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望乡-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边界望乡 精品教案

边界望乡 精品教案

边界望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洛夫诗歌奇特意象及丰富意蕴2.过程与方法:赏读结合,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点】解读课文,通过分析理解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教学难点】乡愁的丰富性、独特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文学中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如夜空中的明星一样闪耀着久远而长新的光辉,它如敲击在人们心头的鼓点一样震颤着人们的心灵,它就是乡愁。

从古到今有多少漂泊在外或远离祖国母亲的游子在千年不衰地吟咏着它,当我们抬头共望同一轮明月时,我想他们的心情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诗人洛夫的《边界望乡》,共同体味一下他的愁思。

二、朗诵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诵读,请学生说说初读本诗的感受。

此诗为诗人1979年访问香港时所作,当时诗人赴台已整整30年,当他应邀访港,从望远镜中隐约望见故国山河时,诗人的心情异常激动,“昔我往矣”,风华正茂,“今我来思”,两鬓飞霜。

诗人的心境当然是很沉痛的。

2.个别诵读3.感知诗歌内容《边界望乡》是台湾诗人洛夫1979年访港时写的一首怀乡抒情诗,贯穿全诗的是诗人惆怅的故国情怀,令国人特别是海外游子黯然神伤。

三、分析意象1.找出诗歌中诗人表达乡愁的三个意象是什么?(杜鹃、白鹭、鹧鸪)2.我们学过的古典诗歌中与这些意象有关的诗句分别有哪些?体会这些意象蕴涵的情感。

3.在这首诗中诗人借这些意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回答,师总结:①杜鹃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

诗人这里用这个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咯血的杜鹃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

(联想:杜鹃—杜鹃鸟—杜鹃啼血)②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现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诗人在这里借白鹭来表明自己自由飞到故国的渴望。

而“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亲吻故国土地无望的黯然神伤的感情。

③鹧鸪其声凄厉悲惨,似云“行不得也哥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 略读《边界望乡》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 略读《边界望乡》优质教案

《边界望乡》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诗歌:意象、语言的陌生化2.了解洛夫的写作风格教学重点:通过意象理解读懂诗歌。

教学难点:解读意象。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在上课之前跟大家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请同学们注意视频中老人的面部表情以及语言停顿,这些细节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思念家乡、感动、悲伤、浓厚的思乡之情等。

视频里的老人祖籍江西,随军赴台,被迫离乡几十载。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诗人洛夫与百岁老人有何相似之处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诗歌后记以及课后的作者简介。

一生朗读师:由此可见,洛夫也是被迫离乡几十载。

这样背景下的思乡之情则显得格外深厚。

下面请同学们先自读两遍诗歌,再全班齐读一遍,一起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情感。

要求读得慢、读得轻、注意到诗歌的意思。

二、初步感知板书边界望乡美国劳·坡林建议:1、一首诗不能只读一遍。

2、诗要轻读,读诗越慢越好。

3、总要注意到诗的意思。

环节:读诗歌;谈感受。

师:大家已经读了两遍,应该已经熟悉了!请全班同学齐读,注意读出诗歌味来!1.齐声朗读:读准、尽量读慢;师:读完本诗,感觉如何?生:悲伤、压抑、哀伤、沉重等。

三、理解性阅读师:不错,同学们都有所体会。

诗歌是语言的游戏。

今天教给同学们解读诗歌的两把钥匙,第一把是咀嚼语言。

现在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诗歌的第一小节,其他同学请找出让你感到疑惑、惊奇、震撼的文字并思考为什么让你感到疑惑、惊奇或者震撼。

生朗读。

请两名学生回答。

生1: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

师:这句话为什么让你感到惊奇或者疑惑?(1.非常好,乡愁能被望远镜扩大吗?)(2.乡愁能被肉眼看到吗?)生:望远镜是望不见乡愁的。

(1.不能。

)(2.不能)师:非常好。

也就是说“乡愁”是一种情感,是不能通过肉眼看到的,也是不能用望远镜扩大的。

所以这个时候作者写望远镜中扩大的是什么?(乡愁是一种内心情感,只能感受而不能看到,但作者却将一种内心感受写成了视觉体验,所以这个地方运用了通感,化虚为实,制造了一种语言的惊奇,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乡愁在逐渐加深)生:景物。

