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扩项模拟报告基坑监测-地表沉降

合集下载

基坑降水与地面沉降解读

基坑降水与地面沉降解读

管井井点
管井井点降水方法 即利用钻孔成井,多采 用单井单泵(潜水泵或深 井泵)抽取地下水的降水 方法。当管井深度大于 15m时,也称为深井井 点降水。
自渗井
在降水场地一定深度内,存在两层以上的含水层,且下层的渗透能 力大于上层,在下层水位(或水头)低于降水深度的条件下,人为地沟通 上下含水层,在水位差的作用下,上层水通过井孔流到下层水中。
喷射井点
喷射井点系统由高 压水泵、供水总管、井 点管、喷射器、测真空 管、排水总管及循环水 箱所组成,如右图。
电渗井点
电渗井点降水是利用轻型井点和喷射井点的井点管作阴极。另埋 设金属棒(钢筋或钢管)为阳极、在电动势作用下构成电渗井点抽水系统。 当接通直流电流,在电势的作用下。使带正电荷的孔隙水向阴极方向 流动,带负电荷的粘土微粒向阳极方向移动,通过电渗和真空抽吸的 双重作用,强制粘性土中的水向井点管汇集,由井点管吸取排出,使 地下水水位逐渐下降,达到疏干含水层的目的。
浅层自渗降水
深层自渗降水
深浅结合自渗降水
不同的降水方法有不同的适用条件,情况大致如下 图
3.地面沉降
3.1 降水作用引起地面沉降机理
土体的沉降受三个因素的影响:
3.2 基坑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机理分析
常用方法有数学分析、基于总应力不变的有效应力分析和 基于总应力变化的有效应力分析。本文主要介绍基于总应力变 化的有效应力分析。
根据表3-1和表3-2可计算出a、b、c三点降水前后的应力变化情况, 其中土体降水前自重应力分布如图3-3中0-1-2线所示,土体降水后自重应 力分布如图3-3中0-l'-2'线所示;a到b各点的有效应力增量如图3-3中阴影 部分所示。
3.3 减少基坑降水对周围环境影响的一些措施

基坑测设实验报告

基坑测设实验报告

基坑测设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在基坑开挖前对地基进行测设,以获取与基坑开挖和地基处理相关的数据,为基坑工程的施工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实验原理基坑测设是在基坑开挖之前对周边环境及地基进行详细测量、记录和分析的过程。

其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调查:通过对地质情况的调查,包括地质构造、土层分布、地下水位等,以了解地质环境的特点及其对基坑施工的影响。

2. 地下水位观测:地下水位是基坑施工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地下水位的观测可以判断地下水的涌入程度,并确定合理的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

3. 地表沉降观测: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包括地表沉降。

通过对地表沉降的观测可以评估基坑开挖对地表的影响程度,为相关的土方开挖和支护工作提供依据。

4. 土质力学参数测定:通过对地基土壤进行取样和室内实验,测定其相关的力学参数,如抗剪强度、压缩特性等,以确定合理的基坑支护方式和施工措施。

三、实验过程1. 地质调查:通过调阅相关资料和实地勘察,了解基坑周边地质情况,并绘制地质剖面图。

2. 地下水位观测:在基坑开挖前,选择合适的位置挖取地下水位观测井,并布设水位计。

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对地下水位进行观测和记录。

3. 地表沉降观测:选择合适的位置设置沉降观测点,并在观测点周围布设水平仪或全站仪。

在开挖前后的一段时间内,测量并记录地表的沉降情况。

4. 土质力学参数测定:在基坑开挖区域内,根据一定的间隔和深度,取土样进行室内实验。

测定土样的抗剪强度、压缩特性等力学参数,并记录相关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地下水位观测结果显示,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水位没有出现明显的涌入现象,水位变化平稳,符合预期。

2. 地表沉降观测结果显示,基坑开挖后地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沉降。

通过对比观测点的变化情况,可以确定沉降的范围和程度,为后续的土方开挖和支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一、引言基坑监测是在建筑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基坑的变形情况,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报告总结了一次基坑监测的过程和结果,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二、监测目标和方法本次基坑监测的目标是掌握基坑的变形情况,特别是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基坑的沉降情况。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地下水位监测:利用水位计定时定点采集地下水位数据,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2.基坑侧壁变形监测:采用全站仪进行基坑的侧壁变形监测,包括侧壁的位移和倾斜情况。

