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进程

合集下载

文界革命的发展历程

文界革命的发展历程

文界革命的发展历程文界革命(Literary Revolution)是指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的进步和更新的运动,也是中国早期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文界革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

在中国的近代史背景下,文界革命可以被视为一种思想解放和文化觉醒的象征。

这一时期,中国正面临着列强侵略、封建主义和封建礼教的束缚,而文界革命旨在摒弃旧体制下的文学观念和形式,开拓一种新的文学思维和表达方式。

文界革命的初期可以追溯到1915年,《新青年》杂志的创办,由陈独秀主编。

《新青年》倡导新文化运动,旨在推翻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提倡科学、民主、新启蒙。

杂志涵盖了政治、社会、文学等多个领域的文章,积极引导社会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变革。

接着,在1917年至1927年的十年间,文界革命进一步发展。

加入《新青年》运动的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发表激进的文学和思想作品。

他们试图打破传统文人的墨守成规,大胆表达个人的情感和观点。

在这一时期,鲁迅的文学作品对文界革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的作品直接面对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旧时代的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

鲁迅的作品不仅文学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使中国的现代文学在思想上得到了自由与解放的突破。

1920年代中期,胡风成为文界革命的重要人物。

他发表了一系列激进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在《鲁迅和胡风》一文中,公开表达了对旧文化、旧社会和旧思想的批评。

胡风的作品进一步推动了文界革命,提高了人们对封建社会的认识和反抗。

1930年代,中国社会面临着战争与动荡。

这一时期,文界革命转向了反法西斯主义和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许多作家和知识分子以文化抗战的方式响应国家的呼声。

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对战争和侵略的抗议和愤怒。

在这一时期,郭沫若的《中国人民是活的》,保尔·舍斯坦诺夫的《围剿》等作品,展示了文界革命在面对社会动荡和战争中的发展与变革。

总的来说,文界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运动始于1915年,由一群年轻的知识分子发起,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提倡科学、民主和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推动文学从古文转向白话文,以更好地与普通民众沟通。

这一运动催生了一批杰出的作家,如鲁迅、胡适等,他们的作品以直白、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社会的种种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二、抗日战争与文艺复兴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的战争岁月,文学成为了人们表达抗战情感和呼吁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

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文艺创作,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如《红岩》、《林则徐》等。

这些作品激励了人们的斗志,同时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开辟了新的创作方向。

三、文化大革命与文学的沉寂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低谷期。

在这个时期,文学遭受了极大的冲击和打压。

许多作家被迫停止创作,他们的作品被批判和销毁。

文学成为了政治的工具,无法自由发展。

然而,即使在这个困难的时期,一些作家仍然坚持创作,他们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作品虽然没有被广泛传播,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四、改革开放与文学的多元发展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文学也得到了空前的自由与发展。

作家们开始关注个体的生活经验,作品的题材和风格变得更加多元化。

同时,外国文学的影响也逐渐增加,中国作家开始与国际接轨,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学的经验和技巧。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如莫言、余华等,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五、当代文学的挑战与机遇当前,中国现代文学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五四文学革命的三个阶段

五四文学革命的三个阶段

选择填空题:1、五四文学革命的三个阶段:提出阶段: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响应阶段: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扩大阶段: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2、文学研究会时间:1921年1月地点:北京成立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主张: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刊物:《小说月报》3、创造社时间:1921年7月地点:日本东京发起人: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