边界望乡-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边界望乡-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边界望乡-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应能够: 1.了解边疆的历史和背景,并领略边疆风光; 2.理解《边界》的意境和精神,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追忆; 3.了解诗歌和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赏析诗歌和散文作品; 4.掌握写作诗歌和散文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边界》的意境和精神;2.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追忆。

教学难点1.领略边疆风光,理解边疆的历史和背景;2.掌握写作诗歌和散文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三、教学方法1.导入法:先放映边疆的宣传片,了解边疆的历史和背景,然后展示边疆的风光照片和旅游形象片,了解边疆的自然风光及特色文化。

2.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边界》的创作背景和意境,学生理解并通过课堂讨论进一步领悟。

3.演示法:教师示范如何完成诗歌和散文的写作,学生讨论和练习,展示各自的创作。

4.评价法:通过学生的诗歌和散文创作,进行班级评比和交流。

四、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第一课时:边疆风光和历史(40分钟)1.放映边疆的宣传片(10分钟)2.介绍边疆的历史和文化(10分钟)3.展示边疆的照片和旅游形象片(20分钟)第二课时:赏析《边界》(50分钟)1.导读:了解《边界》的作者和背景(10分钟)2.讲解《边界》的意境和精神(20分钟)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边界》的思想和哲理(20分钟)第三课时:诗歌创作(50分钟)1.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20分钟)2.教师示范和学生练习写诗(20分钟)3.学生交流和展示自己的诗歌(10分钟)第四课时:散文创作(50分钟)1.讲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20分钟)2.教师示范和学生练习写散文(20分钟)3.学生交流和展示自己的散文(10分钟)第五课时:综合评价和总结(50分钟)1.学生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品(20分钟)2.班级评比和交流(20分钟)3.总结和反思(10分钟)五、教学资源及准备1.边疆的宣传片、照片和旅游形象片(第一课时);2.杨牧《边界》课文(第二课时);3.诗歌和散文的创作素材(第三和第四课时);4.评价表和总结反思材料(第五课时)。

2023最新-边界望乡 教案教学设计(高一选修【优秀8篇】

2023最新-边界望乡 教案教学设计(高一选修【优秀8篇】

边界望乡教案教学设计(高一选修【优秀8篇】项羽之死(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项羽之死(苏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属模块:选修【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第一课时完成)2、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3、把握文章内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课前让学生搜集所知的项羽的资料,准备课堂发言“我所知道的项羽”。

2、合作学习:课堂交流之后,归纳总结司马迁的观点,并对此做一番自己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品读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1、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教学难点】1、学习司马迁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歌曲《霸王别姬》导入新课。

二、朗读感悟1、配乐朗诵《项羽之死》(作用: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指导:“垓下被围”重在抒情,节奏纾缓。

“东城被围”重在叙事,声情激越。

“乌江自刎”江畔陈辞,羽声慷慨。

三、分析文章:(一)第一段:垓下被围1、这一段作者主要通过哪些方面表现项羽的性格特征?2、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征?(多愁善感)(二)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1、“田父”为什么“绐”项王,这说明什么问题?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出项羽的什么性格特点?2、由于“田父绐”,项王“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双方的力量非常悬殊,项羽何去何从?他为什么说“天亡我,非战之罪”,由此可以看出项羽的什么性格特点?3、这一部分,运用哪些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三)东城溃围1、分析三次战斗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汉军--皆披靡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教学设计8:边界望乡

教学设计8:边界望乡

边界望乡【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语言特征。

2.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

3.理解诗歌中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洛夫,1928年生,本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人。

1954年与张默、痖弦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并任总编辑多年,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深远。