3.基坑底部沉降监测:利用测量水准仪定时测量基坑底部的沉降情况,并记录和分析数据。

三、监测结果根据监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地下水位变化较为稳定,在施工过程中水位基本保持不变。

这说明基坑附近的地下水状况相对稳定,对施工没有明显的影响。

2.基坑侧壁的变形情况较小,位移和倾斜均在设计范围内。

说明基坑的支护结构和施工工艺是合理的,满足了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

3.基坑底部存在一定的沉降,但变化趋势平稳。

这可能是由于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基坑开挖引起的。

然而,沉降量在合理范围内,不会对施工造成太大的影响。

四、评价和建议根据本次监测的结果,可以对施工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1.施工工艺和支护结构的设计是合理的,能够满足基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

因此,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可以继续使用相同的工艺和结构。

2.地下水位变化较小,对施工没有明显的影响。

因此,在后续施工中可以继续进行相同的地下水处理和排水工作。

3.基坑底部的沉降量在合理范围内,但仍需要继续监测和控制。

建议定期进行测量,并根据监测数据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培训,确保他们具备监测数据的正确使用和分析能力。

五、结论基坑监测是保证建筑施工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次监测,我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和建议。

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对基坑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调整和优化施工措施,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基坑工程监测报告完整优秀版

基坑工程监测报告完整优秀版

基坑工程监测报告完整优秀版简介
本报告是对于基坑工程的监测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与评价的报告。

我们本次监测共计检测了 10 个点位,主要监测内容包括地表
沉降、水位变化、地下管线位移。

检测结果
地表沉降
在本次监测中,我们检测到基坑工程周边地表存在一定程度的
沉降现象。

其中,最大沉降量出现在监测点Q1 处,达到了4.5cm。

我们推测这可能与地下水位变化及土层结构有关。

水位变化
在本次监测中,我们检测到监测点 P1 处水位上升较为明显,
其中最高上升了2.3m。

经分析,这可能与周围地下管线施工有关。

地下管线位移
在本次监测中,我们检测到地下管线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一定
程度的位移。

其中,最大位移出现在监测点G1 处,达到了1.5cm。

我们认为这可能是施工过程中挖掘和填埋不当造成的。

综合评价
通过本次监测,我们对基坑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详细评估。

我们发现,尽管地表沉降、水位变化和地下管线位移等问题存在,
但这些问题都在可控范围内。

我们向施工方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
施工方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并确保基坑工程的安全施
工和顺利进行。

基坑沉降观测报告范本

基坑沉降观测报告范本

基坑沉降观测报告范本【基坑沉降观测报告】XX基坑沉降观测报告一、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基坑位置:监测周期:监测单位:二、观测目的及内容:本次监测的目的是评估基坑挖掘过程中的沉降变形情况,包括地表位移、建筑物沉降等,并提供实时监测数据用于工程控制和风险评估。

观测内容主要包括基坑周边地表水平位移、竖向沉降、沉降速率以及建筑物的垂直沉降等。

三、监测方法:本次监测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物测法和仪器监测法。

地表水平位移采用全站仪法进行观测,竖向沉降采用标高尺和测距测角法进行观测,沉降速率采用全站仪定点成果进行分析,建筑物的垂直沉降通过测量建筑物柱子、墙体等关键点的高程变化来评估。

四、观测仪器与设备:地表水平位移观测:全站仪(型号)竖向沉降观测:标高尺、测距仪、测角仪等沉降速率分析:全站仪建筑物垂直沉降:水平仪、测距仪、标高尺等五、观测结果:1. 地表水平位移:观测点1:位移值为X,位移速率为X观测点2:位移值为X,位移速率为X...2. 竖向沉降:观测点1:沉降量为X观测点2:沉降量为X...3. 沉降速率:观测点1:速率为X观测点2:速率为X...4. 建筑物垂直沉降:柱子1:沉降量为X柱子2:沉降量为X...六、分析与评估:根据观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对基坑沉降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判断是否存在危险性,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建议。

七、结论与建议:根据观测结果和分析,对基坑沉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控制措施,保证工程安全可行。

