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影剂(对比剂)外渗预防与处理
聊聊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外渗的预防及护理
聊聊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外渗的预防及护理发布时间:2021-04-02T13:55:09.840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1月22期作者:李静[导读] 聊聊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外渗的预防及护理李静(自贡市富顺县人民医院二门诊放射科;四川自贡643200)CT增强扫描是通过含碘造影和显影的技术手段,可以准确区分开发生病变的区域和健康的区域,提高疾病的检查率。
对比剂碘海醇的粘度非常大,而且渗透压也很高,需要使用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射,还要注意控制注射的速度。
对比剂注射后,很容易发生外渗的问题,会使病人的检查增加一些痛苦,严重的病人可能皮肤发生坏死等。
所以在CT增强扫描中,要加强对做好对比剂外渗的预防与护理工作。
一、如何预防对比剂外渗1、正确选择血管:注射对比剂时,要选择病人较粗的血管,而且还要具备较好的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注射,一般都会选择肘正中位置的静脉或是桡静脉做穿刺注射点;不可选择关节处、静脉瓣以及筋脉分割等处做穿刺。
穿刺位置的选择要由近心端朝远心端。
避开乳腺癌病人患侧肢体进行穿刺注射,严格杜绝在PICC穿刺处进行注射对比剂。
2、使用静脉留置针:对比剂的注射,多会选择Need密闭式静脉留置针,这种留置针的软化功能非常好,而且还可以在病人血管中维持漂浮,而且弹性与韧性都是比较好的,对血管造成的刺激影响非常小,最主要它会随血管形态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不会伤害血管。
注意对病人的冠脉和胸腹部做CT增强扫描时,要将双臂举过头顶,避免因手臂影响了留置针,大大减少对比剂外渗的可能性。
3、做好穿刺位置的固定:穿刺完成好要固定好针头软管,再固定好针翼。
高压注射器要要放在穿刺一侧肢体旁,避免在扫描过程中发生牵拉等。
螺旋管要夹在病人手指中间,对冠脉和胸腹部做CT增强扫描时上臂要向上伸直开。
4、如何检查血管是否发生损伤:使用筋脉推注,可最大程度的避免发生对比剂外渗。
主要方法是:穿刺成功完成后,使用高压推注器注射10毫升的0.9%生理盐水。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预防
(1)评估患者病情及血管情况:评估患者配合程度,能否自理。
操作前选择粗直、弹性较好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留置针固定稳妥,嘱患者放平肢体,切勿随意活动,以免漏针。
(2)提高医务人员操作水平:使用大号留置针,同一部位避免反复穿刺。
穿刺成功后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不适,确认留置针穿刺成功,方可让患者离开。
(3)造影剂的使用: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要注意推注速度不宜过快,速度快对血管的冲击力大,血管通透性、弹性差的患者易发生血管破裂,肿胀。
推注过程多巡视及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4)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操作前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和理解,检查过程中多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处理
(1)一旦外渗立即抽吸,可采取对外渗肿胀区多点针刺,挤出渗液。
并抬高患肢,拔除留置针,予以冰袋湿敷,24小时后热敷。
(2)轻度及中度外渗:
①可用硫酸镁+地塞米松湿敷或硫酸镁+利多卡因湿敷,缓解疼痛、消除肿胀。
②可用酒精消毒穿刺点皮肤,再用冷冻后的马铃薯浆汁湿敷,每小时可更换一次敷料。
马铃薯湿敷可镇痛、抗炎、消除肿胀,使用方便。
③可用水胶体敷料外敷,促进渗液及毒物吸收。
(3)重度外渗:
①局部封闭:可用地塞米松+普鲁卡因药物封闭,再用硫酸镁湿敷。
②中药外敷:常用芒硝外敷。
可解毒、清热、消肿。
③手术治疗:外渗量大,肿胀明显可手术减压治疗,可快速减少皮肤及软组织损伤。
若出现软组织损伤或者筋膜室综合征应行筋膜切开术,可缓解组织、神经被压迫,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造影剂外渗处理方法
造影剂外渗处理方法造影剂外渗是指在医学影像学检查中,注射造影剂后出现的溢出现象,这种情况可能会影响影像检查的准确性,甚至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风险。
因此,对于造影剂外渗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以确保影像检查的准确性和患者的安全。
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造影剂外渗处理方法。
首先,对于已经出现造影剂外渗的患者,我们需要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一般来说,首先要立即停止造影剂的注射,以防止进一步的外渗。
同时,需要及时通知医生和相关医护人员,进行现场处理。
在处理过程中,要保持患者的情绪稳定,避免出现恐慌和焦虑,同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的安全。
其次,对于预防造影剂外渗的发生,我们需要在注射造影剂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过敏史,以便选择合适的造影剂和剂量。
在注射造影剂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注射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避免造影剂外渗的发生。
另外,对于已经出现造影剂外渗的患者,我们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后续处理。
一般来说,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及时进行护理和处理。
同时,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报告,以便后续的医疗工作。
在处理过程中,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解释相关情况,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恐慌,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总之,对于造影剂外渗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处理方法,包括紧急处理、预防措施和后续处理等。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应对造影剂外渗问题,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确保影像检查的准确性。
