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细胞的培养及应用(终审稿)
从胶质瘤细胞系U87中提取培养并鉴定胶质瘤干细胞的开题报告
从胶质瘤细胞系U87中提取培养并鉴定胶质瘤干细胞的开
题报告
背景介绍:
胶质瘤是一种具有高度恶性的肿瘤,难以治愈,目前常规治疗方案效果不佳。
研究发现,胶质瘤干细胞是胶质瘤治疗失败和复发的根源之一。
因此,研究胶质瘤干细
胞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胶质瘤细胞系U87中提取培养胶质瘤干细胞,并对其进
行鉴定,为探究胶质瘤干细胞的特性及其在胶质瘤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提供基础资料。
研究方法:
1.胶质瘤细胞系U87培养:将U87细胞分散至单个细胞,在含有10% FBS和1%抗生素的DMEM中培养细胞,以37℃和5% CO2为条件。
细胞密度达到80%时,用PBS洗涤细胞三次,通过亚硫酸盐将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
2.提取胶质瘤干细胞:用胶质瘤细胞培养基中的CD133磁珠将U87细胞去除非
胶质瘤干细胞,然后用培养基将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
3.胶质瘤干细胞鉴定: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33、CD15以及CD44的表达情况,同时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是否存在祖细胞标记物Nestin和SOX2的表达。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提供一种从胶质瘤细胞系中提取和培养胶质瘤干细胞的方法,并且对其进行鉴定。
该研究将为进一步探究胶质瘤干细胞的特性及其在胶质瘤发生发展机制中
的作用提供基础数据,为研究胶质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人脑胶质瘤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研究
� � � � � � � � � � � � , � � � � D � � � � � ,� � � � � � � � .D , C C , � � , , 03 0001 , C � To e pl oret h em e t h odof pri m ar h u m a n gl i om a ce l l s cu l t u re , t oe st ab l i shpri m a r ce l l s Thegl i om a
人脑胶质瘤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研究
李海峰 万大海 郝解贺
*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山西 太原 ������)
�摘要 � 目的 的实验模型.方法
探索人脑胶质瘤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 成功地建立细胞 模型, 为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良好 分别采用酶消化法和组织块培养法对 16 例人脑胶质瘤细胞进行原代培养, 比较两种方法
� 予控制. 恶性亦即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包括心室纤颤 (室颤 ) , (200 3 00 J ) 或心室调搏.扭转性室速对利多卡因无效时, 予以 反复发作性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 和 Q - T 延长综合 征中的尖端 异丙肾上腺素使 心率增至 1 50 160 b pm , 可使 其消除或采用心 扭转 型室性心动过速 .这三种心 律失常除非 迅速给予 恰当处 理, 否则病死 率高, 常 见于冠 心病, 心肌 病和 瓣膜性 心脏 病患 者. 麻醉期 间出现室 性心律失常 与心肌耗氧 量增加或 心肌供 血不 足有关, 可根据不同诱因 及时进行处 理, 如不能恢复 可给
的培养效果;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点;通过生长曲线的测定研究体外培养细胞的生 长特 性. 结果 人脑胶质瘤细胞原代培养成功, 并可传代. 经组织块培养法成功率较低为 4 3 .8% ; 经酶消化法短期培
BV-2 小鼠小胶质瘤细胞
BV-2 小鼠小胶质瘤细胞
简单介绍
BV-2 小鼠小胶质瘤细胞,ATCC细胞|细胞系|细胞株|肿瘤细胞株|细胞|贴壁细胞|悬浮细胞|;细胞库管理规范,提供的细胞株背景清楚,提供参考文献和最优培养条件;
BV-2 小鼠小胶质瘤细胞的详细介绍
BV-2 小鼠小胶质瘤细胞
培养条件:
完全培养基:RPMI 1640+10%胎牛血清
培养条件:37.0C carbon dioxide(CO2),5%
传代方法:
收到细胞后,取出培养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一)如果细胞未长满,用75%酒精喷洒整个瓶消毒后放到超菌台内,严格无菌操作,打开细胞培养瓶,吸出培养液,仅留下10ml培养液在瓶内继续培养。
(二)如果细胞已长满,即可进行传代培养。
具体步骤如下:
1. 弃去培养液,用PBS(不含钙,镁离子)洗1-2次。
2. 加1ml消化液(0.25%Trypsin-0.53mM EDTA)于培养瓶中,倒转放于37度培养箱1-3分钟预热,然后又将培养瓶倒转大约30秒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消化情况,若细胞大部分变圆分散,轻敲几下培养培养瓶,细胞随即脱落下来。
3. 加入6-8ml完全培养基,吸出,分到新的培养瓶中。
一传二。
注意:传代后一半用我们的培养基,一半用你们的,以免细胞不适应而造
成生长不好。
冻存方法:冻存液:95%完全培养液,5%DMSO
储存:液氮储存。
U251人胶质瘤细胞动物种别人
U251 人胶质瘤细胞
动物种别:人
生长状态:贴壁生长
培养条件:完全培养基:DMEM高糖培养基90%;胎牛血清10%。
培养条件:37.0 ℃, CO2:5%
传代方法:如果细胞已长满,即可进行传代培养。
具体步骤如下:
1. 弃去培养液,用PBS(不含钙,镁离子)洗1-2次。
