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位移监测报告
变形观测(沉降、位移)实施报告

孝义市星际公馆工程周边构筑物沉降、位移观测方案1、工程概况孝义市星际公馆工程位于孝义市永安与振兴街交汇处西南角,由A座、B座两座楼构成,其中A左17层、B座29层。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大型市政设施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方兴未艾,出现了大量的基坑工程。
基坑工程尽管是临时性的,但对建筑基础的施工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并且它对基坑周边构筑物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因此对周边构筑物进行变形观测是非常必要的。
2、编制依据(1)星际公馆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1998年修订版(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3、沉降、位移观测目的和内容周边构筑物的沉降、位移观测是高层建筑物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通过沉降、位移观测,可以监测建筑物的沉降变位情况,不但能为今后的楼座主体建设提供帮助,提高了准确性,而且能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措施,保证了周边构筑物和居民的安全,也能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行,建筑物安全监测的基本出发点是掌握建筑物的实际状况, 为建筑物安全运用提供科学依据。
由于本楼座位于软土地基上,建设有关部门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基坑开挖后,采用土钉墙支护和CFG灌注桩支护,并且通过定期沉降、位移观测,掌握周边构筑物是否有变形,用来确定所挖基坑是否产生了对周边构筑物的影响。
所以可以通过对周边墙体的竖向水平位移观测,确定周边构筑物的竖向横向水平位移累计量、位移速率,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掌握周边构筑物在竖向水平方向上是否有变形,以此指导施工,及时发现不安全迹象, 从而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沉降、位移观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布设控制网,按相关精度要求,根据施工分级加载实况,定期定点对周边构筑物在本楼座施工过程中的垂直沉降、水平位移情况进行观测。
表面水平位移有平行于建筑物轴线的纵向水平位移和垂直于建筑物轴线的横向水平位移, 本工程水平位移就是指横向水平位移。
我们采取的横向水平位移和沉降位移监测方案是:在平面基准点及工作基点采用混凝土制作的观测墩(详见沉降位移观测点平面布置图),观测墩选在地基稳固、便于监测且不受影响的地方,观测的仪器采用经纬仪和水准仪,测量和各观测点对应的墙上竖线上、下的水平位移量以及竖线下方横线的竖向位移量,通过分析观测的数据,绘制水平、竖向位移变化曲线。
房屋沉降观测情况汇报

房屋沉降观测情况汇报根据公司安排,我们对所负责区域的房屋沉降情况进行了全面观测和调查。
在此,我将向大家汇报我们的观测情况和初步分析结果。
首先,我们对该区域的房屋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测量。
通过使用先进的测量仪器和技术,我们成功获取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我们对每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包括建筑物的结构、地基情况、周围环境等因素。
同时,我们还对地下管线、地质构造等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以全面了解沉降情况的可能影响因素。
在观测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重要的情况。
首先,我们发现该区域的部分建筑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沉降现象。
通过测量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沉降情况与建筑物的年代、结构类型、地基土质等因素有一定的关联。
其次,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地下管线和设施的沉降情况,这可能会对周围环境和建筑物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针对这些观测结果,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评估。
我们认为,该区域的房屋沉降情况存在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同建筑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我们初步推测,这些沉降情况可能与地下水位变化、地质构造、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建筑物存在较为严重的沉降情况,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及时处理。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分析观测数据,寻找沉降情况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
同时,我们将积极与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研究解决该区域房屋沉降问题的有效措施。
我们将尽最大努力,确保该区域的房屋安全稳定,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通过本次观测和汇报,我们对该区域的房屋沉降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支持,谢谢大家!。
建筑物沉降报告

建筑物沉降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某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估。
通过测量和监测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有关建筑物沉降的结论,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2. 背景建筑物沉降是指由于土壤沉降或地基不稳定等原因,导致建筑物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下沉的现象。
沉降可能会对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及时进行监测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3. 测量与数据收集为了准确评估建筑物的沉降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测量和数据收集的步骤:步骤1:选择测点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地理条件,我们选择了一系列的测点来监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这些测点包括建筑物四周的地表以及建筑物内部特定位置。
步骤2:安装测量设备我们在每个测点上安装了合适的测量设备,如测量仪器和传感器等。
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和记录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步骤3:数据记录与分析通过测量设备,我们定期记录和收集测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这些数据包括建筑物的沉降速率、沉降位移等信息。
4. 沉降评估与结果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关于建筑物沉降的评估结果:结论1:沉降速率建筑物的沉降速率较缓慢,每年平均下沉约x毫米。
结论2:沉降位移建筑物的沉降位移相对较小,目前尚未达到影响建筑物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的程度。
结论3:沉降分布沉降主要集中在建筑物的东侧和南侧,西侧和北侧的沉降较为轻微。
5. 建议和措施基于对建筑物沉降情况的评估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继续监测:由于沉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建议继续定期监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以便及时发现任何变化和问题。
2.加强基础维护:定期对建筑物的地基和基础进行维护和修复,以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3.增强沉降预警能力:建议安装更先进的沉降监测设备,以提高对沉降情况的预警和监测能力。
4.建立应急预案:制定沉降事件发生时的应急预案,包括疏散和安全措施等,以保障人员的安全。
6. 结论本报告对某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进行了详细评估和分析。
位移沉降分析报告

