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礼仪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古代中国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尊重他人、尊重身份和尊重传统的行为准则。

古代礼仪涉及到宴会、婚姻、葬礼、朝拜等各个方面,下面将介绍七种常见的古代礼仪。

1.尊卑礼仪古代中国非常注重尊卑之分,人们在不同场合和不同身份下要表现出符合其身份地位的仪态。

比如,尊长者必须要行揖礼,即俯身拱手以示尊重;皇帝见到官员时,官员要跪地叩头示敬;平民见到贵族时,要行揖礼以示敬意。

这种礼仪体现了尊重他人的态度,也保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2.宴会礼仪古代宴会是沟通和交流的场合,举办宴会是一种表示尊重和友好的方式。

在宴会上,人们需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比如宴席要按照主客地位分清座次,主人要居中高位,贵客坐次高位;进餐时要注意用餐文明,不可嘈杂和大声喧哗;别人举杯敬酒时要站起来,持杯回敬等等。

这些规范有助于维持宴会秩序,并表达了宴请者的礼貌和热情。

3.婚礼礼仪古代的婚礼是一种庄重而隆重的仪式,它代表着两个家族的联姻。

在古代婚礼中,有很多重要的礼节,包括过堂、拜堂、拜天地等。

比如,在“过堂”仪式中,新娘要穿着嫁衣,由好友或亲戚陪伴,穿过象征门第的虚幌,以示进入新家的仪式;在“拜堂”仪式中,新娘和新郎要行拜帖礼,接受父母的教诲和祝福。

这些仪式都是为了彰显婚姻的庄严和祝福。

4.朝拜礼仪朝拜是古代中国人对神灵、祖先和帝王表示敬意的一种仪式。

在古代,每年或每月定期举行朝拜仪式。

在朝拜时,百姓要整齐列队,面向神位或天空跪拜,手持祭品或写有祝福文字的牌匾。

这个仪式表达了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和崇拜。

5.葬礼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葬礼,认为它是对逝者的最后送别和告别。

古代葬礼有很多规范,包括穿孝服、守丧期、丧车之类的仪式。

比如,穿孝服是表示对逝者的敬重,守丧期是为了表达哀悼之情,丧车则是将逝者送至安葬地点的一种方式。

这些礼仪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逝者家属的悲痛,同时也传承了社会对逝者的敬重和思念。

6.传统节日礼仪古代中国有很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上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

上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
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 女子笄礼
冠礼要在宗庙举行,主持者是将行冠礼者的父亲。首先,父亲
要在行冠礼之前,先进行筮(占卜),以确定行礼的日期和参加儿子 冠礼的来宾。然后将行冠礼的日期告诉宾家。到了这天,行冠礼的 席位安置在宗庙阼[zuo做]阶(堂前东阶)北端。待来宾到达后,将加 冠者从东堂领出就席,由来宾为他梳头、挽髻、加簪(用于固定头 发)、著[纟丽][li离,亦读xi洗,用于束发的黑色帛]。之后在父亲的 主持下,由事先确定的一位来宾,十分庄重地为他加冠,即将冠戴
春秋时期仍然保留这样的传统:将敌军的俘虏 当场杀了作为祭祀品,并将其鲜血淋在战鼓上, 号为“衅鼓”。
誓师,是指出征前统帅向战士宣布 作战意义,表示决心的意思。
古代出师宣誓:喝酒,拔刀,摔碗
[朝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 的礼制。主要有三种形式: 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 “小聘”;每隔三年派卿 朝见天子为“大聘”;每 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 “朝”。
滚冕
加冠之后,人们向加冠者 敬酒以示祝贺。然后加冠 者从西阶下,去拜见自己 的母亲。再回到西阶东侧, 由参加冠礼的来宾给他起 “字”。因此,古人有冠 和字都标志着已进入成年。 最后,加冠者身着礼服、 礼帽,带着礼品,去拜见 兄弟姐妹。冠礼的仪式自 周代形成一种固定的形式, 以后历代相袭,只是加冠 的程序逐步简化,有的减 为二加,甚至一加,但仪 式依然隆重、繁缛。
纳采
婚礼,下达纳 采。用雁。” 郑玄注:“将 欲与彼合婚姻, 必先使媒氏, 下通其言,女 氏许之,乃后 使人纳其采择 之。”其礼物 用雁。
纳采环节从汉代起,纳釆礼就已经不仅 限于雁了。当然,雁还是最重要的一种。奢 靡之风渐兴,纳采礼依身份的不同而异。百 官纳釆礼有三十种,且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如羊、香草、鹿,取其吉祥,以寓祝颂之意; 而以胶、漆、合欢铃、鸳鸯、凤凰等用来象 征夫妇好合之意;或取各物的优点美德以激 励劝勉夫妇,如蒲苇、卷柏、舍利兽、受福 兽、鱼、雁、九子妇等。

