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史上的重大成矿地质事件!
华南地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岩石圈多阶段伸展
华南地区中⽣代⼤规模成矿作⽤与岩⽯圈多阶段伸展华南地区中⽣代⼤规模成矿作⽤与岩⽯圈多阶段伸展⽑景⽂1,2, 谢桂青2, 李晓峰2, 张长青1, 梅燕雄2(1.中国地质⼤学“岩⽯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摘 要:华南是中国最主要的钨、锡、铋、铜、银、锑、汞、稀有、重稀⼟、⾦和铅锌多⾦属成矿省,⽂中初步论述了华南地区中⽣代⼤规模成矿作⽤的基本特点。
⼤规模成矿作⽤主要发⽣在170~150Ma ,140~125Ma 和110~80Ma 3个时间段,前⼀阶段以铜铅锌和钨矿化为主,后⼀阶段主要是锡⾦银铀矿化。
尽管140~125Ma 也是⼀个成矿相对集中的时间段,但主要表现为第⼀个阶段的继续,同时,也是前⼀个阶段向后⼀个阶段的过渡,以钨锡矿化为主。
这⼏个阶段的⼤规模成矿与华南和华北地块后碰撞及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弧后多阶段岩⽯圈伸展有关。
关键词:成矿作⽤;多⾦属矿床;中⽣代;伸展作⽤;华南地区中图分类号:P611;P541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52321(2004)01004511收稿⽇期:20030224;修订⽇期:20040301基⾦项⽬:国家重点基础规划发展项⽬(G1999043211,G1999043216);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调项⽬(K1.4)作者简介:⽑景⽂(1956— ),男,教授,长期从事⾦属矿床学研究。
华南地处欧亚⼤陆东南缘,濒邻西太平洋,由华夏和扬⼦古陆组成,也就是⽔涛等[1]所总结的两陆夹⼀洋(消失的古华南洋)。
华南地区曾经历过Columbia 超⼤陆,G ondwana 超⼤陆,Pangean 超⼤陆及欧亚⼤陆形成与演化的多期构造运动。
晚古⽣代以来,华南⼜受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的影响,特别是早中⽣代以来的构造变形岩浆与沉积作⽤响应在全球中⽣代构造中独具特⾊[2]。
本⽂从成矿⾓度将华南地区限定为华夏古陆(或华南加⾥东褶皱带)和扬⼦古陆南缘。
古元古代-中国重要的成矿期
第33卷第4期地质调查与研究Vol.33No.4 2010年12月GEOLOGICAL SURVEY AND RESEARCH Dec.2010古元古代-中国重要的成矿期沈保丰,翟安民,杨春亮(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摘要:古元古代是中国十分重要的成矿期,矿种多、成矿规模大、矿床类型复杂。
与太古宙相比,古元古代构造体制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太古宙全活动体制转换为活动带和稳定地块并存的构造格局,因而其成矿特征与太古宙有明显差别。
太古宙成矿主要与绿岩带有关,相应形成铁、金、铜锌等矿床。
在古元古代,与成矿有关的构造环境主要是与拉伸、裂陷和伸展活动有关的裂谷环境,其次为活动大陆边缘裂谷及弧后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有少部分与伸展构造有关,产在深大断裂带中的矿床。
因而古元古代成矿是以裂谷、裂陷为主的成矿体系。
在古元古代形成华北陆块北缘东段辽吉与古元古代裂谷作用有关的硼、铁、菱镁矿、滑石、铅锌、铜镍、岫玉等矿床成矿系列、华北陆块南缘中条山-王屋山与古元古代裂谷作用有关的铜矿床成矿系列、佳木斯微陆块与古元古代沉积变质作用有关的石墨、金矿床成矿系列等11个主要矿床成矿系列。
相应大规模成矿的有铁、铜、金、铅锌、金红石、钛铁矿等金属矿床及石墨、菱镁矿、硼、滑石等非金属矿床。
就是同一种矿产,与太古宙相比,矿床类型也有明显差别,如条带状铁建造(BIF)型铁矿,在太古宙为阿尔戈马型,而古元古代则以苏必利尔湖型为主。
关键词:古元古代;中国;成矿构造环境;成矿作用中图分类号:P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135(2010)02-0241-17处于太古宙和中元古代之间的古元古代,是从活动地壳向稳定陆块的过渡时期,在中国其时限介于2.5~1.8Ga之间,该时期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上都是一个重要成矿期。
中国古元古代变质岩系出露面积约136000km2[1],主要产出在华北陆块的北缘、南缘、五台-吕梁和胶东等地;中央造山带的天山、昆仑、北山、阿尔金山、柴达木南、北缘、北秦岭、大别山、胶南-苏北等地;塔里木北缘、阿尔泰、佳木斯微陆块等地;其次出露于杨子陆块和华夏陆块中的滇中、鄂西、赣北、皖西南、浙东南和闽西北等地[2]。
秦岭造山带重大地质事件_矿床类型和成矿大陆动力学背景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综 述 Bulletin of Min eralogy,Petrology and Geoch emistryVol 27No 4,Oct 2008秦岭造山带重大地质事件、矿床类型和成矿大陆动力学背景朱赖民,张国伟,李 ,郭 波西北大学地质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摘 要:秦岭造山带由两条主缝合带(商丹、勉略缝合带)及其分划的三个地块(华北地块南缘、秦岭微地块和扬子地块北缘)组成。
秦岭造山带是在晚太古 中元古代洋陆间杂构造基础上,于晚元古代-中三叠世经历现代板块构造体制的主造山期的华北、秦岭、扬子三板块依次沿商丹和勉略两条缝合带由南向北俯冲碰撞造山,奠定了基本构造格局,并由于后造山期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的叠加改造成复合型造山带。
秦岭造山带内的金属矿床主要有热水喷流沉积型铅 锌矿床、火山喷流型块状硫化物、斑岩 矽卡岩型钼(钨)矿床、卡林 类卡林型金矿床、岩浆热液脉型金矿床和低温热液改造型汞锑矿床。
造山带内的商丹和勉略缝合带产有部分岩浆分结或熔离型铬铁矿和铜镍硫化物矿床。
沉积 变质成因铁矿床主要分布在扬子和华北古板块边缘。
秦岭造山带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演化存在时空耦合关系,因此研究秦岭造山带成矿事件对其不同时期地质事件的响应,对发展我国大陆成矿理论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 键 词:秦岭造山带;成矿作用;成矿动力学背景中图分类号:P5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2802(2008)04 0384 07Main Geolog ical Events,G enetic Types of Metallic Deposits and TheirGeodynamical Setting in the Q inling O rogenic BeltZH U Lai min,ZH ANG Guo w ei,LI Ben,GUO BoS tate key L abor ator y of Continental D y namics,Dep ar tment of Geology,N or thw est Univ er sity,X i!an710069,ChinaAbstract:T he Q inling orogen was built up through int erplay of three blocks,t he N ort h China block,the small Q in ling block,and the Sout h China block,separat ed by t he Shangdan and M ianlue sutures.T he Qinling orogen as a complex orogen ex perienced a prolonged continent al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blocks.T he first st age is the format ion of the orogenic basements in Precambrian.T he second st age is the plat e t ect onic evolut ion in Late Prot erozoic M iddle T riassic,which is t he main orogenic st age and characterized by plat e tectonic regime.T he last is the M esozoic Cenozoic intercontinent al t ectonic evolut ionary st age.T here are SEDEX and V M S t ype sulf ide depos it s,the Porphyry Skarn t ype M o(W)deposit s,the Carlin Carlin like gold deposits,the magmat ic hydrothermal vein type gold deposits,and t he epit hermal Hg Sb deposit s et c.T he magmat ic fractionat ion cryst allization,and sulfurizat ion segregat ion type deposit s,such as chromit e and nickel deposit s,distribut e in Shangdan and M ianlue sutures.T he sediment ary metamorphic t ype Fe