2. 加1ml消化液(0.25%Trypsin-0.53mM EDTA)于培养瓶中,倒转放于37度培养箱1-3分钟预热,然后又将培养瓶倒转大约30秒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消化情况,若细胞大部分变圆分散,轻敲几下培养培养瓶,细胞随即脱落下来。
3. 加入6-8ml完全培养基,吸出,分到新的培养瓶中。
1:3~1:6传代;2~3天1次。
冻存方法:
冻存液:基础培养基+10%DMSO+20%FBS
储存:液氮储存。
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近年来研究证实:在脑肿瘤组织及其细胞系中存在脑肿瘤干细胞(brain tumor stem cells,BTSC),其为引发肿瘤并维持脑肿瘤生长和复发的细胞来源,已成为神经外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1-5]。
我们从人脑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成功分离出BTSC,并进行体外培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1.1.1试剂:DMEM-F12、B27购自Gibco公司;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购自PeproTech公司;胎牛血清(FBS)、胰酶、Cy3标记的绵羊抗兔IgG均购自Sigma公司;兔抗人CD133抗体购自Abcam公司;兔抗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抗体、兔抗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羊抗兔IgG均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
1.1.2仪器:德国Heraeus and LISHEN公司BB16型CO2恒温恒湿培养箱及HF-safe-1200型超净工作台,日本Olympus公司CKX41型倒置相差显微镜及BX51型荧光显微镜和成像系统。
1.1.3材料来源:6例胶质母细胞瘤标本组织取自2007年12月~2008年4月在我院手术的病人,并经病理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
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生物学特性研究牛朝诗,倪永丰,陈建民(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安徽省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01)摘要:目的从人脑胶质母细胞瘤中分离培养脑肿瘤干细胞(brain tumor stem cells,BTSC),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利用无血清培养基和悬浮培养方法,从6例人胶质母细胞瘤标本中分离培养BTSC,并通过单克隆形成实验观察脑肿瘤干细胞球(brain tumor sphere,BTS)的形成过程。
将BTSC接种于含血清培养基,观察其在体外的分化特点。
将BTSC子代分化细胞更换培养条件,观察其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的逆向分化现象。
人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培养及分离方法
2 结果
采用 SS I. 计软 件 。数据 P SO0统
胞 , 入 无 血 清 培 养 基 D M/ 1 , 放 人 含 5 加 ME F2 再 % C: O 的培养箱 中 3 7℃ 常规 培 养 。根 据 细胞 生 长 速 度 和培 养液 的 p H值 变化 , 3— 液 1次。 每 4d换
d后可 见部分悬 浮细胞 形 成数 个 细胞 结 合在 一 起 的 细胞球 , 5—7d细 胞 球 进 一 步 增 大 , 形 成 上 百 个 可 细胞 的大克 隆 ; 吹打 成 单 细 胞 悬 液 , 3—5 d后 可 见 吹散 后 的细胞 球 能 再 次 形 成新 的细 胞 球 。经 3— 4
离心 1 i, 新用 P S缓 冲液 重 悬 细 胞 。5 0 t 0r n 重 a B 0 l x 缓 冲液 洗柱 后 , 细 胞 悬 液 过 柱 。过 柱 后 再 用 5 0 将 0
表 皮生 长 因 子 ( G , 性 成 纤 维 细 胞 生 长 因 子 E F) 碱 ( F F , 蛋 白 ( et ) 体 , 质 原性 纤 维 酸 蛋 b G )巢 N sn 抗 i 胶 白( F P 抗体 , GA ) 磁珠 细胞 分选 系统 ,E标 记 的小 鼠 P 抗 人 C 抗体 抗 P D3 3 E磁 珠 ,E标 记 的小 鼠 IG P g。 12 胶 质瘤 干细 胞 的培 养 在无 菌 状 态 下 收集 人 . 脑 胶质 瘤手术 标本 , 制成 单 细 胞悬 液 后 调 整细 胞 浓 度为(. 0 5—10 。 )×1 。m , 6孔 培 养 板上 种 植 细 0/ l在
关键词 : 胶质瘤 ; 干细胞 ; 培养方法 ; 分离方法
中 图 分 类 号 :7 9 4 1 3.1 1 文 献 标 志 码 : B 文章 编 号 :0 22 6 2 1 )2 33 42 10 -6 X(0 0 0 4 6 3 0
脑胶质瘤细胞培养的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脑胶质瘤细胞培养的治疗导语:大家都知道肿瘤吧,肿瘤真的是折磨人的一大疾病之一,因为这种疾病如果不能好好的去治疗会导致死亡的发生,那么肿瘤也分很多的种类,发生的大家都知道肿瘤吧,肿瘤真的是折磨人的一大疾病之一,因为这种疾病如果不能好好的去治疗会导致死亡的发生,那么肿瘤也分很多的种类,发生的部位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了解吗,下面讲的这些就是关于脑胶质瘤细胞培养的治疗方法,脑胶质瘤也是脑部肿瘤之一的。
手术往往是胶质瘤治疗的第一步。
手术不仅可以提供最终的病理诊断,而且可以迅速去除大部分的肿瘤细胞,缓解患者症状,并为下一步的其他治疗提供便利。
对于一些低级别胶质瘤,如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手术的完整切除,是可以使患者得到根治以及长期存活。
目前的胶质瘤手术,已经进入了一个微创时代,与前相比,更为安全,创伤更为小,肿瘤切除更为完全。
显微镜应用于脑胶质瘤的切除,可以更加清晰地辨别肿瘤与脑组织的边界,以及周围重要的神经血管等结构,从而能够在安全的情况下,最大化地切除胶质瘤。