八、附件:1. 观测数据表格2. 监测仪器校准证书3. 相关监测图纸以上所述即为本次基坑沉降观测报告范本,供参考使用。

具体报告样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基坑周边建筑物及地表沉降观测数据分析

基坑周边建筑物及地表沉降观测数据分析

平均沉降速率/ m m·d - 1 - 0. 006 - 0. 002 - 0. 004 - 0. 005 - 0. 012 - 0. 006
由表 1 可以看出 ,各分组点 的最大不均 匀沉降均在 限差范围
内 ,各建筑物及地表的观测点的日沉降量均不大于 0. 04 mm/ d。一
般性观测项目的日沉降量在 0. 01 mm/ d~0. 04 mm/ d 之间 ,可认
张贵钢 朱 健 张花翠
摘 要 :通过对西安某大厦基坑开挖周边建筑物及地表持续观测所获得的沉降数据的综合处理和分析 ,基本把握了基坑
周边五栋主要建筑物及两侧地表竖向变形的变化 ,并就可能的变形原因进行了探讨 。最后对基坑周边建筑物及东 、南两
侧地表的稳定性初步进行了分析 。
关键词 :沉降观测 ,数据分析 ,稳定性 ,评估
中图分类号 : TU463
文献 标识 码 :A
1 工程概述
西安某大厦由于基坑距周 围五栋 主要 建筑物 距离 不等 ( 0 m ~15 m) ,基坑开挖深度 较大 ( 12 m) 。基坑开 挖及其 后施工 必然 会对周围环境 ,特别是邻近建筑物和地表上下 管线稳定性 产生不 良影响 ,所以必须对其周边主要建筑物及地表 的沉降变形 进行严 密监控 ,以确保周边建筑物及地表上下管线的稳定和安全 。
论各组的沉降量的均值以及各均值的差 异的显著性 检验 ,从而得 出大楼的沉降结论 。把各分组点每期的平均累计沉降量统计 。
可以很直观 地看出各建筑物和地表 观测点的沉降趋势 :在基 坑的深挖过程中 ,各建 筑物 及地 表上 的观测点 均有不同程 度的总
体上升趋势 ,但随着 从各 分组点 的平 均累积 沉降 量折线 图分 析 , 各楼上的点有起伏不定的状况 ,但是 各组内和 各组间的点 都相对

基坑监测实验报告

基坑监测实验报告

基坑监测实验报告基坑监测实验报告引言:基坑监测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旨在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一座正在施工的高层建筑基坑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其变形和稳定性,为施工方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1. 监测基坑的沉降变形情况,了解基坑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特点和趋势。

2. 分析基坑周围土体的变形情况,评估土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 确定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力情况,判断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二、实验方法1. 安装监测点:在基坑周边选取合适的位置,安装测量仪器,包括测量孔、倾斜仪、应变计等,以实时监测基坑的变形情况。

2. 数据采集:通过测量仪器,定期采集基坑的变形数据,并记录下来。

3.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绘制变形曲线和变形图,以便对基坑的变形特点进行评估和判断。

三、实验结果1. 基坑沉降变形情况:根据实测数据分析,基坑在施工过程中呈现出逐渐沉降的趋势,但沉降速度逐渐减缓。

这表明基坑的沉降变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施工方应密切关注基坑的变形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

2. 土体变形情况:通过监测点的数据分析,发现基坑周围土体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侧向位移和沉降。

这表明土体的稳定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固和支护。

3. 支护结构受力情况:根据应变计的数据分析,支护结构在施工过程中承受了较大的水平力和垂直力。

这说明支护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质量对于基坑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施工方应加强对支护结构的监测和维护。

四、实验结论通过对基坑的监测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基坑在施工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沉降和变形,施工方应密切关注基坑的变形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

2. 基坑周围土体的稳定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固和支护。

3. 支护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质量对于基坑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施工方应加强对支护结构的监测和维护。

五、建议与措施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1. 施工方应定期监测基坑的变形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沉降监测结论报告

沉降监测结论报告

沉降监测结论报告1. 背景介绍沉降是指土地表面由于人类工程活动或自然地质变化等原因而发生的下沉现象。

在建筑和基础设施工程中,沉降是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因为沉降的过大或过快可能会对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产生影响。

本报告将介绍对某工程项目的沉降监测结果,并给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2. 监测方法本次沉降监测使用了全站仪和水准仪两种常用的监测设备。

全站仪主要用于测量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而水准仪则用于测量相对高程的变化。

监测设备的安装位置涵盖了工程项目的关键区域,包括建筑物、道路、桥梁等。

3. 监测结果根据沉降监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3.1 总体沉降情况工程项目的总体沉降情况相对较稳定,未出现明显的下沉或隆起现象。

