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精)
农业部现代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模板】
附件2:农业部现代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资源优势,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技术领域研究水平,吸引和凝聚国内外优秀学者,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研究,实现重点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特设立农业部现代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并制订开放课题管理办法。
第二条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面向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研究人员开放。
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含)职称以上的国内外从事农业装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其他单位的科研人员(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除外),均可提出申请,优先支持35周岁以下博士后或刚毕业博士开展与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一致的课题研究。
优先支持申请人与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开展合作研究。
第三条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根据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凝练科研选题方向,定期发布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第四条经形式审查合格的课题申请书,由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审议,确定资助项目及资助额度,并由重点实验室主任批准签发立项。
第五条开放课题立项基本条件:(1)符合项目指南所规定的研究内容范围与要求;(2)有较好研究工作基础,具备基本研究条件,研究人员结构合理,研究方案、目标明确,具备实施该课题时间保证;(3)申请经费预算合理。
第六条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实施周期一般为2年,期满未能结题者,需提前2个月向重点实验室提出延期申请,由评委会审议。
每项课题只能延期1次,且总执行时间不应超过3年。
第七条课题执行过程中,课题负责人应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在课题实施1年后,课题承担人应向重点实验室提交课题执行进展情况。
如需改变或推迟计划,应征得重点实验室的同意。
对未经同意便改变、推迟计划的课题,重点实验室将中止对其的支持。
第八条课题负责人应在完成课题后3个月内提交结题验收申请,并向重点实验室提交相关归档材料。
材料包括:(1)开放课题研究报告;(2)学术论文、专著、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科研成果证明材料;(3)有关的软硬件原始资料。
农业部关于公布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名单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公布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07.08•【文号】农科教发[2011]8号•【施行日期】2011.07.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农业部关于公布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名单的通知(农科教发〔2011〕8号)各有关单位:根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2010-2015年)》(农科教发[2010]4号)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农科教发[2010]5号),2010年和2011年我部分两批组织开展了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体系的布局和遴选工作。
经过申报、评审和公示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发布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指南、综合性重点实验室编制建设方案、专家组论证建设方案以及总体平衡等工作环节,确定了由33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183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251个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组成的30个“学科群”的组成框架(见附件)。
为加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着眼全局,提高认识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科技的要求日益迫切。
以联合协作为手段,以提高农业科技资源使用效益和对农业生产的支撑能力为目标,全面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农业科技自身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以“学科群”为组建单元,按照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三个层次建设,目标是形成布局合理、任务明确、协作紧密、运转高效的重点实验室体系,促进基地、人才、项目相配套,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程。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是凝聚和培养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组织行业科技创新,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有关单位要从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角度,进一步增强农业科研创新基地建设的紧迫性,进一步理解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大意义。
实验室简介农业科学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农业科学实验室实验室简介实验室名称:农业科学实验室摘要:农业科学实验室是一个专注于农业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
本实验室致力于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开展农业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创新。
本文将为您介绍农业科学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设备设施以及主要成果。
一、研究方向农业科学实验室主要从事以下研究方向:1. 农作物育种与遗传改良:通过经典育种和基因编辑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食品的需求。
2. 农药与环境农学:研究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探索可持续农业的方法和技术,减少农药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3. 农业生态系统与资源管理: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推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设备设施农业科学实验室拥有一流的设备设施,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
以下是我们的主要设备:1. 基因编辑仪器:包括CRISPR-Cas9系统和遗传转化技术等,用于农作物遗传改良研究。
2. 生物分析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等,用于农药残留检测和农作物成分分析。
3. 环境监测设备:包括土壤采样器、气象站和水质分析仪等,用于监测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变化。
三、主要成果农业科学实验室已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代表性成果:1. 发现了一种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该品种在干旱和病虫害等逆境下仍能保持较高的产量。
2. 提出了一种新的农药使用方法,使得农药施用量减少了50%,同时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3. 探索了一种新的农田排水系统,有效解决了过度灌溉导致的农田土壤盐碱化问题,提高了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结论:农业科学实验室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通过研究农作物育种、农药与环境农学以及农业生态系统与资源管理等方向,为农业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创新,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中国农业科学院兽药安全评价与残留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
方 药 效物 质基 础研 究 。运用 现 代生 物 技 术 研 究 天然 活 性 物 质 制 备 、 成 与半 合 成 , 发 以重 组 蛋 白质 合 开 为 主的基 因工 程药 物 , 包括 预 防或 治疗 用疫 苗 、 核酸 药 物 、 细胞 因子 、 糖 、 分子 多 肽药 物等 。 多 小 3 .兽 医药剂 学 : 根据 不 同动物 的生理 生化 特 点 和要求 , 究 中西 药 物 剂 型 的配 制 理 论 、 产 技术 、 研 生 质 量控 制 、 合理 用 药等 , 开发适 用 于兽 医I 的新剂 型 和新 途径 。 临床 4 .药物 分析 : 主要开 展新 药 质量 控制 的 高效 、 确 、 速 分析 测定 方法 和 天然药 物 微量 活性 成分 的 准 快
近 年来 , 实验 室 充 分利 用药 物 化 学 和 药 物 分析 的学 科 优 势 , 先 导 药 物 在
制备 、 药物 标准 品制 备 、 物分 析 方 法 建 立 、 药 安 全评 价 、 药 残 留检 药 兽 兽
测 等方 面取 得 了一 系列 成 果 , 不仅 开发 出 了安 全 、 高效 的兽 药 产 品 , 还提 供 了一 系列兽 药安 全 和残 留检 测技 术 服务 于 畜牧养 殖 业 和社 会 , 得 了 取
科 领域 如下 :
1 .药 物化 学 : 主要 研究 化 学药 物 的化 学结 构 、 理化 性 质 、 化学 制
备 、 内代谢 、 体 化学 结构 与 药 物 关 系 、 物 作 用 的 化学 机 理 等 。探 索 药 和 寻求 开发 新药 的方法 和途 径 , 有 效利 用 现 有 药 物 提供 理论 基础 为
