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概论要点

合集下载

社会保障概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社会保障概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1.社会保障概念: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由国家及社会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行,由政府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对因各种经济及和社会风险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社会全体公民提供的,社会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2.社会保障发展总趋势:社会保障的政策决策超于集中统一,而在社会保障的业务管理上则超于分散,接近群众。

另一种趋势,私营化3.社会保障的功能:(一)经济功能:1、维持劳动力再生产,2、促进资金市场发展(二)社会功能1、体现社会公平2、保持社会稳定4.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内容:(一)社会保险(二)社会救助(三)社会福利(四)优抚安置5.社会保障模式:(一)从国家对社会进行干预的角度出发可分为(1)社会服务。

包括公共援助,公共补贴,社会保障(2)通过减免税收的方式鼓励自置产业以及购买人寿保险等个人行为(3)公共服务和市政建设(二)从社会政策学的角度出发可分为:剩余模式和机制模式(三)从保障范围出发分为:普通保障模式,就业保障模式和救助型保障模式(四)从实施方式出发:现收现付式,部分积累式,全部积累式(五)从制度安排的角度:福利国家型保障模式,保险型保障模式,强制性自我储蓄型模式国家保险模式6. 社会保障的特征:(1)社会性,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一项制度安排(2)福利性,从目标上看,个人和社会的发展(3)互济性,统筹互济、分担风险(4)强制性,强制参加,强制缴费7. 社会保障法的特征:1.广泛的社会性:保障对象的普遍性,保障责任的社会化,保障目的的社会性2.明显的强制性:明显的国家干预法的特征3.严格的专用性:必须直接用于社保活动之中4.特定的技术性:以数理计算为基础5.实体性与程序法的统一性:权利、义务,条件和程序8. 社会保障管理方式及其特征:1.政府直接管理方式,政府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同意管理全国社会保障事物a.纵向集中管理:加拿大、马来西亚、缅甸b多头管理,日本.、美国、澳大利亚2.半官方的自治管理方式,政府设立一个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多个政府部门监督,具体的管理则交由半官方的社会保障机构来完成,代表是欧洲国家3.民营的市场管理方式,政府负责政策制定和监督,具体管理事务交给私营性的社会保障机构,按市场管理的方式进行。

社会保障概论(李珍)要点整理

社会保障概论(李珍)要点整理

社会保障制度形成时期(1883-1934 )代表性国家:德国 1、标志:德国的社会保险立法2、特点:与职业相关的单项社会保险项目出台,从保障的对象看尚未实现普遍性,从保障项目看也不具全面性,全国性的整体制度此时尚未形成。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时期(1935-1947)标志:美国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案》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1948-1979 )标志: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分散个人的风险,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及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特征:1目标——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和经济稳定增长2责任主体——国家和政府3通过再分配保证社会公平4具有强制性5提供的是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区别:1属性不同2对象不同3权利与义务关系不同4管理体制不同5保障水平不同。

社会保险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为依靠劳动收入生活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庭成员保持基本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安定而举办的保险。

是一种特殊的强制性保险,它从商业性保险的基础上产生。

主要内容包括养老、残障、遗属、医疗(疾病和生育)、失业、工伤和家庭津贴等保险。

社会救助是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需求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保证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广义:一切改善和提高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措施;中层:等同社会保障;狭义:社会保障的一个组成部分。

特殊保障(社会优抚)是指国家根据自己的需要专门为某一类人群设立的标准或给付条件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机制:(一)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二)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体系(三)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体系(四)社会保障资金给付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的地位和作用:1从收入看,最终的税负承担者都是资本和劳动力,社会保障税(费)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资本和劳动力供给,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要点《社会保障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总论一、社会保障概述1.概念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以立法和行政措施确立对遇到疾病、伤残、生育、年老、死亡、失业、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物质和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疾病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2.内容A.对象——全体社会成员(实际上是只对部门成员或部门项目)B.责任主体——国家(、企业和社会)C.目的D.资金与受保障者收益3.基本特征 A.保障性;B.强制性;C.社会性;D.互济性;E.公平性;F.福利性。