deposits locat e in the rim of Y ant ze and North China block.T here is time and space coupling relation betw een t he format ion of Q inling orogenand the M ineralization Evolvement of ore deposits,so the st udy of responding of ore deposit s to Geological Events have important t heory and pract ice has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t he Qinling orogenic belt;mineralizat ion;metallogenetic geodynamical set ting收稿日期:2008 01 03收到,06 02改回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2006CB403502);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200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2071);陕西省教育厅基金项目(07JK414);南京大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14 08 1)资助作者简介:朱赖民(1966),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矿床地球化学研究,Em ail:z hulaimin@nw .应用现代大陆动力学理论,研究成矿地质背景、构造单元属性及时间演化,分析由板块的汇聚、离散和平移引发的壳幔物质相互作用、沉积作用、变形与变质作用、岩浆活动、流体运移、成矿物质活化、迁移、聚集等相关过程,向来是国内外地学界广泛关注的课题[1~18]。
重大地质事件的成因及影响
下图为2011年8月16日云南泥石流滑坡灾害危险等级预警预 报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面为我国云南西部四个聚落的航空照片,框线内为居民密集 区。图中不容易发生泥石流和洪灾的聚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应对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正确的是( ) A.在较陡山体凹坡处建临时躲避棚 B.逃生时向沟岸两侧山坡跑 C.顺沟谷方向上游或下游逃生 D.加强泥石流沟谷下游的检测工作
2.两个角度分析内、外力作用 (1)二者同时作用于地壳,从相反方向改变地表形态。内力 作用塑造了地表形态,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不 断对地表进行破坏,使得地表趋于平缓。 (2)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同一时期,可能会以 某种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在地壳发展变化中起主导 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或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 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
1.四方面理解地壳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即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二者是统一的,是地质循环的综合体现。 (2)地质循环伴随着物质循环和能量的交换,是自然地理环 境形成过程中将地球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基础 循环,是地表形态形成与变化的基础。 (3)地质循环充分体现了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即时间上同时 进行,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某时某地往往某一作用占优势。 (4)地质循环中的能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内力作 用释放出的地球内能,二是促进外力作用进行的太阳辐射能。
(三) 重大地质事件的成因及影响
地质事件是指地质历史时期稀有的、突然发生的、在短暂时 间内完成而且影响范围广大的自然现象。一般常见的地质事件主 要有火山喷发、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由于其往往对生产和生 活有重大影响,所以成为高考频繁考查的热点。
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中国地质自然环境影响的探讨
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中国地质自然环境影响的探讨第4卷第1期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3年8月GeologicalHazardsandEnvironmentPreservationV o1.4.№lAug’,1993L|/3’虫藏言蓑蔫导地/J自然环境影响的探讨/}江堡些盛尸—————————’——’........——一r(中国地质科学院五六二综台大队,三河市101601)本立论述丁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形成原日,韧士}分析丁这一地质事件肘青藏高原厦中国大陆地质自然环境的影响.认为,一十地区地质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化是全球性变化与地区性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这两方面变化分别与地球运动和区域地壳运动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地质动力话动过程,是认识地蓐自然环境的重要内窖.糊词,,始.越唯敏Jf,I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地球发展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它不但对区域地质构造,矿产资源等具有重要控制作用,而且对中国大陆地质自然环境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笔者根据正在进行的有关课题研究的部分成果,初步总结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与形成原因,探讨这一地质事件对中国气候以及沙漠,黄土和泥石流活动等所产生的影响.一,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的北界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南界为喜马拉雅山,东界为龙门山,横断山和川西高原,西缘为克什米尔和帕米尔高原.面积约330×10km.高原北部为柴达术盆地及其它一些小型盆地,海拔2700--3100m高原南部和东部是一些巨大山系与深切河各.高原中部除个别高大山系外大部分地区地势宽坦,低丘,宽谷,湖盆交错,平均海拔4500—5000m青藏高原的急剧隆起发生在新生代,但在此之前经历了漫长的成陆作用和夷平活动.在地质时期中,广阔的青藏地区经历过多次海陆变迁.其最终结束海侵的成陆时间早晚不一.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北向南海水逐渐退出:北部是昆仑山,可可西里山于晚三叠世末成陆f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则直到始新世中,晚期才成为陆地(表1)_1_∞.在地壳上升,海水退却的同时,发生造山运动,从北向南形成高大山系的雏形.要有:海西期的昆仑山印支期的可可西里山;燕山期的唐古拉山}喜山期的喜马拉雅山等. 由于在早第三纪以前的构造运动在本区活动不十分强烈,所以诸多山系和整个青藏地区2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993年的高度还不大.此外,在成陆造山过程中,在山地地区发生剥蚀活动,在河谷,湖盆内发生堆积作甩.经过漫长的隆升,夷平话动,使广阔的青藏地区形成基本统一的夷平面,其高程1500~3000m.这一地质地貌活动为青藏高原的形成创造了基础条件,因此是高原演化的奠基时期.表l青藏地区鼍并海遇成陆时间表地区最晚海相屉成陆时间决定戚陆的构造运动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叠幕一上三叠统三叠纪束毒西一印支运动芜墙高原北部一横断山区中慷罗骁中慷罗世末燕山运动早期阿底斯山一念青唐古拉山白里系早白里世末一晚自里世韧燕山运动中晚期雅鲁藏布江索段上白里骁晚白里世蔫山运动晚期雅鲁藏布江西段和喜马拉雅山始新坑始新世中晚期喜马拉雅运动一幕喜马拉雅山南麓(巴基斯坦北部)中新统中新世中期喜马拉雅运动=幕(111文世宣[I],张青梧啪等,1981,惨改)第四纪——特别是早更新世中晚期以后,青藏地区发垒持续的,快速的整体隆升.到中更新世束,高原平均高程达3000m左右,高大山系达4000--5500m;到晚更新世束,高原进一步上升到4000m左右,高大山系上升到5000--6500m;全新世以来,上升速度进一步加剧.高原和高大山系分别达到4500--5000m和5500--8000m.