神经导航的应用,将胶质瘤的手术切除,提高到新的高度。
神经导航与汽车导航相类似,可以使外科医生在手术前从切口的设计、术中功能脑区的辨认以及手术切除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更加精确和细化。
近年来出现的术中磁共振,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术完整切除的完整程度,并减少患者术后功能缺陷等并发症的产生。
术中皮层刺激电极的应用,可以完善术中对于运动区、语言区的辨认,从而帮助外科医生更好地保护脑的重要功能。
放疗在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后,对于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往往需要进一步的放疗。
对于低级别胶质瘤患者,若存在高危因素(例如肿瘤体积超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胶质瘤细胞的培养及应用(终审稿)
胶质瘤细胞的培养及应用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胶质瘤细胞的培养及其应用【摘要】胶质瘤细胞及组织培养的方法日益成熟,近些年来有了一些新的改进,已经广泛应用于胶质瘤实验的多方面研究:放疗、化疗、生物治疗等方面细胞学实验以及的建立。
【关键词】胶质瘤;;应用据统计大约9%的人类肿瘤是脑肿瘤,而脑肿瘤中90%是胶质瘤[1]。
脑胶质瘤是来源于神经上皮的肿瘤。
在成人致命原发脑肿瘤中,高级别恶性胶质瘤最常见,确诊后中位生存期为9~12个月[2],而且这些患者是经过积极治疗的,包括外科切除、放疗、化疗等。
这些治疗的失败部分归咎于胶质瘤细胞侵袭性生长以及与周围正常脑组织交错,因而外科手术难以完全切除[3];同时由于其异常的生物学特性,对放、化疗的抗拒,导致术后放、化疗失败;而且经常以同级别或高级别复发[4]。
因此需要开辟新的治疗方法如生物治疗以及开发新的治疗药物,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及新药研制都需要以为依据。
目前关于胶质瘤的常用研究方法有临床实验和基础实验。
其中常用的基础实验有细胞实验以及动物实验。
细胞学实验是基础,是利用培养的细胞进行实验,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揭示胶质瘤的细胞特性。
它具有许多优点:可以长时间直接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5];研究的条件可以人为控制;研究的样本比较均一;研究的内容便于观察、检测和记录;可以用于许多领域的研究;相对而言比较经济。
1 胶质瘤的历史1925年,Fish培养人恶性胶质瘤细胞获得成功,开创了体外研究胶质瘤的先河。
Manuelidis 于1959年建立的世界上第1个人胶质瘤细胞株TC178,使体外长期连续动态观察胶质瘤细胞成为可能。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基础培养技术的迅猛发展,胶质瘤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克隆技术日趋成熟。
近年来更是探索出许多新的培养方法,并应用于各项研究。
目前胶质瘤的细胞培养技术比较成熟,已经建立了许多胶质瘤品系,如国内的人脑恶性胶质瘤体外SHG-44,是1980年取材于额叶的组织块经胰酶消化,单层静止培养而成的;细胞形态有星形、梭形;流式细胞光度仪测定,此细胞以四倍体为主,G1期占54.57%、S期占15.17%、G2/M期占30.25%;免疫组化提示本细胞中存在S-100和GFAP;存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细胞实验室。
一种新型胶质瘤干细胞的三维培养方法及其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胶质瘤干细胞的三维培养方法及其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吕东来,卞修武,陈叶苗
申请号:CN201410129815.X
申请日:20140402
公开号:CN103898058A
公开日:
20140702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利用三维胶原支架在低血清浓度下完成胶质瘤干细胞的富集培养,为胶质瘤体外试验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更接近体内真实环境的干细胞培养方法及应用。
所述三维培养方法中选用胶原作为制作3D支架的材料,胶原是细胞外基质最主要的成分,可为细胞提供良好的粘附与迁移环境,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机械强度、降解系数和低免疫原性。
本发明研究多孔胶原支架三维培养对胶质瘤细胞干性的影响,探讨其机制,摸索更接近于体内肿瘤干细胞环境的靶向GSCs药物试验方法,并进行了药敏试验,继而对胶质瘤耐药机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为丌发GSCs靶向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奠定基础,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地址:400038 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30号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脑胶质瘤干细胞的体外培养与生物学特性观察
山东 医药 2 0 0 7年第 4 7卷第 1 5期
・
论著 ・
脑胶质瘤干细胞 的体外培养 与生物学特性观察
车树 圣 孟庆 海¨ , , 金 澎 李 , 洛 刘福 生 ,
( 1青 岛大 学 医学院 附属 医院 , 东青 岛 2 6 0 ; 山 6 0 3 2北京 天坛 医院)
( f i ae s i l f Me i l ol e Q n d oUnv ri Qig a 6 0 3 P. . h n ) 1A fl td Hop t d c l g , ig a ies y, n d o2 6 0 ・ R C ia i ao aC e t
