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七下《与朱元思书》word学案
长春版语文七下与朱元思书表格学案.doc
渤海中学八年级(下)语文教学案学习内容《与朱元思书》主备:王玲审核:八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木文的基木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点点旨二隹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难点:理解“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活动教(学)手记预习导学:1、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②同桌互读纠正。
2、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小组互动)1. 预习时,你遇到了什么障碍?请你提出來,让大家来帮你解决。
2・一个同学自己设计一个问题,自己指名让小组另一个同学来回答,看是否能难住对方。
自学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横柯()轩()缥()碧和()鸣戾()天急湍()2、给下列句子断句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③水皆缥碧,千丈见底④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⑤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⑥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课堂交流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2、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预习六字诀:查划写记练思学贵冇疑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写江流气势磅礴的:写听觉感受的: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讨论探究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品味感悟1.(品味语言)你认为作者什么地方写得最好?简要说明你自己的理由。
2.设计情境(一学生扮演朱元思,一学生扮演吴均。
)情境:朱元思接到吴均的信后,来到此地,吴均作为导游,两人一同乘船,边走,边看,边介绍。
(注意:学生表演时,重在表现人物在船上的神态、动作等)收获平台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赠送:第五单元把关试卷分析今天上午进行了第五单元把关试卷的测试,孩子们非常认真的对待,用心的答题,考出了自己的真实应得成绩。
长春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十五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与朱元思书》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指名朗读课文二、阅读分析1.欣赏学习第1段。
全班同学齐读第1段,然后让同学归纳这段段意:文章的第一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即:总写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
λ特点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λ2.学习体会第2段。
(1)教师提问:本段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讨论)答:水清、水急。
(2)哪句话体现了水的清澈?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哪句话体现了水流很快?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师小结: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
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鼓励同学们大胆想像,通过读,把课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画表现出来。
(同学们都动手画,把画得最好的选出来,当场表扬)λ3、欣赏第3段(1)师:第2段写了水的异,那么山的奇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学习第3段,看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2)大家齐声诵读,然后男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一遍,看谁读得最好?这一段通过什么笔法把山写得充满活力呢?调动了什么感觉器官?明确: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赋予静静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变得座座生龙活虎。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这里的山相互争高比远,直上云霄,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
这是对山的远观,而走进群山,那里的美景则是:泉石冲激着石头,发出清脆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交相鸣叫,婉转动听而且韵味十足;再加上蝉声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成了音乐的海洋。
λ调动的感觉器官是:视觉、听觉。
λ(3)面对如此胜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答:作者认为即使那些追求高官厚禄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会熄灭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见此奇山异水也会流连忘返。
这既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幽静安闲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作者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倾慕赞美之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 16《与朱元思书》教案(2) 长春版
《与朱元思书》第二课时一、导入背诵导入。
二、深入探究合作讨论:作者是怎样体现水之“异”和山之“奇”的?明确:异水:(1)抓住水的特点进行描写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水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多角度描写。
①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②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3)运用比喻、夸张和对比的手法体现水的湍急。
奇山:(1)抓住山的特点进行描写山高林密,峰多幽静(2)多角度描写。
①动静结合。
②虚实结合。
视觉角度——高山寒树,轩藐成峰听觉角度——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3)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三、体会作者情感提问:本文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明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四、品味语言美。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明确:“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
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明确:“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
“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明确: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
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明确:“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明确:“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文中的生词和句子,领会文意。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对比阅读,将《与朱元思书》与其他文章进行对比,拓宽视野。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提高古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人生的思考,认识到友谊的可贵。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结构与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与理解。
(2)文章修辞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3)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朱元思及其作品《与朱元思书》,引导学生关注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韵味。
(2)学生自学生词,查找资料,理解词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归纳主题思想。
(2)对比阅读,与其他文章进行比较,拓展视野。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词和句子,翻译文本。
(2)分析文章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技巧。
5. 练习与反馈:(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翻译课文。
(2)挑选优秀作业进行展示,给予表扬。
四、课后作业:1. 翻译《与朱元思书》全文。
2. 分析文章修辞手法,写一段心得体会。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朱元思的生平事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与背诵情况的评价。
2. 对文章内容理解程度的评价。
3. 文言文翻译能力的评价。
4. 学生合作探讨、课堂发言的评价。
5.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16《与朱元思书》教案(1)长春版
《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含义。
3.把握本文主要写法。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含义。
2.把握本文主要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屏示诗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吴桓赞)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唐·韦庄)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宋·苏轼)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清·刘嗣绾)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诗人们对富春江的景色是极为推崇的,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富春江,去欣赏一番。
二、介绍富春江富春江,全长110公里,在浙江境内。
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
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中国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
三、介绍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1.体裁介绍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
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书:书信,一种文体2.简介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
