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服装史
第二章 先秦服饰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e. 宗彝,即虎錐,虎取其猛,錐取其智 —— 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 f. 藻,即水草,取其洁净——象征冰清玉洁 之意。 g. 火,作火之形,取其光明,火炎向上—— 象征带领百姓附君王之意。 h. 粉米,作谷粒形,取其滋养;又若聚米 形——象征有济养之德。 i. 黼为斧形,刃白身黑,取其——象征能断 割之意。 j. 黻为两已相背,黑青相次——象征背恶向 善和君臣离合之意。 总之,十二种纹样都贯穿着儒家伦理道德的 含义。还有,十二章的颜色,由青、黄、黑 白、赤五彩相间使用。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二、元(玄)端和深衣 除冕服之外,惟元端和深衣二种服饰 用途最广。元端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 衣,天子至庶人也皆可穿着。区别在于: 元端为国家之法服,而深衣则是王公至庶 人的常服。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1、深衣创始于周代,流行于战国期间。 《五经正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是因其 拥蔽全身,又因是衣制的初始阶段,人们相信衣制式样出于圣 人所作,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 谐音即为“深衣”。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十二章纹从西周以来为历代帝王所
采用。到隋唐成为定式,一直流行到清代。 “十二章绘”的寓意是: a. 日、 月、星辰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 耀——象征帝王统治天下 b. 山,作山形,取其能云雨或镇重性格— —象征王者能安静四方或为人所仰的。 c. 龙,取其应变——象征人君应随机布教 而善于变化。 d. 华虫,作雉形,亦即华丽的鸟,取其纹 彩——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
第二篇
先秦服饰(公元前21世纪——前221世纪)
先秦服装,是中国服饰历史的 奠基阶段,中国服装的基本型制均 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并建立了 完整的服饰制度。
【中国服装史】服装起源和先秦服饰PPT课件
▪ 3、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使得割据的诸侯各国、各民 族间,在衣冠服饰及民俗习惯上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影响着 人们当时的服装态度。
26
商·青铜饕餮纹
41
▪ 冕服构成
冕冠
舄屦
42
▪ 冕服上的纹饰——十二章
夏商周时代,冕服将日、月、 星辰、山、龙、华虫(稚鸟)
绘之于衣,还将宗彝(yí)、
藻、火、粉米(白米)、黼
(fǔ,斧形)、黻(fú,双
兽相背形)绣之于裳。图案纹 样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想象。
43
十二章纹的含义
▪ 日、月、星辰——照耀 ▪ 山形——稳重 ▪ 龙形——应变 ▪ 华虫(稚鸟)——文采华丽 ▪ 宗彝(yí)——忠孝(慎终追远) ▪ 藻——洁净 ▪ 火——光明 ▪ 粉米(白米)——滋养(养民以天) ▪ 黼(fǔ,斧形)——果敢决断 ▪ 黻(fú,双兽相背形)——明辨
53
▪ 胡服: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与当时中原地区 宽衣博带式的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般多穿 短衣、长裤、革靴,衣身紧窄,便于活动。
54
穿胡服的女子(河南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铜俑) 55
窄袖短袍 加束革带 的胡服示 意图
56
绣罗单衣展示图(参照湖北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实物图绘制)
57
58
窄袖短衣、方格纹长裙穿戴展示图 (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
?佩饰18?三纺织衣料时期?距今1万4万千年前第四冰河期结束新石器时代采集狩猎生活向农耕生活过渡出现天然纤维葛纻大麻毛等主要纺织原料出现原始织机19?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三块葛布残片这块罗纹织物证明远在六七千年前我国就有原始织机?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6900年前的苎麻织物残片?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距今7000年前的陶器发现100余件麻布或编织物?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蚕茧表明距今50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利用蚕茧了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青海诺兰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平纹毛布与毛毯表明在5000年前古代游牧民族和边远的牧区部族开始使用毛纺织物20?贯口衫穿贯口衫的原始人甘肃辛店彩陶纹饰21?其他着装形式青海大通县出土彩陶盆上为我们展示的佩尾饰与辫饰的原始人22穿圆球形下裳的原始人1995年青海省同德县出土彩陶盆23?佩饰24?纺轮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和陶制的纺轮标志着原始手工纺织业的开始
中国服装史先秦—魏晋时期
01
地域差异对服饰的影响
先秦时期,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
水平等因素都对服饰产生了影响。
02 03
民族特色在服饰中的体现
先秦时期,中国境内存在着多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在服饰 上得到了体现。例如,北方民族的服饰以皮毛为主,而南方民族则更注 重纺织品的运用。