A src :O j t e T utr u nb a l matmo e e s n bev h iboo i l h rces btat [ be i ] oc l e ma ri gi cv u h n o u r tm cl do sre e il c aatr s la t r g ac i i o [ to s l mat s ef m n uougcl p rt nw r i oitdit s gecl n utrdi nvt .Meh d ]G i i u r e rs ri eai eeds c e o i l el a dcl e r o s o ao o s a n n s u n
球 , 能 在 体 外 自我 更 新 、 殖 , 成 新 的 克 隆 性 细 胞 球 , 持 连 续 稳 定 的 传 代 , 表 达 神 经 干 细 胞 表 面 标 志 物 其 增 形 保 能
C 3。 D1 生长 的细胞 。 结论
【 键 词 】 脑 肿瘤 ; 瘤 干 细 胞 ; 胞 培 养 关 肿 细
人脑胶质瘤细胞体外多柔比星敏感性实验研究
人脑胶质瘤细胞体外多柔比星敏感性实验研究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体外培养后对多柔比星的敏感性,以期指导多柔比星对脑胶质瘤的间质化疗。
方法:对脑胶质瘤手术后的组织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和纯化,采用MTT法进行多柔比星等多种化疗药物体外药敏试验。
结果:对44例人脑胶质瘤手术标本进行体外培养及药敏试验,获得药敏结果38例,其体外药敏成功率86.4%。
单用和联用多柔比星均对原代培养的脑胶质瘤细胞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脑胶质瘤体外培养细胞对多柔比星单用或联合使用都有较高的敏感率,多柔比星化疗对复发脑胶质瘤细胞的敏感率较原发胶质瘤高。
结论:MTT法体外药敏试验显示多柔比星对脑胶质瘤细胞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并有较高的敏感率,适合用于脑胶质瘤的间质化疗。
标签:脑胶质瘤;多柔比星;体外药敏试验;间质化疗人脑胶质瘤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其浸润性生长,且多位于脑重要功能区,使手术难以全切,放疗和全身化疗疗效有限,病死率及复发率高,给社会和病患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近30年来,对脑胶质瘤的治疗仍然没有太多的进展。
全身化疗作为脑胶质瘤综合治疗的手段之一,虽在临床广泛应用,但由于脑胶质瘤细胞本身对许多化疗药物耐药及血脑屏障的存在,导致脑胶质瘤全身化疗效果不理想。
而间质化疗作为一种新的直接绕过血脑屏障的给药途径,正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非周期特异性、广谱且对脑组织无明显毒副作用的多柔比星在脑胶质瘤的间质化疗中已有明显效果。
为进一步探索多柔比星对不同类型脑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笔者应用多柔比星等多种化疗药物对脑胶质瘤细胞行体外药敏试验,以期指导临床应用多柔比星对脑胶质瘤的间质化疗。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11年7月至2013年10月,对44例人脑胶质瘤手术标本采用MTT法行多柔比星等5种化疗药物行体外药敏试验。
培养成功38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14~68岁,原发24例,复发14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脑胶质瘤,按WHO(2007)神经上皮肿瘤分类标准进行的组织学分级:低分级(Ⅰ~Ⅱ级)20例,高分级(Ⅲ~Ⅳ级)18例。
人脑胶质瘤细胞的原代培养及基本生长特性
人脑胶质瘤细胞的原代培养及基本生长特性王陈汉;孙文博;刘宇驰;阎华;钱春发;肖红;刘宏毅【摘要】目的探讨建立人脑胶质瘤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为个体化研究临床胶质瘤细胞的特性提供材料.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在培养皿中,经历种植、培育、提取等步骤,获得胶质瘤原代细胞,并采用划痕实验测试其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测试其侵袭能力.结果组织块培养法成功培育了胶质瘤原代细胞;并且培育出的胶质瘤原代细胞具有良好的迁移能力和侵袭力.结论本实验方法培养的人脑胶质瘤原代细胞可用于个体化研究临床胶质瘤细胞的特性.%Objective To set up the method for the primary culture of human brain glioma cells and provide materials for individualized study in the cell characteristic of clinical glioma.Methods The tissue pieces culture method is adopted,in a culture dish,experience of planting,breeding,extracting.et.the primary glioma cells were extracted,and we take the wound-healing assay (WHA) method to test the migration ability,Trans-well culture chamber system to test the invasion ability.Results Tissue culture method has successfully cultivate the primary glioma cells,and these primary glioma cells have a better ability in migration and aggressivity.Conclusions The primary glioma cells cultured by the tissue pieces culture method can be used to the individualized study in the cell characteristic of clinical glioma.【期刊名称】《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7(014)002【总页数】4页(P95-97,101)【关键词】胶质瘤;原代培养;迁移;侵袭【作者】王陈汉;孙文博;刘宇驰;阎华;钱春发;肖红;刘宏毅【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研究所;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胶质瘤是颅内最高发的实体肿瘤[1-2],由于恶性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方法较为局限,且手术后有着很高的复发率,中位生存期仅为14.6个月[3]。