目前隆起活动仍未停止,大部分地区以2一lOmm/a以上速率继续上升(图l,表2).表2青藏高原地区第四纪以来上升幅度念青唐古羌塘昆仓山唐古拉山阿底斯山藏南各地喜马拉雅山恕山拉山东爰高原全新世80O--900400—600100--E00900—190O晚更新世250O一280025O025002000--280020口0—2500中更新世2500早更新世(据郑奉,1981[a]等’青藏高原隆升虽然是持续进行的.但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据沉积序列,河流阶地和古冰川遗迹等方面分析,快速整体隆升后第一个比较明显的激烈期发生在L4一L2MaB.P.前后的早更新世末,此期间上新世一早更新世时期的古湖泊相继消亡,在东昆仑山口,甲洼等地剖面中,穷家岗冰期的冰碛层和河溯相沉积层,不整合覆盖在下部溯相沉积层上此后,大致在0,9MaB.P,0.5MaB.P.,0.1MaB.P.和8000a前后又发生多次构造运动,使高原在持续隆升中,多次发生较大幅度的上升和河流下切活动,形成若干次沉积间断和多级河流阶地(图2),.综观青藏高原全部隆升过程,第四纪以来,呈现隆,●摹1期张业戚t青藏高原隆起盈其对中国地赢自鼎环境影响的探I寸3E奢f避国1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示意圈臣令’图2青藏高原三个冰靖层谷地和河流阶地剖面勘’窟日中喜马拉雅山卓羹友蜂北垃热久囊市答地左横剖面-b.蕾兰酉喜马拉稚山北墟马甲囊市支疵答地左捌面-t栌定贡嘎东较大援河各地右横面.1.鞠相屡2.拜质阿朔相屡-3.砂质河期相层’4?iI}泥质j辫相屠-5?山麓砾石堆积f6-珠磕屉?7.球术角砾署-8.冲租砾石屡f9.斯屡}1D.基告升速率不断增大的趋势,尤其是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时期.隆升活动特别强烈.平均速率分别达到7一l0mm/a和50mm/a左右.青藏高原隆升活动具有区域的整体性和局部的差异性.其整体性主要表现在整个高考妻上是在早更新世开始大幅度隆起,此前区内虽然发育有山地,湖泊,河流,盆地等不同地貌形态?但高程无巨大差异,因此区内由古生物,古岩溶,沉积相等反映出的古环矗基本一致.隆升过程中,虽然不同方式的构造形变广泛发生,但由于隆升的速度很快,时间t,I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很短,所以尚未形成严重的地区性差异;连发育在高原内的许多河流也来不及充分下切,致使高原内大部分地区原来形成的宽广统一的夷平面不但现今高程近于一致,而且原有地貌形态也得以较好的保存青藏高原隆起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在整体隆升的背景下,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区性差异.这种差异以高原边缘地区最强烈.北缘的柴达木盆地,受昆仑山东西向构造带和阿尔叠构造带影响,中新生代时期,发生断陷或拗陷活动,形成相对独立的中新生代盆地.东缘的龙门山,横断山和川西高原地区,虽然伴随青藏高原发生强烈上升,但上升幅度较高原腹地要小,同时由于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十分发育,面状剥蚀和河流下切活动特别强烈,因此隆升活动受到多方面干扰,形成高山耸峙,峡谷纵横的地貌特征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同整个高原相比,上升步伐更快,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上升速率分别超过15mm/a和70mm/a}诸多山峰在伴随山系快速隆起的同时,还发生强烈的断块上升,因此其上升速率和幅度较喜马拉雅山还大.此外,在高原内部的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山系,在伴随高原整体性隆升过程中,也发生断块上升活动,因此上升速率和幅度也不同程度地高于整个高原地区.在一些高大山系的山麓地带,伴随高大山系的块断上升活动,常常因局部引张作用而发生断陷活动,因此形成断续分布的断陷盆地.如在喜马拉雅山北麓,不但发育了一系列湖盆,而且形成了宽阔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在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北麓,形成了班公湖,昂拉仁错,色林错(奇林湖),纳木错等数十个湖泊.对于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不同大地学说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地质力学认为,青藏高原是伴随该地区主要构造体系的生成演化而出现的,而构造体系又是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产物.青藏高原地区除受纬向构造,南北向构造,西域系构造,北东向构造等多种构造体系影响外,主要为帕米尔一喜马拉雅歹字型构造和青藏川滇歹字型构造控制.这两个巨大的歹字型构造由一系列走向东西一北西的弧形倒转褶皱和逆冲断裂带组成.自北向南大致形成4个构造带巴颜喀拉构造带,中生代以前为北西西向海槽,三叠纪晚期发生褶皱和断裂活动}唐古拉构造带,三叠纪和侏罗纪为海槽,中侏罗世后发生强烈构造活动,白垩纪前后成陆,构造带主要由上三叠统和侏罗系褶皱和冲断裂组成;冈底斯山一念青唐古拉构造带,北部侏罗纪一白垩纪为海相沉积,南部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白垩纪末发生造山运动,晚侏罗世和白垩纪地层发生褶皱和冲断层;喜马拉雅构造带,包括雅鲁藏布江断裂和喜马拉雅北坡的一系列复杂的褶皱和冲断层,均形成于新生代.上述构造带是印支运动以后,伴随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发展,由北向南依次形成的.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中国大陆地壳运动虽然发生了十分复杂的时空变化,但受地球自转速率控制,其基本方式是发生纬向的或经向的水平位移,因此形成一系列纬向构造和经向构造.在这一基本格局控制下,由于不同地区边界条件的制约,纬向构造和经向构造常常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甚至形成多种形式的扭动构造体系.这种现象在古生代以后表现得尤其突出.其时中国大陆地壳持续向南推移过程中,在中国大陆西部开始受到印度地块的阻挡,于是在青藏地块东南边缘的三江流域产生日益强烈的侧向挤压,使青藏地块发生顺时针方向的扭动,因此一些弧形褶皱和断裂开始发育,形成了歹字型构造的雏形.中●‘‘第1期张业戚,青藏高陆踅厦其对中国地蜃自然环境影响的探讨5生代以来的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不但继承了古生代地壳运动程式,而且发生在青藏地区的构造运动的强度一次比一次加大,因此使歹宇型构造迅速发展定型.据地球物理资料,青藏地区地壳具有多层结构,因此在多次构造运动作用下,发生强烈挤压和构造推覆,地壳不但发生巨大断裂变形,而且在水平方向急剧缩短,在垂直方向大幅度增厚,与此同时,深部上地幔物质发生上涌,这些活动使青藏地区隆起成陆后发生强烈的整体上升,形成雄踞地球之巅的”世界屋脊”这场剧烈的地壳形变运动,在区域上是由北向南发动的,所以循此方向,构造运动的强度和地表隆升的幅度不断增大.在时闻上,这场运动在古生代开始孕育,中生代萌发,早新生代初步发展,晚新生代以后急剧加强.现今阶段,青藏高原地区不但仍然以很大的速率继续上升,而且构造活动,地震活动,地热活动等都十分强烈,表明这场雄伟壮阎的地壳运动仍处于方兴未艾之中.二,青藏高原隆起后,中国气候环境的巨大变化青藏高原的隆起,控制了晚新生代以来东亚季风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使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气候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据有关研究成果],早第三纪时期,地轴与黄道面交角大约为Oo(现为663,),太阳辐射能够更多地进入高纬地区,因此全球气候比较温暖.亚热带气候带可达北纬35.一45.,暖温带可达北纬5.一5O..该时期我国和东亚大陆构造活动相对稳定,大多数地区遭受剥蚀夷平,青藏高原及周缘山地尚未大幅度隆起,中国大陆地貌虽然也有多种形式的变化,但基本上为波浪状起伏的准平原.在这种情况下,除沿海地带出现局部性季风环流外, 广大区域为行星风系控制.气候带基本与纬向线平行分布,各带温差不大,锋面活动不强. 自高纬向赤道地表温度缓慢上升,气候带稀疏宽广.全国陆地可大致分为5个区域:东北区域为湿润暖温带l华北区域为湿润的暖温带一亚热带;准噶尔盆地一内蒙古高原为干旱暖温带塔里术盆地一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干旱一半干旱亚热带}西藏高原一华南沿海地区为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图3)rr].到晚第三纪末期,全球气候开始变冷,气候带增多,各带之间冷暖,干湿变化加大,与此同时,海陆热力差异加强,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出现原始的古季风环流.在我国.一方面各地区准平原化遭到El益严重破坏,地貌形态趋于复杂化,多元化{另一方面,青藏地区在全部成陆后开始向高原发展.其时大部分地区高程达2000m以上.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使中国大陆气候带(特别是冬季气候带)开始南移,另一方面已显雏形的青藏高原对夏季风开始产生敷益明显的阻滞作用,因此使西北地区开始出现全年干旱的气候特征.I临近第四纪之前,虽然气候在反复冷暖交替中不断变冷,但毕竟没有进入冰期阶段}已经出现的古季风环流虽然受到原始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还比较微弱,因此东亚季风尚不强盛.