希望本文介绍的方法能够对相关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有所帮助,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高效的医疗服务。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CT造影剂外渗是指在进行CT检查时,注入的造影剂发生渗漏,导致造影剂泄漏到外部组织或器官中。
造影剂外渗可能引起组织损伤、过敏反应等严重并发症。
预防或处理CT 造影剂外渗的重要措施如下:预防措施:1.选择适当的针头和穿刺地点:使用适合的针头和穿刺地点可以减少针头穿刺时对血管或组织的损伤,减少造影剂外渗的风险。
2.监测注射压力:在注射造影剂时,应该密切观察注射压力,避免过大的注射压力,以免造成血管损伤和造影剂外渗。
3.避免过大的注射速度:注射速度过快也容易引起造影剂外渗,因此在注射造影剂时要以适宜的速度注射。
4.控制患者的体位:正确控制患者的体位有助于减少造影剂外渗的风险。
在进行CT检查时,可以采用下肢提高的体位,减少造影剂向上部组织扩散的可能性。
5.术前评估:在进行CT检查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的病史及过敏史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肾功能、过敏反应等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减少造影剂外渗的风险。
处理措施:1.停止注射:一旦发现造影剂外渗,应立即停止注射造影剂,以避免继续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2.改变注射位置:可以尝试改变注射位置,寻找其他合适的血管进行注射,避免造影剂继续外渗。
3.局部处理:及时对造影剂外渗部位进行局部处理,使用冰敷或局部按摩等方法,有助于减轻局部疼痛和肿胀。
4.观察监测:造影剂外渗后应继续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密切关注有无过敏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等严重并发症。
5.迅速处理并发症:一旦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等严重并发症,应迅速处理,进行紧急抢救,避免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
预防和处理CT造影剂外渗的关键在于细致的操作和密切的观察。
医务人员需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选择适当的操作方法,同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以降低CT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CT造影剂外渗是在接受CT扫描的过程中,造影剂外渗至血管外部或者局部组织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预防或及时处理CT造影剂外渗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预防和处理两个方面来介绍CT造影剂外渗的相关知识。
一、预防CT造影剂外渗的方法1. 患者的健康评估在进行CT扫描前,医生应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包括了解患者的过敏史、肾功能情况、糖尿病情况等。
如果患者有明显过敏史或者肾功能不全的情况,医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造影剂外渗。
2. 特殊人群的注意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以及身体虚弱的患者,应该谨慎使用造影剂,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 预防过敏反应造影剂外渗往往与过敏反应有关。
在给患者注射造影剂之前,医生应该对患者进行过敏反应的评估,如果患者有过敏史,需要提前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预防。
4. 注射技术医护人员在给患者注射造影剂时,需要注意注射的速度和注射的位置。
过快或者过慢的注射速度都可能引发外渗,而在注射造影剂的时候需要准确找准位置并且遵守注射的步骤。
5. 护理措施在使用造影剂后,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监测,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 监测和评估一旦发现患者有造影剂外渗的现象,医护人员需要及时进行监测,并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确定外渗的程度和对患者造成的影响。
2. 停止造影剂的注射一旦发现外渗的情况,医护人员需要立即停止造影剂的注射,并且避免给患者继续注射。
3. 局部处理如果患者出现了局部皮肤的瘙痒、红肿等症状,医护人员需要对外渗部位进行局部处理,可以使用冰袋进行冷敷,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5. 专业治疗对于外渗情况严重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立即通知医生,进行专业的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包括催吐、洗胃等。
在进行CT扫描时,造影剂外渗的现象是可以避免的。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1. 引言1.1 什么是CT造影剂外渗CT造影剂外渗是指在进行CT检查过程中,注射的造影剂未完全留置在血管内而外渗至周围组织或器官的现象。
造影剂是一种可以增强影像对比度的药物,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出人体内部的器官结构和病变情况。
如果造影剂外渗,不仅会降低图像质量,还可能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造影剂外渗可能会导致图像模糊不清,影响诊断准确性。
造影剂外渗还可能引起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甚至造成组织损伤或神经损伤。
及时预防和处理造影剂外渗至关重要,可以保证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CT造影剂外渗并不是一个罕见的问题,但通过严格的操作规范和及时的处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外渗的发生率。
加强对造影剂外渗的认识,及时识别和处理外渗情况,对于提高CT检查的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探讨如何预防和处理CT 造影剂外渗,以及如何识别外渗情况和常见的并发症。