实验报告胶质瘤
一、实验背景胶质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恶性肿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
胶质瘤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领域的发展,胶质瘤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实验旨在探讨胶质瘤的发生机制,为胶质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二、实验目的1. 研究胶质瘤的发生机制;2. 探索胶质瘤的治疗方法;3. 为胶质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胶质瘤细胞系、正常细胞系、实验试剂、实验仪器等。
2. 实验方法:(1)细胞培养:将胶质瘤细胞系和正常细胞系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维持细胞生长。
(2)基因表达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胶质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3)蛋白质表达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胶质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4)细胞增殖实验:采用CCK-8法检测胶质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增殖能力。
(5)细胞凋亡实验: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胶质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凋亡情况。
(6)细胞迁移实验: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胶质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迁移能力。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基因表达分析:实验结果显示,胶质瘤细胞中与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细胞。
2. 蛋白质表达分析:实验结果显示,胶质瘤细胞中与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相关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细胞。
3. 细胞增殖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正常细胞。
4. 细胞凋亡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胶质瘤细胞的凋亡率显著低于正常细胞。
5. 细胞迁移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胶质瘤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高于正常细胞。
五、实验结论1. 胶质瘤的发生与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2. 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和迁移能力显著高于正常细胞;3. 本研究为胶质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胶质瘤细胞中干细胞分离的实验研究
胶质瘤细胞中干细胞分离的实验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应用无血清培养基悬浮法培养U-251胶质瘤细胞系的方法;并分离该细胞系中的脑肿瘤干细胞,鉴定其特异性标志物CD133+的表达并观察其生长和分化特征。
方法应用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在无血清培养基中采用悬浮法培养人U-251胶质瘤细胞系;再将分离获得的悬浮生长的脑肿瘤干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脑肿瘤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D133+在脑肿瘤干细胞球中的表达。
再将脑肿瘤干细胞接种于含血清培养基,观察其分化生长和分化特征。
结果 U-251胶质瘤细胞系中有约(2.56±0.2)%的肿瘤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能够存活,增殖,形成自由漂浮的细胞球;其细胞表达CD133+神经干细胞的标志物,并可连续传代,若重新接种于含血清培养基中可重新贴壁分化,贴壁分化后细胞形态与直接在含血清培养基中培养的U-251胶质瘤细胞系无明显差别。
结论用悬浮无血清培养法从U-251人胶质瘤细胞系中成功培养出脑肿瘤干细胞,其肿瘤干细胞能够产生为多种细胞形态的分化细胞,脑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成功对脑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关键词】 U-251人胶质瘤细胞系脑肿瘤干细胞悬浮法培养无血清培养基脑肿瘤居成人恶性肿瘤发病率前十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
