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研究报告

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研究报告
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研究报告

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研究报告

1、研究时间

报告研究的时间范围为:2006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

2、研究范围

报告分析的地域范围为:“张江高科技园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东区)现代医疗器械园”、“上海市银行卡产业园”和“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

3、数据说明

报告中未标明来源的图表、相关数据均取自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统计年报》2003-2006年。

目录

一、张江高科技园区整体发展情况 1

(一)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张江模式” 1

(二)敢于领先,走出了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 4

(三)主动升级,研发创新能力快速提升7

(四)引育结合,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地9

(五)营造环境,产业配套体系日趋成熟11

(六)适用培养,高科技“人才谷”逐渐形成15

二、张江高科技园区具体产业发展分析17

(一)集成电路产业17

(二)生物医药产业20

(三)软件产业26

(四)文化科技创意产业29

(五)金融信息服务产业31

(六)光电子产业32

(七)其它新兴产业34

前言

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十五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1999年实施“聚焦张江”战略以来,在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张江园区实现了快速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迅速崛起,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完善,研发能力持续增强,正在成为创新创业的密集区域、高科技人才的汇集区域、高科技企业的富集区域,成为产学研一体化初具规模的高科技园区。

2006年底,园区内经营企业达1123家,注册企业4862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981家,吸引外商投资总额162.91亿美元;内资企业2881家,吸引注册资本153.12亿元人民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819.05亿元人民币, 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就达123.58亿元。园区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70家,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活动经费投入达43.6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项目突破1000个,其中进入成果应用阶段的科研项目达355个。园区经认定的国家级、市级、浦东新区级研发机构88家,累计申请专利5594项,已授权专利1571项,其中2006年专利申请数量达2257项。

06年随着“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射频识别产业化(上海)基地”等一批国家级试验区、试点园区和产业基地的相继成立,园区在国家高新区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稳步提升。

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已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国内知名企业、中外企业研发中心的重要集聚地。截止2006年底,园区内经上海市外经贸委等部门认定的外资研发机构总数为60家,占上海市总量的1/3强;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14家在园区设立了研发中心;进驻园区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20家。

研发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的重大创新成果。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园区有5家企业获得殊荣,其中,由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研制和开发的“展芯GSM/GPRS手机核心芯片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获二等奖的“冠脉药物洗脱支架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独立拥有该技术的第二个国家;宝信软件、飞田通信等共同研究的“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系统理论体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二等奖,该系统对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和道路运行效率,改善城市路网通行能力,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建设和谐城市交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参与研发的“曙光4000系列高性能计算机”也获得了二等奖,它实现了国产高性能计算机10万亿次研发与应用的“双跨越”,推动了中国高性能计算的发展,同时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成为我国国家网络最大的主节点,在我国网络建设中担当枢纽作用。

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一批创新型企业已成为相关产业领域的领头羊。中芯国际在全球芯片代工领域排名第三,且已掌握实验室45纳米芯片制造技术;园区内集成电路制造三巨头——中芯、宏力、华虹,2006年实现销售额121.61亿元,占上海集成电路制造业的77.5%,占全国集成电路制造业的37.6%。微创医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含药缓释血管支架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并已进入日本、欧洲、南美等多个国家;宝信软件占全国钢铁信息软件市场的45%;盛大网络和第九城市共同分享了国内网络游戏产业40%的市场份额。企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使一批企业创始者、管理者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中芯国际董事长张汝京、宏力半导体董事长邹世昌、盛大网络CEO陈天桥、第九城市CEO朱骏、展讯通信CEO武平、微创医疗CEO常兆华等一批企业家成为各自行业的领军人物。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06年中国开发区投资环境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张江园区投资环境竞争力已入围五星级开发区之列,在政府与政策、产业氛围、服务环境、社会与自然环境等关键性要素指标上均排名第一。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满足高端客户对特制建筑的强烈需求,园区开展“产业共性化需求与园区个性化特色兼具”的建筑产品标准研究。同时,园区已引入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点、浦东新区知识产权法庭,并成为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试验园区,从而为园区企业提供从接收专利到法律援助,以及情报检索、代理和配套等一系列服务。

业孵化方面,园区出台各种支持政策帮助创新企业快速成长,积极鼓励条件成熟的企业开展股份制改制,支持其上市。一批创新企业从张江园区走出,在资本市场的孕育中快速壮大。截止2006年底,园区内已有复旦张江、盛大、九城等11家企业先后在境内外上市。

过去,园区以务实精神、创新服务,实现了人才、企业、研发等要素的集聚,形成了集成电路、软件和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繁荣发展,文化科技创意、金融信息服务、光电子、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茁壮成长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展望未来,园区将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借助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入实质发展阶段的东风,积极探索高科技园区区域合作创新、联动发展的新模式,塑造园区服务化、金融化、生态化的新特征,拓展新舞台,争创新优势,谋求新发展,向“下一时代高新技术产业的领跑者”的目标前进。

一、张江高科技园区整体发展情况

1992年批准设立以来,伴随浦东开发开放国家战略的实施,园区逐渐肩负起引领国内高科技产业发展、塑造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实现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接轨、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历史重任。在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园区各项经济指标不断跃上新台阶,涌现了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乃至世界级水平的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批在国内相关产业技术领域处于引领地位的科技企业,造就了一批引领高科技企业乃至行业发展的领军人物。园区不断改革创新,面对研发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对城市功能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打造“科技城”的新目标;面对园区产业配套管理服务功能的新需求,张江集团提出了打造“服务集成商”的新战略。

(一)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张江模式”

多年的发展,园区已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示范基地,产学研结合、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试基地,创新人才、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与辐射基地,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科技服务基地,逐步形成了独有的“张江模式”。

