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搞定不听话的孩子,80%父母看了恍然大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句话搞定不听话的孩子,80%父母看了恍
然大悟
前不久听到一位妈妈说:
都不知道该怎么跟我家孩子说话了。
昨儿,我说该出门找小朋友玩儿了,不过还有太阳,得戴一顶遮阳的帽子。
结果孩子死活不戴。
我最后告诉她,如果你不戴帽子,咱们就出不来门了。
这孩子脾气倔的,最后闹到在地上打滚起来。
我一生气就没理她。
等她哭够了,天也不早了,结果门愣是没出去。
这种孩子闹脾气的情况,几乎在每个家庭都存在。
可是,孩子的很多哭闹,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
接着上面这个妈妈的问题看,我们设想两种对比情形:
第一种情形,妈妈拿着帽子对孩子说:“我们要戴上帽子,外面太阳大!”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不要
戴帽子!”
第二种情形,妈妈说:“宝贝,戴上帽子,我们就可以出发了!”孩子往往会爽快地回答道:“好!”
为什么两种情形会有这么大的区分呢?原因在使用了不同的沟通技巧。
孩子的思维是不可逆的
所谓不可逆,比如你问孩子“你的姐姐是谁”,他能回答出来。
如果你问“你姐姐的弟弟是谁”,他就无法倒推回来。
这就是为什么前面那个例子,为什么会有那么神奇的反差效果。
第一种情景中,妈妈是在用自己的思维在表达:因为太阳晒,所以要戴帽子才能出门。
可是,孩子的思维不会倒推:哦,要戴帽子,是因为外面太热。
相反,第二种情景中,妈妈说,戴帽子,我们就出门。
如此,孩子自动地从前往后这么梳理,觉得是这么回事。
所以,父母多用“一……就”的句式,可以引导孩子明白事件的逻辑顺序,孩子也会更易理解和听话。
少用复杂的因果推理句式,避免用“如果,就”,因为这些句子要么孩子听不懂,要么孩子有被威胁的感觉,都无法起到好的沟通效果。
尤其不要用“你如果不,我就不”。
譬如不少妈妈爱说的:“你如果不听话,我就不带你出去玩儿”、“你如果不把饭吃饭,我就不给你吃零食了”。
这种句式,没有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很容易造成亲子沟通的不畅,而且总是负面的说辞,就像是在威胁孩子,反而会造成孩子更想去挑战妈妈设定的规矩。
搞定孩子,沟通技巧速GET!
是的,对待这些思维不可逆、非黑即白的孩子说话真的不能简单粗暴,有时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说话的态度,就能让他轻易接受你的建议,所以说想要他配合你,还真的掌握一些技巧呢!
●用描述性语言代替简单的批评
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
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可以避免互相指责和埋怨。
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该做什么”上面。
比如孩子把一杯果汁碰倒了,我们看到后,一般会生气地说:“你看你,这么不小心,毛手毛脚的!”可是如果你换一种说法,比如这样来说:“看,果汁洒了,我们现在需要什么?”既然是了孩子惹出的问题,就让孩子去想出办法来解决。
如果孩子回答不上来,这时你可以用描述的语句说出来:“看,
果汗洒了,去拿块抹布来擦干净哦。
”
描述性语言是客观的,冷静的,不带父母的不良情绪,也没有强烈不满和攻击性的字眼,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用拟人化语言代替指责和命令
又比如孩子每次在你规定的时间里看完了动画片却忘了自己把电视关了,父母一般会要求孩子立即去做没做好的事。
“你看你,又忘记关电视了,这么不长记性,快去把它关上!”父母如果太凶,有的孩子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去做该做的事。
可是,如果你换一种拟人化的说法看看效果,比如你这样说“呀,谁还在电视里没休息呢,电视里的人一定讲累了,玩累了,他们也要睡觉了。
”孩子一听,一般会笑嘻嘻地跑回去,关电视,让里面的人睡觉了。
是的,对小朋友来说,拟人化的语言容易被孩子接受,因为它很形象,能激发孩子的想象,让孩子回到童话世界。
因为童话是孩子喜欢的。
这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点,孩子会根据自己现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和感受。
如果父母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化的语言让孩子做事,孩子会觉得很有趣,也愿意听从大人指令配合完成事情。
●用善意提示代替愤怒的警告
用善意的提示而不是警告责骂会让孩子感到你的耐心,让孩子产生内疚感。
从而比较愿意配合你做事。
孩子喝完酸奶,直接把盒子扔到地上了,可能父母看到这个场景一定会很生气地警告他“告诉你多少次了,东西要扔垃圾桶!你以后别喝酸奶了。
”这样的说教效果不大,因为你也不可能再不让他喝酸奶了,一旦再给他喝,等于你说话不算数,没了威信。
其实,遇到这种情况,妈妈可以对孩子简单地提示:“这么干净的地板,你把酸奶盒子到处乱扔,是很难看的,妈妈又要重新打扫,不小心踩到还会让人滑倒。
酸奶盒子的家在垃圾桶里。
”退一步说,如果孩子无动于衷,那你可以把扫把递到他手里,让他扫干净。
简单的提示让孩子明白他所做的事情错在哪里,给他人带来什么害处。
由此而督促孩子自觉改正它。
●说出自己的感受代替简单粗暴的拒绝
孩子做错了事,父母生气、愤怒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们光顾生气,指责,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因为你在生气时,只会指责他行为的错误,他不一定知道自己的错误会给他人带来什么不良影响。
因此你可以说出你对这事的感觉,让孩子来了解你的心情和感受。
比如你上了一天班回来,非常累。
孩子偏要这个时候给他
读故事。
你会不会脱口而出“你真烦人呀,一边去,能不能不烦我呀!”其实,这个时候你何不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妈妈今天上班非常累了,腰也痛,脚也酸,能不能改天讲呢。
我知道你一定会体谅妈妈的。
”这样和孩子交流可以教会孩子去体会他人的心情、感受,从而变得通情达理不是吗?
亲子沟通有时之所以不那么顺畅,是因为父母并不了解自己跟孩子之间形成了怎样的依赖关系。
今天我们邀请罗静博士给大家讲解下:亲子依赖关系中的抗拒型依赖。
最后啰嗦一句:如果觉得文章对您有用,请点赞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