1.2 为什么需要预防或处理CT造影剂外渗CT造影剂是一种常用的医疗工具,用于增强CT影像的对比度,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有时候在进行CT扫描过程中,造影剂可能会外渗,即从血管系统漏入周围组织或腔隙中,导致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或及时处理CT造影剂外渗显得尤为重要。
CT造影剂外渗可能会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甚至导致感染或溶解组织的情况发生。
这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痛苦,还可能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医疗成本。
如果造影剂外渗进入神经系统或其他重要器官,还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CT造影剂外渗还可能对医疗人员造成健康威胁,因为他们可能接触到外渗的造影剂,从而导致皮肤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
为了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预防或处理CT造影剂外渗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及时的处理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CT造影剂外渗带来的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2. 正文2.1 预防CT造影剂外渗的措施1. 确认患者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在进行CT造影检查前,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特别是过敏史和肾功能情况等,以避免造影剂外渗带来的并发症。
医科大学造影剂外渗的预防与应急预案
医科大学造影剂外渗的预防与应急预案.医科大学造影剂外渗的预防与应急预案影像检查造影剂是通过静脉给药的,造影剂外渗是检查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对局部的刺激性大,轻者红肿、热痛、麻木,或产生水泡,重者引起皮肤组织溃疡、坏死,一旦溃烂,愈合困难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临床工作中应积极预防;发生造影剂外渗,要及时妥善处理。
(一)造影剂外渗预防影像检查中的造影剂外渗应以预防为主,预防的关键是遵循以下原则:1、血管评估:使用前先了解可能增加对比剂外渗的因素,如静脉血管硬化、脆性增加或血管太细,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四肢水肿或放、化疗后病人。
2、血管选择:为检查顺利及病人安全,最好选用管腔大、回流好的静脉,避开关节附近的部位,以免因病人动作导致针头移位造成对比剂外渗。
3、建立静脉通路:在注射造影剂前,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肯定穿刺成功后再用造影剂。
4、选择正确的针头及固定方法:选用与高压注射器相配的公用针头,穿刺成功后除用胶布牢固穿刺针,并固定好头皮针的软管部分,以防连接高压注射器后由于检查床的移动造成针头移位。
5、病人宣教:注射前告知病人造影剂外渗时的症状及后果,嘱病人配合以保证针头牢固。
在推造影剂过程中若有疼痛则立即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实时停止造影剂注射,提高病人察觉对比剂外渗的意识。
..6、周密观察:在建好静脉通路等待检查时,要注意静脉通路的回血情况,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情况。
在高压注射器入手下手注射造影剂时进入扫描室观察静脉穿刺部位及病人情况,确认无异常后才离开。
(二)造影剂外渗的处理1、立即停止造影剂注入;2、造影剂外渗量较少,部分症状较轻的患者可接纳在造影剂外渗的48小时内抬高肿胀部位,以促使部分对比剂的吸收,一般在1-2天左右部分症状可消失。
3、造影剂外渗量稍大的患者,一般多选用50%硫酸镁外湿敷效果较好,也可用20%甘露醇外湿敷(三小时以内用冷敷减少组织液渗出,三小时以后用硫酸镁热敷以促进渗出液的吸收)。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CT造影剂外渗是指在进行CT造影检查时,由于注射造影剂的位置不当或患者的生理状况等原因,造影剂从静脉内外渗出,导致周围组织损伤或不良反应的现象。
造影剂外渗不仅可能影响影像质量,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
预防和正确处理CT造影剂外渗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处理进行探讨,以期对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预防CT造影剂外渗的方法:1.选择合适的静脉注射部位:在进行CT造影检查时,选择合适的静脉注射部位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情况下,肘窝静脉是最适合进行静脉注射的部位。
因为肘窝静脉通常较粗,位置较浅,易于找到和穿刺,同时也较为稳定,不易外渗。
2.检查静脉通畅情况:在进行CT造影检查前,医务人员应该对患者的静脉通畅情况进行充分的检查。
如果发现患者的静脉有明显的血栓、狭窄或其他异常情况,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造影剂注射的通畅度。
3.确保注射技术娴熟: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进行造影剂注射时,应该确保自己具备娴熟的注射技术。
注射时应该注意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血管壁或周围组织,从而导致造影剂外渗的风险。
4.提前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在进行CT造影检查前,医务人员应该向患者详细介绍造影剂注射的注意事项,告知他们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外渗的可能性。
这样能够提高患者的警惕性,减少外渗的风险。
1.及时发现并停止注射:一旦发现患者出现造影剂外渗的情况,医务人员应该立即停止注射,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避免造影剂继续外渗,造成更大的损害。
2.局部冷敷:在发生造影剂外渗的部位,可以采用冰袋或冷敷物进行局部冷敷,以减轻疼痛和肿胀,同时减缓外渗的速度。
3.局部按摩:适量的局部按摩可以帮助造影剂更快地被吸收,减少外渗引起的不适。
但是要注意力度,避免造成更严重的损伤。
4.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在处理造影剂外渗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