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4、湖畔诗社时间:1922年3月地点:成立于杭州发起人: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主张:专心致志作情诗5、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新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6、《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7、20年代小说代表作家代表作品A、庐隐:《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B、王统照:《沉思》《微笑》《湖畔儿语》《山雨》C、许杰:《惨雾》《赌徒吉顺》D、鲁彦:《菊英德出嫁》黄金》E、许钦文:《鼻涕阿二》《疯妇》F、废名:《竹林的故事》《菱荡》《浣衣亩》G、张资平:《梅岭之春》《冲积化石》《飞絮》(转折)H、叶绍钧: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孙大雨(1905--1997)
第三节 文学革命初期理论建设
一、为文学革命寻找根据,证明其必 然性与合理性。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钱玄同《寄陈独秀》、《寄胡适之》 傅斯年《文学革命申议》、《文言合一草 议》
傅斯年(1896-1950)
二、胡适的理论: 侧重从语言、形式方面为文学革命寻找突破口
王统照(1897-1957)
孙伏园(1894-1966年)
文学研究会主办《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
《俄国文学研究》特号 《法国文学研究》特号 《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专号 《泰戈尔号艺术而艺术——浪漫
就在那天下午,在达夫的房 间里聚谈了一次,大家的意思也 都赞成用“创造”的名目,暂出 季刊,将来能力充足时再用别的 形式。出版的时期愈早愈好,创 刊号的材料,就在暑假期中准备 起来。这个会议或者可以说是创 造社的正式成立,时候是一九二 一年七月初旬,日期是那一天我 不记得了。 ——郭沫若:《创造十年 学生 时代》
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刘半农的“双簧 信”;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周作人:《人的文学》、《思想革命》 《平民的文学》 《每周评论》、《新潮》
钱玄同(1887-1939)
刘半农(1891-1934)
集中力量摧毁旧文学阵地:
批判“黑幕派”:与封建复辟思 想同气相求 批判鸳鸯蝴蝶派:游戏的消遣的
1914年23岁的胡适
初任北大教授
20世纪30 年代与妻子江冬秀的合影
手持美英加入反日同盟的文 件在白宫前留影
1961年,在书房会见友人
《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1917年1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白话文学”论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 “人的文学” • 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 《美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鲁迅:冷峻犀利 • 郭沫若:雄奇豪放 • 郁达夫:袒露自怜 • 冰心:明丽晶莹 • 朱自清:精美秀雅 • 周作人:冲淡自然 • 闻一多:浓烈沉郁 • 庐隐:激切质直 • 徐志摩:潇洒空灵
中国现当代文学
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 1、理性精神的显现 • 2、感伤情调的流行 • 3、个性化的追求 •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中国现当代文学
思考题
一、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二、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 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三、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 和文 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四、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 的文学 观念与理论?
• 两个关键人物: 陈独秀 、胡适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民主与科学的提倡 ➢ 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等为代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 坚决反对旧道德、旧思想,试图建立新道德、新思 想,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推进中国社会由近代向 现代的转型。 ➢ 他们以启蒙主义思想和启蒙主义思想家为楷模,义 无反顾地反叛封建文化,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 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 ➢ 主要阵地是《新青年》。
胡适
“今日我国之急需,……一曰归纳的理论二曰 历史之眼光;三曰进化之观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
★介绍西方文学 ➢ 胡适:“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
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然后乃有自己 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 ➢ 鲁迅:“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 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我们要运 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中国当代文学的演进路径

中国当代文学的演进路径

中国当代文学的演进路径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建国后至今的文学作品,它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进。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在风格和主题上都经历了明显的变化。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阶段(1949年-1976年)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的文学创作主要围绕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积极倡导主旋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这个阶段的文学作品主要描写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希望,同时也批判了以前的封建主义社会和国内外的敌人。

辛酸、艰苦和奋斗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主要主题。

2. 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限制。

文学创作被迫停止,旧作品被审查,而代替的是大量的宣传文学和政治文学。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缺乏独立性和艺术性,主要服务于政治目的。

3. 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阶段,也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一方面,一些作家开始回顾历史,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探索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一些作家关注社会问题,如城乡差距、经济不平等和个人自由等。

此外,改革开放还带来了对西方文学的了解和吸收。

诸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写实主义等不同的文学流派开始在中国文学中融入。

这种多元化的文学趋势使中国当代文学更加开放和丰富。

4. 全球化阶段(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当代文学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作家开始关注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更积极地融入国际文学的讨论和交流。

这种全球化的趋势促使中国当代文学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总的来说,中国当代文学的演进路径表现出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改变。