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
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四、朗读1.听范读,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明确读音。
3.自由朗读。
4.分组齐读。
五、理顺文章大意1.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独立翻译全文。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3)分析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式、修辞等手法,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学会珍惜友情,尊重自然,热爱生活。
(3)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难点:(1)分析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式、修辞等手法,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与朱元思书》文本、相关注释资料、课件等。
2. 学生准备:预习《与朱元思书》,了解作者朱元思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朱元思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与朱元思书》,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关键词、句式、修辞等手法。
(2)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友情、人生、自然的思考。
(2)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抄写《与朱元思书》,加强记忆。
3. 预习下节课的相关内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吴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的解释。
(2)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介绍作者吴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与朱元思书》,理解文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析:(1)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的解释。
(2)解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5. 练习与巩固:(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设计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词语的运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2)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2. 作业与测试:(1)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2)相关题目的解答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与朱元思书》。
2. 参考资料:有关吴均的生平介绍、古典文学鉴赏书籍。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自然景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2)播放古典音乐,营造优雅的学习氛围。
2. 引导发现:(1)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与朱元思书》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作者对友情、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珍惜友情,积极面对人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与朱元思书》的文意。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者对友情、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学生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观点,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和反思。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朱元思及其作品《与朱元思书》。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与朱元思书》,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3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结构、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四、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表达对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深入思考作者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反思。
六、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互动,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6.2 情境教学: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评价:7.1 过程性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之处。
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并能正确书写文言文词语,理解文章大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友谊的可贵,培养尊重他人、珍惜友谊的良好品质。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理解课文大意。
1.2.2 词语解析:讲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1.2.3 文章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写作手法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1.2 文言文词语的掌握与应用。
2.2 教学难点2.2.1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
2.2.2 课文中所蕴含的友谊价值观的深刻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朗读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1.2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1.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友谊的重要性。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习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资源4.1 教学过程设计4.1.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作者朱元思及其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2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4.1.3 词语解析: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1.4 文章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写作手法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1.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友谊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2 教学资源4.2.1 教材:《与朱元思书》。
4.2.2 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课文内容。
《与朱元思书》教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课文《与朱元思书》。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技巧。
3.感悟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分析文章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吴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
2.介绍课文《与朱元思书》的背景及意义。
二、自主探究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课文中的美景。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生字词。
2.逐句分析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美景及其表达技巧。
2.学生讨论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
三、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自然景观与人类的关系。
2.学生讨论如何保护自然景观。
四、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创作一篇描绘自然景观的短文。
2.学生展示作品,全班同学共同评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创作短文的感受。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2.分析课文的结构布局。
三、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自然景观与人类的关系。
2.学生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美景与现实生活中的美景相结合。
2.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自然景观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背诵情况。
3.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及建议。
五、教学反思2.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二、自主探究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阅读课文时,有没有发现哪些地方描绘的特别生动?可以分享一下吗?”学生甲:“我觉得‘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句话描绘了山水之美。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文中朱元思与朋友书信往来的背景和内容。
(3)分析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书信写作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与朱元思书》的内容和背景。
2. 分析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学会书信写作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书信格式和礼仪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与朱元思书》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书信写作的纸笔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朱元思其人及其与朋友的书信往来背景。
(2)学生齐读《与朱元思书》,感受文本韵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僻字词。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文中描绘的场景,感受作者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交流心得体会。
