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门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门”文化

前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将许许多多事物熏陶得纹彩绚烂,折映着自己的博大精深。有关门的文化即亦如此。

门,既是房屋的外檐装饰,有是独立的建筑——民居的滚脊门楼、里巷的阎闾、寺庙的山门、都邑的城门篓子。还有那如凸立的文字的巨大门钉,那蕴含着远古先民关于神话世界畅想的宅门上的门神,那威武大气的门前石狮,那驼聚宝盆的肥猪拱门贴纸···都因“门”而益发独特。中国的门,也派生出“芝麻开门”的故事。中国的门,更创造出禹凿龙门鲤鱼跳的传说。甚至,中国的门还编排出鬼门关的迷信,吓唬愚昧胆小的人。门总是引人注目的。可以说门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出入口,通过对门的了解,也就开启了与中国文化的对话。一、“门”与“户”

说到门,首先不得不说门与户的关系。门与户在甲骨文是两个象形符号,双扇为门,单扇为户。东汉《说文解字》释:“门·····从二户,象形。”一扇为户,两扇相并就是门。“门户”一词,按照造字之初的写法,画三个门扇而已。登堂入室的进口,是一座建筑物的构成部分,规模较小,虽未必只有单扇门扉,但称以“户”;作为一组建筑的总出入口,规模较大,有事其本身既是一座建筑物,比如门房、门楼,故而双倍其“户”,就叫做门。

二、门在人类社会中的发展变化

最先步入华夏建筑文化之门的当属上古神话中的“有巢氏”。韩

非子曾描述:“上古之史,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大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有巢氏。”构巢筑屋是门意识的真正的开始。这是,为解决栖身问题,先民们要做的事情是,人为的造成一个相对隔绝的空间,在封闭这个空间时,需设想留出缺口,以备出入,这个出入口,在漫长的岁月渐派生出绚丽多彩的门文化。随后,在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我们更加发现半坡人赋予了门更多意义和作用。一些方形房子,房内下凹于地面,气出入口修一段门道,门道的歇阶连接着室内地面。门道设有防雨蓬驾,既可遮挡雨雪,又可起到掩蔽居寝的作用。后世不断发展的建筑样式,可以说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增繁。

农耕社会的到来,引导人们走出洞穴,树林,开始了人工营造屋室的新阶段。华北及西北黄土源坝地区,依赖于堆积着厚达100一200米坚硬土质,在天然土壁上向内开挖券顶式横洞,因在黄土中凿出空间,而没有一般建筑所具有的形态外观,只在与门相关联的横向平面上呈现出粗犷、淳朴的乡土气息。在长江流域的江、浙、皖、鄂、川等省的气候介于南北之间,冬夏有一定的差别,夏季炎热,冬季气温有时亦达到零下。在庭院式民居中,正厅常常做成格扇门,苏州称为长窗,实际为门窗不分,夏日来临时可终日敞开,因格扇门可整扇摘卸,使厅堂变为敞厅,通风极佳,呈现出灵活的状态。而北方院落在冬季节,可在格扇门外再安装一橙风门,形成双层门,以防寒冷和风沙;夏季时在格扇门中间安帘架,挂竹帘以通风、防蚊。同是格扇门却因地域气候的不同而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样式。天然条件的不同

使云南傣族民居采用了竹楼形式(干阑式住宅),整个房屋架空,以利通风隔潮。珠江三角洲一带民居的门,一般采用脚门、趟拢和大门“三件头”。在辽阔的大草原上,生存资源主要是沼泽和青草,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人们生存的手段基本是放牧。所以当地人为了适应随季节变化移动迁建,建造除了“毡房”。闽广之间的“河佬”,由于顽固地维护封建宗法观念,继续沿用祖先以宗祠为中心的向心围合居住方式,将整个宗族按照尊卑次序统一安排在一个有序的空间里。