中国农业大学_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_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0 0 9 年9 月农业机械学报第40 卷增刊中国农业大学“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2 年1 月11 日由教育部正式批准建设,根据学科特点,挂靠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管理。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汪懋华担任,实验室主任由李民赞教授担任。
实验室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具有突出优势的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具有广阔研究前景的5 个主要学术研究方向:精细农业智能信息技术与系统集成研究;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与机电装备技术创新研究;工厂化农业生物环境精细调控机理与新型装备技术研究;农业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机理与工艺、装备创新研究;农田资源、环境、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精细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44 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 名(曾德超院士、汪懋华院士)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 名(康绍忠教授、韩鲁佳教授) ,还有一大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才、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市科技新星等,70 %的研究人员具有博士学位。
重点实验室自成立以来,紧紧跟随国际前沿和国家急需研究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重点实验室已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 项,省部级奖励数十项。
中国农业大学精细农业研究中心是“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组成部分, 于1998 年7 月经中国农业大学批准建立,它依托“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学校实施国家“211 工程”和“9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的科学研究与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中心经学校正式批准聘请了3 位国外兼职教授每年来中心短期工作。
中心实行广泛的开放性运行机制,接受校内、国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高级访问学者、年轻教师来中心参加课题协作研究和共享资源。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教育部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2、农业部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3、农业部病虫监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4、农业部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重点开放实验室5、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6、农业部农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7、农业部农业环境微生物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8、江苏省信息农业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农业部)2、农业部小麦区域技术创新中心3、农业部转基因大豆检测与监测中心(南方)4、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京)(筹)5、农业部动物疫病防制技术创新中心6、农业部牛冷冻精液质量检测中心(南方)7、农业部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研发基地8、教育部资源节约型肥料工程研究中心9、教育部农作物特种遗传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平台10、江苏省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江苏省肉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东部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等)农业部研究所、室:1、大豆研究所2、细胞遗传研究所3、植物病原生物研究所4、农业昆虫研究所5、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6、蔬菜研究所7、农业经济研究所8、杂草研究室10、动物繁殖研究室11、家畜生理研究室12、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校级科研机构校级独立科研机构:1、中国新农村建设研究院2、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3、农业生物安全研究中心4、农产品安全与质量检测中心5、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各学院(部门)科研机构农学院:1、大豆研究所2、棉花研究所3、水稻研究所4、细胞遗传研究所5、区域农业研究所6、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7、作物生理生态研究所8、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心9、应用生态研究所10、作物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植物保护学院:1、植物病原生物研究所2、农业昆虫研究所3、植物检疫研究室4、农药应用研究所5、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动物医学院:1、家畜生理研究所2、兽医寄生虫病研究室3、畜禽营养代谢病防治研究室4、鱼病鱼药研究室6、畜禽疫苗工程中心7、畜禽疾病检测中心8、兽药创制中心9、小动物疾病研究室10、兽药残留检测中心动物科技学院:1、动物胚胎工程技术中心2、动物遗传育种研究室3、消化道微生物研究室4、动物繁殖研究室5、南方草业研究所6、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所7、乳牛科学研究所食品科技学院:1、肉类研究室2、酶工程研究室3、食品微生物研究室4、绿色食品研究室5、肉类工程技术中心6、食品研究与开发工程技术中心7、食品与包装工程联合研究所生命科学学院:1、杂草研究室2、植物生理研究所3、环境能源工程研究所4、污染物生物治理工程技术中心5、农业微生物研究室理学院:1、农药创制中心2、理化分析中心3、应用化学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1、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2、有机废弃物研究所3、有机农业与有机食品研究所4、海涂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农田污染检测分析中心6、肥料工程技术中心7、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工程中心园艺学院:1、果树研究所2、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3、中药材研究所4、设施园艺工程技术中心5、蔬菜研究所6、花卉研究所7、草坪研究与开发工程技术中心经济管理学院:1、江苏创业投资研究中心2、农业经济研究所3、南京现代企业管理咨询研究中心4、海峡两岸农业经济研究所5、中日经济文化中心6、电子商务研究中心7、财政金融研究所8、生产率及效率监测研究中心9、国际食品与农业经济研究中心10、农业园区研究中心11、中国农业产业链管理研究与发展中心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2、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外国语学院:1、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研究所2、日本语言文化研究所公共管理学院1、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2、国际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所3、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4、公共政策研究所5、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心工学院1、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研究室2、农业工程研究室3、智能化研究所4、现代设计方法及车辆技术研究中心5、检测与控制研究室6、管理工程研究室7、工业工程研究室信息科技学院1、现代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图书馆1、情报研究所体育部1、体育与健康研究所科技处2006年10月19日。
批准建设的4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附件:批准建设的4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实验室名称实验室主任建设承担单位单位负责人实验室代码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符习勤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武汉大学袁隆平李晓红2011DA770014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喻树迅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大学喻树迅娄源功2011DA125024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卢孟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东北林业大学张守攻杨传平2011DA169034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夏庆友西南大学王小佳2011DA105044 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康振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孙其信2011DA105054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保善广西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唐纪良陈晓阳2011DA790064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胡盛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胡盛寿2011DA131078 肾脏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陈香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李书章2011DA V00088 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沙家豪南京医科大学陈琪2011DA690098 