5.根据情况处理:如果遇到较为严重的造影剂外渗情况,医务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酌情使用局部止痛药、局部肝素溶解等。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CT造影剂外渗是指注射造影剂后,造影剂从血管外泄出来,导致局部肿胀、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的情况。
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注射的技术操作不当,或者患者的个体差异导致的。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1.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在进行CT造影检查前,医护人员应该充分评估患者的静脉情况,选择最合适的静脉通道进行造影剂的注射。
一般来说,粗壮的静脉血管更适合用来进行造影剂的注射,可以减少外渗的风险。
2.注射技术的正确操作:医护人员在进行CT造影剂注射时,应该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注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确保造影剂注射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用针头穿刺静脉时,需要注意避免损伤血管壁,减少外渗的发生。
3.患者的合作和配合:患者在接受CT造影检查前,应该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保持身体部位的固定,避免在注射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移动。
患者要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以确保注射位置准确、安全。
4.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在进行CT造影剂注射后,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外渗情况。
一旦出现外渗的症状,需要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症状的进一步恶化。
1.及时停止注射:一旦发现造影剂外渗的情况,医护人员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停止患者进一步接受造影剂的注射。
这样可以避免造影剂过多外渗,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2.局部冷敷:对于已经发生外渗的部位,可以采用局部冷敷的方法进行处理。
冷敷可以减轻局部的肿胀和疼痛,减少不适症状的发生。
3.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外渗部位的症状变化,包括局部肿胀、疼痛、发红等情况。
及时发现并处理外渗的症状,可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4.积极处理并咨询专业医生: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外渗情况,医护人员需要积极处理,并及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预防CT造影剂外渗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正确的操作技术、适当的注射部位选择和患者的合作配合,可以有效减少外渗的风险。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1. 引言1.1 背景介绍CT造影剂外渗是医学影像学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指的是在注射CT造影剂后,造影剂未完全进入血管内而发生外渗至周围组织或皮下脂肪层的情况。
外渗不仅会降低造影剂的效果,影响影像诊断的准确性,还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处理CT造影剂外渗至关重要。
CT(Computed Tomography)造影剂是一种用于增强CT影像对比度的药物,常用于血管、脑部、肝脏等部位的影像检查。
CT造影剂通常通过静脉注射进入血管系统,然后才能在CT扫描中显现出血管结构和病变。
在注射过程中,由于一些特定原因,造影剂有可能发生外渗现象,导致影像质量下降。
造影剂外渗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与注射技术不当、患者自身情况以及药物性质等有关。
预防外渗的措施包括改善操作技术、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选择适当的造影剂等。
处理外渗时需要及时止血、局部冷敷等方法,确保患者的安全。
监测外渗的标准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外渗可能引发的并发症,也需要及时处理,以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2000字】2. 正文2.1 CT造影剂外渗的原因CT造影剂外渗是在CT检查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可能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风险和不适。
造成CT造影剂外渗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注射过程中的操作不当、患者血管壁的破损、局部组织炎症等因素。
注射过程中操作不当是造成CT造影剂外渗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注射速度过快、针头插入位置不准确、注射压力过大等都会增加血管壁的压力,导致造影剂外渗。
患者血管壁的破损也会引起造影剂外渗,特别是在患者有血管病变或其他血管异常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血管壁的破损,造影剂外渗的概率也会增加。
局部组织炎症也是造成CT造影剂外渗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患者注射部位有局部组织感染、炎症等情况,会降低血管壁的弹性,增加血管壁的渗漏性,从而导致外渗的发生。
在CT检查中,医护人员需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以上原因的发生,从而减少CT造影剂外渗的风险。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CT(Computed Tomography)造影剂是一种用于增强CT扫描成像效果的药物。
它是一种特殊的X射线造影剂,通过在人体内部注射以增强血管、器官或组织的成像效果。
尽管CT造影剂在临床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时患者在注射后可能会出现造影剂外渗的情况,这对患者的健康和医疗安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造影剂外渗是指在CT扫描过程中注射的造影剂未能完全保留在目标血管或器官内,而部分或全部溢出到周围组织和器官中的现象。