江模式”的核心特征可以概括为“一个平台、两大动力、两类资源和两种能力”。通过政府与市场力量协调推动,充分整合国内与国外两种资源,园区形成了一个以研发创新和产业化为核心的产业孵化平台,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全程服务,走出了一条产业技术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正如美国园区经济研究学者罗杰斯所说,张江园区发展依靠执政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同时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形成开发合力,整合各种开发资源,形成了不同于“硅谷模式”的“张江模式”(如图1.1.1)。

一个平台:园区逐步构建了一个面向世界,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从研发创新到产业转化全过程服务的专业、高效的产业孵化平台。形成了从提供公共配套服务到为产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多层次服务平台,形成了从园区级、省市级到国家级的多能级企业孵化平台体系,营造了良好的软硬件服务环境。

两大动力:“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合作协调,为园区高效快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政府大力扶持是上海经济发展的独特模式,园区的发展也得益于政府广泛而有效的参与。政府参与园区发展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资源的整合、服务的提供和角色的合理定位,更在于与市场运作保持一种动态的合作协调。比如,为营造园区良好的资本环境,政府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园区科技资助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等来撬动更多的风险资金、私募基金等民间资本对高科技产业的关注和投入,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两类资源:有效地整合运用国内和国外两类资源,是园区能够迅速实现功能转型升级、形成研发创新资源集聚的基础。不同于国内其他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的发展充分整合了国际上的产业、技术和研究资源;也不同于国外其它园区,园区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借助政府支持,集聚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展讯的成功正是整合全球资源,构筑美国硅谷和中国大陆两地优势互为嫁接的“硅谷-大陆”发展模式的代表。美国硅谷有成熟的技术、领军人物、经营管

理模式和风险资本运作体系,中国大陆有巨大的市场、主要客户和质高量足的人才。展讯把两者完美嫁接,创造了自主创新的奇迹。

两种能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转化能力是园区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得益于园区较完善的创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资本化服务体系,园区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06年,“张江创新指数”达到历史高点131.3点,比2005年提高了12.8点;一批研发成果已成功实现产业化,并成为行业领头羊;大量正处于产业化前夕的成果,也为园区竞争力的持续提升补充了后劲。园区研发创新形成了强大的“磁吸效应”,以中兴通讯等为代表的国内企业研发中心,以GE、诺华、杜邦等为代表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以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高性能集成电路(上海)设计中心等为代表的国家级科研机构集聚张江。

(二)敢于领先,走出了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

园区在发展过程中敢于突破,敢于领先:率先从生产制造向研发创新升级,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率先构建面向自主研发的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实现了创新资源的快速集聚;率先确立以技术引领为核心的企业培育目标,培育出一批技术领先和参与各类标准制定的企业。

1、以控制产业链高端为手段,走出通过培育研发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的道路

园区较早意识到研发创新的重要性,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升级,不断增强研发创新能力。集成电路研发设计能力不断增强,已集聚了一批设计类企业,包括直接从事产品设计开发的Fabless企业、设计服务企业、IP企业、EDA工具企业、样品测试分析企业、失效诊断企业和系统方案企业等,而且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芯片,如上海华虹的“交通一卡通”芯片和第二代身份证芯片、格科微的200万像素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等都相继开发成功。生物医药研发创新能力迅速增强,涌现出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如中信国健研发的我国第一个实现产业化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三维生物公司研发的“重组人5型腺病毒注射液H101”等。

2、以培育技术引领型企业为目标,走出了“以点带线,聚线成面”的产业发展道路

园区尤其关注技术领先、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关注参与国家、国际行业标准制定的企业,这些企业形成了园区发展的一个个亮点。以这些企业亮点为核心带动产业上下游的快速发展,形成“以点带线”的产业发展特色。而这些各具特色的“产业线”相互交织,达到“聚线成面”的产业发展效果,提升了园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如宝信软件,不仅拥有多项专利技术,而且参与MES标准的制定,相关产品占据国内40%以上的市场,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发展,构筑钢铁软件方面的研发创新服务链;普元软件站在世界SOA架构的顶端,直接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占据面向构件平台55%的市场;盛大网络和第九城市占据了国内网络游戏市场40%以上的份额,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运营管理模式。

3、以产业融合创新为突破方向,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生态集群

园区在集中打造主导产业的同时,注重通过产业技术的融合创新塑造新兴产业优势,寻找产业突破方向。园区在实现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金融信息服务、信息安全、文化科技创意、光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与主导产业相互融合发展,形成紧密联系、互动发展的产业生态集群(如图1.2)。

目前,园区产业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三条产业发展主线并不断延伸扩展(如图1.3):一条是以芯片设计与制造为核心,跨越生物医药产业、射频识别、集成电路、光电子等产业领域,

包含多媒体芯片、生物芯片、光电子、射频识别芯片等研发与制造的产业发展群;一条是以生物技术和医药研发为核心,包括现代中药、化学制药、生物技术、医疗器械、诊断试剂等研发创新产业发展群;一条是以软件为核心,跨越文化创意、软件、信息安全和金融信息服务等产业领域,包含网络游戏研发测试、软件开发设计服务、信息安全软件产品研发设计以及金融软件研发与应用的产业发展群。