古代基本礼仪

古代基本礼仪

古代基本礼仪古代基本礼仪下面整理的古代基本礼仪的国学常识提供给大家阅读。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非常严密的。

中国古代礼制包括具体的礼节仪式,以及古代的礼包括一系列制度、规定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观念,所以比一般想像的礼的范围广泛。

各个时代的礼又是互不相同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礼仪也是不相同的。

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演变有密切的关系。

一、五礼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

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

祭祀的对象可以是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等。

【凶礼】一般理解是指丧葬。

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对饥馑、战乱等天灾人祸的哀吊。

【军礼】指战事和与战事有关的活动,如校阅、田猎、出师、献捷、献俘、筑城等需要大量人力的活动。

【宾礼】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

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

此外,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相见礼仪,也属宾礼。

【嘉礼】即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及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

如君主登基、册皇太子、策拜王侯、节日受朝贺、天子纳后妃、太子纳妃、公侯大夫士婚礼、冠礼、宴飨、乡饮酒等。

二、冠礼冠礼是古代的一种成年礼。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被承认为氏族的真正成员。

【占卜】父亲筮来分别确定行冠礼的日期和给儿子加冠的来宾,然后将冠礼日子通知加冠来宾。

【行礼】冠礼日早晨,父亲将来宾迎入庙,儿子出房就位,然后行礼;来宾将规定的服饰给青年披上,反复三次,称为始加、再加、三加,并用酒祝祷青年。

【拜母】儿子由西阶下,去拜见母亲,然后再回到西阶以东。

【取字】来宾给青年取一个字,其父送来宾出庙门,青年会见兄弟姑姊,再拜见君主、乡大夫、乡先生等;其父用酒款待来宾,并赠束帛和俪皮。

冠礼完成。

是否有字,是一个人是否成年的标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 大学校长。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 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 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 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 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官职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
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 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 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 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 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礼仪
吉礼
凶礼 军礼
宾礼
嘉礼
吉礼
主要指祭祀自然神和祖先的
礼仪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 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 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 牺牲的总称。
凶礼
指凭吊各种天灾人祸的丧葬的礼节。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
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 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 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 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 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 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 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 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1.年龄称谓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花甲、平头甲子:60岁。

耆: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耄:80~90岁。

期颐:100岁。

2.避讳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

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3.谦辞和敬辞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始于先秦时期,经过汉代、唐代、宋代等时期的发展和继承,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仪文化体系。

这套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知识与常识。

一、礼仪的概念礼仪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和社会活动中遵循的一定规范和标准,包括言辞、举止、礼品、礼节、场合等方面。

它是人们相互尊重、表达情感、展现气质的一种方式,也是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贯穿于各个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二、礼仪文化的起源礼仪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先秦时期。

《礼记》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的记录,它囊括了我国古代礼仪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的礼制始于周朝,是一种公共行为,是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融合,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三、礼仪文化的内涵礼仪文化包括许多方面,主要有:1、人际交往礼仪。

这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应遵循的一定规范和标准,包括宴会、婚礼、葬礼、拜访等场合的礼仪。