4.目标基本目标——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益较高目标——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其发展5.功能第一,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具有调节和平衡功能第二,社会保障的建立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调节经济的蓄水池和自动稳定阀、对投融资的调节、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第三,社会保障的发展对于实现社会成员生活的安定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三个层次,一是最低生活保障,具有济贫作用;二是基本生活保障,具有防贫的作用;三是福利生活保障,具有提高作用还有促进社会公平的责任总之,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使贫困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得以保障,起到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

二、社会保障体系和类型1.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以及优抚安置。

其中:社会救助——最低目标——最低的生存需要社会保险——基本目标——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福利——最高目标——改善和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2.社会保险A.概念B.特点a.强制性;b.资金筹措的多样性;c.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d.资金使用的预防性C.内容a.养老保险(涉及面最为广泛);b.失业保险(最为基本);c.医疗保险d.工伤保险;e.生育保险3.社会救助A.概念B.特点一是强调国家及社会对社会救助对象的责任和义务;一是自然灾害求助,二是失业破产救助,三是孤寡病残救助4.社会福利A.概念B.特点一是国家和社会的直接责任性二是显著的普遍性三是重点提供有关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设施、津贴和服务三、社会保障的实现形式一是收入保障计划—一现金支付的形式二是实物补助计划——服务的形式四、社会保障的类型5.按管理方式分:政府机构统一管理、公众机构管理和私人机构管理等模式五、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1.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2.福利经济学理论3.新福利经济学理论4.凯恩斯主义理论5.民主社会主义6.新自由主义7.中间道路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萌芽时期(15世纪末——19世纪80年代)——英国《济贫法》2.发展时期(19世纪80年代——20世纪20年代)3.成熟时期(20世纪20年代——60年代)4.改革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二、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四个时期)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一是由国家财政支撑的项目: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区服务二是由国家法律强制实行的项目: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保障三是遵循自愿原则的项目(以盈利为目的):个人投保、企业投保和互助性投保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6点)4.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第一,还没有实现全社会的覆盖;第二,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第三,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法律体系还有待建设;第四,从社会福利方面来看,各项社会福利事业面临着资金短缺、服务设施老化等问题。

社会保障概论考试重点总结

社会保障概论考试重点总结

社会保障概论要点第一章绪论1、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1998年诺贝儿经济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均在福利经济学、贫困问题等卓越研究享誉世界。

2、社会保障基本原则:公平原则、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责任分担原则、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其他原则(互济性原则、法制性原则)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1、国家通过立法形式来介入济贫事物,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个里程碑显然以1601年英国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为标志。

2、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

19世纪80年代,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从1881年——1889年,德国先后制定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和老年与残疾保险法等,并与1911年将上述三部法律确定为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法律文本,另增加孤儿寡母保险法成为著名的《社会保险法典》,德国的实例表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发展状态。

3、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规律(重点):1、立法先行,立法先行正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政策和一种国家制度安排的特征的具体表现;立法先行还有一种特殊意义在于,政府可以主导社会保障制度,却不能决定社会保障制度;可见立法先行更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要求。

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保障是国家、社会有组织的运用经济援助与服务的手段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保障需求,这就必然要求与当时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3、协调发展,社会保障各个具体项目协调发展,社会保障各子系统协调发展4、多样化发展,多样化发展规律在过去在现在乃至将来均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程中应当遵循的一项基本规律它能够使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社会保障制度时,保持以现实国情为基础的较为清醒的头脑。

第三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1、社会保障体系的涵义(重点):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依法健康立起来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的系统,是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以及各种具有互助共济的社会化保障机制共同编制成的“社会安全网”。

社会保障概论考点

社会保障概论考点

带下划线的及加粗的为(长段话中的)重点和关键词§1 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理论------社工1103班:黄泽炀§1.1 社会保障的定义和特点考点1:社会保障概念的提出(填空)1、1935 美国《社会保障法》首次提出2、1938年新西兰一项法案再次运用3、1944 年国际劳工组织大会《费城宣言》正式采纳社会保障一词逐渐被广泛运用4、1952年国际劳工会议《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里程碑文件考点2:各国社会保障概念的共同点(填空)1、现代型的社会保障,国家或者政府是首要责任主体。