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庾石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蒋建东2011DA131108 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李萍中国药科大学吴晓明2011DA105118 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吴丰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孟伟2011DA144123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许志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增谦2011DA121133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浩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匡尚富2011DA126143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童金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焰新2011DA105153 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徐义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2011DA173163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倪四道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孙和平2011DA173173 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亚宁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陈曦2011DA173183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南志标兰州大学周旭红2011DA105194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东晓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张偲2011DA173203 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韩兴国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韩兴国2011DA173213高性能复杂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段吉安中南大学黄伯云2011DA105227 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郭占成北京科技大学徐金梧2011DA105237 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铁军西安交通大学郑南宁2011DA105247 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熊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朱荻2011DA124257 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段献忠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2011DA105267 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吉臻华北电力大学刘吉臻2011DA105277 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晓红重庆大学林建华2011DA105287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孙凝晖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李国杰2011DA173295 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任晓敏北京邮电大学方滨兴2011DA105305 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飞跃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王东琳2011DA173315 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柴天佑东北大学丁烈云2011DA105325 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丁建东复旦大学杨玉良2011DA105331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建峰北京化工大学王子镐2011DA105346 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赵修建武汉理工大学张清杰2011DA105356 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钟登华天津大学李家俊2011DA105367 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吴岳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吴岳良2011DA173372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薛其坤清华大学顾秉林2011DA105382 发光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申德振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宣明2011DA173395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曹镛华南理工大学李元元2011DA105406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和生侯建国2011DA173412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姜宗林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樊菁2011DA173422 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鞠熀先南京大学陈骏2011DA105431 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饶子和南开大学龚克2011DA105444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朱学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陈晓亚2011DA173454 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韩家淮厦门大学朱崇实2011DA105464 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维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薛勇彪2011DA173474 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杏忠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黄力2011DA173484 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邓子新上海交通大学张杰2011DA105494。
三所国家级农业科学研究院介绍
三所国家级农业科学研究院介绍河南省科学院商飞飞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是国家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任务。
全院共有39个研究所(中心),1个研究生院,1个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在39个研究所中,从事种植业研究的有16个,养殖业10个,经济、环境资源8个,农业工程和高新技术5个。
有24个研究所分布在全国16个省(市、区)。
全院建有2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2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52个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15个国家农作物、畜禽改良中心,1个分中心;5个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4个农业部野外台站;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质检中心,37个部级质检中心;1座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10座中期库,12座国家农作物圃;1座馆藏文献210万余册,33万余种的国家农业图书馆,建有数据量80G以上的大型农业科学数据库。
∙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蜜蜂研究所(北京)∙饲料研究所(北京)∙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北京)∙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北京)∙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北京)∙研究生院(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农田灌溉研究所(河南新乡)∙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富阳)∙棉花研究所(河南安阳)∙油料作物研究所(武汉)∙麻类研究所(长沙)∙果树研究所(辽宁兴城)∙郑州果树研究所∙茶叶研究所(杭州)∙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上海兽医研究所∙草原研究所(呼和浩特)∙特产研究所(吉林吉林)∙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天津)∙沼气科学研究所(成都)∙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南京)∙烟草研究所(山东青州)∙柑桔研究所(重庆)∙甜菜研究所(哈尔滨)∙蚕业研究所(江苏镇江)∙农业遗产室(南京)∙水牛研究所(南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家禽研究所(江苏扬州)∙甘薯研究所(江苏徐州)中国水产研究院——农业部直属的综合性渔业科研机构,作为国家级水产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渔业重大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的任务,在解决渔业及渔业经济建设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以及科技兴渔、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开展国内外渔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实验站自我评估总结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实验站)自我评估总结(年度)实验室(实验站)名称:农业部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名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实验室(实验站)主任(站长):何孔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刘秀梵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钟灵街号联系人:肖琦联系电话:、传真:■年月日总结提纲一、实验室(实验站)概况(限字)农业部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农业部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学科群的专业性重点实验室之一,主要开展传统疫苗升级改造和新型疫苗创制中共性工程技术研究,对接生物制品上游产品,进行工程技术和工艺放大的研究,对其工艺流程进行熟化:同时开展新疫苗、新剂型研发。