洛夫早年为超现实主义诗人,表现手法近乎魔幻,曾被诗坛誉为“诗魔”。

洛夫一生写诗、译诗、教诗、编诗,著作甚丰,出版诗集《时间之伤》等三十一部,散文集《一朵午荷》等六部,诗论集《诗人之镜》等五部,译著《雨果传》等八部。

他的名作《石室之死亡》广受诗坛重视,1982年,他的长诗《血的再版》获中国时报文学推荐奖,同年诗集《时间之伤》获台湾的中山文艺创作奖,1986年获吴三连文艺奖。

二、写作背景此诗为诗人1979年访问香港时所作,当时诗人赴台已整整30年。

作为一名生于大陆,后生活于台湾的诗人,当他应邀访港,参观落马洲,隐约见到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时,诗人的心情异常激动,“昔我往矣”,风华正茂,“今我来思”,两鬓飞霜。

而耳畔响起的数十年未闻的鹧鸪的鸣叫,更唤醒了他心中蛰伏了30年的故国之思。

诗人百感交集,怀着对故国的思念,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写成此诗。

三、整体感知《边界望乡》写了诗人参观落马洲边界时,登山、望乡、怀乡、想象,到最后回到现实偿愿无望的过程。

通过杜鹃、白鹭、鹧鸪等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成功地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抒发了诗人作为海外游子的那种因惆怅而黯然神伤的故国情怀。

四、文本探究1.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乡愁”本来是不具形的思想感情,诗人拟虚为实,虚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不仅具有实的体积和重量,而且具有了缭乱的独特形态。

2.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心跳”形象贴切地表现了诗人“近乡情更怯”中的“更怯”。

“迎面飞来”的“远山”“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这造成了巨大的视觉形象冲击,由视觉直接冲击心灵,在我们被其跳跃的思维和脱俗的奇句震得目瞠口结时,我们也被撞成“严重的内伤”。

边界望乡-粤教版中国现代诗歌选读教案

边界望乡-粤教版中国现代诗歌选读教案

边界望乡-粤教版中国现代诗歌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1.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法;2.了解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背景;3.通过阅读和分析不同的现代诗歌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介绍(1)中国现代诗歌的起源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的发展,中国诗歌出现了一种新的写作趋势,即现代诗歌的兴起。

这期间,康白、郁达夫、闻一多等人就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

(2)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阶段中国现代诗歌经历了古风现代诗歌阶段,形式主义阶段,民间化趋势阶段,象征主义阶段和后近代主义阶段等多个发展阶段。

2. 选读现代诗歌作品——《边界望乡》(1)诗歌作者简介《边界望乡》的作者是唐剑。

唐剑,广东南海人,现居香港。

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得学士学位。

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曾在美国、加拿大、台湾及内地等地担任大学教师数十年。

唐剑教授曾在第二届全国散文诗选中获奖,并连续多届荣获由中国台湾《现代诗》杂志所选出的“年度台湾诗选”。

(2)诗歌内容《边界望乡》是唐剑的一首现代诗歌作品。

诗歌以华南的简介为背景,通过写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了对于家园的热爱与眷恋。

整首诗歌仿佛是一位游子,思绪飘荡在故土的田野、山川、湖泊和文化风情之间,不断沉醉眷恋。

作者通过对华南乡土风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的从故乡开始的人生经历的回忆与怀念。

(3)诗歌分析首先,这首诗歌是一首景物真实描写为主的现代诗歌,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描写和具体事物的描写。

在表达情感时,作者运用了许多现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修辞方法,如对比、概括、借景喻情等,以营造出强烈而深刻的感受。

其次,这首诗歌所展现的民族地域性特色也让这首诗歌更具有现代意义。

华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之一,在历史、风景、人文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而唐剑的这首诗歌正是在具体描绘华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传达了一种强烈而饱满的感情。

边界望乡教案

边界望乡教案

边界望乡教案【学习目标】1.领会洛夫诗歌奇特意象及丰富意蕴;2.体会洛夫魔术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意象内蕴,乡愁的丰富性、独特性。

教学难点:语言的奇妙组合【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洛夫(1928.5.11~),名莫运端、莫洛夫,湖南衡南县相市乡燕子山人。

1938年举家从乡下迁居衡阳市大西门痘姆街,就读国民中心小学。

1943年进入成章中学初中部,以野叟笔名在《力报》副刊发表第一篇散文《秋日的庭院》。

1946年转入岳云中学,开始新诗创作,以处女诗作《秋风》展露才情。

1947年转入含章中学,与同学组成芙兰芝剧社和芙兰芝艺术研究社,自编自演进步节目。

1949年7月去台湾,后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1996年从台湾迁居加拿大温哥华。