造影剂外渗可能导致组织和器官的不良反应,如局部疼痛、炎症、皮肤损伤甚至严重的过敏反应等。
预防和处理CT造影剂外渗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从预防和处理两个方面来详细介绍。
一、预防CT造影剂外渗的措施1. 患者评估:在为患者进行CT造影剂注射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过敏史、肾功能、糖尿病等病史和现病情等。
对于高风险患者,如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应谨慎使用造影剂或者减少剂量。
2. 选择合适的造影剂:临床上常用的造影剂包括碘酸盐类和钆剂类两大类。
碘酸盐类造影剂对患者的肾脏负担相对较大,而钆剂类对肾脏的影响较轻。
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或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尽量避免使用碘酸盐类造影剂。
3. 注射技术: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注射造影剂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保证穿刺部位的消毒和注射的准确性。
避免注射到血管外或者造成血管损伤。
4. 监测:在患者接受造影剂注射后,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和外渗情况。
在注射后的数小时内,患者应保持在医院观察,以便及时处理任何不良事件。
1. 及时处理外渗部位: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了造影剂外渗的情况,医务人员应立即停止造影剂的注射,并及时处理外渗部位。
对于局部皮肤红肿、瘙痒等轻微不良反应,可采取局部冷敷或激素外用等对症处理。
而对于严重的过敏反应或皮肤损伤,应及时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2. 注射部位处理:造影剂外渗后,应及时处理注射部位,避免感染。
造影剂外渗的处理方法
造影剂外渗的处理方法
1、综合干预措施
①造影剂外渗发生后,立即将留置针拔出,并用棉球紧压穿刺点,防止药物外流加重肿胀。
②评估外渗程度,实施对症处理,采用药物外敷、药物封闭等方法。
③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促进外渗的造影剂吸收。
④24h后,肿胀部位可予湿热敷,减轻水肿,解除神经末梢压力,减轻疼痛。
⑤对于重度外渗者,判断肿胀进展情况,如存在发生肌筋膜高压综合征,则需要切开引流处理;有水泡,可以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泡液体;发生破溃者,可先用生理盐水冲洗,随后使用无菌棉球挤压出剩余液体;合并感染者,需抗感染处理。
2、局部处理方法
除了水胶体敷料外,还可以使用50%硫酸镁湿敷、马铃薯外敷、如意金黄散外敷、芒硝外敷、喜辽妥外敷等。
但这些方法均需每隔1~2h进行更换处理,除了操作麻烦,同时会影响病人的舒适度,临床上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造影剂外渗的处理措施和预防对策
造影剂外渗的处理措施和预防对策造影剂外渗是指在进行放射性造影检查时,注射的造影剂从血管内渗漏到周围组织或皮下组织中,造成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造影剂外渗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组织坏死、感染、出血等严重后果。
因此,预防和处理造影剂外渗是非常重要的。
造影剂外渗的处理措施:1.立即停止注射造影剂:一旦发现造影剂外渗,应立即停止注射造影剂,以避免进一步的外渗。
2.局部冷敷:在注射部位进行局部冷敷,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并有助于减缓造影剂的外渗速度。
3.使用局部压迫:对于较小的外渗,可以使用局部压迫的方法,将造影剂压回血管内。
4.使用吸引器:对于较大的外渗,可以使用吸引器将外渗的造影剂吸出,以减轻症状和避免并发症。
5.使用局部注射药物:在注射部位进行局部注射药物,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并有助于减缓造影剂的外渗速度。
6.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外渗,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以避免组织坏死、感染、出血等严重后果。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对策:1.选用合适的造影剂:在进行放射性造影检查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造影剂。
2.注射技术要求高:在注射造影剂时,应注意注射技术,避免造成血管损伤和注射不当等情况。
3.注射部位要正确:在注射造影剂时,应选择正确的注射部位,避免注射到动脉或静脉以外的组织中。
4.注射速度要适当:在注射造影剂时,应控制注射速度,避免造成血管压力过大和造影剂外渗。
5.患者协助:在进行放射性造影检查时,应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如保持注射部位的干燥和不要过度活动等,以避免造影剂外渗的发生。
总之,造影剂外渗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预防和处理非常重要。
在进行放射性造影检查时,应选择合适的造影剂,注射技术要求高,注射部位要正确,注射速度要适当,同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以避免造影剂外渗的发生。
如果发生了造影剂外渗,应立即停止注射造影剂,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CT造影剂外渗是指在进行CT造影检查时,注射的造影剂发生漏注或外渗,导致造影剂在血管外渗出。
造影剂外渗可能会引起局部皮肤剧烈疼痛、局部肿胀、组织坏死等不良反应,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
为了预防或处理CT造影剂外渗,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注射技术操作1. 确认穿刺部位:在进行注射前,医务人员应仔细确认穿刺部位,确保准确的血管定位,避免造影剂注射到血管外。
2. 慢速注射:在注射过程中,要保持注射速度缓慢,特别是刚开始注射时,应更加缓慢,以便观察是否有外渗的迹象。
3. 组织紧压:在注射造影剂后,应用纱布或手指轻轻按压注射部位,维持一段时间,以防止外渗。
二、患者提醒和配合1. 提醒患者:在进行CT检查前,医务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解释CT造影剂的使用方法、副作用和注意事项,特别是注射过程中应告知患者有关感觉变化的反馈。
2. 提高患者配合度:在注射过程中,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和配合,让患者感到安心和放松,有助于减少紧张和不适感。
三、监测和观察1. 观察注射部位:术前和术后要对注射部位进行仔细观察,特别是注射完成后的15-30分钟内,要密切观察有无局部红肿、疼痛等异常反应。
