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课堂 读书心得
《读懂课堂》读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关于《读懂课堂》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读懂课堂》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懂课堂》读后感1这个学期里拜读了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感想颇多,收获颇丰。
书中提到要倾听儿童的声音,要承认每一个儿童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理解儿童的心情;要相信儿童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真诚地接纳儿童的种种情绪表达;要保守儿童的个人隐私;儿童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仔细的分析。
这为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学会倾听。
如此看来,教育的艺术就应该是倾听的艺术,理想的教育课堂实际就是巧妙的倾听的课堂。
可从我所处的教学实际来看,我们所面对的是小学生,儿童有时懵懵懂懂,而小学生更加敏感脆弱,很多时候我们教者的行为偏于简单粗暴,一味地要求学生对我们服从,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了极大的抹杀,经常听见老师讲:“我让你干什么,你必须做什么。
”书中所倡导的学会倾听在实际教学中未得到真实体现。
而这一点,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倾听三种声音:来自孩子的声音、来自教育内容的声音和来自制度的声音。
当然倾听不是最终目的,倾听而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帮助。
我总结了下,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持有下面的基本态度:1、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
2、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学生的心情。
3、相信学生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真诚地接纳学生的种种情绪表达。
5、对学生透露的有关生活隐私或秘密予以尊重。
6、学生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仔细的分析。
倾听儿童的声音,能够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内心需求及欲望,对于老师实施教育、增进彼此感情和促进孩子全面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所以说在儿童教育中,倾听既是老师和学生增进感情、获得心灵沟通的桥梁,也是老师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的重要前提。
钟启泉读懂课堂有感
钟启泉读懂课堂有感篇一:读读懂课堂心得阅读《阅读课》的体会假期拜读了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感想颇多,收获颇丰。
“读懂课堂”是教师成长的标志。
钟老师在引言中提纲挈领地提出了这个中心思想,包含着对中国教育和教师向上发展的无限期望。
在这里,我想谈谈一些关于阅读儿童和阅读课堂的肤浅经验。
书中提到,我们应该倾听孩子们的声音,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其固有的独特性;我们应该从儿童的角度理解儿童的感受;相信孩子们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该真诚地接受孩子们的各种情感表达;保护儿童的个人隐私;孩子们的问题需要老师仔细分析。
这为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学会倾听。
我第一次知道,教师的教育职业是一个不断倾听教育呼唤的职业。
呼唤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声音。
教师倾听三种声音的呼唤,承担三方的诉求:学生的呼唤、教育内容的呼唤、制度的呼唤。
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应该做出三个回应:回应学生对教育职业导向的爱的呼唤;回应教育内容呼唤的教育职业指导真理;教育职业公正是对制度呼唤的回应。
课堂是师生互动和知识获取的主阵地,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战场。
教室是一个平凡、平凡、神秘的地方。
它是一个给不成熟的孩子以无生命的知识活力、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发光的地方。
课堂是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是教书育人的主战场,是施舍的场所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让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神圣殿堂。
我们的课堂正逐步完成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变,从独角戏向师生互动的转变,从填压、灌输的教育方式向学生自主探究方式的转变,在这样的一个转变过程中,如何保障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权益,实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作为课堂的实施者,就必须思考怎样倾听,倾听什么内容的问题了。
至于如何倾听,我们需要分析具体问题。
我想把重点放在如何倾听孩子们的声音上。
首先,我们应该以儿童为朋友,强调平等。
其次,要以儿童为教师,突出主体性。
这样,孩子们对独立的渴望就可以得到释放,让他们自学。
教师《读懂课堂》读书心得
教师《读懂课堂》读书心得《读懂课堂》是一本由罗伯特·斯博理亲自撰写的教育类著作。
这本书通过作者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探讨了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更加有吸引力和有效性的方法。
本书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带来了很多有启发性的思考,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阅读这本书过程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首先,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核心角色是引导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以知识的传授者的身份在课堂上发言,而学生则以被动的接受者的身份接收知识。