图1.3 张江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示意图

(三)主动升级,研发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1、研发机构和评测平台集聚园区

园区拥有10多家国家级研发/评测中心和20多家上海市级和浦东新区级的研发中心和平台(如表1.1)。

表1. 1 园区拥有的国家级、省市级和区县级研发/评测中心

2、外资研发机构云集园区

2006年有10家外资研发机构落户园区。截止2006年底,园区经上海市外资委认定的外资研发机构总数达60家,占上海市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14家在张江设立了研发中心。落户园区的外资研发机构逐渐呈现三大特点:一是研发机构独立化、大型化。落户园区的外资研发中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占绝大多数。在经认定的60家外资研发中心中,投资总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有23家,占38.3%,其中通用电气(中国)研发中心投资总额达6700万美元,陶氏化学投资总额达7500万美元,尤其是2006年入驻的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有限公司,投资总额达到9600万美元,是历年来园区引进的投资规模最大的外资研发机构项目。二是研发活动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园区外资研发中心将研发活动纳入其全球研发网络。例如GE 中国研发中心是GE集团全球三大研发中心之一,其研究成果主要提供给母公司及其它海外分公司;罗氏中国研发中心与集团的另外四个研发中心协同合作,致力于开发高质量的创新药物;法国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中心是其全球五大研发中心之一;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有限公司的研究成果被纳入诺华全球研发中心网络中。三是研发机构与地区总部共生。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结合在一起,以便为在中国的投资项目集中提供技术支持。如:霍尼韦尔

将其在亚太地区总部从新加坡迁到上海后,不仅追加了投资,而且将亚太地区人力资源培训和配置中心、战略研究中心、生产调度指挥中心移师上海,GE、英飞凌、OTIS等也都如此。陶氏、罗门哈斯、汉高等也将采用与地区总部共生的模式。

3、研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研发创新资源、企业孵化资源的加速集聚带来了研发创新产出的增长。截止2006年底,园区累计申请专利5594项,其中获授权专利1571项。2006年园区集成电路、软件和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合计达到2030个,不但扭转了2005年专利申请数量下降的态势,更是创出了历年专利申请量新高。

截止2006年底,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项目总数达到1000项,其中进入成果应用阶段的科研项目达到355项,无论是总数还是增长幅度都创出了历年新高(如图1.4),这意味着园区前期大量的研发投入逐步兑现为市场效益。

图1.4 历年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项目情况

(四)引育结合,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地

园区在积极引进技术领先型大企业的同时,更加注重自主创新中小企业的孵化培育,两方面的融合推进,成就了园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生态系统。

截止2006年底,园区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7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0家,跨国企业地区总部平均投资规模达1819万美元。2006年园区引进了俊茂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百度(中国)有限公司、朗盛化学(上海)有限公司和华虹国际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四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截止2006年,园区涌现出一批代表性自主创新企业,如中芯国际、展讯、盛大、银晨、微创等(如表1.2)。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张江园区共有5家企业获得殊荣。其中,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研制和开发的“展芯GSM/GPRS手机核心芯片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微创医疗、宝信软件、飞田通信、超级计算中心等四家企业获二等奖。

表1.2 张江园区代表性自主创新企业介绍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分析论文.pdf

1、国外主导产业选择相关理论研究 ①罗斯托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罗斯托是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理论的学者之一,其经济增长阶段论和非总量的部门分析法在当代经济学中颇有影响。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成熟、高额群众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而每个阶段的演进都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的。罗斯托认为,无论在哪一个时期,甚至在一个己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中,所以能够保持前进的冲击力,是因为为数有限的主要部门,即主导部门(leadingsectors)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些部门的扩大,又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在研究经济起飞问题时提出,对经济成长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即主导产业部门,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二是有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三是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上游产业乃至所有下游产业的增长起着巨大的影响。以上三个特征反映了主导产业必须具备的能力和作用,它们是有机的整体,缺一就不能称其为主导产业。尤其是扩散效应,是与其他产业区别的重要特征和标志。首先,主导产业部门自身的增长能对其他非主导产业部门产生回顾效应;其次,主导产业部门能对新兴工业、新技术、新质量、新能源的出现起诱导作用,发挥前瞻效应;再次,主导部门能对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旁侧效应。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己经不是单个主导产业,而是几个产业共同起作用,罗斯托称之为“主导部门综合体”。他认为,主导部门综合体是由主导部门和与主导部门有很强后向关联、旁侧关联的部门组成的。罗斯托还认为,主导部门序列不可任意改变,任何国家都要经历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等等。 ②赫希曼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赫希曼在其名著《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不平衡发展战略。实现该战略的途径有两条,第一条是由生产短缺达到发展,即发展后向关联大的产业。第二条是由生产过剩达到发展,即发展前向关联大的产业。发展政策就在于努力谋求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效应。也就是说,主导部门通过扩大的关联效应,可带动经济的有效增长。赫希曼将后向关联描述为“投入供应、衍生需求”,即每一非初级经济活动将导致提供其所需投入的意图。后向关联被描述为“产品利用”,即利用其产品作为某种新生产活动的投入品。赫希曼的关联效应的测度比利用投入产出表的测度复杂得多。[1] ③筱原三代平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筱原三代平首先在理论上突破了李嘉图的静态比较成本学说,同时借鉴了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动态比较费用论”。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著名的规划产业结构的“两基准”理论(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开创了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指标化的先河。他认为,从发展的眼光和动态的角度来看,虽然在某一时点上,有些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但经过一定时期,特别是给以有利的扶持,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即产品的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这就是动态比较费用论的基本观点。以动态比较费用论为基础,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两基准,认为,在工业化初期,所有产业的发展不仅资金有困难,而且必然在资本、技术市场问题上会发生摩擦。因此,必须选择符合筱原两基准,并且关联效应比较大的产业为主导产业来重点发展。动态比较费用论从理论上论证了后进国家的幼小产业可以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而得到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然而,这一理论毕竟与国际贸易理论密切相关,只能成为日本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起点。在实践中,如何具体把以上设想付之实施?另一个日本学者赤松要对此提出了著名的“雁行形态论”。[2] ④赤松要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是在他对以东亚为中心的亚洲经济发展与主导产业演替关系的历史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雁行形态论”或称“产业的雁行形态发展论”。 20世纪30年代,赤松要研究了日本当时的主导产业棉纺工业史时,发现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棉纺业的发展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国外进口、国内加工生产、向国外出口。赤松要把这种进口——生产、进口替代——出口的形式称之为“雁行形态”。“雁行形态论”最早是被用来描述后起国家某一特定产业产生、发展和趋向衰退的生命周期或过程。二战后,赤松要、小岛清等学者研究一国到另一国的产业转移问题时进一步研究拓展了“雁行形态论”。这一理论的局限性在于,“雁行模式”本身具有不切实际的静态化缺陷。后起国(地区)后来居上是完全可能的。日本经济本身的发展历史就是佐证。同时,“雁行模式”的形成具有特定的条件限制。这一模式可以适用于东亚中小国家和地区,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发展中大国;可以说明过去,不一定能说明将来。“雁行模式”只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代表了日本对东亚经济发展和合作的认识与构想。 2、国内主导产业选择相关理论研究 ①梯度推移模式 梯度推移模式认为,由于不平衡的区域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所导致的经济梯度;高梯度地区的创新,在市场驱动下由于扩散效应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转移方向依照梯度最小律原理向具有较高接受创新能力的地区转移;主导产业的发展状态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状态,较强的创新能力是主导产业的主要特征。梯度推移模式局限性在于,作为区域经济不均衡