洛夫是台湾现代诗坛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为中国诗坛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由于表现手法近乎魔幻,因此被诗坛誉为“诗魔”。

洛夫和余光中一直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洛夫的《边界望乡》和余光中的《乡愁》一样脍炙人口。

虽在大陆的名气不如余光中响亮,但在台湾诗界洛夫的名望却在余光中之上。

1979年3月,洛夫访问香港时创作《边界望乡》,诗人余光中陪同他去边界落马洲用望远镜看大陆,洛夫离乡三十年,近在咫尺却过不去,有家不能归,近乡情切。

于是写下了震撼人心的诗——《边界望乡》,传神地表达了游子怀乡咫尺天涯的伤痛、落寞和无奈。

【探究与合作】一、自主探究1.挑选自己印象深刻的精彩诗句,对其意象、情感、表达效果进行点评2.如何理解杜鹃、白鹭、鹧鸪这三个意象?二、小组合作赏析以下句子1、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2、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3、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4、本诗采用了哪三种艺术手法?三、拓展探究,品味语言1、本诗的语言特点2、对比分析余光中的《乡愁》当堂检测写出自己对家的理解【课后反思】学完本诗,我学习到了什么抒情手法?在以后的作文中如何借鉴使用?【布置作业】找出洛夫的一首诗认真诵读,并写出赏析。

边界望乡精品教案

边界望乡精品教案

界限望乡【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领悟洛夫诗歌奇异意象及丰富意蕴2.过程与方法:赏读联合,合作研究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中蕴涵的浓郁的思乡情怀,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崇敬感情。

【教课要点】解读课文,经过剖析理解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教课难点】乡愁的丰富性、独到性。

【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文学中有一个永久的主题,它如夜空中的明星同样闪烁着长远而长新的光芒,它如敲击在人们心头的鼓点同样震颤着人们的心灵,它就是乡愁。

古往今来有多少流浪在外或远离祖国母亲的游子在千年不衰地吟咏着它,当我们仰头共望同一轮明月时,我想他们的心情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今日我们一同走进台湾诗人洛夫的《界限望乡》,共同体会一下他的愁思。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请学生谈谈初读本诗的感觉。

此诗为诗人1979 年接见香港时所作,当时诗人赴台已整整30 年,当他应邀访港,从望远镜中隐约看见故国河山时,诗人的心情异样激动,“昔我往矣”,风华正茂,“今我来思”,两鬓飞霜。

诗人的心境自然是很沉痛的。

2.个别朗读3.感知诗歌内容《界限望乡》是台湾诗人洛夫1979 年访港时写的一首怀乡抒怀诗,贯穿全诗的是诗人惆怅的故国情怀,令国人特别是国外游子黯然神伤。

三、剖析意象1.找出诗歌中诗人表达乡愁的三个意象是什么?(杜鹃、白鹭、鹧鸪)2.我们学过的古典诗歌中与这些意象相关的诗句分别有哪些?领会这些意象蕴涵的感情。

3.在这首诗中诗人借这些意象分别表达了如何的感情?学生议论回答,师总结:①杜鹃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

诗人这里用这个拥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咯血的杜鹃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不可以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

(联想:杜鹃—杜鹃鸟—杜鹃啼血)②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现对寂静、平易生活的神往。

诗人在这里借白鹭来表示自己自由飞到故国的盼望。

而“又忽然折了回来” 写出了诗人亲吻故领土地绝望的黯然神伤的感情。

③鹧鸪其声凄厉凄惨,似云“行不得也哥哥” 。

《边界望乡》教学设计

《边界望乡》教学设计

美美与共:现代诗中的传统文化之美——洛夫《边界望乡》教学设计屏山中学罗朋朋一、教材教学内容分析洛夫的《边界望乡》是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首诗歌,本首诗属于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里的一首,突出了与文化之根的关联。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必修一对现代诗的学习、接触本册书的前边的十多首诗歌文本,已具备了一定的现代诗欣赏的基础,而一直以来的古诗熏陶,积淀了较好的传统文化素养,经过老师的点拨与引导,应是能够较好地欣赏到本诗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知诗歌的语言美。