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往往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反,作者提倡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和共同探究。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通过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和组织小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读懂课堂》还对如何布置有效的课堂作业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指导。
作者指出,课堂作业不仅仅是对课堂学习的检测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要确保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
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难度和形式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另外,《读懂课堂》中还提到了一些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作者强调了教师要善于提问和引导学生的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要学会问出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鼓励他们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在读完《读懂课堂》之后,我深感教师是一个充满挑战和责任的职业,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成就感的职业。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
读书心得《读懂课堂》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读懂课堂》读书心得
《读懂课堂》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作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和方法。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对于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书中强调了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性。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榜样。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而如何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也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
其次,书中提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学习方式和需求也是不同的。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学习。
最后,书中还强调了课堂氛围的营造。
一个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阅读《读懂课堂》,我对于课堂教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于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有了更清晰的定位。
我会将书中的理念融入到我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每一堂课都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收获。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类的著作,更是一本教师成长的指南,我会将它作为我的教学宝典,不断翻阅和借鉴。
《读懂课堂》的读书心得
《读懂课堂》的读书心得《读懂课堂》是一本由崔凡编著的教育心理学类图书。
这本书以学生为中心,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教师如何更好地教学,以及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读完《读懂课堂》,我对于教育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书中提到了许多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比如学生的注意力问题、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等。
这些问题很实际,也很重要,但在平日里很容易被忽视。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教育中细微的影响力,以及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在书中,我对于记忆和理解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作者提到,记忆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理解深入才能够更好地记忆。
这给了我在学习中更明确的方向,不再只追求单纯的记忆,而是注重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很多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的方法,如归类法、联想法等等,这些方法对于我提高学习效果很有帮助。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重要性认知的概念。
作者认为,学生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越高,他们的学习成效就会越好。
这点我非常赞同,因为我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的体会。
当我认识到学习对于我的未来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我就会更加投入学习,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认知,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效果。
总之,读完《读懂课堂》给我的收获很多。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极其有益的。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增加了对教育的认识,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我相信,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的需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读懂课堂》读后感(共3篇)
《读懂课堂》读后感(共3篇)猜你正在找《读懂课堂》读后感的怎么写?那么就给你这篇范文参考。
这个学期里拜读了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感想颇多,收获颇丰。