2、官场礼仪。

官场礼仪是指官员在工作中应遵循的一定礼仪标准,包括登门拜访、接待来客、宴请下属等方面。

3、寺庙礼仪。

寺庙礼仪是指寺庙的祭祀和参拜仪式的规范和标准,是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文化的体现。

4、服饰礼仪。

服饰礼仪是指人们在着装上应遵循的一定规范和标准,包括朝服、礼服、婚服、葬服等方面。

四、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礼仪文化对于现实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一方面,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可以彰显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礼仪文化是人们相互交往的重要规范,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感情,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礼仪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予以充分的保护和发展。

保护和发展礼仪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知能力,使人们能够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价值。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欢迎查看,仅供大家参考。

仪表仪态礼仪1、仪态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

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

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

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

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2、站姿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

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

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

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3、坐姿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

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

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

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4、走姿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

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

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

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

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5、服饰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

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地三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礼仪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礼仪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还体现了社会的等级和秩序。

本文将从儒家礼仪制度的起源及其特点、礼仪制度的分类和传承、礼仪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儒家礼仪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礼仪体系。

儒家礼仪制度起源于周朝,是由古代儒家学派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在儒家礼仪制度中,最核心的是尊孔九经、尊祖宗和尊师长。

尊孔九经是指尊重儒家经典《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周礼》、《仪礼》、《乐经》、《春秋》和《论语》等,尊祖宗是指尊奉宗庙祭祀祖先的仪式,尊师长是指尊敬师长、恭敬听从他人教诲的态度。

儒家礼仪制度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重视孝道、友爱和忠诚等道德价值观。

礼仪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多元化的分类。

首先,礼仪制度可以分为宗族礼仪和宫廷礼仪。

宗族礼仪是指家庭中的礼仪,主要包括丧葬礼、祭祀礼以及婚礼等。

宫廷礼仪是指皇帝和宫廷成员之间的礼仪,主要包括朝廷礼节、宴会礼仪和娱乐活动等。

其次,礼仪制度还可以根据场合的不同分为公共礼仪和私人礼仪。

公共礼仪是指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礼仪,如会见礼仪、进餐礼仪和言谈礼仪等。

私人礼仪是指在个人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的礼仪,如起居礼仪、穿着礼仪和行走礼仪等。

礼仪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秦汉时期,礼仪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受到了法家思想的冲击。

然而,自西汉以后,礼仪制度逐渐恢复了儒家的地位,成为了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唐宋时期,礼仪制度达到了巅峰,礼仪文化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弘扬。

