH或HCl的量。
例如5毫升的培养基加N/20 NaOH 0.3毫升既达到中性反应,则在1000毫升培养基中应加入1N NaOH 3 毫升。
3、培养基的灭菌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经过灭菌后方能使用,培养基的灭菌一般是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又称湿热灭菌)。
其原理是利用高压来提高蒸汽的温度,达到完全灭菌的目的。
将要灭菌的培养基、灭菌水等置于灭菌锅中,一般锅中加入2000-4000毫升(不同的高压灭菌锅加水的量不同),密闭锅盖,打开排气活门,加热至锅内空气全部排除(可根据活门冲击的全部是蒸汽时来确定排气是否彻底),即可关闭排气活门。
植物抗性鉴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室分析手段,鉴定不同植物对特定生物胁迫(如病原菌)和非生物胁迫(如干旱、盐害等)的抗性水平,为植物育种和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植物样品:选取不同品种的植物(如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为研究对象。
2. 病原菌:选取常见的植物病原菌(如小麦白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等)。
3. 非生物胁迫模拟材料:如盐溶液、干旱模拟装置等。
4. 实验试剂:DNA提取试剂盒、PCR试剂盒、引物、缓冲液等。
三、实验方法1. 植物抗病性鉴定a. 病原菌接种:将病原菌接种于植物叶片上,控制接种量和接种时间。
b. 观察记录:定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病变情况,记录病变面积、症状等。
c. 抗病性评估:根据病变面积、症状等指标,对植物的抗病性进行评估。
2. 植物抗逆性鉴定a. 非生物胁迫处理:将植物置于盐溶液、干旱等非生物胁迫环境中,控制处理时间和浓度。
b. 观察记录:定期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记录生长指标(如株高、叶片数、叶片颜色等)。
c. 抗逆性评估:根据生长指标,对植物的抗逆性进行评估。
3. 分子生物学分析a. DNA提取:提取植物样品的基因组DNA。
b. PCR扩增:根据引物设计,对植物抗性相关基因进行PCR扩增。
c. 序列分析: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基因序列。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抗病性鉴定通过观察记录和抗病性评估,发现不同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存在差异。
部分植物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而其他品种则易受病原菌侵害。
2. 植物抗逆性鉴定在盐溶液、干旱等非生物胁迫条件下,部分植物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生长状况良好;而其他植物则受到较大影响,生长受到抑制。
3. 分子生物学分析通过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发现部分植物抗性相关基因在抗性植物中表达量较高,而在非抗性植物中表达量较低。
五、结论与讨论本实验通过对不同植物的抗病性和抗逆性进行鉴定,揭示了植物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差异。
第四章 作物抗病虫性鉴定

水稻胡麻斑病
(2)1970年玉米小斑 病在美国大流行,减 产 15% , 约 165 亿 Kg , 直接损失10亿美元。
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
( 3 ) 1950 年 中国小麦条锈 病大流行,小 麦减产60亿斤。
锈
白锈
白粉
黑粉
第二节 抗病虫性的鉴定
概述 一、抗病虫性鉴定依据 根据寄主和病虫害的种类以及抗性和致害 性变异程度,选择适当规模的寄主群体、 合适的寄主生长条件以及合适的菌(虫)源, 保持接种后环境条件的稳定和合适的抗性 鉴定指标。
抗病虫性鉴定
抗病虫性鉴定类别
一、田间鉴定 二、室内鉴定 抗病虫性鉴定方法
田间鉴定
室内鉴定 离体鉴定
温室鉴定
一、田间鉴定
(1)抗病性的田间鉴定 (2)抗虫性的田间鉴定
(1)抗病性的田间鉴定
病圃:种植感病材料做诱发行 鉴定依据的指标: 定性:根据病菌侵染点及周围枯死反应的有 无或强弱、病斑大小、色泽等分为免疫、 高抗、中抗和高感等级别。 定量:根据病株率、病叶率、严重度和病情 指数等区分抗病性差异。
抗虫性的室内鉴定优点
1、精确度高,环境易于人为控制; 2、易于定量表示; 3、特别适用于苗期为害的害虫以及研究作 物抗虫性机理和遗传规律时。 抗虫性的室内鉴定工作主要在温室和生长箱 中进行
水稻白叶枯病田间为害状
水稻黄矮病