中国当代文学在表达个人、社会和历史的关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理解当代中国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3)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3)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2)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
(3)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4)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
附:五四新文学之“新”:
新思想,新观念,新主题,新内容,新人物
新语言,新形式,新传播,新队伍,新成绩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一、文学社团的活跃
五四时期文学社团活跃的原因:思想活跃、言论自由、现代出版业的发展等
二、文学研究会
2.与学衡派的论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对立
1922年1月,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
胡先骕等在南京创办《学衡》杂志。学衡
派学贯中西,深受新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认为只有继承传统才能建设新文学,思想倾向稳健保守。他们的观点受到新文学阵营的反击,以鲁迅的驳斥最为尖锐。他发表了《估〈学衡〉》,对学衡派进行了嘲讽和批判。论争体现了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对立
发起人:
郑振铎、沈雁冰、瞿世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许地山、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
缘起:
我们发起这个会,有三种意思,要请大家注意:
一,是联络感情。
二,是增进知识。
三,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
(《文学研究会宣言》)
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研究会简章》)
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1891-1962),原名洪骍,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从学于杜威,
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在
《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出版《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诸方面都有成就。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白话文学史》等。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直接的背景和动力青年杂志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望
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一)、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历史 必然,是经历了清末民初20余年的文学现代化 准备期后的爆发。

(2)周作人发表《人的文 学》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
“肉”与“灵”的统一中 去表现“人”,,主张 “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 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 究的文学”;进而在《平 民文学》提出“为人生的 文学”口号。
【周作人】 (18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967)
我们承认人是一种生物。他的生活现象,与别的动物 并无不同,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 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 制度,都应该排斥改正。 但我们又承认人是一种从动物进化的生物。他的 内面生活,比别的动物更为复杂高深,而且逐渐向上, 有能够改造生活的力量。所以我们相信人类以动物的 生活为生存的基础,而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 终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凡兽性的余留,与古代礼 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也都应该排斥改正。 ( 周作人《人的文学》)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文学革命实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开 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 1、在语言层面上,白话取代了文言,现代汉语得 以确立,为20世纪中国走向现代化迈出了重要的 一步。 2、在思想内容上,现代意义的人学思想得以确立, 人道主义的文学观取代了“文以载道”“代圣贤 立言”的封建文学观。“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 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五四运动(注:指新文化运动)的最大成功, 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从前的人,是为君 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现在的 人才晓得为自己而存在。(郁达夫《中国新文 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第二讲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第二讲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郭沫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二) 我是月的光, 我的日的光, 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我是X光线的光, 我是全宇宙的energy底总量 !

(三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现实主义”一词,最早见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对 法国画家库尔贝作品的评论。库尔贝不从时俗,按照 实际生活的面貌作画,被当时巴黎官方评论家们讥之 为“现实主义”作品。库尔贝为表示抗议,索性树起 了现实主义的旗帜。以后现实主义一词便作为一种创 作方法得到了广泛使用。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按照实际生活所固有的样 式来再现生活;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揭示社会生活 的某些本质规律。现实主义作品偏重于描绘客观现实 生活的精确的图画,描写那些生活中已经存在或按照 生活的逻辑可能存在的事物,而不是以作家的好恶和 愿望来取代客观事物。

三是描写的客观性。就是作家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 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 出作家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家自己或借 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契诃夫曾经劲告自己的哥哥, 写小说时务必做到:不要冗长的高谈阔论,而要采取 “彻底的客观态度”。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早已存在,而且在不断 发展。在欧洲,从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 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直至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 义,就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发展、成熟的历史。

周作人对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学习与借鉴主要是在 “人文主义”方面: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 想”。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人文 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 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 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现代 的人文主义开始于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 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来回答道德问题的答案。在启蒙 运动的人文主义中,超自然的解释一般被忽略,人们 将这种人文主义也称为“世俗人文主义”。

现代文学——精选推荐

现代文学——精选推荐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年—1927年)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立起一个鲜明的界碑,表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在文学革命之前已经出现的某些向现代变革的趋向,文学革命的爆发确有其历史背景,在维新运动的直接促助下,就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如“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这些由社会变革的热情所煽起的文学革新的尝试,只开出炫目的花,未结出实在的果。