2.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诗中经典的文化意象。

3.在现实变迁的背景里体会文化乡愁之美。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诵读与感受语言的精美;文化意象的分析与体悟;感受文化乡愁的魅力。

2.教学难点:学生相关古诗词篇目的快速激活,现实变迁下的文化审美重塑。

五、教学过程1.导入:有这么一批人,他们生于大陆,长于大陆,因为特殊的年代,艰难的抉择,在一个历史的关口,奔赴祖国的宝岛——台湾。

阔别多年,与家乡的联系,对家乡的熟悉,渐为稀少,而心头的那缕思念,却越绕越多,越萦越深,成为不离斯须的,心心念念的乡愁!2.作者简介:著名现代诗创作人3.写作背景1979年3月,诗人洛夫应邀访港,余光中开车陪他在参观落马洲,近乡情怯,洛夫写下了《边界望乡》一诗。

《边界望乡》里蕴含了何等炽烈的怀乡情呢?大家一起来欣赏。

4.诗句赏析(1)“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落马洲”落马洲:邻近深圳河,成为香港与中国内地之间的边界。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常成为游客驻足远望中国大陆的旅游点。

据传说,南宋末年宋帝曾驻跸于此,行人路过必下马以示敬意,故名“落马洲”。

课内迁移:“家在虾蟆陵下住”(白居易《琵琶行》),请同学们复习一下,对于“蛤蟆陵”,你有着怎样的认识呢?(同学口头表述)蛤蟆陵也好,落马洲也好,它们都体现了古代推贤重才的文化意蕴,当然,蛤蟆陵还涉及到了语音讹传、文字流转的语言现象。

边界望乡教学设计及反思

边界望乡教学设计及反思

《边界望乡》教学设计华师大二附中骆蔚一.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中的古韵,读懂“乡愁”的亘古不绝;2.鉴赏:诗歌的写作手法,包括虚实、衬托、联想、想象、通感等……3.辨识:洛夫的诗歌创作特色,即想象的丰富、情感的炽热;4.比较:台湾诗人余光中和洛夫的异曲同工之妙。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诗歌的意象选择;(2)艺术手法鉴赏。

2.难点(1)平实、低调的起笔与后文不乏力度的情感跌宕之间的反差;(2)诗中陪同角色——余光中的设计目的;(3)洛夫《边界望乡》、《与李贺共饮》共同体现的创作特色;(4)余光中与洛夫的乡愁主题诗歌的不分轩轾。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性研究设计:现代诗单元的第一课时,研究的就是现代诗歌中具有的古韵,包括经典的《送别》和不那么典型的《再别康桥》。

请以《边界望乡》为例,说说现代诗歌所包含的古韵。

指导:复习古典意象的设置、乡愁主题的永恒。

2.课中交流性研究(1)交流:《边界望乡》中的古韵。

指导:熟悉古典意象。

(2)鉴赏:洛夫诗作的写作手法运用。

指导:学会鉴赏,细致的情感体验。

(3)辨识:洛夫诗歌的创作特色。

指导:综合已经学过的《与李贺共饮》,使得洛夫诗歌的“个”的阅读体验,上升到“类”的阅读经验,能感知洛夫诗歌的一般创作特征。

(4)比较:同为乡愁题材,余光中与洛夫的伯仲之分。

指导:体会同样炽热的情感、深沉的乡愁。

3.课后延伸性研究(1)背诵相关现代诗篇;(2)尝试新诗创作,学会意象运用。

五.教学反思我觉得我是自讨苦吃,尝试这样一个体裁——现代诗。

但是因为是随堂听课,正好进度上到这里,并没有刻意为之,所以也坦然。

本意是觉得,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人的情感体验太大条;经济发展太快,人难免陷入粗鄙。