2.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安全制度。

(安全网)3、从经济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

(如我国基尼系数)4、从法律的角度看,社会保障的实施依据是国家立法和行政措施。

5、现代社会保障的实施具有普遍性,它所保障的对象不是社会上的特定人群或少数人,而是覆盖全体社会成员。

考点3:社会保障的含义(名解)(填空)社会保障是以立法形式确定的、由国家举办并承担责任、以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稳定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还将在增进基本人权特别是福利权方面不断为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下面是对含义的理解)(1)社会保障的对象:全体社会成员(2)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主要是政府(3)社会保障的目的:总体上说,社会保障要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4)社会保障的资金和受保障者受益: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企业和个人的缴纳及社会成员的自愿捐献。

对受保障者而言,其受益有的取决于投保和缴费的多少;有的则与其个人的投报无关,而取决于整个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

考点4:社会保障的特点(填空)1.强制性:强制参加,强制缴纳2.社会性:制度目标、实施范围、保障方式、资金管理等的社会性3.福利性:增进社会成员的福利4.互济性:互助互济5.不可逆性:刚性§1.2 社会保障的功能、方式和主体考点5:社会保障的功能(填空)1.补偿功能: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在因风险暂时或永久失去收入时必须获得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或者说物质帮助。

00071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

00071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社会保障学导论2、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理解:1)社会保障的目的、标准、主体、实施依据、对象、资金来源3、社会保障的特征法律强制性、对象社会性、福利性、经济保障性、机会公平性、收支互济性、待遇差别性4、社会保障的对象:概括的来说是以社会劳动者为主的全体社会成员,但因保障项目不同而有区别。

1)社会救助对象是相对贫困的人口群体,是指一个国家内生活水平等于或低于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主要包括:(1)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地公民(2)突发灾害造成生活暂时困难的公民(3)有一定生活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或相当于国家法定最低标准的公民2)社会保险的对象是社会劳动者(一般是挣工资的劳动者),不涵盖资本家、企业家、雇主阶层。

3)社会福利的对象是包括社会劳动者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

4)社会优抚的对象是社会上一部分倍受尊重而又有光荣身份的人口群体——军人及其家属,包括退伍军人、伤残军人、现役军人和为国捐躯军人的家属等。

优待的对象是现役军人家属和在乡老红军、老复员退伍军人等;抚恤对象是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和残废军人;安置对象是退出现役的军人;3、社会保障的特征:1)法律强制性2)对象社会性3)福利性4)经济保障性5)机会公平性6)收支互济性7)待遇差别性5、社会保障给付标准:概念:是社会保障的各个项目向受益人支付的金额、实物和服务的数量。

基本原则:保障基本生活,兼顾公平与效率;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社会福利支付水平;不同保障项目给付标准不同:1)社会救助:给付标准是保证被救助人的生活水平达到当时当地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最低生活水平,即保证被救助人享有当时当地的最低生活水平;这一标准时出于对人的生存权的考虑。

2)社会保险的给付标准时使被保险人——社会劳动者能够享有基本生活水平。

3)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团体为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而举办的公共福利设施、津贴补助、社会服务和集体福利事业。

4)优待和抚恤标准一般为保证被保障人的生活水平相当于或略高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14、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社会保障有利于为经济发展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增长。

社会保障概论期末重点

社会保障概论期末重点

社会保障概论1.名词解释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这一定义包含四个要点: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政府;社会保障得以实施的依据和保证是相应的社会立法;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社会基金,用它来支付保障费用;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1.社会保险:所谓社会保险,就是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却因失去工作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予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依据法律制定,政府和社会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立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以及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