2020年新材料行业投资研究报告

2020年新材料行业投资研究报告 一、5G 商用进入快车道 (一) 5G概述 4G到5G不单单是网速提高,而是一次质的飞跃。正如人们常提起的那句“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所言,4G实现了技术创新,加快了我们的生活节奏;而 5G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技术革新,将打造全新的产业生态,甚至最终将颠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部分行业或企业的商业模式。 (二)5G产业链梳理 5G产业所涉及的链条十分广泛,可大致划分为上游 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下游应用产业及运营商两大板块。在5G技术研发和发展初期,最重要的环节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即5G基建,主要指负责接入网的5G基站及其配套设备的建设,包括铁塔、有源天线、射频器件、PCB (印制电路板)、芯片、光纤光缆以及光模块等。 5G基站的建设在5G技术普及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的主要原因在于,5G为实现超高的传输速率和超大带宽,所使用的主频谱以3.5GHz为主,扩展频段更是达到了毫米波(mmWave)的级别,即电磁波的波长以毫米为单位。远高于4G在700MHz-2600MHz 之间的频谱范围,频谱越

高,则波长越短,穿过障碍物的能力也大大减弱,因此在覆盖相同的区域情况下,5G所需的基站数量远高于4G。5G技术的下游应用产业是未来发展的主要环节,首先享受5G红利的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行业,为适配于5G网络的高频段及其特性,相应零配件及设备必将引来一波“换新潮”。未来5G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及其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结合,将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应运而生,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VR/AR、无人驾驶、智慧医疗等,受益于5G技术的行业将不胜枚举,也将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5G技术及其产业链的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增长。美国高通公司委托 HIS Markit 于2019年更新的《5G经济》研究报告中表明,预计到2035年5G将在全球创造13.2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出、5G全产业链将创造2230万个工作岗位,是目前同等经济产出水平所支持的工作岗位数量的3倍有余。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也显示,预计到2030年 5G技术及其产业链将为我国带来6.35万亿元的直接经济产出、10.63万亿元的间接经济产出,同时直接创造800万个就业岗位、间接创造1150万个就业岗位,届时5G对我国GDP的直接贡献将达到2.93万元。 (三)我国5G商用进程加速

长沙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长沙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投资分析/实施方案

报告说明 分子筛的结构特性决定了其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离子交换性能 以及催化性能,具体表现在:1、吸附性能:由于分子筛的孔径均一, 只有当分子动力学直径小于分子筛孔径时才能进入孔道内部而被吸附,所以分子筛对于气体和液体的分离犹如筛子一样,可根据分子大小来 决定是否被吸附。分子筛的吸附是一种物理变化过程,不发生化学变化,吸附饱和后,只要将浓聚在分子筛内表面小分子移除,分子筛可 以恢复吸附能力,这一过程是吸附的逆过程,称为解吸或再生。分子 筛在寿命期内可以重复使用,不影响吸附性能,因此分子筛是有使用 寿命的工业耗材。2、离子交换性能:离子交换主要是指分子筛孔道中 平衡骨架负电荷的阳离子和环境中的阳离子交换,分子筛的离子交换 一般在水溶液中进行,分子筛可以实现对特定阳离子的选择性吸附, 从而应用于核废水中放射性阳离子的高效去除。通过离子交换,还可 以改变分子筛孔径的大小,调变分子筛内部的电场分布,进而调变分 子筛的性能。3、催化性能:分子筛具有独特而均一的孔道结构,较大 的比表面积,较强的酸中心和氧化-还原活性中心,孔道内有能起极化 作用的强大库仑场,因此分子筛是性能优异的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 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4622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6587.55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9.16%;建设期利息999.6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16%;流动资金8632.8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68%。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80700.00万元, 综合总成本费用64452.92万元,净利润10023.08万元,财务内部收 益率14.88%,财务净现值1815.82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34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 本期项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投资方向正确,资本结构合理,技术方案设计优良。本期项目的投资建设和实施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都是积极可行的。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国家“四个全面”战略的 重要时期,是长沙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率先建成全面小康 的决战时期,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我们必须立足市情,顺势而为,引领新常态,培育新动力,厚植新优势,推动长沙实现新 一轮较快发展。