对我国和东亚气候的影响并不特别显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大陆晚第三纪气候在继承早第三纪时期气候温暖,南北温差不大,气候带基本与纬圈平行等特点的同时,又出现气候带南移,区域气候变化趋于复杂多变等特点.从而显示出开始向第四纪气候转化的特点.这一时期中国大陆大致分为6个气候区域:东北地区仍为湿润的暖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3年圉3中国早第三纪气候带分布图(据扬怀仁等,1989[~J)圉d中国晚第三纪气候蒂分布圉(据橱怀仁等,1989[T3)●蕈l期张业戚,青藏高舅i隆起厦其对中11llh;l自嚣环境髟响的探讨7温带|海河,黄河下谱地区为湿润的温带一亚热带|西北干旱暖温带除包括西北大型盆地和高大山系外,进一步向东扩展到黄土高原地区|藏滇地区为湿润的温带一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和江南丘陵的大部分地区为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区}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南地区为湿润的热带一亚热带(图4)m.第四纪——特别是早更新世中晚期以后,中国大陆气候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除了受第四纪全球性冰期,问球期控制外,还受到急剧隆升的青藏高原的强烈影响.第四纪以来,全球性降温使中低纬的海陆热力差异不断加大,因此使第三纪末期出现的局部性古季风环流逐步扩大,形成大范围的东亚季风环流.与此同时,急剧隆起的青藏高原.对自由大气产生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越来越大,从而使东亚环流得到极大地加强.实际观测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冬季(或寒冷的冰期阶段),青藏高原是中国和亚洲地区的一个十分强大的冷源.受其影响,一方面在海拔大约4000--5000m的近地面产生一个具有反气旋特征的冷高压,因此加强了中国大陆的冬季风,另一方面,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阻隔了北部西伯利亚气流与南部印度洋气流的联系,使冷空气在西伯利亚地区积聚加强,并频繁侵袭我国,不但加剧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寒冷,干旱,而且使中国东部地区产生强烈的东北季风.冬季温度明显低于同纬度的其它大陆地区.夏季(或温暖的问冰期),青藏高原一方面作为中国和亚洲大陆的热源,形成一个由高原近地面热低压和高原上空高压组成的高原季风环流,因此强化了中国东部——特别是东南部区域的夏季风环流,使这些地区夏季(或问冰期阶段)更加炎热多雨I另一方面.它仍是一个巨大的屏障阻挡了西南季风的北上.因而使青藏高原及其北部广大地区常年干旱少雨.综合上述,新生代时期中国大陆气候由时空比较稳定的温暖气候逐渐变化为寒冷多变的气候.这一变化始于上新世,早更新世逐渐发展,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急剧发展,目前尚在继续演化之中.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包括t第一,中国大陆由受行星风系控制转变为受季风控倍鼍}第二,气候变化除纬度效应外,还出现强烈的非纬度的区域性变化,造成强烈的南北向差异和东西差异,在此两方面综合作用下,形成三大气候区——东部的东南季风区,西南部的西南季风区,西北部的内陆干旱区,第三,青藏高原和高大山系,除整体干旱,严寒和区域性气候变化外,还形成了垂直气候带|第四,在中国大陆第四纪以来气候的时问变化上,一方面随冰期,间冰期及冷期,暖期交替发生较长时间尺度的变化,另一方面随冬夏交替发生短时间尺度的变化.冬季和冰期阶段,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极端寒冷,干旱, 东部地区气温也低于同纬度其它地区}夏季和间冰期,东部地区较其它同纬度地区相比要炎热多雨,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仍十分干旱.三,气候导致的其它地质自然环境变化气候在地质自然环境系统中具有突出的主导作用.气候变化进一步决定植被迁移,冻土与冰川发育,黄土分布,沙漠进退等;这些环境又共同控帝j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气候环境变化的多种效应,首先反映在青藏高原地区.从沫川发育情况看,青藏高原一直是中国陆地冰川主要发育区.第四纪以来.伴随全球气候转冷和高原急剧隆起,冰川活动的规模在反复消长中不断扩大.早更新世希夏邦马冰期,沫川规模很小,只有一些山8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3年地冰帽和小型山麓冰川,出现在希夏邦马等个别高大山峰地区.到中更新世聂聂雄拉冰期,冰川活动显着加强.冰川遗迹在高原的主要山脉广泛分布,冰川型式多样,不仅有狭长的山谷冰川,山麓冰川,而且有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的半覆盖式冰川.到晚更新世的珠穆朗玛冰期,冰川活动仍十分强烈,特别是高大山系的冰川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如察隅河谷晚更新世早期冰川长达200km以上;嘉黎县西北的麦地卡盆地发育了3600kin:的盆地式冰川I在理塘与稻城之间形成了近300Okm的冰盖.全新世时期,虽然全球气候进入温暖的冰后期,但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昆仑山,念青唐古拉山等高大山地的冰川活动并没有停止,一直到现今阶段仍在继续进行].晚更新世以后t由于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降水急剧减少,导致湖泊萎缩,湖水咸化.如班公湖,羊卓雍湖,马法术错等陆续由外流变为内注奇林湖(色林错)等一批湖泊解体,并逐步进入盐湖阶段.伴随更新世后气候愈益寒冷干燥,土壤也发生显着变化.中更新世时期,为典型的褐红壤型土.晚更新世时,除喜马拉雅山南翼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因受到一定的西南季风的影响,仍继续红壤或褐红壤型土的形成活动外,其余广大地区均变为褐土型土.全新世时期,除局部海拔高度较低,受季风影响的地区为黄棕壤型土的成土活动外,其余广大地区进一步发展为棕毡土型成土活动.此外,自更新世晚期开始,在高原腹地和周缘山地还形成了大面积的多年冻土.高原植被也发生显着变化.第三纪时期为茂密的针阔叶混交林.早更新世以后,植被逐渐稀疏,昆仑山首先变为高山荒漠和灌木丛草原.中更新世以后,高原地区的栎类和雪松迅速减少,松树和其它针叶树增多.晚更新世以后,松栎林,云杉林等完全消失,逐渐变为高寒草原,草甸和荒漠草原或荒漠稀疏灌术草原.青藏高原隆起不仅使自身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对中国广大区域的地质自然环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区域环境变化中,最突出的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中国沙漠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东经75.--125之间的西北,内蒙古温带与暖温带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按纬度而言,这些地区本不应该成为沙漠猖獗的地区.之所以形成严重的沙漠化,除远离海洋外, 更重要的是第四纪以后,由于全球气候变冷和青藏高原的迅速隆起,使这些地区气候持续严重干旱,于是在早更新世时期开始出现沙漠,而后在反复消长中不断扩大,最终形成浩瀚的沙漠.中国黄土的发育历史与沙漠化具有类似特点.它同样作为寒冷干燥气候的产物,自早更新世形成以后,一方面随冰期与问冰期发生反复扩展与收缩,另一方面在反复消长中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从黄土发育情况看,老黄土主要停积在西北和华北地区,而新黄土(下蜀土上部)则越过长江,远达江南丘陵地区.此外,在中国西北黄土沉积剖面中,愈到上部由新黄土反映的气候愈趋干燥.这些变化显示了青藏高原不断隆升的作用Eg]我国西北以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广阔区域的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的兴衰,明显受到青藏高原隆起和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影响.其发展的总趋势是,伴随季风气候的发展和干旱的加强,地表水体萎缩,含盐量提高如罗布泊湖中全新世以后面积缩小了数倍位于内蒙古高原弱水下游的古居延泽.原来包括今日的嘎顺诺尔,苏古诺尔及居延洼地,汇●第1期张业戚,青藏高熏隆起厦其对中国地质自鼎环境形响的择{寸9纳弱水东河和西河,水域辽阔,两汉时期,该地经济繁荣,而后由于气候日趋干旱,沙漠化发展,八泽河水锐减,湖面萎缩解体.古居延泽干涸,仅在嘎顺诺尔和苏古诺尔洼地尚存残留的湖泊].我国泥石流活动的发展历史也与青藏高原和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密切关系.据有关研究成果,早更新世时期,我国泥石流活动不强,只在天山等局部地区发现水石流堆积物.中更新世时期,泥石流活动显着加剧,泥石流堆积物广泛发育在天山,昆仑山,贺兰山,太行山,秦岭川滇山地等地区.