书中提到要倾听儿童的声音,要承认每一个儿童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理解儿童的心情;要相信儿童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真诚地接纳儿童的种种情绪表达;要保守儿童的个人隐私;儿童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仔细的分析。
这为我们所有的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学会倾听。
如此看来,教育的艺术就应该是倾听的艺术,理想的教育课堂实际就是巧妙的倾听的课堂。
可从我所处的实际来看,我们所面对的是小学生,儿童有时懵懵懂懂,而小学生更加敏感脆弱,很多时候我们教者的行为偏于简单粗暴,一味地要求学生对我们服从,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了极大的抹杀,经常听见老师讲:“我让你干什么,你必须做什么。
”书中所倡导的学会倾听在实际教学中未得到真实体现。
而这一点,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倾听三种声音:孩子的声音、教育内容的声音和的声音。
当然倾听不是最终目的,倾听而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帮助。
我总结了下,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持有下面的基本态度:1.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
2.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学生的心情。
3.相信学生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真诚地接纳学生的种种情绪表达。
5.对学生透露的有关生活隐私或秘密予以尊重。
6.学生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仔细的分析。
倾听儿童的声音,能够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内心需求及欲望,对于老师实施教育、增进彼此感情和促进孩子全面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所以说在儿童教育中,倾听既是老师和学生增进感情、获得心灵沟通的桥梁,也是老师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的重要前提。
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需要爱心和耐心。
拥有爱心使教师不会拒绝学生的求助、呼喊和抱怨;拥有耐心使教师不会因一时难以听到学生真实的想法而沮丧放弃,持之以恒的忠诚必将换来学生真心的回报。
《读懂课堂》读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读懂课堂》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读懂课堂》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懂课堂》读后感1钟启泉先生撰写的《读懂课堂》这本书,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她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断倾听教育呼唤的生涯。
“呼唤”,是一种内在的灵性的声音。
教师倾听三种声音的呼唤,承受来自三方的诉求:来自学生的呼唤、来自教育内容的呼唤和来自制度的呼唤。
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应作出三种回应:回应学生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爱;回应教育内容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真理;回应制度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正义。
”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追求的,并不是“教学技术”,而是如何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习与成长。
课堂是课程的“实践版”,也是教师的“培养基”。
一个好的教师应当是双料的专家——研究学问的“学科专家”和研究学生的“发展专家”。
不仅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而且要读懂课堂。
读懂课堂,是每一个教师成长的标识。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
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学生以成熟魅力、让学生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
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30多年来,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
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课呢?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就是:新意盎然,情绪高涨。
国际教育界一直重视微观改革,即课堂层面的变革。
“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教师不变,学校不会变”——这就是学校改革的定律。
《读懂课堂》读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21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教师不变,学校不会变。
学校教育的改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读懂课堂是教师成长的标识。
引言部分提到三个要点:超越偏见、读懂课堂、潜心变革是作者对学生、课堂、教师三要素的简要论述。
该书以现代社会学校改革的核心课堂为根本,以儿童学和建构主义的线索细致全面的回应了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发展、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成长的困惑,呼吁教师超越偏见,读懂课堂,获得成长。
在书中第二辑倾听儿童的声音第22小节“儿童的规范意识与家长角色”是我最感兴趣的,也是现代社会有关青少年成长中重要一环。
养育儿童的终极目标是儿童的社会化(即儿童在社会中维持着除双亲以外的人们的交际关系而生存)。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儿童的生存场所由家庭到更大社区的转变过程中需要掌握社会规范。
儿童通过学校生活发展规范意识,而传递遵守规范的重要性这一责任,家长们责无旁贷,家长是社会的代表,对于儿童而言,承担着社会的第一道屏障的作用。
规范通过日常的人际交往和生活,以及通过受教育者体验而得以内化,成为“规范意识”。
“规范意识”萌发的发展基础,在婴幼儿期及幼儿期前半就急速发展起来,拥有规范意识是儿童人格成长不可或缺的。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习得规范意识的过程就是儿童人格接受打击的过程,儿童通过克制自己的冲动,学会周遭世界的规则。
这一过程中家长应当让儿童受到限制,使之明白每一个人不能为所欲为,我行我素。