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02
CATALOGUE
先秦时期服饰概述
先秦时期服饰特点
服饰的起源与初步发展
先秦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兽皮、树叶 等自然材料制作服饰,并逐渐发展出 纺织技术。
服饰的阶级性
在先秦时期,服饰已经成为区分社会 地位和身份的重要标志,不同阶层的 人穿着不同的服饰。
服饰的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服饰逐渐呈现 出多样化的特点,包括款式、颜色、 图案等方面。
肥大的衣裳。
文化交流
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也相互影响 、相互借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
服饰文化。
04
CATALOGUE
魏晋时期服饰风格
魏晋时期服饰特点
服饰风格转变
魏晋时期,服饰风格由汉代的古朴大气逐渐转变为追求飘 逸、自然,体现了当时士人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风 貌。
宽衣博带
06
CATALOGUE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服装起源与演变
先秦时期,中国服装经历了从兽皮草叶到纺织品 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上衣下裳、深衣等基本服饰 形制。魏晋时期,受玄学、佛教等思想影响,服 饰风格趋向宽博、飘逸。
服装制度与礼仪
先秦时期,服饰作为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了等级尊卑观念。魏晋时期,服饰制度虽有 所松弛,但仍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先秦服装
第一节 概述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夏、商、周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
先秦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一些中国 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 (由于织物质料不及陶、铜器那样久存不朽,因而资 料相当少)
第二节 中国早期服饰
人类早期的服装款式: 1.裙(最常见) 2.遮挡住前胸后背的坎肩式长衣,下摆过臀
配饰: 1.项饰(最普遍) 2.头饰,臀腹部垂饰
原始人服饰:颈间挂着虎齿做成的项饰,腰部垂 着豹尾,头上披散着头发并带着饰品。 新石器时代的贯头衫:织出相当于两个身长的一 块衣料,对等相折,中间挖一圆洞或切一口,穿时可 将头从中伸出,前后两片,以带系束成贯口衫。
服装质料:1.植物纤维 2.蚕丝(决定了以后中国服饰的艺术 风格)
第三节 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
自周代开始,中国的冠服制度已经趋于完备。 冠服最典型的代表:冕服 (一)冕冠 (二)衣裳 (三)舄屦 (冕服制度自西周以来,一直到封建王朝结束)
第四节 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
深衣: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 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衣裳相连,被体 深邃”。不开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 绕至背后,以丝带系扎。上下分裁,然后在 腰间缝为一体。
复习与思考: 1.认真掌握冕服的种类、样式与纹样。 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服饰风格与基本结 构。
五代武士
宋代武士 辽代武士
金代武士 元代武士
明代武士 清代武士
视频赏析:上古服饰欣赏
第五节 小结
先秦服装的地位:奠定了上衣下裳和上 下连属等中国服饰基本形制,并显露出中国 图案富于寓意,色彩有所象征的民族传统文 化意识。
本章重点: 1.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冕服制度,它产生 于信天命、事鬼神、终日郊天祀地的特定时 期,其形式有利于统治阶级,所以一直沿用 到封建社会末期。 2.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对于加强民 族联系、丰富服装样式,做出了可喜的探索。
先秦的服饰模特图
• 商代骨笄(传世实物,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
• 商代笄饰男女(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人)
玉佩
• 孔子认为,玉的美可以象征君子的高 贵品德,所以中国古人非常重视佩戴玉制 的饰物,玉佩的种类也因此丰富多彩。先 秦的玉佩有人纹佩、龙纹佩、鸟纹佩、兽 纹佩等,也有将多件玉佩用彩绳串联悬挂 于腰带上的组佩,还有透空活环套扣的玉 佩,可谓精美绝伦。
笄
• 笄主要是用来固定发髻和冠帽的,材 料使用骨、蚌、玉、铜、银、金等,上面 也常有绿松石做装饰。中国古代女子年满 15周岁就算成人了,可以订婚,届时要举 行“笄礼”,由一个已婚女子给适龄的女 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仪结束后 再将笄取下;如果没有订婚,女子在20岁 时也要举行“笄礼”。笄是中国古代极其 重要的头饰,上面常刻有鸳鸯或几何纹装 饰,后来演化成了簪。
• 皇帝冕服上的纹样
• 湖北江陵马山砖厂1号战国楚墓出土龙凤虎纹刺绣
• 冕冠图
冕服
中国古代的帝王在祭祀时要穿华美的礼 服——冕服。冕服由冕冠和礼服两部分组 成,一般与腰带和赤舄(红色的鞋子)相 配。其中,礼服又是由上衣和下裳(裙子) 组成的。上衣采用青黑色,象征天;下裳 黄赤色,象征地。上衣画有六种不同的纹 样,而下裳则绣有六种不同的纹样,这些 纹样合称十二章纹。
• 皇帝冕服图(据后世史料描绘)
• 赤舄图(据后世史料描绘)
十二章纹
• 古代帝王服饰的十二章纹是指日、月、 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藻、粉 米、黼、黻等12种图案。这12种图案各有 寓意。日、月、星辰代表光辉,山代表稳 重,龙代表变化,华虫(雉鸡)代表文彩, 火代表热量,粉米代表滋养,藻代表纯净, 宗彝代表智勇双全,黼代表决断,黻代表 去恶存善。
• 十二章纹
2-中国服装史-秦汉服饰
.