然而文学因时而变的信念和关注社会变革的使命感,向传统文学观念与手法挑战的激进精神都为后起的文学革命所直接承袭。

晚清已开始的“白话文运动”清末民初的“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更是启迪和刺激新旧时代交接的中国作家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知识分子的文化视野空前拓寛,为文学革命的发生做了充分准备。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革命由此发动。

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须言之有物,须讲求文法等。

胡适在文章中初步阐明新文学的要求,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

陈独秀也在同年二月号《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表明坚定的文学革命立场,提出“三大主义”,主张“革新文学”。

胡适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

他们发表文章,意将文学革命和国语运动相结合,扩大文学革命影响。

1918年,李大钊办了《每周评论》,提倡白话文,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介绍西方文艺思潮。

文学革命为新文化运动的激流裹挟而下,势不可挡。

虽然也遭到文学旧势力的抵抗。

在1922年发生了与“学衡派”的辩论。

1925年又发生过与“甲寅派”的争论。

不管保守主义和旧的文学势力如何干扰和抵制,不管各种派别的怎样辩白与争论,都不能动摇文学革命的信念。

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它所带来的是文学观念、内容形式的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文学革命掀开现代文学光辉的第一页,把中国文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涵盖了从20世纪初到现在的各种文学形式和流派。

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心理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品和作家等方面,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进步”,呼吁废除封建传统,推动社会变革。

在这一时期,徐志摩、胡适等作家提倡白话文写作,使文学更加贴近人民生活。

而五四运动则是新文化运动的高潮,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反抗精神。

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作品,直接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阶段:抗日战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在抗日战争期间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但也孕育了一批优秀的作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强调民族自豪感和抗争精神,如巴金的《家》、冰心的《雪》等作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文学作品开始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和价值观,以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困境。

茅盾的《子夜》、钱钟书的《围城》等作品,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

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一时期,文学作品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批判,许多作家被迫放弃写作或遭受迫害。

但文化大革命也孕育了一些重要的作品,如余华的《活着》、王朔的《黄金时代》等作品,它们以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揭示了文化大革命对个人和社会的摧残。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作品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一些作家继续关注社会问题,揭示改革开放中的弊端和不公平现象,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杨绛的《洗澡》等作品。

另一方面,一些作家开始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如余秋雨的《豆腐西施》、张小娴的《我不是潘金莲》等作品。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的《命命鸟》,王统照《春雨之夜》,郁达夫《沉沦》 等;诗歌方面,有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
神》,汪静之的《蕙的风》等。【抄下来,课后阅读】
Company Logo
(五)文学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文学观念上:否定“文以载道”、游戏消遣
等传统的文学思想,共同倾向表现人生、反
映时代。
文学内容上:体现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 思想。 语言形式上:用白话文写作;广泛吸收外国 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
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 曰,不避俗字俗语。
Company Logo
一曰,须言之有物。
情感。《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
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蹈之也”。认为情感是文学的灵魂。 思想:包含见地、识力、理想三者。
Company Logo
1921,周作人发表《美文》一文,是 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Company Logo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第一个十年文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17年初-1919年,为文学革命初期; “五四”到 1926年,是思想解放和创作最为 活跃的时期; 1927 年“四·一二”事变,相对沉寂并转向
话文运动为后来的文学 革命中大力提倡白话文
造成一种蓄势。
Company Logo
⑥清末民初域外小说译介大潮
从1896年《时务报》开始译介外国小 说,到文学革命发生之前,翻译出版
的域外小说约有800种。
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与新文学的第一代 作家,大都从晚清的文学翻译中获益。
Company Logo
(二)文学革命的直接动因—新文化运动 1.背景: A 结束帝制,促进社会转型 B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长 C 废科举、兴学堂,形成新型知识者群体 D 印刷业和出版业的发展,导致现代文学 市场的形成。 E 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 F 既混乱又自由的文化氛围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第十六章 (1)试评林语堂的散文观。 (2)评何其芳《画梦录》的艺术特色,并说明其在散文史上的地位。 (3)写一篇鉴赏郁达夫《故都的秋》(或《钓台的春昼》)的短文。
第十七章 (1)在《雷雨》序中,曹禺声明他创作此剧时,“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
家庭和社会”;然而他同时又说,“《雷雨》对于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 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你如何理解这两种创作心理状态(或指向)及其 在剧作中的体现?
明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与文体方面的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
风潮的时代特征。 (3)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
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 20 年代乡土小说的流派特征。
大致勾勒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新诗潮流彼此间的承传关系。 (2)简评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及其文学史意义。 (3)简评新月派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与创作实践。 (4)评析李金发的《弃妇》,并由此论述早期象征诗派的艺术追求,及其在新诗艺术发展
中的价值。
第六章 (1)鲁迅在 30 年代曾这样评说:“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
第二十四章 (1)简述 40 年代散文各式文体创作的概况。 (2)试评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艺术特色。 (3)试评张爱玲散文创作的艺术个性。
第二十五章 (1)概述新文学第三个十年戏剧文学创作的热点与主要趋向。 (2)简评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的热潮。 (3)为什么说《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艺术的丰碑?
第十四章 (1)简评 30 年代两大派别的诗歌竞存局面。 (2)比较评析前后期新月派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倾向。 (3)结合具体的诗歌评析,论述戴望舒二三十年代诗歌观念与诗艺诗风的衍变。 (4)简析卞之琳的《距离的组织》。