1.病株 2.病叶前期 3.病叶后期 4.黑尾叶蝉(传毒昆虫)
水稻纹枯病
玉米丝黑穗病
1.玉米雄穗上的症状
2.玉米雌穗上的症状
玉米纹枯病田间为害状
油菜菌核病
(1)孟加拉饥荒 (Bengal famine): 1942~1943年印度 的孟加拉邦水稻胡麻 斑病大流行,饿死 200万人,数百万人 逃荒。
植物抗病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

植物抗病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作为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一直备受关注。
植物作为自然界中的生物群体之一,其健康状况对整个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常常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导致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因此,植物的抗病性研究不仅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生物学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通过对植物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逐渐揭示了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通过对抗病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科学家们不仅可以了解植物是如何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还可以为培育具有抗病性的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植物抗病性基因的研究不仅对于基础科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植物抗病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中,研究人员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基因克隆、功能组学分析、表达调控等多种技术手段。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人员可以鉴定出与植物抗病性相关的基因,并揭示这些基因在植物的抗病性中起到的作用。
在实际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往往会选择一些模式植物,如拟南芥、水稻等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研究植物抗病性基因的功能。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抗病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例如,科学家们通过对拟南芥中各种抗病性相关基因的研究,已经揭示了拟南芥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并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抗病性的转基因植物。
这些研究成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并有望帮助人类更好地应对疾病侵袭带来的挑战。
除了对植物抗病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科学家们还开展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如植物免疫系统的研究、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研究等。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还可以为新药研发、疾病防控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植物抗病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是一个涉及生物学、农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对植物抗病性基因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是如何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为保护植物健康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实验十:病原菌生理小种鉴定和作物品种抗病性观察