实验室现有固圧科技人员人,英中,研究员人、副研究员人、助研研究员人;博士人、硕士人。
实验室而积、实验动物房。
实验室有动物细胞悬浮驯化培养系统、纯化浓缩系统、小型冻干机、倒置正置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实时荧光左量仪、病理切片系统等先进的设备仪器,总价值万元,英中,万以上仪器台套。
二、主要成效(限字)(见表表)(一)发展定位与学科建设.发展定位。
实验室紧密用绕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学科群领域的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和新型疫苗研制,提供可产业化的成套工程技术和新产品。
几年来,相关研究获国家及地方科技讣划支持共项,其中,主持国家行业专项“动物疫苗制剂及下游工艺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国家级课题项、部级课题项,主持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猪圆环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疫苗研制"、“四种动物细胞驯化及规模化悬浮培养研究”、“系统抗原展示技术研究"、“噬菌体双表达系统构建及应用“、“生物反应器高效制备亚型禽流感亚单位疫苗抗原“等省级课题项。
•学科建设。
制左了重点实验室《“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等建设方案。
用绕抗原大规模高效制造、抗原浓缩纯化、活疫苗耐热冻干、免疫佐剂与免疫增强剂等共性工程技术研究以及新疫苗创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国内率先形成了疫苗生产共性核心工程技术的研发平台,研制成功“细胞微载体悬浮培养及规模放大技术“、“猪支原体肺炎火活疫苗(株)”、“禽流感(亚型)火活疫苗(株)(鸭、鸡用)“、“兔病毒性岀血症杆状病载体火活疫苗(株)“等项新产品、新技术。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名单
农业部热带作物产品加工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105
农业部农产品采后生理与贮藏保鲜重点开放实验室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
106
农业部果蔬加工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107
农业部茶及饮料植物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108
农业部食品安全评价重点开放实验室
128
农业部智能化农业预警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129
农业部农业环境工程与智能化设备重点开放实验室
浙江大学
第十四类:其他(3个)
130
农业部核农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浙江大学
131
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农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
58
农业部作物病虫综合治理与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9
农业部亚热带农业生物灾害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
福建农林大学
60
农业部生物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
61
农业部热带农林有害生物入侵监测与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62
52
农业部西部旱区节水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第五类:有害生物防控(10个)
53
农业部昆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
54
农业部植物病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55
农业部植物病毒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开放实验室
养博 士 研 究 生 1 0 余 人 硕 士 研 究 生 4 0 余 人
,
。
实验 室
拥有 大型仪器 10 多台
,
能保 障科 研
工
作 的顺利进
“ 、
行
项
。
近 年 来 实 验 室 共 承 担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
863
”
计划
“ 、
十
一
五
”
科 技 支撑计划 农 业 部 重 大 专
、
、
国 际 合 作 以 及 地 方 政 府 等 在 内 的科 研 项 目 2 0 项
,
。 。
主 任 由北 京 农 学
、
实验 室 专 职
,
兼职 人 员 3 5
,
人 其 中研 究 人 员 1 7 人
,
技术人 员 1 1 人 管理 人 员
,
。
7 人 在 正 式 受 聘 的 研 究 人 员 中 中青 年 专 家 占 8 0 %
。
中青 年 科 技 人 员 中具 备 博 士 学 位 者 占 8 5 % 实 验 室 培
、
仪 器 公 司 高 压 液 相 色 谱 仪 和 美 国 Wa t
、
e r s
液质联 用 仪
。
,
主 要 用 于 农产 品 品 质
分 析 生 物 化 学 分 子 生 物 学 药 理 学 中兽 医 学 方 面 的 分 离 检 测
、
美 国 Ag l ]
定性
e n
t
5 9 7 3 N 气 / 联 用 仪 ( GC / 1S D ) 和 气 相 色 谱 仪 广 泛 用 于 农 残 卜 质
-
,
日本 日
研究所总体及各部门英文介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
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英文介绍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I. General introduction (研究所介绍)The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IARRP)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AAS) was established in May 2003 after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Soils and Fertilizers (established in August 1957) and the Institut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established in February 1979). It is a national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nstitution with a focus o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As a 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the institute targets at serving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promot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undertaking the primary mission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research project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The institute caters to the whole country, studies and explores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the fields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regional planning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ractical techniques, and fosters competent agriculturists.By the end of 2010, IARRP has a total of 306 staff members, including 138 professors or associate professors. Among the researchers, 59% of them have doctor's degree and 92 of them are graduate tutors.In line with the national strategic demands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lanning, the institute has activated 5 academic level team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fields of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agricultural remote sensing, region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modern soil science and agro-microbial resource and utilization. At present, 13 institutional level research department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research fields of plant nutrition, fertilizer, agricultural remote sensing, soil science, agro-microbial resource,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 modern farming system, agricultur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grassland scienc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agricult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edible mushroom,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tc.Now the institute has a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Improving Quality of Arable Land), 2 key