沉降的速率较低,明显低于预期范围。

3.2 区域性沉降差异在工程项目的不同区域,我们观察到了一些沉降差异。

具体来说,A区域的沉降速率较快,而B区域的沉降速率较慢。

这可能与地质条件、土壤类型、工程施工等因素有关。

3.3 季节性影响在沉降监测过程中,我们还观察到了季节性影响对沉降的影响。

在雨季和旱季之间,工程项目的沉降速率会有所变化。

这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的变动导致土壤的膨胀和收缩引起的。

4. 结论和建议根据本次沉降监测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4.1 结论1.工程项目的总体沉降情况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安全隐患。

2.区域性沉降差异需要重点关注,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调查。

3.季节性影响对沉降有一定影响,需要在工程施工和设计中加以考虑。

4.2 建议1.在A区域加强沉降监测,密切关注沉降速率的变化,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

2.进一步研究和调查B区域的沉降情况,找出导致沉降差异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

3.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考虑季节性影响对沉降的影响,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小不利影响。

5. 总结本报告对某工程项目的沉降监测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给出了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根据监测数据,工程项目的总体沉降情况稳定,未出现明显的安全隐患。

基坑监测报告表完整

基坑监测报告表完整

基坑监测报告表完整1. 概述本报告旨在完整记录基坑监测的相关数据和观测结果,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监测工作由专业团队进行,严格按照监测计划执行。

2. 监测数据以下是基坑监测期间收集到的重要数据:2.1 基坑水位监测- 监测点1:水位最大值为X米,出现在X日期X时刻。

- 监测点2:水位最小值为X米,出现在X日期X时刻。

- ...2.2 地表沉降监测- 监测点1:沉降最大值为X毫米,出现在X日期X时刻。

- 监测点2:沉降最小值为X毫米,出现在X日期X时刻。

- ...2.3 基坑土压力监测- 监测点1:土压力最大值为X千帕,出现在X日期X时刻。

- 监测点2:土压力最小值为X千帕,出现在X日期X时刻。

- ...3. 观测结果分析基于收集到的监测数据,我们对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以下是我们的观测结果分析:3.1 基坑水位变化通过对基坑水位监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水位在X日期X 时刻出现了明显上升的趋势。

可能的原因是降雨量的增加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我们已采取相应措施,包括增加排水设施,以确保基坑的稳定性。

3.2 地表沉降情况根据地表沉降监测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沉降量在监测期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未出现明显变化。

这表明基坑土层的承载力良好,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

3.3 基坑土压力变化基于基坑土压力监测数据的分析,我们观察到土压力在X日期X时刻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可能的原因是施工活动引起土体的临时变动,但整体趋势仍保持平稳。

我们将继续对土压力进行监测和分析,以确保基坑的稳定性。

4. 结论与建议基于监测数据和观测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基坑水位变化较大,需要增加排水设施,并定期监测水位变化情况。

- 地表沉降情况稳定,当前基坑土层的承载力良好。

- 基坑土压力存在波动,但整体趋势仍平稳,建议继续监测并关注变化情况。

5. 补充说明本报告仅对基坑监测期间的数据和结果进行了分析,未包含其他因素的考虑。

基坑监测阶段性报告

基坑监测阶段性报告

基坑监测阶段性报告尊敬的领导:我作为基坑监测项目组负责人,荣幸向贵单位报告基坑监测的阶段性情况。

在我们正式开始基坑监测工作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际操作和数据收集与分析,我向您汇报以下内容。

1.监测目标和方法我们的监测目标主要是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地面沉降和基坑变形情况。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用了以下主要的监测方法:a)地面沉降监测:通过测量基坑周边地面的高程变化,使用全站仪定期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来,以便分析其变化趋势。

b)建筑物监测:对周围可能受到基坑施工影响的建筑物进行符合工程要求的监测。

c)基坑边界监测:利用应变计和位移计等设备对基坑边界的变形进行监测,即时捕捉任何可能出现的支护体变形情况。

d)水位监测:定期检查附近地下水位,以便评估对基坑施工的潜在影响。

我们的监测方法科学合理,确保了基于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监测数据收集与处理我们按照监测计划的要求,定期收集基坑监测相关数据,并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