虽然外科手术和其他治疗措施进展很快,但仍很难治愈,经手术(放疗和化疗治疗后,病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肿瘤复发。
在过去的20多年中,脑胶质瘤的治疗一直无明显进展[1],最近研究发现,脑肿瘤中存在着具有干细胞自我更新特性的细胞亚群即脑肿瘤干细胞(brain tumor stem cell,BTSC),是引发肿瘤并维持脑肿瘤的生长的细胞来源(tumor-initiating cell,TIC),在肿瘤的复发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是存在于肿瘤中含量较少的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细胞群体,它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形成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细胞和肿瘤不断扩大的根源。
胶质瘤干细胞和胶质瘤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的一种新方法
胶质瘤干细胞和胶质瘤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的一种新方法岑梓文; 陈芙蓉; 王静; 柯超; 陈银生; 陈忠平; 冯冰虹【期刊名称】《《广东医学》》【年(卷),期】2019(040)012【总页数】5页(P1673-1677)【关键词】胶质瘤; 原代培养; 胶质瘤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作者】岑梓文; 陈芙蓉; 王静; 柯超; 陈银生; 陈忠平; 冯冰虹【作者单位】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神经外科/神经肿瘤科广东广州51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 R73-35+1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脑肿瘤,呈弥漫性、浸润性增长,预后一般,高级别的胶质瘤容易复发[1]。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GSCs)在肿瘤发生、维持、转移与复发以及耐药过程中均发挥着关键性作用[2]。
GSCs能对抗胶质瘤的治疗,是胶质瘤细胞的一个特定亚群,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特性,如无限的自身克隆能力,分化和对化疗和放疗的抵抗力,并表现出非常强的DNA修复能力[3]。
GSCs高度表达CD133、Sox2和Nestin肿瘤干性等分子标志物[4]。
Hossain等[5]的研究表明,肿瘤性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s)是胶质瘤中的潜在的新基质成分,可驱动GSCs的侵袭性,抑制MSCs的生长是胶质瘤治疗中的一种新型靶点。
还有Lim等[6]的研究表明,肿瘤源性MSCs与GSCs共培养能增强其耐药性,它对胶质瘤的进展有着促进的作用。
为了研究GSCs和MSCs在胶质瘤中促进生长、耐药等问题中的作用和机制,必须先分离筛选这类细胞。
在此,我们收集多例高级别胶质瘤手术标本,成功进行GSCs 和MSCs的原代培养,并详细介绍了GSCs与MSCs的鉴定方法及结果。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我们共对取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62例高级别胶质瘤手术标本进行GSCs和MSCs的原代培养。
人脑胶质瘤原代细胞培养及形态学观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 志 2010年 第 36卷 第 8期
5 01
# 论 著# 人脑胶质瘤原代细胞培养及形态学观察m
檀艳丽* 方川v 王雷鸣x 由江峰x 刘书哲 钟延丰x
=摘要 > 目的 探讨人脑胶质瘤原代细胞培养的有效方法, 建立理想的 胶质瘤细胞体 外试验模 型。方法 采用组织 块培养法
2 结果
2. 1 原代胶质瘤细胞生长状况及形态学表现 脑胶质瘤原代细 胞培养 21例成功, 1例因污染失败。肿瘤细胞从组织块爬出的 时间不同, 最早培养 4 h即可见细胞以组织块为中心从边缘爬 出, 晚者 7 d见细胞长出。原代胶质瘤细胞围绕组织块呈放射状 排列, / 铺路石样0生长。瘤细胞呈贴壁生长, 状态良好的细胞联 络呈片状。原代瘤细胞形态各异, 呈梭形、三角形、多角形等多种 形态, 细胞轮廓清楚, 胞浆均质透明, 核圆形, 单核或多核, 核仁 大、1~ 2个, 清晰可见 (图 1)。 2. 2 胶质瘤细胞的鉴定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 GFAP) 免疫组化 染色阳性的细胞, 胞浆呈棕黄色颗粒细胞 (图 2), 阳性率达 95% 以上, 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胶质瘤细胞, K i67免疫组化染色, 阳
本研究中原代细胞生长速度与肿瘤恶性度有一定相关性, 高 度恶性胶质瘤细胞增殖活力高于低度恶性胶质瘤细胞, 恶性程度 越高, 细胞增殖越快。但在 III级与 Ô 级胶质瘤细胞间增殖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因此原代胶质瘤细胞生长速度还可能与原始标本 的处理、原代细胞在体外的适应能力等因素有关。
对 22例人脑胶质瘤进行原代细胞培养,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点, 通过四甲基 偶氮噻唑蓝 (MTT)法 绘制生长曲线,
研究体外培养细胞的生长情况。利用细胞免疫组织化 学染色的 方法检测 胶质纤维 酸性蛋白 ( Glial fibrillary acid ic p rotein, GFAP)及
免疫磁珠法分选人脑胶质瘤干细胞及其培养和鉴定
+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 !""! $1192 *&1$T&1/
&1$
# # 论著
免疫磁珠法分选人脑胶质瘤干细胞及其培养和鉴定
#$%%&’($)*&)+& ,$- ()* +,-. .&/- ’/%&0%/’!11/$2 3 04,*56 7)*8,-./9:8,7;;<=;4
基 金 项 目 !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 金 资 助 项 目 !>?@>A &BB/CC1BD& "