位移沉降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是针对某地区进行的位移沉降分析的报告,旨在对该地区进行位移沉降情况的评估和分析,以了解地表沉降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建议措施用于沉降问题的解决。
2. 研究背景位移沉降是指地表或地下结构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的垂直位移。
在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研究中,位移沉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位移沉降的分析,可以评估土地的稳定性和地下工程的安全性。
地表沉降是位移沉降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主要由于下述原因引起:地下水的抽取、沉积物的压缩、地震活动、地下采矿等。
地表沉降可能对地下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估十分重要。
3. 方法为了进行位移沉降分析,我们采取了以下步骤:3.1 数据收集收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数据: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等。
3.2 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去除异常值、数据整理等工作。
3.3 数值模拟基于收集到的数据,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位移沉降的发生原因进行模拟分析。
3.4 结果分析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对沉降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沉降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
4. 结果及讨论经过对收集到的数据的处理和数值模拟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位移沉降的相关结果。
根据沉降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存在较明显的地表沉降现象。
进一步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下水的抽取是导致沉降的主要原因。
地下水的抽取减少了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导致土体压缩和沉降。
地表沉降对地下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的稳定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位移沉降问题:•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避免过度抽水导致地表沉降;•加强建筑物的基础加固和监测,确保其安全性;•定期监测地表沉降情况,及时发现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5. 结论本报告通过对某地区位移沉降的分析,确定了地下水的抽取是导致沉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位移沉降的分析对于地下工程和建筑物的安全非常重要,通过本次分析报告,我们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该地区的位移沉降问题,确保地下工程和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沉降位移观测报告

沉降位移观测报告1. 引言沉降位移观测是工程领域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用于监测建筑、桥梁、地铁隧道等结构体的沉降情况,以及地基稳定性的变化情况。
本报告将介绍一个针对某工程项目进行的沉降位移观测报告,旨在评估工程项目的沉降情况,并提供相关的数据分析和结论。
2. 观测目的本次沉降位移观测的目的是评估工程项目的沉降情况,包括分析其沉降速度、沉降累积量以及沉降的分布情况,以便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观测方法3.1 选取观测点位在该工程项目中,我们选择了多个观测点位来进行沉降位移的观测。
观测点位的选择基于以下几个原则:•覆盖范围广:选取观测点位要能够代表整个工程项目范围内的地质情况和变化情况。
•代表性强:选取观测点位要能够代表工程项目的主要结构类型和地基类型。
•方便操作:观测点位的位置应该方便进行测量操作,不会对工程项目的进行造成干扰。
3.2 观测设备及数据采集本次沉降位移观测采用了全站仪等专业设备,能够高准确度地进行水平和垂直的测量。
观测数据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并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记录一次。
每次观测的数据包括观测点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以及时间等信息。
4. 观测结果4.1 沉降速度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得到的沉降速度如下表所示:观测点沉降速度(mm/year)观测点1 2.5观测点2 1.8观测点3 3.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观测点1的沉降速度较快,观测点2的沉降速度居中,而观测点3的沉降速度最慢。
4.2 沉降累积量通过对观测数据的累积计算,得到了各观测点的沉降累积量如下图所示:观测点沉降累积量(mm)观测点1 50观测点2 35观测点3 63根据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观测点1的沉降累积量最大,观测点2次之,而观测点3的沉降累积量最小。
4.3 沉降分布情况根据观测数据绘制的沉降分布图如下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沉降位移主要集中在工程项目的特定区域,而其他区域的沉降较小。
基坑工程监测报告完整优秀版

基坑工程监测报告完整优秀版简介
本报告是对于基坑工程的监测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与评价的报告。
我们本次监测共计检测了 10 个点位,主要监测内容包括地表
沉降、水位变化、地下管线位移。
检测结果
地表沉降
在本次监测中,我们检测到基坑工程周边地表存在一定程度的
沉降现象。
其中,最大沉降量出现在监测点Q1 处,达到了4.5cm。
我们推测这可能与地下水位变化及土层结构有关。
水位变化
在本次监测中,我们检测到监测点 P1 处水位上升较为明显,
其中最高上升了2.3m。
经分析,这可能与周围地下管线施工有关。
地下管线位移
在本次监测中,我们检测到地下管线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一定
程度的位移。
其中,最大位移出现在监测点G1 处,达到了1.5cm。
我们认为这可能是施工过程中挖掘和填埋不当造成的。
综合评价
通过本次监测,我们对基坑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详细评估。
我们发现,尽管地表沉降、水位变化和地下管线位移等问题存在,
但这些问题都在可控范围内。
我们向施工方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
施工方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并确保基坑工程的安全施
工和顺利进行。
基坑沉降观测报告范本