何况现在的学生,常常以刷题机器自比,令人哭笑不得。

于是借着《再别康桥》,二附中2014届备课组决定增加现代诗单元。

其中之一便是《边界望乡》。

前期已经上过洛夫的《与李贺共饮》,余光中的《乡愁》,因而,这节课时乡愁诗的结尾课,亦是洛夫等台湾诗人诗作赏析的尾声。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边界望乡》王崇明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边界望乡》王崇明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高中语文《边界望乡》教学设计授课教师:王崇明学校:林芝市第一中学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中“乡愁”的普遍性,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2、通过品读, 体会诗的意象与诗人的联想之间的关系;3、体会诗人魔术般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朗读示范法、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体会诗歌的情感。

2、联系“乡愁”的经典诗歌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诗歌意象,欣赏诗歌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

2、用诗人的爱国感情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意象分析体会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之情。

难点:诗歌语言表达的独特性。

教学思路通过台湾“乡愁”的诗歌,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进行多重交流,得出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使同学们更深入的理解诗歌主旨,更深刻的理解诗人的感情,更准确的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主要教学方法 1、朗诵示范法:听朗诵示范感受诗歌情韵,培养语感营造氛围。

2、资料补充法:教师补充一定的历史材料,使学生知道研究需要严谨。

3、对话教学法: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踊跃发言,教师点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音频展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积极补充引导,促进课堂互动的生成。

教学资源1、《经典咏流传》关于“乡愁”节目中的音频片段。

2、诗人返乡的文本、图片资料。

3、台湾其他诗人的“乡愁”诗歌。

教学过程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共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介绍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并播放《经典咏流传》节目中胡德夫先生传唱的音频材料。

学生聆听音频材料,很快能够进入音乐营造的诗歌氛围。

1、初步进入诗歌情境。

2、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

| 2 |二、作者介绍1、结合教材内容,教师请同学们介绍自己知道的诗人简介。

2、教师补充诗人的作品及成就,并进行情感点拨。

学生对诗人不熟悉,介绍不全面。

1、了解学生的基础。

2、开拓学生的视野。

边界望乡-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边界望乡-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边界望乡-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导读本文是根据人教版《选修6》的教学资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为基础,设计的一份教案。

本教案的主要内容是对选修教材中的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并针对教材中的文章,为学生提供指导,以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其中的语言形式、内涵和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对于选修教材中的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作品,学生应该能够对其进行基本的分析和解读,包括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意境、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等。

•学生应该掌握常见的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包括修辞分析、形象分析、意象分析、节奏分析等。

•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的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对于选修教材中的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并能够自主撰写文学评论或分析文章。

教学内容课程1:《余光中诗选》中的边界望乡教学目标•通过对于余光中诗歌《边界望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与创作背景,以及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学基础知识,包括意象、修辞手法等。

•通过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感染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和流程1.热身:询问学生对于余光中的诗歌和散文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谈谈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介绍作者:向学生介绍诗人余光中的生平、创作历程和成功经验,以及他的作品创作特点和风格。

3.诗歌介绍和分析:向学生介绍《边界望乡》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语言形式和艺术风格等。

4.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并感受其语言节奏、音韵变化和情感震荡。

5.诗歌欣赏:在讨论中,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本质,包括主题、情感、感染力和语言艺术等。

6.思考和自主表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听取学生对于诗歌的自由表达和评论。

课程2:《散文选》中的《喜雨》教学目标•通过对于《喜雨》这篇散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散文的写作传统、特点和发展趋势。

•帮助学生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包括语言风格、叙述手法、情感表达、主题思考等。

《边界望乡》教学设计

《边界望乡》教学设计

边界望乡教学设计一、引言《边界望乡》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它展现了人类对于归属感和家园的追寻。

通过本教学设计,我们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边界望乡》,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类归属感和家园的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故事梗概和背景介绍(20分钟)- 介绍《边界望乡》的作者、出版时间和背景。

- 讲解故事梗概,让学生对故事有初步了解。

2. 小说主题分析(30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对归属感和家园的理解和认识。

- 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中人物的归属感和家园的追寻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

- 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3. 文学鉴赏(30分钟)- 分析小说的文学手法,如人物刻画、叙事方式等。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示个人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4. 批判性思维培养(30分钟)- 反思归属感和家园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小说中人物的决定和行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于归属感和家园的理解和认知,以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选择。

四、教学评价1. 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对《边界望乡》主题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3. 在文学鉴赏环节中,学生的观点和见解是否独到。