工业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工业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一:xx县工业发展情况汇报】 xx县工业发展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我县大力实施强攻工业战略,紧紧围绕“做大总量、提升 质量”目标,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培植主导 产业,加快工业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全县县工业经济保 持快速增长。现将我县今年上半年工业经济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业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工业企业33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户,入园企业 87户,形成新型机械制造、现代轻纺电子、矿产品精深加工、绿色 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今年上半年我县坚定实施“强攻工业”发展 战略,积极筹备“省级工业园”建设,加快转型升级,奋力进位赶超,今年1-7月全县工业税收4314万元,同比增长19.6%;全县工业增 值税3776万元,同比增长40.11%;2014年1-7月全县工业用电量3984.08万度,同比增长28.66%。1-7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完成工业增加值2.03亿元,累计增速14.12%(增速列全市第四位);完成工业总产值7.4亿元,同比增长20.04%;实现主营业务 收入7.2亿元,同比增长20.2% ;实现利税总额0.72亿元,同比增 长32.61% 。 二、工业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目前具有四大主导产业,一是新型机械制造业,主 要是以我县传统矿山机械产业为主,其1-7月份国税累计入库579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收258万元,同比增长80.37%;二是矿产品精 深加工业,主要是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为主,其中采掘业由于市场行 情不景气矿价一直在低位徘徊,1-7月份国税累计入库80万元,同 比减少65.96%。同时因房地产不景气等原因,万年青水泥、建邦混 凝土、万年青新型建材等企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三是现代轻 纺电子业,服装轻纺行业实现税收214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收892 万元,同比增长71.3%,现代轻纺电子业目前是我县发展较快,纳 税贡献较大的产业,但由于受部分企业虚开增值税发票的影响,国 税部门对轻纺行业加大监督管理,使得部分企业开不出票限制其生 产规模;四是绿色食品业,我县绿色食品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发 展较好的企业有xx恒鸿食品有限公司,其生产的石诚牌“手工米粉”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根据XX年3月5日张副县长的工作安排,分析农业、林业、畜牧、发改、创新、经贸等部门提供的材料,对我县电力、糠酒业、矿产业、畜牧业、生物创新产业、旅游业六大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产业富县战略举措,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和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经济,全县已初步形成了电力、糠酒业、矿产业、畜牧业、生物创新产业、旅游业六大支柱产业集群,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12月28日南沙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标志着**县支柱产业培植又迈上新的台阶。**县产值突破亿元的产业已达5个,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产业集群覆盖面积达到xx平方公里,涉及全县14个乡镇。 XX年,六大产业集群完成总产值xx元,占全县民营经济总产值的xx%;实现产品销售收入xx元,其中出口创汇xx元;实现利税xx 元,发放从业劳动者报筹xx元。 电力产业 完成投资14304万元,南沙电站完成投资9300万元;麻栗寨河

二级电站完成投资720万元;农网三期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000万元;南沙至小新街35千伏线路建设完成投资700万元;电力设施修理改造完成投资584万元。 糖酒业 年产5万吨燃料酒精改扩建工程已建成投产。 矿业产业 与红河钢铁厂进行合作,南砂矿业公司投资XX多万元,成功地对马街铁矿进行资源整合;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县黄金有限责任公司产权转让给云南华西矿产资源公司的工作已全面完成。 畜牧业 XX年,生猪存栏xx万头,同比增长xx%;肥猪出栏xx万头,同比增长xx%;实现畜牧业产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实现肉类总产XX9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61亿元,与前XX年的1997年同比,肉类总产年均增长1492吨,年均增长率40.9%,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2023万元,年均增长52.67%。 生物创新产业 **县国土面积2189.88平方公里,林业用地175.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3.5%,其中:有林地124.05万亩,灌木林地27.02万亩,疏林地0.47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21万亩,苗圃地0.07万亩,宜林荒山20.98万亩,森林覆盖率41.0%。 1.膏桐 据调查,**县适宜发展膏桐的土地资源总面积为60万亩,适宜

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构筑跨越发展战略支撑

肥东发展与改革 肥东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4 (总第18期)2008年4月23日------------------------------------------------------------------------------------------------ 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构筑跨越发展战略支撑 ——赴河南省长垣县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外地产业集群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编制好我县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升我县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助推肥东跨越式发展,经县领导同意,4月18日下午,县发改委组织县直有关部门前往河南省长垣县学习考察。现将此次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长垣县概况和近年来经济发展情况 长垣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隶属新乡市,地处豫北平原,东靠黄河,与山东省东明县隔河相望,西(北)邻滑县,南界封丘,北依濮阳,居郑州、新乡、安阳、濮阳、开封、菏泽等城市群中心。总面积1051平方公里,全县辖6镇8乡、4个办事处,总人口80万,是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县和绿色农业示范区、中国防腐蚀之都、中国厨师之乡、建筑之乡、起重机械之乡、医疗器械