实验十:病原菌生理小种鉴定和 作物品种抗病性观察
周 涛 taozhousig@
1. 实验目的: 掌握病原菌生理小种鉴定方法; 了解作物不同品种对病原菌抗性差异 2. 实验材料: 三个待试小麦品种(京0045,农大211,京9428) 铭贤169作为诱发品种种植诱发行 小麦条锈菌
3. 实验安排: 小麦分小区种植情况(方框内为小麦品种及混 合播种情况,阴影部分为间发病,需人工制造发病条件。
在无风的傍晚,地表温度低于摄氏13度时,实施接种实验。 接种前2-3天最好灌水一次,保持地面湿度。
将扩繁好的条锈菌配成孢子悬浮液备用;
用喷壶将小麦叶片喷湿,形成叶片表面水膜; 用喷壶喷施孢子悬浮液,使叶片表面均匀覆盖孢子; 用黑色塑料袋或塑料膜覆盖保湿6小时以上; 第二天太阳升起时,收起覆盖物; 做好田间管理,记录症状 调查小麦品种抗病性差异 调查每个品种每株叶片上锈病病斑数目,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报告内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简述病原菌生理小种鉴定原理和方法
接种流程5——隔夜揭膜
保湿隔夜 次日揭膜
观察与分析
定期观察发病情况
做好记录 并做分析
作业 每位同学均进行调查,记录每株叶片上的锈 病病斑数目,做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每位同学调查每个品种的2穴苗,混合播种 的2穴苗,即每位同学调查3个品种,计6穴 苗,混合播种2个比例,计4穴苗,共计10 穴苗。
小麦条锈病田间接种 ——喷雾法
一、种植小麦 二、喷雾法接种 1.分为6个小区 2.每区接种3-5行
蚕豆抗病性鉴定报告单

蚕豆抗病性鉴定报告单
报告人:XXX
鉴定对象:蚕豆样本A
鉴定目的:测试蚕豆抗病性能,评估其抗病能力。
鉴定方法:
1. 采集样本A蚕豆株苗,并观察植株生长情况。
2. 鉴定样本A蚕豆株苗的叶片表面是否存在病斑。
3. 鉴定样本A蚕豆株苗是否存在病斑蔓延现象。
4. 对病斑进行病菌分离鉴定,确定病原菌种类。
鉴定结果:
1. 样本A蚕豆株苗生长状况良好,无明显病状。
2. 样本A蚕豆叶片表面无病斑或其他病征。
3. 样本A蚕豆株苗未出现病斑蔓延现象。
4. 经病原菌分离鉴定,样本A蚕豆未检测到任何病原菌。
结论:
样本A蚕豆具有较高的抗病能力,表现出良好的生长状况和无病斑的叶片,同时未检测到任何病原菌的存在。
鉴定人:XXX
日期:YYYY年MM月DD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六作物抗病性鉴定作物抗病性鉴定(evaluation of disease resistance )是作物抗病育种的重要基础,从抗原筛选、后代选择、直到品种推广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抗病性鉴定。
狭义的抗病性鉴定是评价寄主品种、品系或种质对特定病害抵抗或感染程度,广义的抗病性鉴定还应包括病原物的致病性评价。
鉴定方法包括自然鉴定、接种鉴定、田间成株鉴定、室内苗期鉴定、离体鉴定及间接鉴定等,在实际工作中则需根据作物、病害种类,目的要求和设备条件而定。
常用方法如下:1、田间自然鉴定自然发病条件下的田间鉴定是鉴定抗病性的最基本方法,尤其是在各种病害的常发区,进行多年、多点的联合鉴定是一种有效方法。
它能对育种材料或品种的抗性进行最全面、严格的考验。
田间鉴定的方法因作物种类而异,大田作物的田间鉴定一般要进行人工接种,接种方法又因病菌而异。
对于稻瘟病等气传病害,可分别用涂抹、喷雾及注射等方法进行接种,以使具有抗接触、抗侵入等抗病机制的品种也得以发病。
2、温室或田间接种鉴定这种方法是将病原菌孢子或病毒直接接种到温室或田间植株的叶片、果实或根上,它适合对所有作物进行抗病性鉴定。
由于抗病现象是寄主、病原物及环境条件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这种鉴定结果也能真实地反映被鉴定材料的抗病性,可靠性强。
接种鉴定的技术规程包括育苗、接种体的制备(病菌的分离、保存与抱子诱发)及接种3个环节,接种的方法有点滴法、喷雾法、摩擦法及注射法等。
3、离体接种鉴定为鉴定以组织、细胞或分子水平的抗病机制为主的病害,可选用离体接种鉴定。
具有操作简便,鉴定结果可靠等优点。
可同时分别鉴定同一材料对不同病原菌的抗性。
因直接从植株上取下子叶、叶片或果实进行鉴定,不影响幼苗正常生长发育和开花结实。
鉴定方法不仅因作物、病菌种类而异,而且抗病性分级标准也因作物、病原菌的种类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别。
以下则针对水稻稻瘟病、小麦条锈病、玉米大斑病等部分主要作物的最重要病害分别学习各种鉴定方法和技术。
I 水稻苗瘟抗性的鉴定一、实验目的1、熟悉水稻苗期稻瘟病的症状特征。
2、学习和初步掌握水稻苗瘟抗性鉴定技术。
二、内容说明水稻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被列为水稻三大病害之首。
水稻稻瘟病具有传播快、发生范围广、流行频率高、灾变严重等特点。