2. 翻盖观察:注射造影剂后,可用翻盖法抬起皮肤,观察注射部位下方是否有造影剂外渗。
四、处理措施1. 尽早发现和处理:一旦发现造影剂外渗,应立即停止注射,并采取措施处理。
2. 医学急救处理:在外渗发生后,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医学急救室进行处理。
医务人员应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如冷敷、局部止痛、止血等。
3. 密切监护:外渗发生后,患者应继续进行观察和监护,随时关注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
4. 避免感染:外渗处应进行局部清洁和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CT造影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使用造影剂可以帮助医生更清晰地观察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从而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在进行CT造影检查时,有时会出现造影剂外渗的情况,即造影剂从静脉注射的部位外渗到周围组织中。
造影剂外渗不仅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还有可能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健康影响。
预防和处理CT造影剂外渗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讨论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希望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一、CT造影剂外渗的原因造影剂外渗是指在CT造影检查中,注射造影剂后造影剂未能完全停留在血管内,而是从注射部位渗出到周围的软组织中。
造影剂外渗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静脉穿刺技术不够娴熟。
静脉穿刺是注射造影剂的第一步,如果静脉穿刺技术不够娴熟,有可能会损伤血管壁,造成造影剂外渗。
2. 静脉通透性差。
有些患者由于自身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静脉通透性较差,造影剂注射后不易完全停留在血管内,容易造成外渗。
3. 造影剂注射速度过快。
造影剂注射速度过快,血管内部的压力将增大,容易造成造影剂外渗。
4. 造影剂的性质。
不同种类的造影剂其黏性和渗透性不同,某些特殊性质的造影剂更容易引起外渗。
1. 加强静脉穿刺技术培训。
医务人员需要不断加强对静脉穿刺技术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减少因穿刺损伤导致的外渗情况。
2.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
对于患者的静脉通透性差的情况,可以选择其他静脉通路进行造影剂的注射,避免造成外渗。
4. 选择合适的造影剂。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造影剂种类,避免因造影剂的特殊性质引起外渗。
5. 观察患者反应。
在注射造影剂后,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上述是预防CT造影剂外渗的一些措施,对于医务人员来说,需要不断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范,做好预防工作。
在实际操作中,有时难免会出现CT造影剂外渗的情况,因此我们也需要了解如何处理这种情况,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造影剂外渗处理方法
造影剂外渗处理方法
造影剂外渗是指在进行造影检查过程中,由于血管关闭不良或者穿刺点封闭不严,造影剂从血管外渗漏出来的现象。
这种情况可能引起局部的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因此需要及时处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造影剂外渗处理方法:
1.压迫止血法:将纱布或者压迫敷料直接在外渗点进行压迫止血,帮助血管封闭。
2.冷敷:在外渗点冷敷,能够促进血管收缩,并减少外渗。
3.保持患肢高位:如果造影剂外渗发生在四肢,保持患肢高位可以减少血流,从而减少外渗。
4.局部治疗:可以使用局部消炎药膏或者外用抗生素进行局部治疗,预防感染。
5.密闭封口:对于外渗严重的情况,可以用伤口敷料和透明敷料进行密闭封口,避免继续渗漏。
6.避免活动:避免患肢过度活动,以免加重外渗。
7.密切观察:及时观察局部情况,如果有感染症状如红肿、疼痛等,及时就医治
疗。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外渗较为严重或者发生在敏感部位,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处理方法,具体的处理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发生造影剂外渗的护理
发生造影剂外渗的护理1、发生外渗,立即停止注射造影剂外渗后立即拔除留置针,尽可能的回抽药液,抬高患者穿刺手臂并制动,手臂下垫软枕,以促进局部造影剂的吸收。
2、遵医嘱用药对于少量外渗病人(<20 ml)可使用舒康博水凝胶敷料外敷配以冰袋持续冷敷。
对于外渗量较大病人(>20 ml),将患肢抬高于心脏水平以上,促进静脉血回流顺畅,加速外渗药物的吸收,在此基础上应用上述各种药物和方法,以便外渗药物尽快吸收。
3、加强观察注射造影剂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肢温度、皮肤颜色、肿胀程度等,在发生外渗后,及时用药并继续观察皮肤的性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加强交班,告知各班密切观察外渗部位情况,并做好记录。
4、饮食护理进食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忌辛辣、煎炒、油炸食物,忌烟酒。
5、生活护理护士为患者清洗患肢时用温水,选择质地柔软的毛巾,动作轻揉,缓慢轻抹,严禁用力搓擦患肢皮肤,以防因暴力造成原本水肿变薄的皮肤破损。
告诫患者局部外渗后24h严禁热敷,热敷会引起水疱和溃疡,加重组织的水肿。
6、心理护理造影剂外渗后,患者及家属会有恐慌、焦虑等心理,护士要及时安慰、疏导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造影剂的机理,外渗后的组织反应,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
CT造影剂外渗的发生与造影剂性质、患者年龄、血管条件、疾病状态、神志、心理、医务人员技术、穿刺部位、输液工具等因素有关。
造影剂一旦发生外渗,轻则疼痛、肿胀,重则可能造成组织坏死和肢体功能障碍。