之乡,是河南省城镇化建设重点县、扩权县和对外开放重点县,系“中国中部经济百强县”。 目前,该县综合经济实力在河南省108个县(市)中排序第33位,较1990年前移了59个位次。近5年来,长垣县GDP年均增速在20%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速达30%左右,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4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60%以上。200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3.2亿元,增长2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8.9亿元,增长42.1%,实现利润4亿元,增长170.8%。财政收入完成2.57亿元,增长2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9亿元,增长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7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62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4198元,增长17.3%。 二、长垣县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既无区位优势,又无资源优势,地处黄泛区的长垣县,近年来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被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誉为“长垣现象”、“北方的温州”。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为何发展得这么快,取得如此大的成绩,通过学习考察,我们得知,这主要得益于长垣县在近年的发展实践中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的新路子,加快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向骨干龙头企业集聚、向城镇集聚、向工业园区集聚,培育形成了七大优势产业(起重机械、医疗器械、建筑、防腐、烹饪、绿色食品、苗木花卉)、六大经济板块(起重机械、医疗器械、商贸流通、特色农业、劳务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综述 摘要: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进行了描述,然后综述了国家层面上国内外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最后总结国内学者根据这些原则和基准而得到的关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区域主导产业;原则;基准 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通常是指那些在区域工业产业体系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代表着地区工业产业结构演变方向或趋势、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或产业部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区域政府为了推动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争取动态比较优势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在一定阶段、一定条件下从一定范围的产业群体中选出预期将在未来某一阶段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既要判断区域开发的经济背景、经济环境、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开发目标;也要考虑资源禀赋、区域特色,投入的保障、产出的效率、市场潜力、产业的成长性和生命周期等。 一、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第一,关联强度原则。主导产业应能够通过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来组织、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当那些关联强度大的产业得到优先发展时,通过产业关联而产生一系列带动、支撑与推动作用,并使这些产业派生出对其他产业的进一步导向拉动和促进作用,从而产生经济发展中的连锁反应和加速效应,这样必将推动和促进整个区域产业的发展。 第二,发展潜力原则。区域主导产业必须拥有长期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容量,只有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业才能对经济增长具有较高的贡献度,才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因此,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充分体现市场需求情况,应把那些市场需求弹性高的区域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市场需求弹性高的产业不仅能够带来更大的收入、创造更大的需求,而且其发展机遇好、发展收益高、发展速度快、发展潜力大。 第三,技术进步原则。作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应具有较快的技术进步机制和吸纳先进技术的潜力,这样才能推动区域内产业整体技术进步的速度,从而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技术进步能够促进产业的演进,加快区域产业生产率的上升速度。技术进步快的产业,具有提高生产率的巨大潜力,能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技术进步快的产业,可以节省资源、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扩大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大批量的生产和销售,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第四,动态比较优势原则。在进行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时要遵循发挥区域优势原则,这种优势不仅包括现有优势,而且包括后发优势。这就要求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必须从地区实际出发,着重发挥那些本地拥有竞争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形成能够体现本地优势和特色以及城市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结构。另外,还要考虑到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产业,在目前虽然不具有比较竞争优势,但是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和潜在比较优势或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这种具有较高加工程度、较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如果选定并经过培育和扶持,可以发展成为区域主导产业。 第五,产业结构升级原则。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适应区域工业化所处阶段,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主导产业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发挥带动和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动态调整和优化升级。 第六,资源优势原则。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建立在深刻认识本区域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的基础上,具有相对集中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社会发展基础,才能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同其它区域的竞争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在考察资源优势时,要用发展的眼光,从长远来考察。 第七,保护环境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主导产业的选择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

新材料行业分析报告

新材料行业分析报告 以下是关于新材料行业分析报告,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新材料行业分析报告 一、新材料趋势 1、新材料企业总体效益状况较好,主营业务获利能力较强,由于每个企业所从事的领域不同,具体情况又有较大差别,个别企业出现了负增长。皖维高新和稀土高科2003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分别达到了63%和65%,而浙大海纳主营业务收入却为-16%。 2、新材料企业的规模得到较快发展,在所统计的52家企业中,铜都铜业的规模最大,总资产达50亿元,规模在20亿元以上的有13家,10-20亿元的有25家。总体说来,新材料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小,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3、在所统计的52家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铜都铜业(34.03亿元)、万杰高科(21.2亿元)、大连金牛(17.84亿元);净利润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烟台万华(2.3亿元)、铜都铜业(1.62亿元)、生益科技(1.31亿元);净资产收益率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红星发展(14.7%)、 ·

中科三环(14%)、长园新材(13%)。 二、虽然新材料上市公司近年发展较快,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新材料企业中的大型企业有很大一部分是从科研院所转制而来,企业的科研实力相对中小企业而言较有优势,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大企业的经营显得过于保守,没有中小企业灵活。 2、市场关联度小。市场上认同的新材料企业分别涉及化工、电子信息、金属和建筑等多个行业,无论是在设备、技术和市场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差异,开展多元经营比其它企业有更大的困难,由此很难规避主业单一风险。而实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如北新建材、宁波韵升等,公司近几年均得到较大发展。 3、中低档产品过剩和高档产品短缺仍然是我国新材料行业的主要特征,除了部分企业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可以生产附加值较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外,其余企业在深加工能力方面仍然不足,面临较大的技术升级压力。 4、价格协调能力新材料行业的弱。新材料大多是原材料,由于原料远离成品,价格协商能力比较弱,特别是缺乏技术和资源优势的企业,利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很大的制约。 三、信息材料和化工材料发展迅猛 这些公司的产品集中在电子信息材料(28家)、化工新材 ·

农业主导产业情况简介.doc

农业主导产业情况简介 饶阳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辖5镇2乡1经济开发区,197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总面积573平方公里,耕地58万亩,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按照“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总要求,立足传统农业优势,培育壮大了蔬菜、葡萄、畜牧养殖、林果等主导特色产业,先后获得中国蔬菜之乡、中国设施葡萄之乡、中国毛皮动物养殖之乡三张国字号荣誉,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特色产业先进县。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县立足位于雄安新区正南50公里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环境优势,围绕打造国家农业公园和京津地区、雄安新区“大菜园、承接园、后花园”的发展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质量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201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45.89亿元,同比增长2.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7817元,同比增长12.8%,连续两年在全省排名前三。 一、蔬菜产业——设施规模全省第一,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 蔬菜产业是饶阳最具特色的产业。经过30多年发展,形成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格局,我县被誉为京南第一大菜园,先后获得中国蔬菜之乡、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县、全国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河北蔬菜之乡、全省蔬菜产业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在平台建设上,共建成南北岩西红柿甜瓜、高村设施葡萄等特色果蔬基地25个,创建省部级蔬菜标准园4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市级农业园区11个,农业园区