在黄土发育区,泥石流堆积物多出现在离石黄土下部}在非黄土地区,泥石流堆积物则覆盖在早期河潮相沉积物上,或与同期其它类型沉积物以相变方式发生水平交错过渡.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泥石流活动在广泛发生的同时,还出现类型多样和强度加大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和西北高山地区,主要为冰川型泥石流}在黄土高原,陇南山地,川滇山地等地区,主要为粘度较大的暴雨型泥石流}在秦岭,太行山,燕山,辽西山地等地区,主要为暴雨型水石流.导致第四纪泥石流活动演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中更新世后中国大陆完全受季风气候控制,季节性降水,暴雨型酶水变得十分强烈,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条件;第二,由于青藏高原的持续隆起和中国其它区域新构造运动的进行,中国大陆三大阶梯状的地貌格局逐步形成,高原,山地,丘陵地区的局部性高差也越来越大,因此为泥石流活动创造了广泛的地形基础}第三,伴随第四纪风化剥蚀与多种沉积活动的进行,第四纪黄土以及残积物,坡积物冲洪积物等松散堆积物愈益丰富,因此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第四纪环境演化,直接影响了青藏高原地区的古人类活动.现今的西藏高原,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特别是藏北高原地区基本上属于无人区.但考古资料表明,在石器时代,这里曾有过与华北地区类似的古人类活动.近20年来,先后在申扎县多格则公社多热藏布河二级阶地,日土县扎布公社古湖岸阶地,普兰县马法术错东北岸的三级阶地,日土县帕也布也峰南麓帕也曲真沟,吉隆县戳错龙湖北岸阶地等发现细石器20多处.这些石器多分布在宽展的河谷和湖滨地带,现今海拔4400--5200m.这些石器的特点与华北地区相似.它们可能属于旧石器晚期或中石器时代目.这些古人类遗迹说明,在更新世晚期或全新世初期,尽管青藏高原已经发生急剧隆起,气候和水土环境也逐渐恶化,但整个高原地区的环境还没有发展到完全扼杀人类生机的程度——特别是在河流,潮泊及一些山麓地区,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并有较好的水土条件,使古人类在这些地方得栖息生存.全新世以后,尽管全球和东亚进入温暖的冰后期,但青藏高原隆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藏北高原更加严寒干旱,同时河流干涸,湖水成化,土壤贫瘠,草木稀琉,可狞动物绝迹,使古人类失。
中国区域地质发展历史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
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
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
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
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
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
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
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
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
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 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这一时期发生的四堡(晋宁Ⅰ)运动使扬子陆块固结并与塔里木、华北陆块相联,扬子陆块东南缘与华夏陆块碰撞,从而拼为一体的中国古大陆基本形成,并很可能成为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成员(陆松年,2001)。
(完整版)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完整版)⼗⼤地质构造运动详解⼗⼤地质构造运动详解⼀、迁西运动迁西运动是发⽣于中国北⽅始太古代末的⼀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闪岩相—⿇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粒岩—⽚⿇岩区最具有⼴泛性和⼀定代表性,属于⼀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平运动⾩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
⾩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它使⾩平群及更⽼地层普遍发⽣变形和产⽣以⾓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度不整合确定的。
⼴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泉不整合、探马⽯不整合及⾦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吕梁及中条⼭等地发现不整合界⾯外,阴⼭、燕⼭、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古陆西缘康定群中⿇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西吕梁⼭的表现最典型,故⽽得名。
与此同时,⼭西五台⼭地区也有⽐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古生代地质年代特点
古生代地质年代特点古生代(Paleozoic era)——地质年代的第3个代(第1、2个代分别是太古代和元古代)。
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
古生代共有6个纪(Period),一般分为早、晚古生代。
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Cambrian 5.05亿年前)、奥陶纪(Ordovician 4.35亿年前)和志留纪(Silurian 4.05亿年前),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Devonian 3.55亿年前)、石炭纪(Carboniferous 2.95亿年前)和二叠纪(Permian 2. 5亿年前)。
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
在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相继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类和古爬行类动物。
鱼类在泥盆纪达于全盛。
石炭纪和二叠纪昆虫和两栖类繁盛。
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类为主,至志留纪末期,原始植物开始登上陆地。
泥盆纪以裸蕨植物为主。
石炭纪和二叠纪时,蕨类植物特别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是重要的成煤期。
地质年代名称。
显生宙(Phanerozoic Eon)的第一个代,距今约 5.7亿年至 2.5亿年前,占显生宙时期的2/3。
包括早古生代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晚古生代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发展时代,如寒武纪的节肢动物三叶虫、奥陶纪的笔石和头足类、泥盆纪的珊瑚类和腕足类等。
最早的脊椎动物无颚鱼也在奥陶纪出现。
植物以水生菌藻类为主,志留纪末期出现裸蕨植物。
在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开始在陆地生活。
鱼类在泥盆纪大量繁衍,并向原始两栖类演化。
石炭纪和二叠纪时,两栖类和爬行类已占主要地位。
植物也进入依靠孢子繁殖的蕨类大发展时期,石炭纪和二叠纪因有蕨类森林而成为地质历史上的重要成煤期。
古生代的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深刻影响自然环境的发展。
早古生代的地壳运动在欧洲称加里东运动,在美洲称太康运动,在中国又称广西运动。
此时古北美、古欧洲、古亚洲、冈瓦纳古陆及古太平洋、古地中海都已形成。
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一、迁西运动迁西运动是发生于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子古陆西缘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是(2500-1800Ma)期间的,在此期间,在今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山西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晋南)、兴东运动()、凤阳运动()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
福州大学古生物与地史学地质历史时期的重大地质事件 (...