4.社会功能:5.社会保障制度改革:6.养老保险制度改革:7.医疗保险制度改革:8.现收现付:现收现付制:即从企业收入或国家财政收入中随时支付退休金,在收与支之间无资金积累,也谈不上增值。

以养老保险为例,是指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

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

8.完全积累:9.社会保障水平:是指在特定时期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高低程度。

社会保障水平既包括“量”的内容,又包含“质”的特征,“量”是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

但是,对于一定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社会保障水平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的要求是否“适当”需要进行具体分析判断,这也代表了社会保障“质”的方面,社会保障水平是“量与质”的统一。

社会保障概论要点

社会保障概论要点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社会保障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
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特点
社会保障体系的概念
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
社会保障的原则
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思想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思想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历史进程
西方社会保障发展历史阶段
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
社会保障法的本质
社会保障管理、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概念
社会保障管理模式及评价按照政府的介入程度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选择的影响因素
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
全球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趋势
第四章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的概念、特点
养老保险的模式
第五章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的特点和原则
医疗费用控制
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
第六章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的类型和模式
失业保险滞后的原因
第七章工伤保险
职业病、工伤保险的概念
工伤社会保险的原则
第八章生育保险
生育保险的作用
我国生育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九章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概念、特征
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思路
第十章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的概念、特征
社会救助体系的分类
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方法
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5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三、简答题(1-4题,每题6分;5-6题,每题8分。

共40分)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社会保障概论期末重点

社会保障概论期末重点

社会保障概论一.名词解释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这一定义包含四个要点: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政府;社会保障得以实施的依据和保证是相应的社会立法;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社会基金,用它来支付保障费用;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1.社会保险:所谓社会保险,就是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却因失去工作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予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依据法律制定,政府和社会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立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以及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

4.社会功能:5.社会保障制度改革:6.养老保险制度改革:7.医疗保险制度改革:8.现收现付:现收现付制:即从企业收入或国家财政收入中随时支付退休金,在收与支之间无资金积累,也谈不上增值。

以养老保险为例,是指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

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

8.完全积累:9.社会保障水平:是指在特定时期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高低程度。

社会保障水平既包括“量”的内容,又包含“质”的特征,“量”是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

但是,对于一定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社会保障水平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的要求是否“适当”需要进行具体分析判断,这也代表了社会保障“质”的方面,社会保障水平是“量与质”的统一。

自考社会保障概论章节考试重点

自考社会保障概论章节考试重点

自考社会保障概论章节考试重点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历史发展§1.1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一)辞源:(Social security )1、1935 美国《社会保障法》首次提出2、1941 《大西洋宪法》(Atlantic Charter)两次3、1944 《国际劳工组织大会》《费城宣言》4、1948.12 联合国《人权宣言》正式被使用(二)定义(P4)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是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二:社会保障对个人的意义1、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不防不行,不保不行。

2、最无法抗拒的风险:越好越老,老无新养。

老态龙钟疾未消,更甚俗事败幽情。

3、人生三大风险: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

少年、中年、老年。

三: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1、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大规模经济。

a、家庭保障力下降b、社会保障成为必要。

2、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3、市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内需不足)4、市场经济是以应用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经济。

5、任何社会中存在的先天性疾病、残障或各种原因导致的无依无靠者需要社会救助。

市场经济效率高但风险大,社会保障可以发挥减震器的作用。

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德国: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二战后兴起了“福利国家”运动,形成了以救助、保险、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1.2 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一:古代: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中国:孔子——“大同思想”(二)西方:柏拉图《理想国》,之后又出现了诸如:英国,莫尔《乌托邦》;意大利,康帕内拉《太阳城》;法国,傅立叶《和谐社会》;英国,欧文《劳动公社》二:19世纪初(一)福利国家理论:办公共福利事业,缓和阶级矛盾。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重点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重点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重点1?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结构:社会保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3?社会保险的定义:所谓社会保险,就是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却因失去工作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予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4?社会救助的定义:社会救助是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