总量位居全市第一。今年以来,代表全省开展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按照“支撑雄安、对接京津、面向全国”的战略定位,突出信息化提升、服务业引领、三产融合主线,完成了园区规划设计,年内有望通过科技部评审,建成后将成为京津冀地区的现代农业样板和高地。在产业规模上,围绕“一园五带”(“一园”即现代农业产业园,“五带”即五条主干道路产业带)产业格局,对发展设施果蔬的农户,给予财政补贴,推进特色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到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3万亩,其中设施蔬菜34万亩,共建有棚室7.5万个,达到了“人均一亩菜、户均一个棚”标准。主导品种有番茄、黄瓜、甜瓜、白菜、茄子、韭菜等30余个,年产各类蔬菜210万吨,产值21亿元,京津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10。在品质品牌上,大力实施标准入棚工程,全县所有蔬菜达到了无公害标准,生防基地发展到45个村15万亩。全县共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37个、绿色产品23个,有机产品17个,绿色认证面积2300余亩。建立了农产品生产主体信息库和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试点企业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全县共注册果蔬商标34个,其中春阳、晶莹、祥湾被评为省著名商标,“饶阳蔬菜”被命名为河北省名优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饶阳甜瓜”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在科技服务上,建立了“外聘专家+技术推广站+科技示范户+农民土专家”四级科技推广网络,与中国农科院、省农林科学院、中国蔬菜协会等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组建了农业技术战略联盟,实现了从技术成果到实践应用的快速转化。目前,我县正在筹建饶阳县农业科学发展研究院,将中国设施葡萄研究所、设施蔬菜研究所、区域性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等科研机构全部集中,

产业集群可行性研究报告

利津宜坤化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石化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号:HS20130016) 海工英派尔工程有限公司 (资质证书编号:工咨甲11920070005) 二〇一三年三月

利津宜坤化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石化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号:HS20130016) 项目负责人:范海英 总工程师:李福生 海工英派尔工程有限公司 (资质证书编号:工咨甲11920070005) 二〇一三年三月

项目名称:石化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利津宜坤化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武文科 项目建设地点: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工业园编制单位:海工英派尔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负责人:陈明华 项目负责人: 范海英 项目技术负责人:李福生 项目经济负责人:张明玉 编制人员名单: 设计:张一兰张建贵余德海 撒臻李进靳渝生 张清姚艳玲周星懿 孙严牛磊夏艺楠 张振婷杨挺成靳丽娅 范东海胡东波杨丹 冯春亮 校核:李福生杨昆良姚复兴 张庆禄董世堂张永华 任媛慧 审核:张明玉郑向先 审定:范海英

目录 一、项目概况 (05) 二、企业概况 (06) 三、项目需求分析和必要性 (08) 四、项目内容和目标 (10) 五、项目总投资、资金来源和资金构成 (12) 六、人员培训及技术来源 (13) 七、项目实施进度 (14) 八、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15)

一、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石化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1.2项目承担单位及负责人 项目承担单位:利津宜坤化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韩俊来 1.3项目起止日期:2013年3月——2014年2月 1.4项目主管部门:利津县民营经济发展局 1.5项目建设内容 建设利津宜坤化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石化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是促进县域经济强劲发展的重大举措。项目建成后,可辐射利津县经济开发区、陈庄镇工业园、利北滨海经济园区等“一区六大产业”工业格局,协调推进物流、石化行业、市场信息服务业三大产业发展的新局面。目前,平台建设己初具规模,已为山东宜坤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华盛化工有限公司、东营国安化工有限公司等38家石油化工企业提供石油化工信息、技术研发、产品检测等公共服务。项目包括综合实验1个,检验室1个,信息中心1个,中试培训基地1个,融资服务中心1个。项目建成后可提高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产品收率,提升掌握市场动向、产品信息等方面的应对市场激烈变化的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1.6项目提供的主要服务 该项目建成后可提供以下服务: a中小企业合作项目服务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产业链接和聚集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近年来,市已在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呈现出龙头企业快速发展、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的特征,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已连续5年纳入全省重点扶持产业集群范畴水产品加工园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二十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之一但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市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还较低,主要是规模小,企业个数和知名品牌少,产业链短、市域内配套率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发挥全市工业优势,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生产要素有效集中,促进企业集聚、行业整合、产业集中,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培植骨干企业,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引导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市工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二)主要目标。期间,按照“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要求,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整合优势人

力和技术资源,发展壮大石化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和医药化工五大产业集群,力争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两大产业纳入全省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范畴。末,力争我市机械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行业总产值均达到100亿元,成为全国石化设备重要制造基地和主要研发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大市。 三、工作重点 (一)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原则,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结合,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行业高层次专业人员的作用,把产业集群规划编制的过程作为政府、企业、协会和专家等各方资源综合和融合的过程,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加强产业聚集区的建设。经济开发区、临港工业园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要采取产业链带动、品牌带动、市场带动等多种模式,搞好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实现聚集。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业集聚中关联度高、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有力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期间,重点支持产值过亿元的10家骨干企业。 (四)突出抓好产业链条延伸。以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为基础,明确产业延伸的方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之间由于资源条件不同、生产技术水平不同,主导产业的选择也不尽相同。那么,主导产业选择需要注意哪些呢? (一)、竞争优势明显 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主导产业不仅应该具有更强的获取资源的能力,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应该具有更强的价值创造能力, 从而不断将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得以发展、壮大。从主导产业发展的过程来看,其壮大是现有产业优势得以利用并不断改进、提升并转变为竞争优势的过程。主导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应该具有预期的产业优势,主导产业的壮大实质上是支柱产业和产业优势的动态发展过程:现实的支柱产业是主导产业(即未来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现实的产业优势是主导产业的优势(即预期的产业优势)得以创建、积累的条件。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察备择产业现有的产业优势及其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判断其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二)、内生增长能力强 主导产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只是其外在表现,而产业的内生增长能力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以必须选择内生能力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迈克尔?波特(2003)从生产要素的角度阐述了内生能力对产业竞争优势重要性的机理。他将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两类。其中,基本生产要素大都是天然禀赋,是既定的条件,高级生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来自后天创造。当产业发展面临选择性的劣势时(如土地昂贵、天然资源缺乏等),要想在市场竞争中