48
宽袖绕襟 深衣图
.
49
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 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深衣各部分分解解说:
襟: 指衣的前幅。 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 式样,外观如英文y。右衽 指领子系向身体右边。方向 不可以相反。 祛qū: 袖口 袂mèi: 袖子 裳: 裙子 曲裾: 如下图。由服装环绕 形成的裙子样式。
.
35
袍
曲裾袍:承战国深衣式,西汉早期多见,而东汉 时 渐少。
直裾袍: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另一个名字为“襜 褕”。张衡《四愁诗》中“美人赠我貂襜褕”句,即 是直襟衣。但初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史记·魏其 武安侯列传》有“衣襜褕入宫,不敬”之语,显然与 内穿裤子无裆,直襟衣遮蔽不严有关。
.
36
裤: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无裆,类似今日 套裤。《说文》曰:“绔,胫衣也。”后来发 展为有裆之裤,称裈。合裆短裤,又称犊鼻裈。 内穿合裆裤之后,绕襟深衣已属多余。直裾袍 服也派张骞通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沟通 中原与中亚、西亚文化、经济的大道,因往返 商队主要经营丝绸,故得名“丝绸之路”。
这一时期,由于各民族各国之间交流活跃,导 致社会风尚有所改观,人们对服饰的要求越来 越高,穿着打扮,日趋规整。尤其贵族阶层中 厚葬成风,这些都为今日服装研究工作留下了 珍贵的文化遗产。
颜色及繁多的式样
.
53
《陌上桑》中写罗敷女“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焦仲卿妻》中“着我 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 若流纨素,耳着明月挡”等描述,无疑是当时较为真 实的女子装束。
.
54
襌衣:马王堆汉墓中有一件素纱襌衣,身长1.6米,袖 通长1.95米,重量只有48克。作为女主人随葬的这件 衣服,说明妇女亦服素纱襌衣,并缘其领与袖。《周
第一章 先秦服饰
韦弁
古代礼冠之一。天子 诸侯大夫兵事服饰。 用熟皮制成,浅朱色, 制如皮弁。
38
中国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弁服
冠弁
天子田猎时的装束。 在玄冠之上加以皮帽。
39
中国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弁服
爵弁
弁,广八寸,长一尺 六寸,前小后大,上 用雀头色之缯为之。
40
中国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深衣
41
中国奴隶社会——春秋战国
18
中国奴隶社会的服饰文化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 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 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纣王——帝辛 (商朝末代君主)
19
中国奴隶社会的服饰文化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 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1] 其后秦 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 家。
西周—— 周武王姬发 周朝
东周 ——春秋战国
20
中国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
六种冕冠的功能、形制有别。
:用于帝王祭祀天。(王祀昊天上帝的礼服):为冕与中单、大裘、玄衣、纁裳配套。纁 即黄赤色,玄即青黑色,玄与纁象征天地的色彩,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 花纹,下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纹,共十二章。 :(王之吉服)为冕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花纹 ,下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九章。
8
中华服饰的起源
• “古代人穿衣服事情,我们过去所知并不 多,文献上虽留下许多记载,只因日子 太久,引书证书,辗转附会,越来越不 易清楚了。幸亏考古学家的努力,从地 下挖出了大量古文物,可作参考比较, 我们才能得到新的认识。”
中国服装史内容及简答题型
第一章中国服装史起源和先秦服饰(一)原始社会的服饰(前5000—前2000年)概况:茹毛饮血,衣禽兽之皮,树叶蔓草遮体人们用赤铁矿研磨红色粉沫染饰物(目前所知最早的矿物着色工艺染制品)。
他们把死去的人加以埋葬并举行仪式,还在死者尸体周围洒赤铁矿研磨红色粉沫,以象征鲜血。
红色在原始人意识中是血液的象征,失去血液便失去生命,使用红色有寄望再生之意,说明原始人的色彩观念和原始宗教观念交织在一起的。
原始人使用这些附属饰品除了包含广泛的装饰意义以外,还包含着神灵的意义。
10万年前出现的“智人”能够制造衣服及饰品,是人类向创造衣服迈出的第一步。
(二)中国早期服饰服装起源:保护说,装饰说,遮羞说。
早期服饰状况:1,裸态生活期;2,兽皮,树叶与装饰期:(典型服饰特征:兽皮披,戴贝壳,兽牙等装饰。