laboratories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Key Laboratory of Crop Nutrition and Fertilization and 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s Remote Sensing and Digital Agriculture). It has established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Testing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Beijing) and Center for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Test for Microbial Fertilizers and Mushroom Spawn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the Agricultural Culture Collection of China. It has established 9 experimental stations (bases). It is the Consultative Center for AgriculturalEngineering (A-cla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and is the management institution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ources database. It is the supporter of 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 and the Research Center of Agricultural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 and the Agricultural Application Department of National Remote Sensing Center,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the 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Centre of CAAS. Chinese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ociety and China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are the affiliates of it. Some academic publications such as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 Soil and Fertilizer Sciences in China, China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China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edited and published by the institute.The institute has established a postdoctoral station in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it is the first-class discipline postdoctoral station of this field. It has the authority to teach the doctoral students majoring in 10 disciplines including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e biology, biophysics, crop ecology, plant nutrition, soil science,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agricult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remote sensing, grassl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agro-microbiology, and so on, and master students majoring in 14 disciplines including microbiology,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e biology, biophysics, ecology,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rop cultivation and farming system, plant nutrition, soil science,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agricultural remote sensing, agricult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economy management,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The specialties cover 4 categories, i.e. agronomy,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administration.The institute has strong advantages in plant nutrition, soil science, fertilizer science, the pre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gro-microbial resources, agricultural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agricultural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edible fungi, etc. It possesses agricultural soil fertility and quality monitoring base and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data platform, including the spatial database of digital soil maps and the large-scale land utilization, climate, landform, rural economics and remote sensing image information database. It has made many outstand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soil improvement, fertilizer practice and staple food supply and demand.三、研究机构介绍1、植物营养研究室围绕我国粮食安全和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两大主题,在作物营养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开展工作,旨在为我国作物高产、营养高效和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在河南新乡揭牌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河南省新乡市平原示范区举行。
位于河南省“中原农谷”核心区的中原
研究中心,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布局的重要区域创新中心。
该中心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地”进行功能布局,即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河南的区域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中国农科院新乡综合试验示范基
地和国家特色果树种质资源圃,重点推进“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农药与生物技术产品检验检测研发平台”两个平台入驻,开展全方位协同创新。
经专家组评审,该中心共遴选出小麦、玉米、杂粮、菠菜、果树、种子处理剂、农产品加工、
合成生物学等研究方向的12支拟入驻科研团队。
据介绍,中原研究中心将聚焦中原地区重要农作物种业科学、绿色高效生产、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重大需求,围绕破解河南农业产业“卡脖子”问题,统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强化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原创性科学研究和集成性技术创新,旨在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高地、人才集聚高地、科教融合高地、
成果转化高地,成为中原乃至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的示范者、引领者。
当天,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原管理分院同步揭牌,进一步助力河南省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现代农业强省,为
河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来源:农民日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在河南新乡揭牌
035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油料加工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书项目名称:申请者:工作单位:通讯地址:电话:传真:电子信箱(Email):申请日期:农业部油料加工重点实验室2019年制填表说明1、填表前请认真阅读表中内容。
所填写的各项内容,必须真实。
文字表达要简洁、明确、严谨。
不受理内容含糊不清、手续不全的申请书。
2、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
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要注明全称。
3、表中主要参加人员指承担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
4、报送的申请书统一为A4幅面仿宋四号字双面打印,各栏空格不够时,请自行加页,左侧装订成册(不要采用胶圈、塑料封皮、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一式2份。
一、主要信息表研究项目(300字左右)名称中文英文摘要申请金额万元起止年月年月至年月项目申请人姓名电子信箱电话性别民族证件号码学位A.博士B.硕士C.其它学位授予国别(或地区)专业技术职称主要参加人员姓名身份证(或其它证件)号码职称现工作部门签字二、立项依据1、研究的意义2、主要研究内容3、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4、主要创新点三、预期达到的目标与主要技术指标1、预期达到的目标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获得的成果及效益4、各年度目标及考核指标四、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1、研究方案2、技术路线五、研究队伍的工作基础1、研究工作基础2、申请者和主要研究人员简介六、研究工作进度和经费预算1、研究工作进度2、经费预算经费投入(万元)经费支出预算(万元)科目预算科目预算支出理由及计算依据投入合计支出合计七、审查意见申请单位意见签字(盖章)年月日油料所依托团队意见签字(盖章)年月日重点实验室审查意见签字年月日学委会评审意见主任签字年月日。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信息》