在为患者注射造影剂时,一定要注意做好预防措施,提前告知患者及家属造影剂外渗的症状和危害,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在穿刺过程中选择粗直弹性好的大血管,避开关节,护士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穿刺水平,尽量一针见血,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一旦发生外渗,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危害降至最低,保证患者的安全。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CT造影剂是一种用于增强影像的特殊药物,在医学影像学中被广泛使用。
然而,CT造影剂外渗是一种严重的副作用,可能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CT造影剂时,必须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本文将讨论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1.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对于预防CT造影剂外渗至关重要。
最好选择较大、直径较大的静脉,例如肱静脉、颈内静脉等。
此外,为了避免血管收缩,可以在静脉通路上用温水敷布或其他方法。
2.确认针头的位置确认针头的位置对于预防CT造影剂外渗同样非常重要。
在将针头插入静脉之前,需要确保穿刺点处的皮肤干燥、无皮下气肿和皮下水肿。
在穿刺时,不要移动针头,以免导致静脉痉挛和静脉损伤。
3.慢速注射慢速注射CT造影剂可以避免造影剂外渗。
一般来说,4-8毫升/秒是比较安全的注射速度,具体注射速度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慢速注射可以减少造影剂对血管壁的冲击,降低局部血压和血管张力,从而减少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
4.俯卧位采用俯卧位可以有效地减少CT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
俯卧位可以减少静脉压力,提高胸腔内压力,从而使静脉血管保持较为稳定的扩张状态,减少造影剂外渗的风险。
在注射造影剂之后,患者应该维持俯卧位数分钟,等待造影剂充分扩散。
1.尽快停止注射一旦发生造影剂外渗,尽快停止注射,并在外渗部位进行压迫和按摩。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血管扩张,减少造影剂外渗的面积和持续时间。
2.冷敷在外渗部位用冰敷有助于减轻疼痛和瘙痒感,减缓外渗速度。
冷敷可以有效地缩小血管口径,减少造影剂外渗的面积和程度。
在严重的CT造影剂外渗情况下,可以在外渗部位进行局部注射。
例如,可以注射0.5%浓度的纳洛酮或1%浓度的普鲁卡因,以减缓血管扩张和减少外渗面积。
4.高位抬举高位抬举可以减少血管压力,提高局部血管张力,减少造影剂外渗的风险。
但高位抬举需要注意患者的自我安全,在抬举时要避免滑动和坠落的风险。
对比剂外渗预防及应急预案
六对比剂外渗的预防与应急预案放射检查对比剂是通过静脉给药的,对比剂外渗是检查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对局部的刺激性大,轻者红肿、热痛、麻木,或产生水泡,重者引起皮肤组织溃疡、坏死,一旦溃烂,愈合困难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临床工作中应积极预防;发生对比剂外渗,要及时妥善处理。
对比剂外渗预防放射检查中的对比剂外渗应以预防为主,预防的关键是遵循以下原则:1血管评估使用前先了解可能增加对比剂外渗的因素,如静脉血管硬化、脆性增加或血管太细,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四肢水肿或放、化疗后病人。
2血管选择为检查顺利及病人安全,最好选用管腔大、回流好的静脉,避开关节附近的部位,以免因病人动作导致针头移位造成对比剂外渗。
3建立静脉通路在注射对比剂前,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用对比剂。
4选择正确的针头及固定方法选用与高压注射器相配的专用针头,穿刺成功后除用胶布固定穿刺针,欠合作的病人用夹板固定,并固定好头皮针的软管部分,以防连接高压注射器后由于检查床的移动造成针头移位。
5病人宣教打针前告知病人对比剂外渗时的症状及后果,嘱病人配合以保证针头固定。
在推对比剂过程中如有疼痛则立即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停止对比剂注射,提高病人察觉对比剂外渗的意识。
6严密观察在建好静脉通路等待检查时,要注意静脉通路的回血情况,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情况。
在高压注射器开始注射对比剂时进入扫描室观察静脉穿刺部位及病人情况,确认无异常后才离开。
在放射检查时,从静脉穿刺到检查结束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确保病人安全做好检查。
对比剂外渗的处理对对比剂外渗的处理有非药物处理和药物处理,如对比剂外渗量较少,局部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用非药物处理,在对比剂外渗的48小时内抬高肿胀部位,以促使局部对比剂的吸收,一般在1~2天左右局部症状可消失。
药物处理多适用于对比剂外渗量稍大的患者,可用75%的酒精外湿敷或用肝素软膏外涂于渗出部位。
对比剂外渗量较大的患者一般多选用50%硫酸镁外湿敷效果较好,也可用20%甘露醇外湿敷(三小时以内用冷敷减少组织液渗出,三小时以后用硫酸镁热敷以促进渗出液的吸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剂外渗的预防
2、穿刺方法的改进: 采用大角度(20-40度),直刺法进针,同时
避免反复来回穿刺血管,根据检查部位和注射 压力选择合适的套管针。以20G(1.1mm*30mm) 为宜。 24G,注射速度为1-2ml ∕s 22G,注射速度为2.5-3.5ml ∕s 20G,注射速度为4-4.5ml ∕s 18G,注射速度为5-5.5ml ∕s
对比剂外渗的预防5Fra bibliotek加强高压注射过程的观察:
加强高压推注过程中的观察,观察
穿刺点周围有无肿胀、红斑或皮肤 苍白,同时注重患者的主诉(有烧 灼感或疼痛感应立即停止推注)
总结
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治 疗时遵循的原则是及时缓解局部 疼痛 ,积极预防或控制已经发生 的感染。
脉走向抹匀,边涂抹边适度按摩。
4 抬高患肢,关节处制动。 一般在药物外渗的48小 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 吸收。
对比剂发生外渗的处理(中重度)
冷敷:可减轻皮肤损伤程度,收缩毛细血管减轻 局部出血和疼痛,用冰袋冷敷药物外渗处皮肤 24~48小时(时间长短以病人耐受程度为限)。 6 48小时内严禁热敷,否则会加重水泡和溃疡,使 损伤加重,增加患者痛苦。 7 水泡无菌条件下抽吸,小的自行吸收。用新型可吸 收渗液的敷料覆盖下抽吸,渗出多时换药。 8 凝胶可加速坏死的自溶,银离子敷料可控制感染 肉芽组织过度增生时,用泡沫敷料可吸收渗液。 5
对比剂外渗预防与处理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线科 陈茉
主要内容
渗出的定义 对比剂外渗的原因 对比剂外渗的处理 对比剂外渗的预防
为什么要增强CT、增强MR?