5.社会救助的对象:(1)第一种分类:大体分类a.无劳动能力、无人赡养、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主要是孤儿、孤寡老人、领社会保险补贴仍不能维持最低生活的人。

b.有劳动能力,也有收入,但因意外灾害降临,遭受重大财产损失、人身损伤,一时生活困难的人。

(这类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和社会灾祸)c.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法定最低标准的个人和家庭。

(2)第二种分类:按具体的人口群体分类:儿童(未成年人X老人、残疾人、失业者、病人、患难者、不幸者其中儿童又可以划分为:一般儿童;特殊儿童,如残疾儿、不幸儿童如孤儿等。

6?社会救助的内容:(1)贫困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临时救济(2)灾害救济:紧急救济、灾害预防、灾害预警服务7?社会福利的含义: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立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以及以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

8?社会福利的内容:未成年人福利、老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劳动者福利。

9?社会福利的形式:货币形式、服务形式、实物形式。

10.社会保障的功能:(1)人民生活的安全网(2)经济发展的推助器(3)社会矛盾的调节器(4)社会政治的稳定剂(5)社会保障对文化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概论-重点分析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概论-重点分析

学习目标1、掌握社会保障基本概念2、掌握生育保险的概念和特点3、失业保险的基本内容4、工伤保险的待遇5、我国医疗保险制度6、养老保险及其特征7、社会救助的概念及其对象8、社会福利一、社会保障基本概念一、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措施的总和。

社会保障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政府对每一个社会成员应承担的基本义务。

一、社会保障基本概念二、社会保障的特征1.法律强制性。

社会保障是遵循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实施的,即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

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实施都是通过法律进行的,国家立法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依据,社会保障的实施又是法律强制实行的,凡符合参加社会保障条件的,无论是否愿意,都得依法参加,并交纳保费;凡属社会保障的对象都享有得到保障金的权利。

一、社会保障基本概念2.对象社会性。

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的对象在总体上具有普遍性。

尽管每项保障内容有一定的特定性,如社会救助范围有限、社会优抚有特定阶层、社会保险的对象是社会劳动者、社会福利涵盖全体公民,但都是面对全社会的,具有社会性。

社会保障是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对象是社会化的,其发放对象也是社会化的。

一、社会保障基本概念3.福利性。

社会保障的各环节不以营利为目的,它不仅无偿地对被保障人给予资金给付,而且提供社会服务。

而保障的个人一般不直接支付全部保障费用,由实施的社会保障部门自行筹集经费,实施社会保障时不能营利。

4.经济保障性。

即社会保障的各组成部分从不同方面使不同层次的保障对象的最低生活、基本生活或全体公民的生活得到普遍改善,通过保障公民的经济稳定达到保障社会稳定的目的。

一、社会保障基本概念5.机会公平性。

公平分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分配形式具有明显的公平特征。

一方面,社会保障中不能存在任何特殊阶层,同等条件下的公民所得到的保障是相同的;另一方面收入高的多缴费,收入低者少缴费,同时收入高的家庭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低,收入低的家庭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高,从而促进公平分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保障概论要点————————————————————————————————作者: ————————————————————————————————日期:ﻩ《社会保障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1.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特点答:(1)概念: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人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特点:①强制性;②社会性;③互济性;④福利性;⑤公平性;⑥不可逆性2.社会保障体系的概念答: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包括各个社会保障项目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等。

3.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答: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社会保障制度对储蓄的影响:以现收现付方式筹集保险基金,会影响储蓄总量;以预提积累方式筹集保险基金,会影响储蓄构成。

(2)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①劳动供给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对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有重要作用,使劳动者数量和技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但也会使劳动者选择提前退休,诱使劳动者选择自愿失业或休闲。

②劳动需求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导致机器替代劳动,影响劳动需求。

③劳动力流动方面: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地区间、行业间、所有制间的不平衡,既是劳动者流动的原因之一,也是劳动力流动的壁垒。

(3)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①对劳动者个人不同时期的收人再分配;②对同代社会成员之间的收人再分配;(4)社会保障制度对积累与消费的影响:当经济不景气时 ,社会保障支出大于收人。