第一章_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_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双簧信”

为了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1918年3月,《 新青年》上演了一场“双簧信”,在《新青 年》上同时发表了《王敬轩君来信》和《复 王敬轩书》两篇争论文章。“王敬轩”其实 是《新青年》编辑钱玄同的化名,他把当时 社会上各种反对咒骂新文学的言论加以汇集 ,树立了复古派“王敬轩”这样一个对立面 。然后由另一个编辑刘半农发表“复信”, 逐条加以驳斥,在驳斥中阐明新文学倡导者 的主张。


创造社以1925年为
界 分为前 后期 , 前
期 以建设 新文学 为 己 任,在 美学立 场 上 推崇直 觉 、灵 感 和 天才 , 主张“ 文
学是自我的表现”。

在创作上,较多地接受
了欧洲浪漫主义及现代主
义文学流派的影响

以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和“为艺术而艺术”的文
学立场区别于文学研究会
三、湖畔诗社
【思考题】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过程。 2、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 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简述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与反 对者之间的论争。
5、解释:
新青年
学衡派
湖畔诗社
新月社
文学研究会 南国社
创造社
语丝社
(一)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 倡导思想自由。(破) (二)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立)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 分,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必然地会转向对封建 主义文学的攻击。

陈独秀(1880——1942)

皖怀宁人,出身“书香门
弟”,十七岁参加县考中秀才,
但厌恶旧八股,醉心于新学问
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一、 文学研究会

第02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第02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第02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文学革命的前奏: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早期进程(1)严复、林纾、裘廷梁的贡献。

严复思想解放的意义;林纾的翻译及其意义;晚清裘廷梁等人提倡白话文。

(2)梁启超等人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2,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1840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1898年戊戌变法;1911年辛亥革命;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

第一次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思想“变革”成为可能。

(2)从新文化运动到新文学运动: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1917年《新青年》移师北京——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追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促发1919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其三、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

(3)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运动与北京大学,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文学进化论观:“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推倒贵族文学,建立平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立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立社会文学。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

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将文学运动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

1918年12月,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文学革命展开的主要斗争:首先是钱玄同(王敬轩)与刘半农发表“双簧信”。

其次是批判“黑幕”、蝴蝶鸳鸯派等旧小说。

文学史知识:革命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文学史知识:革命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文学史知识:革命文学的诞生和发展革命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始终与中国近代历史背景相伴而行。

自中国八国联军侵华以来,中国人民不断地奋斗与反抗,而这场漫长的民族抗争也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力量和方向,从而形成了以自由、民主、平等为核心的革命文学。

革命文学的诞生与发展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走上半殖民地化的道路,面对外国列强的压迫和侵略,国人唯有通过反抗革命来挽回民族尊严。

而文学作为一种思想传播和文化表达的手段,在这个时期被更多地用来表现中华民族的生存状况和革命斗争的重要性。

进入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和政治形势更加紧张,中国革命家和文学家则开始注重揭示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革命文学的形成与萌芽,大约要从辛亥革命余波中的文化抗争说起。