>?@>A&BB/CC1$DB #
<><
*+ ,-*./)Y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一种原发恶性脑肿瘤! 到目前为止其临床治疗效果一直不理想 ! 患者的 平均生存期较短 ! 容易复发 ! 这与胶质瘤细胞的无 限增殖能力和侵袭性生长有关 " 近年来国内外学 者 !"#$%从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株中成功分离了脑胶 质 瘤 干 细 胞 &’()*+ ,-*./) 012/ 32--0 !456708 ! 并 证 实 45670 就 是 形 成 不 同 分 化 程 度 胶 质 瘤 细 胞 的 # 种子 $ 细胞 % 本研究采用 79":: 为标志的免疫磁 珠法从人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株中分离 45670 并 进行体外培养和鉴定 ! 为进一步研究其增殖 & 分化 和存活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质瘤细胞的培养及应用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胶质瘤细胞的培养及其应用【摘要】胶质瘤细胞及组织培养的方法日益成熟,近些年来有了一些新的改进,已经广泛应用于胶质瘤实验的多方面研究:放疗、化疗、生物治疗等方面细胞学实验以及的建立。
【关键词】胶质瘤;;应用据统计大约9%的人类肿瘤是脑肿瘤,而脑肿瘤中90%是胶质瘤[1]。
脑胶质瘤是来源于神经上皮的肿瘤。
在成人致命原发脑肿瘤中,高级别恶性胶质瘤最常见,确诊后中位生存期为9~12个月[2],而且这些患者是经过积极治疗的,包括外科切除、放疗、化疗等。
这些治疗的失败部分归咎于胶质瘤细胞侵袭性生长以及与周围正常脑组织交错,因而外科手术难以完全切除[3];同时由于其异常的生物学特性,对放、化疗的抗拒,导致术后放、化疗失败;而且经常以同级别或高级别复发[4]。
因此需要开辟新的治疗方法如生物治疗以及开发新的治疗药物,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及新药研制都需要以为依据。
目前关于胶质瘤的常用研究方法有临床实验和基础实验。
其中常用的基础实验有细胞实验以及动物实验。
细胞学实验是基础,是利用培养的细胞进行实验,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揭示胶质瘤的细胞特性。
它具有许多优点:可以长时间直接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5];研究的条件可以人为控制;研究的样本比较均一;研究的内容便于观察、检测和记录;可以用于许多领域的研究;相对而言比较经济。
1 胶质瘤的历史1925年,Fish培养人恶性胶质瘤细胞获得成功,开创了体外研究胶质瘤的先河。
Manuelidis 于1959年建立的世界上第1个人胶质瘤细胞株TC178,使体外长期连续动态观察胶质瘤细胞成为可能。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基础培养技术的迅猛发展,胶质瘤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克隆技术日趋成熟。
近年来更是探索出许多新的培养方法,并应用于各项研究。
目前胶质瘤的细胞培养技术比较成熟,已经建立了许多胶质瘤品系,如国内的人脑恶性胶质瘤体外SHG-44,是1980年取材于额叶的组织块经胰酶消化,单层静止培养而成的;细胞形态有星形、梭形;流式细胞光度仪测定,此细胞以四倍体为主,G1期占54.57%、S期占15.17%、G2/M期占30.25%;免疫组化提示本细胞中存在S-100和GFAP;存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细胞实验室。
已经明确的胶质瘤细胞系(株)有许多,有人型、鼠型等,如U251、U87、U118、T98、TJ899、TJ905、D54、NT325、CHG5、BT325、9L、C6等,而且今后还会不断建立新的品系。
2 目前常用培养方法及应用现有的胶质瘤形式主要有:单层细胞培养、三维/立体培养及联合培养等。
2.1 单层及应用传统意义上的单层细胞培养可以分为原代培养以及传代培养两类。
前者是从供体获得组织后的初次培养,后者一般为利用现有的细胞系(株)。
两种培养方法各有优缺点,而且都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目前国内研究胶质瘤的多采用细胞系,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已经有许多胶质瘤细胞系,品系明确、易于培养;但连续性细胞系由于连续传代,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传代代数越多,发生的变化也越大,因而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原代培养细胞技术相对要复杂得多,而且培养成功率较低,费时费力,因此不为许多研究者选用;但原代细胞刚离体,在形状、结构、功能等方面与体内细胞更接近,相对能更好地代表其来源组织的细胞类型及组织特异性,更好地保留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更接近也更能反映体内生长特性,所以原代培养出的细胞更适合做药物敏感实验、敏感实验等基础实验研究。
原代单层细胞培养常用的方法有:组织块原代培养以及单细胞悬液法培养。
前者是将胶质瘤组织块贴附在培养瓶(板)上,一般1~2天就会有细胞从组织块边缘游出,利用游出的细胞进行培养;后者是将组织块通过机械分离或酶消化法或者二者结合的方法分离成单细胞悬液,再接种于培养瓶(板)进行培养的方法[6,7 ]。
传代单层的方法相对简单一些,只需将需要传代的细胞用胰蛋白酶消化吹打后,按需要接种于培养瓶内,补足培养液即可。
以上为传统的细胞培养方法,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一些培养方法,如:单细胞分离培养法、加支持物培养法、球体细胞培养法、悬浮培养法等。
单细胞分离培养也就是克隆培养,国内孙立军、黄强等[8]已经通过对SHG-44单克隆化,建立了具有低、中、高3种不同分化程度的人胶质瘤细胞株。
加支持物培养法是为了研究或便于观察而预先向培养瓶/板内加入支持物;如为了做细胞免疫组化,预先在培养板内放入小玻片,再培养细胞,待细胞长在玻片上,取出固定、染色,也称为爬片。