生存,就必须通过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将基本生产要素带来的劣势消化,并创造出产业的竞争优势。这种创造力主要依靠的是以创新力为主体的产业内生能力。 早在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中,就提出了创新是产业兴衰的主要动力,是产业内生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主导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因为有了创新,主导产业的增长率就会大大超过国民经济总增长率。创新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来影响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首先,创新氛围可以培养劳动者对产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敏感,尤其是对创造性要求高的产业;其次,不断创新可以通过完善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状态、创造或调节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等方法来改善生产要素供给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第三,创新可以不断带来新的投资领域、提升人们的消费水平,进而影响需求结构;最后,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大的产业,创新可以通过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而吸引生产要素的流入,从而提高产出的数量并有可能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小的产业,创新通过需求的相对缩小而引起生产要素的流出。 (三)、需求弹性大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了对各种产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市场需求是主导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之一。作为区域主导产业,必须拥有长期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容量。主导产业的产品应在国内甚至是国际市场具有较大的、长期的需求。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拉动,主导产业很快就会衰落。所以,主导产业选择必须把“需求的收入弹性最大化”作为一个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至少要大于1。 产业是一个诸要素相互关联的系统,产业需求结构的任何一点变动都将触发到产业系统的方方面面。其中,消费需求结构是需求结构变动的主要方面,它可以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_李飞

2007年3月第15卷第2期 河南社会科学 HENANSOCIALSCIENCES Mar.,2007Vol.15No.2 摘要: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是加快 区域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始于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研究,目前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存在缺乏动态性研究、选择基准与指标体系不相配等问题,进行基础理论再研究、开展选择结果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和培育支持体系研究将是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关键词:主导产业;选择;综述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7)02-0106-03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 李 飞 (中国地质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20074) 收稿日期:2007-01-20 作者简介:李飞(1971— ),男,河南新郑人,中国地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主导产业的特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选择出主导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 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纷纷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各自的主导产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再度成为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和重点研究课题,有必要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的研究进展的回顾,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研究重点,从而促进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作进一步研究。 一、国外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发展回顾 国外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主要是以国家层面的主导产业为研究对象,在主导产业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20世纪60年代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 (WaltWhitmanRtstow,1916—2003)出版了《经济成长的阶段》。他在经济史料分析的基础上,将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进行研究,概括出一个世界经济和历史的普遍的经济成长模式,也就是经济成长阶段论。他通过研究各国经济发展效率的差异发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主导部门,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主导部门,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主导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罗斯托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这种扩大作用是通过主导部门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项效应实现的。主导部门正是通过所表现出的这三种效应的产业关联作用,使其 带动的作用远远超过其本身发展的作用,并能在整体上带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全面增长。罗斯托对主导产业系统而明确的总结研究,奠定了主导产业理论的坚实基础[1][2]。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rschman)在《经济发展战略》中也对主导产业进行了研究,认为由于资源稀缺、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政府应主动加大供给与需求的不均衡,对重点产业进行重点投资,并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进而使产业整体发展[3]。 罗斯托在对发达国家的各成长阶段进行研究时,发现主导产业的存在,并对主导产业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必要性,实质上是一种总结。 赫希曼对主导产业研究的贡献在于对主导产业关联效应的研究。他们都没有明确提出怎么选择主导产业。但正是他们对主导产业的研究成果,即主导产业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进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并吸引了学者们的眼球,引起学者们对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关注并深入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为规划日本的产业结构,实现日本的赶 超战略,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产业结构论》一书中,首次进行了主导产业怎么选择的研究,明确提出了选择标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需求收入弹性是指产业的需求增长率与收入增长率之比,表征需求增长对收入增长的依存程度。筱原三代平认为在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应选择需求增长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生产率上升 ?106 ?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新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咨国联出品

目录 第一章总论 (9) 1.1项目概要 (9) 1.1.1项目名称 (9) 1.1.2项目建设单位 (9) 1.1.3项目建设性质 (9) 1.1.4项目建设地点 (9) 1.1.5项目负责人 (9) 1.1.6项目投资规模 (10) 1.1.7项目建设规模 (10) 1.1.8项目资金来源 (12) 1.1.9项目建设期限 (12) 1.2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12) 1.3编制依据 (12) 1.4编制原则 (13) 1.5研究范围 (14)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4) 1.7综合评价 (16)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8) 2.1项目提出背景 (18) 2.2本次建设项目发起缘由 (20) 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20) 2.3.1促进我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建设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1) 2.3.2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21) 2.3.3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22) 2.3.4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22) 2.3.5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22) 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23) 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23) 2.4项目可行性分析 (24) 2.4.1政策可行性 (24) 2.4.2市场可行性 (24) 2.4.3技术可行性 (24) 2.4.4管理可行性 (25) 2.4.5财务可行性 (25) 2.5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建设项目发展概况 (25) 2.5.1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26) 2.5.2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26) 2.5.3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26)

贵阳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贵阳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参考模板

报告说明 在环境修复方面:近年来,部分科研机构开始尝试运用分子筛对 盐碱地进行修复改良,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未来,利用分子筛治 理盐碱地的方法将会在更大范围实验推广。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 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46943.0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7492.49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9.87%;建设期利息323.4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69%;流动资金9127.1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44%。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1199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98441.42万元,净利润12731.35万元,财务内部收 益率20.27%,财务净现值4723.66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4.70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 本期项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投资方向正确,资本结构合理,技术方案设计优良。本期项目的投资建设和实施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都是积极可行的。 “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对贵阳总体有利,贵阳经济社会健康 发展的基本面仍然向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报告主要内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经济效益为核心,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建项目是否可行。对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建议。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