【年(卷),期】2011(000)009
【摘要】研究所现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作物营养与施肥”和“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设有“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24
【相关文献】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所介绍 [J],
2.农业产业研究是农业发展决策的核心r——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研究员卢布博士 [J], 郭琳
3.农业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规范管理和成效分析——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为例 [J], 王丽伟
4.加强农业科研单位信息宣传工作的思考——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为例 [J], 查静;张继宗;金云翔
5.中国农业科学院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食用菌产业科技研究室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育成期京红1号母鸡饲粮赖氨酸需要量
育成期京红1号母鸡饲粮赖氨酸需要量王晓翠;武书庚;宋丹;齐广海;王晶;张海军;岳洪源【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育成期京红1号商品代母鸡的饲粮赖氨酸(Lys)需要量.选取450只8周龄京红1号商品代母鸡,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分别饲喂Lys水平为0.56%、0.62%、0.68%、0.74%和0.80%的饲粮,试验期为9周.结果表明:随饲粮Lys水平的增加,9~17周龄京红1号母鸡的平均日增重(ADG)和群体均匀度均呈显著先升高再降低的二次曲线关系(P<0.05),料重比(F/G)呈显著先降低再升高的二次曲线关系(P<0.05);0.62%Lys组的ADG显著高于0.56%和0.80%Lys组(P<0.05),F/G却显著低于以上2组(P<0.05),0.68%Lys组的群体均匀度显著高于0.56%和0.80%Lys组(P<0.05).17周龄京红1号母鸡的体重、胸宽和胫长随饲粮Lys水平的增加均呈显著先升高再降低的二次曲线关系(P<0.05);0.68%Lys组的体重、胸宽和胫长均显著高于0.74%和0.80%Lys组(P<0.05).17周龄京红1号母鸡的卵巢重量、卵巢指数、输卵管重量、输卵管指数及输卵管长度随饲粮Lys水平的增加呈显著先升高再降低的二次曲线关系(P<0.05);0.68%Lys组的生殖器官发育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随饲粮Lys 水平的增加,17周龄京红1号母鸡的卵巢中各级卵泡数均呈显著先增加后降低的二次曲线关系(P<0.05);0.68%Lys组的总卵泡数、初级卵泡数、次级卵泡数和小黄卵泡数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根据17周龄京红1号母鸡的卵巢重、卵巢指数、总卵泡数、初级卵泡数和次级卵泡数各自拟合二次曲线,得出饲粮Lys需要量分别为0.65%、0.65%、0.64%、0.64%和0.64%.综上所述,推荐9~17周龄京红1号母鸡饲粮Lys需要量为0.64%~0.65%.%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dietary lysine ( Lys) requirement of Jinghong commer-cial pullets during the growing period. Four hundred and fifty 8-week-oldJinghong commercial pulle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5 groups with 6 replicates per group and 15 pullets per replicate. The levels of Lys in di-ets were 0.56%, 0.62%, 0.68%, 0.74% and 0.80%, respectively. The test lasted for 9 week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daily gain ( ADG ) and community evenness of Jinghong pullets aged from 9 to 17 weeks were quadraticall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ietary Lys levels ( P<0.05), while the ratio of feed to gain (F/G) was quadratically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 (P<0.05) . ADG in 0. 62% Ly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0. 56% and 0. 80% Lys groups ( P<0.05) , while the F/G in 0.62% Ly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0.56% and 0.80% Lys groups (P<0.05). The community evenness in 0.68% Ly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0.56% and 0.80% Lys groups ( P<0.05) . The body weight, chest width and tibia length of Jinghong pullets at 17 weeks were quadraticall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ietary Lys levels ( P<0.05) , and the body weight, chest width and tibia length in 0. 68% Ly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0.74% and 0.80% Lys groups(P<0.05). The ovary weight, ovary index, fallopian tube weight, fallopian tube index and fallopian tube length of Jinghong pullets at 17 weeks were quadraticall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ietary Lys levels ( P<0.05) , and the reproductive organs development in-dexes in 0.68% Ly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groups (P<0.05). The follicle numbers in ovary of Jinghong pullets at 17 weeks were quadraticall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withincreasing dietary Lys levels ( P<0.05) , and the total follicle numbers, primary follicle numbers, second-ary follicle numbers and small yellow follicle numbers in 0.68% Ly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groups ( P<0.05) . According to the quadratic regression analysis based on ovary weight, ovary in-dex, the total follicle numbers, primary follicle numbers, secondary follicle numbers, the optimal dietary Lys levels for Jinghong pullets at 17 weeks were 0.65%, 0.65%, 0.64%, 0.64% and 0.64%, respectively. These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dietary Lys requirement of Jinghong pullets aged from 9 to 17 weeks is 0.64% to 0.65%.【期刊名称】《动物营养学报》【年(卷),期】2017(029)004【总页数】9页(P1132-1140)【关键词】赖氨酸;育成期;京红1号母鸡;生殖器官发育【作者】王晓翠;武书庚;宋丹;齐广海;王晶;张海军;岳洪源【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农业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农业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农业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农业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农业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农业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农业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31.4+1京红1号蛋鸡是我国自主培育的优良褐壳产蛋鸡配套系,具有实用性好、适应性强、开产早、产蛋高峰期长且耗料低等特点。
植物钙吸收、转运及代谢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White, 2001), 同时发现部分Ca2+可以由此通过离子通 道流进内皮层细胞而转入共质体并到达木质部薄壁细胞 组织(Cholewa and Peterson, 2004; Yang and Jie, 2005), 其由木质部薄壁细胞组织进入中柱质外体可能需 要 Ca2+-ATPase 的驱动; 还有一些 Ca2+ 由内皮层细胞 运出, 沿内皮层内侧的质外体途径进入木质部导管 (White, 2001; Yang and Jie, 2005)。根系维管束组织 钙素吸收可能利用共质体(胞间连丝)和质外体两种途径, 而钙离子通道、Ca2+-ATPase 和 Ca2+/H+ 反向转运蛋 白等可能参与了根系细胞对钙的吸收(White, 2001)。
性(Km=0.2-1.0 µmol.L-1), 但运输能力低 (Hirschi,
2001; Pottosin and Schönknecht, 2007)。Ca2+-ATPase存在两种构像状态, E1态 (对Ca2+亲和性高)和E2 态 (对 Ca2+ 亲和性低)。E1 和 E2 通过与 Ca2+ 的结合及 释放, 进行不同的反应, 伴随其天冬氨酸 (aspartic acid, Asp)的磷酸化而将ATP的能量贮存入蛋白质中, 并在以 后的水解过程中将能量释放出来。细胞质内 Ca2+ 浓度 的微弱变化能够激活Ca2+-ATPase, 其通过水解ATP提
植物学通报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07, 24 (6): 762−778,
.综述.