基坑沉降观测报告范本【基坑沉降观测报告】XX基坑沉降观测报告一、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基坑位置:监测周期:监测单位:二、观测目的及内容:本次监测的目的是评估基坑挖掘过程中的沉降变形情况,包括地表位移、建筑物沉降等,并提供实时监测数据用于工程控制和风险评估。
观测内容主要包括基坑周边地表水平位移、竖向沉降、沉降速率以及建筑物的垂直沉降等。
三、监测方法:本次监测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物测法和仪器监测法。
地表水平位移采用全站仪法进行观测,竖向沉降采用标高尺和测距测角法进行观测,沉降速率采用全站仪定点成果进行分析,建筑物的垂直沉降通过测量建筑物柱子、墙体等关键点的高程变化来评估。
四、观测仪器与设备:地表水平位移观测:全站仪(型号)竖向沉降观测:标高尺、测距仪、测角仪等沉降速率分析:全站仪建筑物垂直沉降:水平仪、测距仪、标高尺等五、观测结果:1. 地表水平位移:观测点1:位移值为X,位移速率为X观测点2:位移值为X,位移速率为X...2. 竖向沉降:观测点1:沉降量为X观测点2:沉降量为X...3. 沉降速率:观测点1:速率为X观测点2:速率为X...4. 建筑物垂直沉降:柱子1:沉降量为X柱子2:沉降量为X...六、分析与评估:根据观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对基坑沉降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判断是否存在危险性,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建议。
七、结论与建议:根据观测结果和分析,对基坑沉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控制措施,保证工程安全可行。
八、附件:1. 观测数据表格2. 监测仪器校准证书3. 相关监测图纸以上所述即为本次基坑沉降观测报告范本,供参考使用。
具体报告样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楼房下沉变形监测报告

楼房下沉变形监测报告根据楼房下沉变形监测报告,本次监测是针对某建筑物的地基沉降情况进行的。
监测期间,我们采用了多种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包括测量仪器、遥感技术和地面观测等,以确保得到准确、全面的数据。
经过监测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地基沉降:在监测期间,楼房地基出现了沉降现象。
根据测量数据,我们发现楼房各个位置的沉降量不尽相同,但整体呈现出向一侧倾斜的趋势。
2. 沉降速度:楼房的沉降速度并不是均匀且稳定的。
在监测期间,我们观察到沉降速度在不同时间段有所变化,表明地基的变形存在一定的动态性。
3. 变形情况:楼房下沉引起了一定的变形现象。
除了向一侧倾斜之外,在某些地方还出现了裂缝和变形的迹象。
这些变形对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4. 变形原因:根据地质勘察和现场观察,楼房的地基沉降可能与土壤固结、水分移动以及地下水位变化等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楼房地基的沉降和变形。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进一步研究变形机理:针对楼房地基沉降和变形的原因,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其机理和演化规律,从而为后续的土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一个有效的楼房沉降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楼房变形状况,有效预防潜在安全风险的发生。
3. 加固与修复工程:根据楼房的变形情况,采取适当的加固和修复措施,提高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规范建设管理:加强对建筑工程的规范管理,包括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建设方案的审查和验收等,以减少地基沉降和变形的发生。
本次报告仅为初步监测结果,更详细和全面的分析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监测。
建议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根据本报告提出的建议,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案,确保楼房的结构稳定和居民的安全。
沉降观测报告范文

沉降观测报告范文沉降观测是针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土地的垂直位移进行的监测与记录。
通过沉降观测,可以及时了解土地沉降的情况,为工程施工提供参考依据,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下面是一份沉降观测报告,总计1200字以上。
一、观测背景根据项目工程施工需要,对工程所在区域进行了沉降观测。
通过对工程区域土地沉降的监测与记录,以评估工程对土地的影响和调整施工计划,保证施工的安全和效率。
二、观测目的1.判断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土地的影响程度,为后续施工提供技术参考;2.提供关于土地沉降的客观数据,为相关部门进行工程验收和修复提供依据;3.监测土地沉降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施工计划,确保施工质量。
三、观测方法采用测站法进行沉降观测。
在工程区域内选择了三个观测点,分别设立基准点,并在基准点上安装了沉降仪和水平仪。
每天定时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形成测量记录表。
四、沉降观测结果经过连续6个月的观测,得到了详细的沉降数据,以下是观测结果的总结:1.观测点1:观测开始前,观测点1在X、Y和Z方向的初始高程分别为100.00m、150.00m和50.00m,经过6个月的观测,观测点1在X、Y和Z方向的高程分别为99.95m、149.92m和49.98m。
由此可见,观测点1在X、Y和Z方向上分别发生了0.05m、0.08m和0.02m的沉降。
2.观测点2:观测开始前,观测点2在X、Y和Z方向的初始高程分别为98.50m、150.00m和50.00m,经过6个月的观测,观测点2在X、Y和Z方向的高程分别为98.45m、149.92m和49.97m。
观测点2在X、Y和Z方向上分别发生了0.05m、0.08m和0.03m的沉降。
3.观测点3:观测开始前,观测点3在X、Y和Z方向的初始高程分别为97.00m、150.00m和50.00m,经过6个月的观测,观测点3在X、Y和Z方向的高程分别为96.95m、149.92m和49.95m。
观测点3在X、Y和Z方向上分别发生了0.05m、0.08m和0.05m的沉降。
沉降监测结论报告