第三节 水圈和大气圈事件
• (3)缺氧事件-地史中大规模的缺氧事件沉积主要 发育于寒武纪初期、奥陶纪-志留纪之交、晚泥 盆世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晚石炭世-早二叠世、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和三叠纪-侏罗纪之交,除寒 武纪初期和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的缺氧事件外, 其他四次分别与显生宙的四次生物集群绝灭的时 间大体吻合。 • 大规模缺氧事件的成因是复杂的,与地史中动植 物的演化、大气圈中氧含量变化和气候等因素存 在一定的成因联系。
FK
Pan-Afr (1.0-0.6Ga)
Massifs (800-600Ma)
Tawuia-Longfeng. (800-900Ma)
泛大陆-850Ma再造图显示出纬向分布的古大陆特征(据王鸿祯,1998)
第一节 岩石圈事件
• 5、新联合古陆,成型于晚海西期-早印支期 (250Ma)在空间分布上,大陆型联合古陆呈 典型的经向半球型分布,北半球称劳亚大陆, 南半球称冈瓦纳大陆,夹持于二者之间呈向西 开口的V字形广大区域为南、北古特提斯多岛 洋,它们在地貌特征和构造性质上类似现今的 西太平洋和加勒比海。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资源 环境和海陆分布格局就是在此基础上裂解、漂 移形成的。
繁荣似锦,无限风光
第一节 岩石圈事件
一、联合古陆旋回 1、始联合古陆,是岩石圈形成演化过程中 早期较广泛的一次固结聚集事件 (2500Ma)太古宇末(阜平运动)陆核 形成 • 构造组成为绿岩带和其间的花岗质岩带
第一节 岩石圈事件
2、原联合古陆,陆核扩大,原地台形成。 (1800-1900Ma),古元古代末(吕梁运 动),原地台及似盖层形成。 • 海、陆相沉积分异,红层、赤铁矿和似 盖层沉积开始出现,这是沉积史中具划 时代意义的重大地史事件。
中国重大崩塌事件描述表
中国重大崩塌事件描述表编号Z01001时间1959年底地点辽宁省抚顺西露天矿成因开采灾情由于南帮边坡下部的煤壁被采掉,底板凝灰岩层发生滑坡,煤炭主要提升系统运,工程处理历时3年直接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治理费)。
灾度评估较严重资料来源孙广忠、姚宝魁,中国滑坡地质灾害及其研究,中国典型滑坡,科学出版社,1988年,3页;吴江,抚顺西露天矿滑坡,中国典型滑坡,科学出版社,1988年,117页。
编号Z01002时间1960年(一说60年代)地点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北西南门峡成因不详灾情埋没村庄,破坏渠道。
滑坡体规模6800(一说1500)万立方米死亡人数200人灾度评估极严重资料来源段永侯等,中国地质灾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475页;中国科学院西南资源开发考察队,西南自然灾害及其防治对策,科学出版社,1991年,20页;李昭淑,黄土高原滑坡及其利用的探讨,灾害学,1990年,2期,42页。
编号Z01003时间1961年10月20日地点云南省禄丰县元永矿区成因开荒、暴雨灾情暴雨洪水淹地12.2公顷,元永井矿区两侧山体滑坡89处,体积7.1万立方米,倒房317间死亡人数104人受伤人数57人直接经济损失88万元灾度评估较严重减灾措施经调查,此次洪灾原因,除猛降暴雨外,主要是生产队社员开荒59.5公顷,矿区职工开荒7.6公顷,滑坡体80%皆在新开荒地区域。
为了吸取这一血的教训,盐矿及县委工作组向州委写报告,并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封山育林,保持水土。
地委、县委也作出了退耕还林的决定。
为保持这一措施的实现,将矿区居民迁出103户245人,并将矿区9.2平方公里的山坡地区作为封山育林区灾害评估较严重资料来源禄丰县水利电力局,禄丰县水利志,1989年,13、45页编号Z01004时间1965年11月22日地点云南省禄劝县北部的普福河支沟灾情11月22日晚,发生第一次巨大山崩,崩塌量2.5亿立方米土石;23日晚,又发生第二次、第三次崩塌,崩塌量分别为5000万立方米和900万立方米。
叩开世界级大矿之门——湘西千万吨铅锌矿勘查纪实
叩开世界级大矿之门——湘西千万吨铅锌矿勘查纪实‚通常而言,储量50万吨的铅锌矿就算是大型矿区。
这一次发现的是千万吨世界级铅锌矿田,有可能使我国铅锌矿储量增加10%~20%……‛专家这样评价湘西北铅锌锰矿整装勘查成果。
2011年,作为全国首批47个整装勘查项目之一——湘西铅锌矿整装勘查迎来新突破,共发现铅锌矿储量1000万吨,远景储量超过2000万吨,潜在价值达数千亿元。
花垣—凤凰地区铅锌矿整装勘查项目的开展,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日前,记者跟随‚找矿突破在行动‛媒体基层行采访团来到湘西,探秘这场整装勘查大会战的前前后后。
基础:十年磨一剑,迎接找大矿藏时代的到来‚十年磨一剑。
湘西千万吨铅锌矿整装勘查成果的取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经历了几个时期的艰苦历程。
‛湖南省地勘局总工程师贾宝华告诉记者。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湖南省地勘局405地质队就在这一地区摸爬滚打,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先后在这里发现矿产地、矿点488处,找到8个大型铅锌、锰、汞、钼、镍等矿床,中型矿床26处,并曾被国家授予‚为地质找矿作出重大贡献的地质队‛和‚功勋地质队‛称号。
‚405队地质工作者所做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对整个湘西成矿模式的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贾宝华说。
2001年开始,405队等在梳理湘西铅锌矿勘查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湘西铅锌矿的成矿特征及规律——与美国密西西比型铅锌矿相提并论的扬子型层控低温热液铅锌矿。
这种类型具有规模大、品位低、埋藏浅、矿床分布范围广、矿石易开采易选冶等特征。
随着采矿及选冶技术的提升,这类矿藏的经济价值也逐步提升。
正是这一成矿规律理论的新认识,湘西被确认为具有找到大型—超大型铅锌矿藏的潜力。
2005年,中国地调局在全国14个成矿片区的基础上增加湘西—鄂西成矿区。
该成矿带北起鄂、豫、陕三省边界,南至湘黔铁路线,西自鄂渝交界,东达江汉平原西缘,广泛分布的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地层是我国层控铅锌铜和锰矿的重要富集层位。
华南板块前寒武纪的构造演化史及成矿事件
华南板块前寒武纪的构造演化史及成矿事件华南板块是全球研究最为深入的构造单元之一,区域变形复杂、岩石类型丰富,历史演化过程悠久,一直以来备受地质学者的关注。
其中,前寒武纪时期是华南板块构造演化史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华南区域成矿事件的开端。
华南板块主要由元古宙岩浆岩基底和晚元古代-中新元古代沉积岩及基性岩构成。
前寒武纪的构造演化受到了独特的地质背景和构造环境的影响,整个华南地区被大规模的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活动所控制,隆升作用和变形爆发相互交织,导致华南地区出现了极为复杂的变形构造及地质事件。
在前寒武纪时期,华南板块的构造演化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是伊犁尔山事件后,到早古元古代岩浆活动的阶段。
这是华南板块的一次快速演化时期,华南板块发生了一系列的岩浆作用和变形构造,杰出的岩浆地质特征是独特的岩墙体,如桐南岩墙、衡阳岩墙和苍南岩墙等等。
同时,在这一时期,岩墙的形成代表了华南板块地壳伸展的复杂性和演化模式的多样性。
第二个阶段是早古元古代到前寒武纪的早期。
这一时期华南地区经历了较为稳定的演化,大部分时间是以长周期的深层变形和稍有不齐的岩浆活动为主。
其中,少量的晚元古代和早古元古代沉积物和建造物质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在此期间,华南地区的岩石类别也逐渐多样化,包括花岗质、闪长质、二长英质、石英斑岩体,并且在华南地区的许多地方形成了大规模的金属矿床,这一时期标志着华南地区成矿性质的转变。
总的来说,前寒武纪是华南地区构造演化和成矿过程十分关键的时期,探索这个时期的地质演化历史对于理解整个华南板块的构造演化、成矿模式和深部地质演化过程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华南板块是中国的重要构造单元,历史演化过程复杂,章节繁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华南板块前寒武纪的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
构造演化阶段:华南板块前寒武纪的构造演化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是伊犁尔山事件后,到早古元古代岩浆活动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伸展构造、隆升和变形活动。
江西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的重大地质事件记录