4.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展示。

五、教学延伸1. 提供更多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组织文学讲座或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展示和交流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见解。

3.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鼓励他们通过写作表达个人对归属感和家园的思考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深入阅读和分析《边界望乡》的过程中,了解到归属感和家园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他们能够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并将这些能力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诗歌部分第四单元 边界望乡 (4) 教案

诗歌部分第四单元 边界望乡 (4)  教案

边界望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通过朗诵体会诗歌的情感,欣赏诗歌,品味诗歌语言。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语言下浓烈的乡愁。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诗歌背景理解作者深沉在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洛夫诗歌语言的魔力,体会洛夫运用修辞手法,独特的选词,意象等表达内心深刻的情感。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虽然在初中已将学过现代诗,但要让学生真正能独立赏析诗歌语言:体会到诗歌语言的精妙,词语的超常搭配,修辞的妙用,独特的意象选取,则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洛夫的这首《边界望乡》充分地展现其驾驭语言的超常能力,玩转语言的“魔法”,这对学生来说正是品味语言的佳篇。

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本堂课的重点放在了品味诗歌语言上,让学生通过教师示例,再根据要求自主合作探究,赏析诗歌语言。

而这一课的情感学生是能够读出来的,只是要能更深入挖掘,高一点学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望乡的地点和节气,知道这和一般思乡的诗歌还有所区别,这种思乡承载着历史原因,他是一种家国之思,有可望而不可即之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一看到《边界望乡》这个标题,我们就可以推知这是什么题材的诗歌?-----乡愁乡愁是李白床前满地的月光,是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满目的烟波浩渺,是余光中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是游子永恒的吟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余光中并称为台湾双子星座的洛夫的这首《边界望乡》。

二读整体感知把握情感1.读:三分诗词,七分读学生自读抽生配乐范读一男一女两学生分章节朗读(配乐)2.在初步感知情感为乡愁后,通过教师提问,学生深入体会情感。

(1)你觉得标题加上“边界”两字有必要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一是点明望乡地点,二则与课文原句“禁止越界”呼应,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咫尺天涯之痛。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却无法触摸你。

(2)作者在边界望乡是否有一个时间节点?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本语句“清明不远”,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也提到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了,为什么要提到清明?清明节作为一个寻根的节日,怎能不让人思乡念亲“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师补充:洛夫在1949年离开大陆,到1979年来到香港,已经有30年没有回过故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睡了而你我醒着
雪落无声
4洛夫《杭州纸扇一把题赠痖弦》
课后习题
任选洛夫一首诗歌,从意象、语言角度入手写一篇诗评。
3.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
四、 拓展阅读 体会现代诗意象奇特、语言奇妙的特点
1洛夫《午夜削梨》
那确是一只
触手冰凉的
闪着黄铜肤色的

一刀剖开
它胸中
竟然藏有
一口好深好深的井
刀子跌落
我弯下身子去找
啊 满地都是
我那黄铜色的皮肤
2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
3洛夫《湖南大雪——赠长沙李元洛》
君问归期
归期早已写在晚唐的雨中
巴山的雨中
而载我渡我的雨啊
奔麓山上
落在你未眠的窗前
雪落着
一种复杂而单纯的沉默
沉默亦如
你案头熠熠延客的烛光
雪落无声
街衢睡了而路灯醒着
泥土睡了而树根醒着
鸟雀睡了而翅膀醒着
寺庙睡了而钟声醒着
山河睡了而风景醒着
春天睡了而种籽醒着
肢体睡了而血液醒着
书籍睡了而诗句醒着
历史睡了而时间醒着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领会洛夫诗歌奇特意象及丰富意蕴;
2.体会洛夫魔术般的语言。
2.教学重点/难点
意象内蕴,乡愁的丰富性、独特性。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朗诵全诗,熟悉内容
三、 细读全诗,作旁批点评
1. 挑选自己印象深刻的精彩诗句,对其意象、情感、表达效果进行点评
2. 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句子做记号,思考,分组讨论
3. 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全班共同讨论
理解困难句子:
1. 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
2.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
教师补充杜鹃、白鹭、鹧鸪三个意象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