沉降监测结论报告1. 背景介绍沉降是指土地表面由于人类工程活动或自然地质变化等原因而发生的下沉现象。
在建筑和基础设施工程中,沉降是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因为沉降的过大或过快可能会对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产生影响。
本报告将介绍对某工程项目的沉降监测结果,并给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2. 监测方法本次沉降监测使用了全站仪和水准仪两种常用的监测设备。
全站仪主要用于测量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而水准仪则用于测量相对高程的变化。
监测设备的安装位置涵盖了工程项目的关键区域,包括建筑物、道路、桥梁等。
3. 监测结果根据沉降监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3.1 总体沉降情况工程项目的总体沉降情况相对较稳定,未出现明显的下沉或隆起现象。
沉降的速率较低,明显低于预期范围。
3.2 区域性沉降差异在工程项目的不同区域,我们观察到了一些沉降差异。
具体来说,A区域的沉降速率较快,而B区域的沉降速率较慢。
这可能与地质条件、土壤类型、工程施工等因素有关。
3.3 季节性影响在沉降监测过程中,我们还观察到了季节性影响对沉降的影响。
在雨季和旱季之间,工程项目的沉降速率会有所变化。
这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的变动导致土壤的膨胀和收缩引起的。
4. 结论和建议根据本次沉降监测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4.1 结论1.工程项目的总体沉降情况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安全隐患。
2.区域性沉降差异需要重点关注,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调查。
3.季节性影响对沉降有一定影响,需要在工程施工和设计中加以考虑。
4.2 建议1.在A区域加强沉降监测,密切关注沉降速率的变化,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
2.进一步研究和调查B区域的沉降情况,找出导致沉降差异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
3.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考虑季节性影响对沉降的影响,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小不利影响。
5. 总结本报告对某工程项目的沉降监测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给出了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根据监测数据,工程项目的总体沉降情况稳定,未出现明显的安全隐患。
建筑基坑沉降位移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建筑基坑沉降位移监测的内容及方法建筑基坑沉降和位移监测是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基坑土体变形情况的监测与分析。
它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基坑工程的稳定性和土体承载能力,从而制定相应的工程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本文将探讨基坑沉降和位移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一、基坑沉降和位移监测的内容基坑沉降和位移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1.沉降监测:沉降是指基坑周围土体由于施工活动而导致的下沉现象。
通过监测基坑周边地面和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可以了解土体变形的程度和分布。
这样可以帮助工程师及时发现并处理沉降引起的安全隐患。
2.位移监测:位移是指土体在受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包括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通过位移监测,可以了解土体的变形情况、变形速度和方向。
这对评估基坑稳定性、土体承载能力和与周围建筑物之间的影响至关重要。
3.基坑附近建筑物监测:基坑施工可能对周围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基坑沉降和位移监测时,还需要监测附近的建筑物变化情况。
这有助于判断施工对建筑物的影响以及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调整。
4.监测数据分析: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基坑沉降和位移监测的最后一步。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基坑工程的稳定性和土体承载能力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同时,还可以作为以后类似工程的参考,对施工过程进行优化和改进。
二、基坑沉降和位移监测的方法基坑沉降和位移监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具体方法根据工程情况和监测的要求而定。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监测方法:1.易损性监测:易损性监测方法是通过设置易损性点或基准点,通过测量点的位移来判断土体的变化情况。
常见的易损性监测点包括悬挂建筑物、监测桩和基坑围护结构等。
2.干涉测量:干涉测量是通过干涉仪进行测量,如干涉仪、全站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等。
这些仪器可以测量点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并提供相应的坐标变化数据。
3.激光扫描:激光扫描是一种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利用激光器发射射线,通过扫描范围内的物体反射光束。
沉降位移总结报告

沉降位移总结报告1. 引言沉降位移是指土地或土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或内部变化的影响下发生的垂直位移。
它是土地工程和地基工程中需要关注和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沉降位移的概念、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和处理办法进行总结和分析。
2. 沉降位移的概念沉降位移是指土地或土体由于外界因素引起的垂直位移。
沉降位移常常发生在填土场地、浅基础建筑物、软土地区等地方。
沉降位移的大小和速度对土地工程和地基工程有着重要影响。
3. 沉降位移的影响因素沉降位移的大小和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土壤的类型和性质、地下水位、填土压实程度、地表荷载、相邻结构物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下,会导致土地或土体发生沉降位移。
4. 沉降位移的测量方法为了解决沉降位移带来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测量。
目前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水准测量法、测斜仪法和全站仪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测量不同时刻的垂直位移,可以准确地判断土地或土体的沉降情况。
5. 沉降位移的处理办法一旦发现土地或土体发生沉降位移,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来保证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主要的处理办法包括增加地基承载力、加固土体、改变填土方式等。
通过这些办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或避免沉降位移对工程造成的影响。
6. 沉降位移的案例分析本文还将对几个典型的沉降位移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原因导致的沉降位移和相应的处理办法。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沉降位移的特点和处理方法。
7. 结论沉降位移是土地工程和地基工程中需要重视和处理的一个问题。
本文对沉降位移的概念、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和处理办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更好地理解了沉降位移的特点和处理方法。
希望本文可以为相关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张永欢. 沉降位移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 19(8): 58-62. [2] 林海涛. 沉降位移监测技术综述[J]. 测绘通报, 2017, 4: 1-7.。
沉降位移总结报告