江西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的重大地质事件记录叶张煌;刘嘉麒;尹国胜;陈安泽;王敏【摘要】Mount Sanqingshan in Jiangxi, which was approved as a national geological park in March 2005 and nominated as the World Natural Heritage List in July 2008, is well known for its granite geology and granite peak landform. With the geological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more than one billion years, Mount Sanqingshan is not only a geological treasure with global comparison significance in geology and other fields but also an owner of many geological heritages with great significance in scientific value and scientific popularity. On the basis of field trip conducted by the authors for the application for global geopark, geological heritages representing nine geological events in Mount Sanqingshan National Geopark have been summarized in the paper. This is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s as well as the management requirement for geopark.%江西三清山于2005年3月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8年7月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以花岗岩地质与花岗岩峰林地貌著称.拥有10亿年演化历史的三清山,不仅是一个地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全球研究对比意义的地学宝库,而且是拥有重要科学价值及科普意义的地质遗迹.在申报世界地质公园野外考察的基础上,本文综述了三清山地质遗迹代表性的9个重大地质事件,这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开发和保护基础工作以及地质公园管理的要求.【期刊名称】《地球学报》【年(卷),期】2012(033)002【总页数】9页(P236-244)【关键词】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地质事件【作者】叶张煌;刘嘉麒;尹国胜;陈安泽;王敏【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江西省地质调查院,江西南昌 330030;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 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8.72;P931.2;P53三清山位于中国东南部,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德兴两县(市)交界处。
古生代汉水陆架总结:地质事件及其对海洋演化的影响
古生代汉水陆架总结:地质事件及其对海洋演化的影响古生代汉水陆架总结:地质事件及其对海洋演化的影响汉水陆架是指位于中国华北平原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线规划路线的中部地区,由全新世淤积而成。
在汉水陆架之下,是承载着丰富的古生代地质历史的古代海洋,这段历史从距今4.6亿年前的寒武纪开始,一直到距今2.5亿年前的中三古代结束。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许许多多的地质事件都给予了古生代汉水陆架以深远的影响,本文将着重探讨这些地质事件及其对海洋演化的影响。
一、正海洋的形成及其对汉水陆架的影响大约在4.6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上存在一种称为正海洋的古代海洋。
正海洋的形成与地球上的板块构造密切相关。
在寒武纪刚开始的时候,地球上还没有现代的大陆和洋洲,而是由众多岛弧、陆块和海盆构成。
在这些海盆中,积聚着大量的火山岩、海相沉积和微生物残骸等物质,经过数百万年的压实、堆积和沉积,逐渐形成了厚厚的沉积物层,变成了相当巨大的盆地。
而在北美的普雷里亚洲板块宽度已达2000公里的海盆中,古代海洋正式形成。
这个时代的正海洋在地球上演化了多达2.7亿年,直到距今3.9亿年的奥陶纪。
正海洋是个广阔的海洋平台,它呈现出一个巨大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在这个特征下,海底的岩石或矿物质被慢慢的沉积,而在那些沉积物的上面,则逐渐形成了巨大的白垩岩层和石灰岩层。
这些白垩岩和石灰岩经过地质作用后,就成了引水层,在后来的地质演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正海洋的形成,为古生代汉水陆架的演化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其地质历史也与古生代底栖生物演化密切相关。
在汉水陆架上,生物沉积、化学沉积以及各种面貌的强力变质作用,形成了有机泥岩、灰岩、石英砂岩、钙质砂岩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堆积沉积物层,记录着明显的地质特征和生物学特征。
例如,汉水陆架上的有机泥岩层,是由于万千生物在长时间内堆积、腐烂和分解所形成的,而其中的富含生物骨骼、残体或成虫、藻类和其他生物的化石,则成为理解寒武纪晚期生物演化规律的极重要标本。
天津市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重要地质事件解析
天津市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重要地质事件解析地质事件是地球历史中发生的重大变动或重要事件。
在天津市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中,对于重要地质事件的解析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对天津市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中的重要地质事件进行解析,并分析其对地质学的意义和影响。
1. 天津市滨海地区地震活动事件天津市滨海地区是中国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地震活动频繁。
根据历史地震记录,天津市滨海地区曾多次发生规模较大的地震,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
这些地震事件对地质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揭示地震活动的规律性,并为地震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 天津古生代地层划分事件天津地处华北地区,具有丰富的古生代地层,是研究古生物与古环境的重要地区之一。
在天津市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中,对天津古生代地层的划分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对古生代地层的划分,可以研究古生物的演化及其对环境变动的响应,进而揭示地球历史的变迁。
3. 天津地貌演化事件天津市地貌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平原、河流等地貌类型。
天津市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中,对天津地貌演化的事件进行解析是必不可少的。
地貌演化事件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深入理解地壳的动力学作用和地形发育规律。
4. 天津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事件天津市地下水资源丰富,是该地区重要的水源之一。
在天津市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中,对天津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事件进行解析是必要的。
分析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事件可以研究地下水的分布规律、水质特征以及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5. 天津市地质灾害事件天津市地质灾害频发,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在天津市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中,对天津市地质灾害事件的解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质灾害事件的分析,可以研究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演化规律,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天津市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中的重要地质事件解析对于深入理解地质学的相关知识和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这些地质事件,可以揭示地球历史的变迁、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地表地貌的形成发展规律,为地质学的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热点事件.doc