当经济繁荣或发生通货膨胀时,社会保障收大于支。

4.社会保障的原则答:(1)公平原则;(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一方面,社会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变化。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无一例外地需要相应的财力支撑。

(3)责任分担原则;(4)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①普遍性原则:要求国家在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其对象、范围不能局限于贫困阶层,而应当使全体国民均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福利。

②选择性原则:根据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和受保障者的经济收人状况及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程度,有区别地安排社会保障的项目、对象范围、筹资方式和待遇水平等。

(5)其他原则:①互济性原则:其实是以互惠制为基础的,即我为他人作贡献,他人也为我作贡献,两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②法制性原则:强调的是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以立法为依据,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制度确立的标志,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实施社会保障项目的依据,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政府管理与监督社会保障事务的依据。

5.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思想答:(1)劳资问题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

所以,不需要阶级斗争,进行社会革命来解决。

而只要对工人进行教育,改变其心理和伦理道德的观点,便可以解决。

(2)国家至上,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管理,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职责。

6.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思想答:(1)1920年《福利经济学》主张要用经济学“作为改善人们生活的工具”,“要制止环绕我们的贫困和肮脏、富有家庭有害的奢侈、以及笼罩许多穷苦家庭朝不保夕的命运等等罪恶。

”(2)一个人的福利在于其本人的满足度,这种满足在经济学上可用效用加以表达和衡量,边际效用越大,其满足程度就越高。

而所有社会成员的这些满足或效用的总和便构成社会福利。

但是,在他看来,只有以货币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才可能称之为经济福利。

(3)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福利也越大。

要增加经济福利,就要增加国民收入。

增加福利的两条途径:①一是通过资源在生产中的配置使得社会产品的数量增加,国民收入量达到最大化。

②二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均等化,即把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穷人,以增加穷人的实际收入而又不减少国民收入的措施来增加经济福利。

(4)实施社会保障计划的准则与措施:①“自愿转移”要比“强制转移”好;②做到投资于福利事业的收益大于投资于机器的收益;③反对实行无条件的补贴。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历史进程1.西方社会保障发展历史阶段答:(1)社会保障的萌芽阶段:以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为标志;(2)社会保障的形成阶段:①社会救助的出现:1834年英国颁布新《济贫法》;②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老年残障保险法》。

(3)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4)社会保障制度的成熟阶段:1948年英国首先宣布建成公民“从摇篮到坟墓”均有保障的“福利国家”。

2.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答:(1)全球化与社会保障:全球化的最鲜明的特征是资本、商品、劳动力以及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动,这使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内在缺陷在全球范围进一步突显。

全球化对就业水平、社会保障水平都产生了影响,使社会保障筹资日益困难,侵蚀了福利国家的物质基础全球化使资本市场与劳工市场的供求失衡,使人口自由流动,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①社会福利机构需求增加;②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随年龄增加而迅速加重;③养老基金严重不足;④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3)就业弹性下降与社会保障:①就业弹性系数是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比率,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增长的百分比;②90年代以后,我国就业弹性系数不仅大幅度下降,而且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4)非典型就业与社会保障:非典型就业要求增加社会保障的灵活性,要应对标准线性的生命历程模式(受教育之后终生全日制工作,然后是完全退休模式)的变革。

(5)新贫困与社会保障:新贫困现象的出现,使社会保障制度面临如下的挑战:①愈来愈多的人依赖社会救助,更突显失业保险制度在高失业时的软弱和不足;②失业或就业的不安全,乃至贫穷,其所影响的人群较广,包括中产阶级,而社会保障制度对此更显无力;③申请社会救助的单亲家庭的增加,使传统社会保障面临许多新的对象;④新贫困人群往往因其有工作能力、资产等不符合现行社会救助标准,而处于社会保障制度外和相对贫穷状态;⑤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基础受到冲击。