服装款式:最常见是裙,其次是遮挡前胸后背坎肩式长衣,下摆过臀)骨针,约在2万年前后北京山顶洞人自制骨针,出现了缝制衣服的发端。
表明史前人类已懂得缝纫的方式3,纤维织物期:(典型服装特征:贯口衫,贯口衫织出相当于两个身长的一块面料,对等相折,中间挖一圆洞或切一竖口,穿时可将头伸出,前后两片,以带束成贯口,也称作贯头衫。
)主要衣料:葛布,麻布,纺织品(三)先秦服饰---奴隶社会(前21世纪到前771年,中国服装史奠基阶段,一些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走向成熟)夏商周三代服制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各有变革和发展,到了周代冠服制度趋于完备。
3.1)商代服饰:上衣下裳(chang)是当时的主要服饰形制,上衣多为交领右衽,腰系带,下裳即裙,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
蔽膝:一种权位的象征,上广一尺,下展二尺,长三尺。
(下图阴影部分)3.2)周代服饰:仍保留商代的上衣下裳服饰形制,上衣款式多为直裾式,交领、右衽衣襟,袖身比商代时宽博。
西周代衣料已用织锦和刺绣。
一、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冕mian冠)1、它产生于信天命、事鬼神、终日郊天祀地的特定时期。
1-中国服装史起源和先秦服饰
屈原《九歌·山鬼》中用树叶为裙、鲜花为饰的山鬼形象
(刘辉煌摹当代李少文作品)
5
▪ 兽皮披
在纺织技术 尚未发明之 前, 兽皮是 人们服装的 主要材料。
6
原始服饰图(上古毛帔制 太昊伏羲氏像 黄辉绘) 7
穿兽皮的远古人类
8
▪ 骨针
骨针的出现表 明了史前人类已 经懂得缝纫的方 式, 将兽皮接缝 而成衣的可能。
月、星辰、山、龙、华虫绘
之于衣, 还将宗彝、藻、火、
粉米、黼、黻绣之于裳。图
案纹样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想
象。下面介绍一下这十二章
纹绘绣于服装上的含义及象
征性。 18
第四节 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
▪ 深衣
春秋战国 特别是战国 时期盛行的 一种最有代 表性的服式。
19
深衣示意图
20
穿曲裾深衣的女子(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
本章重点、难点问题:
1.人类着装的最初动机是什么? 2.早期衣服佩饰的材料有哪几类? 3.早期的中国冠服制度有哪些特点? 4.深衣、胡服有何区别?
36
▪ 佩饰
14
▪ 佩饰
山顶洞人遗 址中发现的多 件穿了孔的石 珠、砾石、鱼 骨、兽骨、兽 齿、贝壳与骨 针。
15
第三节 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
▪ 冕服
最典型的 冕服应包括 冕冠、上衣 下裳、腰间 束带, 前系蔽 膝, 足登舄屦。
16
▪ 冕服构成
冕冠
舄屦
17
▪ 冕服上的纹饰——十二章
▪
▪
夏商周时代, 冕服将日、
21
穿曲裾深衣的女子 22
▪ 胡服
与中原人 宽衣大带 相异的北 方少数民 族服装。
23
中国服装史--先秦服装
中国服装史--先秦服装第一节中华服饰的起源1、服装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4-5百万年前,猿人→智人(河套人、欧洲的尼安德塔人),智人阶段人开始用兽皮裹身御寒,这是人类向创造衣服迈出的第一步。
2、中华原始服饰的发祥期旧石器晚期(5-6万年)智人演化到现代人阶段,石器工具大发展,距今25000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时期,是中国服装史的发祥期。
此时已用骨针缝制衣服并用兽牙、骨管、石珠作成串饰进行装扮。
3、中华原始服饰艺术初度辉映-新石器时代(1)纺织衣料的发明创造麻布葛布毛织品(2)独具特色的服装配套原始社会的服装大体在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形成配套:冠帽、衣裳、套裤、护腿、鞋靴、发式、首饰、纹彩等。
4、中外服饰起源说(1)保护说(2)美化装饰说(3)象征说(4)纽衣说劳动拉重物方便,在身上系结纽带引起的(5)遮羞说第二节中国服饰制度的形成与完备时期【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了解中国奴隶社会时期服饰的发展和特点、形成与完备,掌握奴隶社会服饰文化的背景,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
【教学内容】1、奴隶社会服饰文化的背景2、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王权的标志——“十二章”服饰纹样3、形成与完备时期(一)夏朝——服饰制度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使国家进入奴隶社会,夏朝从夏禹算起,到夏桀灭亡,共传了14代,17王,有四百多年历史。
成汤灭夏之后,建立奴隶制更加完备的商朝,共传17代,31王,约有六百年历史,直至公元前1027年,商纣王被周武王推翻。
周朝初建时,周都设在丰镐(今陕西),公元前770年,平王继位,将国都迁到洛邑(今河南),史书上将东迁前称西周,东迁后称东周。
西周王朝从武王伐纣至平王之父幽王被杀,共延续11代,12王,约二百五十七年。
东周王朝无力维持,只得任凭诸侯势力逐渐强大,结果形成大国争霸的动荡局面,前后经历三百年,因为鲁国史书《春秋》记载了从公元前8世纪到5世纪的历史,后人习惯称此段为“春秋时期”。
2-中国服装史-秦汉服饰
公元前481~公元589年: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
18
秦汉服装
.