在我国水稻各稻区常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给水稻生产带来极大的损失。
稻瘟病原菌(图6-1)为稻梨孢菌(Pyricularic oryzae),无性世代:Pyrcularia grisea Sacc.,半知菌亚门梨孢属。
有性世代:Magnaporthe grisea BarrYaegash,子囊菌亚门。
分生孢子梗不分枝,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具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淡,图6-1 稻瘟病原菌顶端曲状,上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无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个隔膜,基部有脚胞。
我国稻瘟病菌有7群43个生理小种,为ZA群、ZB群、ZC群、ZD群、ZE群、ZF群和ZG群,其中ZG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布最广。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阶段皆可发生,具有为害时间长、侵染部位多和症状多样性等特点。
按其为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其中以穗颈瘟对产量的影响最大。
稻株容易感病的生育期是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
品种是稻瘟病发生和流行的基础。
稻瘟病菌群体大、繁殖快,其高度的变异性使新的生理小种不断更替出现,导致选育的高抗品种很容易丧失抗性。
因此,必须坚持长期研究病原菌的变化,并不断地选育新的抗病品种。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稻瘟病发生流行的主要环境条件,以气温为25~28℃对菌丝发育、分生孢子形成最为适宜,相对湿度96%最适合病菌孢子的形成和侵入。
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光照对孢子形成、萌发及侵入都有抑制作用,缺氧时孢子不能萌发。
在饱和湿度和适温条件下,病菌侵入稻叶后经4d的潜育期就可出现病斑。
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
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
稻瘟病的抗性鉴定方法可分自然诱发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两种。
其中人工接种鉴定根据菌株的接种方式不同,又可分为:①抗谱测定,即多个菌株单个接种;②多个菌株混合接种。
自然诱发鉴定适于苗瘟、叶瘟穗、颈瘟和枝梗瘟鉴定,人工接种鉴一般适于对苗瘟和叶瘟的鉴定。
一般来说,苗瘟与穗瘟有极显著正相关,因而抗瘟性鉴定常采用苗期人工接种鉴定。
但人工接种鉴定时,一般应用多个种群代表小种的混合菌种,以增加鉴定准确性和普遍性。
三、材料仪器药品1.供试材料⑴供试水稻育种材料若干以及抗病对照品种和感病对照品种各一个。
⑵供试稻瘟病菌菌种从当地搜集分布广、致病力强的主要稻瘟病菌的代表性生理小种若干个。
分别进行小种培养繁殖。
2.仪器用品⑴病菌培养器具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酒精灯、恒温培养箱、三角瓶(或茄子瓶)、培养皿、接种环、搪瓷盆、纱布等。
⑵菌液接种和制备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搪瓷盘、普通专用喷雾器或医用喉头喷雾器、医用皮下注射器、橡胶管和保温、保湿的遮荫设备。
3.病菌培养基⑴酵母淀粉琼脂培养基(酵母2g、可溶性淀粉10g、琼脂15~20g,加水1000ml)。
⑵大麦或高粱种子。
四、方法步骤(一)人工接种鉴定1.菌种制备将供试稻瘟病菌菌种各生理小种分别培养,混合接种。
2.病原菌培养繁殖培养方法包括一级培养繁殖和二级培养繁殖两个步骤:⑴一级培养繁殖采用酵母淀粉琼脂培养基培养。
方法为:将琼脂10~15g放入1000ml 水中加热溶化,再加可溶性淀粉(或煎糖)10g,酵母2g,装入试管,经消毒灭菌后,取出制成斜面,接种病原菌,放在26~28℃恒温箱中培养10d左右即可取用。
⑵二级培养繁殖将病原菌转移到大麦(或高粱)粒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扩大繁殖,用于接种鉴定。
其方法是将大麦粒加水后煮到半熟状态或用水浸泡24h,然后倒去多余的水分,装入三角瓶内(或茄子瓶),高压灭菌,灭菌后立即将麦粒摇散防止结块。
然后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接种病菌,放在26~28℃恒温箱内培养。
培养4~5d时应摇动三角瓶内的大麦粒,使菌丝生长均匀。
待灰色菌丝长满大麦粒并开始变黑时,用自来水冲洗大麦粒上的菌丝,随后摊放薄层于搪瓷盘中,盘上覆盖1~2层纱布以保湿,置于25~28℃变温条件下培养2d左右,即可见到麦粒上产生大量灰色的分生孢子,就可供接种使用。