沉降位移总结报告1. 引言沉降位移是土地基础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反映了土地基础的变形情况。
本报告旨在对近期进行的沉降位移监测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土地基础的变形特征,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2. 数据采集与处理为了获取沉降位移数据,我们在工程现场选择了5个不同位置进行监测,同时利用全站仪和位移传感器对土地基础进行了监测。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我们每天定时记录并保存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采集到的原始数据经过初步处理后,通过计算得到了每个监测点的沉降位移数据。
3. 沉降位移分析3.1 监测结果总览在监测期间,我们获得了每个监测点的沉降位移数据。
下表展示了各监测点的沉降位移统计数据。
监测点初始位移(mm)最大位移(mm)最小位移(mm)平均位移(mm)点1 0 5 0 2点2 0 4 0 1.5点3 0 3 0 1点4 0 6 0 2.5点5 0 2 0 0.5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监测点的初始位移都为0,最大位移分别为5mm、4mm、3mm、6mm和2mm,最小位移均为0mm,平均位移分别为2mm、1.5mm、1mm、2.5mm和0.5mm。
3.2 位移变化趋势分析通过对沉降位移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位移的变化趋势。
下图显示了各监测点的沉降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位移变化趋势图位移变化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监测点的位移随时间逐渐增加,但增长速度并不相同。
监测点4和监测点1的位移增长速度较快,而监测点2和监测点5的位移增长速度较慢。
3.3 位移原因分析沉降位移的产生是由于土地基础的变形引起的。
根据沉降位移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初步分析出可能引起位移的原因。
从监测点的位移分布情况来看,位移较大的监测点多集中在工程的一侧或某些特定的区域,这可能是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地下水位变化等原因导致的。
另外,由于监测点2和监测点5的位移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可能与引起沉降位移的因素较少有关。
变形监测报告

变形监测报告姓名:***班级:工测1401学号:******指导老师:***实习时间:12-13周工程概述:变形、沉降监测是利用高精度测量仪器或专用仪器通过对物体上有代表性的变形、沉降监测点的变化状况(包括平面位移和沉降变化)进行监视、监测。
其任务是周期性的对观测点进行重复观测,求得观测点在观测周期的变化量,并用仪器记录其瞬时位珞。
其目的是要获得物体的空间位珞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对建筑物体采取的可行性纠偏措施。
因此它的要求是:1、重复观测。
需要重复观测。
而且每一周期的观测方案要尽量一致。
2、精度要求高。
因为变形基本是细微的变化,基本单位是毫米级和厘米级。
3、测量方法综合运用。
为了达到较高的要求,往往综合运用大地测量、导线测量、极坐标法、水准测量等专门测量手段以达到取长补短、相互校核,从而提高监测精度和可靠性。
4、数据量大,处理分析复杂。
因为重复观测和周期长,大量的数据需绘制成图并分析其动态趋势。
5、责任重大。
工程项目动辄千万、亿计。
若及时发现并采取防护措施可避免工程项目损失。
沉降监测一、监测内容此次变形监测的对象是宿舍楼的整体沉降情况和鲲鹏山的水平位移情况(山体滑坡监测)以及校内微波塔的倾斜情况。
宿舍楼位于黄河水院东北角,整区共有十六栋住宿楼一号楼为国际留学生宿舍和校内上善酒店的住址因此建筑完工时用于检测的水准点在墙体进行装修改造时遭到破坏。
测量工作有一定难度。
为保护建筑物的稳定,防止发生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以后运营过程中进行检测,进行控制预报,并为有关单位提供有关数据。
一、监测方法沉降监测1、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2、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7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沉降位移总结报告

沉降位移总结报告沉降位移总结报告1. 背景介绍沉降位移是指土地或建筑物相对于周围环境的下降,通常是由于土壤压缩或建筑物自身重量导致的。
在工程施工和土地开发中,沉降位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2. 监测方法常用的监测沉降位移的方法包括水准测量法、位移传感器测量法和全站仪测量法等。
水准测量法是通过测量控制点的高程变化来确定沉降位移;位移传感器测量法是使用传感器监测建筑物或地下结构的位移;全站仪测量法则是利用全站仪测量建筑物各点的三维坐标变化。
3. 沉降位移监测结果我们对某建筑物的沉降位移进行了长期的监测和记录,得到了以下结果:- 建筑物的沉降位移在初始施工阶段较大,后期趋于稳定。
- 沉降位移的最大值出现在建筑物的重要节点上,如地基附近。
- 不同土层或地质条件可能导致沉降位移的差异。
- 沉降位移与周围环境的压力变化相关,如地下水位、附近施工活动等。
4. 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分析了造成沉降位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土壤的压缩性和固结性: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受力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缩和固结,进而导致沉降位移。
- 建筑物自身重量:建筑物自身的负荷会使得土壤产生沉降,特别是在初始施工阶段。
- 施工活动:附近的施工活动如挖掘、填土等也可能对土壤产生影响,进而导致沉降位移的发生。
- 地下水位的变化:地下水位的上升或下降会对土壤的压缩性产生影响,从而引起沉降位移。
5. 风险评估与控制在工程施工和土地开发过程中,沉降位移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保证工程的稳定和安全。
控制沉降位移的常见方法包括:- 合理设计:在设计阶段考虑土壤的压缩性和固结性,采取合理的地基处理措施。
- 施工监测: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 降低荷载:采取减轻建筑物自身负荷的措施,如增加结构支撑点等。
- 控制地下水位:采取合理的排水和补给措施,保持地下水位的稳定。
沉降情况分析报告范文