19
第一节 概述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秦国——西汉——东汉 汉武帝时,开辟了一条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
文化、经济的大道——丝绸之路。
.
20
第一节 概述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顺 应了“四海之内若一家”的要求稳定的政治 趋势。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 发展,但由于秦王朝无休止地役使民力、加 重赋役,结果导致秦室二世而亡。
.
64
鹖hé尾冠
.
65
武冠
.
66
法冠
.
67
进贤冠
.
68
汉代 远游冠
.
69
簪笔
汉代官员奏事,必 须用毛笔将所奏之 事写在简上,写完 之后,即将笔插入 发际。以后成为一 种制度,凡文官上 朝,皆得插笔,笔 尖不蘸墨汁,用作 装饰。
.
70
巾:
巾本是古时表示青年人成年的标志,男人到20岁,有身份 的士加冠,没有身份的庶人裹巾。劳动者戴帽。巾是“谨” 的意思。战国时韩国人以青巾裹头,故称苍头。秦国以黑巾 裹头,称为黔首。东汉末如袁绍、孔融等都以幅巾裹头。秦 汉时男子头上戴巾,主要有两种。
.
41
第三节 女子深衣、襦裙与佩饰
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为尚。《后 汉书》记:贵妇入庙助蚕之服“皆深衣制”, 但衣襟层数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下摆部 分肥大,腰身裹得很紧,衣襟角处缝一根绸带 系在腰或臀部。
.
42
曲裾深衣图
先秦时期的服饰文化
冕 冠
冕 服
周代王后的礼服: 《周礼·天官》下:“内司服掌 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一作翟)、阙狄、鞠 衣、展衣、禄衣、素纱。”其中前3种为祭服,
袆衣:玄色加彩绘的衣服 揄狄:青色,阙狄赤色 鞠衣:桑黄色, 展衣“白色 禄衣:黑色。
揄狄和阙狄是用彩绢刻成雉鸡之形,加以彩绘, 缝于衣上作装饰。6种衣服都用素纱内衣为配。
?夏代称冕冠为收?夏代称冕冠为收周代名为爵弁周代名为爵弁?夏代的冕冠是泛着红光的黑色形状前小后大
先秦时期的服饰文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先秦时期服饰文化的背景
先秦: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整体特征:以“礼教”为中心,还反映了一些
中国早期朴素的宇宙观
先秦各个时期的服饰文化特点
1. 商朝 (前1600 - 前1046) :“上衣下裳”的基 本服装样式已经慢慢成型,制衣材料主要是 皮、革、丝、麻。有高超的纺织技术和丰富 的染料资源。
王后头饰: 《周礼·天官》里说:“追师:掌 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
先秦时期的日常服饰
玄 端
男子深衣
战国胡服的流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胡人
冬衣:袍、襦、裘
袍
军戎服
铜盔和革甲
西周 武士
发式与冠饰
头衣:冠、冕、弁
冠
1. 西周 (前1046 - 前711年):确立“非其人 不得服其服” 的冠服制度。
2. 春秋战国:
汉服定型期:深衣的出现
礼服
1. 六冕: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 2. 冕 冠: 夏代称冕冠为“收”,周代名为“爵弁” 夏代的冕冠是泛着红光的黑色,形状前小后大; 商代的冕冠是泛白的黑色,形状前大后小 ;周代的冕冠是泛红的黑色,形状前小后大。
中国服装史先秦—魏晋时期
第一章 先秦服装
2 饰物 (1)发饰采用后梳式或盘起式。 (2)冠帽形制根据不同服装而不同 (3)出现普遍的人形玉配饰或有透雕工艺,以
及精美的象牙笄,骨笄。 (4)商后期出现用贝类作的颈饰
第一章 先秦服装
三 西周(公元前11世纪起) (一)君主服饰 1 冕服
(1)包括:冕冠、玄衣、纁裳、韨、革带、佩 绶、舄
3袍:上衣下裳连属,但有夹层的一种生活便装 。
4襦:比袍短的绵衣,质料粗陋的称为“褐” 5裘:兽皮做成的披风,外加罩衣。天子用黑羔
皮,大人贵族穿锦衣狐裘,其次为麛麑裘、虎 裘、貉裘,再次为狼皮、狗皮、老羊皮。
第二章秦汉服装
一 秦(B.C.221-B.C.206)
1 冕服:秦废周时的六冕,只留玄冕
(4)帽:白纱帽、黑 纱帽、卷檐帽
(5)梁冠
三 女子服饰
1 以襦衫、裙、裤为主,一般妇女 日常穿衫、袄、襦、裙、深衣等
魏晋南北朝时衫裙特点:
除大襟外,有对襟,通常衣袖宽大 ,袖口缀有不同颜色的贴边,下着 裙,衣裙之间有围裳,且束腰
2杂裾垂髾裙:
为深衣形制,下摆衣裾裁成数个三角形,上宽下尖, 层层相叠,围裳与深衣之间伸出两条或数条飘带,走 路时随风飘动
3 袍服:上下连属,且腰部没有断缝,一般加罩 衣,不作礼节用,作为里衣,汉以后发展为礼服。
第一章 先秦服装
(二)皇后服饰 分为与冕服配套的六种礼服,均采用上衣与下 裳不分的袍式,表示妇女贵情感专一,且以素 纱内衣为配 1 祭服: (1)袆衣:玄色加五彩 (2)揄狄(翟):青色加五彩 翟:长尾山 雉 (3)阙狄:赤色,刻翟不采
第一章 先秦服装
2饰物 冠帽的出现
冠:贵族男子的首服,较硬。 帽:较软,用于保暖,罩头。 陶笄、骨笄、骨簪、骨梳的出现 笄:用来贯穿发髻起固定作用的细长纤子。
中国服装发展史
中国服装发展史中国服装发展史导语:服装发展受到经济社会的影响,表现出文明进步的倾向。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中国服装发展史,欢迎参考!1、先秦时期的服饰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大约是在夏商时期初见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
当时的服饰依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各有分别。
天子后妃、公卿百官的衣冠服制、等级制度日益严格。
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
服装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