这是儿童融入社会过程中的先驱条件;二.规范意识是作为同他者分享的尺度来发挥作用的,“不受约束”“打扰他人”的行为往往是受社区排斥的。
这需要家长引导儿童进行亲身体验;三.规范意识同理想与目标联系在一起,为儿童明示了成长的方向。
所谓让儿童掌握规则,无非就是培育儿童以符合外在的标准来制约自己的力量。
为了发展儿童的规范意识,作为家长,要求发挥教育的作用与安全基地的作用两种作用。
作为教养的作用即让儿童感受规范,形成规范意识,主要通过“教养”由家长传递。
《读懂课堂》读书心得范例2篇
《读懂课堂》读书心得范例2篇【《读懂课堂》读书心得例一】学校改革的核心在课堂。
读懂课堂,是每一个教师成长的标识。
超越世俗的偏见,倾听并回应教育变革的呼唤,将使教师的教育生涯拥有时代的价值和专业的智慧。
《读懂课堂》这本书既有作者对课堂、学生、教师的经典论述,又有作者因应现实教育生态所作的全新的建构申发,点评鞭辟入里,语言生动平实。
全书以学校改革的核心课堂为场域,以儿童学和建构主义的线索,细致全面地回应了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改革绩效的各种困惑,呼吁教师读懂课堂、读懂孩子,超越偏见,实现成长。
在书中有一章节是关于“重视儿童的表达活动”,而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是要关注的。
在课堂中首先营造民主和谐氛围,让学生“敢”说。
我觉得要让学生自信地张口,就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情景,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让学生敢想敢说。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而是一个共同参加学习活动的伙伴;学生感到自己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
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得到培养,同时树立起在课堂上大胆表达的自信。
同时,在课堂的导入、新课展开、反馈讲评、巩固延伸、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我都尽量采用亲切的语气、协商的口吻,尽可能地使课堂氛围显得民主、和谐,让学生思想上变得轻松,愿意提出问题,敢于发表意见。
再次要激发学习数学兴趣,让学生“想”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把自己“溶入”到数学课堂活动中,并且自觉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得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表达的欲望。
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越感兴趣,参与的意识就越强烈,思维也就越活跃。
在教学中,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肯想愿说。
数学语言表面上显得枯燥乏味,其实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准确、严密、简明,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有一种内在的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
关于《读懂课堂》读后感(精选5篇)《读懂课堂》读后感1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育促进者。
要想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自主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就应尊重学生,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勇于表现自己的情感。
一、转变教学观念,学会真诚倾听常听有些教师这样说:“这个学生原来很调皮,现在被我制服了,变得服服贴贴”,却不知,正是这种“服贴”,也许就磨灭了这个学生许多的个性和理想,也有教师对学生“三天一大火,一天三小火”,上课时滔滔不绝,使学生每天“秩序井然”,又抱怨学生在课堂中不积极回答问题,却不想想在这种带着“火气”的课堂中,学生还敢发言吗?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要想扮演好新的角色,就必须改变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从心底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会真诚倾听孩子的心声。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丰富想象。
教师要平等的面对学生,让学生从你真诚的眼神中树立起自信,敢于将自己智慧的火花绽放在宽松的课堂中。
二、不断学习,掌握倾听的技巧在一些教师的公开课上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问,学生答,学生的思路一直跟着老师走,老师在听学生的回答时,只是在判断这个回答是否符合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由老师“灌输”的知识就像一朵朵插在花瓶中的花朵,不久就枯萎了。
《读懂课堂》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在课堂中,要想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教师就要善于倾听,掌握倾听的技巧,在倾听中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善于发现学生探讨过程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对学生独特的见解,要灵活应对,认真思考,深入了解,不能以成人的思想标准来衡量孩子的思想,不能将孩子童真的天性扼杀在萌芽阶段。
三、深入学生课余生活,让倾听成为心灵沟通的好帮手教师要在倾听的基础上和学生真心交谈,达到心灵沟通。
《读懂课堂》个人读书感想
《读懂课堂》个人读书感想在钟启泉教授编著的《读懂课堂》一书中,有一章节的内容是微课的诱惑与反诱惑。
几年前我们的邻居深圳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发微课。
当时我们便感觉这是一个信号,微课的脚步离我们应该也不远了。
果不其然,他来了。
并且有一种铺天盖地的架势,似乎我们的基础教育的世界,只要有了微课,便可以云开见日。
教师队伍的素质缺陷便可以弥补,课堂转型便能真正落地。
然而应试教育的背景不变,那微课的开发,并不能扭转局面。
微课是由分析、设计、制作、应用、评价5个要素来设计的。
这是一种以短平快为其特色的微型化的线视频网络课程,一种学生可以利用个人信息终端,将信息化的微内容作为替代教师.堂上面对面讲授,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的信息技术的进步展示了崭新的学校教育变革的可能性。
但这种可能性并不等于现实性,要使得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需要讲究起码的前提条件。
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我们的教学转为线上。
那时微课确实解决了很大的问题。
我们美术科组开发了《颜色里的中国画》系列微课程。
《颜色里的中国画红》重点分析的是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朝人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出游。