沉降情况分析报告范文引言沉降是指由于地表负荷引起的地下土层的垂向位移。
在工程建设中,沉降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能够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因此,对于沉降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区的沉降情况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数据和评估,以便工程师和决策者能够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减轻沉降带来的影响。
数据采集为了对沉降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我们采集了以下一些数据:1. 地下水位数据:通过监测井获取了一段时间内的地下水位数据。
2. 建筑物位移数据:通过在建筑物内部安装位移监测仪器,我们获取了建筑物在一段时间内的垂直位移数据。
3. 土体参数: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壤取样,以获取土体的力学参数,例如比重、孔隙比、固结指数等。
沉降情况分析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
地下水位变化分析根据采集的地下水位数据,我们绘制了一张地下水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从曲线图可以看出,在某段时间内,地下水位呈周期性波动,并且整体呈下降趋势。
这说明该地区的地下水位在逐渐下降,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孔隙水压力减小,从而引起土壤沉降。
建筑物位移分析对于建筑物内部的位移监测数据,我们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建筑物的平均沉降速率。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我们发现了以下一些趋势:1. 沉降分布不均:建筑物的沉降分布并不均匀,其中一些区域的沉降速率明显高于其他区域。
这可能是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或者地下结构的影响。
2. 沉降速率逐渐减小:在监测的一段时间内,建筑物的沉降速率逐渐减小,说明土壤的沉降已经逐渐趋于稳定。
土体参数分析通过对采集的土样进行试验,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的土体参数。
通过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土体的力学特性和趋势。
在此报告中,我们将仅列举其中一些重要的参数。
1. 比重:土体的比重可以反映其密实性,比重越大,土壤越紧密。
通过对比重的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土壤的紧密度高,较为坚实。
2. 孔隙比:孔隙比是土体孔隙与总体积之比。
地表沉降监测报告

DX2光D7L纤3铜.123103800X03X0300012孔12孔
273.01
272.62
272.82 272.78
273.06 273.40
273.47 273.72
271.65
271.93
272.44
273.00
273.86
DX光纤 360X500 12孔
RQ 钢 DN273
273.73
273.62
RQ 钢 DN273
PS 砼 DN400 JS 铸铁 DN700
273.37
273.58 273.92
2 267.63
267.52
xxxxxxxxxxxxxxxxxxx
第 1页/共 17 页
海峡变电站
沉降变形监测报告
四公里轻轨站
2 监测依据
图 2电缆电隧道纵缆断面隧图 道断面图
2.1 隧道设计施工图; 2.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 8-2007); 2.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4《《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2.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2.6《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TB10108-2002)。
7.1 监测控制网的布设及观测................................................................................................ 3 7.2 变形观测点布设与测量.................................................................................................... 4 7.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 8 监测工作情况.............................................................................................................................. 5 8.1 现场监测工作进展情况................................................................................................... 5 8.2 监测成果表........................................................................................................................ 5 9 监测结论...................................................................................................................................... 6 附件一:里程 K0+062~K0+047 段地表沉降监测成果表............................................................ 7 附件二:里程 K0+062~K0+047m 段沉降位移监测点沉降位移量曲线图................................ 12 附件三:里程 K0+062~K0+047m 段沉降位移监测点沉降位移速率曲线图............................ 14 附图一:监测点点位布置图........................................................................................................ 17
盾构施工沉降报告模板范本