具体操作包括:a)针对每个监测点,我们按照事先设定的频率进行测量,包括每天、每周或每月测量一次。

监测点的选取遵循了监测计划和相关标准的要求。

b)测量数据通过数据传输线路传送到数据处理终端,进一步分析和整合。

c)通过数据处理软件,我们对每个监测点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包括数据的对比、趋势分析和异常值排除等。

d)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生成监测数据报告和图表,向相关人员进行汇报。

3.监测结果与分析通过对一段时间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主要结果:a)地面沉降:在施工开始之后,地面沉降以较为稳定的速率发生。

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地面沉降的速率目前位于正常范围,没有达到危险水平。

b)建筑物监测:经过对周围建筑物的监测,我们未发现明显的变形情况。

建筑物的稳定状况良好。

c)基坑边界变形:通过位移计的监测数据,我们观察到了基坑边界支护体的变形情况。

目前变形值位于设计要求范围内,没有出现异常情况。

d)水位监测:根据地下水位的监测数据,目前地下水位波动较小,对基坑施工没有明显的不利影响。

基坑监测报告

基坑监测报告

基坑监测报告一、前言。

本报告旨在对基坑施工过程中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为工程安全提供可靠的依据。

基坑工程是城市建设中常见的地下工程之一,对基坑的监测工作至关重要。

通过对基坑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地下水位变化、地表沉降、围护结构变形等问题,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本报告将对基坑监测数据进行详细分析,为工程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二、监测内容。

1. 地下水位监测。

地下水位是基坑工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之一,对基坑围护结构和地下设施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我们通过设置水位监测点,实时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以及对基坑周边地下水位的影响。

2. 地表沉降监测。

基坑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我们通过设置沉降监测点,对基坑周边地表的沉降情况进行监测,并及时采取补偿措施,以保证周边建筑和道路的安全。

3. 围护结构变形监测。

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情况直接关系到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我们通过设置变形监测点,对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三、监测数据分析。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地下水位。

地下水位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但整体变化趋势较为平稳。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周边建筑和地下管线没有造成明显影响。

2. 地表沉降。

基坑周边地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沉降,但在可控范围内。

我们已经采取了相应的补偿措施,保证了周边建筑和道路的安全。

3. 围护结构变形。

基坑围护结构出现了一定的变形,但变形情况在可接受范围内。

我们已经对围护结构进行了加固处理,保证了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我们认为基坑目前的施工情况良好,各项监测数据均在可控范围内。

但我们也建议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继续加强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基坑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五、致谢。

在本次基坑监测工作中,感谢所有参与监测工作的工作人员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深基坑支护地表沉降数据分析

深基坑支护地表沉降数据分析

深基坑支护地表沉降数据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缺,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促进土地集约节约。

文章以某城市轨道交通地下两层车站明挖深基坑为例,套管咬合桩支护下的地表沉降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对比分析,可为同类设计与地表监测参考借鉴。

关键词:深基坑监测地表沉降地表沉降是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由于地壳表层土体压缩沉陷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地质现象,在城市建设中是一种严重安全隐患。

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监测反映了施工对周围地表的影响及变化情况,计算沉降理论值指导现场施工,监测沉降数据反馈验证设计,综合分析地表沉降、地下水位、支撑轴力、桩顶位移等指导深基坑施工。

1. 工程概况该地铁车站位于丁字路口南侧,城市主干道绿化场地内,绿化移栽完毕后场地条件简单。

车站为13m地下二层岛式车站,沿该主干道东西向路侧设置,与远期5号线预留通道换乘。

站台中心里程处底板埋深约16.526m,车站基坑长288.0m,基坑标准段宽21.7m,最宽处为26.7m,基坑深16.321m~18.093m,车站顶板覆土约3.0m。

2. 深基坑设计基坑开挖范围土层分别为1-1杂填土层、2-6-3粉砂层、2-3-3黏土层、5-3-4粘土层、11-2-3中风化石灰岩层。

地下水类型分别为潜水和承压水,潜水水位埋深0.3~4.2m,承压水水头埋深7.0m,抗浮设防水位按地表以下0.5m考虑,车站底板位于5-3-4粘土层。

围护结构采用?1000@800套管咬合桩+内支撑结构形式,共采用3道内支撑进行支护,其中第一道支撑采用矩形钢筋混凝土支撑,宽700mm、高900mm,间距9m,第二、三道支撑采用直径609mm、壁厚16mm的钢支撑,间距3.0m,沿车站宽度方向设置临时格构柱,以减小支撑计算长度,防止钢支撑整体失稳。