大诗人杜甫有一句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绘的就是游春时的情景。
唐明皇将他最宠爱的妃子杨玉环册封为贵妃,又爱屋及乌,将她的三个姐姐都封为国夫人。
杨家姐妹盛极一时。
其中虢国夫人就是她的三姐。
画面中盛大的出行队伍,马背上的女性都穿着红色的衣服。
《颜色里的中国画蓝》重点赏析的是张萱的《捣练图》,一千多年前,纺织水平还不够先进,刚织成的丝帛叫生练,表面有硬胶,不能直接用来做衣服,要经过捣练,就是用木棒反复捶打,待丝帛变柔软了,才能缝制衣物。
画中几名宫女围着石砧捣练,中间的宫女微弓着背,举着木杵正用力捶打。
穿蓝色长裙的宫女则在一旁,轻轻靠着木杵,整理衣袖。
细看她们衣裙上的图案,精致典雅,这些美丽的花纹,就像是献给她们的劳动赞歌!《颜色里的中国画黄》重点欣赏的是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三国时期的大诗人曹植写有名篇《洛神赋》,讲述了一个偶遇洛水女神而又分别的凄美故事。
读懂课堂读书心得
读懂课堂读书心得【心得体会】《读懂课堂读书心得范文》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写了《读懂课堂》一书,丰富了我的寒假生活。
“读懂课堂”是教师成长的标志。
钟老师在导言中概括地阐述了这一中心思想,其中蕴含着对中国教育和教师向上发展的无限期待。
本书共分五卷,从课堂革命的挑战到课堂研究的理论视角,系统地论述了如何“懂”课堂,并着重于优秀教学传统的继承和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创新。
整本书很有启发性。
第二部分,倾听孩子们的声音,这一点尤为重要,弥补了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不足。
文章首先提到,人类的婴儿期相对于其他动物来说比较长,但同时也造成了人类婴儿期的可塑性相当强。
然而,自中世纪以来,儿童教育逐渐从开放的社会和自然的交流发展到封闭的被动学习中。
原本被认为是合作伙伴的教师也逐渐被分开。
“学生”是孩子在学校的地位,他们有责任、义务和权利去学习。
然而,在现代学校制度的规范下,只有学习的责任和义务得到体现,而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发展的权利被抹杀掉了。
“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不是提供好的课程,范文内容地图而是给每个学生学习的权利和挑战高标准学习的机会。
”佐藤学在《学校的挑战:创建一个学习共同体》中如是说。
实现儿童的学习权利,必须面对“发展优先”与“教育优先”的双重对立。
事实上,无论是发展优先还是教育优先都不能完全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应该认识到学生是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这意味着教育本身并不能直接促进儿童的发展,儿童的主观发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障儿童的学习权利,有必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无论是语言、逻辑优秀,还是音乐、体育优秀,学生的智力没有高低之分,它们是等价的,不能说体育好,艺术类成绩好而其他成绩差的学生不好。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
启发和引导每一个孩子,儿童的语言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儿童语言是儿童潜在的内心世界的表达。
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倾听孩子的声音,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和情感表达,从而对孩子的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正确的指导。
《读懂课堂》读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21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教师不变,学校不会变。
学校教育的改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读懂课堂是教师成长的标识。
引言部分提到三个要点:超越偏见、读懂课堂、潜心变革是作者对学生、课堂、教师三要素的简要论述。
该书以现代社会学校改革的核心课堂为根本,以儿童学和建构主义的线索细致全面的回应了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发展、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成长的困惑,呼吁教师超越偏见,读懂课堂,获得成长。
在书中第二辑倾听儿童的声音第22小节“儿童的规范意识与家长角色”是我最感兴趣的,也是现代社会有关青少年成长中重要一环。
养育儿童的终极目标是儿童的社会化(即儿童在社会中维持着除双亲以外的人们的交际关系而生存)。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儿童的生存场所由家庭到更大社区的转变过程中需要掌握社会规范.儿童通过学校生活发展规范意识,而传递遵守规范的重要性这一责任,家长们责无旁贷,家长是社会的代表,对于儿童而言,承担着社会的第一道屏障的作用。
规范通过日常的人际交往和生活,以及通过受教育者体验而得以内化,成为“规范意识".“规范意识”萌发的发展基础,在婴幼儿期及幼儿期前半就急速发展起来,拥有规范意识是儿童人格成长不可或缺的。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习得规范意识的过程就是儿童人格接受打击的过程,儿童通过克制自己的冲动,学会周遭世界的规则。
这一过程中家长应当让儿童受到限制,使之明白每一个人不能为所欲为,我行我素.这是儿童融入社会过程中的先驱条件;二.规范意识是作为同他者分享的尺度来发挥作用的,“不受约束”“打扰他人"的行为往往是受社区排斥的。
这需要家长引导儿童进行亲身体验;三.规范意识同理想与目标联系在一起,为儿童明示了成长的方向。
所谓让儿童掌握规则,无非就是培育儿童以符合外在的标准来制约自己的力量。
为了发展儿童的规范意识,作为家长,要求发挥教育的作用与安全基地的作用两种作用。
《读懂课堂》读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相关推荐《读懂课堂》读后感(通用22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懂课堂》读后感(通用2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懂课堂》读后感篇1“反思性实践”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指在课堂中有“技术性实践”的同时,还需要对技术性实践进行思考研究,以提升课堂。
正如钟启泉先生提到,中国课堂危机并非危言耸听。
我们要排除万难,除去课堂转型焦虑,实实在在应对挑战,踏踏实实的做好课堂改革,对改革不断反思总结,谱写中国教育新篇章。
所以如何让自己走向“反思性实践”,首先必须热衷于课堂改革,勇敢面对挑战,不逃避,不退缩!钟启泉先生教我们教师要懂得“学习集体”编制原理,课堂着眼于“小组协作学习”,以实现全员参与的积极对话教学。
另外课堂“做中学”也是课堂改革一大转型。
“探索”是人类的天性。
所以我们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势在必行。
钟启泉先生在《读懂课堂》中教会我们许多课堂技能方法,对我们课堂转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教师在参与课堂改革转型过程,要让自己走向“学的专家”。