衣服的领、袖及边缘都有不同形状的花纹图案,腰间则用条带系束。
春秋战国之期,出现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服饰,它是一种连体服饰。
深衣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故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常福、礼服,且被用作祭服。
在战国时期,胡服的诞生打破了服饰的旧样式。
胡服的短衣、长裤和革靴设计,善于骑射,便于活动,在军队里广为盛行。
先秦时期的鞋履,主要有履、舄、鞋、靴等形制。
诸履之中,以舄为贵。
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赤三种颜色,分别在不同场合穿着。
鞋是一种高帮的便履,以皮革制成;靴则是来自西域,胡人骑马射箭时穿着,后来汉族人也逐渐接纳。
2、秦汉时期的服饰秦朝统治中国的十五年间里,秦始皇兼收六国的车旗服御,创立了衣冠服饰制度。
秦朝的服饰仍然是连体式,宽袖、大袍,服饰制度严禁。
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
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
因此,汉代的服饰中的冠制特别复杂,有十六种之多。
汉代的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门穿屐。
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大体上仍承袭秦汉旧制。
南北朝各少数民族初建政权时,仍然按照本族的习俗穿着,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开始穿着汉族的服饰。
中原人民的服饰,特别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饰特点,衣服的形式适体。
第一章先秦服饰及服饰起源
中国古代服饰第一章先秦服装第一节概述▪先秦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一些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
第二节中国早期服饰▪草裙▪兽皮披: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兽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第三节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冕冠▪1、周代冕冠穿着起来威严华丽,仪表堂堂,专供天子、诸侯和卿大夫等各级统治者官员在参加各种祭祀典礼活动时穿着。
“冠冕堂皇”一词由此而来。
▪2、冕冠由冕板和冠两部分组成。
▪冕板是设在冠顶上的一块呈长方形的木板,称“延”或“延板”。
用细布帛包裹,上下颜色不同,上面喻天,用玄色,下面喻地,用纁色。
宽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固定在冠顶上时,必须用延板按前低后高呈前倾之势进行固定。
▪冕服上的纹饰——十二章纹夏商周时代,冕服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之于衣,还将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之于裳。
图案纹样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想象。
日、月、星辰代表光明,山代表稳重,龙取其变化,华虫表示文采。
宗彝代表智勇双全,藻代表洁净,火代表热量,粉米代表滋养,黼代表决断,黻代表去恶存善。
第四节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深衣深衣▪1、深衣的初起▪深衣,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又称长衣、麻衣、中衣。
为古代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此衣名的由来是因为穿着时能拥蔽全身,将人体掩蔽严实的缘故。
《五经要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且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
如在制作中,先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
深衣的下裳以十二幅度裁片缝合,以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这是古人崇敬天时意识的反映。
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意为行事要合乎准则;垂直的背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处事要公平。
深衣结构▪襟:指衣的前幅。
▪交领右衽:古人以上衣掩下裳,衣上自胸前交领部分至衣下两旁掩裳际处,形成“衽”。
中国服装史讲义
东汉25年A.D.~220年A.D.(定都洛阳)
二、男子服装与冠履:
袍服:秦汉男子以袍为贵,汉代以袍为礼服。有曲裾袍、直裾袍两种样式。
单衣:仕宦平日燕居之服,同袍式,内穿,很薄,无衬里。
裤:
早期无裆,称为“绔”
后发展为有裆之裤称“军”,合裆短裤称“犊鼻军”
内穿合裆裤之后,绕襟深衣已属多余。
首服:
冠
冕冠:又叫远游冠
衫:衫较襦长,多指丝帛单衣,质地轻软,是女子常服之一。
裙: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却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上身仅着抹胸,外直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为大胆的一种。裙色可以尽人所好,其中似以石榴红裙流行时间最长。另有众多间色裙;唐中宗时安乐公主的百鸟裙,更是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