3. 地表沉降计算车站施工围挡内南侧为主要施工场区,北侧紧邻城市主干道的人行道。

地表沉降变形监测及仿真模拟

地表沉降变形监测及仿真模拟

地表沉降变形监测及仿真模拟Monitoring and Simulation of Surface Settlement and Deformation朱锦芳(宁波市政工程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宁波315012)摘要:为研究路堤填实过程中对地表沉降的影响,采用ANSYS建立有限元模型,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结合模拟计算结果,提出路堤填实过程中水位不宜超过0.8m,填土高度不应超过40m,坡度不应大于0-2o关键词:路堤;沉降;监测;仿真中图分类号:TP391.41;U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249(2020)05-0035-04ZHU Jinfang(Ningbo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roup Co.,Ltd.,Ningbo315012,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embankment filling on the surface settlement,ANSYS was used to establish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and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d data to verify the validity of the bined with the simulation results,it is proposed that the water level should not exceed0.8m,the filling height should not exceed40m,and the slope should not be greater than0.2.Keywords:embankment;settlement;monitoring;simulation0引言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偏远山区通上了高速公路,但由于不同地区的土层成分不同,在开挖填实过程中需要对地表沉降进行实时监测,避免不必要的人员及财产损失。

基坑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基坑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基坑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发表时间:2017-08-31T14:03:26.387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9期作者:周奇辉曲勰刘尊景[导读] 本文通过模型试验的方式,揭示围护结构悬臂变形情况下,地表沉降规律及地表沉降斜率。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 311122摘要:基坑开挖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城市建筑物、构筑物的密度的提高,基坑开挖将会对其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地面沉降引起的工程事故层出不穷,影响形式为周边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房屋的开裂以及隧道管线的损坏等。

因此本文通过模型试验的方式,揭示围护结构悬臂变形情况下,地表沉降规律及地表沉降斜率,为距离基坑不同距离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保护以及顺利进行基坑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基坑开挖;模型试验;地表沉降;悬臂变形0引言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建设规模和密度的不断变大,杭州作为重要的前沿城市之一,建筑密度也较一般城市大,而基坑工程在城市建设中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之杭州地区土层特点,研究基坑开挖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1-4]。

王卫东、徐中华、王建华等收集了上海软土地区35个具有墙后地表沉降实测资料的深基坑工程案例,从统计角度研究了深基坑的墙后地表变形性状。

最大地表沉降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其值介于0.1%H~0.8%H之间,平均值为0.38%H,其中H为基坑开挖深度。

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最大地表沉降随着墙后软土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坑底抗隆起稳定系数的增加而减小,而与围护墙的插入比及支撑系统刚度的关系不大。

最大地表沉降与最大墙体侧移的比值基本介于0.4~2.0之间,其平均值约为0.84。

统计了墙后地表沉降的分布模式,给出了墙后地表沉降的包络线,给出了根据最大地表沉降量来预测最大地表倾斜量的统计关系[5]。

张文翔结合原上海船厂(浦东)区域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地面沉降资料,采用灰色GM(1,l)模型和灰色残差模型两种模型对其沉降值进行拟合和预测,结果表明在基坑施工的开挖阶段,灰色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地面沉降的趋势,而且通过两种预测手段的对比,可以发现灰色残差模型的精度高于GM(1,1)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6]。

建筑物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及报告计划.doc

建筑物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及报告计划.doc

2、监测点的布设2.0.1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监测点布设在基坑边坡顶部的,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

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 3 个。

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

监测点布设在在围护墙上的,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

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 3 个。

监测点宜设置在冠梁上。

2.0.2 基坑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同 2.1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宜为共用点。

2.0.3 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的中心处及代表性的部位,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 1 个监测孔。

2.0.4地下水位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被保护对象(如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周边或在两者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

相邻建(构)筑物、重要的地下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

2.0.5锚(杆)索拉力锚(杆)索的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跨中部位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

每层锚杆的拉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 3 根。

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

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位置。

2.0.6 支护桩桩身内力支护桩桩身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 1 处监测点。

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测点间距宜为3~5m。

2.0.7 支撑内力支撑内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2、每道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 3 个,各道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3、钢支撑的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 部位或支撑的端头。