钟启泉先生说“教师的人生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学习儿童,学习教材,学习同事,学习社区,从自己的经验中持续地迈出学习的步伐。
”呼吁教师学会“学”。
其实更确切的说是“反思总结”。
在课堂中,遇到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变成课题去研究,查阅资料,征询骨干教师意见,课堂实践,再反思总结,并做好相关笔录。
然后便达到了“学”的效果。
总之,做个教学中的“有心人”,常常反思,不仅对提升自身业务水平,还是提高教学效果都有很大的帮助!《读懂课堂》读后感篇2暑期里,我校教师们如期举行了读书活动。
继上学期钟启泉教授的《课堂研究》之后,本次我们拜读的是钟教授对于“课堂研究”的另一本著作——《读懂课堂》。
本书围绕“课堂”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讨论,让一线教师在有关于课堂教学的多方面内容上领略了很多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懂课堂读书心得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读懂课堂读书心得范文,欢迎阅读。
读懂课堂读书心得一:在当今“知识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是每一个国民的“核心素养”的养成。
具备“国民核心素养”是作为国民的“基本人权”。
“国民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的教育习得的,决定这种“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制度,在于从“课堂”出发的“学习的革命”。
初读钟启泉教授的《读懂课堂》,给我深刻印象的就是两个关键词:“革命”和“转型”。
钟教授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教育学见解,这些不但具有技术性,更具有挑战性。
钟教授指出了现阶段我们惯用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和课堂中心。
这让我正视了我或许还有许多其他的老师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
然而这又是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避免不了的矛盾和结果。
随着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诸如“杜郎口教学模式”“杨思教学模式”以及我校的“三学教学模式”等等,终究还是摆脱不了“检测”这个目的。
如果我们如西方教育那样,离开黑板和讲台,将课堂变为博物馆、电影院,甚至是大自然。
学生没有了束缚,去自由接
受零距离的现实和真相,他们会更投入、更感兴趣吗?课堂需要转型,教育在呼唤转型。
读懂课堂读书心得二:钟启泉先生撰写的《读懂课堂》这本书,给我们教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我第一次知道,教师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断倾听教育呼唤的生涯。
呼唤,是一种内在的灵性的声音。
教师倾听三种声音的呼唤,承受来自三方的诉求:
来自学生的呼唤、来自教育内容的呼唤和来自制度的呼唤。
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应作出三种回应:
回应学生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爱;回应教育内容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真理;回应制度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正义。
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追求的,并不是教学技术,而是如何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习与成长。
课堂是课程的实践版,也是教师的培养基。
好的教师应当是双料的专家 ; ;研究学问的学科专家和研究儿童的发展专家。
他们不仅读懂教材、读懂儿童,而且读懂课堂。
读懂课堂,是每一个教师成长的标识。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
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
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
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
读懂课堂读书心得三: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的专业水平,是对一个人民教师能保障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肩负起培育祖国花朵重任的必要前提,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所著《读懂课堂》,丰富了我的寒假生活。
“读懂课堂”是教师成长的标志。
钟老师在引言中提纲挈领地提出了这个中心思想,包含着对中国教育和教师向上发展的无限期望。
该书共分五辑,从课堂革命的挑战到课堂研究的理论视野,系统地论述了如何才能“懂”课堂,并重点要求教学优秀传统的传承和新形势下对课堂教学的创新。
整本书醍醐灌顶、振聋发聩。
其中第二部分——倾听儿童的声音尤其重要,也弥补了我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欠缺。
儿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储备军,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如何倾听儿童的声音,和他们进行情感和心灵的沟通,是培育好新一代祖国花朵的必要前提,
儿童也有情感思维和萌芽阶段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然而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儿童并没有发言权,儿童的声音是被遮蔽和忽视的。
所以,倾听儿童的声音正在成为学校和教育界的共同诉求。
文章首先提到人类的幼儿期相对其他动物很漫长,但同时也造成了人类幼儿期的可塑性相当之强。
但从中世纪至今,儿童教育从开放的社会自然交际逐步演变为封闭式的在学校中被动学习,原本被视为伙伴的教师,也被逐渐拉开了距离。
要解除这个危机,首先还要从儿童权利说起。
“学生”是儿童在学校的一种身份,他们负有学习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但在现代学校制度的规训下,只体现出了学习的责任和义务,而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发展的权利被抹杀掉了。
“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佐藤学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中如是说。
要实现儿童学习的权利,就必然要面对“发展优先”和“教育优先”的二元对立的问题。
其实无论是发展优先还是教育优先,都不能全面地回答和解决整个问题。
首先要认清学生是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那么就意味着教育本身不能强加性地直接提升儿童的发展,而儿童的主体性发展还是起着重要作用。