球体细胞培养是将长成片的细胞移入不易贴附的底物上,则细胞片能卷聚生长成球形。
悬浮培养法,顾名思义就是让原本贴壁生长的细胞悬浮生长。
李茗初等[9]运用无血清培养基悬浮培养C6胶质瘤细胞系,从中分离出该细胞系的。
单层细胞培养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培养方式,已广泛应用于各项基础研究。
2.1.1 在研究中的应用目前胶质瘤细胞系众多,不同细胞系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MO54对辐射敏感,而T98则对辐射抵抗[10];U373、U251、U118MGT-98G表达突变型p53,而U87、D54、A172、CCF-STTG1细胞表达野生型p53。
针对不同细胞系的特点,在研究时可以根据需要而加以选择。
Ostruszka等[11]在研究细胞周期进程中由2,2-二氟脱氧胞嘧啶核苷(2′, 2′-difluoro-2′-deoxycytidine; dFdCyd)引起的敏感性的作用中运用了2种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和D54,并且发现U251对dFdCyd的细胞毒性更敏感,dFdCyd也是U251的放射增敏剂,这种差异在于U251表达突变型p53,而D54细胞表达野生型p53,在D54细胞联合dFdCyd和电离辐射后,突出表现在G1期阻滞。
Chen等[12]在研究DB-67作为一种新型DNA拓扑异构酶具有靶向辐射增敏剂的研究中也运用了表达野生型p53和突变型p53的D54-MG和T-98G胶质瘤。
Shono等[13]采用将腺病毒载体-p53(Ad-p53)导入表达突变型p53的胶质瘤细胞系U251、U373和表达野生型p53的U87、D54细胞系,Ad-p53能通过增加表达野生型p53胶质瘤细胞的凋亡趋势来提高它们的放射敏感性,并进一步揭示Ad-p53转染的人胶质瘤细胞所诱导的凋亡和磷酸化区域特异性的位点相关。
2.1.2 在化疗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胶质瘤化疗效果差,这主要与缺乏有效的化疗药、全身化疗时化疗药难以通过血脑屏障以及肿瘤耐药有关。
因此胶质瘤广泛应用于新药开发。
Das等[14]用U87-MG研究地塞米松能够通过维持Bax:Bcl比率来保护人胶质瘤细胞U87-MG免于遭受替莫唑胺诱导的凋亡,提示胶质瘤患者接受替莫唑胺化疗之前如果用地塞米松将会产生非预期效果,为指导临床治疗打下基础。
Landen等[15]在研究那可丁通过血脑屏障及抑制胶质瘤生长时利用鼠C6,证明那可丁可以抑制C6细胞增殖,并测定那可丁通过一层培养的脑微内皮细胞比率,并且与已知的渗透剂和非渗透剂相比较,来作为体外测定那可丁通过血脑屏障的方法。
2.1.3 在生物和基因治疗研究中的应用生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调动宿主天然防卫机制或给予机体某些物质来取得抗肿瘤效应。
对抗肿瘤防御机制的基础理论的深入了解以及生物反应调节剂(BRMs)的不断发现和应用使得生物治疗前景广阔。
BRMs大致有以下几类:天然或基因重组细胞因子、抗肿瘤的各类体细胞和辅助性的造血干细胞、抗体、基因治疗、肿瘤疫苗、抗生成药、细胞分化诱导剂、某些菌类及其有效成分、植物药包括中药的有效成分、有机酸及小分子合成剂、其他类型。
随着生物治疗研究的不断升温,胶质瘤的已广泛应用于胶质瘤生物治疗的许多方面,如:Friese等[16]利用人胶质瘤和鼠胶质瘤细胞系GL261 和SMA-560研究NKG2D,肿瘤细胞表达的配体激活免疫受体NKG2D 刺激由NK、γδT和CD8+T细胞介导的肿瘤免疫。
人胶质瘤细胞表达NKG2D的配体MICA、MICB和一些UL16-结合蛋白家族,然而胶质瘤细胞因为高表达Ⅰ型MHC抗原而抵抗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体外中质粒介导或腺病毒介导在胶质瘤细胞过表达的MICA可提高它们对NK和T细胞的应答。
肿瘤疫苗也是当今研究热点之一,制备以及测试抗胶质瘤疫苗都需要胶质瘤细胞培养。
如利用胶质瘤细胞致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制备胶质瘤疫苗。
Driessens等[17]发现被γ射线或化疗药(顺铂和丝裂霉素)作用后凋亡的胶质瘤9L细胞联合鼠来源的成熟DCs分泌GM-CSF显示较好的治疗肿瘤潜能。
Giezeman-Smits等[18]发现用白介素-4(IL-4)转染胶质瘤9L细胞制备的肿瘤疫苗能够诱导亲代肿瘤发生特异的、有保护性的免疫应答。
针对胶质瘤基因治疗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如单纯疱疹病毒胸腺激酶(HSV-TK)基因/丙氧鸟苷(GCV)系统、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Ec-CD)基因/5 氟胞嘧啶(5-FC)系统;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启动子(pEgr-1);CEA-启动子等[19~ 22]。
2.1.4 在研究中的应用培养的胶质瘤细胞还可以用于建立动物模型,为研究胶质瘤发病机理以及治疗提供良好的对象。
如利用鼠类细胞系立体定向注射于大鼠颅内建立鼠胶质瘤模型等。
Prins等[23]通过向C57BL/6 (H-2b)雌鼠的腹侧皮下注射GL26胶质瘤细胞以及将GL26胶质瘤细胞立体定向注射于大鼠颅内建立鼠胶质瘤模型,用于研究黑色素瘤相关抗原(MMAs)的靶向免疫治疗。
2.1.5 在其他方面研究中的应用胶质瘤细胞培养除用于上述研究外,还广泛应用于其他研究方面,如探讨胶质瘤细胞与正常星型细胞之间的作用机制;胶质瘤细胞凋亡机制以及侵袭转移机制等。
Zhang等[6]在研究恶性胶质瘤细胞和星型细胞之间的直接缝隙连接的交流中采用了原代培养的胶质瘤细胞和原代培养的星型细胞。
Joy等[3]利用SF767 和T98G胶质瘤研究发现恶性胶质瘤细胞激活P13-K途径并且表现降低凋亡的敏感性。
Yamamoto等[24]利用SNB-19、D-54MGU、87 MG、U-373 MG、U-118 MG和SW1088研究N-glycan在调节胶质瘤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
2.2 三维(立体)培养及应用单层细胞培养虽然已经得以广泛应用,但也有其不足之处:第一,具有遗传不稳定性;第二,是一个平面结构,而人体是三维立体结构,与人体环境相差很远。
针对这些不足,许多科研工作者也尝试用立体培养,因为环境对细胞的生长分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