CT、MR增强扫描是通过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造影剂)后,按所需要 的时间进行扫描。增强扫描利用了病变组织与相邻正常组织间的吸收差别, 从而更清楚的显示病变,增强检查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而且对定性诊断颇 有帮助。 碘海醇是CT增强扫描中常用的造影剂,钆剂是MR增强扫描中常用的造 影剂,增强检查是在CT或MR扫描过程中高压注射对比剂,才能起到增强的 效果。
喜疗妥的药理作用
喜疗妥的活性成分为0.3%多磺酸基粘多糖类,临床 研究结果显示喜疗妥可由皮肤渗透很快进入真皮及 皮下组织,具有抗凝血酶作用,能有效阻止微血栓 的产生,能抑制组织中蛋白酶的分解及透明质酸酶 的扩散,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水肿的吸收和消 除炎症。 喜疗妥软膏外涂适度按摩可以起到活血化瘀、舒经 通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 临床化疗性静脉炎、静脉输液外渗、静脉炎等 。
喜疗妥的特殊药理作用,治疗静脉炎能缩短
病程,减轻痛苦,而且治疗方便,软膏对皮 肤无刺激性,使用简单、方便、便于护士操 作观察,患者容易接受,无条件限制,无菌 要求低,易于掌握,且经济实惠,携带方便, 患者愿意接受,适合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局部扇形封闭
局部封闭的常用药物有: 生理盐水 5-15ml 利多卡因 2ml 地塞米松 5mg
对比剂外渗的临床表现
一般在6小时出现急性炎症反应,并于
24~48小时达高峰、伴有坏死、水肿和 出血,随后转为慢性,包括特殊炎性细 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及邻近肌肉萎缩 等。局部有刺痛,烧灼感。外观局部水 肿、形成红斑、有压痛,持续2~7天。 容易发生静脉炎
对比剂外渗的原因
一、药物因素
二、血管情况差
对比剂外渗的预防
3、穿刺部位的固定:
穿刺部位针头要妥善固定,螺纹连
接管固定在患者手臂上,使之能随 着扫描时机床的移动而移动,操作 前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 的配合。
对比剂外渗的预防
4、降低血管外渗发生率方法: 确定套管针在血管内方可连接高压注
射器;先用高压注射器设定生理盐水 20ml快速静脉试推,如患者穿刺部位 无肿胀及疼痛方可连接对比剂注射。 非耐高压PICC、 CVC不可进行高压注 射。
外渗肿胀面积 封闭面积 湿敷、冷敷范围
封闭液的作用
利多卡因有扩张局部血管及麻醉止痛作
用 地塞米松具有稳定生物膜的作用,防止 致炎、致敏、致痛物质的释放、减少炎 症扩散、促进组织修复等作用 生理盐水可稀释外渗药物的浓度、减少 对组织的刺激性
对比剂外渗的预防
1、穿刺血管的选择: 首选粗、直、富有弹性, 并能很好固定的血管。避开末 梢神经丰富、关节、静脉窦、 血管分叉等处血管。
三、反复穿刺,选择留置针型号偏小
四、推注速度快
五、患者心理
六、医务人员因素
静脉血管通路的原则
留置针:
前臂粗直、弹性好的血管,推注造影剂 后留置针不保留
避免钢针穿刺
对比剂发生外渗的处理(轻度)
轻度渗漏,多数损伤轻微,无需处理。
需要嘱咐患者注意观察,如外渗加重,
就及时就诊。 对个别疼痛明显者,局部给予普通冷 敷、湿敷。
对比剂的定义
造影剂(又称对比剂)是介入放射学
操作中最常使用的药物之一,主要用 于血管、体腔的显示。
药物外渗的定义
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
腐蚀性或刺激性的药物进入 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 常的血管通路。
渗出程度
0 度 I 度 II 度 III度 IV 度 无任何临床症状 皮肤苍白,水肿最大直径小于2.5CM,皮肤冷 伴或不伴有疼痛。 含I度,伴水肿最大直径在2.5-15CM 含II度,伴水肿最大直径大于15CM,轻度-中 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觉 含III度,伴皮肤紧蹦,渗出, 变色,瘀瘢或 肿胀,较深的凹陷 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疼痛,任何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药物 的渗出可引起。
对比剂发生外渗的处理(中重度)
1 2 3 停止输注,不拔针的情况下尽量回抽。 扇形封闭,生理盐水10-15毫升,地塞米松5mg, 利多卡因2毫升,封闭超过肿胀外渗 的面积。 50%硫酸镁局部湿敷,湿敷面积超过肿胀外渗面 积,用50%硫酸镁完全浸湿,注意保湿,及时更 换。或应用喜疗妥挤出膏体3~5 cm,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