(6)社会保障私有化引起了相关质疑:①建立个人账户是否有利于人们养老;②个人账户制度对收入再分配功能的影响;③私营基金管理公司成本过高;④转制成本难以解决,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第三章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1.社会保障法的本质答:社会保障法是着眼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安全,为维持国民的基本生活和一定的生活质量,保证国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来调整国家、社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社会保障管理、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概念答:(1)社会保障管理:是指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和政府成立专门的社会保障机构,组织社会保障的专业人员,对社会保障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监督、调节以及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筹集、运营、管理和保险费的给付等活动。

(2)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指国家为实施社会保障事业而规定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管理原则和运行机制的总和。

3.社会保障管理模式及评价按照政府的介入程度答:(1)政府直接管理模式:在政府直接管理的体制下,政府不仅要负责制定社会保障政策和法令 ,政府还要负责社会保障的业务管理政府直接管理模式有两种具体形式,一种是集中统一的形式,另一种是分权管理的形式,包括上下分权和部门分权。

①优点:能保证社会保险政策的统一和严格执行,政府的意图能准确地得到贯彻,管理力度大。

②缺点:政府作为社会保险责任的主体,对制度规定方面的问题和政策实施中的问题都要承担责任,参保人会把对社会保障的不满直接指向政府,政府承受的压力大,处理不当易造成社会问题。

(2)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共同管理模式(半官方的自治管理模式):政府负责社会保障立法和监督,社会公共组织负责社会保障的业务管理,主要是基金管理,即立法监督与具体业务分开管理。

①优点:体现了民主管理思想,管理机制较为灵活;参保人有充分的表达意愿的保证;权利义务对等。

政府处于监督协调的地位,有利于政府比较超脱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有利于避免政府与参保人的直接矛盾。

②缺点:自治管理模式是比较宽松的模式,政府没有直接管理的责任。

但社会保障首先是国家的社会政策,如何保证国家意志不打折扣的贯彻、国家如何有效地对各协会进行监督指导,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监督体系。

因此,自治管理模式适合在社会保险管理较成熟、法制健全的国家实行。

(3)以私营公司为主的管理模式(商业管理模式):①以私营公司为主的管理体制是在国家立法和制定基本政策的前提下,其他所有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具体政策的制定)全部由企业化的私营公司来承担,实体性的工作由私营公司来具体运作。

②评价:商业管理模式是建立在社会保险基金按“完全积累”原则筹集和运作的基础上的。

发挥商业保险在基金运作方面的经验和灵活的市场运作机制,就成为实行完全积累筹集社会保险基金的国家对社会保险管理方式的选择。

(4)工会管理体制:①工会管理体制一般是在各级工会下面设立保险管理委员会,吸收工人代表参加,在国家立法范围内,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开展多项社会保障活动。

并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具体管理,包括:制定社会保险费预算,提交政府审批,由工会具体实施:制定保险费缴纳标准;调剂保险费的使用等。

②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淘汰。

3.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选择的影响因素答:(1)国家政治体制;(2)社会保障理念;(3)社会保障历史背景。

4.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答:(1)社会保障管理仍缺乏有效的法律管理和监督机制;(2)社会保障统筹层次有待提高,集中管理优势未能充分发挥;(3)社会保障资金管理规范化程度不够,资金运作缺乏长期预备机制;(4)社区服务体系有待发展,社会保障管理基层基础工作需要加强。

5.全球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趋势答:(1)社会保障管理的社会化:指社会团体、自治组织、集体单位、私营组织等参与社会保障管理,它是对原来社会保障国家化的组织管理进行反思的结果。

(2)社会保障管理的法制化;(3)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系统化,包括系统的完整性和系统的有序性;第四章养老保险1.养老保险的概念、特点答:(1)概念: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特点:①最普遍、最重要的险种;②保障对象广泛;③待遇水平相对较高;④筹资渠道多元化;⑤长期积累,管理复杂;⑥多层次2.养老保险的模式答:A.参照社会保障模式有:(1)投保资助型养老保险:①优点:定期的保险金支付可以保证退休人员在整个退休期间得到保障;②不足:制度的透明度不高,缴费没有记到个人账户上,因而不利于激励劳动者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且政府承担的责任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