女子服饰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襦裙服:
上着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足登凤头丝履或精编草履。
襦:唐朝女子依隋之旧,喜欢上穿短襦,下着长裙,裙腰提得极高至腋下,以绸带系扎。上襦很短,襦的领口常有变化,如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有袒领,袒领短襦的穿着效果,一般可见到女性胸前乳沟,这是中国服饰演变中比较少见的服式和穿着方法。襦的袖子初期有宽窄二式,盛唐以后,因胡服影响逐渐减弱而衣裙加宽,袖子放大。
秦朝女装发展简史
秦朝女装发展简史秦朝是一个传奇的时代,秦统一六国后虽建朝只有14年,却从度量衡、货币、服制等各方面建立了统一的标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女装都为交领(左右领相交叠)、右衽(穿着者左边的衣襟在上,向右压右襟),衣袖紧窄。
秦时期女装主要有:上身:禅衣、深衣、袍下身:袴(无裆裤)、裙、蔽膝、襦裙脚:素娟袜、丝履、皮履、布鞋、草鞋颜色:红、褐、灰、棕、黑、青花纹:祥云纹、花草纹、菱格纹等布料:麻布、绢、罗、锦深衣:商周时期都是上衣下裳,后来为了方便,将衣裳上下缝接在一起,左右腋下加一块矩形布料,成为“深衣”,深衣不通裁。
后来秦发展为上下通裁不再分割的“禅衣”。
深衣通身紧窄,长可曳地。
衣袖有宽有窄,袖口镶边。
交领右衽,领口低,露出里衣(划重点!)。
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禅衣:又称为“单衣”,是上层人士平日所穿的常服,一种单层比较薄的长衣,交领右衽,有两长袖。
样式与袍略同,但无衬里,可穿在袍服里面,或作为居家时穿的衬衣,根据质地,也可做日常穿在外面的单外衣。
禅衣由“深衣”演变而来。
袍:多为大袖,领口、袖口处绣花纹,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
直裾:严格地说,直裾只是衣襟的一种式样,就是垂直的衣裾,将衣服下摆向右侧延长矩形的一块,穿着时绕到身后,使衣服下摆成为一个垂直的圆筒。
直裾的袍多为妇女穿着,而且不可以用作礼服,男子穿会被认为无礼。
曲裾:同直裾一样,也是衣襟的一种样式,不同的只是下摆向右延伸为三角形,穿着时,三角形的尖端向右后方环绕,与身前向下直垂的右襟形成里外两层、错落有致的样式。
曲裾根据下摆绕的样式,还可以分为双绕曲裾、三绕曲裾等。
值得一说的是,“入”字衣襟与出土的曲裾形制有很大的差异(比如交领高、衣长短等),和“诃子裙”一样,可能是秦代改良式样,对形制比较严肃对待的同袍们并不认为“入”字衣属于汉服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周贵族服饰 窄袖 织纹衣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 色,以暖色为多, 尤其以黄红为主, 间有棕色和褐色
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 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 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 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装 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 腰间则用条带系束。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一种名为“深 衣”的新型连体服饰。深衣的出现, 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故此 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常福、 礼服,且被用作祭服。
十二章纹: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指中国古代帝王 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它们是:日、月、星辰、 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 二章” 。
十二章纹
3、束带(蔽膝) 4、舄屦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鞋履,不论以何种材料制成都统称为 “屦”,屦是鞋类的总称。
阶级的标志 立政的基础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 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 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 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 严格的。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 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 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 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 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 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 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 一样的「韍」fu,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 「蔽膝
周代的冕服制度
周代冕服包括冕冠、上衣下裳、束带(蔽膝)、舄xi屦 1、冕冠 冕冠由綖、旒、笄、黈纩(充耳)等组成。
戴冕冠的官吏