5. 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书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展示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书信作品,分享创作喜悦。
(2)教师点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书信写作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8. 作业布置:(1)熟读《与朱元思书》,巩固所学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提高书信写作能力。
9. 课后反思: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内容。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七下《16短文二篇》word教案 (5).doc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生纷纷举手)师:我找一位没有举手的。
(指一位同学)就是你吧。
你为什么没有举手?生:我字写得不好。
师:没关系。
没有谁不练习就把字写好的。
练习练习吧。
(生上台板书)师:字写得蛮可以嘛,虽然不能说漂亮,但是笔顺都对,间架结构都合理。
要努力,大胆些,敢于表现,才有成功。
(生欲回去)师:先不要走。
当老师没有当完呢,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呀。
生:和......朱元思写信。
师:“与”有“和”的意思,但这里应解释为“给”;“书”解释得很好,在这时是名词,“信”的意思。
生:给朱元思的信。
师:非常棒!你再看看书,会知道,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名字。
生:《与宋元思书》。
师:到底是“朱元思”还是“宋元思”,已经无从查考,大概过去刻板印刷的时候,刻写不清楚,让读者“朱”“宋”难辨认。
师:这是一篇骈体文。
师:再请一位同学当一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
(生纷纷举手。
指定一生来读,由同学来纠错)师:这封信美不美!下面我们齐声把全文朗读一遍。
(生齐读)师:通过大家的读,我也似乎看到了吴均书信中描绘的那既秀丽、又壮美的景色。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篇好文章如果按十分计算的话,那么,朗读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应该占到七分。
刚才大家的朗读就是如此。
师:听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
“风烟俱净......天下独绝。
”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
来跟老师一齐读。
师:看看,老师是没有看书,背诵的,哪位同学也来试试?(一分钟后有同学举的和。
老师示意他背诵)师:全体齐背。
(生琅琅而背。
而后同学翻译,师订正)师:我们再来诵读。
在我们的大脑中,要想像,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
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随着水流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
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呀,全是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我吴均真是看不够。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七下《16短文二篇》word教案 (8)
一六短文二篇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1.《与朱元思书》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该文最早见于初唐人编的《艺文类聚》,这本书在选辑作品时,往往是根据不同专题的要求进行摘录。
因此,现在我们读到的《与朱元思书》,也许并非是吴均与朱元思信的全文,而仅是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
文章很短,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乘船游览富春江的季节、天气情况、行船方式,点出从富阳到桐庐沿途的景色特征:“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引出下文分别就“奇山异水”的具体描绘。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具体描绘“奇山异水”,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作者先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富春江的美景就是在这样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中展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江上小舟,顺流而下,随流飘荡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的所见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
下文自然就转入对山之奇,水之异的描写了。
平静的江面,水之澄澈,以至千丈深的水都能见底,游鱼细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湍急的河段,水流又如疾箭,若奔马,势不可当。
夸张比喻中,水之异尽现。
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
动态比拟中,山之奇毕呈。
然后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神往。
于是,作者不禁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最后四句,仍结在写景上。
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2.《三峡》这篇文章虽属节选,但结构严谨,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先总写三峡形势,然后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层次分明,互相映衬,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3)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2)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的体会。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课文内容,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生僻词语的含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朱元思及其作品《与朱元思书》。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自主翻译并解释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2)分享自己与朋友之间的故事,体会友情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强调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与朱元思书》学案
教师寄语:走进大自然,感受山水的雄奇秀美!
学习目标:
1、积累和掌握文言实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反复诵读课文,品味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感受和想象文章
描绘的美景。
3、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树立
健康的审美情趣。
重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山水奇异的景
色美。
2、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读顺: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风烟jù___净 缥.
( )碧 急tuān___甚箭 经lún___
世务
负势竞.( )上 泠泠.
()作响 kuī___谷忘fǎn___
嘤嘤.( )成韵 鸢.( )飞戾.
()天 在zhòu___犹昏
互相轩.( )邈.
( ) 横kē___上bì___
2、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天山共.色 ( ) 从.
流飘荡( ) 猛
浪若奔. ( ) 互相轩邈.
( ) 负
势竞.上( ) 经纶..
世务( )
(2)、 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_________ ,是 _______代_______家,字____ ,吴兴故章人。
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__________ 。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 ) 窥谷忘反( )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 课文用哪八个字概括富春江山水?
答:
2、 富春江的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答:
3、 富春江的山水之奇异作者是通过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来描绘
的,请同学们从这两方面入手,来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答: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 文中写水,体现了水什么特点?
联系——(1)《小石潭记》是如何写水清的?
(2)《三峡》是如何写水急的?
2.文中又是如何写山的呢?具体都写了什么内容?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或各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3、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
第一段总写
_____________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
4.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四、与作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
1、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2.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论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有什么不同?
五、拓展延伸(爱拼才会赢)
现在,全国兴起旅游热。
“五一”或“十一”黄金周前,为了把这个大家不太熟悉而又非常美丽的景点推介出去,富春江旅游开发公司决定派一些推介员,到各地作宣传。
如果你是一名推介员,该如何作宣传,才能把外地的游客吸引过去旅游呢?
六、达标测试:
1、考考你的记忆力!(你很棒的!)
经lún_____世务kuī_____谷忘fǎn_____ 横kē_____上bì____ 急tuān_____甚箭在zhòu_____犹昏风烟jù_____净
2.根据课文填空。
(1)水皆缥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视无碍。
(2)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百成峰。
3、我是小翻译!(我相信,你准行!)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加油啊!)
写“山”的:
写“水”的:
5、阅读下文,完成练习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特点。
①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 __②望峰息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5).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3分)
答案:
达标测试5、阅读:
(1).C (2).B (3).①形容词作动词消失②使动用法使……平息
(4.)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第一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
第二问: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