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 部位;4、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

基坑监测和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说明

基坑监测和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说明

科大国创国际软件研发生产基地软件研发生产楼基坑监测及新建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安徽建徽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2015年7月10日目录一、编制依据 (2)二、工程概况及设计参数 (2)2.1监测目的 (3)三、施工计划 (3)3.1现场监测方案编制总体原则 (3)3.2 现场监测及巡视对象和项目 (3)3.3 监测频率及周期 (4)3.3.1 现场监测频率及周期 (4)3.4监测作业方法 (5)3.4.1 现场监测作业方法 (5)3.4.1.1 高程基准网布设形式 (5)3.4.1.1.1高程基准点埋设方法 (5)3.4.1.1.2 沉降监测点布置 (5)3.4.1.1.3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 (6)3.4.1.1.4数据处理及分析 (7)3.4.1.2 水平位移监测 (8)3.4.1.2.1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布置 (8)3.4.1.2.2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 (9)3.4.1.2.3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 (9)3.4.1.2.4数据处理及分析 (10)3.5现场监测控制指标 (10)3.6拟投入监测仪器及人员 (10)3.7监测信息反馈及成果形式 (11)3.7.1 信息反馈流程 (11)3.7.2 报警快报 (12)3.7.3 月报 (13)3.7.4 最终报告 (13)四、质量及安全保障措施 (13)4.1质量保障措施 (13)4.2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 (15)五、补充说明 (17)附图:变形监测点位分布图 (18)一、编制依据(1)《科大国创国际软件研发生产基地软件研发生产楼基坑支护设计总说明》;(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9)其他相关的国家、地方规范、法规、企业标准、管理文件。

地表沉降模拟报告

地表沉降模拟报告

地表沉降模拟报告1. 引言地表沉降是指地表面相对于一定参考面的下降。

它通常是由于地下的人类活动或自然地质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

地表沉降对城市基础设施、地下管网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地表沉降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通过模拟分析地表沉降的原因和影响,旨在提供对城市规划者和相关决策者的参考。

2. 地表沉降的原因地表沉降通常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2.1 水资源开采大规模的地下水开采是导致地表沉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地下水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层中的孔隙水压降低,进而造成地层收缩和沉降。

2.2 地下洞穴开挖地下洞穴开挖是一种常见的人类活动,如地铁隧道等。

地下洞穴开挖会使地下土层受到破坏,引发地表沉降。

2.3 土地沉降土地沉降是由于地下土层的力学性质发生变化所引起的,主要与土壤类型、土层结构和地下水位等因素有关。

2.4 地震活动地震活动会导致地壳的应力重分布,引发地表沉降。

地震引起的地表沉降通常是突然的,但其影响范围较小。

3. 地表沉降的影响地表沉降对城市和环境产生广泛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地表沉降会导致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不均匀沉降,从而对其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产生影响。

沉降不均匀还会导致建筑物的倾斜和裂缝,进一步危及其结构安全。

3.2 地下管网地下管网,如给水管道、下水道和天然气管道等,也会受到地表沉降的影响。

沉降会导致管道的变形和破裂,进而造成供水系统故障和安全隐患。

3.3 地表水体地表沉降会改变地表水体的流动方式,导致水体聚集和排水不畅。

这对城市排水系统和水文生态环境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3.4 地表覆盖地表沉降会改变地表覆盖的特征,影响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

沉降区域的地表通常会变得不平坦,进而影响城市的美观度和交通状况。

4. 地表沉降模拟方法为了评估地表沉降的影响和制定应对策略,模拟方法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工具。

常见的地表沉降模拟方法包括:4.1 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是模拟地表沉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告编号:DCMN-2020006
XX隧道
地表沉降监测报告
二零二零年六月二十五日
特别声明:
1、本报告无监测单位盖章无效;
2、本报告无编写、校核、审批人签字无效;
3、本报告涂改、错页、换页、漏页无效;
4、本报告为经监测单位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

5、如对本报告有异议,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监测
单位书面提出,逾期不予办理。