植物钙吸收、转运及代谢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周卫 *, 汪洪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 10008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世界银行“中国农业政策实验室”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研究简报 2008年第8期(总第197期) 2008年4月10日农村全面实施“低保”之后扶贫政策的调整1李 文本研究着重从扶贫政策的调整背景、扶贫政策的调整内容等方面对新形势下扶贫政策的调整进行深入研究,为政府的政策调整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一、扶贫政策调整背景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群体间、区域间的贫富差距日趋加大。
据统计2200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2.79∶1,2006年扩大到3.28∶1。
同时,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也依然较大,2005年为2.55∶1.14∶1。
1本文摘选于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006年“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城乡统筹政策框架下的农村发展研究--农户需求、农村教育、扶贫开发和发展模式》中的子课题“农村全面实施“低保”之后开发式扶贫政策的调整研究”报告。
2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5-2006年版。
针对这一严峻现状,政府相继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方针。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强调,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Institute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AED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缩小城乡间和区域间的贫富差异。
这对我国扶贫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30年来,尽管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贫困现状仍不容忽视。
首先,我国中西部,仍然聚集着较多的贫困地区。
其次,我国贫困群体数量依然庞大,其中还有一些至今仍没有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他们的问题很难利用目前的开发式扶贫方式解决。
为了尽快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中央政府已经决定于2007年在农村全面实施农村低保。
根据民政部的方案,农村“低保”将覆盖所有收入低于绝对贫困线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
农村建立“低保”制度之后,原来以绝对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的扶贫政策将面临着重要的调整。
二、扶贫政策调整内容1、扶贫政策目标定位调整扶贫政策目标定位是指扶贫政策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应该发挥的作用、意义以及承担的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政策的目标定位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调整,充分体现了阶段性特征。
进入本世纪后,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
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方针。
各行各业、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贫困地区、关注贫困和弱势群体。
一个“大扶贫”的格局正在形成。
因此,新形势下扶贫政策目标定位的调整可以概括为: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差距”,既包括收入、生产生活条件与环境的差距,也包括观念、素质、能力、知识、机会、权利等方面的差距。
“社会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2、扶贫政策的目标任务2005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扶贫开发“整存推进”工作的意见》中指出:2010年之前,要稳定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2020年要基本消除我国绝对贫困现象。
这为当前和今后扶贫政策的目标任务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作为当前(到2010年)的首要任务:仍然是解决和巩固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要把缩小差距和构建和谐社会放到更重要的位臵。
作为今后(到2020年)的重要任务:以缩小差距和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
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满足贫困群众对基础设施等社会服务的基本需求,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使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持续高于全国农民的平均水平3;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行路、饮水、用电、就学、3从2003-2006年,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首次出现连续4年在6%以上并高于全国农民收入平均增长幅度。
就医等基本民生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3、扶贫标准、扶持对象的调整贫困标准通常用贫困线表示,处于贫困线之下的群体会被纳入扶持对象。
贫困标准又因对贫困的定义不同而不同。
贫困可以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也被称为生存贫困,是指收入难以维持最低限度生活需要的状况。
相对贫困是指当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比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低到一定程度时所维持的那种生活状况。
相对贫困是根据低收入者与社会其他成员收入的差距来定义的贫困。
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标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社会习俗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从技术上来说,国际上确定贫困线的方法主要有四种:恩格尔系数法,数学模型法,基本需求法和比例法。
我国一直采用绝对贫困标准,并根据基本需求法将维持绝对贫困群体的基本生存所需的标准作为绝对贫困线。
尽管这一标准是在经济发展较低水平阶段制定的,具有其历史合理性。
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第一,贫困标准太低。
目前我国的绝对贫困线,食物支出占到贫困线的83%左右,远远高于恩格尔系数60%的标准。
而且,这一标准只考虑每日摄入2100大卡的热量,而面对营养学家推荐的最低蛋白质(62克)的要求,这一标准则无能为力。
由于标准较低,贫困人口的生存能力较弱,已经成为返贫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标准过低不利于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贫困的真实情况,从而影响扶贫政策的制定。