该时期,戏曲、小说、诗歌等文艺形式在中国兴起,文学家们也开始以文学作品展示对抗外来文化影响的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如《狂人日记》和《呐喊》等著名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反抗意味,将现实情况直接反映在作品中。

革命文学的萌芽特别强烈地表现在近代小说中。

在这种以讽刺和讽喻为手法的写作中,小说家们集中揭示了中国人民面对社会上种种不公、不义和抗争的无力感。

同时,他们以大量描写人民生活、抗争形式、政治背景和历史进程的方式,曲折地提供了中华民族处境的真实写照,并告诉人们阶级斗争和国家未来的方向。

像郁达夫、鲁迅、李大钊等一批著名的革命文学家,就是在小说创作中提出、发展和宣传现代民主和工人阶级革命思想的先驱。

革命文学的真正崛起,应当与新文化运动相联系。

新文化运动是新时代意识的第一次焕发,是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学史、学术史中一次重大的飞跃。

通过新文化运动,革命文学逐渐由隐痛喟然的发泄,向宣传与争取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贯彻了现代思想,用科学精神和启示性哲学去剖析中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真正实现了文学艺术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社会中阶级斗争的日益升温,革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五四文学革命--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上 发表了重要文章《文学改良刍议》,从 文学进化论的立场提出“一时代有一时 代之文学”的文学发展观,论证文学变 革的必要性,明确地提出了以“白话文 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 文章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入手, 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 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文学革命的又一位先驱者 周作人 (1885——1967)


周作人对文学革命理论建设 作出了重要贡献。 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 《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 思想为本,批判封建时代的 文学为“非人的文学”;倡 导新文学应是人的文学,其 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 健全发展 。 1919年1月在《每周评论》发 表《平民的文学》,进而提 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胡适


胡适(1891——1962),安 徽绩溪人,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开创性的重要人物,具有 深远的影响。 1910—1917年留学美国,1915 年由康奈尔大学转入哥伦比 亚大学研究院,随杜威研究 哲学,深受其影响。 1916年10月,在致陈独秀信 中胡适首次用了“文学革命” 一词。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陈独秀


安徽怀宁人,出身“书香门 弟”,17 岁参加县考中秀 才,但厌恶旧八股,醉心于 新学问而东渡日本留学。 1902年加入留日学生团体 “青年会”,1903年回上海 与章士钊等人办《国民日 报》。 陈独秀于1917年2月在《新 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 论》,更为鲜明、坚定地提 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

20年代新文学阵营与旧文学传统的三次 论争

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一、五四文学革命
• (一)文学革命和新 文化运动
•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文 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 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 为主要阵地,兴起了提倡 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 启蒙运动。
•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 (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 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 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 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 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
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 “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 ——《致蔡鹤卿太史书》 “吾辈已老,不能为证其非。悠悠百年, 自有能辨之者。” ——《论古文白话之消长》

……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 “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与公 所提出之“圆通广大”四字,颇不相悖也。 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 悉听其自由发展。
1.文学研究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21 年 1 月成立于北京, 1932 年解 体。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 纯文学社团。发起人为周作人、郑振铎、 叶绍钧、茅盾等 12 人。宗旨是“研究介 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 文学”。创作上主张“为人生”的艺术。 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主要刊 物为《小说月报》。
四、文学革命精神特征和历史意义
精神 特征
• “重新估定一切”的叛逆精神 • “人的文学”的个性精神 • 忧国忧民的悲剧精神 • “拿来主义”的开放精神
意义
• • • •
批判 借鉴 革新 激进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历史背景:利用了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与思想资源,然而局限于传统文学内部的结构调整变通。

新文化运动本质是引进吸收运用西方文化现代思想启蒙运动,并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

北大新旧思潮碰撞文学革命发生,文白之争成为新旧文学之争的焦点之一,“三大主义”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陈独秀)文学革命先驱者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主动性和批判精神,摧毁当时旧文学阵地如黑幕派,鸳鸯蝴蝶派。