扩大繁殖时,应注意搪瓷盘内的湿度不宜过高,否则只长菌丝,较少产生分生孢子。
3.育秧⑴前期准备每个盘中同时安排感病和抗病品种作对照。
将各供试水稻材料的种子进行粒选,各取30~40粒种子,经消毒、冲洗、催芽后准备播种。
⑵培育方法在盛有肥沃泥土的搪瓷盘中育秧。
幼苗2叶期定株,每个材料选留10株生长一致的秧苗。
定株后酌施2~3次氮肥,最后一次施氮肥应在接种前3~4d施用,使幼苗生长嫩绿。
如采用注射接种鉴定法,可在秧田中育秧,移植于大田后进行接种鉴定。
4.接种⑴喷雾接种一般在3~4叶期。
日平均气温25~28℃和阴雨高湿,叶面长时间(12h 以上)常有水珠的时期接种,最有利于发病。
具体步骤是:将产生不同病菌小种孢子的大麦粒放入盛有自来水的烧杯中搅拌,分别配制成孢子悬浮液,用100倍显微镜检孢子密度,平均每个视野应有孢子20~25个(孢密度则为20~25万个/ml)。
然后将不同生理小种的孢子悬浮液混合,用于接种。
采用专用喷雾器喷雾接种。
喷雾时要将叶片充分均匀湿润。
接种后,在26~28℃下,用薄膜覆盖保湿24小时。
然后移至室外,在20~30℃下保持高湿,培养7天,进行病情鉴定。
⑵注射接种:一般在水稻6~7叶期分蘖进行,接种的分蘖必须有一张未展开的嫩心叶。
将按上述方法配制好孢子悬浮液,使用医用皮下注射器从叶鞘外侧注入孢子悬浮液,直到多余菌液从心叶中冒出为止。
接种后7d调查植株的发病情况。
(二)自然诱发鉴定该方法适于多雾天气和阴雨的条件下的稻瘟病重病区,可种植鉴定材料,采用自然诱发抗病鉴定。
具体操作:将鉴定材料种植在重病区肥沃土壤上,施氮水平略高于当地丰产田。
如有必要可进行人工田间接种,以诱导发病。
每个鉴定材料一般栽植10~20丛,可移栽或直播,重复三次。
以当地抗、感品种作对照。
在鉴定区周围应种植若干行咸感病的品种作诱发行,以增加感染强度。
保持高湿条件。
(三)病情鉴定一般是接种后7d即进行病情鉴定,或当感病对照品种达到高度发病时调查。
并按全国水稻稻瘟病抗病性鉴定分级标准(见表6-1)逐株鉴定和记载,表6-1 苗瘟和叶瘟抗性分级标准然后用加权法求其平均病级。
国际水稻研究所采用10级制稻瘟病抗性分级标准(见表6-2)。
表6-2 苗叶瘟抗性分级标准(IRRI )五、实验作业1.分组进行稻瘟病的苗期人工喷雾接种鉴定。
先配制病菌孢子悬浮液,在100倍显微镜下检查孢子液浓度,即检查3个视野内的孢子数,明确是否符合所要求的孢子悬浮液。
2.进行喷雾接种和喷雾接种后的保温、保湿和遮光等管理工作。
3.接种7d 后,进行发病情况检查,确定供试水稻品种的抗性。
4.水稻抗瘟性鉴定应注意哪些问题?()最高病级数鉴定总株数各相应病级数各级病株数病情指数⨯⨯=∑II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一、实验目的1、熟悉小麦条锈病的症状特征。
2、学习和初步掌握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技术。
二、内容说明小麦锈病俗称黄疸、麦疸等,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其中条锈病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重的麦类病害,一般减产25%~75%,也是东北地区限制小麦增产的主要因素。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为叶鞘和茎上,穗部颖壳和茎上也可发生。
症状如图6-2。
病原菌为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夏孢子球形或卵圆形,淡黄色,尺度为18~28微米×18~24微米,壁厚l~2微米,表面有微刺,发芽孔排列不规则(如图6-3)。
冬孢子梭形或捧形,双细胞,横隔处有缆缩,顶端平截或略圆,褐色,下端色浅,尺度为30~53微米×12~20微米,顶端壁厚3~5微米,具短柄(如图6-4)。
图6-2 条锈病症状图6-3 条锈病夏孢子堆图6-4 条锈病冬孢子堆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取决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和菌量及气候条件。
选育和栽培抗锈品种是防治小麦锈病危害的一项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近几年来,随着小麦群体多样化的实施,具有累加毒性、毒性谱更宽的条锈病菌新的毒性小种的不断产生和发展,许多小麦高抗品种逐渐丧失其抗病性,使我国大面积小麦生产品种而临严重的抗性危机。
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必须掌握对锈病抗性的鉴定方法。
小麦品种抗条锈病的表现形式,按其对条锈菌的专化性有无,可以划分为专化性抗性和非专化性抗性两大类。
专化性抗性主要表现为过敏性的坏死反应,非专化性抗性一般表现为抗接触、抗侵入、抗扩展以及除过敏性反应以外的其它生理生化抗病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