第二,贫困标准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差距大。
1986年国家确定贫困标准时,绝对贫困线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大约50%(206元/424元),而2006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0%(693元/3587元)。
第三,693元与世界银行人均1美元/日的国际标准相差较大。
第四,随着绝对贫困人口的不断减少(由2000年的3209万减少到2006年的2148万),很容易产生误导,认为扶贫工作可宣告结束。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扶贫标准”,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策,也是一个非常及时的决策。
为此,建议在新形势下,贫困标准可以考虑采用相对贫困标准。
根据比例法,把一定比例的最低收入人口作为扶贫对象。
例如,可以考虑将全国人口10%的最低收入人口作为扶贫对象4。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第一,与扶贫政策目标定位保持一致。
既然定位是“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从贫富差距的角度出发,将一定比例的最低收入人口作为扶贫对象是符合逻辑和情理的。
第二,可以确定我国相对稳定的扶持群体,使扶贫工作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框架中有一个长期稳定的战略地位。
第三,与现在我国现有的由以往贫困人口减少作为衡量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的标准,改为用10%的最低收入群体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作为衡量标准。
即衡量标准由减法变为加法,可以避开贫困标准高与低所引发的贫困人口多少的顾虑和争论,消除误导,且容易得到决策层的同意和社会的认可。
第四,10%的最低收入群体的人均纯收入上限相当于我国目前的农村低收入4考虑全国人口10%的最低收入人口作为扶贫对象的理由受版面限制,在此省略。
线(2006年958元),与世界银行一天一美元的贫困标准(2005年935元)比较接近。
也可以将其视为贫困线进行国际间比较。
4、区域瞄准调整从扶贫政策区域瞄准的调整来看,以往,基于绝对贫困人口集中于更小的贫困社区(村)的判断,区域瞄准主要是贫困村。
为此,国家确定了14.8万个扶贫重点村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区域。
新形势下,如果扶持对象界定为相对贫困群体,则这一群体一是规模更大。
二是主要分布在中西部5。
从地势上来看,超过半数的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都分布在山区,且多集中在特殊类型贫困地区6。
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是指因自然、民族、历史、政治等原因一般经济增长不能带动、常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
因此,今后的区域瞄准要更关注这些特殊类型的贫困地区。
5、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的调整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侧重于在扶贫专项行动,即整村推进扶贫、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培训转移。
从目前来看,在继续实施以扶贫重点村为主的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培训转移的专项行动基础上,应将特殊类型的贫困地区的扶贫5根据2006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目前,无论是绝对贫困人口还是低收入人口都主要集中在西部(绝对贫困人口占60.1%,低收入人口占58.6%)和中部(绝对贫困人口占28.2%,低收入人口占30.4%)。
6国务院扶贫办等单位的联合调研显示,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的特殊类型贫困问题依然非常突出。
在14.8万个整村推进扶贫村中,绝对和低收入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33%;在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地方病高发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直过区”(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地区)和42个沿边境的扶贫重点县,这一数字超过40%。
开发纳入工作重点。
作为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思路:第一,对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移民扶贫,根本摆脱难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第二,难以移民或暂时不能移民的地方,积极推动劳动力转移,转移一人,带动一户。
第三,加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基础设施水平落后是这一地区的“通病”和发展“瓶颈”。
第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发展防灾、减灾和避灾农业。
第五,实行生态补偿,补贴群众生活,减轻资源压力。
6、加强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
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特别强调在“大扶贫”框架下集中各方力量来进行综合治理,强调这些地区的扶贫项目要与其它领域的项目相互整合,强调扶贫资金要与其它领域的资金捆绑,在此,本研究将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连片贫困区域基础设施大会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探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项目整合、资金捆绑进行综合治理的主要思路:第一,将“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作为集中连片特困区域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的基本原则。
所谓渠道不乱就是说在现行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主体多元化体制下,项目从立项到审批的渠道以及资金传递渠道保持现状。
用途不变是指扶贫资金的投向保持不变。
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是指各部门实行责任制,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分担部门各自功过。
第二,将生活、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综合治理的切入口。
理由如下:首先,生活、生产基础设施的差异是城乡间、区域间贫富差异的重要特征,也是这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共性。
其次,由于农村生活、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性强、资金密集、技术上不可分割性等特点,要求各领域的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
如发展农村沼气必然先解决人畜饮水问题,而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又需要通路以降低运输成本。
最后,我国长期的扶贫实践证明,政府最擅长做、而且做得最好的是公共事业的建设项目,特别是农村生活、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