同时,礼仪制度也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礼仪和道教礼仪。

礼仪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礼仪制度规定了人们的行为举止,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其次,礼仪制度能够促进人们的心理交流和情感沟通,增强人们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礼仪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 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 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 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 分丰富。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一、祭祀与斋戒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于是赵 王乃斋戒五日” 。
• “荤”在现代意义主要指鱼肉类食 品。古代则不然,斋戒中的不吃荤 ,并非吃素食、忌肉食。相反,还 要变着花样吃肉。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古代的“荤”,指葱蒜韭姜等有刺 激气味的菜,不吃它们,目的在于 防止在祭祀或会客时口里发出难闻 的气味,造成对神灵、祖先或宾客 的不尊敬。
• 宗庙是国家的象征。其数量和建立 有严格规定,天子七庙(供奉七代 祖先),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 一庙。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很多重大的国事活动要在宗庙进行 。
• 古代皇帝即位时,在宗庙内拜祖先 、会群臣、受印玺、称之为“庙见 ”,庙见表明正式掌握了国家政权 。
• 如果宗庙被毁,则表明国家灭亡。 • 如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二、婚姻 • 结婚,今义是男女正式结合为夫妻
。古文中,则常常是结成亲家的意 思。 • 如《汉书·霍光传》:“大将军霍 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男女结为夫妻又叫结发,如《孔雀 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 为友。”
• 女子出嫁叫“于归”,又叫归。
• 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祖先、祭神祇qí 。
• 古代,从天子到庶民都祭祖先。
• 天子、诸侯祭祖先在宗庙。宗庙又
叫太庙、祖庙。古人认为君权神授
,是依靠祖先得来的,所以古代天
子、诸侯都建立宗庙以供祭祀并求
取庇佑。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北京太庙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礼禮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国家有了大事,一定到宗庙祭告, 以示对祖先的尊敬。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宗庙里的祖先牌位上不直书其名, 而另起一个称号以示尊敬,通常使 用“祖”、“宗”二字,如汉高祖 、唐太宗、清太宗等。
• 祭拜祖先祭品名目繁多,可以是肉 食,可以是金玉珠帛,《曹刿论战 》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其中的牺牲玉帛就是祭品。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叫“牺牲”, 后来引申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 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
• 管五谷的神叫“稷”。 • 祭社稷就是祭地神和谷神。 • 天子祭社稷目的是为天下“求福”。 • 我国古代专有祭社稷的节日叫“社日
”。社日分春社和秋社。社日一般在 春分秋分前后。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我国上古时代是多神崇拜。神有日 神、云神、水神、河神、山神等。
• 山神庙、河神庙等都是专供祭祀用 的。
• 祭品牛、羊、猪三牲齐备叫“太牢 ”或“大牢”,只有羊和猪叫“少 牢”。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庶民祭祀祖先主要在家庙,清明节 扫墓,中元节上坟时也要祭祀。
• 祭祀天地的仪式叫“封禅”。祭天 叫封,祭地叫禅,仪式一般由帝王 亲自在东岳泰山举行。
• 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都举行过 封禅大典。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如《孔雀东南飞》:“视历复开书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 古代婚姻有“六礼”之说。 • 六礼包括纳采(商议婚配)、问名
(询问女方姓名)、纳吉(订婚) 、纳征(送聘礼)、请期(通告结 婚佳期)、亲迎(迎娶)。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六礼包括了议婚到完婚的整个过程 。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后世又在京城设天坛、地坛祭祀天 地以代替封禅活动。
• 祭社稷也是很重要的祭礼。
• 在诸侯中,最重要的是天神和地神 。
• 天神称上帝、天帝,地神称社神、
后土,成语“黄天后土”即指天地
之神。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团结 信赖 Βιβλιοθήκη 造 挑战• 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看望父母叫“归 宁”。
• 《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的归 就是出嫁,“吾妻归宁”的归宁即 回娘家看望父母。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女子改嫁叫“再嫁”。 • 古代结婚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 • “媒妁”就是婚姻介绍人,又称“
月老”、“冰人” 等。 • 还讲究六合相应,选好日子。 • 六合相应是年月日干支都相合。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饯行”与“祖祭”都是在道上举 行的仪式,后来便合而为一了。
• 祭祀时洒酒于地叫“酹”,如《念 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 月。”
• 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 ,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 ,称为“斋戒”,又简称“斋”。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荆轲刺秦王》中的“既祖”,即 已经过了祭路神之礼。
• “祖饯”是古代举行筵饮送别、 祭祀路神的仪式。
• “饯”是亲朋好友在郊外叉道口设 亭帐,用酒食飨饮行人,祝行人路 途平安。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柳永《雨霖铃》中的“都门帐饮无 绪 ”,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 最有名的饯行诗是王维的《送元二 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 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 婚礼过程中有两个很重要的仪式: 拜堂、合卺。
• 拜堂有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 (父母),三是夫妻对拜。
• 拜过堂,就算正式结婚了。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合卺是指新夫妇在洞房内共饮合欢 酒。
• 卺是一种苦葫芦被破为两半而成的 瓢,盛酒于内,新郎新娘各饮一卺 ,表示要同甘共苦、和睦相爱。
•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祭的是灶神 (俗称灶王爷)。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祭祀路神叫“祖”,又称“祖道” 、“祖行”,是亲朋好友为行人祭 祀路神,祷告路神保佑行人路途平 安;也可行人自行祷祝。
• 一般是在郊外道上设帐,备酒食, 祭者行礼后奉酒祷祝,然后洒酒于 地。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