盾构施工沉降报告模板范本1. 背景盾构施工是城市地下工程的重要施工方式之一,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盾构机植入土层、推进隧道等因素,很容易导致地表沉降,给周边建筑和环境带来潜在的影响。
因此,对盾构施工沉降进行监测和报告是必要的,本文档将围绕盾构施工沉降报告模板范本进行介绍。
2. 模板范本2.1 报告标题盾构施工沉降报告2.2 监测内容•监测周期:每周一次•监测范围:施工现场周边环境•监测参数:位移、沉降、地下水位2.3 报告内容1.报告时间:2019年8月1日至2019年8月7日2.监测结果:–位移监测结果:单位(mm),详见表格1;–沉降监测结果:单位(mm),详见表格2;–地下水位监测结果:单位(m),详见表格3。
3.结论与建议:根据监测结果,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结论和建议,保证安全、稳定施工。
2.4 表格表格1:位移监测结果监测地点x方向位移y方向位移A1 0.51 0.32A2 0.49 0.29A3 0.53 0.31A4 0.55 0.28A5 0.50 0.30表格2:沉降监测结果监测地点沉降量A1 3A2 2A3 2.5A4 2.8A5 2.2表格3:地下水位监测结果监测点位8月1日8月2日……8月7日B1 22.3 22.1 ……21.7B2 21.6 21.5 ……21.2B3 23.1 22.8 ……22.53. 结论通过盾构施工沉降报告模板的范本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科学完善的模板对于盾构施工沉降监测与报告工作非常重要,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施工质量。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具体实践中对模板进行细节上的调整,以达到更适用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仁怀机场高路沟、李家沟试验段工程监测阶段性报告(送审稿)四川中奥建设工程试验检测有限责任公司日期:二O一四年六月二十日贵州仁怀机场高路沟、李家沟试验段工程监测阶段性报告(送审稿)签批:审核:编写:工作人员:四川中奥建设工程试验检测有限责任公司日期:二O一四年六月二十日目录一.工程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改扩建工程概况 (4)1.3 工程地质条件 (4)1.3.1 地形地貌 (4)1.3.2 场区地层岩性 (6)1.3.3 场区地质构造 (6)1.3.4 场区水文地质条件 (7)二.监测方案 (8)2.1 监测目的 (8)2.2 检测内容 (8)2.3 监测实施依据 (9)2.4 监测仪器及布置 (10)2.5 监测频率 (11)三.监测成果 (11)3.1 原地基监测成果 (11)3.1.1 原地基沉降监测数据 (11)3.1.2 原地基沉降曲线图及数据分析 (16)3.1.2.1 李家沟原地基沉降图及数据分析 (16)13.1.2.2 高路沟原地基沉降曲线图及数据分析 (20)3.2 深沉沉降监测成果 (24)3.2.1 深沉沉降监测成果数据 (24)3.2.2 深沉沉降数据曲线图及数据分析 (31)3.3 坡面位移监测成果 (39)3.3.1 坡面位移监测成果数据 (39)3.3.2 坡面位移监测数据曲线图及数据分析 (46)3.3.2.1 高路沟曲线图及数据分析 (46)3.3.2.2 李家沟曲线图及数据分析 (50)四.结论与建议 (55)4.1 结论 (55)4.2 建议 (55)一.工程概况1.1地理位置图1-1地理位置图仁怀机场场址位于仁怀市高大坪乡银水村,在著名国酒重镇茅台北东侧15km处,距离仁怀市区直线距离约16km,公路距离约21km。
现有场区东南侧县道X388线、乡村公路及多条机耕道相通,总体上交通较为便利。
跑道(2600m)中点位置为:北纬27°54′44.53″,东经106°26′6.19″;跑道真方位角:172°58′28.28″。
1.2改扩建工程概况本期机场的规模为4C,跑道长度为2600m,宽度为45m,两侧道肩各宽1.5m,总宽度为48m。
为了方便飞机调头,在跑道两端及距离跑道北端400m靠航站区一侧各设置1个调头坪,长70m~115m,宽45~60m。
在据跑道北端点959m处设置一条垂直于跑道中轴线的联络滑行道,长度为136m(跑道边距坪边),道面宽度为18m,两侧道肩各宽3.5m,总宽度为25m。
站坪按照9个机位自滑进出设计,总尺寸为218×125m。
在跑道两端设置防吹坪和跑道端安全区。
防吹坪长度为60m,宽度为48m;跑道端安全地区自防吹坪向外,北端延伸240m,东北端延伸240m,总宽度为170m。
升降带长度2720m,宽度230m。
1.3工程地质条件1.3.1地形地貌根据成都军区空军勘察设计院《贵州仁怀机场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区域位于大娄山脉西段北侧之贵州西北部仁怀市,西北邻茅台向斜,南邻长岗向斜,北东邻杨李断层,南东接石塔断层,东侧与中枢背斜、鲁班断层相接,场区位于中枢背斜核部,区内岩层以背斜核部分分界,西翼倾向260°~360°,倾角10°~30°;东翼倾向40°~90°,倾角10°~20°。
因受逆冲断层的影响,背斜两翼多有起伏,呈波浪状。
区域内地表崎岖,峰岩俊俏,坡陡谷深,沟谷纵横交错,形成东南部高峻,中部相对平缓,西部和北部急剧低下,直抵赤水河、桐梓河畔。
地形极为复杂,海拔高差悬殊。
区内地貌类型有溶蚀地貌、侵蚀地貌两大类。
受地质构造因素控制,场区内轴线附件近多为圆顶条状山脊,在机场北段与中部,山脊与机场轴线近重合,在南端有几条沟谷与轴线近正交。
其中北段与中部轴线的两侧沟谷发育,切割较深,沟谷多为“V”字形谷,南端沟谷较为宽缓,多为“U”字形谷。
进入第四纪,受风化剥削、雨水河流侵蚀作用,场区已形成多级剥夷面,地形上呈现多级台坎状平台形态。
山顶地势平坦区域平均海拔在1270m左右。
场区高差200余米,区内最高点位于中部西侧林场山顶,高程1298.5m;最低点位于北侧榜上西侧沟谷底部,高程1093m。
此外,南段受鲁班断层影响,地势相对平缓。
沿中枢背斜东西两翼,东翼受鲁班断层错动夷平,地势相对平缓;而西翼地势陡坎发育,沟谷切割较深,有溪流汇集。
按照场区的地形起伏与主要演化因素,确定场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包含:溶蚀地貌、坡洪堆积地貌、潜在不稳定斜坡地貌。
其中溶蚀地貌又可以分为溶蚀台丘、溶蚀洼地、漏斗与落水洞等微地貌。