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对林纾的维护古文守旧派摧枯拉朽。

学衡派:1922年9月在南京创刊的大型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先骕,吴宓寝馈西洋文学,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相信靠伦理道德的理论来凝聚中国,整理研究维持传统文化,
甲寅派:1925年时任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章士钊复刊《甲寅》周刊,发表《坪新文学运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争白话文不能代替文言文。

文学革命成绩: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2.外国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4.创作取得成绩。

文学革命是一次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带来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在文学世界化与民族化的对立统一中实现文学的现代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不同文学思潮和艺术方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群,又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
1921年1月文学研究社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12人,他们将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人生而艺术”。同年6月创造社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最初的成员是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以“五卅运动”为界,后期转向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稍后出现了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的新月社。他们思想比较倾向自由主义,提倡新格律诗。还有一些比较活跃的文学社团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贡献:1924年11月由鲁迅支持成立的雨丝社、1922年成立的浅草社、1929年秋组织的沉钟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湖畔诗社等。
再次,在创作上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控诉了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并采用了现代意味的手法和样式。随后,鲁迅又连续创作了《孔乙己》、《药》等小说,都显示了深切的思想和完整的现代小说特色。鲁迅的小说一出现,艺术上就很成熟,使得新文学的创作有相当高的起点。除鲁迅外,《新文学》、《新潮》、《学灯》等报刊上陆续推出一些新闻学作家及其作品。其中小说如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杨振声的《渔家》、冰心的《斯人独憔悴》许地山的《命命鸟》、王统照的《春雨之夜》、郁达夫的《沉沦》,等等。诗歌如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汪静之的《蕙的风》,等等。这些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追求现代性品格,给文坛带来青春气息。
文学革命先驱者们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主动性和批判精神,先集中力量摧毁当时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旧文学阵地,把批判“黑幕会”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作为一场“硬仗”来打。文学革命为新文化运动的激流裹挟而下,摧枯拉朽,势不可挡,虽然也遭到旧文学势力的一些抵抗,但相对而言,文化保守主义的声音是比较微弱的。1922年,发生了与“学衡派”的论辩。1925年还发生过与“甲寅派”的论争。新文学运动是在艰难的条件下发生的,要冲决 旧思想的束缚,势必采取激烈彻底的姿态,在那种激进而浮躁的历史氛围中,难于认真思考文化转型与选择的复杂性,也难于接受论争对立面的某些可能合理意见。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他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紧接着,在童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并从启蒙的角度抨击了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之途。这些主张也得到了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开始。其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就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人权平等之说兴”与“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是推进现代社会进化的基本条件。此后,《新青年》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然而,所谓的古典与现代、新与旧是难于做一刀切的切分的。文学革命的爆发有其历史背景,并在相当程度上利用了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与思想资源。早在19世纪末,在维新运动的直接促助下,就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晚清已经开始的白话文运动亦为后来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1911年辛亥革命宣告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结束,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创造了基本条件。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在西方现代思潮影响下,先进的知识分子总结了晚清以来历次社会变革的经验教训,意识到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变,建立名副其实的民主共和制度,必须在意识形态尤其是价值观领域彻底反对封建伦理思想,击退在辛亥革命后愈加嚣张的尊孔复古逆流。和以往历次变革不同,新一代知识精英开始把思想启蒙作为自己的主要使命。他们相信只有国民精神的解放才会有社会的革新进化,而当务之急,要打破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的束缚。声势浩大而激进的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种精神启蒙救国的热望中掀起的。
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命运动,它所带来的是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的大革新、大解放,实现了文学的现代化,从而揭开了现代文学光辉的第一页,把中国文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文学革命发动后,很快就形成规模和声势,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取得重大的成绩。
首先,白话文得到全面推广。1920年1月,依当时的教育文(白话)。文学革命促成了言文合一的“国语运动”,又为新文学的语体变革拓展了广阔的天地,并迅速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
其次,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可以说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各样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当然,并非所有外来思潮都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发生影响。就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而言,现实主义尤其是俄国现实主义影响最大,后来成为中国新文学主流;浪漫主义也有较大影响,但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属于现代主义范围的各种思潮也曾吸引了许多作家,做了多种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