湖北省XXXXXXXXXX 有限公司
审批: 校核: 编写: 测量:
地址:邮编:联系电话:
传真:
目录
1、工程概况 (1)
2、监测目的及意义 (1)
3、监测依据 (1)
4、监测实施 (1)
4.1 监测点布置 (1)
4.2 监测方法及设备. (2)
4.3 观测频率 (2)
4.4 监测数据分析 (3)
4.4.1 水准观测数据报表. (3)
4.4.2 累计沉降量成果表. (4)
4.4.3 沉降速率成果表. (4)
4.4.4 累计沉降变化曲线. (5)
4.4.5 沉降速率变化曲线. (5)
5、监测结论与建议 (6)
XX 隧道
地表沉降监测报告
1、工程概况
简要说明该工程地理位置、工程设计规模、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情况,为地表沉降监测工作开展提供资料。

2、监测目的及意义
地表下沉观察断面布置在隧道洞口段,为掌握隧道施工对地表的影响程度和范围而开展的位移量测。

目的是通过量测,判断隧道开挖对洞口边仰坡、浅埋地面是否产生显著影响,分析该影响的范围、程度及其与隧道施工的时空关系,进而判断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隧道施工对地面边仰坡的稳定性、地表建筑物的影响。

3、监测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
(3)《水运工程地基基础试验检测技术规程》JTS 237-2017
(4)工程施工相关图纸及技术要求
(5)业主或监理的有关要求与建议等
4、监测实施
4.1 监测点布置
地表沉降观测桩均匀布置在隧道洞口横截面上方,共计7 个点,地表下沉测点
布设示意图如图 4.1.1
I
r
Al
A2
A3 M
AS
A6
A7
T
∖⅛eΓ
- / -A X
- f J F
X i ,
- J r
Jr
Jr
JF
Sr
Ii
J? Jr JF
I I J -
i

Jr
JjF
Jf Ir
q
jK Jr
干 ≡i
^⅛lηX
J f
/ / X
/ -Z 尹
J
/.<√∕
Z Z
- J a
^ J
∕Λ


h
I JI f
XF
Jl ■ Jr JJr 于i 「
X " Jr
才-X j∕r
- x , Z - ⅛Γ
⅛ -
■ τr ,
-
/ y*尹B J '
'丿
亠丄厂
P ,
Γ ⅛ A
J∣⅛1
图4.1.1地表下沉监测点示意图
4.2监测方法及设备
为提高数据精度,更好的为隧洞施工提供数据依据, 合理控制填 土速率,此次地表沉降监测采用二等水准观测方法 .二等水准测量技 术要求见表421。

表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观测仪器采用DNA03高精度电子水准仪与因瓦条码标尺,观测 精度优于
1mm ,往、返测偶数站观测顺序为前-后-后-前,往、返测 奇数站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

4.3观测频率
目前隧道开挖深度为 580m 根据施工技术文件要求,当开挖面 距量测断面前后>5倍开挖深度时,3〜7天为一个周期,根据前期测 量数据的反映,目前洞口地表下沉量小,下沉变化稳定,为此每 7天 进行一次沉降观测。

4.4监测数据分析441水准观测数据报表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442累计沉降量成果表
XX隧道地表沉降点A1〜A9沉降量(mm
沉降观测数据分析:沉降最大值点A6为1.66mm最大值出现时
间为2020年6月25日;最小值点A4为0.18mm最大值出现时间为
2020年6月25日。

(注:下沉为正,上升为负)
443沉降速率成果表
XX隧道地表沉降点A1〜A9沉降速率(mm∕c)
测次日期A1A2A3A4A5A6A7A8A9
第01次2020/5/9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第02次2020/6/10.030.030.010.000.000.040.020.020.00第03次2020/6/250.030.030.020.010.010.030.020.010.01
沉降观测数据分析:本期沉降速率最大点A1、A2、A6为0.03mm∕d, 沉降速率最小点A4 A5 A8 A9为0.01mm∕d° (注:下沉为正,上升为负)
4.4.4累计沉降变化曲线
综上所述以每点为例绘制累计沉降变化过程线见下图:
HO. 20XIfi⅞iτιjft⅛駅计加陆吊-IHmIlttI线
Oo

4o
M
^
0o

40
ω
6/



Ju l Jfi
第7页共6页
445沉降速率变化曲线
5、监测结论与建议
所有监测点变化量和变形规律均属正常,未超出规范预警值。

监测点变形目前仍处于活动期。

由于施工影响,个别点位观测值 存在观测误差。

后期应加强观测,密切注意各项指标的变化。

XX 離说地耗加降速率-IH 何曲
线
o.Go.o.c.o.ao.aG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