1.3.2场区地层岩性出露地层震旦系、白垭系、侏罗系、第三系缺失外,从寒武系至、第四系皆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尤以寒武、奥陶系地层出露最广。
出露的地层以寒武系娄山组最老,位于机场中部和南部;最新的第四系在整个场区都有分布,厚度约0.3m~13m。
场区位于中枢背斜之上,从背斜核部向两侧出露的地层共有三层,分别为:寒武系、奥陶系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
1.3.3场区地质构造区域地处大地构造单元为上扬子地台褶皱带,桐梓、毕节早古陷褶束,隶属华夏构造体系。
境内地层从震旦系列道侏罗系之间均匀整合和假整合接触,构造运动以升降运动为主。
境内构造以褶皱构造为主,断裂主要分布在褶皱两翼及核部。
主要褶皱有:中枢背斜、茅台向斜,总体形成隔槽式褶皱格局;主要断裂有鲁班断裂。
场区内主要构造形迹以NNW向中枢背斜、鲁班断层,NNE向的石塔断层,NW向的杨李断层以及NW向和近EW向小断层,具扭性和压扭性特征。
结合区域构造体系及研究区构造配套研究,研究区内构造活动总体可划分为两大期:一期构造活动最大主应力场方向总体近东西向,并非完全水平,受其影响,形成了区域上近南北向,局部北西向的中枢背斜和鲁班断裂、石塔断裂等区域性断裂。
另外,研究区内中枢背斜形成过程中核部的拉张和错动形成了近东西向的f1、f2和f4次级拉张小型断裂。
二期构造活动最大主应力场方向总体转为近南北向,也并非完全水平,受其影响,形成了NW方向的杨李右旋走滑断裂,有一定的逆冲,因此兼具压扭性。
同时,在区域上也形成近NE向的一组左旋走滑断裂,与NW方向断裂组合,构成共轭走滑断裂。
另外,在场区西侧,有7条小型断裂,与杨李断层属于同期,推测仍以走滑性质为主。
现有的三条穿越场区、近场区的断层规模较大,本次勘察未发现他们有切错扰动第四系地层等断层新近活动迹象。
场区主要是受外围地震的波及,地震基本烈度未VI度,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好,出现破坏的可能性小。
李家沟试验段填方区内未发现不稳定溶洞,但岩体破碎,裂隙连通性较好,为地下水的补给、运移、排泄通道;高路沟试验段填方区未发现不稳定溶洞,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高处基岩裂隙、溶隙水的补给,沿裂隙、溶隙径流,在地势低洼处以泉形式出露。
本试验段暂未涉及溶洞处理。
1.3.4场区水文地质条件场区处于舞阳河与抬腊河的分水岭部位,三岔坪坡以西南属抬腊河水系,地表水向南流入抬腊河;山岔坪北东属舞阳河水系,场区地表地下水流入较劲的石家榜溪及欧家河溪。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裂隙、溶隙水,其次为第四系孔隙水和岩溶水。
场区地表水系不发育,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沿裂隙和溶隙径流,在导水断裂地市低洼处和相对隔水层处出露。
场区南北部沟谷发育形态、规模差异较明显。
场区及近场区泉点共55个,出露地带大致分为三个区。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37.3mm,日最大降雨量87.4mm,小时最大降雨量53.6mm,降雨量分布呈东、南部多,而西、北部逐渐减少的特点。
由于受地形影响和云贵静止锋的作用,仁怀市阴雨天气较多,平均雨日183天,占全年的一半,其中4~6月雨日较多,形成该城市的“梅雨天气”。
场区冬天有霜降及大雪等天气,如2008年积雪厚度达20cm。
相关资料、文献中均未提及场区是否存在季节性冻土及深度。
二.监测方案2.1监测目的1)实时监测仁怀机场改扩建试验段施工过程中车辆动载、填筑体自重、环境等因素对填筑提稳定状态的影响,预警突变灾害;2)监测仁怀机场施工过程中的填筑体实际变形,分析变形趋势,以期达到超前预报,为施工提供指导意见。
2.2检测内容本监测主要是针对仁怀机场填筑体下面原地基的垂直变形以及填筑体边坡的水平和垂直变形,垂直变形以沉降监测为主,水平变形以位移监测为主,对李家沟试验段同时采用深沉沉降监测。
同时及时进行地质现象巡视,以监测填筑体实际变形。
主要任务:1)通过电子水准仪等高精度仪器对填筑体边坡及填筑体下部原地基沉降实时观测;2)通过人工巡视结合仪器监测,分析数据后获得仁怀机场填筑体局部和整体变形及变形趋势,实时监测填筑体的稳定状况;3)将各种监测到的原始数据汇总分析并与气候、现场施工情况变化等参数相联系,分析填筑体及原地基的变形及其相关性规律;4)通过对仁怀机场填筑体及原地基的实际变形的监测,分析其变形趋势,以期达到超前预报,确保施工安全。
5)通过试验段填筑体及原地基的监测数据及分析成果,对今后设计提供参考数据。
2.3监测实施依据1)《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2006);2)《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 0221-2006);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5)《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MH5001-2006);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7)《岩土工程监测规范》(YS5229-96);8)《民用机场飞行区土(石)方与道面基础施工技术规范》(MH5014-2002);2.4 监测仪器及布置此次监测考虑了地表位移监测、沉降监测、深沉沉降三种类型。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结合设计以及招、投标文件布置如下观测点。
高路沟最大填方高度:60.45m ,原地基沉降观测布置3个观测点(F4、F5、F6),填筑体坡面位移观测布置5个观测点(T1、T2、T3、T4、T5);李家沟最大填方高度:48.1m ,原地基沉降观测布置3个观测点(F1、F2、F3)、深层沉降观测布置4个观测点(S1、S2、S3、S4)、填筑体坡面位移观测布置8个观测点(T6、T7、T8、T9、T10、T11、T12、T1)。
监测点的布置覆盖了道曹区、边坡坡中、坡脚等关键部位,监测点的布置详见附件图(图2-1)H90H110H100P200李家沟试验段H90H110H100P150P170图2-1 仁怀机场试验段监测点布置示意图其中对于沉降监测采用水准仪(SOKKIA-SDL30)(图2-2)、对于坡面位移采用全站仪(leica-TCR702)(图2-3)等监测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