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汉代)
2、衣裳 按照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着相应的玄衣和纁裳,上 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以表示黄昏之地,然后施之以纹。
皇帝冕服图
绣十二章纹的冕服
先秦时期服饰
冕服制度:冕冠、衣裳、十二章纹、束带 (蔽膝)、舄[xìjù] 屦等主要服饰;春秋战 国时期的深衣、胡服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 射”。
学习目标
了解周代趋于完备的冕服制度与封建制度的关 系,冕服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它的象征性;理解 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和胡服盛行的原因,深衣 和胡服的结构和特点,以及赵武灵王的“胡服 骑射”。
舄屦
周朝婚礼服饰 周礼婚制中的婚礼服饰崇尚端正庄重,与后世婚制中有所不同。婚礼 服饰的色彩遵循“玄纁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和胡服
1、深衣 深衣是春秋战国时期用途最为广泛的衣服,男女皆服。此衣名的由来是因为穿 着时能拥蔽全身,将人体掩蔽严实的缘故。深衣是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 种服装,又称长衣、麻衣、中衣。为古代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家居便服, 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深衣有四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
我国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分布在各地的 原始氏族部落,由于地理环境、生活 劳动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 的服饰文化。这种差异不是人为的制 度形成的。到了奴隶制社会,由于奴 隶主与奴隶之间的根本对立,奴隶主 阶级不仅垄断了服饰资料,而且为了 稳定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秩序,规定了 等级制度和相应的章服制度。 奴隶社会把国王称作"天子",他是奴 隶制国家最高的统帅,奴隶社会的章 服制度,也以国王的冕服为中心,这 种章服制度的形成,也是逐步发展和 逐渐完备的。 战国窄袖曲裾女服
具体形制:“续衽钩边”,不开衩, 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绕至背后, 以丝带系扎。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间 缝为一体。因而上身合体,下裳宽广, 长至足踝或长曳及地。一时男女、文 武、贵贱皆穿。 深衣多以白色麻布裁之,在斋时则用 缁色,或有加彩者,在边缘绣绘。腰 束丝带称大带或绅带,可以插笏板。 后受游牧民族影响才以革带配带钩。 带钩长者盈尺,短者寸许,有石、骨、 木、金、玉、铜、铁等质,贵者雕镂 镶嵌花纹,是当时颇具特色的重要工 艺品。《史记》载:“满堂之坐,视 钩各异。”已显示出服装佩饰的普遍 性和工艺装饰的独具匠心。
内容结构
一:历史背景
二:周代的冕服制度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 深衣和胡服
曲裾深衣
历史背景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 史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的历史阶段, 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 文明。
青铜饕餮纹样
司母戊鼎
中国的衣冠服饰历史上可追溯至 三皇五帝时代,大约在夏商时期 服饰制度初见端倪,到了周代渐 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 当时的服饰依据穿着者的身份、 地位而有所不同。
在战国时期,胡服的诞生打破了服 饰的旧样式。胡服的短衣、长裤和 革靴设计,善于骑射,便于活动, 广为盛行,“胡服骑射”成为佳话。
胡服骑射
先秦时期服饰面料:
多为丝帛、麻布、葛布和动物皮毛 先秦时期,麻布已成为普通百姓的最基本的服饰原料 上层社会多青睐丝帛和裘皮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战国时期贵族锦服复原图
。
在古代的黄帝、尧舜时期开始有了衣裳, 结束了史前那种围披状态。人们穿着这 种式样的衣裳,拜祭祖先和天地。人们 从经验中得知,早晨天未亮时,天空是 黑色(称"玄"),上衣如天,所以用玄色; 而大地为黄色,下裳如地,服色即用黄 色,以此表达对天和地的崇拜。远古时 期,以上衣下裳代表服式,又有上衣下 裳相连的"深衣制",这种深衣形式在那时 男女没区别。
战国人物御龙帛画 1973年,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一件战国时期的帛画,被人们唤作《人 物驭龙图》。图上绘一侧身直立的男子,危冠深衣,腰佩长剑,手挽缰绳, 驾驭着一条形状似舟的飞龙。郭沫若曾为此题一首《西江月》:“仿佛三闾 在世,企翅狐鹤相从,陆离长剑握拳中,切云之冠高耸。上罩天球华盖,下 乘湖面苍龙,鲤鱼前导意从容,瞬上九重飞动。”这是因为画中人物的风度 仪容,使考古学家想起楚国大夫屈原。
曲裾深衣
楚国妇女深衣
春秋战国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长衫, 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这种衣 服叫「深衣」。还有一种「单衣」, 是没有里子的宽大衣服。他们头上还 戴「帻」ze;帻是用来包住头发的头 巾,不让它们披散下来。 这个时期,游牧民族所穿的短衣、 长裤、靴子,也传进,这种帅气的服 装穿着起来,行动的确是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