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然而,所谓的古典与现代、新与旧是难于做一刀切的切分的。文学革命的爆发有其历史背景,并在相当程度上利用了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与思想资源。早在19世纪末,在维新运动的直接促助下,就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晚清已经开始的白话文运动亦为后来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1911年辛亥革命宣告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结束,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创造了基本条件。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在西方现代思潮影响下,先进的知识分子总结了晚清以来历次社会变革的经验教训,意识到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变,建立名副其实的民主共和制度,必须在意识形态尤其是价值观领域彻底反对封建伦理思想,击退在辛亥革命后愈加嚣张的尊孔复古逆流。和以往历次变革不同,新一代知识精英开始把思想启蒙作为自己的主要使命。他们相信只有国民精神的解放才会有社会的革新进化,而当务之急,要打破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的束缚。声势浩大而激进的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种精神启蒙救国的热望中掀起的。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开始。其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就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人权平等之说兴”与“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是推进现代社会进化的基本条件。此后,《新青年》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他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

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紧接着,在童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并从启蒙的角度抨击了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之途。这些主张也得到了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

文学革命先驱者们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主动性和批判精神,先集中力量摧毁当时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旧文学阵地,把批判“黑幕会”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作为一场“硬仗”来打。文学革命为新文化运动的激流裹挟而下,摧枯拉朽,势不可挡,虽然也遭到旧文学势力的一些抵抗,但相对而言,文化保守主义的声音是比较微弱的。1922年,发生了与“学衡派”的论辩。1925年还发生过与“甲寅派”的论争。新文学运动是在艰难的条件下发生的,要冲决 旧思想的束缚,势必采取激烈彻底的姿态,在那种激进而浮躁的历史氛围中,难于认真思考文化转型与选择的复杂性,也难于接受论争对立面的某些可能合理意见。

文学革命发动后,很快就形成规模和声势,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取得重大的成绩。

首先,白话文得到全面推广。1920年1月,依当时的教育部颁令,凡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课教育统一运用语体文(白话)。文学革命促成了言文合一的“国语运动”,又为新文学的语体变革拓展了广阔的天地,并迅速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

其次,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可以说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各样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当然,并非所有外来思潮都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发生影响。就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而言,现实主义尤其是俄国现实主义影响最大,后来成为中国新文学主流;浪漫主义也有较大影响,但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属于现代主义范围的各种思潮也曾吸引了许多作家,做了多种试验。

受不同文学思潮和艺术方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群,又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

1921年1月文学研究社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12人,他们将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人生而艺术”。同年6月创造社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最初的成员是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

、《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以“五卅运动”为界,后期转向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稍后出现了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的新月社。他们思想比较倾向自由主义,提倡新格律诗。还有一些比较活跃的文学社团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贡献:1924年11月由鲁迅支持成立的雨丝社、1922年成立的浅草社、1929年秋组织的沉钟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湖畔诗社等。

再次,在创作上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控诉了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并采用了现代意味的手法和样式。随后,鲁迅又连续创作了《孔乙己》、《药》等小说,都显示了深切的思想和完整的现代小说特色。鲁迅的小说一出现,艺术上就很成熟,使得新文学的创作有相当高的起点。除鲁迅外,《新文学》、《新潮》、《学灯》等报刊上陆续推出一些新闻学作家及其作品。其中小说如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杨振声的《渔家》、冰心的《斯人独憔悴》许地山的《命命鸟》、王统照的《春雨之夜》、郁达夫的《沉沦》,等等。诗歌如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汪静之的《蕙的风》,等等。这些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追求现代性品格,给文坛带来青春气息。

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命运动,它所带来的是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的大革新、大解放,实现了文学的现代化,从而揭开了现代文学光辉的第一页,把中国文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