2014年地质热点事件国内部分1.22处公园获国家地质公园资格,3年内完成建设命名。
近日,湖北恩施腾龙洞大峡谷等22处地质公园获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
国土资源部要求这些地质公园3年内按标准完成地质公园的建设,并按照相关程序申请正式命名。
(来源于:中国网)2.我国建立起海域“可燃冰”基础理论。
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悉,依托国家调查专项,在分析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资料数据的基础上,历时5年研究,我国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近日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来源于: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3.水环中心完成多项南极科考任务。
2月6日,参加中国南极第30次科学考察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查恩来、任政委和连晟三位同志圆满完成了维多利亚地新站选址工程勘察、中山站卸货海冰探路、俄罗斯遇险船只国际救援以及“雪龙”号脱困等多项艰巨任务,凯旋回国。
(来源于: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4.朝阳等38个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获国家重点保护。
从国土资源部获悉,第一批38个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近日获得国土资源部的资格认定,辽宁朝阳、四川自贡、云南禄丰、贵州关岭、山东莱阳、广东河源等著名化石产地位列其中。
(来源于:光明网)5.我国10枚“金钉子”实物地质资料全部入库。
近日,随着浙江常山黄泥塘“金钉子”剖面柱状岩芯和系列标本顺利采集入库,标志着中国地调局实物中心成功收藏国内10枚“金钉子”实物地质资料。
(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报网站)6.我国首次完成自然重砂资料系统研究。
随着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自然重砂资料应用项目的结题,我国首次完成了自然重砂资料的系统研究工作。
日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表示,海南、湖南、浙江、云南、西藏等地已经利用这一成果找到20多处新矿产地。
(来源于: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7.我国成功研发首台4500米级深海遥控作业型潜水器(海马号ROV)。
试论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_华仁民
1999年矿床地质M I NERAL DEP OSIT S第18卷第4期试论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华仁民(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毛景文(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北京)提要:中国东部在中生代尤其是燕山期发生了大规模的金属成矿作用,形成了一大批重要矿床,其成矿强度之高、密度之大、矿种之丰富,在全球中生代成矿作用中首屈一指,故可称为中生代成矿大爆发。
研究表明,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是该地区在特定地质背景下发生岩石圈大减薄和构造格局大转折相结合、从而导致大规模壳幔相互作用和构造圈热侵蚀事件的产物。
深入研究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的背景和过程,不仅能解决矿床学学科发展中的许多重要科学问题,为进一步寻找矿产资源指出方向,而且对认识中国大陆乃至东亚_西太平洋的地质构造演化史、探讨花岗岩类的形成环境、了解特提斯与太平洋构造域的交会结合等一系列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生代成矿大爆发中国东部地球在演化历史中充满了灾变性、突发性事件的记录,于是/大爆炸0、/大爆发0之类词语频频出现于地学文献之中,例如举世瞩目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成矿作用在地球发展和演化历史中的强度和时空分布也是很不均匀的,不同的地质时代会形成具有该时代特色的矿种与矿床类型,这已经为矿床学家所熟知。
笔者认为,在某一并不太长的地质时期内、在某一地域发生的成矿作用,其成矿强度之高、密度和规模之大、种类之丰富,达到了其他时空区间无法比拟的程度,则也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成矿大爆发0。
这种现象无疑是矿床学界乃至整个地质学界予以关注的科学热点。
中国东部中生代尤其是燕山期的成矿大爆发就是一个最具典型意义和研究价值的例子。
1基本事实中国东部一般指贺兰山)龙门山一线以东直至东部沿海的我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广大地区,这里不但是我国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其中尤以我国的急需矿种如铜、金、银、铅锌以及优势矿种如钨、锑、锡、锂、铍、铌、钽等稀有金属最为突出。
《地层学与地史学》第十章 地史总结
第一节 岩石圈事件
一、联合古陆(Pangea)旋回
在地质历史中曾经出现过五次联合古陆 联合古陆 新联合古陆(PⅤ ) 中联合古陆(PⅣ) 古联合古陆(P Ⅲ) 原联合古陆(P Ⅱ) 始联合古陆(P Ⅰ) 成型期 古生代末(250 Ma) 震旦纪初(约850 Ma) 长城纪末(约1 400 Ma) 古元古代末(约1 900 Ma) 太古宙末(约2 500 Ma)
R-Q 新联合古陆 (250Ma) 中联合古陆 (850Ma) 古联合古陆 (1400Ma) 原联合古陆
Himalayan Suture zone
(1900Ma)
始联合古陆 (2500Ma)
Kxtb,01,46(8):646-650
联 合 古 及 与陆 生 物的 分 异形 度 的成 关和 系 分 裂 史
古联合古陆(PⅢ)
主要特征是原地台的进一 步固化和集结。 在中朝、西伯利亚、俄罗 斯、中非和澳洲等陆块上 似盖层沉积、碳酸盐岩进 一步增多。 在空间分布上古联合古 陆呈经向半球形分布 ,其 成型时代大体在1400Ma左 右。
古联合古陆再造 (据王鸿祯等,1996简化)
中联合古陆(PⅣ)
经过太古宙以来多次 构造一岩浆活动的改造, 元古宙晚期由晋宁运动 (中国)、哥德(Gothic) 一格林威尔 Grenvillian)运动(欧 美)形成了具有真正地 台双层结构的岩石圈巨 型稳定块体。 在空间分布上,中联 合古陆呈纬向半球形分 布,其成型时代大体在 850 Ma左右。
中联合古陆再造 (据王鸿祯等,1996简化)
新联合古陆(PⅤ)
这是自太古宙以来,岩石圈块体的一次规模最大的 聚集事件,成型于晚海西期一早印支期(250 Ma左右)。 在空间分布上,大陆型联合古陆呈典型的经向半球 型分布,北半球称劳亚大陆,南半球称冈瓦纳大陆,夹 持于二者之间呈向西开口的V字形广大区域为南、北古特 提斯多岛洋,它们在地貌特征和构造性质上类似现今的 西太平洋和加勒比海。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资源环境和海 陆分布格局就是在此基础上裂解、漂移形成的。 大量的地球科学资料表明,与新联合古陆的形成相伴 的是:陆地面积大量增加,浅海面积急剧减少,地球半径 缩减(其缩减值相当于现代地球半径的5%),古地磁转向 (伊拉瓦拉转向),δ13c、铱异常,气候变冷,海平面下 降,缺氧沉积、盐类沉积发育,峨眉玄武岩、通古斯玄 武岩喷发,地核和大地水准面偏移,浅海生物大绝灭, 大量陨石撞击地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志当早,存高远
中国地史上的重大成矿地质事件!
地史上重大成矿地质事件
1、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火山喷发-沉积事件
该地质事件主要发生在我国华北地台与塔里木地台上,或于古陆核边缘的弧后火山盆地或火山岛弧盆地中。
其早期有一定规模中基性-基性火山喷发,晚期趋于稳定,以正常海相沉积为主。
2、中新元古代裂解事件
该地质事件主要发生在古陆块上。
它是受当时全球性裂解作用影响而在古陆边缘附近产生了规模不一的裂谷、裂陷槽或拗拉槽。
3、早古生代早期海底火山喷发事件
这次地质事件出现在秦昆活动带中,它是在裂陷或裂谷向岛弧演化环境下产生的。
中心海槽断裂发育,并控制海底火山喷发,而大规模火山喷发多发生在海盆发育的早期晚阶段,以中酸性-中基性火山岩与火山碎屑岩为主,属于偏碱质的钙碱系列。
4、晚古生代早期华南海侵事件
该事件出现在我国湘、桂、粤、黔、鄂、赣、闽诸省。
它是在志留纪末华南加里东冒地槽褶皱隆起并与扬子地台拼合后发生的。
海侵始于泥盆纪初,并由西南向北、向东北进发,所以随海侵方向其地层层位逐渐升高,而沉积相也随之不断变化,从而导致有用组分在较大范围内堆积。
5、晚古生代海底火山喷发-侵入事件
该事件出现在活动带中,分布较广,主要于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
它的形成是受海西中期构造运动影响,使活动带中洋盆或裂谷逐渐闭合或俯冲,向陆缘或岛弧带过渡。
在这过程中发生较强烈的火山喷发,其沉积喷发旋回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