后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门随着人们的需求变化,也逐渐改变了形态。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使用着实木门,这也使得实木门在目前建筑门市场中占有量达50%以上。随着工业的发展和节能建筑的兴起,森林资源少和人类对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日益重视,发展新型材料已成为一种趋势,世界上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己经形成了以塑料和金属门窗为主、木门窗为辅的门窗材料新格局。到了80年代,出现了塑钢门窗,90年代,逐步出现了铝合金门窗。“安全门”相对于“防盗门”不仅是概念的延伸,也是对产业人性化的定位,门对居住来说是一个永恒的需求。门的制作和生产其实已经延续千年,但从人们的需求中发现了它的可开发价值,从产业化角度,发现了产业的多样化:防盗、防火等安全的需求—室外门。区隔私人空间,保护隐私的需求—卧室门。区隔环境的需求—厨房门、卫生间门。美化、装饰的需求—书房门、健身房门等。再加上大量五金配件的应用,门的种类功能被极大地丰富了,门也越来越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三、门的附设物

门前附设物有石狮、泰山石敢当、影壁、栓马桩、上马石等,这些带建筑或配饰物,对装点门面、引深宅院文化都有独特的功用。石狮:狮子作为守门兽,在宫殿、寺庙、王府的大门外都是独立使用的,但在大量住宅的大门两旁,狮子只好蹲在门枕石上了。“狮子滚绣球,好事不断头。”一品要员门狮,头上有十三髻,叫做“十三太保”;其下官员每低一品,狮子髻颗要少去一个;到七品以下,门前就不允许列狮了。石敢当:是古代民间最常用的避邪之物。石敢当大约源起于商代,是用作奠基的。唐宋以后,人们穿凿附会,成了辟邪物,立在民间宅院大门口或路门,或将石碑嵌进墙体,用以禁鬼绝恶。在明清两代,标准“泰山石敢当”是有尺寸的,须“高四尺八寸,阔一尺二寸,埋入土八寸”。影壁:是庭院的第一道“屏障”,与房子一壁或门连为一体,以使栖息地或生活区有所遮挡,增强私秘性和安全稳定感觉。民间传说:认为孤魂野鬼往往从门缝溜进宅院,给房屋主人带灾祸,所以人们在大门后面修建影壁,一旦鬼魅溜进门后,突然看见自己狰狞的影子,会被自己的影子吓倒退而逃逸。按照风水说,大门为气口,有影壁可避免煞气冲入,又是辟邪祛凶的屏障。同时也是重要的风水小品,影壁还塑有各种图纹形象,极具文化装饰功能。

四、异化为祈福辟邪的心理需求

门簪用来固定大门;门钉用来固定门板。当客人来访,用门环轻击门钱,发出清脆的金属之声。主人出门通过门环锁住门扇,十分安全这些源于实用功能的辅件,却全因人们的祈福辟邪的心理需求而有了异化的表现。农耕社会里,人类的生活必需品全都由大自然赐予,

人们主要是靠天吃饭。一切自然变化都和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气候、环境的改变,都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许许多多的不解只因为是有一个“天神”在主宰,这个“天神”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能控制和调节自然,人类的所有祸福都可以祈求“天神”来转化。张法在《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中说:“我们从红山文化的神坛的方形和圆形,可以看到坛道与天道的对应,从西安半坡房舍的方形和圆形也可以看到村道与天道的对应,从《周礼》中王城的九宫型,可以看到城中道与天道思想对应。”有了这种“天人合一”,天地与人相对应的思想观念,人与宇宙的沟通就有了相应的渠道和沟通的“语言”。祖先认为通过得到“天神”超自然的力量,可以给自己带来福音,于是建立了自己的图腾标志,如:伏羲(太阳、鸟、神、金乌、东王宫、阳、龙)、女蜗(月亮、蛙、西王母、阴、风),各地因其自然条件和资源的不同,其崇拜物也各不相同。在易受动物侵扰的地方,往往在墙壁上画上能吃恶兽的“警餐”纹;在易遭火灾的木结构房屋上,人们常塑造鸥吻、威龙或刻画云纹图案;在易受“邪气”、“秽气”侵扰或多发疾病的地区,常饰“门神”、“照壁”;在对秩序要求特别强烈的地方,则以天象规律和天道秩序加以约束。门的形态往往有意或无意地表露出主人祈求安全或实现某些愿望的符号元素,这些符号元素可能是广泛地传承的,也可能是地区性;也可能是本民族历史遗留的乞求神灵护佑

的符号;也可能是房屋主人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缺失状况而盼望实现美好愿望的一种模拟。

五、结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